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_第1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_第2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_第3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_第4页
【教师招聘笔试教育理论部分】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客观题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3.从学科性质来看,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4.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是指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形态或状态。

5.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

6.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经常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成为心理状

态。

7.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

8.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9.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10.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

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11.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12.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等。

13.个体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14.在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是性格。

15.所谓“百人百性”,或刚、或柔、或稳健、或敏捷,甚至于“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是人们在

气质方面的差异。

16.在同等条件下执行同一任务,有人轻而易举,有人无能为力,这是人们在能力方面的差异。

17.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18.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

19.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0.延脑、脑桥、中脑合称为脑干。

21.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证明了脑的这个部位(后人称“布洛卡区”)与人的语言活动有关

系。

22.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3.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24.神经元一般分为细胞体或称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

25.神经元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26.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27.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8.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29.听觉中枢位于颗叶。

30.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枕叶。

31.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32.心理现象的反射方式是反射活动。

33.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

34.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5.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如生下来的婴儿就会吃奶,就有唾液分泌,这

是食物反射。

36.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得来的知识、技能、

经验等。

37.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38.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如“望

而生畏”,“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39.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如“谈虎色变”,

“谈梅生津”。

40.心理活动抽象概括和有意性的生理基础是第二信号系统;心理活动具体形象性和无意识性的生理

基础是第一信号系统。

41.大脑左半球主要是对言语能力和积极情感负责。

42.神经活动主要是指大脑皮层活动。它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43.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和抑制的互相诱导。

44.我们专心致志学习,但脑皮层某些神经元的兴奋加强了相邻脑区的抑制,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这是同时性负诱导。

45.由睡眠到醒来,就是大脑皮层上先抑制而后诱导为兴奋,这是相继正诱导.

46.由于晚上“开夜车”学习,大脑皮层上的兴奋导致第二天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大脑抑制,是相

继后诱导。

47.一个令人高兴的信息,由于在大脑皮层上兴奋点的扩散,会导致人们手舞足蹈。而后,逐渐冷静

下来,这说明兴奋的集中,抑制的扩散。

48.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一一抑制过程。

49.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

50.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51.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现实。

52.有的人爱财如命,有的人乐于济人。这表现的是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53.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54.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建立了科学心

理学。

55.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

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在研究方法上,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

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56.机能主义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

还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该学派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

环境。

2

57.行为主义心理学: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

为主义的诞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两个重要特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

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58.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

59.精神分析心理学: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其理论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被

称为心理学的“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0.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形成了心理学中

的“第三势力

61.现代认知心理学: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

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第二章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3.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

4.人在注意时,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一般是吸的更短促,呼的延长。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

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屏息”现象。

5.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6.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7.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8.作为一名教师,最需要拥有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配。

9.“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叫“注意的范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叫“注意的分配”。

10.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

意。

11.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

12.平时人们所说的“一心二用”是指注意分配品质的特征。其基本条件是同时进行两种活动中必须

有一种是熟练的。

13.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14.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个体将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久暂性。

15.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指注意在某项活动上保持的时间。

16.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如仔细看一张图片,长时间看电视、读一

本书。

17.注意的紧张度与注意的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注意的紧张度越高,注意的范围越小;注意的范围

越大,要保持高紧张度的注意就越困难。

18.在简单的任务下,注意的广度大约是7土2个方块组,即5〜9个项目,而互不关联的外文字母

的注意的广度则约为4〜6个。

19.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当时的知觉任务。(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

平。

20.实际上,人在注意事物或活动时,注意很难保持固定不变,注意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据调

查表明:7〜10岁儿童一般可以集中注意25分钟左右,少年有意注意的稳定性一般可保持40分钟

左右。

21.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1)注意对象的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

22.要使注意长久地集中在一个对象上,是很困难的。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

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23.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24.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

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5.影响注意的分配的条件:(1)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

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4

26.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由一种活动

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27.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

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第三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感知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

的起点。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外部感觉是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其中视觉和听觉是最

重要的感觉。

3.内部感觉是个体对内部刺激的觉察,主要包括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4.有味物质作用于口腔(主要是舌)中的味觉细胞引起的神经兴奋,传入大脑皮层的味觉中枢而产生味觉。

