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_第1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_第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_第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_第4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课后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文彦、蔡明主编

编委:王立英、王新惠、李敬平、王振彦、任灵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序言:”语文课程与教学格”学科初探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

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

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

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示、对话、

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

2、课程与教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课程(论)和教学(论)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

证统一关系。

3、语文教学现象包括哪些方面或层面?

语文教学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一是环境性的,如教室及其结构、教学设备及其结构、校园各部分及其结构、校风班风等;二是活

动性的,如语文课堂教学及其结构、实践活动及其结构、校内外教学见习和实习及其结构、个别教学及

其结构等;三是关系性的,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与文化结构

的关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之间的关系等。

4、语文课程现象包括哪些方面或层面?

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或层面:

一是物质性的,如语文教学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材料、语文补充资料、视听语文教学材

料、电子语文教学材料等等;二是活动性的,如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规划、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

课程与语文教学评价、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研制活动;下是关系性的,如语文内容选择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内容组织与文化结构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语文课程研制与语文课程产品之间的关系,等等。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演变

1、简介“五经”、“四书”和“三、百、千、千”。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加上失传的《乐经》,也称“'六经”)。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

中识字。

2、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识字教学的经验主要有5条:

(1)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

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的表意特点,决定了集中识字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集中识字阶段的识字量以2仪

刃个左右为宜,而''三、百、千”花本书合起来,单

字在2仪犯字左右,刚好达到初级阅读所需的基本识字量。这个阶段主要是字形、字音教学,也进

行适当的写字练习。字义教学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以后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巩固,并逐步加深和扩大。

(2)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

韵语和对偶的使用符合汉字和汉语的特点,“识字教学使用整齐的韵语,或者使用对偶,或者二者并

用,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因为,使用整齐的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兴趣,

又容易记忆”,使用对偶“从声音上说,和谐顺畅,读来上口,听来悦耳。从内容上说,或者连类而及,

或者同类相比,或者义反相衬,给人的印象特别鲜明突出,容易联想,容易记

忆”。

(3)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梯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这在识字教学中也得到了体现。如《三字经》中就有这样的内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

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

知。”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二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②

(4)联系日常生活

中国古代识字教学的内容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介绍说:'‘初人社学,

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习见闻"、“便

日用”、“有义理”,足见“三、百、千”等蒙学识字教材的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这也是“三、百、

千、千”等蒙学读物流传于世,成为“恒用之书”的重要原因。

(5)激发儿童的兴趣

儿童喜爱听故事,喜爱看图画,喜爱大声朗诵。适应儿童的这些特点,古代蒙学识字教材中大都编

人简短的故事、浅显的诗歌,有时还配以插图,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蒙学读物中的孔融让梨、

磨柞作针、击瓮出儿等故

事。明清时期蒙学的“歌诗”课程,不仅能教学识字,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情趣、树立志向,促

进智力和语言发展。

3、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有哪四大弊端?

中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存在着三大问题和四大弊端。

(一)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三大间题

(1)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

《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

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科举取士制度

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2)教学内容问题

教学内容陈旧片而,主要为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把古人作为学习的楷模,把古文作为学习的最

高境界,室息了青年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革新创造精神,引导人们向后看,而不是向前看。

(3)教学方法间题

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只重整体感知,缺乏分析认识;只强调求同思维、单向思维,忽视求异思维、

发散思维;只尊重维护作者权威,无视读者理解的主动性、创造性;只听任学生在一条暗胡同里摸索,缺乏

系统的读写理论指导,等等。

(二)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四大弊端

(1)脱离语言实际

主要是脱离口头语言实际,不重视听话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训练。我国古代作为书面语言的文言文,

两汉之后就基本定型了,很少变化;而口头语言则是一刻不停地发展着,变化着。所以二者的距离越拉越

大。

(2)脱离应用实际

读、写大都与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无关。读书皓首穷经,苦练八股,只为功名。这也使儿童视学舍

