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玄易学在隋唐的兴衰_第1页
郑玄易学在隋唐的兴衰_第2页
郑玄易学在隋唐的兴衰_第3页
郑玄易学在隋唐的兴衰_第4页
郑玄易学在隋唐的兴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郑玄易学在隋唐的兴衰

孔英达对《周易正义》的研究,尊重王璧的《周易》,离开郑玄的《周易》。从那时起,郑玄的《易经》被广泛废弃。郑玄《易》学为何在唐官方意识形态中被舍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1儒学兴盛是阻碍学术兴起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学术的兴衰往往与政治相关。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甚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说往往能够大行其道,缺乏政治支持的学问往往其行不远。儒学是积极入世、兴国安邦的学问,其盛衰更是与政治势力的支持有莫大关系。北朝后期的官方学术机构废立无常,特别是在反汉化的潮流之下,儒学思想影响力减弱,汉族士人入仕困难,往往只有出自北方高门士族的汉族知识分子才有机会进入政治核心领导层。这导致北朝出现比较明显的学术与政治的疏离状况。官方的学术远不如南朝梁、陈兴盛,学术传承多在民间。这是隋朝统一后南学压倒北学的重要原因。1.1北魏的汉初官学建设被减轻人入北朝儒学的兴盛离不开孝文帝的支持。正是重视汉文化的孝文帝在北魏推行汉化政策,重用汉族士人,北学才真正发展起来。在北方出现了徐遵明为代表的一批大儒,代表汉代学术的郑玄学说成为北学的主体,郑玄易学也成为北方的主流易学。而从北魏中后期开始,官学的建设陷入停顿状态,政局的动荡使得学术发展停滞不前。孝文帝改革是由皇帝推动的自上而下的自觉的文化变革。在其中,提倡儒学教育,注重文化建设就成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太和年间曾两次兴学。一次是在太和中,主要是将中书学改为国子学,并且开皇子之学,又建明堂辟雍,尊三老五更。第二次是迁都洛阳以后,作为汉化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帝下诏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这是北魏官学建设中的重要时期。在这场艰难的革新中,精通儒家文化的汉族士人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孝文帝得力的助手。不只是李冲、郭祚等出自汉族高门士族的士人进入北魏政权高层,许多家世寒微但是儒学精湛的士人也在这个注重文化的时代被孝文帝所倚重,“刘芳、李彪诸人以经书进,崔光、邢峦之徒以文史达”1。鲜卑政权对汉族儒士的重视极大的激发了汉人研习经典的热情,再加上孝文、宣武时期北方经历了很长一段的和平时期,北朝出现了学业大盛的局面。当时号称“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1。必须指出的一个事实是:虽然孝文帝重视儒士,改革的目的也是承继儒家文化,但是由于改革中需要面对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太多,官方的学术建设工作在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孝文帝之后的宣武帝时期,官学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孝文帝之后的世宗宣武皇帝才能平庸,缺乏孝文帝的雄才伟略,魏收在《魏书·世宗宣武帝纪》对其评价为:“比夫汉世,元、成、安、顺之俦欤?”2汉化事业在此之后推行不畅。“世宗承圣考德业,天下想望风化,垂拱无为,边徼稽服。而宽以摄下,从容不断,太和之风替矣。”2“学官凋落,四术寝废。遂使硕儒耆德,卷经而不谈。俗学后生,遗本而逐末。”3宣武帝元恪去世之后,北魏的宫廷政治斗争日趋激烈。先是勋贵于忠专权,郭祚、裴植等人被杀;后来灵太后掌权,旋被元叉、刘腾发动政变囚禁;后来灵太后复出,更为肆无忌惮,淫乱无度,诛杀亲附肃宗皇帝之臣;北魏到了“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4的地步。