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15、16章 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_第1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15、16章 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_第2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15、16章 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_第3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15、16章 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_第4页
人类学概论(第四版)课件 第15、16章 宗教与仪式、文化展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五章宗教与仪式第一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CONTENTS一、宗教的含义二、宗教的总体类型三、人类学的宗教研究四、超自然存在的分类五、信仰维系的适应策略六、宗教中介和宗教师一、宗教的含义

早期人类学家泰勒认为宗教是“对精神存在的信仰”。

当代学者格尔兹关注象征和仪式行为,认为宗教是一个“象征体系”。

斯皮罗认为宗教“包含与文化所假定的超自然存在相互作用的文化模式化的一套体制”。二、宗教的总体类型 -杨庆堃划分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两个类型。

-制度化宗教:有严格的组织、仪式、经典和教义,如天主教。

-普化宗教:信仰活动融入日常生活,没有明确组织和教义。三、人类学的宗教研究宗教是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学通过整体性研究和阐释深入理解。

人类学的宗教研究关注信仰内容、仪式,以及宗教组织和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一)研究方法的特点1.关注“主位”

人类学强调“主位”观点,注重对信众自身感受的研究,避免外来研究者的价值判断。2.关注过程和组织

人类学关注宗教的实践过程,研究宗教行为、事件、场所,以及宗教组织的性质。3.关注整合

宗教人类学进行多学科的整合研究,将宗教与人、环境、社会关系相联系。4.参与和比较

宗教人类学强调田野调查,注重参与观察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理解宗教的共性和个性。(二)理论研究途径1.心理学途径

泰勒和弗雷泽认为宗教起源于对梦、神志恍惚状态和死亡等情况的心理需要。

心理学理论强调宗教满足人们共有的心理需求。2.功能主义途径

马林诺斯基的功能分析法认为宗教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宗教的基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结构,满足社会制度的需要。3.象征主义途径

涂尔干将宗教与象征联系,认为图腾具有内在的力量。

20世纪60年代象征人类学强调宗教象征的文化意义,研究形体动作、场所、偶像等的象征意义。四、超自然存在的分类(一)主神信仰(二)祖灵信仰(三)非人精灵信仰(一)主神信仰包括男神和女神,掌控宇宙,如古希腊神话的宙斯、波塞冬、哈德斯。至上神的概念体现为一神信仰,例如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二)祖灵信仰与人的构成二元论相关,人由躯体和灵魂构成。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表现为祭祀祖先,追求祖先的祝福。(三)非人精灵信仰1.泛灵信仰

认为各种精灵赋予自然生命,包括动植物、石头、食物等。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尤其在狩猎采集的民族中。2.泛生信仰

非人格化的超自然力量存在于物体中,如玛纳的概念。

通过控制这些力量影响个人运气。3.图腾崇拜

是泛灵信仰和泛生信仰的变体,通过图腾柱等方式崇拜祖先、动物和灵魂。

维系社会整合和群体凝聚。五、信仰维系的适应策略超自然存在具有人熟悉的属性,信仰强调人格化的超自然存在。神话在信仰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化宗教信仰和实践。信众通过解释超自然力量参与生活的预期来强化信仰。仪式活动是维系信仰的重要手段,通过宗教仪式感受到超越个体的力量。(一)祭司专业宗教师,存在于规模较大或文化复杂的社会中。扮演神圣知识的监护人,执行仪式、解释经典和教义。六、宗教中介和宗教师(二)萨满能够沟通世人与神灵的使者。通过巫术控制超自然力量或直接接触神灵,掌握神秘力量。第二节仪式与巫术CONTENTS一、仪式二、仪式与象征三、巫术与宗教一、仪式(一)什么是仪式仪式是宗教的主要表现,被称为“行动中的宗教”,通过宗教仪式,信仰和经验得以表达。特纳将仪式定义为“用于特定场合的一套规定好了的正式行为,对神秘或非经验的存在或力量的信仰,这些存在或力量被看作所有结果的第一位的和终极的原因”。亚历山大提出的修正的仪式定义认为,仪式是“按计划进行的或即兴创作的一种展演,通过这种展演形成了一种转换,即将日常生活转变到另一种关联中”。仪式在日常生活和人的世界基础上展开。坦姆比亚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建构起来的象征交流的系统,由一系列模式化和序列化的言语和行为组成,往往是借助多重媒介表现出来,具有礼仪性、刚性、凝聚性和累赘性的特征。(二)仪式的特征宗教仪式具有程式化、重复性和相对一成不变的特征。与戏剧相似,但仪式是一种郑重其事的行为,代表着传统。宗教仪式的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通过展演达到特定目的,实现某种转换。参与者在仪式中处于转化和神圣的状态,进入这一状态是一种“神圣化”的过程。(三)仪式过程及其解释人类学将仪式分为生命仪式和强化仪式。生命仪式包括个人生命周期阶段的过渡仪式,而强化仪式用于确保社会秩序、价值和关系的稳定。在通过仪式中,参与者经历分离、边缘化、融合三个阶段,其中阈限阶段是“阈限交融”,体现了精神、灵魂和情感的交融。1.生命仪式-出生、成年、结婚、死亡等仪式帮助个体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消除忧虑和危机。-以非洲恩丹布人成年礼为例,通过分离、阈限、交融,实现男性成年,强调仪式对于社会认同和团结的作用。2.强化仪式-强化仪式用于确保已经存在的秩序、价值、社会关系不受生老病死等因素影响而衰弱。-时节性宗教仪式象征强化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例如,汉人社会的春节增强了家族、社会的凝聚力。-仪式强化认同,信仰和秩序,带来个人的安慰、超脱感,以及群体的团结。二、仪式与象征(一)宗教性与象征1.1宗教性与象征

