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_第1页
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_第2页
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_第3页
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_第4页
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PAGE5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一般来说,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是政府社会管理,重点是对那些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面很广,比如保障公民权利、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维护社会秩序以及解决社会危机等;二是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与协调、非政府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以及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加强社会管理,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选择,也是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健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四个深刻”,促进了社会发展进步,同时导致了社会形态与过去相比更自主自由,社会矛盾与冲突加剧,也推动了政府逐步转变管理社会的职能。转变政府单一管理的社会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有序参与的多元主体共同管理的新社会管理格局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工会应当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在完善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应有作用。但在目前,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还不强,对参与社会管理研究的重视还不够,对如何参与社会管理的思路还不够清晰。本文拟从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必要性、途径、方法等方面对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是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极大地调动了全体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可以说,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但同时也要看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走出来,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党中央预定的目标,2000年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若按邓小平同志的设想,时间要更长。邓小平指出:到2020年组织、群体、国家之间的关系模式不断进行调整,包括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乃至政治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地重新组合,加速了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我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社会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形成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会、农业劳动者及城乡无业、失业和半失业人员十大新的社会阶层(参见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就业方式日趋灵活,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我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是中国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各种单位不仅具有经济职能,同时也具有对社会成员的组织、管理和服务功能,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纽带和对话平台,政府通过各种单位,对社会实行严密有效的层级管理制度。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社会控制转向社会服务的管理理念逐步树立,从主管经济转向改善民生的管理任务逐步清晰,从人治管理转向法治管理的管理方式逐步确立,各种社会组织,包括公民个人之间与政府间的关系不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一元关系,而是变得相对松散起来,政府对社会的管理由过去的直接管理和控制转向在法治环境下的协调和服务。社会生活组织方式的这种变革,一方面充分释放了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发展积极性,有利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另一方面却直接导致了政府权威性的下降,以及政府社会控制与社会整合能力的下降。当处于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单位的社会职能日趋弱化的时候,政府不得不直接面对社会公众或分散的利益群体,这样就导致政府和公众之间缺少制度化的对话平台和矛盾缓冲机制,公众无法相对集中并通过适当的渠道与政府进行沟通,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冲突某种程度上会加剧,群体性突发事件一定时期内可能增加,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时就非常需要社会中间组织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架起沟通、协调的桥梁,建立起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和平等协商的机制,以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工会可以说是所有社会中间组织中最成熟的,它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有较为成熟的工作方式,而且它代表着占社会公众最大多数的群体——职工群众的利益。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需要工会强化“联系党和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这一作用,在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社会整合机制,建立新的社会管理格局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增强社会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是适应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改革发展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利益关系格局也更趋清晰与复杂。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基本上是界限不清,混为一谈,国家保障集体利益、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也是国家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具体到每一个经济单位——工厂,作为工厂管理者的厂长与普通职工在收入上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大家都是国家的工人,都由国家发给工资,保障福利;工厂所有者是国家,工人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国家行政管理关系,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也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劳资矛盾与冲突。改革开放初期,与原来的较低生产生活水平相比,全体社会成员普遍从改革中受益,而且由于发展创造的欲望长期受到压抑因而人心思变、改革初期社会成员对改革普遍心理预期比较低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初期的社会满意度比较高。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企业、劳动者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进一步明晰,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逐渐形成了“零和格局”(即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三者中任何一方收入的提高,必定带来其他一方或两方收入的降低,也就是“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而在资本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国家的政策选择是先满足国家利益,再满足企业利益,最后考虑的才是劳动者利益;就是同为劳动者,也因其职业、身份、地位等的不同,逐步形成、分化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各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经济收入、思想观念、利益诉求等差别很大;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改革发展的社会预期普遍提高,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要求明显增强,这导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出现错综复杂的利益交锋,有的甚至很难调和,比如贫富阶层的进一步分化,比如劳资矛盾和纠纷的日益突出等问题,更给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增加了难度。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全新课题。利益格局失衡不仅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的稳固。因此必须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利益格局。更公平地调整和分配各种社会利益,更妥善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需求,从根本上减少社会冲突,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核心问题。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矛盾也是社会利益矛盾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的天然职责。工会应该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积极协调职工与企业的利益矛盾,协调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矛盾,协调职工群体内部的利益矛盾,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四)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是适应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人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文化自由的要求日益增强,而且由于经济社会地位及思想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等原因,人们的思想文化需求也日趋复杂多样,各种思想空前活跃复杂、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先进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互联网快速发展逐渐普及,功能日趋先进与完善,导致思想文化传播途径某种程度上的不可控性,一元思想一元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精神文明与思想文化建设,人们的逐利性得到空前释放,一切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一些人的唯一追求,使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思想与做法大行其道。如果不能及时协调、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引起思想文化混乱,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甚至导致社会危机。人们思想观念的重大变化,要求政府必须切实加强和改革社会管理,对各种思想文化观念进行对话、融会、整合与协调,有效引导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扩大社会共识,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职工群众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工会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具有传统优势,通过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职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在参与社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工会的明智选择。二、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工会法》明确规定,工会代表和组织职工群众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社会管理是法律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权利,也是工会的一项重要义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工会参与社会管理,就要发挥优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履行职能,表达和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保持职工队伍和谐稳定,从而推动社会管理格局的健全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参与社会政策制定社会政策是社会管理的依据,制定社会政策是从源头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社会政策能否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取决于社会政策是否公正合理,是否赢得了多数社会公众的认同。