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陕西省西安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

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大地的泉眼

彭程

⑴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

的四季。像一条琴弦被一根手指拨动,我感觉到胸间某种松承的东西正在剥蚀、融化,而一种遥远的原野气息却慢慢

地鼓胀,渐渐地盈满了。

⑵我该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

(3)小雪,大雪。窗外皑皑的白色为我的思绪准备好了开端。一场飘飘扬扬的大雪,就是一片银屑样的记忆,幻化

出童年的天空和大地。语言的不加修饰的素朴正像一片无遮无拦的原野,为想象提供了最为宽阔的空间,摆脱了具体

狭隘的经验的拘囿,这样的想象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同时散发出浓郁的诗意。小雪。大雪。想出这两个词来概括一

段节气的是聪明人。在纷纷扬扬的背景中时间隐匿了,寂静寒冽袭来无声。

(4)日子过得很快。“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立春,雨水。春天的降临如同一个童话的开始。这个童话弥漫着

湿淋淋的气息。迈进春分的门榭,白天就和夜晚一样长短了,就像两间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屋子。但很少有人会细心

品味这一点,前面几步开外,清明正在一片绿意迷蒙中散布着湿润柔和的光亮。说到清明,墓草萋萋,纸幡飘飘,哀

思播撒在这一天,好像连绵年承的春草。文化传承的力量强大而深厚,不过这种理解显然是后来被赋予的。这个词汇

的本来意义仍旧是描述性的,就像字面透露出来的那样充满感觉:天气温暖起来,天空晴朗,草木繁茂,空气清新润泽。

清明,这两个字里有水汽野皂……谷雨。因为和收获、生存系连在一起,这两个字显得分外美丽,令人动容。“好雨

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泗物细无声。”雨水的春天呵,一千多年前让杜甫欢喜欣快的雨水,如今依然飘

洒在我们感受的天空。喜悦恒久如初。

⑸诗的最初的源头在哪里呢?

⑹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

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

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

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

⑺春天是萌发,夏天便是生长了……我们一任自己被感受之船载负,沿季节河道顺流而下时,另外一件事情也在

悄悄发生。我们透过节气的舷窗向外张望,结果看见了自己儿时跳跃的身影。好像童话中读到过的,某人不经意间进

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于是往昔重现。儿时的欢悦深藏在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阵微风中都有我们的笑声。诗就是

这样同生命结缘。许多年后我们在日渐阔大的河流边漫步,涛声浩荡中,我们听得见最初的潺潺和泠冷,所以返回常

常很有必要。时光一往无前,但自由的心灵却可以日承。那里有生命的根。每个人都应适时回去,培一捧土,或者浇

一罐水。他会发现,这样他站得更稳。

(8)秋天,大地上的故事也掀开了新的一页。夜间,空气中的水分会凝成露珠,缀在紧贴地皮的草叶上,晶莹清亮。

如果春天是从天上飘降的,那么秋天则是自地表激生的。这些日子被称作白露。露珠是大地分泌的泪珠,是对于刚刚

过去的那个火热季节的悲悼和祭奠。秋分的白天和在晚再次一样短长,但谁都清楚,从此后路标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

从这道后门出去,有一天人们觉出脚下越发寒凉潮湿,发现原来已经走得很远了,周围是被割倒的庄稼和枝叶日渐稀

疏的树木。寒露,有几只蟋蟀颤颤瑟瑟地唱出这个调子。

(9)有人很投入地望着田野,进而很落寞地看自己的心,写下一些让人怅惘的句子。这样的人被叫作诗人。诗人的

年龄几乎和土地有记载的历史一样长,五千年诗的天空中,布满了他们嘘气凝成的片云。秋天降临到人的心上,这就

是愁了。在造字的时候,做出这样规定的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诗人是田野最诚笃的守望者,风向着他吹。

(10)这样的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

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

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间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11)节气,在这中间扮演什么角色呢?

