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中《怜悯是人的天性》备课资料_第1页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中《怜悯是人的天性》备课资料_第2页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中《怜悯是人的天性》备课资料_第3页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中《怜悯是人的天性》备课资料_第4页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中《怜悯是人的天性》备课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中《怜悯是人的天性》备课资料【课文提要】《怜悯是人的天性》是一篇比较抽象的哲理性强的经典理论文章,节选自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卢梭的重要论著《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在精神道德层面上,卢梭从最纯粹的心灵出发,认为怜悯心时先于人类理性的原驱动力,是人的心灵最真实、最朴实的活动,是一种天然的对其他生命遭受痛苦产生的同情之心。文中,卢梭批评了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观点。在此基础上,卢梭用事实指出,善是人的本性,怜悯心作为一种善,是人类最普通和最有用的一种美德。怜悯心对于人类生活,对于调节人与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卢梭把怜悯心视为先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一种纯自然的人类天性和情感,体现了民主、平等、博爱的人文主义思想。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边破边立,逻辑严密,环环相扣,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以第2段和第4段最为典型。在论证方法上,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文章蕴含着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体现出深挚的人文关怀,富有理趣,阅读时注意体会。【任务目标】本文段落长,长句多,关联词语多,逻辑严密,思想性强,给阅读理解带来一定难度。阅读时,首先要理解“自然状态的人”“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同时勾画出关联词语,理解句间关系,了解作者的立场与历史背景,仔细梳理作品的论述思路,整体把握和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及其秉持的价值观念。本课的学习任务目标如下:1.细读课文,以列提纲的方式梳理论述思路,体会逻辑思维的严密性;2.阅读时,理解“怜悯心”

“野蛮人”“自爱心”等关键概念,找出并分析文中自己认为难理解的句子的含义;3.在活动探究的过程中,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探究“怜悯心”的人文价值。【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卢梭及其作品,了解本文写作的历史背景。2.细读课文,概括每段内容,梳理论述思路,整体把握文意。3.查阅资料,了解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性善论。【任务设计】任务一:梳理论述思路

整体把握文意活动展示1:研读经典理论文章,理清论述思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观点。请你用列提纲的方式,利用多媒体投影功能将本文的论述思路向同学展示出来。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段落要点,梳理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体验概括、归纳、推理、实证等科学思维方法,把握科学与文化论著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精练等特点,以列提纲方式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对自然状态中人的特点作了说明,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自然状态的人与社会状态的人(文明人)哪个更幸福。第二部分(第2—4段):作者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然后从正面提出怜悯心出于天性的观点,指出种种美德由怜悯心派生,进一步论证怜悯心的自然性。第三部分(第5段):指出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活动展示2: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批驳为主,先破后立,逻辑严密,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请你认真阅读第二段,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对霍布斯的观点进行批驳的。任务阐述:本任务让学生在分析作者论述思路的过程中,学习批驳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着作者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刻的人生智慧。①作者首先批驳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②指出霍布斯解释的着眼点是错误的→③揭示霍布斯观点的错误本质:因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④用类比、追问法指明霍布斯认识的错误性→⑤直接点明霍布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⑥指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⑦得出自己的结论:怜悯心是人的天性。

任务二:理解关键概念

分析重点句子

活动探讨1:文中有“自然状态的人”“怜悯心”“自爱心”等关键概念,请你依据文中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与小组同学讨论后,明确上述概念的内涵。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弄清关键概念。从概念解读入手,有助于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解读概念时,要引导学生以课文为本,搜集文中有关语句、信息,然后进行提取、归纳。①“自然状态的人”: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下文的“野蛮人”就属于这一类人。②“怜悯心”,可以通过列表的形式,明确概念内涵。

角度内涵文中内容定义美德、禀性、感情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本质先于思维合乎自然天然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活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作用缓和自爱心帮助他人,代替法律、风俗和道德,到别处寻找食物,不抢夺别人东西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

③“自爱心”:人只关心自己生存的一种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地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活动探讨2:本文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否定句多,给文意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请你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难理解的一句话,在小组内进行探讨。如果经小组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在课堂上提出来共同探讨,以加深理解。任务阐述:本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本文除语言上长句多、关联词语多外,理论性、思想性、逻辑性也比较强,学生初读时,对文意的理解会产生一些困惑。“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提出感到难理解的句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可以拓展思路,产生茅塞顿开的效果。略举几例。①“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明确: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②如何理解“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的含意?明确: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产生影响的美好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③“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杨待人”“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两句分别强调了什么?明确:第一句强调的是,人们怎么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诗人善良的天性。④“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这句话表明什么?明确:这句话表明,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趋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