如图圈,视师长如寇仇。元代虞韶编的《日记故事》中有一则师生矛盾的故事:许衡年七八岁,受学乡

师,书过目辄不忘。一日,问于师曰:'读书欲何为?'师曰:'应科第耳。‘复曰:‘如斯而己乎?'师大奇

之,谓其父日:'此儿颖悟非常,他日必有大过人者,不能为之师矣。’固辞而去。

(3)忽视文学教育

基础教育并不是要把多数人培养成文学家,但要使人人都具有理解文学和欣赏文学的能力。这就要

进行必要的文学知识和文学鉴赏的教育。这是语文教育的整体目标一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高尚的思想情

操的一部分,在语文美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传统语文教育在这方面也是非常欠缺的。

(4)忽视知识教育

我国有起源很早很发达的文字学、训话学知识,但始终没有建立起适宜于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例

如文章教育,曾经总结出一个“起一承一转一合”带有点规律性的模式,但很快就变成了僵死的八股文

程式。人们反对八股,但又建立不起规范,就只能用“文无定法们来抵制规律性的知识,其实是很无力

的。这使得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训练实际上成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4、简介“关于《红领巾》教学”。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1953—1956)

1953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在教育实习中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学观摩课,当时在该校指导

工作的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教授也应邀参加。教材是当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小说《红领巾》,教法是

当时盛行的讲述法,也采用了正在学习运用的凯洛夫的“五个环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是,

不满7页的一篇课文,用了4个小时尚未教完,估计还需2小时;每课时45分钟,教师的讲述都在40

分钟以上,学生的活动不足5分钟。普希金教授针对这种情况作了长篇发言,其中肯定了一些优点,但

基本持否定态度。指出的主要问题是“把课文逐字逐句地咀嚼得像粥一样烂,然后喂到学生嘴里……教

师过高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在睡眠状态中。”并且提出:“组成语文课的因素是:①朗读,②复述,

③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也应让学生做,教师子以启发、引导、补允和提高。”课后,中文系的学生依据

普希金的意见对《红领巾》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于5月27日在师大女附中再次试教,得到了各方的高度

评价.同年7月,《人民教育》发表了叶苍岑教授的《从〈红领巾》的教学淡到语文教学改革问题》,文中

详细介绍了普希金的意见和中文系学生试教的经过。该刊同时发表题为《稳步地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的短评,指出:“普希金给我们指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方向,师大中文系同学已经“打了第一炮"。随之

迅速在全国掀起了学习热潮,被称为“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沦。

“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推动了教学方法改革

比较彻底地改变了由文言文教学法沿袭而来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僵化局面,使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

文教学有了生动活泼的局面。《红领巾》的教学核心是启发式与谈话法,即教师从学生和教材实际出发,

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淡话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是对现代文教学的深

入研究,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2)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

在“五个环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语文教学特别是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①题解,

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②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质疑问难等;③分析课文,包括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

析、重点难点分析等;④总结主题思想;⑤研究写作特点。这对普通教师特别是经验较少的教师掌握教

学常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但是,各地在学习“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形式主义的倾向。比如,把“讲课”

变成了“‘问课”,导致了谈话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滥用。还有,把任何一篇叙述性的课文都当成文学作品

来教,导致了“鉴赏法”、“分析法”在语文教学中的滥用。

5、简介《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

验。教育部为此颁发了汉语与文学的两个教学大纲,并编写了初中汉语、初中文学与高中文学三套课本。

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强,并讲求系统:《汉语》课本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课本》则强调纯文学和

文学史系统。这套分科型教材明确规定了汉语和文学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体系及教学原则

与教学方法,便于教师施教。但在实验过程中也暴露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文学课本分量太重、难度太大,

对字、词、句等实际语言能力的训练重视不够:汉语课本内容呆板枯燥,术语概念较多,不能很好地学

以致用;文学教学、汉语教学和作文教学如何配合的问题没有解决等。1958年该实验停止。这是我国第

一次有组织有领导地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教训。

6、联系实际谈谈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

为什么占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很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

缺少“质变”的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传承,是一种简单机械运动。人们习惯于从外部发现机

械运动的原因。其实,“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①所以,我们不能

总是把眼光盯在外部原因上,而要关注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自身,分析语文课程与教学自身的内部矛盾