仪式是宗教信仰的基本要素之一。

神圣的礼仪是信众沟通人鬼神关系的规范行为。1.2宗教性与象征的研究

宗教性是宗教仪式和象征的核心概念。

仪式与象征构成信仰和宗教意识的外化表现。1.3仪式与象征的文化意义

仪式中的形体动作、颂语卜辞、偶像法器等都充满象征意蕴。

宗教仪式构成一个神圣的世界,与世俗世界分隔。(二)象征的意义2.1象征的文化建构

象征是文化建构的手段,不具有普遍公认的意义。

汉人葬礼与西方主客着装的差异即为文化象征的例证。2.2象征的多层次含义

象征包含宇宙、社会关系、道德与世界观等多层次的意义。

仪式象征的含义需从当地人解释、应用和地位层次理解。三、巫术与宗教3.1巫术与宗教的界定

弗雷泽将巫术与宗教明确划分。

宗教是劝解与抚慰,而巫术试图操纵自然法则。3.2巫术的两个特征

巫术包括相似律和接触律两个基本特征。

相似律模拟事物,接触律认为物体保持联系。3.3巫术的作用

巫术在祭祀、治病、祈福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巫术信仰提供解释,对社会生活产生积极影响。3.4巫术的社会控制

巫术在缺乏司法体系的社会中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

巫术信仰成为一种有效的治安威慑机制。第三节社会中的宗教CONTENTS一、宗教与生态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三、宗教与社会控制四、宗教与社会变迁1.宗教的生态暗示在人类学研究中,宗教不仅在个人和社会中具有功能,还在生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下是一些生态暗示的例子:1.1印度教圣牛信仰

圣牛在印度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角色

印度教禁忌对母牛的屠宰的生态影响

批判西方误读的例子1.2中国西南地区的自然崇拜

羌族的神林保护习俗

吊狗封山仪式的生态意义

生态保护方式的积极主动性一、宗教与生态重新解读亚洲宗教传统的生态智慧西方社会的生态转向绿色东方主义的兴起宗教学者试图重构宗教传统2.生态转向二、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1.对立

