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1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2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4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適應與發展:學習有了新內涵瞭解適應的內涵瞭解並適應大學生活規劃新的學習方式第一節

認識適應

適應的問題是每個人成長中都必須面對的問題,而從高中向大學生活的轉換就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適應調節階段。學會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大學生活,對自身四年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適應這個問題伴隨著人的一生,小至地區間的轉換,大至文化間的轉換都是適應的問題。適應的理論觀點

熔爐觀

原文化與新文化是一個連續體的兩個極端,而每個人總是處於這個連續體上的某個位置,受到新文化的影響越多,原文化對自己的影響也就會越少,最終的結果將會是被新文化完全同化。適應的二維模型

適應並不代表只能被新文化同化。個體在適應的過程中,可以在原文化以及新文化之間進行態度和適應模式的雙向選擇。

適應的階段

蜜月期:適應的蜜月階段一般指的是個體剛進入新環境的初期階段。這個時候,個體會被新環境中的種種新異事物吸引,對新文化中的事物表現出陶醉甚至狂熱的態度。在蜜月期中一般遇到的適應問題相對較少,由適應帶來的壓力也相對偏低。危機期:在新環境中經過短暫的蜜月期以後,個體就會進入適應的危機階段。這個階段中,他們會體驗到極大的適應壓力,一般表現為屢屢受挫、感覺自己不足並且存在極大的焦慮感。適應的危機期是適應過程中問題集中表現的階段。

恢復期:危機期以後,個體將會進入適應的恢復期,在這個時候他們開始解決在新環境中的各類問題,主動調整自己以應對適應中的問題。適應期:在恢復期中順利解決適應所帶來的主要問題以後,個體將會進入適應的最後階段,即適應期。由新環境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及其他負性體驗都將恢復到正常水準。適應的常見影響因素

外部因素生活變化:包括飲食習慣、環境氣候、作息節律等方面。這些因素看起來很普通,可它們對個體適應的影響卻是很大的。社會支持:在新環境中,基於原文化所建立起來的社會支持,如家庭、朋友、老同學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因為空間距離的產生而難以給個體提供直接的支持。文化差異:這種差異越大,給個體帶來的適應難度也就越高。適應的常見影響因素

內部因素

對新環境的評價:進入一個新環境以後,個體對該環境的一些主觀評價對適應起著一定的作用。主要的評價表現為個體在接觸新環境前對它的期望與進入該環境以後所體驗到的實際情況之間的差異。這種落差會給個體帶來適應上的壓力。

人格:個體的人格差異也是影響適應的一個內部因素,具體表現在控制點以及外向性兩個方面。對新環境的事物越發感到可控的個體適應起來越順利,相反,認為新環境的事物處處不可控的人可能會在適應中體驗到更多的不適。第二節

認識大學

大學是人生的美好階段,大學意味著我們要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結交更多的知心朋友,有更多的時間自由,甚至可以品嘗甜美的愛情……然而,大學又不僅僅是這些。要適應大學生活,就讓我們從瞭解大學開始。大學的使命

在大學裏,一方面,你需要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獨立思想,使自己具有獨立判斷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你要塑造自己完善的品性,使自己具有博大、寬容的胸懷,能夠與自己、與他人、與周圍的環境和諧相處,能自主決定和承擔責任。大學與個人發展

教育的目標:教育應該培養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一個“全人”,而不僅僅是智力。全人教育的理念:即人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生理與心理、智力與非智力、情感與意志等協調發展的教育。塑造“全面的人”就是要培養道德高尚的人、人格獨立的人、身心健康的人、智能雙全的人、社會和諧的人、善於創造的人。大學階段,你需要為自己做點什麼: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學習。第三節

適應大學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夠的自由處置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支配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面對這麼多的第一次,作為剛進校門的大學生,你準備好了嗎?自立,適應大學環境

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上大學意味著離開熟悉的環境,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求學。由於環境的變化,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面臨著適應全新的校園環境、飲食、生活習慣、作息時間、語言等方面的挑戰。

你需要獨立生活。自主、自立、自律是大學生活的主旋律。大學生應適應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自主而合理地處理好個人的衣食住行、學習和生活問題,培養獨立生活的能力。重新認識自己

有些同學覺得上了大學自己不再是自己了。以前的我是那麼的優秀,那麼受老師寵愛,現在好像人人都比我強,人人都“身懷絕技”。於是發出感慨:“上大學前,我是白天鵝;現在,我是醜小鴨。”也有同學得出結論:“上了大學,我不再優秀!”“上大學前,我把大學想像成天堂,來到大學後,才知道大學比地獄好一點點。”失落、自卑、沮喪油然而生。

我們要學會轉變觀念。當看到周圍有那麼多優秀的同學時,有些人非常興奮:“真是太棒了!在這樣一個優秀的群體裏學習四年,到畢業時如果我能從每個人的身上吸取哪怕一點點的精髓,畢業後我將是多麼的優秀!”覺得自己很失落的同學是把周圍同學的優秀看成對自身的威脅,看成個人成長發展的危機,而覺得很興奮的同學則是把他人的優秀看成個人發展和學習的轉機。到底是危機還是轉機,這完全取決於你自己。打造和諧的人際關係網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求增加。通過人際交往,獲得人際支持、認可和歸屬感對個人成長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耐心傾聽。上帝給我們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讓我們多聽、少說。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們可能說得太多、聽得太少。

另一方面,要樂於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我們自己。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戀愛水晶球: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

戀愛,對於大學生而言,是必修課還是選修課呢?沒有唯一的答案,要根據你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確定。

在大學這個年齡階段,心理上需要與他人建立深厚而有意義的人際關係,而戀愛關係只是其中的一種。在大學,不管你是否選擇談戀愛,學會與異性相處都是這一階段的人生課題。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通俗地說,就是對自己的未來職業進行規劃,並為之努力。大學生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要進行職業規劃,首先,要有一個積極的態度,“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你首先要對自己的“舞臺”有一個思考和決定;其次,要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主動瞭解社會,明確自己的職業價值觀並勇於實踐,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管理好自己的時間

時間管理,通俗地講,就是提高時間的利用效率,它反映一個人對待時間的態度和價值觀念,是一個人在運用時間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和行為特徵。

在大學適應問題上,時間管理是一個關鍵策略,有效的時間管理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首先,要瞭解自己的時間;其次,要設定時間管理目標;最後,要進行時間規劃。第四節

大學學習

學習作為大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眾多學生關注的焦點,但面對學習,一些學生又充滿了困惑。

在大學裏我們到底為了什麼而學習?對於未來我們到底有什麼樣的期望?要達到這些目標,需要我們付出怎樣的努力?大學,新的學習里程的開始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

