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经络与腧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护理部 宋钝2015年9月2日教学目标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基础1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腧穴的分类2熟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循行走向3掌握常用腧穴的归经、定位方法、主治作用4“经”,路径;“络”,网络。经:为主干,大多直行,位置相对较深,数量少。络:为分支,纵横交错,位置相对较浅,数量较多。※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特殊系统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络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 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食指端足阳明胃经鼻翼旁足太阴脾经心中足大趾端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小指端足太阳膀胱经足小趾端足少阴肾经胸中手厥阴心包经无名指端手少阳三焦经目外眦足少阳胆经足大趾足厥阴肝经肺中目内眦流注次序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的概念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的腧穴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3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近治作用:是指所有腧穴均具有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腧穴的主治作用101234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1、前两额发角之间为9寸。2、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中点为9寸。3、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为8寸4、两乳头之间为8寸。5、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6、腋前、后纹头到肘横纹为9寸7、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为12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13寸。1、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为12寸。2、眉间至前发际正中为3寸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为3寸。4、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端为12寸。1、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为3寸。2、肩胛甲骨内缘到后正中线为3寸。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4、肘横纹到腕掌(背)侧横纹为12寸。5、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为19寸。6、腘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即不收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骨节肌肉的突起和凹陷、五官、发际、乳头、肚脐等,有些腧穴可以根据这些固定标志来定位,如,两眉之间的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等。(2)活动标志:即人体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等,是在活动姿势下才会出现的标志。如张口在耳前凹陷中取听宫穴等。手指同身寸法以患者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方法,又称“指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①中指同身寸法: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③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
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
部的横寸简便取穴法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法,又称“经验取穴法”。例如:患者两手臂自然下垂而立,于股外侧中指尖到达处就是风市穴。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穴。手半握拳,以中指的指尖切压在掌心的第二横纹上取劳宫穴。1.手太阴肺经循行:见图主要病侯: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涨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症。主治概要:主治头面部、喉、胸、肺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尺泽【定位】仰掌,微屈肘。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功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通络镇痛【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吐泻,腹痛。潮热,舌干。小儿急、慢惊风。肘臂挛痛,瘫痪、上肢关节麻木。列
缺【定位】微屈肘,侧腕掌心相对。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功能】宣肺祛风、疏经通络、利咽【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掌中热,上肢不遂。腕部病证。偏正头痛,项强(“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惊痫,牙痛。小便热,阴茎痛。2.手阳明大肠循行:(如图)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面、五官、咽喉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本经腧穴:从头走手,起于商阳,止于迎香,共二十穴。合谷【定位取穴】侧腕对掌,自然半握拳。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处。【功能】清热散风、安神定惊、调肠降逆、催产下胎【主治】头面一切疾患,如头痛,下齿痛,口眼歪斜, 鼻衄,鼻渊,耳聋,痄腮,失喑,目赤肿痛。胃肠病主要配穴之一,如胃脘痛,腹痛,便 秘,痢疾。外感病:发热恶寒,无汗多汗,咳嗽,疟疾。半身不遂,小儿惊风,狂躁证。疔疮,疥疮,瘾疹等皮肤外科病证。痛经,经闭,滞产,胎盘不下等产科病证。曲池(腑证要穴、皮肤病要穴、降压、清热要穴)【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90度),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功能】疏风解表、调和气血【主治】
