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239-2011 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_第1页
JGJT239-2011 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_第2页
JGJT239-2011 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_第3页
JGJT239-2011 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_第4页
JGJT239-2011 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术语和符号 2 2 3 54检测与鉴定 64.1一般规定 64.2检测与鉴定 6 75.1一般规定 75.2荷载计算 75.3下轨道及基础设计 85.4托换结构设计 85.5水平移位设计 5.6竖向移位设计 5.7拖车移位设计 5.8就位连接设计 6.1一般规定 6.2下轨道及基础施工 6.3托换结构施工 6.4截断施工 6.5水平移位施工 6.6竖向移位施工 6.7拖车移位施工 66.8就位连接与恢复施工 206.9施工监测 21 7.1一般规定 7.2质量控制 7.3质量验收 附录A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施工监测记录 25附录B建(构)筑物移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 27附录C建(构)筑物移位工程竣工验收记录 29本规程用词说明 30引用标准名录 31附:条文说明 7 1 2 2 3 5 6 64.2InspectionandAppraisal 6 7 7 7 8 8 6.6VerticalMovingConstruction 6.7MovingConstruction 8 20 22 22 23 AppendixAConstructionMonitoringRecord 25AppendixBCons 27AppendixCConstructionAcceptanceRecord 29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30ListofQuotedStan Addition:Explanation 3391.0.1为在建(构)筑物的移位工程设计与施工中,贯彻执行1.0.2本规程适用于建(构)筑物移位工程的设计、施工及1.0.3建(构)筑物移位工程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节约资1.0.4建(构)筑物移位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12建(构)筑物升降移位时所用的动力设备,一般为螺旋千斤2.1.11水平截断面horizontalcutinterfa在托换结构与下轨道之间,沿一水平切面将上部结构与原基2.2.1几何参数2.2.2作用和抗力N——轴向压力设计值;P——施力设备实际总动力;P₁——滑块承受的竖向作用力设计值;V——剪力设计值。2.2.3材料性能343.0.3移位工程设计和施工方案应进行充分论证,确保安全3.0.4移位工程在满足建(构)筑物使用要求的条件下,应综合考虑日照、消防、环保、抗震及对周围地上、地下环境的3.0.5应根据具体情况对移位工程施工全过程及周围建(构)5系数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3结构或构件的材料强度、几何参数应按实际检测结果65.1.1移位后建(构)筑物的使用年限,由业主和设计单位共性鉴定标准》GB5029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2.1建(构)筑物移位的设计荷载应包括永久荷载、可变荷75.2.4移位过程中的临时构件设计可按实际荷载取值。5.3下轨道及基础设计5.3.1下轨道结构的受力分析应根据建(构)筑物移位时荷载的最不利组合进行。下轨道结构应进行承载力、刚度和沉降计算。5.3.2设计时应考虑地基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的影响。5.3.3新旧基础连接应保证基础的整体性,严格控制新旧基础5.3.4下轨道梁宽宜大于托换梁宽,顶面应铺设强度不低于下轨道梁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找平层,厚度宜为30mm~5.4托换结构设计5.4.1应根据检测确定的实际构造和尺寸进行结构设计。5.4.2托换结构体系应满足上部结构移位时水平或竖向荷载的分布和传递,应进行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的综合设计,应考虑5.4.3承重柱的托换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柱宜采用四面包裹式托换方式(图5.4.3(a));3当采用单梁托换时,梁宽宜大于柱宽,梁内纵筋不应截断(图5.4.3(b));4四面包裹式托换,托换梁与柱结合面的高度h;可按式(5.4.3-1)确定,且不应小于柱内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柱短边fi——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取结合面处新旧混凝8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的较小值,N/mm²;h;——托换梁与柱结合面的高度,mm;N——托换柱的轴力设计值,N。