(12)没有鸟可以单凭一只翼飞。如果诗是种子,大地是温床,节气便是风和雨水。每一朵花、每一颗果实里,都藏

着一个小小的季节神。读懂了它,一切文字便都索然无味了。

(13)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

(14)海德格尔说过:人应该诗意地栖居。

(有删改)

1.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胸间某种板涉的东西呆板聚结

B.好像连绵漫浮的春草广袤辽阔

C.这两个字里有水汽氨量弥漫动荡。

D.自由的心灵却可以回溯回顾回忆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形象地说明节气以其语言的素朴,激发了最能接近实物的本质的想象,散发出浓郁的诗意。

B.作者认为节气中有强大而深厚的文化传承的力量,还有来自大地的气息,是大自然本真的“表情”和“灵性”。

C.第七段中,作者认为在“日渐阔大的河流”中“最初的潺潺和泠泠”是指生命中令人难以忘怀的诗意和初心。

D.作者慨叹“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

3.依据文意,“大地的泉眼”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作者说“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你获得哪些启示?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生活谈

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神农尝百草而开创草药治病先河,中医药发展至今,其历史可谓()0这样一脉相承、绵延数千年一直

未曾中断的医药文化及文明,为世界医学史所罕见。自古以来,中医药就是古丝绸之路上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

伴随早期的商贸活动在沿线国家(),并以不同形态成为沿线民众共享共建的卫生健康资源。经过与近代医药

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出现了中西汇通,中医药学走向了现

代化。中医药始终()着国人的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突发性、流行性疾病的防治中,中医药具

有独特优势。中医药“辩证论治”,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即根据不同人、地理环境、季节气候特点调整治疗

策略,一人一方量身订制,更关注体质的个体差异,因而抗击疾病更为()«同时,中医药“上工治未病”理

论,主张相应人群早期干预,①主要用中药汤剂积极防治,以期提高人体免疫力,阻断病情发展。面对疫情肆虐

致病患骤增的局面,治疗可有区别对待。②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中医药协同西医救治,退热速度更快、更能

起到减轻肺部炎症渗出、减少脏器损害、减少激素用量等作用。③对于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中医药优势体现为可

明显改善咳嗽、乏力、腹泻等症状,截断病势,控制病情进展,延缓或阻断患者进展至重症。④中医药以其在疾

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国内外民众广泛认可,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波瑞云诡落地生根守护精确B.波瑞云诡开花结果维系精确

C.波澜壮阔落地生根守护精准D.波澜壮阔开花结果维系精准

2.把下面的语句补写在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采取早期干预的办法。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

索,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

B.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结合,开始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遂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

索,中医药学正在走向现代化。

C.在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结合之后,开始注意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就出现了中西汇通,

中医药学因此走向了现代化。

D.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后来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养料,遂出现中西汇通的探

索,中医药学正走向现代化。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吴杰是中国首批参与航天训练的航天员。从军30多年,入选航天员队伍2余年,他始终坚守使命,追逐飞天梦想,

一次次接受祖国的挑选,却又一次次与飞天梦o即便如此,他每次都是重新出发,时刻准备着,丝毫不懈怠。

以吴杰为代表的航天人还有很多,()«中国航天梦想,正是由一个个不断追梦、逐梦的人筑造起来的。要看到,

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可以例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

后勤人员。因为有了他们对使命执着的守护,中国速度、中国创造、中国奇迹才能震撼世界。

时间见证了一切。中华大地的面貌国家民族的事业,离不开数不清的无名英雄的支撑,少不

了默默无闻的人们在背后奋力推动。“中国号”巨轮仍在破浪前行,我们应该向亿万坚守与奋战的人们致敬,该以更

大的热情与激情投身到新时代的奋斗伟业里,让“功成不必在我”的誓言更加o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失之交臂弃旧图新如日中天掷地有声

B.失之交臂焕然一新蒸蒸日上掷地有声

C.失之东隅焕然一新如日中天斩钉截铁

D.失之东隅弃旧图新蒸蒸日上斩钉截铁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B.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飞天梦离他们越来越远

C.虽然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

D.虽然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但他们自己的飞天梦越来越远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B.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

C.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

员。

D.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的,不仅有那些堪称“英雄”的备份航天员们,还有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

人员。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魏晋之后,修建私家园林。园林不仅是宴饮游乐、赏花作诗的场所,园中容纳自然山水于的造

景美学也蕴藏着期求隐逸的情志,让士大夫兼得入世和出世,无须告别朝廷而得以享受之趣。自此园林艺

术中也就逐渐融合了中国文人的文化性格。

A.如火如荼尺寸之间洗尘

B.如火如茶瞬息之间超尘

C.方兴未己瞬息之间洗尘

D.方兴未已尺寸之间超尘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僧

贾岛

远梦归华顶注,扁舟背岳阳。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注)华顶:浙江天台山主峰名。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诗人梦到天台僧一路远行回到天台山,照应了题目中的“送”,情真意切。

