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州名校2024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州名校2024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州名校2024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州名校2024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州名校2024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生物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州名校2024届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将生长状况相同的完整胚芽鞘均分成①②③三组,处理方式如图所示。三组均在适宜条件下水平放置,—段时间后观察弯曲情况。实验结果为①③组背地弯曲生长,②组水平生长。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能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B.②组云母片阻止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C.①③组胚芽鞘背地弯曲生长不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D.①组属于对照组,②③组均属于实验组2.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与衰老、癌变共同组成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B.有丝分裂有一个细胞周期,减数分裂有两个细胞周期C.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DNA与核DNA的数量之比是1:2D.每种分裂后期都会出现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3.科研人员研究核质互作的实验过程中,发现T-CMS细胞质雄性不育玉米可被显性核恢复基因Rf2(R基因)恢复育性,T-URF13基因(T基因)表示雄性不育基因,其作用机理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线粒体的内外均有核糖体分布B.细胞中R基因和T基因均成对存在C.R基因通常不会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D.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后代中出现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24.某基因型为Aa的植物自交,其后代出现AA:Aa:aa=4:4:1,原因可能是()A.有50%的花粉死亡B.隐性个体有50%死亡C.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D.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5.有关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时间越长,含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高B.子代噬菌体合成蛋白质外壳涉及的RNA只有mRNA和tRNAC.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能体现中心法则的全部内容D.培养时间过短或过长,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在上清液6.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体现水平结构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C.群落演替过程中,雪松等乔木常形成均匀分布型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该群落的主要物种没有发生变化7.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运输的描述,正确的是()A.太空空间站中横放的植物幼苗,因为未受到重力影响,所以生长素无法极性运输B.细胞分裂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从幼芽、未成熟的种子等合成部位通过相关结构运输至作用部位C.在菜豆叶柄切段中,14C标记的脱落酸向基部运输的速度是向顶部运输速度的2~3倍,说明脱落酸的运输方式为极性运输D.对胚芽鞘施用2,4﹣二硝基苯酚(呼吸抑制剂),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到阻断,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8.(10分)下列关于机体生命活动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中,K+参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稳定B.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可能升高或降低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卫措施D.钾离子也是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离子之一二、非选择题9.(10分)图是某草海湿地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结构图。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示外还有___和__。小白鹭属于第___营养级。(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途径分析,苍鹭获得能量的途径中,能量损失最多的是__。虾虎鱼数量急剧减少对苍鹭种群数量变化影响不大,这是因为__。(3)某学生提出“水生植物→鳑鲏→小白鹭”不止一条食物链,其依据是___。(4)有调查发现,与2005年相比,2014年草海湿地浮游植物中绿藻和蓝藻占比明显下降。而硅藻占比明显上升.这一演替类型属于___,该过程中草海湿地优势种种数越多且优势度越小,则该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____。10.(14分)“种群存活力分析”是一种了解种群灭绝机制的方法,该方法以:“种群在211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为标准。研究人员用这种方法对某地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初始种群规模、环境阻力的大小对大熊猫存活力的影响,结果如图。(注:环境阻力是指生存空间、食物的限制、天敌的捕食等限制种群数量增长因素。)回答下列问题。(1)当环境阻力为1.1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___________。(2)由图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灭绝的可能性会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会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3)当环境阻力为1,初始种群规模不小于41只时,推测该地大熊猫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大熊猫的种群存活力分析,常需调查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它们属于种群的_______________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持续寒冷刺激的条件下,BAT细胞中的脂肪酸主要去路是_______。A.与甘油在线粒体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B.转化成丙酮酸后再进入线粒体参与糖代谢C.在细胞质基质中被氧化成二碳化合物后再进入线粒体D.在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有氧呼吸第2阶段(2)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此过程使BAT细胞中cAMP增加,导致部分脂肪分解。另一方面寒冷刺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_______的量增加,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3)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ATP是在______(部位)合成的,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跨膜H+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在BAT细胞中,_______能促进UCP-1基因表达,UCP-1蛋白能增大该结构对H+的通透性,消除H+梯度,无法合成ATP。那么在BAT细胞中有氧呼吸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的全部变成_________。(4)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_____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中____和______,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1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是由于脊髓的SG区发生功能障碍所致,科研人员对其发病机理进行了研究。(1)图1中______________是感受器(填图中字母),其受到刺激后,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导,传至位于SG区的神经纤维末梢,引起储存在______________内的谷氨酸(一种兴奋性递质)释放。谷氨酸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外电位发生的改变是______________。突触后神经元受到刺激后,经一系列神经传递过程,最终在______________产生痛觉。(2)SG区神经纤维末梢上分布有离子通道N(见图1),该通道与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利用通道N抑制剂处理SG区神经元,给予突触前神经元一定的电刺激,测定突触后膜的电信号变化,得到图2所示结果。据图2可知,抑制剂处理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信号幅度______________,突触后膜的电信号频率______________,推测通道N开放,会引起突触前神经元谷氨酸释放量增加,导致SG区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出现痛觉敏感。(3)SG区的神经元包括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两大类。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所作用的神经元类型,科研人员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了抑制性神经元,用通道N激活剂处理小鼠的SG区神经元,在突触前神经元施加刺激,分别检测有绿色荧光和无荧光的神经元细胞膜的电信号变化。若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和幅度均无明显变化,不带绿色荧光的神经元电信号频率显著增加,则可判断谷氨酸作用对象为______________神经元。(4)依据本研究,开发减缓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B【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运输方向等知识点,解题要点是对生长素相关实验的理解和分析。【题目详解】A、根据②③两组云母片插入位置不同,②组水平生长,说明没有发生生长素的横向运输,③组背地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所致,因此该实验能够证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尖端,A正确;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指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②组能水平生长说明云母片没有阻止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C、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的现象,而①③组胚芽鞘均能生长,没有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C正确;D、根据实验遵循的对照原则,①组没有任何处理属于对照组,②③组均属于实验组,D正确;故选B。[点睛]生长素作用的易错点:1.探究胚芽鞘生长的实验中,长不长看有无生长素,弯不弯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2.生长素两重性分析的误区:抑制生长不等于不生长;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可体现两重性,生长较慢处的生长素浓度<生长较快处的生长素浓度则不能体现两重性,只能表明低浓度促进生长。2、C【解题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前期,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病均匀的移向两级;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题目详解】A、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与衰老、凋亡共同组成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A错误;B、连续进行有丝分的细胞具有细胞周期,减数分裂过程没有细胞周期,B错误;C、有丝分裂中期经过了DNA的复制,所以中期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之比是1∶2,C正确;D、有丝分裂后期会出现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的情况,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也会出现着丝点分裂的情况,但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会出现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情况,D错误。故选C。3、A【解题分析】