任务三:深入思考探究,亮出自己观点活动探究1: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其天性究竟是“自然本性”还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请你在学习中认真探究“人的怜悯心从何而来”这一论题。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在熟悉文本、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怜悯心”的含义,与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形成共识,然后选派代表进行阐述。可以形成以下几个观点。①在人类的原始时代,每个人都没有任何社会性,一无所有,愚昧无知,自由自在,但又纯洁、善良、快乐,没有欺压,一切听其自然、顺其天性。②怜悯心是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我们最应具备的禀性,在我们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之前就存在了。③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就连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④我们在看到同类遭受苦难时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怜悯心。这种怜悯心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把打斗双方拉开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而不是哲学家。⑤怜悯心让人们看到同类受难就出手帮助,即使自已处境再苦也不会去危害比自己弱的人。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即使没有受过教育的熏陶,也不愿意做坏事。

活动探究2:结合课文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对人性的理解,或谈谈做人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任务阐述:本任务要求学生联系文中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对于人性或为人处世的看法,这一任务对学生有很好的提示教育作用。随着其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应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培育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西方哲学启迪的基础上,结合儒家的观点,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全面认识人性。这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是一个开放型的探究,答案可以丰富多彩。【课后任务】人之初,性本善。两千多年前,我国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孟子就提出“性善论”观点。请你在了解“性善论”的基础上,试与本文卢梭的观点进行比较。参考答案

共同点:①孟子和卢梭都强调怜悯之心的普遍性与原发性,并进行了深刻的阐发,甚至他们用以述这种情感的故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人的善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先天的。卢梭也认为怜悯心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②二者在对怜悯之心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都推崇其重要的道德意义。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恻隐之心重仁,羞恶之心重义,辞让之心重礼,是非之心重智。孟子将怜悯心视为人性的重要端以及人的本质特征。卢梭也认为怜悯心是“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不同点:怜悯之心对于理想政治意义的走向不同。孟子将恻隐之心作为善端,主张从“不忍人之心”发展出理想政治体制的“仁政”。卢梭认为政治体制必然建立在对自然情感优越性的克服之上,与理想政治相称的不是怜悯心,而是以政治共同体为边界的公民情感,即爱国心。

《怜悯是人的天性》教学设计二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在性质上,这是一部阐发政治思想的著作,其重要性仅次于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在这本书里,卢梭已经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但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本书的写作,就是他隐避森林深处沉思默想之所得。

问题探究:1.这篇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在哪里提出?第二段后半部分提出的:“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一句话概括就是:怜悯是人的天性。2.(2)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特点?先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第二段),再正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第三段)。3.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的作用?开头一段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结尾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4.归纳全文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提出问题,阐述自然状态中人的原始的品性,并由此引导人们思考。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本论,分析问题,从批驳错误观点和展开正面论证的两个层面论证中心论点。第三部分:(第四段),结论,解决问题,总结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小结:典型的“三段论”式的结构。

5.本文在提出论述的问题上有什么特色?与《修辞立其诚》相比,两篇文章在提出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修辞立其诚》属于立论文,开篇引用《易经》中的“修辞立其诚”并加以阐释,然后又引用庄子中的话对“城”的含义进行阐释,由此提出中心论点。《悲悯是人的天性》属于驳论文,作者先比较自然状态中的人和文明社会中的人的不同特点,然后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悲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6.阅读结尾部分,概括怜悯心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总体作用: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具体表现:它使我们在看见别人受难时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在自然状态下,怜悯心不仅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而且还有这样一个优点: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人们。它能使每一个身强力壮的野蛮人宁可到别处去寻找食物,也不去抢夺身体柔弱的孩子或老人费了许多辛苦才获得的东西。——促使人们自我克制、同情弱小。在训导人们方面,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谋求自己利益时,不损害他人利益。

解决重点1.

引入思考论证中心论点的两大方式:立论和驳论。凡议论文,目的都是为了阐明自身论点。但在阐明方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证明,一是反驳。所谓证明就是从正面论述观点的正确,从正面去证明观点的成立,也叫立论。反驳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论据或论证过程,以树立自己的观点的论证方法,也叫驳论。证明与反驳都是论证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有时需要从正面去立论,有时又需要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也可以同时运用证明和反驳。2.

知识链接驳论的主要方法:(1)驳论点:可以直接批驳,也可以间接批驳。●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这是驳论文中最常用的形式。这种反驳论点的方法,可以通过例证反驳,即提出新的事实论据,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示例:古人云:“知足常乐”。意思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他就会永远快乐。如果把这话理解为今天的青年在生活上知足,不作不切实际的追求倒也不错。但是要从对事业的追求上来理解,这话却是不对的。