B.第二句追忆了天台僧当时自岳阳乘船赶来的情景,与首句离别形成对比,更显伤感。

C.颔联通过写天台僧的饮食和参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严格自律、坚持修行的僧人形象。

D.尾联写天台僧心无别念,唯保留了诗章之好,表达了诗人对天台僧心性淡泊的肯定。

2.本诗的第三联和“杨柳岸,晓风残月”均为写景之句,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其异同。

6、默写

(1)遥岑远目,,玉簪螺髻。(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伤心秦汉经行处,o(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孟子》)

(4),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5)太守即遗人随其往,,遂迷,不复得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6)祸兮福之所倚,o(《老子》)

(7)物轻人意重,o(邢俊臣《临江仙》)

(8),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生

[前苏联]基里尔•梁波夫

皮包屁股,是指那些在战争中失去双腿、坐着小车在火车过道里滑来滑去、口中大唱悲歌的人。

我父亲即是这样的人。1942年他从坦克学校毕业后就上了前线,1945年。他的队伍在华沙城下遭到伏击,其他人

都成了肉饼,只有父亲幸存下来。

我当时5岁,疏散后跟妈妈回到列宁格勒,并不知道父亲发生了什么事。从战地医院出来后,父亲没有回家。显

然是不想成为别人的累赘。我想他仍在战斗,妈妈大概以为他死定了,没有任何他的消息。也没有降亡通知书,不过却

常常有从喀山来的信件寄到战前我们跟外婆住过的地方。

有一天,我们从奶妈收土豆的农庄里回城,车厢内爬进一个坐着水头小车、身穿破背心、衣服脏兮兮、胡子乱蓬蓬

的人。他用双手支撑地板,滑过车厢过道,唱着一支关于营队侦察员的歌。妈妈仔细地看着他,然后就大叫起来,向

他跑去,不过那男人却突然决绝地转过身子,向相反的方向滑走了。他在走廊附近跌落到小车外面,剩下的路只好匍

匐前进。当我们迫上他时,发现他已经烂醉如泥。

他是我的父亲。

妈妈扳过他的身子,久久亲吻着他肮脏的脸频和因失眠、醉酒肿胀的眼睛。他哭了,嚎啕大哭。

我们把他带回家。从此生活在一起。父亲没有任何身份证明,从野战医院出来后住过大大小小的车站:靠乞讨为生,

此外父亲伤得很重,包括心灵和身体。

夜晚我常常被阵阵喊叫惊醒。父亲从床上跌到地板上,打着滚,端缩着身子。最可怕的是他那绝望的吼叫:“腿,

腿疼呀……”妈妈不知该怎么办,只是一个劲儿地哭,我也哭,因为怜悯和恐惧。有时我竟希望他没有回来。

父亲从不和我说话。仿佛我根本不存在。自从他出现后,妈妈不再关心我,以前她常常坐在床边跟我交谈,可是

自从父亲回来后,我不得不睡在地板上,我突然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他们尝试重新建立自己的幸福生活,我则成

了局外人,无法在家庭的崭新蓝围中占据一席之地。有一天妈妈对父亲说,她想生个孩子;父亲说,他也想有个孩子。

不过这很难,他是个残废,没有收入,抚恤金还没发,有个孩子生活很难。妈妈说,没关系,很多人过得比我们差,还

养活了3个孩子呢。我真想大声明,你们是有儿子的呀,你们要拿我怎么办呢?难道我对你们来说就是个空位子吗?

不久,妈妈对父亲说。她怀孕了。她一句话也没跟我说,但是我一清二楚,我整天都跟他们在一起,尽管对他们来

说我并不存在。

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非常小,长着一张老人的脸。我常常走到他的床边看着他。这是我的兄弟,我觉得自己对

他的爱一点儿也不少于我对父母的爱,尽管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取代我,这很明显,因为他们甚至给他取了我的名字——

科利亚。

每天早晨妈妈都去上班,父亲坐在他的小车上为他应得的抚恤金奔波,我则整日坐在窗台上看着外面,秋去冬来,

冬去春来。孩子们上学了。他们却忘了让我上学,或者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我已经从他们的生活中消失。

