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政治智慧——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必备知识清晰化关键能力系统化核心素养情境化大题突破必备知识清晰化专题导学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政治文明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今天的中国是古代中国的发展。复习“政治智慧——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益于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史,也有益于深刻理解今天中国的国情。时空定位线索主旨线索一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在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结合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线索二君主专制下中枢机构的演变秦朝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使血缘政治走向官僚政治与集权政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朝废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这一发展线索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线索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沿革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秦汉至明清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权分三司,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四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从汉朝察举制到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与此同时,形成了一套对官员的考核、监察制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关键能力系统化整合一
“家国同构”——先秦国家治理体系的设计1.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1)夏朝:夏启开创第一个国家政权,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开始出现了早期国家制度。(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3)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2.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四个特点整合二
集权于上——古代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1.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先秦(萌芽)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秦朝(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三公九卿制组成中央政府西汉(发展)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皇权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既削弱了相权,又能保证皇权独尊,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宋元(加强)①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和财政,削弱了相权②元朝:中书省是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机构明清(强化)①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后来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②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2.加强君主专制的四大手段整合三
轻重相维——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沿革1.地方行政治理的制度设计时期发展历程周代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王权,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王朝的基础,促使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行“推恩令”,设置刺史。分封制导致“七国之乱”,“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东汉晚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后道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实体;中期设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宋朝由州、县二级制发展为路、州(府)、县三级制;由文官任地方长官,州级设通判监督,路级设“四监司”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从宋朝后,中央确立了对地方的优势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明朝废行省,设三司,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将地方权力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乌思藏(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东北设奴儿干都司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2.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规律及影响(1)特点①中央越来越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②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在不断发展完善。(2)规律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行政制度的补充,地方行政层级调整必然受中央集权变化规律的影响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司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军政与监察。但分权易导致行政效率降低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沿袭为主,变革为辅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秦至清2000多年的历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单位,是相对稳定的,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较大(3)影响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稳定地方的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整合四
“选贤任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战国至秦及汉初军功爵制两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至明清科举制2.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