觀念是先導,大學,其最根本的屬性是學校,這就決定了每一個大學生的根本任務是學習!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

抓住大學這段人生的黃金時光,為自己儲備知識、打造能力、磨礪意志、鍛造品性、完善人格、積累人脈。明確大學的學習是自主學習

在大學裏,沒有人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特別的監管,要好好利用時間和大學中的資源,積極、主動地開展自主學習,為自己的未來多積累資本。正確對待專業學習

專業課往往是最直接體現你學習能力的指標,往往對於你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對專業課的學習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善於學習課外知識

大學學習不僅僅是完成課堂教學的任務,更重要的是如何發揮自學的能力,在有限的時間裏去充實自己,選擇與學業及自己的興趣有關的書籍來讀是最好的辦法。多元智力與多元學習智力的結構

智力(intelligence)是有目的的行動、理性的思維和有效地應對環境的整體能力。其中抽象思維或推理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知識活動能力、記憶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都被認為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情商

情商(emotionalintelligence),又稱情緒智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包含同情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意識、對別人情感的敏感性、耐心和自我動機。這些能力對人適應社會環境和發揮創造力影響重大。多元學習風格

既然每個人的智力類型會有所不同,情商高低也不盡相同,那麼每個人適合的學習風格也會不同,所以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在大學的學習中尤為重要。當學習遇到困境目標缺失

目標制定可以分為如下步驟:

1)需要瞭解自己的內心願望、興趣所在;

2)參與實踐活動,如參與社團活動、課題專案,到所嚮往的單位實習,與學長、朋友交談等,瞭解與體驗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

3)對照自身條件與客觀環境,查找需要努力的方向;

4)最後將目標做長期和短期的劃分,使自己能在現有條件下,一步步地邁向自己的理想目標。當學習遇到困境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是大學生中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傾向,在過往的成長經歷中,多數學生是老師、同學心目中的佼佼者,對自己也充滿了肯定,但是大學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地方,曾經的輝煌並不能代表現在也能獨樹一幟,而且大家都有各自的優勢。如果希望自己在每一項上都能名列前茅,而不能客觀地看到自己的能力局限,即便付出時間和努力,成效也會有限。同時,在這樣高期待的作用下,人會體驗到更大的壓力,當壓力超過承受限度時,將會導致緊張、焦慮、失望甚至崩潰的情緒體驗,非常不利於身心的健康。因而,找到理想與現實的契合點,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長處,將會更多地體驗發展的快樂。當學習遇到困境過度的壓力

如果個人能力有限,一時不能達到既定的目標,也不要給自己過大的壓力,否則只會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引發緊張、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如果調整不好甚至會造成消極的自我否定。遇到此種情況,一定要尋求幫助,疏導不良的情緒體驗,減緩壓力,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的挑戰。

預備婚姻:為幸福早做準備婚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幸福婚姻的密碼當愛遇到困境第一節

瞭解婚姻婚姻與幸福

婚姻促進幸福感至少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已婚者更可能享受一種持久的、支持性的、親密的人際關係,且更少感到孤獨。另一個原因是,婚姻提供了配偶或者伴侶的角色,這可以提供自尊的額外來源。第一節

瞭解婚姻婚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1)婚姻意味著離開

離開,意味著在今後的生活中,配偶就成為你生命中的第一優先,從結婚那天起,夫妻雙方首先要對自己的配偶負責,然後才是對家庭中的其他成員負責。

離開,意味著在今後的生活中,夫妻雙方要共同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學習為維護共同的利益而同心協力、共渡難關。

離開,意味著我們要學習自己做決定。婚姻生活是夫妻二人之間的互動,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問題、確定目標、解決問題,做出適合自己的決定,建設良好的夫妻關係。第一節

瞭解婚姻婚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2)婚姻意味著連合連合意味著緊緊地聯繫在一起、附著在一起,無論是在順境中還是在逆境中都會忠實於對方;連合意味著不懷疑對方,無論發生什麼事、在什麼情況下都永遠想到對方的好處;連合意味著無論發生什麼事或出現什麼人,伴侶雙方都下決心為維護彼此的關係而努力。連合,意味著委身、忠實、堅定和自我犧牲。第一節

瞭解婚姻婚姻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3)婚姻意味著成為一體

要想真正地成為一體,夫妻間就要有交流。交流,就是開誠佈公地交談,表達出雙方最真實、發自心底最深處的感情和思想,可以促進彼此坦誠相待。勇於向對方展示真實的自己,會促進雙方成為最親密的伴侶,促進雙方在各個方面的合一。

婚姻,意味著兩個人願意承擔責任,是雙方表達愛意、激情和承諾的方式,願意彼此忠實。第二節

婚姻,你做好準備了嗎簡單的戀愛與複雜的婚姻

雖然戀愛與婚姻都包含著愛情,但是婚姻中的愛情與戀愛階段的愛情是有區別的:戀愛階段的愛情是激情式的,帶有“暈輪效應”,感覺對方溫文爾雅就斷定有學識、修養,聽到甜言蜜語,就覺得情真意切;婚姻中的愛情,其浪漫成分逐漸減少,逐漸發展為親情,許多婚姻的衝突在於對愛情的要求。所以,從戀愛關係轉換到婚姻關係需要適應浪漫之愛的消退,適應婚姻關係帶來的煩瑣與複雜。第二節

婚姻,你做好準備了嗎結婚動機1)激情與婚姻

激情意味著一個人對伴侶所懷有的心底深處的情感火花,激情也是雙方純粹的身體上的互相吸引。激情是愛的組成部分,但激情並不能使愛長久。現如今,許多的愛單單基於身體上的激情,卻缺失了信任和承諾。然而,沒有信任和承諾,激情很快就會消退。保持激情的關鍵不在於行為和外表,而是信任和承諾。幸福的伴侶更傾向於把重點放在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和溝通上,而不是身體上的滿足。幸福的婚姻能夠讓人體驗到完美愛情——親密、承諾和激情的平衡組合。第二節

婚姻,你做好準備了嗎結婚動機2)社會壓力下催生的婚姻

面對長輩的催促和同齡人已經結婚生子的雙重壓力,大齡適婚青年一方面還是期冀著理想的另一半會在不久的將來出現,能夠先擁有愛情,再考慮婚姻;另一方面還要在“孝道”的道德壓力下安撫長輩,頂著巨大的壓力去相親,可是相親過程往往像一次次商品交易,評定對方的經濟實力和外貌的同時,自己也要被放在秤上稱一稱。

要搞清楚對於自己來說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什麼,積極地正面社會壓力,多與父母溝通,讓他們瞭解自己的想法,爭取獲得自己想要的婚姻,而非別人要求的婚姻。第二節