我的兄弟在长大。很快他已经能够单独走上几步路了。父亲开始领到他的抚恤金,甚至还在某个残疾人事务所里

谋了差事,妈妈现在是工厂的车间主任,一切都很美好,我们的家庭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幸福生活。夜里父亲不再叫喊,

妈妈也早就停止了哭泣,只有我仍旧每日坐在窗台上,生活不声不响地从我身边悄悄海过。

有一天父亲说:“我想去看看科利亚。”妈妈哭了。“把我带到他那去,”父亲说。“他毕竟是我们的儿子……“没

错,没错。"妈妈急忙应和。

我默默地看着他们收格行装,却有种奇怪的轻松感觉。我已经很久没跟他们在一起,我甚至从不出门,不过这一

次我决定跟他们一起去。我们从家里出来。一路上谁都不说话,父亲在妈妈旁边滑行着,努力不使自己落后。

路上他们从一个老奶奶的手里买了一束金合欢,我跟在他们身后,长久以来第一次感到自己无比幸福。

墓地上空无一人,大片雪花静静地飘落下来。妈妈很快就我到那座坟墓。

“在这儿。”她指着。

父亲看着小坟丘,久久地一言不发,后来他从怀里掏出一瓶酒放到嘴边喝了几小口,然后将瓶子递给妈妈,妈妈也

喝了一小口。

“我会记住,”父亲说,“就算死了,也会记住……”

妈妈又哭起来。

“孩子们都在这儿。”她哭着说。

“走吧,”过了很久,父亲说道,“该去接科利亚了……”

他们向出口走去,很快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花中。

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

(郭雨妹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段简洁地交代了主要人物的不寻常经历和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父亲和母亲给新出生的孩子——“我”的弟弟取了一个和“我”一样的名字(科利亚),是因为他们想永久地纪念

“我”。

C.父亲被发现时,衣服又破又脏、胡子乱蓬蓬、脸颊肮脏、眼晴肿胀,这些外貌描写表明了父亲对未来完全丧失了

希望。

D."而我则留在了自己的墓旁”告诉读者''我”是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小说以此结尾有点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

中。

2.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死去的人是没有生命和思想感情的,但这篇小说却以一个去世的孩子一一科利亚为第4人称写作。这样写的作用有

哪些?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对于文学经典,一般读者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修养不足会造成误读,不仅一般读者,

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就有专家解日:中国诗人对时令的转换很是敏感,秋气萧森,遂引

发诗人“悲秋”之感。其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明是说秋天的枫叶比春天的花还要鲜艳,哪

里有什么悲凉之感?这不是悲秋,而是颂秋。为什么专家对明摆在眼前的颂秋视而不见?因为人的心理不是一张白纸,

并不像美国行为主义者所设想的那样,对外界一切信息刺激皆有反应。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指出,只有与主体心理图

式相应者才能同化而有所反应。我国悲秋诗歌母题源远流长,学养不足者,容易以为这就是一切。其实,古典诗歌中

颂秋亦有经典之作,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可惜,这种误读还比较普遍,如有老师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开头,便在“秋”下加一“心”,是为“愁”,

说是“逢秋即愁”,实际上这只是汉字构成初期的历史痕迹。

并不全面甚或粗浅的积累,会形成某种强制同化模式,导致自我蒙蔽。还可举一例,即对《木至诗》的解读。有

专家出于英雄的现成观念,乃论断木兰英勇善战。有专家还考证,北方兄弟民族,耕战合一,英勇强悍,置生死于度

外。然而细读文本,几无诗句正面描写木兰征战,与战事有关者,只有“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然而严格说

来,这是行军宿营。正面写到战事的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乃是写他人战死,木兰凯旋。所以“英勇善战”

并不出于文本,而是出于读者(包括专家)内心固有的男性英雄文化观念。其实,木找形象之价值,在其以女儿之身取

代男性履行保家卫国之天职。故写沉吟代父从军时叹息八句,买马四句,宿营思念双亲八句,归来受到父母姐弟欢迎

六句,恢复女儿妆六句。其策勋十二,功绩辉煌,只取侧写,仅一句。与男性建功立业、衣锦还乡不同,木兰只为回

家享受亲情之和平生活。其最突出价值,在于以女性之“英雌”对于男性“英雄”成见之挑战。

阅读的第一障碍是经验的狭隘预期。阅读并非一望而知,而有可能自以为是,其实没有读懂。这是因为心理同化

机制虽狭隘,但有预期性,预期之外容易视而不见,感而不觉。西方“读者中心论”之偏颇,乃是预设读者于文本,

一目了然。殊不知,阅读本欲读出经典之新意,而心理预期却常常涉及读者内心之旧意,结果往往以主体现成观念强

加于文本。这种倾向具有规律性,自古多有例证。我国诗话中,早就诟病“附会”之论。如韦应物《滁州西涧》:“独

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鸥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论者这样解读:“草生涧边,喻君子不遇