在这种混乱时局,官学建设陷于废顿。“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已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未及简置,仍复停寝。”5对官学建设的忽视不利于北方学术的发展,不过对于北方儒家文化传播打击更为严重的,却是北魏末年开始出现的鲜卑武人集团的反汉化举措。孝文帝改革后,北魏政权逐渐汉化,鲜卑贵族得益于孝文帝分定姓族的举措,成为新的门阀士族体系的受益者,鲜卑贵族上层与汉族高门士族逐渐融合。不过孝文帝改革也造成鲜卑族中的士庶分别,并且通过官制改革等举措形成文武分途、重文轻武的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为数众多的鲜卑中下层武人集团的利益,因为在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把持仕途的情况下,武人集团被边缘化,仕进无门。这最终导致北魏末年的六镇兵变。与此相应,北魏的汉化遭遇了寒流。在这种乱世,官学的建设工作废止也在情理之中。“暨孝昌之后,海内淆乱,四方校学所存无几。”5北魏太和年间儒学兴盛,到六镇之乱只不过20多年的时间,官学就损毁无存,遭逢乱世,大儒只能在民间讲授,换取束修谋生。《北史》卷81《徐遵明传》云:“(徐遵明)颇好聚敛,与刘献之、张吾贵皆河北聚徒教授,悬纳丝粟,留衣物以待之,名曰影质,有损儒者之风。”6徐遵明、刘献之、张吾贵都是北朝大儒,而他们都好聚敛,重束修,也与时局动荡,朝不保夕的社会环境有关。1.2北人不愿当为汉字,一个“一学三学”学的不断衰亡,是一个不断投梁者,从文化上看,两北魏末年六镇起兵导致了北魏政治的大崩溃,在北方出现了东西对峙的情形。陈寅恪先生认为:“北魏晚年六镇之乱,乃塞上鲜卑族对于魏孝文帝所代表拓跋氏历代汉化政策之一大反动。高欢、宇文泰俱承此反对汉化,保存鲜卑文化之大潮流而兴起之枭杰也。”7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是由鲜卑武人集团控制,又处在军事对立的状态,因此有着浓重的鲜卑化与军事化的性质。其中,东魏、北齐所处地区文化发达,汉族士人深受打击。皮锡瑞曾言:“南朝衣冠礼乐,文采风流,北人常称羡之。高欢谓江南萧衍老公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是当时北人称羡南朝之证。”8皮锡瑞举高欢之语来证明北人称羡南朝,其实并不尽然。高欢此语出自《北齐书·杜弼传》,这段话的背景是因为杜弼看到官员腐败,遂提议高欢整顿吏治。高欢分析了东魏当时面临的政治局势,一是宇文泰招诱大将,一是中原士大夫对萧衍政权的认可。而中原士大夫之所以人心不稳,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萧衍专事衣冠礼乐。高欢是六镇鲜卑军事集团的代表,在他上台之后复鲜卑旧制,推行反汉化政策,北方士人政治地位迅速下降,仕进困难,这才是中原士大夫人心思动的最重要的原因。其实北方士人特别是高门士族,并不钦羡南方文化,更不会因为南方文化昌明而投奔萧衍,汉族士人极少投梁者。鲜卑勋贵当朝,汉族文化不会被全盘接受。在北齐时期,学术与政治进一步疏离,官学建设衰颓,“国学博士,徒有虚名。唯国子一学,生徒数十人耳。胄子以通经进仕者,唯博陵崔子发、广平宋游卿而已。自外莫见其人”9。北齐后期,鲜卑勋贵、汉人士族及胡化恩幸实力,在中央政权交相争斗,士族屡受打击,在这种形式下,儒学更是难以得到政治支持。1.3宇文氏之“儒法之术”宇文泰和高欢都是承六镇鲜卑化武人集团反对孝文帝汉化政策而兴起的人物,只是宇文泰所凭籍的人才、地利都远在高欢之下。宇文泰入关时,“田无一成,众无一旋”,面对“关陇寇乱,百姓凋敝”的现状,他推行了“关中本位政策”。这一理论是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陇物质本位政策。一是关陇文化本位政策。而所谓“关陇文化本位政策”,要言之,即“阳傅《周礼》经典制度之文,阴适关陇胡汉现状之实。内容上是上拟周官的古制”10。从宇文泰实施关中本位政策来看,事实上是在军事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全面处于弱势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举措。