1.热病,丹毒,疮,疥,瘾疹,瘰疬,疟疾。咽喉肿痛,牙齿痛,目赤肿痛。上肢不遂,肘臂无力。腹痛,呕吐,泄泻,痢疾。癫狂,善惊,高血压。月经不调。【定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功能】通经活络、利节止痛【主治】肩周炎、上肢麻痹、咯血、风热瘾疹。肩髃(yu)3.足阳明胃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口 ,口唇生疮;颈肿,齿痛;热病,发狂以及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肿痛、麻木、厥冷等。(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胃肠病,头面、目、鼻、口、齿痛,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承泣,止于厉兑,共四十五穴。天枢【定位】脐中旁开2寸。【功能】调中和胃、理气健脾【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小儿腹泻、急性阑尾炎、肠麻痹足三里(强壮保健要穴、降压降糖要穴)【定位】仰卧伸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功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主治】
全身强壮要穴,四大补穴之一,常用艾灸能强身健体。
胃肠病之主穴,如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疳疾等消化系病证。咳嗽多痰,癫狂,妄笑,痫证。心悸气短,产后血晕,晕厥。膝胫痠痛,下肢不遂,脚气。乳痈,水肿。4.足太阴脾经(1)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对于维持消化功能及将食物化为气血起着重要的作用。若脾经出现问题,会出现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等。此外,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均显示脾经失调。(三)主治概要:本经穴位主治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四)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隐白,止于大包,共二十一穴。三阴交(孕妇敏感穴、皮肤病、降压要穴)【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功能】健脾化湿、舒肝益肾、理血调经【主治】脾胃虚弱,肠鸣腹胀,飧泄,饮食不化。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闭,崩漏,产后血晕,恶露不行,痛经。小便不利,遗尿,水肿,失眠。梦遗,遗精,阳痿,阴茎痛,阴挺,难产,滞产,疝气,缩阴症。阴陵泉(化湿要穴)【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后下方凹陷处。【功能】健脾化湿、利尿消肿【主治】
1.腹胀,暴泄,黄疸。小便不利,失禁,水肿,喘逆。妇人阴痛,阴茎痛,遗精。膝痛。5.手少阴心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三)主治概要:心脏、胸部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症状。(四)本经腧穴:本经起于心中,属心络小肠,
从肺部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缘,经掌后,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手少阴心经左右各9穴。极泉【定位】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功能】通络止痛,宽胸宁心。【主治】上肢瘫痪,心痛,胸闷,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咽干烦渴。神门【定位】正坐,仰掌。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功能】安神定志,宁心清热【主治】
1.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悲哭,癫狂,痫证,失音。呕血,吐血,便血。掌中热。6.手太阳小肠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
侧后缘痛等症。(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和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四)本经腧穴:从手走头,起于少泽,止于听宫,共十九穴。7.足太阳膀胱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小便不通、遗尿、尿赤;痔;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 泪,鼻塞多涕,头痛;项、背、腰、臀和膝后面至足等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肿痛、麻痹、厥冷等。(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头、项、目、背、腰、下肢部病证以及神志 病,背部第一侧线的背俞穴及第二侧线相平的腧穴主治与其相关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共六十七穴。肺俞【定位】正坐或俯卧。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能】清热理肺、止咳平喘、开泄腠理【主治】咳嗽,气喘,胸满,鼻塞。骨蒸,潮热,盗汗。喉痹,吐血,咯血。腰背痛,癫狂。风疹,黄疸,痤疮。其他腧穴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可治疗其相应脏腑的相关性疾病。委中【定位】俯卧位。在腘窝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功能】舒筋活络、清热止痉、祛瘀镇痛【主治】腰痛,《四总穴歌》载:“腰背委中求”,髋关节屈伸不利,腘肌挛急,下肢痿痹。中风昏迷,半身不遂,癫疾反折。丹毒,疔疮,发背,腹痛,吐泻,中暑衄血不止(又名“血郄”)承山(治痔要穴)【定位】俯卧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功能】舒筋利腿、理肠疗痔【主治】腿痛转筋,腰背痛,脚气。腹痛,便秘,疝气。鼻衄,痔疾,癫疾。昆仑(孕妇敏感穴)【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功能】清利头目、舒筋通络、催产下胎【主治】头痛,项强,肩背拘急,目眩,鼻衄。惊痫,难产,疟疾。腰骶疼痛,脚跟肿痛。至阴【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根角0.1寸。【功能】醒脑开窍、清利头目、催产调胎【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胎位不正,滞产,难产,胞衣不下。足下热。8.足少阴肾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咳血,气喘;水肿,大便秘结,泄泻;心悸,恐惧;腰 痛,耳鸣,目视不明;舌干,咽喉肿痛;下肢内侧后缘足少阴肾经循行线肿痛、麻痹、厥冷;足心热痛等。(三)主治概要:本经穴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病、前阴病、肾与膀胱、肺、咽喉病等。(四)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共二十七穴。涌泉(急救要穴、敷贴要穴)【定位】正坐或仰卧,跷足。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
2/3交点处。【功能】醒脑开窍、清心泻热、镇痛止痉【主治】昏迷,晕厥,善恐,癫狂,痫证,不寐。头痛,头晕,眼花,咽喉痛,舌干,失音。足心热,下肢瘫痪,霍乱转筋。催产下胎,小便不利。太溪(强壮保健要穴)【定位】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功能】补肾益阴、培本固精、壮腰健腿【主治】