5四面包裹式柱托换节点,其承载力应满足下式规定:式中:k——系数,取1.5~2.0;N——托换柱的轴力设计值,N;n——托换柱周围托换梁受力截面的数量;Vw——第i个托换梁的受剪承载力,N。6托换梁的受剪承载力,当a/h₀在0.5~1.0范围内可采用下式计算:式中:β——系数,纵筋采用HRB335、HRB400时,取66;9取1.5%;图5.4.3;f:——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N/mm²;7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式中:β——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不超过C50时,取β=1.0;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80时,取β=0.8;其间按线性内插法确定;fe——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N/mm²;1承重墙可采用沿托换梁下均匀布置支点和局部布置支点两种方式(图5.4.4),宜优先采用局部布置支点的方式;2托换梁下局部布置支点时,局部布置长度不宜小于0.5m,间隔净距不宜大于1.5m,应避开门、窗、洞口和承重构5.4.5托换结构应形成稳定的水平平面桁架体系。5.4.6支点部位托换梁的局部抗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图5.4.4墙体托换反力点布置示意5.5.1水平移位时,托换结构体系除应考虑上部结构荷载外,还应考虑水平移动动力和阻力的影响;转动2施力设备实际总动力P应大于每道托换梁的水平移位阻3设计时,应按式(5.5.2-2)计算移位阻力:式中:p——摩阻系数,钢材滚动阻力系数取0.05~0.1,聚四氟乙烯与不锈钢板的滑动阻力系数取0.1;(i;——作用于第i道托换梁的竖向作用力标准值,N;k—经验系数,取值1.5~2.0。4施力点在托换结构平面内宜均匀布置,宜靠近托换梁底部,并应根据受力状态由计算确定施力点处配筋,并应满足局部5采用滚轴实施水平移位时,滚轴宜采用实心钢滚轴,滚轴直径宜按表5.5.2取用:滚轴荷载(kN/mm)滚轴直径(mm)E—材料的弹性模量,若两种弹性模量不同的材料接触时应采用合成弹性模量,N/om²;5.5.3建(构)筑物就位后的轴线水平位置偏差不应大于40mm;标高偏差不应超过相邻轴线距离的2/1000,且不应大5.7.1运输设备应具有自行式液压升降平台,确保建(构)筑5.7.2应采取措施使建(构)筑物各支点的压力和反力保持平衡,保证建(构)筑物受力均匀。5.8.1移位建(构)筑物就位后,连接应满足承载力、稳定性5.8.2框架结构、层数超过6层或高宽比大于2的砌体结构,连接形式和构造应经计算确定。高宽比不大于2,层数不大于61应结合检测鉴定报告和设计方案现场查勘移位工程的现2应结合设计方案、现场检测鉴定和查勘结果,编制施工3应根据移位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6.1.3水平移位工程中,滚动装置的滚轴直径和滑动装置的滑6.1.4托换结构及下轨道结构施工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保证新6.1.5施工过程中,遇到与设计不符等异常问题时,应及时与6.1.6移位工程所使用的动力设备,应安全可靠,并应有动力6.1.8应对上部结构的裂缝、倾斜、振动及建筑物的沉降进行6.2.1下轨道结构体系施工应包括建(构)筑物原址、移动路用2m直尺检查时的允许偏差不宜超过2.0mm,且整体高差不6.2.3建(构)筑物原址内下轨道结构的施工,应符合下列1施工前应在建(构)筑物墙、柱的一定高度处设置等高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6.5.4正式移位前宜进行试平移,检测移动装置6.5.7应及时清理移动轨道面上的杂物,确保移动面平整、光洁。6.6.1竖向移位所用的升降设备应安全可靠,并有足够的安全储备;升降设备应能安全升降,且应有自锁6.6.2竖向移位设备应保证升降的同步精度,升降移位应采用6.6.3竖向移位设备应安装稳固,并保证其垂直度。竖向移位6.6.4竖向移位过程中,应根据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整体刚度及高宽比严格控制各升降点之间的升降差。相邻升降点之间的升降差不应大于升降点间距的2/1000,总体升降差不应大于建(构)筑物该方向宽度的2/1000且不应大于20mm。6.7.1拖车应有自升降功能,托盘的平整度、水平度宜有自动6.7.2应根据移位建(构)筑物的重量对移位路线进行压实或硬同意与配合。