史称宇文泰“崇尚儒术,明达政事”11,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宇文泰重视“儒法之术”。西魏时期,局势比较险恶,政权的生存和发展是压倒一切的大事,在宇文泰的思想中,有着浓重的实用主义的功利思想。“德刑并用,勋贤兼叙”是他的执政方针。在宇文泰眼中,儒家与法家都是治国之术,西魏、北周的统治思想相比较而言也就更重视法儒结合。“近代之政,先法令而后经术。”12在这种情况下,儒学不会有实质性的发展。北周最为重要的汉族士人当为苏绰,“问以治道,太祖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兼述申韩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13这是一次关于“帝王之道,申韩之要”的长谈,宇文泰关心的问题并不是如何施行儒家思想的道德教化,他与苏绰的讨论也不关注《五经》之义,他们的契合点在于关注如何在军事、政治等各方面落后的局势下使政权稳固并发展壮大。为了这个目的,“申韩”之术也可以使用,并不拘泥于儒家思想。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指陈帝王之道,不过门面语,兼述申韩之要,是实为当时求治之方,盖为治本不能废督责,而当文武官吏,竞为贪虐之乱世为尤要也。”14最终,宇文泰命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制度。“三年春正月丁丑,初行周礼,建六官。……初,太祖以汉魏官繁,思革前弊。大统中,乃命苏绰、卢辩依周制改创其事……。”15北周时期官学建设并不受重视,只是在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方“立露门学,置生七十二人。”16北周官方儒法兼用,特别重视《周礼》之学与政治的比附。郑玄易学始终不能受到官方的重视与支持。在隋朝,郑玄《周易注》逐渐散佚无闻。2南方:国子博士,主儒生隋继北周而起,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灭南陈。马上可以得天下而不可治天下,当杨坚统一全国后,原来北周重视法家思想的实用的功利主义官方意识形态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儒学建设的重要性因之凸现出来。北周原本处于文化相对不太发达的关中地区,北学的中心区域在河北而不在关中,这就决定了北周注重招贤纳士。《周书·儒林传》所记载的北周硕儒,最为时所重者一为沈重,二为熊安生。沈重是自梁入周,熊安生也是在北齐灭亡后才入周。又周武帝灭齐之后,曾征18位北齐名士,其中有中书监阳休之、散骑常侍给事黄门侍郎李孝贞、给事黄门侍郎卢思道,给事黄门侍郎颜之推等人。隋统一全国后,更是进行了大规模迁徙南方士人入关中的举动。这种迁徙带有多重政治意图,不过,造成的一个重要的结果就是南方儒学的迅速北传。从儒学的流传来看,齐地士人入周所造成的影响远不及梁、陈,北齐境内的河北的儒学主要存在于民间,其传播方式以民间的私人讲授为主,因此大量的儒生不会因为北齐政权的败亡而入北周。而南朝梁以后官方极为重视官学的建设,南方最著名的学者基本都是国子博士或者文化官员,随着隋朝对江南的征服,大部分著名的学者都进入北方,南学也就随之北传。张讥、沈德威、王元规、张冲等人在陈亡以后多仕于隋,而开皇年间,杨坚也曾征山东义学之士,“(马)光与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俱至,并授太学博士,时人号为六儒。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士荣寻病死。仲让未几告归乡里,著书十卷,自云此书若奏,我必为宰相。又数言玄象事。州县列上其状,竟坐诛。孔笼、张黑奴、刘祖仁未几亦被谴去。唯光独存”17。原北齐儒士多不在官学而在民间,张仲让等人与南朝张讥等人相比,实在算是“鄙野之士”,朝廷并不重视这些乡间野夫,张仲让因狂言被诛,孔笼、张黑奴、刘祖仁都被遣走,最后只剩下马光被隋所用。杨坚对南方学者的重视程度通过这一对比表现出来。又隋炀帝大业年间,振兴学校教育,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18,其中的杰出士人都被授以官职,任教于国子、太学。这是一次比较盛大的征召,儒生“远近毕至”。