性。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弄清楚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传承的原因。

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来说,中国古代《礼记,大学》中规定得非常明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指责或批判:《大学》中指出的中国古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

发扬光大统治者的道德,是要教化民众,使民众成为服从统治者的循规蹈矩的人,成为顺民。但是,我

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大学》指出的教学目的,是要发扬光大美好的品德,使每个人都成为具有新知识、

新思想、新观念的新人,最后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两种理解,就使“明明德”的教学目的有了质的不

同。

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来说,“载道”是中国占代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上的要求。这种要求其实

己经确定了语文的人文性质和工具性质,已经接近当代语文的本质特性。但是,中国占代教育中的.‘载

道”,显然载的是儒家道统以及由此推导出来的儒家政治信条,排斥除此之外的一切思想内容和社会信息,

最终割断了语文同社会生活多方面的联系。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以“读经”、“讲经”为主要内

容的封建教育时,就用“言之有物”代替“载道而我们今天认识“载道”,也可以说“道”就是患

想感情、社会信息。

就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方法来说,我国古代语文课程与教学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其方法是把读物

当做一个整体单位来阅读,力图获得全面的认识和把握。它重视综合,因为语文内容的复杂性和不确定

性决定了语文的不易解析性。它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整体把握”有

以下特点和作用:⑴综合性强,有利于全面把握读物,对读物进行创造性的探讨;(2)具有跳跃性,有利于克

服无效阅读的弊端,减少处理冗余信息材料的时间;⑶直接快速,有利于培养语感能力,形成快凑、多读、

认真读的良好读书习惯。但是,“整体把握”也有缺陷:无法把握各个侧面、部分、层次之间的联系对于一

篇文章来说,横向,不了解它的各个构成要素,纵向,不了解它的各个发展步骤,就很难深人理解它的

内在含义,造成整体认识的不具体、残缺、模糊、肤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许多思想、概念都具有两重性。

它们既是经验,又是弊端;既是精华,又是糟粕。这些思想、概念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经验和弊端的

矛盾、精华和糟粕的冲突,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自身内部的矛盾性,推动着语文课程一与教学思想的传

承、发展、创新。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思想的创新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课程与教5思想创新的先导。事实上,语文教学中之

所以存在着某些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究其原因,就是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间题上没有突破性进展,

把那些明显带有封建时代痕迹的教育观,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思想、概念上,使得科举文化的弊端以新的

形式出现在语文教学中。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思想及其行为方式的创新,则是当代新的教育观在语

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反映。

7、语文课程新理念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

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

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

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

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

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

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律。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日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

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

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

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

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

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

相互交又、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

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1、简介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一)语文即语言文字

这种释义以偏概全,其内容限于语言本体发展及语言文字应用的基本规律,容易忽略文章读写、文

学鉴赏和创作等。

(二)语文即语言文学

这种释义也是以偏概全。因为文学之外,语文还有更为广泛的外延,例如:文字、文章等。

(三)语文即语言文章

这种释义也以叶圣陶为代表。他曾写道:语文'一名,始用于194}年之中小学语文课本。当时想法,

口头为语,笔下为文,合成一词,就称‘语文自此推想,似以语言文章为较切。”①他十分明确地指

出,建国后有人将“语文”释为“语言文字,,,有人释为“语言文学”,两种说法”皆非立此名之原意”。

因为书面之“文”既不局限于单个的''文字",也不尽属于审美的“文学”,还有实用的各体“文章:如

果要对语文”内涵作出总体概括,则“以语言文章为较切”。

(四)语文即语言文化

这种释义较为高深,在语文课程研究中,一些人根据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

性、审美情趣性,把语文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看做一种文化代码,认为文化载体性就是语文的

性能。

2、谈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凭借语文思想,凭借语文想像,凭借语文学习,凭借语文工作。语

文在组织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方面,实现着跨时空的交际作用,从远古先人到子孙后代,

从个人之间扩展到世界范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的交际作用会越来越大。

语文是思维和想像的工具。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思维活动

不借助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物质外壳”就难以进行。一般地说生发和展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人的联想和想像也是通过语言作触媒才一个人的思维、想像能力与他的语言驾驭能力总是成正比的。