考核监察秦汉上计制(1)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时设刺史隋唐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宋代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台谏合一明有考满和考察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清考课制度包括京察和大计将六科并入都察院整合五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的法治和教化1.中国古代的法治与德治(1)礼法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围绕着德治和法治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法家思想受到各国诸侯的重视。(2)礼法结合①西汉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②《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③明朝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2.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三个阶段①汉朝“引礼入法”:法律儒家化的发端。逐渐确立儒家思想对立法、司法的指导地位,使汉朝法律开始沿着儒家化的方向发展。②三国两晋南北朝“纳礼入律”: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统治者开始直接任命儒臣来立法,从而使礼律进一步融合。③唐朝“礼法合一”: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确立以儒家主张的纲常礼教作为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2)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四大特点3.中国古代的乡村教化(1)表现①魏晋至隋唐:魏晋以来,政府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②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③明清:乡约内容逐渐由中央颁布,并具有约束力,与法律逐渐合流。(2)特点①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其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②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③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④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3)演变趋势①由以民间性自治组织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②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③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演变为里甲、保甲等基层管理组织。④宣讲内容由劝善惩恶、治安防御的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谕”,与法律逐步趋于合流。⑤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逐步趋于规范。整合六
“六合同风”——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1.秦汉: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管辖。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2.隋唐(1)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政策相对开明,唐太宗被西北边疆各族称为“天可汗”,边疆各族加强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唐朝的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都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3.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是,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4.元明清(1)元朝结束了多个政权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2)明清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清朝版图在前代王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加密切。整合七
革故鼎新——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与治乱兴衰1.中国古代变法与改革春秋战国的变法(1)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2)商鞅变法是最为彻底的变法,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北宋的改革(1)范仲淹改革:主张改革腐朽的官僚机构,因触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2)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面更加广泛,因为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而失败张居正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2.封建社会盛世景象(1)主要盛世景象①汉代的“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②唐朝前期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③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2)封建社会盛世景象出现的规律①从背景上看:都是在封建国家统一的前提下,新的王朝建立初期出现的;都是在农民起义推翻前朝统治,统治阶级吸取前朝灭亡教训的背景下出现的。②从内容上看:统治阶级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如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鼓励农耕,整顿吏治,完善制度,善于纳谏,任用贤臣等。③从结果上看:都呈现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局面。核心素养情境化微点1先秦时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真题引领1.命题点: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2023·新课标全国卷,24]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解析: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文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2.命题点: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2023·湖南卷,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3.命题点:西周时期的国家治理[2023·广东卷,1]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答案:D解析: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军事权是属于诸侯国的重要内政大权,周王册命官员掌管诸侯国军事,体现了周王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故D项正确;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属于诸侯的义务之一,“朝”指诸侯离开封地亲自到国都去朝见周王,“觐”指朝见、朝拜君王,不能体现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故A项错误;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注意选项的用词为“协助”,由“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营建都城”推导出“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很明显太过夸大周王的统治力,故B项错误;“缴纳贡赋”也属于诸侯的义务之一,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是周王正常的行使其权力,选项没有任何信息反映官员在征收贡纳时干预诸侯国的内政,故C项错误。4.命题点:战国时期秦国的官制[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A.