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同步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时练习一、单选题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他推行屯田,东南沿海人士与原住民共同赴各地垦荒、耕织,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彰化、云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镇。这些现象(

)A.丰富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内涵 B.加强了清朝对福建的控制权C.彻底驱逐西方殖民势力 D.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2.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以论述农业生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著作是(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3.如表为某学者统计的明朝嘉靖至万历初太仓银岁出入数对照表(部分)。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太仓银库岁入银太仓银库岁出银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2470000(+)3630000(+)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2200000(+)3700000(+)隆庆五年(1571年)3100000(+)3200000(+)隆庆六年(1572年)2819153(11个月数据)2837104(11个月数据)万历五年(1577年)4359400(+)3494200(+)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一条鞭法的推行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D.海外白银的流入4.理学家朱熹提出: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把“人欲”、“私欲”和“天理”对立起来。到明末清初这一观念发生了“巨变”: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王夫之进一步主张“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正面肯定了“人欲”、“私欲”的存在。据此可知(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中国开始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C.人欲战胜了天理并且取得了主导的地位 D.人欲私欲在天理范围内获得了一定认同5.明代织染局人例管色绒二名、管段数六名、管花本一名、催料六名、捡绣匠八名、挑花匠一十四名、看堂小甲二十二名、花素机匠一千一百七十名……”,每道工序都有专门负责的工匠来织造,这反映出(

)A.手工业发展的专业化 B.明代纺织品的精美性C.手工业人员的需求大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6.在清朝时期牙行是民间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是政府与商业联系的重要纽带。牙行经营种类丰富,除绸、缎、油、铁、布、炭、楠竹、皮帽等,还有烟、茶、麻、广福杂货、砂糖、瓷器、西货等,而且牙行在清朝还承担着政府收税的职能。由此可见,牙行的出现(

)A.促使全国性的商业网络形成 B.兼有一定的政府管理职能C.助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反映了政府对商业的保护7.豫北名镇清化镇起于明代,清代发展迅速。穿镇而过的大道是”晋商必由之路“、小丹河则是政府的运粮河,逐渐形成了以粮食、怀药、铁货、竹货、丝绸、炮扇、烟草和杂货为代表的八大行业。据此可知(

)A.政府积极扶植市镇经济发展 B.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C.工商业市镇经济已相当发达 D.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8.明朝学者王畿(1498—1583)说,“不论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顺在逆,只从一念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便是真为性命”,即德性的自我培养(“真为性命”)是由灵明自作主宰的而不是对外在之“境”的迫服。这一言论(

)A.体现了对意志自主的内在追求 B.彰显了格物致知的理论价值C.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D.受到了士人阶层的广泛推崇9.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科技文化。下列相关说法有误的是(

)A.《天工开物》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B.《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布的药典C.《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农书D.《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10.清中期,朝廷开始大规模查缴、销毁宋元以来触犯专制权威、指责时政的书籍碑刻,以及记述清入关之前史实和明末清初史事的著作。这样的做法旨在(

)A.抵制印刷术的传播 B.巩固大一统秩序C.规范民间文化市场 D.打压儒学的发展11.顾炎武看来,汉代财政之良,在于财“犹在郡国,不至尽辇京师”,而自熙宁(宋神宗)以来,言利之臣不知本末,欲求富国,而先困转运司。转运司既困,则上供不继……而户部亦意矣。据此分析,顾炎武(

)A.主张推行郡国并行制 B.认为王安石变法造成国家贫困C.反对加强中央集权 D.主张财政体制应保障地方权益12.下面为“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变化”示意图(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四卷〉改编)。清朝前期人口的增长(

)①总的背景是经济繁荣、国土开发

②与赋税制度的调整存在一定的关系③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是重要原因

④直接导致华工出国,形成苦力贸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以下是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由此判断该思想家是(

)A.朱熹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守仁14.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据此可知,李时珍(

)A.强调科学的实用性 B.注重科学理论的创新C.亲身探究科学新知 D.完善了传统医学理论15.据道光年间的《琐泾志稿》记载:苏州常熟琐泾镇,“商贾骄集,财货辐揍。若土地所产与夫他方水陆之物,靡不悉具。凡近市二十区之民,有而求售开者,无而求市开者”。这说明,琐泾镇(

)A.带动了商品长途贩运繁盛 B.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C.促进了区域商贸网络形成 D.聚焦大批实力雄厚的商人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本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参考答案:1.A2.A3.D4.D5.A6.B7.C8.A9.A10.B11.D12.A13.D14.C15.C16.(1)特点:由国外传人;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农书对棉花优点、功效的总结;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任意三点)(2)原因:棉花、蚕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