当时礼部侍郎许善心推荐了徐文远、包恺、褚徽、陆德明和鲁世达,5人全都来自于南方,其学术完全属于南学范围,其中陆德明“与鲁(世)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褚)徽博辩,无能屈者”。事后5人都被授予国子、太学的博士、助教,在京洛一带聚徒讲授。19这次由政府主持的征召和论难,胜出的多为南方儒士,他们也赢得了极高的学术声望,“时人称文远之《左氏》、褚徽之《礼》、鲁达之《诗》、陆德明之《易》,皆为一时之最”20。值得关注的是,隋朝时期,北方最为著名的大儒刘炫、刘焯并不为杨坚、杨广所重。刘焯先是“因国子释奠,与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后来因为不应蜀王征召而被“遣人枷送于蜀,配之军防”。隋炀帝继位后,迁太学博士,也很快以疾去职。几年后,被征召以待顾问,上《历书》,却因为与太史令张胄玄多不同,被驳不用。大业六年卒,时年67岁。刘炫为之请谥,朝廷不许。刘炫的命运也和刘焯类似。作为名扬海内的大儒,一辈子无法被官方认可,这是很值得玩味的事情。刘焯、刘炫这样的硕儒在隋朝如此潦倒,固然有其个人的原因,比如刘炫“性躁竞,颇俳谐,多自矜伐,好轻侮当世,为执政所丑,由是官涂不遂”21,但是其学术无法为官方所用也说明在隋时,北学已经衰微。隋朝的官学基本被南方学者控制,王弼易学也成为官方学术的主流选择,郑玄易学在北朝时期大行于河北的局面一去不返。3《易纬》是郑玄所注的一种纬书隋唐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官方对于学术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南北朝时期,此时官方对于郑玄易学的态度就是决定其生死的至关重要的原因。而隋唐时期,政治上更重视人事,象数易学的思维模式被摒弃,特别是唐太宗重视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治国之道,崇尚义理、全言人事的王弼易学比起“多参天象”的郑玄象数易学更适合政治的需要。不仅如此,隋唐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对思想控制异常严格,严厉禁绝谶纬,这也是对郑玄易学重要的打击。隋唐时期严厉打击谶纬的政治举措也对北学造成重大打击,郑玄易学被波及。北学与南学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是否用纬书的理论。东魏李业兴出使梁朝,与梁武帝萧衍及散骑常侍朱异辩难学术。他们就多个学术话题展开辩论,其中,对明堂圆方问题有针锋相对的数轮辩难:业兴曰:“我昨见明堂四柱方屋,都无五九之室,当是裴危页所制。明堂上圆下方,裴唯除室耳。今此上不圆何也?”异曰:“圆方之说,经典无文,何怪于方?”业兴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录梁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盾。”异曰:“若然,圆方竟出何经?”业兴曰:“出《孝经援神契》。”异曰:“纬候之书,何用信也。”业兴曰:“卿若不信,灵威仰、叶光纪之类经典亦无出者,卿复信不?”异不答。22南朝建明堂是遵照裴危页的理论,这属于魏晋新学,不同于以往。而李业兴认为这种明堂不合规范。李业兴用《孝经》纬《孝经援神契》的说法来立论,而朱异的回答是纬候之书不可信。双方的焦点是纬书是否可信,可见北学重纬书,而南学不重纬书。郑玄思整百家之不齐,总结汉代学术,对各家纬书多做注。据《隋书·经籍志》所载,郑玄曾经注《易纬》《尚书纬》《尚书中候》《诗纬》《礼记默房》等。郑玄注重对《易纬》的研究,他不仅注解了《易纬》,而且借助《易纬》构建了自己的象数易学体系。郑玄的八卦卦气说、十二消息卦气与杂卦卦气说、四仲卦二十四气说等学说都是借助于对《易纬·通卦验》《稽览图》《是类谋》等纬书的思想来阐发的,他的易学天道观也主要体现在《易纬·乾凿度》的注解中。可以说,对纬书的重视也是郑玄易学一个突出的特点。而自东汉以后,出于各种目的,许多政权都严厉打击谶纬,每一次打击都是对郑玄易学的一次冲击。《隋书·经籍志》云:“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后,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