并应综合勘查道路、桥梁的通行能力及地面、空中6.7.3托换结构在拖车上的支点应按设计要求布置,且支点与6.7.4拖车托起建(构)筑物时,应先进行称重,并确定建(构)1隔震支座安装后,隔震支座顶面的水平度误差不宜大于0.8%;2隔震支座中心的平面位置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不应大3隔震支座中心的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偏差不应大4同一轨道上多个隔震支座之间的顶面高差不宜大6.8.7因移位产生影响主体结构使用的裂缝,应进行加固或时调整。7.1.1建(构)筑物移位工程竣工验收程序和组织应符合下列和技术、安全、质量负责人及设计单位工程项目负责人进行7.1.4工程竣工验收,除应提交本规程第7.1.3条规定的文件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的规定和本规程的要求,并应增加下列质量检测主控项目:3建(构)筑物就位偏差。7.3.3分部工程质量合格应符合下列条件:年月日量速度量量(m)量量(m)下沉量量(m)量量mm)观测间隔时间1基,粉煤灰地基,重锤夯实地基,强夯地基,振冲地基,砂桩地基,预压地基,高压喷射注浆地灰碎石桩地基,夯实水泥土桩地基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混凝土灌注桩(成孔、钢筋笼、清孔、水下混凝土灌注)防水混凝土,水泥砂浆防水层,卷材防水层,涂料防水层,金属板防水层,塑料板防水层,细部构造,喷锚支护,复合式村砌,地下连续墙,盾构法隧道;渗排水、盲沟排水,隧道、坑道排模板、钢筋、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找平2结构体系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行走梁,连梁,斜撑,3表C移位工程竣工验收记录结构类型1纵向:横向:2345参加(公章)(公章)(公章)(公章)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引用标准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构)筑物移位工程技术规程和城乡建设部2011年4月22日以第990号公告批准、发布。 37 38 39 404.1一般规定 404.2检测与鉴定 40 415.1一般规定 5.2荷载计算 415.3下轨道及基础设计 5.4托换结构设计 425.5水平移位设计 455.6竖向移位设计 475.7拖车移位设计 485.8就位连接设计 48 6.1一般规定 506.2下轨道及基础施工 6.3托换结构施工 516.4截断施工 536.5水平移位施工 536.6竖向移位施工 546.7拖车移位施工 556.8就位连接与恢复施工 6.9施工监测 57 587.1一般规定 7.2质量控制 7.3质量验收 1.0.1建(构)筑物移位技术的广泛应用,既节约资源、减少1.0.2本条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包括移位建(构)筑物还应遵循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50550等。2术语和符号2.1.1~2.1.3建(构)筑物移位是指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手段,在保持建(构)筑物整体性的条件下,改变建(构)筑物的空间位3轮动式:适用于长距离、重量较小的3.0.1收集相关资料是指收集建(构)筑物的原设计施工图(设计变更)、地质勘察报告、施工验收资料、维修改造资料等。现场调查主要是宏观了解建(构)筑物现状,是确定设计施工方案的重要前提。3.0.2通过检测鉴定可以了解结构材料的现状[包括材料强度、缺陷、混凝土碳化、钢材(筋)锈蚀],可以验证施工与设计的符合程度,可以取得裂缝、不均匀沉降、整体倾斜等具体数据,是确定设计方案的主要依据。3.0.3移位工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设计、施工不同于一般新建工程,任何不当的设计、施工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应由有经验的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与评审。3.0.5当建(构)筑物的移位路线或新址距周围建(构)筑物较近时,移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监测周围建(构)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和整体倾斜,若周围建(构)筑物的墙、柱等主要构件存在裂缝,尚的类别、基础的形式、移位建(构)筑物的结构形式等综合考虑,监测时间不宜小于60d。3.0.6移位工程不同于一般新建工程或已有工程的维修改造,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设计施工方法,因此要求承担移位工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资质。