婚姻,你做好準備了嗎你長大了嗎——必不可少的成長

成長與未曾成長的主要分別在於,成長了的人能夠照顧自己、照顧別人,而未曾成長的人則需要別人的照顧。

不少婚姻裏,因為兩人都沒有充分成長,每天都生活在爭吵中,互相指責,互相埋怨,不知道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最終婚姻走向破裂。

沒有充分成長的人,如果瞭解了自己的狀態和需要,就可以不斷提醒、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從而逐漸成長。當然這是一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第二節

婚姻,你做好準備了嗎你能承擔起照顧自己的責任嗎

在考慮結婚前,請認真地思考以下的問題:我能照顧好自己嗎?我可以照料好我的另一半嗎?我可以對另一半的家庭負責嗎?如果婚姻出現問題,我可以勇敢地面對嗎?我可以對這段婚姻的結果負責嗎?如果你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就可以勇敢向前了。第二節

婚姻,你做好準備了嗎同居,是愛情的試金石,還是美麗的陷阱

1)同居是試金石

同居可以是婚姻的前奏。同居可以為戀人提供一個親密而安全的空間,能夠讓彼此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看清對方的優點、缺點,認識對方的家庭、教育、生活習慣,提高彼此的認識程度和接納程度,從而讓彼此愛得更深,從而順利地走向婚姻,因而同居就成為婚姻的前奏。同居可以治療“婚姻恐懼症”。第二節

婚姻,你做好準備了嗎同居,是愛情的試金石,還是美麗的陷阱

2)同居也是美麗的陷阱

同居在情感上帶來不穩定因素;

同居無法使雙方得到法律上的保護;

有些同居的人可能永遠也不會結婚;

同居並不能保證今後的婚姻一帆風順;

解除同居關係如同離婚一樣痛苦。第三節

踏上幸福之旅幸福家庭的特徵1)婚姻雙方的美好關係;

2)良好的溝通模式;

3)互相感激;

4)共處,包括閒暇時間;

5)對彼此的承諾及對家庭的承諾;

6)父母和孩子能互相學習;

7)信任感;

8)情感上的親密,共同參與的活動;

9)享受美好的家庭模式;

10)共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和人生哲學;幸福家庭的特徵11)家庭成員的相互理解;12)合理的自我滿足;13)以積極的方式處理危機;14)尊重彼此的差異;15)消遣和幽默感;16)平衡的關係,不搞小團體;17)互負責任;18)接受彼此的差異;19)明辨是非;20)服務對方;21)交流中的靈活性和主導性第三節

踏上幸福之旅幸福婚姻的密碼

1)給對方足夠的空間:

接受對方是獨特的人,是與你不同的人;

愛一個人,不是控制一個人,因為愛他不等於有控制他的權利;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除非他願意做出改變,因為每個人都只能改變自己。第三節

踏上幸福之旅幸福婚姻的密碼

2)提高溝通技巧

溝通有誠意:就是在溝通中要做好自我改變或接納的準備。

彼此支持: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支持自己的伴侶,特別是他/她做得不完美的時候。

避免批評、抱怨:當批評和抱怨戀人時,要先學會反思自己,讓自我成長,而不是寄希望於他人。

避免嘲笑:伴侶雙方如果能夠對具體事件或言語有所覺察,及時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彼此明白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內心體驗,那麼嘲笑的發生概率就會大大降低。

保持各自自我的邊界感:只有在親密關係中保持彼此的自我界限,讓彼此都有各自的空間,才能促進親密關係的進一步發展。第三節

踏上幸福之旅幸福婚姻的密碼

3)要有相處的“黃金時間”

“黃金時間”,就是兩個人一同做些開心事的時間,這些事情不是為了工作或者其他事務,而只是為了兩人關係的真正提升。對於每對戀人來說,都要有兩人相處的“黃金時間”來做一些雙方都願意做的事情,這些事情不一定需要花費很多金錢,但是卻能增進彼此的感情。第三節

踏上幸福之旅幸福婚姻的密碼

4)要接受對方的家庭

在處理姻親關係時,特別是處理與愛人父母的關係時,要心懷感激之心,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你的愛人,是他們培養了你愛人所有迷人的優良品質,讓他成為你的伴侶。因此,在處理姻親關係時要“愛屋及烏”,愛自己的愛人,也要學著去愛他的父母、家人以及其他相關的人。加強家庭紐帶的同時,也會使自己的婚姻關係變得更加穩定和牢固。第三節

踏上幸福之旅幸福婚姻的密碼

5)要學會處理自己的衝突和情緒

良好的婚姻關係意味著要學習接受彼此的差異,如果有必要,那就做一個合理的妥協,這將使伴侶感到被關懷、被傾聽和被重視。尤其是當伴侶在他人面前的表現不符合你的預期的時候,你應該支持他/她,而不是做第一個批評他/她的人。第四節

當愛遇到困境為愛尋找出路1)愛情是需要經營的2)給彼此一個修復關係的機會3)衝突本身不是問題,關鍵的是夫妻雙方如何處理衝突第四節

當愛遇到困境拒絕惡劣的關係

有時候,人們停留在一種不健康的關係之中,期望他們的情況能夠得到改善。可能,伴侶中的一方認為可以改變另一方,然而,這種嘗試總是以失敗而告終。深陷惡劣關係的伴侶應該接受現實,並試圖尋找專業幫助,這是邁向自由的第一步。第四節

當愛遇到困境結束一段關係1)給自己一些時間,允許自己憂傷2)尋找支持系統3)反省自己,在關係中為自己負責任4)原諒自己和伴侶

認識自己:開啟心靈的大門自我的發展覺察、克服自我的限制

愛自己——發現自己的寶藏

成長與轉變第一節

認識自己叩問我是誰

每個人的確有著豐富的關於自我的知識,有關於自己身體狀況和能力、社會角色、思想、天賦、個性等諸多方面的看法。

發現自己的特別之處,並用有創造性的方式表現出來,會增加對自我的理解,並帶來自信。第一節

認識自己自我概念的維度

威廉·詹姆斯的自我理論:物質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

托裏·希金斯的自我差異理論:現實自我和標準自我。第一節

認識自己解讀你的人格

人格的本質是一個人區別於他人的獨特的、穩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模式。不同的心理學家按照不同的方式將人格分為不同的類型:

多元類型理論——將氣質分為四種典型的類型:膽汁質、多血質、抑鬱質和黏液質。

羅特將人格分成兩種類型——外控型和內控型。第二節

自我認識自我認識的來源

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大量的成功會提升自尊,而不斷失敗會削弱自尊。全力以赴並取得了成功會使人感到更加自信、有力。

社會比較:要跟自己比較,不要總拿自己和別人比,不管別人過得多好,都無所謂,自己是最重要的。

反射性評價:即觀察其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在批評和指責的背後是對方對你的關心和希望你能更好的願望,當我們能覺察到對方的關心和良好願望時,我們就更能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他人的評價。

