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 《穿井得一人》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6 《穿井得一人》阅读真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穿井得一人一、课内阅读(一)(2022·内蒙古呼和浩特·七年级期末)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选自《吕氏春秋》)1.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是一篇______(体裁)。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B.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C.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舍弃)3.下列句中的“之”与“宋之丁氏”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友人惭,下车引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学而时习之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5.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多种信息,有时真伪难辨。如果生活中发生了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事,你会采取怎样的态度?【答案】1.寓言2.C3.D4.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有人)向宋国国君报告了这件事(或使宋国国君知道了这件事)。5.(1)对于各类消息,我们要(像宋君那样)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调查研究;(2)不要(像“国人”那样)轻信传闻,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3)作为消息的发出者(如丁氏)应表述准确、清晰,避免产生歧义,造成误会。(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本文是一篇寓言,寓意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2.C.句意: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险,轻薄。故选C。3.“宋之丁氏”中的“之”意为“结构助词,的”。A.代词,代指元方;B.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独;C.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D.结构助词,的;故选D。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国,国都;道,讲述;闻,使……听到。5.考查谈启示的能力。回答时一要结合文章内容,二要联系实际。结合“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宋君没有偏听偏信,而是派人去调查,告诉我们对于各类消息,我们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有条件的可以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有闻而传之者”“国人道之”可知,这些人不去辨别消息的真伪,就去相信,就去传播,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闻,也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结合“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丁氏没有准确、清晰地表达出真实的意思,所以让人产生了歧义,告诉我们作为消息的发出者应表述准确、清晰,避免产生歧义,造成误会。【参考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二)(2022·河北秦皇岛·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6.甲文选自《____》一书,是该书《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文字。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

汲:(2)及其家穿井

及:(3)丁氏对曰

对:(4)求闻之若此此:8.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9.你从文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案】6.吕氏春秋7.①从井中取水;②等到;③回答;④这样8.(1)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2)得到了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里得到了一个人。9.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轻信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意思对即可)【解析】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本文就是选自《吕氏春秋》,出自于该书《慎行论•察传》。7.本题考查解释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而出门从远处的井里打水洗涤。汲:从井里打水。(2)句意:等到他们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3)句意:丁氏回答说。对:回答。(4)句意:寻求到的消息像这样。此:这样。8.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平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重点字词有:(1)国,国都;道,讲述、谈论;闻,使……听到/知道。(2)使,使唤;非,不是;于,在。9.本题考查阅读启示。作答时,需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选准角度谈启示、感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丁家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三)(2021·山东德州·七年级期末)课内文言文阅读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家无井而出溉汲汲:从井里取水 B.及其家穿井

及:待,等到C.国人道之

道:道理 D.丁氏对曰

对:应答,回答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

夫君子之行B.有闻而传之者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其一犬坐于前D.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12.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B.对待“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国人都很理智,没有相信。C.《穿井得一人》是一则寓言,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D.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对待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答案】10.C11.A12.B【解析】10.C.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道,谈论。故选C。1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助词,的\助词,的;B.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却;C.介词,对,向\介词,在;D.像\代词,你;故选A。12.B.根据“国人道之”可知国人都相信了这件事,才会互相谈论。故选B。二、对比阅读(四)(2022·河北唐山·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夔①有一足衰公②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③乎?”曰:“夔,人也,何故④一足?彼其无他异⑤,而独通于声⑥。尧⑦赞曰:‘夔一而足矣。⑧,使为⑨乐正⑩。故曰:‘有夔一足矣。’非一足也。”(节选自《韩非子》)【链接材料】足:①脚;②足够,充足,满足;③值得,配。注:①[夔(kuí)]我国最早有史料记载的音乐家,以精通音乐著称。②[哀公]鲁国的国君。③[信]真实。④[何故]什么缘故:为什么。⑤[彼其无他异]这个人没有其他不同于常人的地方。⑥[声]音律、音乐。⑦[尧]上古帝王名。⑧[夔一而足矣]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⑨[为]担任。⑩[乐正]古代官名,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育,负责乐舞、祭祀等事宜。1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

(2)及其家穿井()(3)吾闻夔一足,信乎?()