(二)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饱含着半富的思想文化内涵,

凝结着文化的结晶,打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就以语文所使用的教材来说,所

选用的都是带有“百科”性质的各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和文学作品,大都文质兼美,一般

来说,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是典范。它们汇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华,成为人类灿烂的文化成果,

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它能帮助学生继承和吸收我

国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道德修养,陶冶精神情操,开阔视

野,丰富人生阅历,这是其他基础课程所不能替代的。

(三)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但这种文化具有特殊性。其主要特殊之处就在于,人类创造它的目的

还让它负载文化,让它作为文化的载体而使文化得以交流。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把语文作为文化来学习,

还要把它作为载体来学习.其他课程都是把语文作为教学的工具,不是目标;而语文课程是把掌握和运用

这种工具作为自己的教学目标。有人说:学习语文,并非因为它们本身是博学或智慧的一部分,而是因为

它们是一种手段,可以使我们获得知识,并且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了语文作为文化的

特殊性。

3、谈谈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语

文教育活动中,具体表现为: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

理作用等。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导向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语文课程目标

的确定可以使期望明晰,因而使语文教学任务明朗化,影响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引导语文教学朝着

既定的方向前进,以免旁逸斜出,从而有效地减少教学

中的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推进作用

对教师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可

以使教师从总体上保持教学基本思路的一致性,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

学生来说,认识和明确课程目标,可以激发其强烈的参与感;学生达到教学目

标,还会增强学习的成功感,对学生的前进起激励作用。所以,语文课程目标

对语文教学起着推进作用。

(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控制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控制着教学内容,包括语文教学内容的量的多少、难度的大

小等;控制着教学进程,包括教学过程阶段的安排,时间的长短等。教学过程

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通过信息反蚀、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调节。总之,语文

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的实现来进行.

(四)语文课程目标的评价作用

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来自于课程目标。是否达到或在何种程度上达到既定

的课程目标,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尺度,是衡量学校教

学管理水平的尺度之一,也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评价课程目标自

身合理性的重要反馈信息。

(五)语文课程月标的管理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及其分层次、分类别的规定,给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提供

了可检查、可评定的内容。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明确了目标就是明确了教学质

量管理的方向和指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可以实施较为符合教学实际

的、针对性和目的性较强的管理和指导。

4、新课程目标体现了哪些新的价值观?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

建,要求新课程目标体现新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新课程突破原课程目标的知识、技能价值取向。原课

程体系过分强调了知识、技能的确定性,把知识、技能视为凝固起来的供人掌

握的东西。新课程合理地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技能的本质

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建构出新的意义。知识、技能的获

得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

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

于是,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

确立起新的学生观。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

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

值的独特存在。因此,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新课程认为,每一个学生

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所以,新课程从三大关

系上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乂1)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即“具有

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等);

⑵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

等);(3)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即“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

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等等)。用整体的观点全而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将

其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

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

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

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括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

合。所以,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

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质量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

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

5、语文新课程总目标体现了哪些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总目标关于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表述,是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的,不是外加

的灌输,所以特别注意紧密联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和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

考虑,将学习语文的自信心作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决条件。在学习方式方面,强调“能主动进行探

究性学习”,也是为了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在能力培养方面,如第2条关于阅读能力,强调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

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如果是以落实所谓的“知

识点',为前提,以单纯的接受性学习为过程,以知识技能的熟练为目的,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如考虑到信息社会特点,就有“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目

标;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在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

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改变了过去大纲将听的能力

与S的能力分开,且忽略双向交流的表述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

造精神,课程标准有“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

创造潜能”这一项目标要求,突破原来只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局限性。思维与

语言关系十分密切,过去谈到思维能力,比较偏重于逻辑思维,例如划分段

落、概括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等等分析套路,都属逻辑思维训练。语文课

程应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得到均衡发展,而中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想像

力和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让学生学会学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思维品质

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本来就具有的创造潜能的激发,这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的学者认为形象