內省:即個體向內部尋求答案,通過反省自己、分析自己,來認識我們的態度、情感和動機。第二節

自我認識自我認識的偏差

自卑:在認知上的主要表現是自我評價過低,也許只是某一方面不足,但卻把這些不足過分概括化,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對自己已有的閃光點視而不見。在行為上,自卑的人會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同時,這類人對別人的評價也過分敏感,自卑的人容易產生抑鬱情緒,喪失參加活動的興趣。

自負:自負的人往往過高地評價自己,自以為是,有種盲目的自信。在心理上,自負的人自視過高,認為別人不如自己,總愛抬高自己、貶低他人,固執己見,將自己的觀點、想法強加於人,明知道別人正確,也不願意改變態度。另外,自負的人也往往不能接受別人的批評,但面對別人取得成績時,卻又容易產生嫉妒之心,排斥他人。第二節

自我認識提升積極自我認識的因素選擇對自我有利的資訊自我服務歸因自我妨礙選擇性相互作用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

埃裏克森將人生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要解決的任務,如果個體難以完成他所處階段的任務,就會出現發展危機。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遇,關鍵取決於我們如何解決。如果我們成功地解決了衝突,就可以向前進步,反之,我們就會在這個轉捩點停滯下來。我們在每個階段做出的選擇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生活。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1)人生最初六年的影響

被譽為精神分析之父的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性別和社會方面的發展如何,主要取決於我們出生後頭六年的生活經驗。在這期間,我們經歷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們後期人格發展往往取決於在每個階段上的需求和衝突是否能被很好地解決。我們在成年之後會遇到很多令人頭疼的問題,大多數和那些幼兒期沒被解決的衝突存在或多或少的聯繫。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2)兒童中期(6~12歲)

兒童需要完成的任務有:投入社交活動,增加有關身體以及社會的知識,繼續學習和擴展合適的性別概念,發展價值觀,掌握新的社交技能,學習讀、寫、算的能力,學會給予與接受,學會接納他人的不同,學會容忍不確定的事物並學習一些身體技能。此階段面臨的主要衝突是勤奮對自卑,主要任務就是形成勤奮感,如果沒有達成這一目標,個體將會產生不足感及自卑感。形成自我概念是此階段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3)青春期

此階段個體面臨的主要發展衝突是要明晰自己是誰,要去往何方,以及如何到達目的地。這個階段的核心問題是同一性和角色混亂之間的衝突。這是一個矛盾的階段,人們不會把處在這個階段的人看作成人,但又往往按照成人的標準去預期他們的行為。通過不斷挑戰人們強加給他們的種種限制,這些年輕的個體強烈希望擺脫對成人的依賴,從而獲得自由。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4)成人早期

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親密感包括友情和愛情。這時需要在自我同一性鞏固的基礎上獲得共用的同一性,才能促成美滿的婚姻而得到親密感,但由於尋找伴侶包含著偶然因素,所以也有可能產生害怕獨自生活的孤獨感。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5)成人中期

這是獲得創造力、避免自我專注的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向積極的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乃至子孫後代的幸福。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只顧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與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的發展6)成人後期

這一階段主要是獲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厭倦感,體現著智慧的實現。這時人生進入了最後階段,回顧一生,如果前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則產生一種完善感,覺得一輩子過得有價值,生活得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不免會恐懼死亡,覺得人生短暫,對人生感到厭倦和失望。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

自我同一性是埃裏克森提出的一個描述個體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術語,指的是對自我有一個恒定的認識,體驗到自我的完整性,在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自己之間,給個體明確的價值觀、目標和信念,以及生活的方向、目的和意義。

它包括自我肯定(我是誰),以及找尋自己的人生目標(我要往哪兒去)。從青少年階段開始,個體開始建立和發展自我同一性,大學階段就處在關鍵的時期,需要經常考慮“我是誰”以及“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兩個大問題,要主動地瞭解自我和探索世界。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1)彌散型同一性

指沒有固定的承諾並且不主動尋求形成承諾,沒有經歷過探索的階段,處於同一性危機中,但不能成功地解決。這樣的個體對未來感到彷徨、迷惑,不知所措,沒有確定的目標。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2)排他型同一性

指沒有經歷過探索階段,就對一定的目標、價值觀和信念形成了承諾,這些承諾反映的是父母或權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成長在權威家庭中的孩子經常一切事物都聽從父母的命令,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父母包辦,他們不需要自己思考未來要走怎樣的道路,因為父母已經為他們安排了一條康莊大道。這些人從來不會茫然,只要按照權威人物的希望和要求來完成一定的目標就可以了。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3)延緩型同一性

指正在經歷同一性危機,積極地思考各種可能的選擇,積極探索自己的價值定位,但還沒有達到最終的承諾。這一狀態下的個體正處於積極的探索中,雖然還沒達到最終理想的同一性狀態,但是通過不斷挖掘,他們會達到最終的承諾。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4)成就型同一性

已經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探索,度過了同一性危機,呈現出相對穩定的承諾,是最成熟和最高級的同一性狀態。在這一狀態下,個體已經不再彷徨、迷茫,心中已經有確定的目標,並且能夠為此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第三節

自我的發展與自我認同自我同一性的功能1)為理解一個人是誰提供了結構2)給個體明確的價值觀、目標、發展方向和生活的意義3)給個體提供了明確的個體控制感和自由意志4)有助於個體追求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內在一致性5)有助於個體潛能的認識和發揮第四節

自我成長愛自己——發現自己的寶藏

1)真正的轉變來自接納

2)接納自己的不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3)接納自己的缺點

4)無條件地愛自己第四節

自我成長覺察並克服生命的限制

你擁有哪些限制——改變的第一步就是覺察,深入地覺察我們是如何把早期的禁令內化進了我們的生活,變成了我們的限制。我們要知道生活中的“必須”和“應該”都有哪些,並且,我們怎樣讓它們影響了我們的生活。然後,我們可以做出新的選擇,而不再像過去那樣被自動化的反應所控制。也就是說,我們將逐漸成為自己的主人。

如何克服這些限制——學會反駁那些對自己不利的想法,學會挑戰內心的家長和批評家。第四節

自我成長成長與轉變

成長與轉變是漸進的過程:成長與轉變是緩慢、漸進,而不是快速、跳躍式的。你需要每天下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成長與轉變是螺旋上升的,不是直線向上的。

成長與轉變——你準備好了嗎:認識到你是誰,並接受自己,是轉變的起點。轉變不是隨隨便便的自我批評,或是走向你現在生活的反方向。只有當你能夠準確評價自我,並且能恰當地處理自己的問題時,才能獲得成長與轉變。轉變的過程是最重要的,不在乎是一步到位還是循序漸進,希望有不同之處就是一個新的開端。