(4)故曰:‘有夔一足矣。’()14.与例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穿井得一人》)A.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杞人忧天》)B.友人惭,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C.夫君子之行(《诫子书》)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15.这两则寓言讲述的故事都跟传闻有关,阅读后都能带给我们思考。请你用自己的话将表格填写完整。篇名传闻事情原貌启示《穿井得一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①③《夔有一足》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②【答案】13.(1)从井里取水

(2)待,等到

(3)听说

(4)所以14.C15.示例:①丁家在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等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②夔精通音律,尧很欣赏他,说:“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意思对即可)③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意思对即可)。【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汲:从井里取水。(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井。及:等到。(3)句意: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闻:听说。(4)句意:因此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故:所以。1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句意:宋国的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之:结构助词,的。A.句意:又有一个担心他因为那担心而出问题的人,因此就去劝他。之:代词,代指他;B.句意: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来拉元方。之:代词,代指元方;C.句意:君子的修行。之:结构助词,的;D.句意:过了一会儿,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之:语气助词,无义;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①根据“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可知,丁家无井,只能出门打水浇田,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在家里打了井后,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等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②根据“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菱有一足’”可知,姜精通音律,尧很欣赏他,“夔一而足矣”意思是有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足”是足够的意思。③这两个故事都是因为对所听到的话理解有误,误传出去,听的人轻信盲从,以讹传讹闹出笑话。启示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不轻信盲从。【参考译文】【乙】鲁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夔这个人只有一只脚,这是真的吗?”孔子回答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这个人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就只是精通音律。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使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说:‘有像夔这样一个人就足够了。’不是只有一只脚啊。”(五)(2022·广东·新会陈经纶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16.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或虚词的词性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宋之丁氏/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吾穿井得一人/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C.及其家穿井/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D.有闻而传之者/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①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②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③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选自《吕氏春秋》,有改动)18.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人先表澭水(表,作标记。) B.遽契其舟(契,刻。)C.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惑,困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任,任意。)19.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0.有人说,【甲】文与【乙】①文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答案】16.A17.(1)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2)像这样寻找消息,还不如不知道。18.D19.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0.同意。甲文先讲述“丁氏凿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的故事,然后得出“为获得真知灼见,不应该道听途说”的观点。乙①文先讲述“荆人按记号渡河”的故事,然后得出“不与时俱进造成失败”的结论。两者均属于“先叙后议”。【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词性辨析。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狼;B.动词,得到/动词,得到;C.代词,他的/代词,它们的;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故选A。1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道,谈论;之,代词,代指这件事;闻,使……听道。(2)第一个“闻”,名词,消息;第二个“闻”,听到,引申为知道。1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D.句意: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任:对待。故选D。19.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本句句意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也”“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此……也”是判断句,其前面应断开。故断句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作答时,首先表明观点态度,同意。其次结合具体内容阐明理由。由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可知,先讲述“丁氏凿井得到一个人的劳力”的故事,由“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可知,然后得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不能道听途说的道理。由乙①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宋国河流名)。澭水暴涨,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可知,先讲述“荆人按记号渡河”的故事,由“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涨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可知,然后得出“不随着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思想和做法,最终就会招致失败”的道理。故两者均采用“先叙后议”的手法。【参考译文】

