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消费陷阱不容小觑+_第1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消费陷阱不容小觑+_第2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消费陷阱不容小觑+_第3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消费陷阱不容小觑+_第4页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消费陷阱不容小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素材】消费陷阱不容小觑+时评+写作方向新闻背景:积分抵扣+补差价=低价买名牌商品?别轻信!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消费者积分年底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中国消费者协会提示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以免“失分又蚀财”。【写作方向】中国经济网编后语:积分兑换“补差价”,貌似很诱人,但我们还得先看看活动“正不正经”。“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万中无一,凭什么就会落到你身上?少点占小便宜的心思,心里多装根弦,不是什么坏事。【时评1】积分兑换“补差价”?先看看“正不正经”2023年01月12日14:4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消费陷阱如何布下近年来,积分兑换“补差价”已成为新型骗术。除了正规平台官方举行的兑换活动外,还有一些不法经营者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生活中,积分兑换大多有一定使用条件和时效。不少人虽手拿各类积分,但真正派上用场的并不多。积分抵扣骗局正是瞅准了这一痛点,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布下消费陷阱。当你以为“馅饼”砸中了你,殊不知你早已掉进他人的陷阱。潜在危害不容小觑正规平台官方兑换积分活动,可以直接拿积分兑换,或是补少许差价。但在一些不法平台,清一色都是“积分抵扣+补差价”的操作模式,所谓“差价”往往比商品的全价还要高。说白了,积分兑换只是个幌子,高价推销才是真实目的。此外,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这种“积分抵扣+补差价”的兑换形式,更容易给人“买到就是赚到”的消费暗示,让人误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幸运儿”。因为有积分作为兑换基础,“补差价”的数额往往远低于商品标称价格,更容易让人在诱惑面前失了警惕。还应看到,积分抵扣骗局无孔不入,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庞大,潜在危害不容小觑。防止骗局要形成合力对此,各网购平台、电信服务商、消费者协会等要主动作为,切实负起责任。电信服务商要对类似积分兑换商城短信内容、号段等进行监测核实、动态管理,并对涉诈异常信息加以封堵处置。平台应加大对商家虚假宣传等套路陷阱的监管和曝光力度,帮助消费者识别骗局、及时止损。消费者防骗意识也要“在线”,做到多留心、重核实、不贪心。日常生活中,“馅饼”可能是“陷阱”,消费者遇上了,心里不妨多打个问号。“不贪心”才是最好的防护网。对于积分兑换“补差价”这样的噱头,只要稍加留心并通过权威部门予以核实,就不难戳破骗局。(以上综合人民网、东方网、广州日报)V视角:@大狐狸81211:骗子坚持不懈地给我发了很多条这样的信息。@东西南北都顺:我都是直接拉黑。@我的宝蕾蕾:我之前还以为是三大运营商搞的。@冷悦一生平安:对这类商家进行打击很难吗?【时评2】谨防陷阱让百姓春节消费既红火又安心2023年01月12日07:01

来源:人民网

子川春节历来是消费高峰期,却总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们辞旧迎新、置办年货、收发红包等时机设计骗局,给祥和的节日带来不和谐音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发力整治春节市场营销中的坑人套路,消费者也要心明眼亮主动远离消费陷阱。据报道,1月2日,北京市朝阳区李女士收到一条积分即将到期的短信,告诉她需尽快打开链接兑换商品。因为骗局太有迷惑性,她一路按照提示操作,直到付差价之前,才想起来要核实下商品的原价是否真的是999元。结果发现,该活动并非官方活动。据悉,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这种所谓“积分抵扣+补差价=低价买名牌商品”,实际上就是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积分心理诱导消费,卖的可能是假冒商品或库存积压多年的商品。事实上,不仅积分兑换易藏猫腻,每逢节日来临,明降暗涨、不合理低价游、超低价促销、问题商品鱼目混珠,包括缺斤少两、货不对板等种种乱象总是格外活跃,让消费者防不胜防,破财又闹心。确保群众放心消费安心过节,首先要对年货消费市场来一场过得硬的“年检”。公安机关与监管部门应加强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消费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尤其要加强对网购、餐饮、培训、健身、美容等重点行业的监管;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市场打假治乱等专项整治,遏制春节消费市场乱象,严厉打击春节期间扰乱市场、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要利剑高悬、震慑常在,倒逼商家遵循市场规则,切实维护公平有序、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确保群众放心消费安心过节,各网购平台、电信服务商、消费者协会等要主动作为,切实负起责任。例如,电信服务经营者要对类似积分兑换商城短信内容、号段等进行监测核实、动态管理,并对涉诈异常信息、活动加以封堵处置。平台可加大对商家虚假宣传等套路陷阱的监管力度,曝光力度,帮助消费者识别骗局、及时止损。作为商家则要摆正心态。没有人离得开消费,换个时间换个场景,此时的经营者彼时就会成为消费者,织牢织密消费者权益保护网,谁都无法也不应置身事外。商家理应诚信经营,让消费者买得舒心、用着放心。当然,消费者也要当好自家“钱袋子”的第一责任人。假日消费市场越是一片火热,消费者越要学会科学、理性、谨慎消费,既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也要避免“大意失荆州”。一旦发生消费纠纷,在无法与商家达成一致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拨打12315、12345热线进行投诉举报,或者通过法律途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评3】警惕积分抵扣式骗局2023年01月11日07:19