人際交往:親密與獨立共存健康關係的品質有效的人際溝通

有效解決衝突

理解孤獨第一節

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重要意義

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關係之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所以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類的基本需要,而這種需要的滿足只有在人際交往中才能實現。我們確實需要歸屬於某一群體,當我們有所歸屬時,當我們感到被某種親密關係所支持時,我們會更加健康和快樂。

為了滿足歸屬與愛的需要,大學生需要建立起與同齡人之間良好的人際關係。良好的同伴間的人際互動也是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在交往互動中,大學生可以從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中,清晰地認識自我並完善自我;另一方面,大學生處於人生發展的關鍵期,會遇到學習、生活和情感的問題,有效的人際支持能夠維持自尊,獲得激勵。第一節

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定向階段:這一階段包括注意與選擇交往對象、與交往對象進行初步溝通等心理活動和行為。

情感探索階段:在此階段,交往雙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情感聯繫。

情感交流階段:較前兩個階段,雙方的關係出現實質性的變化。此時,談話中廣泛涉及自我私密的部分,有較深的情感捲入。

穩定交往階段:在這一階段,人們心理上的相容性會進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廣泛、深刻。第一節

人際關係健康關係的品質

關係中的每一個人都有獨立的自我認知。之所以建立一段關係非常困難,是因為必須在分開的狀態和在一起的狀態之間建立並保持一種平衡。如果在關係中沒有足夠的相處時間,人們會覺得孤單而且無法分享感受和經歷。如果沒有足夠的分開的時間,他們很容易放棄自我並且失去控制,會付出太多努力去成為對方期望他成為的樣子。第一節

人際關係健康關係的品質

對於關係中的重要事情,每個人都能開誠佈公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兩個人都能開誠佈公地說出自己內心的不滿,讓對方知道他的期望有所改變。他們尋求他們希望的樣子而不是期望別人自動察覺到他們想要什麼然後再給他們。第一節

人際關係健康關係的品質

每個人都假定快樂是自己的責任,而避免在不開心的時候指責對方。儘管在一段很親密的關係和友誼中,對方的不開心會深深影響你,但你不應該期待對方給你快樂、滿足或者興奮。最好的建立穩固關係的方式,是不斷提升自己。最終你有責任去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而且你有無數的機會去努力提升你的生活。毋庸置疑,此時你有足夠的能力去掌控你的生活。第一節

人際關係健康關係的品質

關係中的兩個人是平等的。當一個人感到自己總是“給予者”,而當自己有需要的時候對方總是不出現,這時他很容易質疑這種不平等。在一些關係中,一個人可能會強迫性地感受到對方在關係中處於優勢地位——如非常願意聆聽和給出建議,但卻不願意給別人講自己的困難,根本不顯露自己的任何弱點。雙方都應該看到這種不平等,並且有意願去協商改變。第一節

人際關係健康關係的品質

每個人都可以在關係之外獲得意義和營養源。健康關係的一個標誌就是大家都會避免產生對彼此的佔有感。儘管有時他們會感到嫉妒,但不會要求對方不和別人交往。第一節

人際關係健康關係的品質

他們能夠處理關係中產生的衝突。有時候人們會尋找捷徑避免衝突,這簡直是一個不切實際的目標。比消滅衝突更重要的是,學會建設性地表達反對意見,建立一種充滿尊重的表達憤怒和挫敗感的方式。第一節

人際關係健康關係的品質

他們不會期待別人代替他們做那些他們有能力完成的事情。他們不期待對方為他們製造快樂、趕走煩惱、避免危險或者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重要的。每個人都會努力創造真正的自己。結果他們都不依賴對方去證實自己的個人價值,也不會在對方的陰影裏生活。他們通過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同時也給對方帶來了快樂。第一節

人際關係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每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支持。朋友關係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多水準的網路結構,我們需要不同類型的朋友,就像需要不同種類的食物一樣,不同類型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以不同的方式豐富著我們的生活。作家湯姆拉斯認為,有八種朋友必不可少。第一節

人際關係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

1)成就你的朋友:這類朋友也可稱為導師型朋友,他們往往有豐富的經驗,會不斷地激勵你,在家庭、人際交往和工作方面給你提供很好的建議。

2)支持你的朋友:這類朋友會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地支持你、鼓勵你,他們對你充滿理解和信任,並且會在別人面前稱讚你。

3)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和你志趣相投,也是你最有可能與之相處的人,和他們在一起非常有默契,你的心靈經常會被他們觸及。

4)牽線搭橋的朋友:這類朋友屬於幫助型朋友,他們會給你牽線搭橋,讓你認識其他朋友,在你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幫你獲得機會。

5)為你打氣的朋友:這類朋友能讓你放鬆,當你煩惱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類朋友,他們是很好的傾聽者。

6)開闊眼界的朋友:他們能讓你接觸到新的觀點和新的機會,能幫助你從不同的視角看待世界。

7)給你引路的朋友:這類朋友是“燈塔”,能夠指引你前進的方向,最能夠給你合適的建議。

8)陪伴你的朋友:這類朋友讓你覺得滿足,可能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太多的言語,只要他們默默地陪伴著你,就能撫平你的傷痛。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人際效應什麼造就了人際吸引1)接近性2)外表吸引力3)相似性和互補性4)喜歡5)互惠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人際效應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學效應1)首因效應

在日常交往中,人們對他人的印象常常取決於見面後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雖是初次接觸所產生的膚淺印象,但它常對一個人的觀察瞭解產生巨大的影響。由於第一印象的影響干擾而在以後的觀察瞭解中產生認知偏差的現象,即為首因效應。

第一印象之所以影響比較大,是因為在它形成之前還沒有什麼印象,所以,它一出現就在人的大腦中留下了較為深刻的痕跡,致使後來輸入的資訊難免不受到它的干擾。與第一印象相一致的資訊,就會得到強化;與第一印象不一致的資訊,就會被人本能地加以拒絕,以免引起內心的矛盾和衝突。只有在後來的資訊形成知覺的力量足夠強的時候,才會打破原來由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心理定式,產生新的印象。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人際效應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學效應2)近因效應

所謂近因效應,就是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新獲得的資訊往往起優勢作用,也就是說,最近的資訊對認知的影響相對比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對比較深刻。

在人際交往的初期,即在彼此還生疏的階段,首因效應的影響更大,而在交往的後期,就是在彼此已經相當熟悉的時候,近因效應的影響起著主要作用。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人際效應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學效應3)暈輪效應

心理學家桑代克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的品質。這就好像颳風天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呢,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代克將這一心理現象稱為“暈輪效應”。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人際效應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學效應4)定式效應