【乙】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设立标记。澭水(突然)上涨,楚国人不知道,顺着(原来的)标记在夜间渡水,(结果)淹死人的有一千多人。以前他们设立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现在水位已经变化,水涨了很多,(可是)楚国人还是照着原来的标记渡水,这是他们惨败的原因。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于是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从他刻着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打捞宝剑。船已经动了,但剑没有动,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有个经过江边的人,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孩子的父亲虽然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六)(2022·山东烟台·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孤立的一棵树。③衽:卧席。④濡:沾湿2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3)复徙衽以从阴2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B.复/徙衽/以从阴C.其一犬/坐于前(《狼》)D.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阴逾去,而其身愈湿。24.你从甲乙两则寓言中各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21.(1)从井里取水(2)待,等到(3)移动、迁移、转移。22.B23.(1)(这样)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2)那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来越湿了。24.甲文告诉我们:不要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乙文告诉人们:外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随机应变),不能墨守成规。【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2)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及:待,等到。(3)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徙:移动,转移。22.本题考查划分句子停顿。要根据句意及句子结构进行划分。A.句意: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宋君”是主语,“令”作谓语,“人”作宾语,“宋君令人”满足主谓宾结构,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其后划分停顿;B.句意: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复”做副词,译为“又、再”,此处表示郑人动作的重复,其后应划分停顿;“以从阴”是“徙衽”的目的,其前应断句,此选项正确;C.句意: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其一”是主语,“犬”作状语,应在主语后划分停顿,断句为:其一/犬坐于前;D.句意:以静思反省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以修身”“以养德”分别是“静”“俭”的目的,应在“静”“俭”后划分停顿;故选B。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1)句意: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得到了一个人的使唤),不是从井中挖到了一个人。之:的;使:使唤,使用;于:在。(2)句意: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逾:同“愈”,更加;去:离开,这里指越来越远。2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中,“得一人之使”被众人传为“穿井得一人”,可见谣言往往失真,事情的真相可能被传得面目全非,告诉我们不要人云亦云,要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乙文中,郑人白天随着树影移动席子可以乘凉,夜晚用同样的办法却被露水沾湿身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情况是不断变化的,不能只用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据此综合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乙】郑国有个人在一棵独立的树下乘凉,太阳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也随着树的影子挪动自己的卧席。到了黄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树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动,树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动,他又随着树影挪动自己的卧席,而苦于露水沾湿了全身。树影越移越远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湿。(这个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当笨拙了。(七)(2022·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察传》)【乙】世之听者①,多有所尤②。多有所尤,则听必悖③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④视者不堵北方,意有所在也。【注释】①听者:指靠听闻下结论的人。②尤:通“囿”,蒙蔽。③悖(bèi):迷乱,违背。④乡:通“向”。(《吕氏春秋》)25.下列加点词语都是动词的一项是(

)A.及其家穿井

将复何及B.有闻而传之者

传不习乎C.求闻之若此

若屈伸呼吸D.闻之于宋君

博闻强识26.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乙】文中的文言疑难字词。方法词语示例加点词意义查字典其要必因人所喜(1)yāo:①邀请。②要挟,威胁。③求取。(2)yào:①要领,关键。②概括,总括。③需要,想要。(1)________迁移法尤者多故无缘无故(2)________27.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8.“智者止于流言”,你认为【甲】文中谁最有可能成为阻断谣言流传的智者,为什么?29.【甲】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传》),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推测【乙】文是否选自《察传》篇?并结合内容阐明理由。题解:“察传”,即慎重审查传言的意思。因为有些话像是对的,实际却是错的;有些话像是错的,实际却是对的。在辗转相传的过程中,也经常出现“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的现象。而关于察传的方法,应根据情理加以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真正的实情。【答案】25.A26.

关键;