舌尖对甜味最敏感,舌中对咸味最敏感,舌两则对酸味最敏感,舌后对苦味最敏感。

5.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6.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能够感受刺激之间这一最

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一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叫绝对感受

性。

9.从明亮的阳光下走进暗室,开始什么也看不清楚,隔了若干时间,我们就能分辨出物体的轮廓来了,这

种现象叫暗适应。

10.从暗室走到阳光下,起初感到耀眼发眩,几秒钟后,就能看清楚周围事物了,这种现象叫明适应。

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适应。

1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3.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

继时对比。

14.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

小方块就显得亮些,这是同时对比。

15.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继时对比。

16.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

17.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很显著,又称视觉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

18.注视发光的灯泡几秒钟,再闭上眼睛,就会感到眼前有一个同灯泡差不多的光源出现在黑暗的背景里,

这时出现的就是正后像。

19.把视线转向白色的背景,就会感到在明亮的背景上有黑色的斑点,这是负后像,

20.一般来讲,刺激强度越大,时间越长,后像的持续时间也越长。

21.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22.--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

23.红色给人以热烈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这属于联觉。

24.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5.某物体绿中透红,表皮光滑,有清香的水果气味,吃起来酸甜。于是人脑便把这些属性综合起来,知道

它是“苹果”。这便是知觉。

26.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

6

27.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以及方

位知觉等。

28.美国心理学家沃克和吉布森设计首创的“视觉悬崖”是一种用来观察婴儿深度知觉的实验装置。

29.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30.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

31.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32.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

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瀑布效应)。

33.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

主运动现象。

34.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现象,叫诱导运动。

35.以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叫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

知觉和角色知觉。

36.错觉是指认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错

觉的种类有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

37.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

38.知觉的选择性是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

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39.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绝对强度。(2)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3)对象的活

动性。(4)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40.当知觉到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1.一般情况下,人们总会综合分析所知觉到的事物,而不是以偏概全,这反映了知觉的整体性。

42.一首乐曲由不同人演唱,用不同乐器演奏,仍被人们知觉为一首乐曲。这表现的是知觉的整体性。

43.知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大小恒常性。

44.不论坐在哪一个座位上,我们看到的教室的房门总是长方形的,不会因为观看角度不同造成它在视网膜

上像的不同而变成了菱形或梯形,这是形状恒常性现象。

45.不论在中午的强光下或是傍晚的暗淡光线下知觉粉笔和煤炭时,尽管在这两种情况下白粉笔和黑煤炭反

射的光量不同,但我们仍然把煤炭知觉成黑色的、粉笔知觉成白色的,这是亮度(明度)恒常性。

46.无论清晨、中午、傍晚,都会把中国国旗看作是鲜红的,不会因光照的不同而变化,这是颜色恒常性现

象。

47.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48.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敏锐性。

第二节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品质有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其中记忆的准确性是最关

键的特征。

3.记忆的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4.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要明确识记的目的,其次要集中注意力。

5.记忆的持久性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6.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

习。

7.记忆的准确性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8.记忆的准备性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9.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地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

取所需要的材料。

10.从现代认知的角度或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外界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1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

忆和长时记忆。

12.形象记忆是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留的是事物的具体形象,具有直观性。

13.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4.语义记忆是个人对各种有组织的知识为内容的记忆。

15.情绪记忆是个人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16.动作记忆是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

17.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8.人们游览过“万里长城”在头脑中留下了生动的形象,这就是形象记忆。

19.对获得成功的快乐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

20.对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的记忆,属于逻辑记忆。

21.在头脑中保留的体操动作、舞蹈动作等都属于动作记忆。

22.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知识记忆和程序性知识记忆。

23.程序性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

2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5.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6.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27.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即对信息的

识记具有选择性

28.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9.看过电影《董存瑞》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看电影时并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但董

存瑞的形象却始终难忘,这就是无意识记

30.学生有目的、有意义地记外语单词、数学公式、定理等,这就属于有意识记。

31.有意识记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一般而言,有意识记的效果要优于无意识记。在有意识记中,识记

的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到识记的效果和方法。

3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3.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电话号码、历史年代等的识记是机械识记。

34.机械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

35.意义识记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36.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