秦国官僚体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为相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5.命题点:西周政治制度[2022·浙江高考,1]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答案:A解析:“从周”指孔子推崇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选A项;“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指秦朝实现大一统,地方实施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儒学地位上升,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指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深化认知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1)多元一体:①纵观中华文明形成的整个过程,各主要文化区整体上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的局面。②距今4500年以来,中原地区开始呈现出汇聚周围地区先进文化因素并率先发展的趋势,逐渐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2)兼容并蓄:①各主要史前文化区之间的交流日益深入,彼此吸收各自长处,加速了各地区文明化的进程。②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这种开放性吸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产生重要促进作用。(3)延绵不断:①自史前时期既已确立多元一体格局,中国各文化区即使在没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控制时期,也通过密切交流形成一个整体,使得“分久必合”成为必然的历史大势。②在中华文明内部,主导文化对其他文化兼容并蓄,不断丰富中华文明内涵,促进各地区一体化进程发展和文化认同感增强;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且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2.商周文明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影响3.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的影响5.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转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创新应用1.[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如图是位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尉迟寺原始人类文化遗址复原鸟瞰图。尉迟寺被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据考古发掘,该遗址有5000年的历史,在1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大量精美陶器和玉器,共清理出房屋遗迹78间、墓葬300余座及大量的灰坑、祭祀坑等。该遗址(
)A.属于旧石器时代文化典型B.是长江流域文化北向延伸C.为史前聚落研究提供样本D.证明江淮文化在全国领先答案:C解析:从时间和考古发掘判断,尉迟寺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延伸,不属于长江流域文化,排除A、B两项。大量精美的物品的发现和完备的聚落布局,为我们今天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样本,C项正确。材料只能证明当地的文化遗存,无法说明领先全国,排除D项。2.[2023·云南昆明“三诊一模”]殷商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宗族不仅是一个血缘群体,而且是一个政治群体、军事群体、阶级群体,但地域辐射有限。到西周时,则严格划分大宗、小宗,并在此基础上于广阔的疆域内推行了分封制。这种变化(
)A.促进了西周华夏认同的形成B.使部族国家向地域国家转变C.弱化了宗族血缘的政治功能D.有利于早期国家疆域的扩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到西周时则严格划分大宗、小宗,并在此基础上于广阔的疆域内推行了分封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建出全国的交通网络,有利于早期国家疆域的扩展,故选D项;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商、西周是早期国家阶段,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B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强化了宗族血缘的政治功能,排除C项。3.[2023·宜宾市高三三模]“福”是中国人的祈盼。西周时期,人们求“福”经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此变化(
)A.反映西周时期人文观念取代鬼神观念B.说明祭祀礼仪更加注重程序的规范有序C.日益突显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D.体现求“福”得“福”的个体行为特征答案:C解析:据材料“由‘祭祀合礼’到‘型效祖德’再到‘政治规范’,即神鬼赐予‘福’、效仿祖先之德获‘福’、实施德政得‘福’”可知,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即宗法制在家国治理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故选C项;西周时期出现敬天保民思想,但鬼神观念还存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祭祀观念的变化,而祭祀程序规范强调祭祀的过程,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强调求“福”得“福”是整体国家行为特征,而个体特征强调个人对“福”得祈盼,排除D项。4.[2023·湖北高三10月联考]客卿是战国时期出现在各国统治机构中的新的官职。胡三省曾对秦国客卿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他说:“秦有客卿之官,以待自诸侯来者,其位为卿,而以客礼待之也。”他以为,客卿乃一特定的官名,专为他国来仕者而设,非指一切异国来仕者。据此可知,“客卿”的出现(
)A.反映出血缘关系退出政治舞台B.表明传统等级结构发生根本改变C.致使“尚贤”成为当时主流思想D.有利于促进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答案:D解析:据材料“专为他国来仕者而设”可知,客卿指的是在本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人,这一官职的设置打破了血缘为纽带的世官制,有利于选贤任能,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形成,故选D项;血缘关系并未退出政治舞台,排除A项;战国仍是阶级社会,传统等级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战国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而不是墨家的“尚贤”,排除C项。微点2古代中国中枢管理体系的演变真题引领1.命题点:西晋时期的国家治理[2023·广东卷,3]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B.豪强势力的膨胀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D.专制皇权的弱化朝代高门士族占比宗室、外戚占比寒人占比西晋48%19.1%32.9%东晋78.4%7.4%14.2%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从西晋到东晋,出身高门士族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出身宗室、外戚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逐渐减少,出身寒门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也在逐渐减少,士族门阀的特权大大的超过了西晋时期的门阀,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弱化,故D项正确;东晋擅权的主要是南渡的北方士族,A项错误;高门士族与豪强势力不能等同,且豪强势力的膨胀是表象,并不是表格反映的本质问题,故B项错误;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保障,两晋时期沿用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强化了高门士族的特权,到南朝、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才逐渐走向衰微,C项错误。2.命题点:明代科举制反映的社会现象[2023·湖北卷,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据“明代湖北进士分布示意图”可知,武昌府与黄州府是进士人数最多的两个地区,据“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图”可知,府域著作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进士人数多能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A项正确;交通条件不是制约人才分布格局的核心因素,排除B项;荆州府的政区等级高于黄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黄州府,排除C项;“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与“明代湖北地区人口分布”是两个概念,排除D项。故选A项。3.命题点:清代乾隆时期的奏折制度[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