生活中,人們會不自覺地把人按年齡、性別、外貌、衣著、言談、職業等外部特徵歸為各種類型,並認為這一類型的人有共同的特點。在交往時,人們就會按照這一類人的共同特點去理解他們。定式效應往往使人忽略個體差異、生搬硬套,出現錯誤的知覺和理解。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人際效應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學效應5)仰巴腳效應

仰巴腳效應,也稱出醜效應或犯錯誤效應,指精明人不經意犯點小錯誤,反而使人覺得他具有和別人一樣會犯錯的缺點,也具有平凡一面而使自己感到安全。第二節

人際吸引與人際效應人際關係中的心理學效應6)“亡斧疑鄰”效應

帶著主觀印象去觀察、瞭解、分析事物時產生認知偏差的現象,稱為“亡斧疑鄰”效應。在人際認知中,由於傾聽他人的評價(讚美或貶斥),形成了某些固定觀念,帶著這種主觀印象去審視對方,這時“亡斧疑鄰”效應就會應驗。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風格1)討好型

討好型的人忽略自己的內心感受,重視他人的想法,總是去迎合他人,甚至委曲求全。討好型的人缺乏自信,具有較低的自我價值感,認為什麼事情“都是我的錯”,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敢說“不”,凡事均“同意”。行為表現為軟弱、依賴,活得很累、不快活,內心經常有的感受是悲傷、焦慮和壓抑的憤怒。

討好型的資源是:體貼,對人友善,善解人意,人緣好。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風格2)指責型

和討好型相反,他們眼中只有自己,忽略別人的感受,總是指責他人的錯誤(“都是你的錯”,“你怎麼搞的”,“你永遠做不好任何事情”),但他們指責別人時也傷害了自己。在他們那暴力、憤怒、咆哮的背後,常有一顆孤單無助的心。沒有人喜歡被人指著鼻子,所以指責型的人常常不受歡迎。

指責型的資源是:果斷,有主見,有能量,善於自我爭取,有領導才能。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風格3)超理智型

超理智的人既忽略他人的感受,也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他們只重視情境的合理性。他們非常堅持原則,固執、客觀且不談感情,經常雙手交叉在胸前、頭仰天、鼻朝上,以“理性”來保護自己,壓抑自己的真實感情,內心很空虛。

超理智型的資源是:聰明,理性,善於思考,有知識,有才智。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風格4)打岔型

說話不切題,兜圈子,不直接回答問題或答非所問,漫無目的,抓不住重點,東拉西扯,全然不顧及他人、自己和情境。在團體中或許顯得活潑、開朗,是個“開心果”,但內心卻焦慮、疏離,沒有歸屬感,容易被誤解。

打岔型的資源是:靈活,有創意,幽默。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風格5)表裏一致型

坦誠溝通,真實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也很替對方著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情境。處理人際關係時既客觀、公正,又有濃濃的人情味。對自我接納,充滿信心和勇氣,內心坦然。

表裏一致型的資源是:內心平和,有力量,喜悅,有勇氣和冒險精神。第三節

人際溝通有效的人際溝通1)一個人在聽,另一個人在說。

2)聽者可以正確地概括說話者所說的內容。

3)所用的語言明確而具體。4)在聽者對所聽到的話做出反應之前,有少許的停頓。要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問題的確要付出真誠的努力。5)每一個聽者都會對說話者所說的做出反應,然而卻沒有很嚴厲的批評。6)每一方都能在不損害對方尊嚴的前提下誠實、直接地進行交流。每個人都是用“我”來進行陳述。

7)尊重雙方之間的差異,不勉強對方去接受某種觀點。

8)言語和非言語的資訊具有一致性。9)每一個人都公開地表示出別人對自己的影響。10)沒有人願意表現得神神秘秘,希望別人去猜自己的意思。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的藝術1)學會說“不”

拒絕做一件事情並不等於拒絕這個人,只對事不對人,否定事件≠否定人。

採取的方式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別人,不能用指責的方式。

態度溫和而堅決,而不是生硬地拒絕。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的藝術2)誇讚的藝術

讚美能使你激發、鼓勵和幫助他人建立自尊與自信,帶來愉快、親密和合作的關係。通過表揚他人在工作、生活、學習中使你滿意的行為,會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工作,喜歡和你在一起,更願意去做使你滿意的事情。

讚美是一門藝術。你需要發現那些讓人愉快的具體行為,不要使用一般化的印象,如考慮得周到、有幫助等。要讓對方知道被讚賞的具體行為,同時也告訴對方這些行為對你的幫助,並且要告訴對方你對他的感激和欣賞。第三節

人際溝通溝通的藝術3)批評的藝術

不要當著別人的面批評。人人有臉面,這樣會使對方下不了臺,產生反感。最好是私下溝通和交流。

在進行批評之前應說一些親切和讚賞的話:“這件事你幹得不錯,非常好,不過……”批評會讓人不舒服,在得到肯定之後的批評會讓人更容易接受。

批評對方的行為而不是對方的人格,用協商式的口吻而不是命令的語氣批評別人。要避免人身攻擊和人格侮辱。

就事論事。如果想有效溝通,就要就事論事,不要把陳芝麻爛穀子全抖摟出來,這樣的結果是最後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第四節

人際衝突適當地表達憤怒

適當地表達憤怒比假裝憤怒不存在對關係更具建設性。理想的方式是以直接、真誠的方式表達和承認憤怒。當然,我們只有在感覺到關係安全到可以分享和處理憤怒的情況下才願意表達憤怒。如果你不能確信自己的行為是否被接受,那麼你就會不情願向別人坦誠自己的想法。對於我們而言,一段健康的關係意味著,人們能夠以一種不傷害他人人格的方式,表達那些別人可能很難接受的感受和想法。

顯然,承認和表達憤怒對關係是有價值的,但憤怒也會是破壞性和危險的。基於日常生活經驗,我們能夠看到憤怒帶來的有害和破壞性的結果。因此,在一段關係裏表達憤怒並不總是安全的,也不是總能帶來親密感。

沉默的暴力就是破壞性的憤怒帶來的。用沉默的方式處理憤怒於事無補,相反,抑制自己的感受會使雙方都付出代價。把衝突掃到地毯下麵只能在短時間內起作用,但過一段時間憤怒會自己跑出來。一些人可能缺乏處理哪怕是很小的衝突的能力,不管你多麼小心地去傳達你的資訊,都可能帶來有害的結果。如果你發現你處在一個不良的關係之中,那麼,憤怒的結果總是破壞性的。在這種情境下,可能你在任何時候表達自己的感受都是不安全的。如果意識到憤怒是你們關係中的一個問題,那麼,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可能是最好的方式。第四節