作为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代表职工参与政策制定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工会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在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应当听取同级工会的意见;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时,应当吸收同级工会参加研究,听取工会意见。”工会要准确把握职工意愿和利益诉求,通过积极参与立法、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参与劳动政策和措施的研究制定等,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使政策更加科学,决策更加有效,更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拥护。(二)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人们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事社会活动,进而产生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关系,包括经济利益关系、非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关系等等。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工会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首先是要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妥善协调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利益矛盾,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建共享互利双赢;其次要按照“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要求,积极协调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促进职工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或阶层之间的利益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三)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关注民生、着力改善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转变和改进社会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强化社会服务功能,更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工会要协助党委政府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帮扶困难职工、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四)提高职工参与意识,加强社会管理监督一方面,职工群众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力量,包括职工群众在内的“公众参与”是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要正面教育,引导职工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社会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群众监督也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推动政府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的重要措施。工会一要代表职工实施社会监督,二要引导职工实施群众监督,监督有关社会政策的执行,督促有关社会政策的制定,发挥群众监督对社会管理工作的修正和促进作用。三、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虽然工会有参与社会管理的优良传统,但在新的形势下参与社会管理,对长期以来一直不能脱离计划经济影响的工会来说,无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巨大的挑战。从另一方面,这也为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工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能力建设,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更好地参与社会管理,促进建设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要抓住源头,加强宏观参与。工会通过参与立法、决策、执法监督等宏观参与活动,能进一步强化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能,提高社会管理的参与效果,为从根本上、整体上代表和维护好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为此,工会必须更加重视提高宏观参与的能力。要加强学习研究,高度关注公共政策,及时了解掌握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规划、经济增长和财政收支状况、物价指数和职工工资收入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情况,努力做到把握全局,心中有数,在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劳动安全卫生、职工民主管理等事关全局、涉及职工根本利益、整体利益等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能够参得进,议得上,确保出台的政策法规更加符合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认真监督涉及职工利益的公共政策的运行,关注公共政策对职工利益的影响,防止某些公共政策损害和侵犯职工利益;要加强对社会心态的研究,及时了解社会各阶层尤其是职工群众的利益需求及心态稳定程度,引导职工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在社会心态严重失衡的情况下,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向党委和政府提出对策建议,化解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稳定。工会要加强宏观参与,必须健全完善以下制度机制:完善工会定期向同级党委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及时向党委汇报有关工会工作情况和职工权益实现情况,积极争取党委对职工权益维护和工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推动党委把劳动工资水平、职工参保比例、安全生产状况、劳动争议数量等事关职工切身利益、标志社会发展进步情况的指标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改变一些地方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重经济增长、不重社会全面发展,“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模式。完善工会立法参与制度,《工会法》第33条明确了工会的参与立法权,在国家机关组织起草或者修改直接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规章时,工会必须积极参与,充分代表和反映职工的意愿,提出意见主张,尤其要积极推动与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等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积极推动通过立法明确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劳动关系协调中的法律地位、组织机构、运行程序和工作制度等;推动政府培育、增强企业家协会(企业家联合会、雇主协会)的代表性,提高三方的协商谈判能力,使这一机制真正成为政府、企业、工会对劳动关系重大问题共同磋商决定、相互影响制衡的协调机制;努力推动三方机制向下延伸,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产业和乡镇(街道)层次的三方机制,特别要注意充分发挥产业工会在三方机制建设中的优势。完善工会与政府工作联系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如联席会议、座谈会、沟通会、通报会等,在政府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改革措施时,特别是关系到劳动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社会保险、教育医疗改革等与职工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时,工会应该积极参与,切实代表和维护职工权益;政府要积极为工会参与上述工作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工会要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以便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议,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推动政府加快转变职能,树立新的执政理念,把维护社会正义作为首要职责,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对社会依法管理、公正管理。另外,还要完善工会与人大、政协的联合执法检查、执法监督制度;推动各级人大、政协适当增加工人代表的比例。通过加强以上制度建设,使工会在高层参与、推动立法、制定政策等方面发挥作用,推动完善社会管理工作。二要善于借力,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现代社会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密切联系的社会,工会要全面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必须大力提高沟通协调的能力。要整合、衔接工会与政府有关部门的资源优势,打造工作互动平台,尤其要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等的联系沟通,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实现情况互通、资源共享、工作互动,共同研究解决职工权益有关问题,发挥合力,共同参与社会管理;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等的沟通合作,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深入研究劳动收入分配等与职工权益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我国社会结构、利益关系、职工思想观念等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影响与要求,对工会参与社会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要积极争取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支持,加大对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工会参与社会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营造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良好社会环境,推动社会政策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不断改进,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要求,努力使全体人民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要打好基础,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工作。劳动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否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经济是否能健康发展,社会是否能和谐稳定,也直接影响到政府社会管理工作的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既是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又是劳动关系的协调者,既是企业的合作者,又是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协调劳动关系是工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在宏观层面上,就是要求工会领导机关通过上述的宏观参与机制为基层工会开展具体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而具体的劳动关系协调工作,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基层工会来完成。要大力推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业和改制企业为重点,努力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提高集体合同的质量,积极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制度,尤其要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推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维护职工的经济权益;要健全完善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深化厂务公开工作,逐步建立适应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要健全完善劳动关系预警预报和争议调解、仲裁参与、诉讼代理制度,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积极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及时调解劳动争议纠纷,争取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要以劳动安全卫生为重点,切实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活动,推动企业不断改善职工劳动安全生产卫生条件,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要继续广泛深入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规范考核标准和程序,不断将创建活动引向深入,真正做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社会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四要强化自身,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首先要提高组织、引导、教育职工的能力。广大职工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力量,没有职工的参与、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