来源:广州日报

张冬梅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1月10日《工人日报》)“积分抵扣+补差价”就能够低价买名牌商品?这样的“好事”不免令人心动。近日,消费者李女士差点就“入坑”了。据报道,1月2日,李女士收到一条积分即将到期的短信,告诉她需尽快打开链接兑换商品,否则积分就会在1月3日清零。打开链接后,李女士发现里面有多种知名商品,好在选完商品、准备付差价前打了10086进行核实,及时发现该活动并非官方活动,最终躲过了骗局。现实中,李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但又有多少人跟李女士一样幸运地躲过骗局?这年头,消费积分已经成为商家的常规操作,且多有一定使用条件和时效。正因如此,生活中不少人虽手拿各类积分,但真正派上用场的并不多。积分抵扣式骗局正是瞅准了这一痛点,利用消费者不忍浪费消费积分、期待品牌让利优惠等心理布下消费陷阱。当你以为“馅饼”砸中了你,殊不知你早已掉进他人的陷阱:打着福利优惠的幌子,实际上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而一些消费者没能躲过精心“算计”,最终“失分又蚀财”。消费套路花样翻新,积分抵扣式骗局尤需当心。一方面,这种“积分抵扣+补差价”的兑换形式,更容易给人“买到就是赚到”的消费暗示,让人误认为自己是被选中的“幸运儿”。另一方面,因为有积分作为兑换基础,“补差价”的数额往往远低于商品价格,更容易让人在诱惑面前失了警惕。还应看到,积分抵扣式骗局无孔不入,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庞大,潜在危害不容小觑。对此,消费者防骗意识要“在线”,做到多留心、重核实、不贪心。日常生活中,“馅饼”可能是“陷阱”,遇上了心里不妨多打个问号。如李女士一样,对于积分兑换“补差价”这样的福利噱头,只要稍加留心并通过权威部门予以核实,骗局就不难被戳破。更该谨记“不贪心”才是最好的防护罩,有了它的实时保护,任凭骗局如何“变身”,便都如纸老虎般不能伤人。【时评4】积分兑换“补差价”?新消费陷阱需合力填平2023年01月11日11:25

来源:东方网

张涛积分抵扣+补差价=低价买名牌商品?别轻信!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陆续接到消费者反馈有关经营者利用积分到期催办兑换相应商品或服务涉嫌误导消费的行为。中消协提示消费者,不要轻信所谓的积分兑换“补差价”福利噱头,以免“失分又蚀财”。(1月10日《工人日报》)年底积分清零,是许多网站平台的惯例。每到年底,各网站都会开展积分兑换活动,引导消费者将到期积分兑换成商品。作为一种营销策略,积分兑换既能增强平台的用户黏性,培养忠实消费群体,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福利。不过,积分兑换鱼龙混杂,可能是“馅饼”,也可能是“陷阱”。在收到积分兑换的提醒短信时,消费者不能盲听盲从,还应提高警惕,擦亮眼睛。近年来,积分兑换“补差价”成为新型骗术。除了正规平台官方举行的兑换活动外,还有一些不法经营者通过冒充品牌客服、模仿三大运营商服务号码向消费者发送短信等形式,骗取新用户注册信息,邀请消费者主动点击链接兑换所谓福利商品,甚至开展相关电信诈骗活动。通常,消费者点击链接后就会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电子商城,显示账户上有一笔不菲的积分。尽管该商城自己从未注册和使用过,但面对天上掉下来的积分,一些消费者往往会抱着“白捡便宜”的心态,欣然选择支付差价兑换商品。然而,买的没有卖的精。正规平台官方兑换积分活动,可以直接拿积分兑换,或是补少许差价。但在一些不法平台,清一色都是“积分抵扣+补差价”的操作模式,所谓“差价”往往比商品的全价还要高。比如,在某商城一款高温蒸汽拖把需要500积分+498元兑换,一套餐具需要1028积分+358元兑换。而在其他电商平台上,同款拖把只需398元,而同款餐具只需267元。说白了,积分兑换只是个幌子,高价推销才是真实目的。此外,中消协有关负责人还指出,一些积分兑换商城中的部分商品是假冒产品,还有部分品牌产品属于库存积压多年的产品。填平积分兑换“补差价”陷阱,需要社会各方形成合力。首先,消费者要提高防范意识。通过正规渠道进行兑换积分,不要轻信来路不明的积分兑换短信,也不要点击陌生链接。“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闻所未闻的电商平台,自己却拥有可观的积分,可以兑换名牌商品,这显然不合常理。对此,消费者可以留心比对商品信息和实际价值,到网上查看那商品的市场价格,则高价推销的骗术就会被戳穿。其次,电信业务经营者要履行把关义务。去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要求电信业务经营者等市场主体承担风险防控责任,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