37.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是两种最基本的识记方法,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意义识记是以机械识记为前提,

机械识记是以意义识记为引导。

38.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但不能因此就否认机械识记的价值和作用。

8

39.整体识记:是指以全部识记材料为对象,反复进行,直至达到能熟记为止的识记方法。

40.部分识记:是指将材料分成若干部分后逐一识记。

41.综合识记法是将整体识记与局部识记相结合,即先进行整体识记,再进行部分识记,最后再进行整体识

记,直到成诵为止。

42.集中识记:是指识记是在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地重复进行。

43.分散识记:是指将识记活动分为多次进行,在两次之间有一定时间间隔。

44.实验证明,在材料的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分散识记的效果优于集中识记。

45.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46.记忆恢复(记忆回涨),是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即时测得的保持

量。

47.记忆的内容中不重要的细节部分趋于消失,而主要内容及显著特征能较好地保持,从而使记忆内容简略、

概括和合理。

48.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

49.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的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50.暂时性遗忘,是由于干扰等原因造成的提取信息的障碍,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如提笔忘字。

51.永久性遗忘,是一种因衰退原因而引起的存储性障碍,如果不重复识记或复习,永远不能再认或回忆。

52.主动性遗忘,即有意遗忘,是个体为减轻心理不安,有意使自己不去回忆痛苦的体验与感受的事件,弗

洛伊德的压抑性遗忘和巴特莱特的创见性遗忘属于此类

53.被动性遗忘,是指由于消退、干扰、腐蚀衰减等因素造成的遗忘。

54.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

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55.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56.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

57.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习的

材料的干扰,称为倒摄抑制。

58.一个较长的学习内容,首尾部分记忆效果好,中间部分遗忘较多,这是受前摄和倒摄抑制的干扰。

59.许多人利用早晨和晚上的时间学习记忆,其效果优于白天,这是因为早上和晚上所受的是单一抑制的干

扰。

60.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61.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62.复习难度小的材料可适当集中,难度大的材料可采取分散复习的方式,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63.相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以降低疲劳感,可以减少前摄抑

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64.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65.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66.无意回忆的特点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地想起某些经验。

67.有意回忆是有回忆任务、自觉追忆以往经验的回忆,其目的是要根据当前的需要而回忆起特定的记忆内

容。

68.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重现称为直接回忆

69.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或中介性的联想才能达到要回忆的旧经验称为间接回忆。

70.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71.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

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72.瞬时记忆的图像信息贮存的时间约为0.25~1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的时间也仅在2〜4秒之间。

73.感觉记忆贮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的,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

74.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图像记忆和声像记忆两种。

75.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

段。

76.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虽比感觉记忆长,但也不超过1分钟,一般如果30秒左右得不到复述,便会

遗忘。

77.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5~9个项目,平均值为7o

78.米勒提出了组块的概念。

79.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也存在语义编码。

80.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81.复述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另一种是精细复述。

82.实验表明,精细复述而不是机械复述是短时记忆保持的重要条件。

83.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意义编码为主。

84.意义编码有两种形式: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85.高中生处于记忆发展的“黄金时代”。

第三节表象与想象

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2.范老师看到了“长城”一词便想起了他曾经参观过的长城,这种现象属于表象。

3.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来划分,表象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如想起母亲的笑脸“听觉表象,如想起吉

他的声音。运动表象,如想起舞蹈动作等。

4.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5.想象: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6.想象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7.无意想象又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学生常常出现的“白日梦”现象,

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8.看到天上的白云,自然而然的想象成各种动物,就属于无意想象。

9.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10.再造想象是依据他人的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1.再造想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①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②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

确、鲜明、生动③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12.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13.创造想象产生需要具备以下条件:①强烈的创造愿望②丰富的表象储备③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④原型启

发⑤积极的思维活动⑥灵感的作用。此外,创造性思维能力、高水平的表象改造能力、丰富的情绪生活、

正确的理想和世界观也是创造想象的条件。

14.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15.幻想可以分为科学幻想、理想、空想三种形式。

10

16.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发展的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

能的积极幻想。

17.鲁迅在谈创作经验时说过,人物模特没有专门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渐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