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少量核糖体,能合成一部分自身需要的蛋白质;受精时,精子不提供线粒体,所以遗传给子代的线粒体来自卵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细胞质中的线粒体或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分子上,不是成对存在的。【题目详解】A.在线粒体内部和细胞质基质中都有核糖体存在,A正确;B.T基因位于线粒体中,不是成对存在的,B错误;C.R基因位于细胞核中,可以通过父本传递给下一代,C错误;D.核(质)基因型为Rr(T)的个体自交,由于T是线粒体遗传,因此子代都含有雄性不育基因T,Rr自交子代中RR:Rr:rr=1:2:1,R基因的存在可恢复育性,因此雄性不育的概率是1/4,D错误。【题目点拨】本题以雄性不育玉米核质互作实验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细胞质遗传和核基因遗传方式的理解,解答本题关键是能从题干和题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理解核质互作关系,并结合已有知识作答。4、D【解题分析】

某基因型为Aa的植物自交,其后代基因型及其比例理论上为AA:Aa:aa=1:2:1,而实际上为AA:Aa:aa=4:4:1,结合各选项提供的原因分析答题。【题目详解】A、若有50%的花粉死亡,则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1:1,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仍为A:a=1:1,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与实际比例不符,A错误;B、若隐性个体有50%死亡,则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2:4:1,与实际比例不符,B错误;C、若含有隐性基因的花粉有50%死亡,则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1:1,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2:1,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2:3:1,与实际比例不符,C错误;D、若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有50%死亡,则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2:1,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2:1,因此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4:4:1,与实际比例相符,D正确。故选D。5、D【解题分析】