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复杂,存在多种观点,其中之一是对立。2.分离

20世纪的宗教世俗化运动改变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倾向于分离。3.关联

第三种观点认为科学与宗教相互关联,相互影响。4.人类学的视角

人类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批判了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西方理性主义迷思。1.依靠神圣宗教通过神圣力量发挥作用,激发人们的情感,如欢乐、愤怒、反感和恐惧。神被视为权威和力量源泉,帮助人们战胜厄运,给予希望。宗教通过超自然力量,为社会秩序涂上神圣色彩,是历史上合法化手段中最广泛、效用最大的一种。三、宗教与社会控制2.伦理准则宗教制定伦理道德准则指导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这些准则内化为人的心理,使违背戒律时产生罪感和羞耻感。宗教通过宣扬世俗生活的短暂和易逝来强化社会控制,例如佛教的轮回转世说。3.奖惩宗教提供奖惩的承诺,确保适当的行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取决于其信仰和行为。宗教礼仪以象征方式演示社会关系和规范,参与社会控制的过程。四、宗教与社会变迁1.本土主义运动2.船货崇拜3.宗教混合主义4.千禧年运动1.本土主义运动在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中,本土宗教面临西方宗教的冲击。本土主义运动包括本土文化独立和生存愿望,常涵盖宗教或巫术行为。例如,美洲印第安人的幽灵舞和佩约特仙人掌崇拜。2.船货崇拜兴起于20世纪南太平洋的美拉尼西亚群岛,与殖民化和外国军队建立基地有关。先知通过梦和启示预言祖先归来和“船货”的到来,象征地位转换的愿望。3.宗教混合主义本土主义运动中存在不同宗教的混合现象。如幽灵舞结合印第安和白人文化元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宗教混合主义的代表,将巫术信仰融入基督教。4.千禧年运动源自《圣经·启示录》,追随者期待通过神迹实现社会生活的转变。千禧年运动是一种通过注入新目的和生命来拯救文化的努力。与社会矛盾和变迁有关。本章要点总结宗教是对超自然存在的态度、信念和习俗,包括制度化和非系统的信仰。宗教在生存中是适应性策略,涉及主神、祖灵和非人精灵的信仰。仪式是研究宗教的重要切入点,生命仪式和强化仪式展示了神、人、社会、祈望和利益的关系网络。宗教与社会关系复杂,既包含环境知识与道德意识,又存在与科学的冲突。宗教通过道德信仰、忏悔和奖惩,创立并维持社会控制。宗教运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本土主义运动、船货崇拜、宗教混合主义和千禧年运动是宗教与社会变迁的具体表现。THEENDTHANKS第十六章文化展示第一节人类学与口述CONTENTS一、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二、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述传统口述的本质特征和主要手段-口述是人类信息交流、情感表达和历史文化传承的基本特征和主要手段。-在文字和其他表现手段出现之前,人类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一)作为原始资料的口述1.人类学的解释-人类学解释文化主要通过当地人的口述资料。-了解社区或民族文化需要学习语言,实地观察日常生活,进行面对面交流。

2.口述与重构-口述经历具有重构性质,不简单还原过去,而是带有个体对过去有意义的回忆。-以《神堂记忆》为例,重建神庙引发村民对过去记忆的复苏,反映文化创造和时代模塑。3.学科差异-人类学与口述史学在口述运用上存在分歧,人类学注重理解社会结构、功能、象征体系等隐含在口述中的内容。(一)口述传统-口述传统是文化中通过口头形式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包括神话、民间传说、谚语等。-在中国,口述传统已演变成文字形式或与文字有复杂关系的民间文学和说唱艺术。二、作为研究对象的口述传统(二)口头传统研究法1.历史地理方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重建故事原型,追溯历史演变和推演传播路径。2.自然比喻方法-探讨神话故事中失去的过去的意义,认为是人类对自然的印象的比喻。3.结构主义方法-发现神话背后的结构和意义,类似语言有语法规则,文化背后也存在结构和意义。4.社会情境方法-将口述文学与社会情境联系,强调口头文学在人们现实社会生活和思想中的重要性。第二节文化撰写CONTENTS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人类学是一门从田野中获得知识的学问。民族志是建立在田野工作中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人类学家从事田野调查,之后要写出一部作品,描述那里的文化,这就是人类学的文化撰写。起初,人们认为民族志只是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方法。后来,人类学界普遍认为,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的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成果。一、文化撰写的三种模式(一)“传送带”—现实主义民族志(二)“深描”—解释人类学民族志(三)“多声道”—后现代主义民族志(一)“传送带”——现实主义民族志早期的纪实作品肇始于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写法。有人把早期的纪实作品比作知识传送带的模式是十分形象的。(二)“深描”——解释人类学民族志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阐释学意义上的文化撰写模式。阐释学原本是指阐释宗教的经典和文本,试图以历史和逻辑为依据,来解释宗教和哲学文本中的晦涩难解的含义。(三)“多声道”——后现代主义民族志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对以往的文化撰写模式进行了反思。1986年,由詹姆斯·克里弗德和乔治·马尔库斯编辑出版的论文集《写文化:民族志的诗学和政治学》,代表了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主要思想。二、文化撰写的建设性认识(一)文化撰写的情境性