人際衝突正確認識衝突

衝突是表現個體差異的一種健康的跡象,同時也是一段好的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借由衝突,可以表達自己的需要或願望,增加達成的可能性;衝突可以增加個人對自我以及他人內在價值觀和信念的瞭解。借助衝突,可以宣洩內心的不快,避免負性情緒過度積累所導致的關係破裂。衝突發生時,沒有必要去追究哪一方是對的、哪一方是錯的。雙方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看問題。

把爭執看作對對方的關心而不是攻擊。對一個你關心的、感興趣的人提出異議能夠增進你們的關係。爭執可以是關於你們關係的一次對話,而不是向對方傳達攻擊性。即使談話中有自我保護和指責他人的傾向,也盡可能地去聆聽和理解對方的話。用一種你期望的獲得資訊的方式向別人傳達資訊。第四節

人際衝突有效解決衝突1)態度誠懇而坦率,不隱瞞自己的觀點或欺騙對方2)互相理解,開誠佈公,求大同,存小異,退一步海闊天空3)對你自己的感受負責,不能因為自己的感受去指責別人4)面對他人的時候,嘗試避免對別人做出武斷的評價5)不要逃避衝突第四節

人際衝突學會寬容與諒解

原諒是一種釋放和解脫。大多數人認為當你原諒別人的時候,你是為他做了一些事情。但事實上,當你這樣做時,你是做了一件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同樣,你也需要放棄那些你不想做的事情,給你想做的事情提供空間。原諒別人是原諒自己的第一步,原諒的目的是把我們從過去中解救出來。原諒能把我們從對別人的怨氣中解放出來。通過原諒,我們可以趕走恐懼和憤怒。原諒的過程能夠醫治曾經的怨恨給我們帶來的傷害。

寬容別人並不是一種軟弱的表現,也不會失去尊嚴,它是一種處理和完善不愉快事情的能力。誰都難免遇到情勢所迫的無奈、無可避免的失誤、考慮欠妥的差錯。所謂寬容就是常以善意去寬待有著缺點的人,就如水一樣,以自己的無形包容了一切的有形。智者應學會寬容。第五節

孤獨與獨處學會面對孤獨帶來的恐懼

如果我們想重新找回自我,就必須先弄清楚自己用來逃避孤獨的方式。我們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朋友關係,是否曾經利用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虛。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那些佔據生活的各種活動是否真的給我們帶來了滿足,又或者只是讓我們更加空虛和難以溝通。對於某些人來說,和朋友在一起或許比獨自一人更加孤獨。為了真正地對抗孤獨,我們更加需要時間來獨處,深化對自我的認識。第五節

孤獨與獨處孤獨和獨處的意義

孤獨感通常由一些生活事件引起——我們所愛的人去世、與他人的離別、關係緊張或溝通不良等。孤獨感並非我們主動選擇去感受的一種體驗,它通常是突然襲擊我們的心靈。儘管如此,我們能夠選擇的,是我們對待孤獨感的態度以及如何去處理孤獨感。紀伯倫曾說過:“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孤獨是人類的一種生存狀態和人生經驗中非常有價值的部分,我們不應該將孤獨看作病態的體驗和不惜一切去避免的痛苦。如果我們知道孤獨是我們人生各個階段不可避免的部分,我們就不會那麼恐懼它了。很多情況下我們都會體驗到孤獨,一旦不再像恐懼洪水猛獸一般害怕孤獨,我們就不會對孤獨感到焦慮。

與孤獨感不同,獨處是我們主動選擇的生活狀態。巴克霍爾茲(Buchholz)認為,獨處是一種發展需求,獨處所產生的積極經驗對每一個階段的個體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個體,獨處可以幫助其修復感情、自我反省。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獨處能力會變得越來越強。獨處時,我們與自己相處,去探索自我,喚醒新的自我。如果我們不花時間和自己相處,而讓各種活動和專案佔據生活,就可能有喪失中心感、失去內心平衡的風險。獨處給予我們檢驗生活和深思的機會,它讓我們有時間去思索一些深刻的問題。寂靜和獨處為我們提供了了解自我、獲取中心感和形成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的途徑。第五節

孤獨與獨處害羞與孤獨

害羞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焦慮和過度謹慎。害羞的人具有一些重要特徵:怯於表達自己;對別人的眼光十分在意,而且反應強烈;容易感到尷尬。

害羞會妨礙人們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妨礙人們清晰地思考和有效地與人交流,妨礙人們認識、結交新朋友以及參與很多社會活動。害羞通常還會引起抑鬱、焦慮和孤獨等負性情緒。第五節

孤獨與獨處害羞與孤獨

和害羞有關的因素通常有:對他人的負面評價太過敏感、害怕被拒絕、缺乏自信和特定的社交技能、對親密關係的恐懼等。要想克服害羞,一種好的方法是,對那些引發你害羞行為的情境特別留意並進行記錄,把你的真實感受和你在這些情境中做出的反應記錄下來,特別要留意在這類場景中你的自言自語和內心獨白。第五節

孤獨與獨處害羞與孤獨

這裏有幾個給害羞學生的簡單方法,希望你們深入地思考,並嘗試去做。

1)要注意到,並不只有你一個人感到害羞。每一個你見到的人可能都會比你更害羞。

2)害羞是可以改變的,但是這需要勇氣和毅力,就像你要改變一個存在了很久的習慣一樣。

3)嘗試對你所接觸到的人微笑,並與他們進行目光的接觸。

4)在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中努力使自己第一個提出問題或是發表觀點。準備一些有趣的發言內容,並第一個發言。每一個人都會欣賞“破冰者”,以後也就不會再有人認為你害羞了。5)永遠不要小瞧自己。相反,想一下為了達到你想要得到的成就,下一步你要採取怎樣的行動。

6)在你去通常會使你感到害羞的地方之前,練習沉思,儘量放鬆,使思想集中到理想的狀態。

心理健康:幸福人生的保障心理學對人生的影響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意義心理健康的含義和標準走向心理健康的途徑第一節