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题目详解】A、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且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子代噬菌体中有少数含有亲代的DNA链(含32P),且培养时间越长,子代噬菌体数目越多,含32P的子代噬菌体比例越低,A错误;B、子代噬菌体合成蛋白质外壳涉及的RNA有mRNA、tRNA和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B错误;C、噬菌体及大肠杆菌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包括DNA分子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没有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C错误;D、培养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培养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D正确。故选D。【题目点拨】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结构,明确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识记噬菌体繁殖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步骤,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难点是对于该实验的误差分析。6、A【解题分析】

1、三类植物在群落中呈斑块状镶嵌分布应为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2、根据题图,b~d段,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是草本植物被灌木优势取代,灌木又被乔木优势取代。3、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题目详解】A、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C、均匀分布型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乔木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的变化,D错误。故选A。7、D【解题分析】

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3、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题目详解】A、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的影响,A错误;B、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分裂,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B错误;C、在菜豆叶柄切段中,14C标记的脱落酸向基部运输的速度是向顶部运输速度的2~3倍,说明脱落酸的运输方式为非极性运输,C错误;D、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对胚芽鞘施用2,4﹣二硝基苯酚(呼吸抑制剂),发现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受到阻断,说明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D正确。故选D。【题目点拨】本题考查生长素的分布和运输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8、B【解题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该题的知识点人体神经系统各级中枢的功能,水盐平衡调节,体液免疫的过程,先梳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题目详解】A、人体细胞中无机盐K+能参与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稳定,A正确;B、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水的摄入量与排出量相适应,在排出量大于摄入量时,会引起失水,在失盐失水比例相差不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并无变化,B错误;C、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防卫措施,C正确;D、钾离子能维持人体正常心律,并且能参与膜电位的形成,因此也是参与机体生命活动的离子之一,D正确。故选B。【题目点拨】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二、非选择题9、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三、四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秀丽白虾→虾虎鱼→苍鹭该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结构)较复杂,一种生物减少或灭绝后,其他的同生态位的生物会迅速替代水生植物不是一个物种次生演替越强【解题分析】

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其中牧草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题目详解】(1)图示为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成分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生态系统的成分除图示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小白鹭在不同食物链中分别属于第三(如水生植物→鳑鲏→小白鹭)、第四营养级(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鳑鲏→小白鹭)。(2)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途径分析,食物链越长,在传递过程中损失的能量越多,故苍鹭获得能量的途径中能量损失最多的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秀丽白虾→虾虎鱼→苍鹭;在一个较为复杂的食物网中,一种生物减少或灭绝后,其他的同生态位的生物会迅速替代,故该生态系统中虾虎鱼数量急剧减少对苍鹭种群数量变化影响不大。(3)因水生植物不止一种(不是一个物种),故“水生植物→鳑鲏→小白鹭”不止一条食物链。(4)与2005年相比,2014年草海湿地浮游植物中绿藻和蓝藻占比明显下降,而硅藻占比明显上升,是硅藻的优势取代过程,这一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多样性指数有关,该过程中草海湿地优势种种数越多且优势度越小,多样性指数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强。【题目点拨】本题结合食物网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进而结合题图作答。10、61只增大增大J型增长环境阻力为1,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数量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解题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种群灭绝概率与初始种群规模和环境阻力的大小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曲线结合题目分析作答即可。【题目详解】(1)若以“种群在211年内的灭绝概率小于5%”作为种群可以维持存活为标准,据图中曲线可知,当环境阻力为1.11时,大熊猫种群可以维持存活的最小初始种群规模为61只。(2)据图分析可知,随着环境阻力的增大,种群的灭绝率越高,即种群的灭绝可能性会增大;维持种群存活的最小规模会增大。(3)若环境阻力为1,则大熊猫生活的环境为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无天敌的理想条件,此种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为J型增长。(4)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题目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以及数量变化,意在考查学生通过分析曲线图和表格数据的能力,理解种群数量变化的一般规律,能读懂题图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11、D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线粒体内膜甲状腺激素和cAMP热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脂肪氧化分解增加ATP合成减少【解题分析】

据图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释放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②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图中可看出,cAMP的直接作用两方面,促进脂肪的分解和促进UCP-1基因的表达;因此布氏田鼠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题目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持续寒冷刺激的条件下,BAT细胞中的脂肪酸主要去路是在线粒体基质中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