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种想象形式属于典型化。

18.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替代功能。

19.想象的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

20.想象的品质: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

深刻性。

第四节言语和思维

1.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

2.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

3.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4.言语的特点:(1)目的性。(2)开放性。(3)规则性。(4)离散性。(5)社会性和个体性。

5.言语的功能:交流功能、符号功能、概括功能。

6.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

7.口头语言分为对话语言和独白语言。

8.对话言语指两个人或几个人直接交际时的言语活动,如聊天、座谈等。

9.对话言语是一种直接交际言语,具有情境性、反应性和简略性。

10.独白言语是个人独自进行的,与叙述思想、情感相联系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它表现为报告、讲演等。

11.独白言语是说话者独自进行的一种展开性的、有准备的、有计划的言语活动。

12.书面言语指一个人借助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借助阅读来接受别人言语的影响。

13.书面言语具有言语的随意性、展开性和计划性等特点。

14.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15.内部言语是在外部言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

16.言语的感知包括:(1)口头言语的感知。(2)书面言语的感知。

17.口头言语的感知涉及语言的清晰度与可懂度。

18.书面言语的感知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

19.对单词再认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单词的使用频率、单词的部分信息、单词的笔画数量与字形结构、单

词的语音和上下文等。

20.研究表明,阅读速度受视知觉广度、知识经验、阅读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1.言语的理解是指人们借助于听觉或视觉的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构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

22.言语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级水平:①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言语理解的第一级水平。②句子的理解是言语

理解的第二级水平。③言语理解的第三级水平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

2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

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24.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问题性。

25.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患者的病情,这属于思维的间接性。

26.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路开阔,能从各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全面地思考问题。

27.与思维的广阔性相反的是思维的狭隘性。

28.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

在联系。

29.与深刻性相反的是思维的肤浅性,往往看不到问题的本质,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洞察力和预见性。

30.思维的独立性是指能不受他人暗示,不盲从别人的见解,不依赖现成的方法和结论,独立地思考问题。

31.与思维的独立性相反的是思维的信赖性。具有信赖性的人遇事缺乏主见,易受暗示,盲目迷信,人云亦

云。

32.思维的批判性是指能严格而精细地思考问题,冷静而客观地评价和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不易受

自己的情绪和偏爱的影响。

33.与思维的批判性相反的是思维的随意性,具有该特点的人往往主观自负,自以为是,得出结论随心所欲。

评判事物不能坚持客观标准,易受个人情感的左右。

3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灵活地思考问题。它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条件发生变

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35.具有思维灵活性的学生,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规则、原理和规律,将书本中的知识与自己的见解进行

比较和融合,而不把书本当教条,同时还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善于迁移。

36.与思维灵活性相反的是思维的固执性,他们往往表现为固执,刻板,思维定势,墨守成规。

37.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

38.与思维的敏捷性相反的品质是思维的迟钝,这种品质表现为思路堵塞,优柔寡断,在新的情况面前束手

无策。

39.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40.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41.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42.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43.直觉动作思维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44.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

45.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46.儿童在发展语言之前就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的,如他们能够通过对各种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的概

括,区分“叔叔”、“阿姨”、“爷爷”等。

47.艺术家、作家、导演、工程师、设计师等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48.抽象逻辑思维也叫词语逻辑思维,它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49.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的

思维。

50.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

别和整体地把握。

51.足球运动员在一瞬间把握球场上对方球员的布局漏洞,不失时机地把球踢进球门,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

52.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53.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或辐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

确定的答案。

54.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同一思维)指人们根据己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或者

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

12

55.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

种答案。

56.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

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7.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58.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经验思维。

59.理论思维是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这种思维活动往往能抓住事物的本

质。

60.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61.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

本过程。

62.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

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63.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64.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

65.抽象是人脑中提炼各种对象或想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

66.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

67.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

68.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

69.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70.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

71.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72.根据概念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7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74.按事物的指认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具体概念。

75.按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

76.合取概念是根据一类事物中单个或多个相同属性形成的,它们在概念中必须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77.析取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结合单个或多个属性所形成的概念。

78.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是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形成的。

79.科学概念是在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如学习的定义、定律、原理等。

80.单独概念:关于某一特定事物的概念。如中国、长江、黄河、地球、鲁迅。

81.普遍概念:关于一类事物的概念。如飞机、汽车、律师、老师。普遍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般都。

