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浙江版)_第1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浙江版)_第2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浙江版)_第3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浙江版)_第4页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浙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课前·基础认知课堂·重难突破素养·目标定位素养•目标定位目标素养1.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及表现2.结合明朝末年以来中国的现实状况,全面掌握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表现及结果3.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培养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的素养知识概览课前·基础认知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1.佛教的本土化历程及影响(1)历程①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

佛教

传入中国。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③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

本土化

④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2)影响①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③中国的

建筑艺术

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几何原本

》《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来自欧洲的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微探究材料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徐光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他说:“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摘编自徐光启《<几何原本>杂议》如何理解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推崇?提示: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表现出高度推崇。(2)鸦片战争后

时期向西方学习影响洋务运动时期设立

京师同文馆

,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创办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近代西方文明,如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传入中国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主张学习西学,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维新运动的展开时期向西方学习影响辛亥革命时期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主张吸收

民主与科学

的思想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思想解放时期向西方学习影响五四运动前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

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微拓展

对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认识(1)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2)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中华文化对亚洲的影响(1)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

汉字

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又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

儒学经典

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3)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①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②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③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4)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5)14世纪末,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郑和下西洋

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的影响。造纸术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推动了欧洲

火药武器

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创造了条件

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印刷术大大推动了

文艺复兴

运动和

宗教改革

,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

儒家经典

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3)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课堂·重难突破【材料一】

利玛窦简介1582年,利玛窦被派往中国传教。利玛窦与中国官员李之藻合作完成《坤舆万国全图》,献给明神宗。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此外,他还把《四书》翻译成拉丁文,并在书信、回忆录中记叙了在华经历和对中国的印象。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材料二】

大西洋陪臣利玛窦谨奏……臣本国极远……逖闻天朝声教文物……用是离本国,航海而来……缘音译未通,有同喑哑,僦居学习语言文字,淹留肇庆韶州二府十五年,颇知中国古先圣人之学,于凡经籍亦略诵记……伏念堂堂天朝,方且招徕四夷,遂奋志径趋阙廷。——1601年利玛窦给明神宗的上疏【材料三】

严复简介1866年,严复考入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严复赴英国学习海军。1880年,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教官。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在天津《直报》发表《论世变之亟》《救亡决论》等文,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学学说。1896年,捐资梁启超与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1897年译介《天演论》,将“进化论”介绍到中国,宣传维新变法,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问题探究:(1)材料一、材料二能否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简要说明理由。(至少两点依据)(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两次西学东渐的差异。提示:观点:虽然利玛窦的上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对中华文明的态度,但仍不足以证明“利玛窦推崇中华文化”这一观点。理由:角度1,利玛窦的上疏是一手史料,但他上疏的目的是希望明神宗能够支持他的传教活动,为博取明神宗的好感,其表述中对中华文明可能会多一些溢美之词。角度2,即使利玛窦上疏反映了他的真实想法,也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是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还需其他相关的原始材料互相印证。(2)第一次西学东渐:仅发生在士大夫阶层,社会影响小;主要局限在自然科学层面;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第二次西学东渐:通过译书、报刊、学校、社团、留学等各种途径传播西学,社会影响扩大;在器物、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学习西方;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素养阐释本题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考查明末清初与晚清民初两次西学东渐的核心知识,利玛窦和严复作为其代表人物,体现了两次西学东渐不同的时代特征。核心归纳近代西学东渐的发展历程时间人物阶级实践思想阶段19世纪中期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编译书籍、仿制西方战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器物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馆等)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时间人物阶级实践思想阶段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运动和平改良、君主立宪制度20世纪初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暴力革命、民主共和时间人物阶级实践思想阶段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思想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毛泽东等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学以致用阅读关于收录介绍近代西方译著方面的统计信息表。书籍所收录书目出版时间外国学者译著中外学者合译中国学者译著《西学书目表》甲午中日战争以前139部123部38部《译书经眼录》20世纪初期35部33部415部这一变化反映出(

)A.维新运动推动了民众解放思想B.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C.“中体西用”的思想得以改变D.社会转型推动向西方的学习答案:B解析:通过阅读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学者翻译、介绍近代西方著述的书籍明显增加,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社会的学习更为主动,B项正确。【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以汉字为例,它播及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被借用、改造成为书写各种非汉语的“汉字型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它们在字形和组字原则上都表现出与汉字的直接渊源关系。又如,儒家思想中的仁学观念、忠孝情感、和合意识、礼法制度,等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在古代自不待言,直至今天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与之不无深层关联。——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国文化史》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今天从整体上说,体现的是吸引力而非同化力。……在不需要实现文化同质化的文化构成中,即在语言、宗教、哲学、艺术与习俗的领域,中国传统文化还是有足够的吸引力的,因为它们各自所具有的能让世界侧目的独特性魅力迄今犹存,别无可觅。——摘编自韩东屏《分而后总: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世界影响力》问题探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提示:(1)影响:中华文化传播到东亚地区后,主导了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深深地影响着东亚人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2)世界影响:中华文化以其多元性、凝聚性、包容性丰富着世界文明的内涵,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发展。核心归纳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的进步。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2.制度与思想文化方面隋唐时期中外交往空前频繁,周边国家大多仿效中国的各项制度,特别是日本派来大量留学生。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促使日本进入封建社会。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启蒙运动中,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借鉴了中国儒家思想。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也相继传入欧洲,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3.交通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与世界各地的交流。4.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时倡导“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为亚非国家之间的交往确立了不成文的准则,对后世影响深远。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5.其他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学以致用754年,唐朝高僧鉴真到达日本,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璿和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上述材料表明(

)A.唐朝政治制度影响日本的社会改革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