)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时期,规范了对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特别紧急的事务,才可通过奏折进行上奏,说明清朝的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便于皇帝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奏折最早出现在康熙时期,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对奏折制度的规范和要求,没有体现制衡皇权信息,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常规文书经内阁中转呈送,而奏折单独呈送皇帝,不经中转、收发环节,排除D项。故选C项。4.命题点: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军事战争条件[2022·山东高考,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争的需要D.礼乐制度的重建答案:C解析:秦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到秦朝的历史信息,这一时期是诸侯兼并统一战争到巩固统一的征伐战争频繁时期,汉代面临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因此秦汉时期甚至此后历朝相马理论与技术的重视与发展,都主要是因为马是建立强大骑兵的必备条件,是服务于军事征伐的需要,所以C项正确;西汉已存在马耕,但由于战争和传递信息等政治军事需要、小农经济模式等,马耕并不普遍,马的作用主要在于战争和信息传递,故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命题点: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022·湖南高考,3]据下表可知(
)A.世家大族没落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表格可知九品中正制废除,科举制诞生,接着又恢复,又废除。如此反复,说明这一时期门阀士族的力量仍然很强大,科举制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总体趋势是世家大族在走下坡路,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科举制有弊端,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门阀观念的强化,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唐时已被再度废除,排除D项。6.命题点: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2022·湖南高考,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从而敬畏在南书房行走的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7.命题点: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社会现象[2022·湖北高考,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士子假此以侥幸”可知,该奏疏主要针对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投机取巧,故选A项;“书肆资之以贾利”是“士子记诵时文范文应试”的结果,不是主要针对对象,排除B项;明代儒学仍居于正统地位,“动摇”说法错误,排除C项;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位,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深化认知1.周秦之际国家治理转型的主要表现(1)统治者权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周天子权力的尚未高度集中到秦朝专制独裁的“皇帝制”。(2)地方权力:由独立到集权。由独立性较强的分封诸侯国到集权于中央的郡县。(3)政治体制: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到秦朝皇帝任命官员,从而形成官僚政治。(4)权力主体:由贵族到官僚。国家权力由商周时期的世袭贵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的职业官僚掌握。(5)官吏选拔:皇帝任免、调遣并有任期限制的选官制度取代了世袭的世卿世禄制度。(6)文书政治: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行政,有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并形成了严密的行政管理制度,保证了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从而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2.汉朝政治的突出特色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这是汉代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篡权和窦太后的干政,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重用儒士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3.隋唐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4.宋代文官政治的完善(1)中唐以后,士人广泛参与国家政治,武将在政治上的权重被削弱,宋太祖开始推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2)隋唐统治阶层大都出身门阀士族,宋代官员大多是士大夫,文人政治特点明显。扭转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促使宋代经济、教育、文化出现繁盛。5.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创新应用1.[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秦汉时期,人们流行用胶泥块封住简牍文书并在泥上按压官印,用于检查核验,防止私拆泄密,这就是“封泥”。下列“封泥”文物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
)A.行政职官制度
B.制陶工艺演变C.书写载体变化
D.基层治理方式答案:A解析:据材料“按压官印”可知封泥作为文物,可以保存当时的官职信息,因而可以帮助研究秦汉时期的职官制度,故选A项;材料中提及的封泥是封住简牍文书的一种手段,泥不经烧造,因而不涉及制陶工艺,排除B项;封泥不属于书写载体,而是封印简牍文书的手段,排除C项;秦汉简牍文书的内容可以帮助研究基层治理,封泥不涉及基层的具体管理策略,无法帮助研究秦汉基层治理方式,排除D项。2.[2023·湖南长沙一中月考]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命中书侍郎颜师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人“考订五经”,编纂《五经正义》一百八十卷,付国学施行。其后三十年间又多次订正,“明经令依此考试”,颁行天下。这一行动(