82.概念的结构:(1)概念名称(2)概念定义(3)概念属性(4)概念例证。

83.概念学习的过程包括概念的获得和概念的运用两个环节。

84.发现学习是概念形成的主要方式。

85.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86.所谓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

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87.接受学习是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

88.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

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

并运用于实践中。

89.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的反映。

90.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91.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推理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

92.由铁能导电,铜能导电,铝能导电等,推理出“金属能够导电”的结论。属于归纳推理。

93.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类动物,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虎也是胎生的。这属于演绎推理。

94.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它的特点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95.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96.良好思维品质的特点: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

97.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分化概念。

98.提炼事物的本质,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是抽象。

99.用途扩散,即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比如,尽可能多地说出别

针的用途;

100.结构扩散,即以某种事物的结构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性。比如,尽可能多地画出

包含A结构的东西,并写出或说出它们的名字;

101.方法扩散,即以解决的某一问题或制造某种事物的方法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种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尽可能多地列举出用“吹”的方法可以完成的事情;

102.形态扩散,即以事物的形态(如颜色、味道、形状等)为扩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性。

比如,“利用红色可以做什么

14

第四章情感过程

1.人的情绪是以需要为中介的反映形式;情绪的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面部表情。

2.人们常把短暂而强烈的具有情景性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绪,如愤怒、恐惧、狂喜等;

3.把稳定而持久的、具有深沉体验的感情反应看作是情感,如自尊心、责任感、热情、亲人之间的爱等。

4.情绪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5.情绪通常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6.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7.在种系发展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较晚,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具有。

8.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9.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10.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是指每一种情绪和情感都能找到与之对立的情绪和情感。

11.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快感度、紧张度、强度和激动水平。

12.情绪这一心理现象最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

理基础。

13.情绪具有独特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

14.眼神温柔、目瞪口呆、横眉冷对、扬眉得意、咬牙切齿、面红耳赤等都是有机体通过面部表情表达感情

的方式。

15.恐惧发怒时全身发抖,高兴时手舞足蹈、动作轻快,悲哀时动作缓慢、步履沉重,以及趾高气扬、垂

头丧气、抱头鼠窜、呆若木鸡等都是形容表现感情产生时有机体体态的变化。

16.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

17.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18.当获悉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时,人们欣喜若狂。此时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19.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亲人死亡后引起的极度悲哀,这些都属于情绪状态中的激情.

20.激情状态下,人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21.“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心境影响所致。

22.“忧者见忧,喜者见喜”说的是心境。

23.“情急生智”所描述的一种情绪状态是应激。

2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反映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25.绝望属于激情。

26.狂喜、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激情。

27.学生临考的怯场属于应激。

28.车祸、地震、水灾等突如其来的灾难引起的情绪体验是应激。

29.“灰心丧气”“见花落泪”“对月伤神”的情绪状态是心境。

30.“暴跳如雷”“欣喜若狂”等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是激情。

31.高兴时手舞足蹈、恐惧时手足无措的情绪表达方式是身段表情。

32.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指出这种适应性综合症包括动员/警觉/惊觉、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33.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居等)。

34.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反应)

35.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输入、中介、反应、应对)

36.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

37.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形式。

38.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属于道德

感。

39.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属于理智感。

40.理智感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1.友谊感、荣誉感、革命人道主义情感属于道德感。

42.点头微笑表示赞赏,摇头皱眉表示否定是情绪的信号功能。

43.情绪情感的组织作用表现在:促成知觉选择、监视信息的移动、影响工作记忆、影响思维活动和人的行

为表现这几个方面。

44.“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是情绪的健康功能的体现。

45.人们常说的“动之以情”是情绪情感的感染功能的体现。

46.适度的紧张和焦虑促使个体积极思考并产生行动,达到成功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情绪的动机功能。

47.情绪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

48.情绪具有较大的肤浅性、表浅性。

49.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50.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叫压力,也