时。科鸣深树,讥小人谗佞而在位。春水本急,遇雨而涨,又当晚潮之时,其急更甚,喻时之将乱也。野渡有舟而无

人运济,喻君子隐居山林,无人举而用之也。”明代唐汝询就批评其“穿凿太甚”。故阅读的第一障碍,乃是经验的

狭隘预期。预期的狭隘性与经典文本的无限性是永恒矛盾的。

(摘编自孙绍振《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杜牧的《山行》含蓄隽永,所以不同的人对它的主旨的认识截然不同。

B.美国行为主义者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张白纸,外界信息一刺激就会留下痕迹。

C.有人根据《木兰诗》中一两处简单描写,就认为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形象。

D.《滁州西涧》是首写景的诗,有人却把它附会为一首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的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欣赏文学经典时存在的种种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B.文章第一段引述了一些外国学者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力度和深刻性。

C.文章举例论证皆先叙事例,然后对事例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观点,事理统一。

D.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述错误的论断,然后予以驳斥,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A.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学者,要准确欣赏文学经典,都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仅靠直觉是难以做到准确欣赏

的。

B.人们认为刘禹锡的《秋词》是悲秋,认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颂秋,这都是对古典诗歌中写秋的作品的

误读。

C.欣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如果只根据现成的观念,而不对文学作品做具体的分析,是难以对形象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D.读者阅读文学经典时,如果受自己心中已有认识的影响,读出来的新意往往也是穿凿出来的,这种现象古已有之。

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不少国产文化产品走出国门。《流浪地球》《陈情令》等原创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

剧在海外广受欢迎,视频博主李子柒通过展示中国田园式“慢生活”在全球收获粉丝……传统文化、中国元素借助科

技与创意的翅膀,助力中国文化加速''出海",影响力与口碑不断提升。

移动互联网时代,跨文化传播的“IP化”特色愈发突出。也就是说,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等特质的文化符号

已成为不同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方式。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海外积极开展影视、动漫、游戏等多元形态的文化产品推介,

放大相关文化符号的影响力。据调查,网络文学已成为文化出海最大的IP来源。随着“新文创”概念的提出,以文化

符号构建为特征的生产方式,目前已成为各领域文化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特点。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元素是文化出海不可缺少的“基因”。5000多年历史,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

在走出国门的文艺作品中,除了入围“全球热度T0P50电视剧”榜单的古装影视剧,反映当代中国年轻人生活的现代

都市剧也颇受欢迎。这些题材新颖、内容优质的文化产品,并没有因为表现中国元素而让外国受众难以理解,相反,

恰恰是因为在保证国际视野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这些作品才受到了各国观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青睐。

在这一过程中,不少互联网企业与平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市场、政策与技术等红利的作用下,相关企业积极

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积极开拓更自主的传播渠道,推出海外客户端,凭借资金投入、大数据分析和

生态化运营推动文化产品整体实力提升。正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使得相关平台可以精细化耕耘

特定市场,挖掘并满足目标市场需求,培养稳定的海外受众,让文化市场更成熟,让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更顺畅。

当前,如何通过文化产品反映中国的时代变革,推动更多优秀作品在海外落地,仍然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

命。讲好中国故事不能流于程式化,要因地制宜,尊重相关国家的文化传统、受众习惯。此外,科技与文化应进一步

融合,推动文化符号产业化发展,寻找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语境下,互联网企业、内

容生产者等应继续弘扬时代精神,打造中国文化符号;科研院所应加快文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出海企

业的扶持力度和规范监管……各方携手,形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方能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让中国文化走得

更远、深入人心。

——《中国元素助推文化出海》(《人民日报》2020年01月22日)