思维与自然科学家成才也有密切的关系。此外,鉴于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课程目标中有“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

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一条,体现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养成全球性文化视野的重要性,

以及语文学习与当代文化密不可分的联系。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

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总目标的第5条对此作了总的表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

运用语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

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如关于识字写字和汉语拼音学习,强调能识、能写、能说,

不提知识要求;关于阅读,强调丰富积累,形成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关于写作,也注重实际的表

达和交流能力,不提写作知识的要求;关于口语交际,强调在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背景下,通过各种交

际活动来培养。即使涉及必要的语文知识,也尽叮能将它转化为能力要求来表达,注重知识在实际运用

中的价值。

6、联系实际,谈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

第四章语文课程设计

1、谈谈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即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

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和确定语文课程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编写

语文教材和评估、考试命题的依据。

我国基础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是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可见语文课

程标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就十分重要。我们陈述语文课程

标准的历史发展,介绍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依据和设计思路,就是为了帮助教师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理

解语文课程标准这一重要文件。

2、谈谈语文新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

课程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语文课程改革跃上潮头•2001年,《全日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设计思路有以下四点。

(一)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总目标”贯穿九年,使义务阶段的语文教

育统一为一个整体,沟通了中学和小学的联系,体现了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在"总目标”之下,

又将全日制义务教育划分为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分解落实“总目标”,不仅降低了任务的

难度,而且使任务明确具体、分量适宜。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设计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

为一体。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学段三维目标相互联系,螺

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语文课程阶段目标的显性呈现

各个阶段的语文目标进行水平划分,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

四方一面,各方面以显性呈现的方式提出要求。

“综合性学习”虽与以上四方面不在同一层次上,但考虑其特殊重要性,也将

其与四方面并列提出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

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和协调发展。

(四)实施建议有助于语文课程实施

为了使语文课程顺利实施,语文课程标准设计考虑到课程实施问题,提出

了课程实施的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等。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语文课程实施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策略,

有助于实施语文教学,也为具体实施留有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

留有余地。

3、语文教材具有哪些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智德启迪

德,主要指思想品德修养,包括对国家、民族、社会、自然、事业、他人的正确认识和爱憎分明的

感情,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和感情所产生的坚定的、纯正的、高尚的行为。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古今中外

的,记叙议论的,文学的,非文学的,都反映着作者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教学这样的语言

作品,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智,主要指智力,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尽管不是智力的训练材料,但是,典范的语言

作品,总要反映出作者观察的敏锐、分析的精辟、推理的周密、想像的新奇、联想的丰富、表达的巧妙

等等.教学这样的语言作品,学生的智力自然也会得到开发,有助于磨砺其思维品质。

(二)语文历练

叶圣陶在论述语文教材的功能时曾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

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有了课

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①叶圣陶的话明白地说出了语文教学的特殊作用:

历练的凭借。

(三)语文积累

包括语言的积累和文章结构模式的积累。

我国古代,读书很注重熟读与背诵仁,要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词的

一些格律之外,还要诵读大量诗词名作,其中有些要熟读成诵。学习写文章也

是如此,要选择一些优秀作品反复诵读。这种苦功夫,过去我们曾一律贬之为

“死记硬背”,现在看来,并不尽然。熟读、背诵一部分名篇佳作,其作用并不

仅在于记诵这些名篇佳作本身,还在于通过记诵,使自己词汇丰富、语汇丰

富,并掌握大量的结构技法。日后提笔作文,就会文思泉涌、如有神助,许多

与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十分贴近、十分合宜的字、词、语、句和结构方法便会不

召自来,供你选择,供你灵活运用。

(四)知识扩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概括起来不外乎两条:一条是社会生活,一条是学

校学习。后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学政治获得政治知识,学理化获得理

化知识,学史地获得史地知识,而语文学科既有关于语文的知识,更有关于社

会和自然各个领域的百科知识;而且通过大量优秀语文作品传递出来的百科知

识,往往丰富、生动,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感情,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4、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四个系统: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一)范文系统

范文即课文。范文系统的主要作用有:示例作用和凭借作用。范文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及其他知识,