称应激状态。

51.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等。

52.人将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致命打击主动遗忘的防御机制被称为压抑。

53.“葡萄酸心理”、“甜柠檬效应”属于文饰防御机制。

54.合理化有三种表现:①酸葡萄心理②甜柠檬心理③推诿

55.“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投射防御机制。

56.“迁怒”就是置换防御机制。

5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属于代偿防御机制。

58.除夕打碎了碗,习俗上说句“岁岁平安”属于抵消防御机制。

59.歌德痛苦时创作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属于升华防御机制。

60.詹姆士一一兰格理论认为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

61.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

脑。

16

第五章意志过程

1.意志行动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性的行动。(2)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

最重要的特征。(3)意志对行动具有调节作用。(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2.人的行动是以意识为中介,以自觉目的为特征的意志行动,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3.“胜不骄,败不馁”就是情感服从于意志的表现。

4.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和制订行动计划等环节。

5.意志是指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

心理过程。

6.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认知过程。

7.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是意志努力的集中表现。

8.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自制性、意志的坚韧性。

9.善于迅速的辨明是非、合理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是意志的果断性。

10.某学生既想参加演讲比赛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人讥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趋避冲突.

11.在目的冲突中,个人在回避两个有利无害的目标时引起的冲突是双避式冲突.

12.小明既想取得好成绩,又想出去玩,这属于双趋冲突。

13.某人在商场购物时,既喜欢质量好的商品,又嫌价钱太贵。这种心理冲突属于趋避式冲突。

14.“进退维谷”是一种双避冲突。

15.对于胆小而易受暗示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培养他们意志的自觉性。

16.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盲从和独断性.

17.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他们缺乏的意志品质是果断性。

18.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

19.与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冲动性)和怯懦。

20.与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

21.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执拗。

22.“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缺乏意志的坚韧性的表现。

第六章需要、动机与兴趣

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

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3.需要的根本特性是动力性。

4.饮食、睡眠、休息属于生理性需要。

5.根据需要的分类,好奇心属于社会动机。

6.对劳动、成就、权力、荣誉的需要属于社会需要。

7.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8.“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9.马斯洛是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把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

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0.生理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11.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最重要的是生理需要。

12.缺失需要一旦满足,由此产生的动机就会消失;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的需要。

13.人们希望得到较稳定的职位,愿意参加各种保险,都表现了他们的安全需要。

14.爱与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15.马斯洛将求知需要看成克服障碍的工具

16.追求个人特有潜能的充分发挥,理想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1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18.求知需要基本满足后的高一层次的需要是审美需要。

19.搞小发明实现了自我潜能,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20.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1.动机产生的条件:内在条件是需要、外在条件是诱因。

22.凡是使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

23.凡是使个体逃离或躲避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

24.根据动机的价值不同,动机可以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25.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26.口渴会促使人作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激发功能。

27.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去图书馆或者教室看书,这是动机的指向功能。

28.在行为的坚持性上体现的是动机的维持功能。

29.凡能引起个体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称为诱因。

30.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希望自己搭的积木又高又稳,超过别的孩子;一个小学生希望自己在考试中获得好成

绩,能名列前茅;一位青年工人希望自己在技术革新中做出贡献,能得到工厂的奖励;一位作家希望创作

出反映时代重大主题的作品,受到社会的好评。这些动机都是成就动机。

31.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

大的推动作用。

32.根据兴趣的来源和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

33.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广度、兴趣的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

18

第七章能力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

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多种能力的综合特征结合称为才能。

3.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4.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技能是对一系列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人在从事某种活动时

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

5.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

则有一定的限度。

6.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7.知识、技能的掌握要快一些,能力的发展比知识的获得要慢得多,而且不是永远随知识的增长而成正比

例的成长的。

8.在人的一生中,知识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积累,但能力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

过程。

9.“高分低能”说明知识不等同于能力。

10.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1.一般能力包含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12.特殊能力是指完成专业活动所特别需要的能力。

13.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14.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5.模仿能力是动物和人类的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16.再造能力(模仿能力)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和活动,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17.再造能力(模仿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能顺利掌握别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并按现成模式进行活动的能力。

18.认识能力就是指人脑存储、加工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19.实践活动能力(操作能力)就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去完成各项活动的能力,如劳动能力、实验操作能

力等。

20.社会交往能力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沟通能力、解决纠纷的能力等。

21.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

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

22.英国心理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