)A.体现了唐文化的多元宽容B.形成了理学体系的雏形C.反映出儒学遭受佛道冲击D.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编纂的《五经正义》,成为士子习经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这种统一教材的措施是中央政权统一意识形态的行动,这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故选D项;《五经正义》是官方颁布的经学统一教材,不能体现文化的多元宽容,排除A项;《五经正义》是官方颁布的作为科举明经考试的教材,仅仅统一教材的行为与理学的形成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中编纂的《五经正义》没有在内容上涉及佛道内容,体现不了佛道发展情况,排除C项。3.[2023·济南市高三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A.相权逐渐削弱B.政治局势动荡不安C.丞相干预朝政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时间用相人数平均任职年限太祖朝62.8太宗朝92.3真宗朝122.1仁宗朝231.95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逐渐增多,且任职年限逐渐缩短,这种频繁更换宰相、增加宰相数量的做法反映了相权逐渐削弱,故选A项;通过宰相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宋朝的政治局势,排除B项;丞相数量增多说明相权逐渐被削弱,因此干预朝政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丞相数量的变化,未说明这个时期如何选拔官员,排除D项。4.[2023·大连市一模]雍正即位后将太子人选写为密诏,当众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写一份内容相同的密诏自己收藏,临终前,以两份密诏所书太子之名宣示而传位。之后乾隆发布谕旨称“总之,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清朝秘密立储制度的确立(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管理B.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成为中枢稳定的制度保障D.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创新答案:C解析:题干中秘密立储制度“最为良法美意,我世世子孙所当遵守而弗变者”,利于缓解争夺皇位的冲突,稳定中枢,故选C项;“官僚机构”不合题意,题干提及的是皇储制度管理,排除A项;题干提及的是中央的核心——太子即后来皇帝人选问题,非中央与地方关系,排除B项;“形式创新”不合逻辑,应为“本质颠覆”,排除D项。微点3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与基层治理真题引领1.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军事力量的变化[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2.命题点:西汉与隋京畿区变动的目的[2023·山东卷,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A.减少制度变革阻力B.拓宽财政收入来源C.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D.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可知,与西汉京畿区相比较,隋朝的京畿区向以洛阳为中心的东部延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亟需通过南粮北运等形式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区的东移,与制度变革无关,排除A项;京畿区的东移,与拓宽财政收入来源无关,排除B项;隋朝京畿区的变动目的是缓解经济压力,而民族融合是东移带来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命题点:汉代的国家治理与基层治理[2023·新课标全国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答案:B解析: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州刺史权力逐步扩大,掌控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了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除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始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掌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此举增强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除D项。故选B项。4.命题点:宋代的社会基层治理[2023·广东卷,5]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及题干信息《宋论》(明确时间,该基层制度应属于宋代)“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不难判断王夫之所指为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保甲法”,故B项正确;唐朝在基层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的保甲制即源于此,故A项错误;明朝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故C项错误;清初实行里甲制,故D项错误。5.命题点: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2023·广东卷,4]唐中后期,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藩镇有辟召幕僚之风。一度出现“游宦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的现象,这(
)A.强化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缓和了朋党之争C.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平D.加剧了阶级矛盾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唐中后期”“藩镇辟召幕僚”“朝廷为闲地,幕府为要津”可知,“朝廷鼓励士人到地方任职”这一做法,使得藩镇获得了更多的人才支持,势力更甚,导致唐朝“外重内轻”局面更加强化(或恶化),故A项正确;该现象与朋党之争并无多大关联,并未缓和朋党之争,故B项错误;材料的现象并不关系到科举考试的任何一个环节,并未破坏科举考试的公平,故C项错误;材料的现象可能导致的是中央和地方(藩镇)的矛盾,并不会加剧阶级(主要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6.命题点:两汉时期的地方治理[2022·广东卷,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东汉中叶以后的这种现象不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排除A项;东汉末年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是由于中央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而“奉朝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深化认知1.古代中国地方行政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作为国家政治中最基本的关系之一,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兴衰具有重要意义。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时,既要加强中央权力,也要让地方具有一定自主权。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削弱诸侯势力针对部分诸侯王国辖地仍然较广的现实,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允许并鼓励诸侯王“推私恩”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为列侯。此举没有像削藩那样招致反抗,效果则异曲同工。在一系列分化、打击措施下,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能参与政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基本解除。(2)打击地方豪侠豪强和游侠的不法行为严重地扰乱了社会治安,威胁到统治秩序的稳定。汉武帝一方面对地方豪侠采取强制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另一方面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很多豪强、游侠遭到夷灭之祸,其势力大为削弱。