范文提供读写听说的范例,范文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范文展示自然美、社会美,构成了琳琅满目的美

的世界。所以,传授语文知识,开拓学生视野,训练语文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进行思想教

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范文系统作凭借。

把范文作为教科书的主体内容,并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是语文教

科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科书的一个鲜明特点。其他学科的教科书,大都以知识

系统为主体,并辅之以作业系统。只有语文学科,除了知识系S、作业系统之外,还必须有范文系统,

以此作为消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思想、扩展视野、涵育情感的凭借。因此,尽管旧式的“文选型”

教科书被人指出过许多弊端,但至今“文选”仍然是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主体,选编优秀的语言作品为范

文仍然是教科书编制的最重要的工作。

(二)知识系统

这里所说的“知识”,主要指语文基础知识。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从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出发,大致包

括读写听说的知识、汉语知识(即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知

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即初步的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鉴赏的知识)等四个主要领域。在中学

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要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有效地提高读写听说

的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知识系统,不管是独立编排,还是结合范文相机编排,教学时都必

须同语言运用的实际密切结合。

(三)实践活动系统

语文能力的培养要靠语文实践:学生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动口、动手、动

脑。这种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就是语文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要有目标,要有计划,要有指

导。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一系列“活动”的内容和方法,便构成了教科书中的实践活动系统。

实践活动系统的作用,有助于教师检侧教学效果和学生自测学习效果,有

利于学生消化、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中

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活动”,有关于范文阅读的,有关于知识的消化与运用的,

也有关于语言表达的。

语文实践活动系统一般都是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密切配合的。也有一些

语文教科书的编者出于某种需要,把实践活动系统单独抽取出来,编成独立的

练习册。

(四)助读系统

教科书的编者对整套书、一册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的学习目的、学习

要求、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的方式方法等等所作的简要提示和注释就是助读

材料。这些内容,过去大都编在教学参考书或教学指导书里,只提供给教师作

参考;现在,把其中应当让学生事先了解的那部分内容提取出来,编进了教科

书成为助读系统。助读系统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自学能力,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二是使教料书的采用者明白教学的统一要

求;三是助读材料中某些重要提示,往往体现科研、教研新成果和先进的教学

思想,可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5、谈谈语文新教材的设计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教材编写建议”可看做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其内容

是以下9项。

1.教材编写要么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洪界和想像世界,有

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

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

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霓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

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

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第五章语文教学设计

1、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有哪些?

语文教学设计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分析

方法,分析语文教学的问题和需要,制订语文教学的规划。(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集中体现了当代哲学、教育学的基本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抽绎出语文教学

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

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

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

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语文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即不只是课程标准、教材,

更是教师和学生的实在体验。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

资源。语文课程不再只是语文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和体验的

过程,教师和学生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教学也不

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更是语文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动态的

信息交流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多向互动。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中,师生达

到共识、共享、共进。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努力改进课程教学,整体考虑

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

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为只需听讲和记忆而不需智慧、不

需主动精神的简单活动,导致学生掌握知识却不去思考知识、创新知识。所以,要注意结论与过程的辩

证统一,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

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必须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程教学过程和内容中。应

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血

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从

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目标不能代替目的,所以,

我们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

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抿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

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谈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认识。

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还来自于对语文课程的正确认识,包括对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学

与学生的正确认识。

(一)正确认识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设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

标准为依据。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前言的引言部分指出语文课

程的重要作用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然后说明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语

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在指出总目标后分别列出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分别就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

实施语文课程。附录有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和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对以上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一般认识和把握是并不困难

的。在传统教学中,做到这些,即明确大纲的要求,再加上吃透教材,了解学

生,就已经具备了教学设计的充要条件。然而,当我们现在正在为了中华民族

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必须将“课程标准”的界定置

于我们以往的认识框架中。于是,就会出现认识框架中的一些重要部分的置换: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学生学习结果行为的描述应该尽可能是可理解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而不是模糊不清的、可望

而不可即的;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朽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

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课程标准的范围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认知、情感与动

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要求。

我们还必须摆正和处理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从而真正地认识和把握语文

课程标准。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被认为是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由国家和专家关