4.1.1、4.1.2移位建(构)筑物一般已使用一定年限甚过设计使用年限,往往存在材料老化、钢筋锈蚀、构件开裂、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因此,移位工程实施前原则上都应该对移位建(构)筑物的主体结构进行可靠性检测和鉴定,检测鉴定结果全性不满足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要求,但加固后其安全性能够满足料及移位要求(移位距离、平移或转动、抬升或降低)制定有针4.2.1检测应根据检测方案确定的检测项目和检测内容,按照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混凝土中钢筋检测技术规程》JGJ/T152等实施,检测结果应具有代表性,能4.2.2~4.2.4应依据国家现行检测鉴定标准,根据实际检测结5.1.2本条中的加固措施主要是指被托换构件的加固。移位后5.1.3移位后结构的可靠性鉴定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5.1.5移位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如新荷载规范》GB50009给出的最小重现期为10年,所以本规程也按10年一遇取值。在有当地实测资料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对于高度不超过21m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可不考虑风荷载。若移位过程中出现超过10年一遇的风荷载,应暂停施工,并对上部结构采取临时固定措施。在建(构)筑物移位过程中,楼面(屋面)活荷载的取值,可根据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5.2.4移位过程中的临时构件是指移位过程中设置的起支撑、5.3下轨道及基础设计5.3.2、5.3.3若建(构)筑物到达新址后,部分结构仍落在原基础上,应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地基不均匀沉降。设计时应严格控制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地基与桩基的承载力宜乘以1.2~1.4的提高系数。应采取基于沉降变形控制的基础设计方法,沉降差可按1/1000取值,采取防沉桩等措施减小新旧基础间的沉5.3.4铺设找平层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轨道的平整度,找平层还直接承受移动装置的压力,应确保其局部受压承载力。找平层内铺设钢筋网的钢筋直径不应小于4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5.4托换结构设计5.4.2托换结构体系除满足原上部结构的墙、柱荷载通过移动装置传给下轨道及基础结构体系外,还应考虑移位过程中不均匀受力产生附加应力的影响。移位结构的特殊构造要求主要是施力5.4.3原混凝土构件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凿毛程度,应满足叠托换梁与柱结合面的高度h;的计算公式,是根据30余个柱托换节点结合面的试验结果得出的,试验中原混凝土构件新旧混凝土结合部分凿毛,假设柱的全部轴力由所有结合面均匀承担。试验值与回归公式计算值之比为:0.89~1.经过十余栋移位建(构)筑物的检验,考虑施工现场条件与试验室条件的差异,新旧混凝土结合面的凿毛程度,构件受力的均匀性等,将(1)式调整为公式(5.4.3-1)。为确保柱内钢筋的锚固还规定了h;不宜小于柱内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和柱短边尺寸。木条中公式(5.4.3-2)的系数k的取值主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各施力点受力的不均匀性。当地基土压缩变形较小、轨道平整度控制较好时,k值可取1.5,否则应取较大值。柱四面包裹式托换节点(图1)的受剪承载力公式是根据大量柱托换节点的试验结果并结合十余栋建筑平移的现场实测数据确定的。试验结果表明:(1)托换节点中,在配筋相同梁相对于托换连梁的破坏越提前。(2)在托换梁的a/h不超过1.2时,托换节点的破坏主要是托换梁的弯剪破坏。随着a/h₀的增加,托换节点的破坏逐渐变为托换梁的受弯破坏。(3)托换节点的受剪承载力主要受混凝土强度、托换梁a/h₉、纵筋强度和配筋率及箍筋强度与配箍率的影响,其中托换节点的抗剪承载力受托换梁a/h₀和纵筋配筋率影响较为明显。托换节点的承载力与托换梁a/ho、纵筋配筋率和箍筋配箍率近似满足线性关系(图2)。(4)托换节点托换梁的破坏近似于拉杆拱(图3)。公式(5.4.3-3)是参考a/h₀<1.5情况下普通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考虑到柱与托换梁的结合面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偏低,而试验中大多数构件的破坏均起源于结合面的开裂,根据结合面的试验数据,结合面处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约为较低构件混凝土抗拉强度的0.7倍左右,保守的将公式中前一项的系数调为0.42;由试验值与回归公式计算值之比为:1.32~试验结果的对比(图4)。