材料二:年度中国IP海外评价T0P20

排名IP名称排名IP名称

1流浪地球2妖神记

3香蜜沉沉烬如霜4全职高手

5延禧攻略6狄仁杰系列电影

7红海行动8一人之下

9斗罗大陆10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1狐妖小红娘12熊出没

13王者荣耀(国际版)14天盛长歌

15扶摇16京剧猫

17恋爱球球18斗破苍穹

19逆天邪神20武极天下

在T0P20IP中,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非中国文化比例如下图:

在T0P20中国IP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IP占比达到75%。蕴含中国武侠文化或传统历史文化的产品仍然

是海外用户较为青睐的中国文化产品类型。相比之下,较为清晰、明确反映当代中国题材的产品和IP,仅有《流浪地

球》《红海行动》和《全职高手》,讲好当代中国故事的文化产品较为匮乏。同时,TOP201P源自网文、网络漫画、网

络游戏的占14个,具有较强的网生特点。

——《成就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符号——年度文化IP评价报告》

材料三: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蓬勃发展之际,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受到“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

击量”“唯发行量”等影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仍存在,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资本短视效应凸显。在这种情

况下,中国元素往往被置于次要地位,甚至出现购买日本、韩国的IP卖给欧美市场的现象。从国家文化软实力速设的

任务看,缺乏足够明显的中国元素,也让“走出去”的成效不够扎实,国际影响力有限。

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随着中

国社会经济强劲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大量商品和品牌行销全球,文化“走出去”的动能也愈发强大。总结

成功的国际文化符号,它们几乎都拥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或源自历史与传统,或反映时代与社会。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一座亟待开采的文化宝库,我们应深入挖掘,将中国元素与互联网相融合,

打造文化精品、创新传播方式,以多元性和多样性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文化产品是可以跨越文明之间的边界、达到文化价值与产业价值统一的。更深入地挖掘文化价值,从而更充分地

实现产业价值的“新文创”,是新时代文化领域的有效发展路径和生产方式。我们需要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有

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用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提升中国元素的融合度,获得国外用户的广泛认同和喜爱。

——彭健《文化走出去须注重“互联网+中国元素”》(《光明日报》2019年6月)

1.下列对材料中“中国文化出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出海呈蓬勃发展之势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文化、中国元素借助科技和创意的翅膀,充分展示了中国田园

式“慢生活”»

B.在中国文化出海从“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的转变中,国内互联网企业与平台发挥了相当于“造船”的作用,

使讲述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更顺畅。

C.目前,中国文化出海的重要使命是通过文化产品反映中国的时代变革,让更多的反映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作品在

海外落地。

D.在年度中国IP海外评价T0P20榜单中,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IP占比达到75%,可见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出海

唯一不可缺少的“基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打造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等特质的“IP化”文化符号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跨国文化传播的核心任务,是文化出

海成效的保证。

B.文化出海不能流于程式化,要因地制宜,尊重相关国家的文化传统、受众习惯,要找到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才能

被人接受并深入人心。

C.当前,一些反映当代中国年轻人生活的现代都市剧,题材新颖、内容优质且中国元素鲜明,因而受到了各国观众

尤其是年轻群体的青睐。

D.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构筑着民族精神,因此,文化出海的状况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3.结合全文谈谈“文化出海”应着重做好那些方面的工作。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舆之内①,山阪海噬②,丽土之毛③,足以活人者多矣。或隐弗章④。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

鳖、山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⑤,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桶也⑥,坐是,两者弗获相通也。

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不足,民可无道瑾⑦。或嗤笑之,

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蓄畲⑧,时时利赖

其用。以此持论颇益坚。

岁戊申,江以南火水,无麦禾。欲以树艺佐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

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恐不可户说⑨,辄以是

疏先焉。

(节选自徐光启《甘薯疏序》)

[注]①方舆:大地。②山瞰(zOu)海噬(shi):山角海滨。③丽土之毛:附着于土地的植物。④章:显露。⑤逖

(ti)闻.在远处听到。⑥逾汶之貉、逾淮之橘:《考工记•总叙》“橘逾淮而北为枳,……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强调生物生存对自然条件的依赖。⑦不佞:不才。自谦之词。道瑾:饿死在道路上。⑧耕获蕃(zT)畲(yd):耕耘收获。

⑨户说:挨家挨户地劝说。

1.本文作者徐光启,字子先,上海县人,为代科学家。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某些生物只能生长在某地的观念妨碍了生物品种的推广。

B.作者坚持认为,绝大多数生物品种是可以互相交流、异地引种的。

C.作者有时候会嗤笑那些不懂得利用他方之产的固陋之士。

D.作者从客居莆田的徐生那里引入甘薯并种植成功。

3.第二段末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以此持论颇益坚”?