1.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咯血。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健忘,失眠。消渴,小便频数,下肢冷厥,足跟痛。9.手厥阴心包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心痛,心悸,心烦,胸闷;癫狂;腋肿;肘、臂拘急或 痉挛;掌心发热等。(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四)本经腧穴:从胸走手,起于天池,止于中冲,共九穴。内关【定位】正坐或仰卧仰掌。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功能】理气宽胸、宁心安神【主治病证】心悸,心胸胁痛。休克,无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律不齐。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偏头痛。中风偏瘫。咳嗽,哮喘。热病,疟疾。中冲【定位】正坐或仰卧。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功能】开窍苏厥,清心退热【主治】
1.(急救)中风昏迷,中暑,昏厥,小儿惊风,溺水。胸痛,心烦,舌下肿痛。热病,掌中热。10.手少阳三焦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1、外经病候:耳聋、外眼角痛、咽喉肿痛、腮颊部疼痛,耳后、肩及上肢部外侧经脉所经过部位疼痛。2、内脏病候:腹部胀满、少腹实、小便不通、水肿、尿频、尿急。(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四)本经腧穴:从手走头,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共二十三穴。外关【定位】正坐或仰卧,俯掌。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功能】清热解表、舒筋活络、理气镇痛【主治】
1.手指疼痛,肘臂屈伸不利,肩痛,偏瘫。偏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痄腮。胸胁痛。肩髎【定位】正坐或俯卧位。在肩髃后方,当臂外展时,
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功能】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主治】
1.肩臂痛,肩重不能举,中风瘫痪。2.风疹。11.足少阳胆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嘴里发苦,好叹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孔象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还可发为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见厥冷、麻木、酸痛等症。(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以及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四)本经腧穴:从头走足,起于童子髎,止于足窍阴,共四十四穴。风池【定位】正坐俯伏或俯卧。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
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
处。【功能】祛风解表、平肝利胆、镇痛利窍【主治】头痛,颈项强痛,感冒,热病。眩晕,中风,口眼歪斜。目赤肿痛,鼻渊,耳鸣。肩井(孕妇敏感穴、肩项躯干行气要穴)【定位】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
点处。【功能】通经调气、清热散结【主治】肩背疼痛,滞产,难产。环跳(急慢性腰臀腿病证要穴)【定位】俯卧或侧卧。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功能】祛风除湿、舒筋利节【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挫闪腰痛,膝踝肿痛。遍身风疹,脚气。3、坐骨神经炎常用穴。阳陵泉【定位】仰卧或侧卧。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功能】疏肝利胆、理气镇痛、舒筋活络、强膝健腿【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小儿惊风。12.足厥阴肝经(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症: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 口苦以及下肢内侧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上出现的麻木、肿痛、厥冷等证。(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四)本经腧穴:从足走胸,起于大敦,止于期门,共十四穴。太冲【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第一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功能】舒肝解郁、平肝熄风【主治】
1.头痛,目赤肿痛,咽喉干痛,眩晕。胁肋痛,腹胀,呕逆,黄疸。月经不调,疝气,小便不利。癫狂痫证,小儿惊风,下肢痿痹。13.督脉(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脊柱强痛,角弓反张,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神志病等证。(三)主治概要:本经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四)本经腧穴:起于长强,止于龈交,共二十八穴。命门【定位】俯卧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培元固本、强健腰膝【主治】虚损腰痛,手足逆冷,五劳七伤。遗精,阳痿,带下,不孕,月经不调,胎屡坠。遗尿,尿频,五更泄。头晕,耳鸣。癫痫,惊恐。大椎(退热要穴)【定位】俯伏坐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功能】疏风解表、清解里热【主治】虚证,寒证。热病,午后潮热,疟疾。颈背强痛,颈肩疼痛。癫狂,小儿惊风。百会【定位】正坐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功效】开窍醒脑,回阳固脱【主治】为头顶部之要穴。头痛,眩晕,昏厥,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虚脱。癫,狂,痫,癔病,小儿慢惊风,惊悸,健忘。耳鸣,鼻塞,鼻衄。脱肛,阴挺,久泄不止,胃、肾下垂。水沟(急救要穴)【定位】仰靠坐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
1/3与中1/3交点处。【功能】醒脑开窍,通络止痉。【主治】惊厥,新生儿窒息,晕针,抽搐。癫,狂,痫,癔病。急性腰扭伤,口眼歪斜
。14.任脉(一)经脉循行:如图(二)主要病侯: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疝气
等症状。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
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
漓不尽,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等
症状。(三)主治概要: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如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四)本经腧穴:起于会阴,止于承浆,共二十四穴。中极【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功能】补肾培元,清热利湿【主治】
1.癃闭,水肿,遗尿。遗精,阳痿,疝气。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月经不调,带下。关元(强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