这里,先提出原论题,“知足常乐”,而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一个与原论题相反的新论点,即“不知足才常乐”。●归谬法反驳,先假定它是真的,然后以它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的“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示例:在《阿凡提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则小故事:阿凡提头上缠着筐子般大小的散蓝在街上走。迎面走来了一个人,看了散蓝便央求道:“可敬的学者,求您给我念念这封信吧!”“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呀!”阿凡提叫道。“您别客气了,您头上缠着那么大的散蓝,怎么会没有学问呢?”阿凡提听了,顺手取下散蓝,戴在那个人头上,说道:“好,好!要是散蓝有学问,我给你戴上它,你自己念吧!”(2)驳论据:通过批驳对方论据的虚假性,从而批驳对方。三种论据:事实论据、数字论据、理论论据。示例:阅读材料,思考如何反驳下面一段文字中对方的论据?《文学与出汗》中对方的观点是“文学当描写永久性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论据是“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人不这样,就都消灭了”。分析:“消灭了”的东西以后是不会有人再看到的,那么“现在的教授”又从何看见?又怎么能断定它描写的是什么呢?(3)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论证的错误,从而批驳对方。●引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权威观点来增强说服力。●例证法。运用典型事例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方法。●类比法:两对象属性相同,而且已知其中一对象还具有其他属性,由此推出另一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以谬制谬法:采用对方的方法和逻辑来对付对手,从而折服对方。●矛盾法:通过论证与对方论题相矛盾的论题的真实,再根据矛盾律,进而说明对方论题的虚假。●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示例: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反证法)3.

合作探究问题:这篇文章在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时主要运用了什么反驳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并做具体分析。探究示例:作者先树立靶子,提出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人天生是恶人。然后在对其进行批驳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批驳错误观点的理论基础。霍布斯得出“人天生是恶人”这个观点的着眼点是错误的。他的着眼点是人们为了满足许许多多的欲望而产生的需要;沿着这个着眼点进行推论,就会得出“人天生是恶人”的结论。而实际上,自然人的序言仅仅是为了满足、保护自己的生存,人们在自然状态下对保护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在自然状态中,强壮的人不会抢夺弱小者的食物,这就是一种贪生的善。作者的分析,等于从根本不上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釜底抽薪”。●以事实来反驳。作者认为,霍布斯忽略了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为此,作者从多方面列举事实:母兽保护幼兽、马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跑过去、动物在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感到不安、动物以某种方式掩埋死去的同类、屠宰场的动物发出哀鸣。接着,作者详细写了曼德维斯所描述的一个动人的事例,进一步论证人是有感情和同情心的。这样,作者以大量的事实驳倒了对方的观点,可谓“事实胜于雄辩”。4.

自主思考问题:除了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作者又是怎样正面展开自己的分析论证?批驳霍布斯的错误观点后,作者又从正面对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进行论证:(1)辨析“自爱心”和“怜悯心”:自爱心是一种使人类关心自己的情感。在自然社会中,每个人都自由的追求着各自的利益,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拥有平等的权利,每个人都竭力保护着自己的利益和生命怜悯心是使人本能地不加以害人,并在同类在手灾害和痛苦时会感到天生的憎恶的一种感情。这种怜悯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卢梭认为,人们心中的这两种感情互相协调,使得人们能够和谐相处。(2)运用设问:三处设问,语气强烈,有力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慷慨、仁慈和人道都是怜悯心的体现。(3)举例论证:以文明人的代表哲学家面对他人被杀害的事实为例,极具典型性,且描写具体,充满嘲讽。这是卢梭对文明社会的嘲讽。(4)对比论证:把野蛮人和哲学家(文明人)进行对比,突出人的天生美德对社会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进行褒扬和贬抑,进而论证自己的观点。

突破难点赏析语句:分析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1.

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在自然状态中,人们和谐相处,并在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形成了良好纯朴的品性。而文明的发展摧毁了这些原始的品性,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使得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戒备甚至敌视的心理。2.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纯粹的天性”强调怜悯心与生俱来;“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强调人天生中的怜悯是根深蒂固的。3.

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这句话表明,哲学是理智的产物,而人们在理智的趋势下,往往会变得自私、冷漠。4.

它能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这句话写出了怜悯心对人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以“温柔的声音”来指怜悯心对人们的熏陶,写出了怜悯心对人熏陶的方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5.

它摒弃了“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样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则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谋求你的利益时,要尽可能不损害他人”这样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第一句话强调的是,人们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是自爱心的体现,体现的是人们的自私心。第二句话强调的是,在谋求自己的利益时,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是怜悯心的体现,是人善良的天性。

拓展提升1.

辩证分析问题:卢梭认为:“文明与自然、理性与自然本能相比,式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你是否赞同他的观点?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示例一:赞同。人天生就具有怜悯心,在原始社会中,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能和谐相处,人们能满足最低的生存需求。正式因为文明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远超于生存需要之外的过分的需求和欲望,人变得理性、冷漠、自私,这无疑是一种蜕变甚至是堕落。从这个方面来说,卢梭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性。示例二:不赞同。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从自然到文明、自然本能到理性的进步是一种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会带来自私、冷漠等负面影响,但这些负面的东西并非完全是这种进步造成的,人类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束缚来消除这些影响。从这个方面来说,卢梭的观点无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2.

联系现实展示现实中缺乏同情和怜悯之心的图片,引发感动,生发怜悯之心。3.

提升境界齐读下面的语段,结束全文的学习。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