(3)设刺史监察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后来于近京畿七郡置司隶校尉,职权与各州部刺史相当。这样以14个监察区监督百余郡国,起到了强干弱枝、纲举目张的统治效果。(4)加强中央军力汉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人,皆为常备兵。后来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这样就建立起一支人数相当可观的中央常备部队,居重驭轻,对地方的控制更有保障。3.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和边疆治理的制度创新(1)加强对地方权力的分割,使其各有其主,相互制约,是明清地方治理的指导思想。明代改行中书省为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了行中书省的权力,三者相互牵制,互不统属。(2)进一步完善地方长官的任期年限和各种回避制度。明朝规定地方官任满三年必须离开。在回避制度上,形成亲属回避、籍贯回避、职务回避和科举回避等多种回避制度,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3)进一步加强对边疆的管理制度创新。如明代的土司制度、清代的改土归流、清朝在台湾设府等。(4)加大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力度。清朝平定三藩叛乱就是最有力的例证。(5)明清制度创新,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的历史趋势。客观上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创新应用1.[2023·山西高三联考]《逸周书·作雒》中有周公因“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
)A.郡县管理职能发生了变更B.君主专制理念的有效落实C.郡县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D.地方治理体系的因时制宜答案:D解析:据材料“国西土……四郡”可知,西周因疆土扩大,所以设置郡县,且“县大于郡”,而秦朝“郡下……任命”不仅郡大于县,且秦始皇通过对地方官员的直接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所以西周和秦对于郡县的设置都是基于实际做出的调整,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郡县都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单位,职能未变,改变的是郡县层级,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郡县制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央集权的范畴,而君主专制强调的是中央内部君主和大臣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郡县制,未出现其他地方管理制度,所以无法进行优劣比较,排除C项。2.[2023·辽宁3月高考适应性测试]据记载,西汉的刺史不仅要熟知国家各种法令,还要穿着特定服饰、坐着专用马车,每年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并“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由此可知,西汉刺史(
)A.成为一级地方长官B.具有职责明确的专职性C.随意处罚违纪官员D.拥有位高权重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材料“刺史……定期到自己的监察区出巡……‘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反映了刺史专门的监察职能,体现了职责明确的专职性,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之职,定期巡视,并非地方长官,排除A项;根据材料“循令而从事,案法而治官”可知刺史不可以“随意处罚违纪官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刺史位高权重,排除D项。3.[202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模拟]元朝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分开”,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这有助于(
)A.强化行省对地方有效管辖B.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推动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D.促进民族大交融的趋势答案:B解析:元朝统治者打破了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的行政划分方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这就等于增强对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感,故选B项;题干仅涉及行省的划分原则,不涉及具体行省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排除A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有助于其政治统治,而不是政治文化格局的演变,排除C项;元朝统治者的行政划分方式主要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促进民族交融是其客观影响,排除D项。4.[2023·枣庄市高三三模]清朝在边疆地区实行朝觐制度。其中蒙、藏、维等边疆民族上层逢年过节赴京觐见皇帝的制度称“年班”;朝廷邀请边疆民族上层至木兰行围狩猎,并于避暑山庄赐宴的制度称“围班”。这一制度的实施(
)A.意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B.体现出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C.有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D.保证了边疆地区的政局稳定答案:C解析:“年班”制度和“围班”制度加强了地方少数民族上层和中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巩固国家大一统局面,故选C项;朝觐制度根本上是为了维护政治统治,而非促进民族文化交流,排除A项;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微点4古代中国社会治理的智慧与变法改革真题引领1.命题点: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挑选交往使节的标准[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2.命题点:宋代的监察制度[2023·湖南卷,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C解析:“不容外朝官员置疑”与材料中的“御史中丞……跪求奏对”不符,排除A项;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宋仁宗废郭皇后引发了御史和谏官“跪求奏对”,说明在宋代,御史得兼言事,谏官也任监察;由“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可知,朝廷对御史和谏官的“相率请对”予以叫停,这反映出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C项正确;“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说法错误,排除D项。3.命题点:明初朱元璋对百姓的管理政策[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