HPB235p=1.0%IIPD235.p=0.5%图4柱托换节点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破坏,因而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提出托换梁截面的限制条件,防止托换轨道梁发生斜压破坏,因而在设计托换连梁时,建议托换连梁的配筋不小于托5.5水平移位设计5.5.2建筑物的水平移位方式分牵引式和顶推式。牵引式适用筑物的水平移位,必要时两者并用。为减少摩阻,托换结构与下轨道间一般为钢板与钢滚轴、钢轨与钢滚轴、聚四氟乙烯等高分钢材滚动平移、聚四氟乙烯与不锈钢板的滑动平移的摩阻系数是依据模型试验结果及对二十余栋建筑平移的现场实测数据确定的。试验得出钢材滚动平移建(构)筑物的平移阻力与建(构)筑物重量及滚轴直径有关,建(构)筑物重量越大,滚轴直径越小,建(构)筑物平移的阻力就越大。试验得出建(构)筑物钢材滚动平移的摩阻系数为0.029~0.016,聚四氟乙烯与不锈钢板的滑动平移的摩阻系数为0.030~0.027。现场监测二十余项平移工程,各典型工程的启动牵引力与摩阻系数见表1,得出建(构)筑物平移的滚动摩阻系数为0.071~0.04。聚四氟乙烯滑块的滑动摩阻系数约为0.1。临沂国框架)发行住宅楼(四层砖混)子公司(四层砖混)电所(三层砖混)泉信用砖混)西采油(单层排架)(十六砖木,滑动)北楼)的平均受力(kN)引力临沂国家安全局办公框架)发行住宅楼(四层砖混)子公司(四层砖混)电所(三层砖混)泉信用砖混)西采油(单层排架)(十六滑动)北楼)启动式(5.5.2-2)中的k值与施工中对移动装置的制作与维护程度有关,当缺少施工经验时宜取较大值。润滑油时,该系数可降低25%。5.5.3建(构)筑物就位后的轴线偏差过大,将导致上部结构相对于基础的偏心过大,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受5.6.1本条中安全系数k的取值主要考虑施工过程中,各施力5.6.2升降移位时,建(构)筑物的重量全部由升降设备承担,5.6.3本条规定了升降移位设计应包括的内容,升降移位的托换体系在平面上应连续闭合,且上下组成一组受力结构体系(图图5顶升示意5.7.1~5.7.3拖车移位一般应用于建(构)筑物较大距离的移位工程,其移动路线一般是压实或普通硬化路面,必然存在局部不平整或坡道,为保证移位过程中建(构)筑物托换结构受力均衡与稳定,要求拖车应具有自升降和自我调平功能,以及托换结构具5.7.4由于拖车移位顶升和运输时的支点位置不同,托换结构5.8.1建(构)筑物就位后的连接是移位工程的一个重要环节,5.8.2、5.8.3对于框架结构及层数超过6层或高宽比大于2的5.8.4当移位建筑原抗震设防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要求时,移位后可以在托换结构休系与新基础之间结合滚轴或滑块加设橡胶滑块或橡胶隔震垫等隔震装置,以减小输入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使上部加固的情况下能够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的抗震设防要求。这种连接方式尤其适合于需保持建筑外6.1.1木条的目的是确定是否存在影响施工的安全隐患,若存在安全隐患,需先排除隐患;需要加固的,应先安全措施主要包括:针对移位工程主体结构、附属设施、现场用电用水、现场施工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安全措施。由于移位工程的特殊性,现场施工环境较一般新建工程复杂得多,因此要求有针对各种情况的安全措施。其他人员主要是指除现场施工人员以外的人员,应有限制其他人员进入现场的具体应急预案主要包括:异常停电的应对方案、上部结构出现异常开裂的应对方案、托换结构出现异常开裂或损坏的应对方案、下轨道结构出现异常开裂或损坏的应对方案、行走机构出现受力不均的应对方案、建(构)筑物在移位过程中出现异常偏斜的应对方案、移位动力设备出现异常故障的应对方案、人员意外受伤的应对方案等。避免因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影响移位的正常实施,6.1.3限制滚轴直径或滑块高度偏差,主要是保证滚轴、滑块6.1.4新旧结合面是连接的薄弱环节,也是较难处理的部位,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移位工程的安全。新旧连接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550的要求,否则应采取可靠的附加措施,以保证新旧连接安全可靠。附6.1.5移位工程的隐蔽部位有可能存在与设计不符的问题或缺陷,因此,要求现场施工人员必须能与设计人员及时沟通,不能在设计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意变更施工或存留安全隐患。6.1.6动力设备及动力监控装置使用前应进行自检,确保示值调整,甚至判断指挥错误。6.1.7位移监控是保证移位同步的主要手段,监控包括移位方6.1.8通过裂缝、倾斜、振动及建筑物沉降的监控,可以及时6.1.9移位工程中,完善、通畅的现场指挥控制系统是保证移6.2.1当建(构)筑物移动距离小于建(构)筑物移动方向的长度(或宽度)时,下轨道结构体系则仅有建(构)筑物原址和新址两部分。6.2.2下轨道结构施工完成后,应仔细检查下轨道顶面的平整度,不满足要求时,应打磨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