注和决定的,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按课

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按教材教学。“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等课程问题,在

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已经规定。教师可以考虑“怎样教”的教学问

题,但必须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不能对课程作出变革。教学完全被课程控

制,于是逐渐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课程也逐渐孤立、封闭,逐渐走向萎缩

和繁、难、偏、旧。

基础课程教育改革要求课程走向民主、走向开放,并且由专家走向教师,

由学科走向学生。语文课程将会迅速焕发出勃勃生机。语文课程不再只是由课

程计划、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组成的文本课程,而更是教师与学生共

同的体验课程。教师与学生不再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

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语文教学不只是严格地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忠实地实

施语文课程标准,而更是语文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

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在这里,课程与教学的辩证统

一关系凸现出来。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互相转化、互相促进、互相作用、互相

制约地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正确认识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转变教

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

功底,善读善写;三是要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了上述

三个条件的情况下,还需要注意以下四个间题。

1.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应该了解它的编辑意图。一套教材及其

各个局部的编辑意图,会体现在教材之中。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了解它。

2.熟悉整册课木,明确该册的教学重点

要认真研究即将使用的这一册课本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只有熟

悉了整本书,明确了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各单元的内容,教学设计才能成竹在

胸。现在的语文课本,大多在编辑说明中直接交代教学重点,或在目录中显示

出教学重点,或在每个单元之始标明该单元的教学重点,这些地方都要格外细

心地阅读。

3.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

过去的语文教材,只有课文,因此,只要钻研好课文,就把握了教材的全

部内容。现在的语文教材,除课文外,还有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活动材

料,语文知识、练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钻研。

4.灵活对待教材

在教学中,语文教材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教师与学生则是活动着的、变

化着的因素;语文教材是大体划一的,而学生却是各不相同的。这需要语文教

师灵活对待教材,去适应不同的、变化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情境。必须依据课程

标准或教学大纲,用活教材,教材中的课文可作讲读材料、训练材料,也可作

写作范文。对教科书作灵活处理,如调桩教学次序、增删教学内容、开发课

程、创生课程时,一定要明确各部分内容如何体现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

教学目标。

(三)正确认识教学和学生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①“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文课程的交际工具性质也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质是交往。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即意味着双方是互相平等的,承认师生双

方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的教师中

心主义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管理主义倾向,否定了学生的主体性,剥夺了学生的

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破坏厂师生的感情,毁坏了教学情境和氛围,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因此而失去。所以,语文教学要建设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从中体验情感,得

到激励,互相促进,形成丰富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交往的基础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是师生的平

等对话,是积极参与互教互学、互相建构。学生因此而个性彰显、主体性凸现、心态开放、创造力

解放;教师因此而实现角色转换,不再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理解,在

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完成自己的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

这样,对学生的认识也不能仅限于认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

为利于因材施教而认识其“最近发展区”。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沟通感情,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发现其需要和兴趣。这样,才能保证语文教学设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3、举例说明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

6.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索

-一般情况下,晤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

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例如:

每个学生阅读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多~

(行为主怵)(行为动洞)一(行为索件)~(表现程度)

缝器一都要在亨竽矽时间内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而询而(表现程度)一

为了陈述简便,在不引起误解或歧义的情况下,有时目标陈述会省略行为

主体或(和)行为条件。例如: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中尊内容。

(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一度]

了解■本的语法知识.

(行为动词)—一(,顼程度一一、_

4、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一)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

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语文形式为表达语文内容服务。“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①精辟地道

出了这种辩证统一关系。

语文内容决定语文形式,一定的语文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文形式表现出来。黑格尔说过:“不是每

一个艺术形状都可以表现和体现这些旨趣,都可以把这些旨趣先吸收进来而后再现出去;一定的内容就决

定它的适合的形式②这就把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作了深刻说明。

鲁迅在谈到自己创作时曾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一得到较整齐的材料,则还是做短篇小

说……”③这是根据内容的量和特性,决定体裁的选取。''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赋予静山以“舞”和

“驰”的动态,使得山富于活力,读了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种以物拟人的表现,是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