4.本文在记事说理中,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5.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西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并,取

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

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聊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

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可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

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耳,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

《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

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茂,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枣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芸,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

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

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

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

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

而不读为可惜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舞弊:通“敝”,破损

B.而皆习于礼乐习:反复操练

C.然学者益以苟简简:怠慢

D.皆取书不观束:系,捆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悦于人之耳目,呵不适于用则知明四行无过矣

B.当倍提于昔人而君幸于赵王

C.此又何坦与嬴而不助五国申

D.而山中之人思之填然鼓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是为好友李公择书房题记,但是文章却从书的宝贵写起,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在议

论中运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

B.作者列举了孔子、老子、韩宣子、季札、倚相等人,说明那个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

人却学习得很好。

C.第二段苏轼用老儒先生自言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亲手抄录、日夜苦读的事,与现在读书人作对比,重

点批评现在科举之士功利性太强,不爱读书。

D.苏轼颂扬了李公择藏书于僧庐以供后来人阅读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今之学者要爱惜书

本,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体现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

闻名于当世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2)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感染性肺炎疫情席卷武汉,蔓延湖北,乃至全国。全国停工停课,同学们只

有在家线上学习。其间,有同学大发感慨,我们出生时遇到“非典”,高考备考时遇上“新冠肺炎”,感到命途多舛……

听课两个多月,不少学生和家长焦虑、迷茫。对此,引起了网上的热议。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历

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习近平总书记的

这句话在海内外网友中引发共鸣。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某知名网站特为此举办一次线上论坛。

作为同龄人,即将走向高考考场,你是怎样想的?请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致同龄人”为副标题写一篇

文章,参加网上论坛,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B

2.D

3.理解:节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诗潜藏于大地深处,节气是它涌现的泉眼)

效果: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暗含全文主旨: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近自然,

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意思对即可)

4.启示: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物质的丰富不能

带来精神的富有。(意思对即可)

第二问: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B项,好像连绵遥迢的春草。遥迢:远看不见尽头的意思,说明哀思绵绵无尽头。

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

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D项,“我们的心田亟待滋润,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错误,无中生有,原文第十段“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

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

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

可知是现代文明的侵蚀导致远离自然,但是并非“放弃舒适才可以获得诗”,放弃了舒适也未必能够获得诗。

故选D。

3.此题考查标题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

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

作答。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

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形象;揭示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

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惊蛰、清明、谷雨、芒种、白露、寒露、霜降……在我的手指随意地翻动下,台历本

上的节气轮回成一个完整的四季”“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而未

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所以节

气是大地的泉眼,从中涌现无限诗意。”大地的泉眼”,把“节气”比作“泉眼”,运用比喻修辞形象生动;“我该

从哪里开始我的诉说呢”,激发阅读兴趣;“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大自然的节气中蕴含无限诗意,要感知自然,亲

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暗含全文主旨。

4.此题考查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能力。此类题目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答案必须以文本为依据,即不论从何角

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从文本中提炼观点。思路是:首先明确提出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

层思考,分条作答。“大地已将自身向我们敞开,启示是清晰昭然的”,根据“我们阅读节气时,其实已经是逼近它

的边缘了。这一刻,感受向世界敞开,原野的鲜腥气息注入胸中,灵魄感到了微微的悸动。拂掠过它的是自由的风,

而风来自大地。因此诗要向大地叩问。节气无疑包含了最为原始质朴的诗意,它直接源自大地,就像雨水从天空落下,

而未经过过滤和雕饰。它给人看到大自然率真的表情和微妙的灵性。它是大地上轮番上演的戏剧的一幕幕背景",即

呼吁我们重视节气,感知自然,亲近自然,从中领会大自然无穷的诗意,诗意美好地生活;“在物质累积的背后也暗

暗激生着贫困。水泥地面和摩天高楼将天空和土地隔绝,机器的轰鸣和流行音乐使人远离鸟鸣和水声。人躲进一个个

狭窄的笼子里,什么样的风才能吹到他?没有谁肯去关注最后的雪和第一场雨。感受之水被闸断了,失去滋润的心日益

干涸荒芜。我们获得了舒适,却丧失了诗“,物质的丰富不能带来精神的富有。第二问,结合北京市的地域特点或市民

生活谈谈怎样做才能“诗意的栖居”,可以围绕保护环境,亲近自然,多带孩子在自然中感受鸟鸣,意识身体接近自

然,而是心灵留一方净土给自然。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

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

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

寻找这些硬伤。

2、1.C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

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

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第一组词语,波澜壮阔:形容江河湖海水势辽阔,比喻气势宏伟浩大。波满云诡:好像水波和云彩那样奇形怪状、千