原因27.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28.示例一:第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如果他听到这个说法的时候不主观臆断,而是用冷静客观的态度稍加思索,质疑其现实存在的荒诞性,去向丁家人求证其真伪,就有可能不再毫无根据地传播;示例二:传播过程中听到的任何人都可能是智者,如果其中一个人听到谣言之后,不是不加思索地接受,不负责任地传播,而是能够审慎地辨别其真假,带着疑问向丁家人求证,得到证实后能向世人解释其真相,就有可能中止谣言传播;示例三:在国人传播过程中,丁家人听到谣言后如果不是置身事外,任凭谣言传播,而是主动向大众澄清事实真相,负责任地明确谣言的源头,就会阻断谣言流传。29.示例:不能归入。根据“题解”,《察传》侧重强调应慎重审查传言及如何“察传”,而【乙】文着眼“去掉蒙蔽”的观点,重在强调靠听闻下结论的人,往往会被蒙蔽,而人之所以会被蒙蔽,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是因为局限于个人的好恶。由此可见,【乙】文内容与《察传》主题不一致,所以不应该放入《察传》。(能分别结合乙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即可)【解析】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A.动词,等到/动词,来得及,赶上;B.动词,传播/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C.动词,像/代词,你;D.动词,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名词,见闻。故选A。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其关键必定在于人的有所喜爱。要,关键。(2)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故,原因。尤者多故,受局限的原因很多。故,原因。27.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要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并非。28.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识来分析。《穿井得一人》故事中的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要想阻断谣言,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很关键,由原文“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可知,第一个听到这句话的人没有分析思考就传播出去了,如果他能够冷静对待,对这样荒谬的现象持怀疑态度,并能够去向丁家人求证,就不会有后面的传播了。据此分析,第一个人可以阻断,那么任何一个听到这个谣言的人都可以阻断,由“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可知,听到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探究真伪就传播出去,甚至传到了国君那里,所以如果每一个传播者都客观对待、及时求证的话都可以阻断谣言。此外,丁家人作为这句话的起源者,当国君询问时才说出真相,如果丁家人听到大家的传言之后马上去澄清事实,让大家不再以讹传讹,丁家人也可以成为阻断流言的智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2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和主题的理解。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意思,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做出判断即可。由“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可知,乙文告诉人们靠听闻下结论的人,往往会被蒙蔽,而人之所以会被蒙蔽,对事物的判断出现偏差,是因为局限于个人的好恶。所以对事物做出判断时要尽力脱离个人好恶,努力去掉蒙蔽。而链接材料中指出“‘察传’,即慎重审查传言的意思”,强调的是听到传言时要慎重对待,结合实际认真审查,“根据情理加以判断”,不要盲从。两者强调的主题是不一致的。所以乙文不能放入《察传》。据此分析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乙:世上只根据听闻下结论的人,常常会有一定的局限。常常会有一定的局限,那么根据听闻下的结论就一定是谬误的了。受局限的原因非常多,关键点一定在于人的有所喜爱和有所憎恶。面朝着东望的人,看不到西面的墙,朝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这是由于心意专于一方啊。(八)(2022·山东菏泽·七年级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穿井得一人》)【乙】昔有人设罝①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②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③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④。(选自《笑林》,有改动)【注】①罝(jū):网,用以捕鸟兽。②鲍鱼:这里指用盐淹渍的鱼,咸鱼。③怪:对……感到奇怪。④息:平息。3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

及:()(2)国人道之

道:()(3)丁氏对曰

对:()(4)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去:()31.用“/”为下列句子断句(划两处)。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3.【甲】文中消息被讹传为“丁家挖井挖出一个人来”,丁氏和“传之者”都有责任,请简要说说各自犯了什么错误。34.【乙】文中“奉之者”犯了什么错误?【答案】30.

等到

讲述

应答,回答

离开31.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32.(1)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或:打水浇田)。(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33.丁氏表述不够清楚,“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34.犯了将传闻当作事实的错误【解析】3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2)句意:国都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道:讲述。(3)句意:丁氏答道。对:应答,回答。(4)句意: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去:离开。31.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句意: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积七八年”,表示时间,作状语,应与后面断开;“鲍鱼主过庙下”表示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陈述一个事实,“问其故”,交代鲍鱼主问立庙缘由,“鲍鱼主过庙下”与“问其故”之间应该断开。故断句: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32.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2)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非,并非。3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甲文,由“吾穿井得一人”“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分析,丁氏表述不够清楚,使听到的人产生了误解。由“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分析,“传之者”没有调查就开始传播,造成以讹传讹。34.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阅读文言文,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根据“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分析,“奉之者”没有去调查事情真伪,没有冷静分析,人云亦云,轻信不科学的东西,闹出了笑话,犯了将传闻当作事实的错误。告诫我们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参考译文】乙: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用来捕捉獐子,抓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里来的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九)(2022·广西防城港·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庞葱与太子质(做人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

(2)国人道之_____________

(3)闻之于宋君____________

(4)谓魏王曰_____________36.【乙】文中画波浪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B.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C.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37.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宋君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是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B.【甲】文叙事简洁、层次清楚,特别是中间“国人道之”,可让读者想象出整个都城的好事者以讹传讹的情况。C.庞葱从邯郸返回,得不到召见的原因是魏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3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②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39.【甲】【乙】两文描述了一个共同的现象:一件事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乙文庞葱说的故事可以用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来概括这种现象。40.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答案】35.