選擇改變,從心開始

古人強調“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既描述了人才成長道路的不同階段,也為天下的莘莘學子找到了行動的準則和方向。的確,一個人只有不斷培養積極的心態,不斷塑造良好的行為,才能發展出優秀的人格、卓越的能力,才能夠實現個人的生命價值和人生夢想,才能夠獲得自己滿意的、幸福的生活,才能夠為國家的和諧發展作出貢獻。大學生比較關心的話題為什麼別人是樂天派,我卻高興不起來?為什麼有的人難以適應大學的環境?為什麼有的人與自己的性格差異很大?為什麼有的人看上去很普通,卻很受人歡迎?為什麼我在權威、強勢的人面前不自信?為什麼有的人常常失眠,難道真是宿舍環境造成的?為什麼有的人沒有身體病變,卻常常頭痛或腸胃出毛病?為什麼有的人擁有了戀愛關係,卻無法享受戀愛的甜蜜?發生性行為能促進戀愛關係嗎?如何擺脫自卑的陰影?如何幫助心情不好的同學?怎樣應對考試帶來的緊張?抑鬱和精神病到底是怎麼回事?怎樣選擇未來的發展道路?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壓力有什麼作用,如何應對壓力?怎樣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這些看起來各自獨立的內容,其實都與個人的心理有關,它們緊密相連,互相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可以影響他的人際關係、身體狀況、睡眠品質、學習效果……換句話說,如果你想改變困擾你的人際關係、情緒等,你可以嘗試一種新的視角——心理學的視角。如果我們相信自己能夠改變,相信自己擁有極大的發展潛力,那麼這種心態也將帶動我們發生變化。心理訓練營

第一步:寫出幾個你必須要做,但並不想做的事情,以“我不得不”開頭造句。第二步:把每個“我不得不”都改成“我選擇”,再大聲讀出每個句子。第三步:對比前後兩種狀態的感受。當把“我不得不”改成“我選擇”時,體味一下自己的心態有哪些變化?事實上,你目前的狀態就是你選擇的結果。越早知道你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負責,你就會越早發現自己已經走在了一條可以自我選擇、自我掌控的道路上,那麼,你就會越早擁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如此年輕,只要你堅定信念,不斷地調整自我,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方向,就一定能夠向著幸福、健康的人生邁進!第二節

心理學對人類的影響什麼是心理學

心理學是研究人和動物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的科學,主要以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為主。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中,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問題,就需要心理學,心理學已經滲透到現代生活的許多方面。第二節

心理學對人類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個體心理

意識和無意識

個體心理現象和行為

個體心理和社會心理第二節

心理學對人類的影響心理學的分支

心理學可以劃分為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

理論心理學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生理心理學、動物心理學、心理測量、實驗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心理語言學、心理統計學、心理生理醫學等;

應用心理學包括管理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勞動心理學、人事心理學、工程心理學、工業心理學、犯罪心理學、醫學心理學、健康心理學、運動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諮詢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環境心理學、音樂心理學、民族心理學、宗教心理學、消費心理學等。第二節

心理學對人類的影響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

雖然心理學家們有著不同的理論觀點,但是他們都同意從三個維度對人進行描述,這就是認知、情緒和行為。

心理學就是試圖發現、理解、改變個體已經固定的認知模式、情緒模式、行為模式,心理學可以從任意一個角度入手,改變其中一個,來帶動其他兩個的改變,這就是心理學的視角。第二節

心理學對人類的影響有趣的心理學

心理學其實是一門十分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科學,心理學家們試圖通過各種方法尋找到人們行為背後的原因。通過慢慢深入瞭解這門學科,你就會發現,心理學不僅神奇,而且十分有趣。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什麼是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是這樣界定的:健康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

也就是說,健康的基本內涵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三個方面,表現為個體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種良好的機能狀態,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發揮心理對機體和環境因素的調節功能,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效能狀態和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以正常、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面對現實的、發展變化著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的心理環境,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保持切實有效的功能狀態。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提出了六條標準:1)力爭自我成長2)能客觀地看待自己3)有統一的人生觀4)有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5)具備人生所需要的能力、知識、技能6)具有同情心,對生命充滿愛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美國學者庫布斯認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1)積極的自我觀念,悅納自己,也為他人所悅納2)恰當地認同他人,認可他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認同別人但並不依賴或者控制他人3)能夠面對和接受現實4)主觀經驗豐富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我國學者聶世茂研究《內經》之後,總結了九條心理健康標準:1)經常保持樂觀心境,“心恬愉為務”,“和喜怒而安居處”。2)不為物欲所累,“志閑而少欲”,“不懼於物”。3)不妄想妄為,“淫邪不能惑其心”,“不妄作”。4)意志堅強,循禮而行,“意志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5)身心有勞有逸,有規律地生活,“禦神有時”,“起居有常”。6)心神安寧,“恬淡虛無”,“居處安靜”,“靜則神藏”。7)熱愛生活,人際關係好,“樂其俗”,“好利人”。8)善於適應環境變化,“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9)涵養性格,陶冶氣質,克服自身缺點,“節陰陽而調剛柔”。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標準: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瞭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觸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係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10)能否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在美國,無論是醫師還是心理師,都普遍承認心理、身體、精神和情緒之間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美國最近的研究顯示,80%在醫院就診的病人所患的疾病與他們所遭受的心理壓力有關。研究者發現,心理壓力和疾病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係。受心理因素影響的疾病種類幾乎無法計算,包括皰疹、痔瘡、普通感冒、腸胃疾病、高血壓,甚至癌症。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連續變化的

心理健康是一個連續的變化狀態,在從最佳的心理健康狀態到最差的心理健康狀態之間,存在不同的變化級別,中間逐漸增加的是不適應的行為。

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你可以像理解身體健康一樣理解心理健康。第三節

心理健康與大學生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1)熱愛生活,樂於學習和工作2)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我3)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4)接受現實,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5)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心境良好6)人格和諧、完整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第四節

走向心理健康開放的頭腦

你必須具備一個開放的頭腦,以接受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看法,這是改變的必經之路。所以,不要擔心別人怎麼看你,你要告訴自己:我接受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的不足,接受現在的自己。第四節

走向心理健康堅定的信念

很多人從一開始都表示願意自我探索,願意接受改變,也堅信自己會勇敢地接受改變。但是,其實改變並不容易,甚至有些痛苦。很多人發現自己並不願意袒露最敏感、最脆弱的心靈,於是他們可能會採取壓抑、回避、否認的態度。

弗洛伊德曾經詳細描述過阻抗在人類個體的普遍性,阻抗表明改變核心信念和行為是多麼困難,也表明潛意識對於自我的保護是多麼堅決。

所以,如果你希望走向心理健康,就必須下定決心,無論你曾經經歷了多少困難,無論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改變都是值得的。第四節

走向心理健康反省的意識

自我反省就像一面鏡子,幫助我們看到自己沒有留意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感受到平時忽略的情緒。這部分被忽略,甚至是被隱藏的情緒,可能正是各種心理問題產生的根源。

作為一個真實的人,需要瞭解自己的感受,接納自己的感受,認真地對待自己的情感需要,而不是忽視它。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心態就會更加積極、穩定、健康。第四節

走向心理健康自我提高的辦法

同伴互助:和其他同學一起組成互助訓練小組,可以讓你感到成長中並不孤獨,有助於增強你努力的信心。大家可以互相鼓勵、互相監督,一起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