变万化,不可捉摸。文段中用来形容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主要突出宏伟浩大,而不是强调变化不可琢磨,故应填入“波

澜壮阔”。

第二组词语,落地生根:比喻长期安家落户,引申为切切实实、一心一意做好所从事的工作。这里是引申义。开花结

果:指经播种耕耘后有了收获,比喻工作有进展,并取得了成果。依据前后文语境,这里想要形容中医药在其它国家

开始安家落户,应用“落地生根”。

第三组词语,守护:看守保护。维系:维持并联系,使不涣散。依据后面的搭配“健康”,此处应填入“守护”。

第四组词语,精准:非常准确。精确:精密而准确。此处想要形容中医药“辩证论治”的特点,“一人一方量身订制,

更关注体质的个体差异”,可知应填入“精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注

意分析作者行文的思路。

文段提到“面对疫情肆虐致病患骤增的局面,治疗可有区别对待”,接着讲到了“对于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对于

轻型和普通型患者”,根据行文思路,可知三种“区别对待”,视病情依次呈递减排列。所以“对于无症状感染者,

采取早期干预的办法”这句话应该填在④处。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

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

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原句“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从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从国外先进文化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因而出现了中西汇

通,中医药学走向了现代化”,依次有四处语病。一是有违逻辑。“碰撞,从对抗到结合”,过程应为“碰撞、对抗

到结合”,“碰撞、对抗”是递进关系,应为顿号,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使成对比关系,如此则比较符合事

实。二是“特别注重”的判语过重,也有违“中医药学”发展的事实,改为“开始注意”则较为客观。三是强加因果。

“出现了中西汇通”与前置分句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前面的内容不仅有“吸取”,再往前看,还有“碰撞、对抗”

等,故看成顺承关系更为合理,改为“遂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加宾语“的探索”,表意更准确。四是时态有误。

“走向了”应改成“正在走向”。

A项,“碰撞,从对抗到结合”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特别注重”改为“开始注意”,“走向了现代化”改

为“正在走向现代化”。

C项,“碰撞、对抗、结合”改为“碰撞、对抗到结合”,“出现了中西汇通”改为“出现了中西汇通的探索”,“因

此走向了现代化”改为“正在走向现代化”。

D项,“经历了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后来结合”改为“经过与近代医药文化的碰撞、对抗到结合”,“特

别注重”改为“开始注意”»

故选B。

【点睛】

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

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

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3、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

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

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空:“失之交臂”胳膊碰胳膊,指擦肩而过。形容当面错过。“失之东隅”比喻这个时候遭到损失或失败。语境

中指的是“错过”,二词比较,“失之交臂”更合语境,故排除CD两项。

第二空:“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弃旧图新”抛弃旧的,谋求新的。多指由坏的转向好的,离开错误

的道路走向正确的道路。根据语境,与“中华大地的面貌”相搭配,应选“焕然一新”.排除A。

第三空:“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蒸蒸日上”形容事业一天天向上发

展。语境中用来陈述“面貌”,应选“蒸蒸日上”。

第四空:“掷地有声”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语境

中用来誓言响亮,应选“掷地有声”。

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B。

2.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

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

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结合语境分析,上文是“航天人",下文是"中国航天梦想”,应将“中国离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越来越近”放在后

面,故排除BD两项。比较AC两项,下句的句式“中国……梦越来越近”,与"他们……梦越来越远”的句式基本一

致,选择C句更合适。排除A项。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

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原句存在成分残缺、不合逻辑等语病,“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的使命”应为“真正担负起航天人这一群体使命

的",排除AC两项。“无数科研人员、工作人员和后勤人员”中,“科研人员”与“后勤人员”也都是“工作人员”,

分类不合逻辑,应修改为“无数科研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排除B项。

故选D。

【点睛】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

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

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

成前后内容重复。

4、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