文化撰写被质疑的主题之一是文化表述的情境性。如果一个学者承认自己所描述的文化现实和社会生活具有情境化特征,那么,他们就不能声称自己提供的是没经过选择的客观“真理”性论述。(二)科学思维和文化撰写

影响人类学撰写的还有在今日中国日益成熟的大学人类学正规训练,其对学生撰写论文的要求几乎成了全球同行一致性的要求。(三)多元化作品生成

文化撰写先后发展的不同的三种模式涉及调查者在写作时确认了自身在田野情境中的角色变化,它是由人类学理论认知的变化决定的。(四)撰写人的局限

撰写人的学术立场,即撰写人的知识产品生产与权力结构的关系问题,表现在政治权威与行政控制、学术评估附加政治与其他额外标准,以及把学术研究作为先在政策与决策的注脚等。第三节影视人类学CONTENTS一、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二、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01一、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1.什么是影视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是以影像和影视手段表现人类学原理,记录、展示和诠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尝试建立跨文化比较的学问。在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影像的使用成为常见方式,通过影片表达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一、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2.民族志电影的实践特点2.1开山作品2.2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2.3解说电影2.4观察电影2.5真实电影2.6中国的发展2.1开山作品雷格纳特的尝试(1895年)

初次使用影片进行人类行为和活动比较研究。

主张电影作为科学研究工具,提出建立“正在消逝的人”的电影档案。弗莱厄蒂的《北方的纳努克》(1922年)

描绘极地生活,开创纪录电影史。

强调与被拍摄对象的沟通,影响后来民族志电影的理论精髓。贝特森和米德的实践(1936-1939年)利用影片弥补文字调查无法表达的细节。影像成为人类学研究成果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2.2文字与影视合璧报告加德纳的《死鸟》(1963年)引入解说电影,通过拍摄者旁白解释文化。注重拍摄者参与,影片反映社会内部矛盾与变迁。2.3解说电影超越观察电影的新方向60年代观察电影的兴起,强调客观记录事件发展。麦克道戈的《与牧群生活》标志着新的发展,注重多重视点的观察与交流。2.4观察电影鲁什的真实电影风格(cinemaverite)强调拍摄者的“在场”感,与被拍摄者互动。影片制作人与拍摄对象沟通,实现共享人性的理想。2.5真实电影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历史演进20世纪50年代开始真正的民族志电影实践。多元学术思想影响下,拍摄手法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2.6中国的发展二、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原则1.为人类学的影片

影视人类学的对象与目的2.恪守人类学宗旨的影片因素——与人类学宗旨相关的因素3.影视人类学的新取向美学问题

探讨被摄文化的美学如何在影片中呈现。

影片工作者需关注地方美学的差异,思考其对影片的影响。应用问题

追求应用研究,使影片产生直接应用的价值。

视觉方式被纳入人类学的应用范畴,开创了新的影视人类学方向。综上所述,民族志电影作为记录和解释文化的重要手段,不仅在学术研究中发挥作用,也在美学和应用方面不断发展演进。第四节艺术解读CONTENTS一、艺术的文化转换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三、艺术的意义一、艺术的文化转换人类学家将艺术视为文化表现,是理解、把握、研究文化的路径之一。

艺术表现受人类学阶段性理论的深刻影响,如野兽派和立体主义对非西方艺术的肯定。(四)结构主义的艺术研究结构主义关注艺术形式背后的象征意义,列维-斯特劳斯的面具研究强调不同类型的相互关联。(一)艺术是什么

早期研究侧重于艺术的物质性存在、技术和技巧。

博厄斯避免了将非西方社会视为“历史残余”。(三)作为功能的艺术功能主义的研究强调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以丹人面具为例说明面具的功能和意义。(二)作为过程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从静态逐渐转变为关注艺术行为,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二、艺术的形式与内容3.艺术的意义(一)艺术符号学

格尔兹提出“艺术符号学”,将艺术视为日常社会的折射,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二)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

近年来,艺术人类学逐渐被抽象,批评式的艺术人类学应运而生,关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三)文化的提喻性表现

人类学的艺术作为文化提喻性的表现,是对创作者、拥有者及其文化的表达,也是身份诉求、族群认同或隔离的文化资源。小结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对西方如何研究异域艺术进行了探讨。引出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艺术,呼吁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