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且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是为了加强对民间的控制,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命题点:明代的监察制度[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答案:A解析:材料中强调对御史进行考核和监督,是要保证御史规范行使权力并对地方进行有效监察,所以A项正确;通过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是为防止御史滥用权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监察权,故排除B项;材料中御史制度设计意在加强对地方监察,而不是强调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叙述对御史的考核监督,没有列举其他地方监察方式措施,故排除D项。5.命题点:秦汉时期的社会治理[2022·湖北高考,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秦、西汉、东汉三个政权开疆拓土、平定海内的史实,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伴随有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正是这一过程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模式改变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学界观点,“大一统”的观念在先秦时期已经奠定,因此C项排除;材料本身体现的是秦、西汉、东汉三个政权开疆拓土、平定海内的史实,未涉及华夏认同的问题,因此D项错误。6.命题点:宋初《百家姓》的姓氏排序[2022·湖北高考,4]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答案:D解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赵匡胤建立宋朝,国姓“赵”为宋初《百家姓》第一姓,这说明《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选D项;“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就要存在不同地域的比较,而宋初《百家姓》只是一个时间的界定,“唐末五代……《敦煌百家姓》”既有时间的界定、又有空间的界定,两者无法进行空间上的对比,排除A项;崇文抑武政策指重视文官及文教事业,倾向于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日益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流动日渐加快,“固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深化认知1.汉代对秦朝制度继承与创新的表现中枢机制承袭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中外朝制度,限制相权监察制度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后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郡县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采用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后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选官用人汉代实行察举制;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赋役制度承袭秦朝的田赋、人头税、徭役,西汉实行编户制度,加强对百姓的管理2.西汉政策的适时调整: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的“无为而治”(2)汉武帝转向“积极有为”3.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法律《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大唐开元礼》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是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教化政府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4.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三大基本途径5.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深远影响(1)法律儒家化使审理案件、定罪量刑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主观化。“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内容与精神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实际背离了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审判原则。(2)实行礼治,纳礼入律,深刻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三纲五常、家族等级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造成了中国人特有的“讲礼有余,然理性不足”的人格特点。而“讲礼不讲理”直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民智难开。(3)将“天下为家”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皇权至上、天下为家”,一国即一家,皇权即整个帝国至高无上的父权。这一点成为中国封建性始终难以铲除的历史根源,阻碍着“天下为公”前进的步伐。(4)中国法律儒家化维护皇权、维护封建等级,注重道德、关注礼教。更重要的是它注重人的作用,主张“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有治人无治法”。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以言代法、言出法随的人治。6.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创新应用1.[2023·重庆南开中学高三质量检测]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
)A.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
B.专制集权成为社会共识C.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
D.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国家(改革者)部分内容魏国(李悝)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楚国(吴起)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韩国(申不害)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集权统治。秦国(商鞅)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答案:A解析:材料中四个改革者的主要思想涉及了加强君主统治、奖励军功、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内容,这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表现,故选A项;材料仅可知四个改革者有着类似的集权主张,但无法判断是否成为社会共识,排除B项;材料中仅商鞅提及了变革土地制度,无法判断战国时期土地制度是否是变革核心,排除C项;诸侯争霸战争是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进行的是兼并战争,排除D项。2.[2023·黑龙江3月百校联考]汉朝法律规定不得宰杀幼小或正值壮龄的牛,只允许宰杀年老病衰的牛以供食用,犯禁者依律应被处以死刑。这反映出汉朝(
)A.抑制奢靡之风B.实施重农政策C.延续秦朝苛政D.民众食品短缺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牛是汉代重要的农用牲畜、动力来源,因而当时禁止宰杀具有劳动能力的牛,这是重视农业生产的典型表现,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对其他行为的具体管理策略,无法判断是否抑制奢靡之风,且年老病衰的牛可以食用,可知吃牛肉不是因为牛肉奢侈价高而被限制,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没有延续秦朝苛政,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表明民众无食品可吃,无法得出食品短缺的结论,排除D项。3.[2023·辽宁丹东高三阶段测试]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
)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答案:C解析:据材料表格中有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信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尚书仆射的地位和职权在每个时期不断进行调整,是在对于前朝制度内容的继承中结合当朝制度进一步创新发展而来,故选C项;尚书仆射仅是中枢权力机构的一部分,材料仅涉及对于尚书仆射一职的调整,没有明确中枢权力机构中的其他官职,故“基本完备”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汉唐的选官制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但材料仅涉及对于尚书仆射一职的调整,没有明确在汉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具体标准,故“直接”一词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尚书仆射的权力自秦以来先加强后削弱,而后至安史之乱后又加强,位同宰相,故“不断”一词表述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4.[2023·高考冲刺卷]宋代注重族规和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等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如:南宋袁采家族的《袁氏世范》,以儒家的孝悌、忠恕为宗旨,把全书分为“睦亲”“处己”“治家”三卷。这说明(