待,等到

讲述

使听到

告诉36.D37.D38.(1)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2)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然没能得到召见。39.三人成虎40.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对即可)【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等到;(2)句意: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道:讲述;(3)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听到;(4)句意:庞葱对魏王说。谓:告诉。3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句意为: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中主语“邯郸”,谓语动词“去”,宾语“大梁”,“今”为时间状语,“也远于市”为程度状语,故此处停顿;“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中,“而”为连词,紧承主语“议臣者”,“过于三人矣”为定语,修饰“议臣者”,故此处停顿;“愿大王察之矣”中“察”为谓语,“之”为宾语,“愿大王”为目的状语,故此处停顿;因此该句正确停顿为: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大王察之矣故选D。37.D.“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达到了”表述有误。由乙文“王曰:‘寡人自为知’”可知,魏王坚信自己的立场,对庞葱仍持怀疑态度;由“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可知,魏王最终没有再次召见起用庞葱,由此可见魏王听信了谗言。所以,庞葱临行前对魏王讲“三人成虎”故事的最终目的并未达到;故选D。3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①使:劳动力;非:不是;于:在。②罢:结束;果:果然;见:召见。39.由乙文“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和“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以及魏王的三次回答可知,庞葱说的故事可以用“三人成虎”来概括。三人成虎:城里本没有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说城里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传播,就能使人信以为真。40.由甲文“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可知,面对“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宋君持怀疑态度,于是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由此可见宋君不轻易相信流言,注重实际调查,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乙文“寡人信之矣”“寡人自为知”和“果不得见”可知,魏王狂妄自大,不肯听取他人意见,立场不坚定,轻信谣言,主观臆断;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听谣,不信谣,不传谣,要用理性的眼光对待传言。通过努力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能迅速、准确辨识传言的真假。【参考译文】【乙】庞葱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葱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然没能得到召见。(十)(2022·江苏盐城·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工之侨①献琴工之侨得良桐②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④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⑤焉。匣而埋诸土,期年⑥出之,抱以适⑦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明代刘基《郁离子》)注:①工之侨:虚构的人名。②良桐:上等桐木。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③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④诸:兼词,之于。⑤窾:同“款”,款式。⑥期(jī)年:第二年;满一年。⑦适:到……去。4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4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丁氏对曰(2)谋诸漆工(3)遂去43.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工之侨闻之(《工之侨献琴》)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B.有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C.作断纹焉(《工之侨献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D.不知其所终(《工之侨献琴》)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附,身亡所寄(《杞人忧天》)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1)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2)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45.从这两则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案】41.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42.(1)回答(2)谋划(3)离开43.B44.(1)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美好的琴,就把琴献给太常寺。(2)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45.《穿井得一人》: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实的消息。《工之侨献琴》: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解析】41.考查断句。句意为: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按照行为的先后顺序,“贵人过而见之”是第一层,贵人路过看见了这张琴。“易之以百金”是第二层,贵人用百金买下了这张琴。“献诸朝”是第三层,贵人把这张琴献给朝廷。故断句为: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4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丁氏回答说。对,回答。(2)句意为:跟漆匠商量。谋,谋划。(3)句意为:于是离开了。去,离开。43.A.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B.表顺承,可不译\表转折,却;C.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D.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故选B。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以为,认为;之,的;之,代词,指琴;太常,主管音乐的部门;(2)岂,难道;独,只是;莫不,全都是;然,这样。45.考查阅读启示。《穿井得一人》:宋氏本来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结果大家竞相传播,最后居然变成了打井打出来一个人,宋君听说了这件事,没有轻信,而是派人找丁氏询问,得知了事情的真相,这启示我们:道听途说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不要轻信流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要有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工之侨献琴》: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第一次因为外形“不古”被拒,第二次他把琴做了伪装之后,由贵人买去献给朝廷,琴还是那把琴,却得到了乐官的高度评价,借些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参考译文】工之侨献琴工之侨得到一棵良好的桐树,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像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说:“不古老。”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在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第二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