)A.儒家世俗化现象得以发展B.入世思想影响到基层治理C.印刷术发展推动书籍革命D.家训形式内容更加规范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运用儒家三纲五常等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可知,儒家的社会规范逐渐融入到生活实际,规范世俗生活,说明儒家世俗化现象得以发展,故选A项;据材料“运用儒家三纲五常等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惯”可知,材料侧重的是儒家的行为规范融入生活实际,而非入世思想,且族规和家训不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宋代族规和家训的主要内容,没有涉及书籍革命,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家训内容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非家训形式规范化,排除D项。微点5古代中国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命题点:西域与中原的联系[2023·浙江1月选考,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B.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C.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D.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答案:B解析: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故B项正确;护乌桓校尉是西汉的时候设置的官职,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C两项错误;单于都护府是唐朝安置东突厥降部的都护府,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2.命题点:唐代对边境民族地区采取的措施[2023·湖北卷,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答案:B解析:材料中唐太宗的大意为:不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四方少数民族,都一视同仁,使之安定。再结合“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实施轻税政策”可知,唐代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初期的民族政策,并未提及民族交往状况,A项错误;“边远诸族聚居地”“诸边远州”泛指边远地区,而非特定的、具体的经济区域,C项“推动区域发展”说法错误;“因俗而治”是指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管理,与材料强调的主旨不符,D项错误。3.命题点:明代同朝鲜、日本的交往[2023·湖南卷,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书》《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可知,朝鲜和日本的请赐行为,说明两国以明朝政权为其宗主国,欲借助明朝赐书的行为,来强化自己政权的权威,D项正确;材料与儒家学说的发展无关,强调的是朝鲜、日本的政府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官方行为,与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请求赐书是为了强化政权的权威,并非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深化认知1.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1)政治上:①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统一趋势出现。②各国的变法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崩溃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促进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2)经济上: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经济的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3)思想上: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4)民族关系上: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2.古代中国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1)生产斗争促进交融:如三国时,南方越族同汉族共同开发江南。(2)阶级斗争促进交融:如西晋时,汉族同少数民族共同反抗西晋的暴政。(3)社会改革促进交融: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采取的封建化政策。(4)和亲及册封促进交融:如两汉时的和亲政策,唐代的册封政策、明清册封藏族地区宗教领袖、清朝满蒙联姻等。(5)国家统一促进交融:如隋唐时国家统一强盛,少数民族纷纷来中原学习,元代大统一,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6)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促进交融:如秦汉对边疆地区设郡县行政机构进行管理。3.汉武帝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联合斗争西晋统治腐朽,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连年战乱,人民生活困苦,这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密切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5.唐朝民族关系的处理方式机构管理击败东突厥后,唐太宗设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唐朝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册封唐玄宗册封东北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战争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东突厥可汗和亲唐蕃和亲,文成公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石家庄公租房租赁合同编写指南及范本3篇
- 2024版货物订购合同
- 2024英文企业海外市场拓展与业务洽谈合同3篇
- 2025年度园林景观沙石供应与施工承包合同样本4篇
- 2025年度医药代销合同模板(医药供应链)4篇
- 2025年度商业街区物业管理与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商场家具安装与商业空间优化承包协议4篇
- 2024版权评估合同3篇带眉脚
- 2025年度温室大棚配套设施供应与售后服务合同4篇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承包协议4篇
-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知情同意书
-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 消防安全隐患等级
-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甲烷)走航监测技术规范
- 有关传统文化的谜语
- 药品代持协议书
- 呕血护理查房
- 2024年新青岛版(六三制)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 朝韩关系相关分析
- 校园热水方案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