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1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2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3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4页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过唐论”——《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二篇课文。历史上有一些朝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历史教训令后人感叹不已,常引以为鉴。这一课的两篇课文,分别对秦朝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进行总结,得出了各自的结论。阅读课文时,注意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写作意图。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要体会本文纵说盛衰之理,却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的特点。鉴赏以散体写史论,文字平易晓畅,简洁生动,感慨遥深的特点。【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书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欧阳修以及《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加强文化积淀;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提升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言艺术,能够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促进思想深刻性的培养。【教学重难点】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评价标准】1.了解欧阳修以及《新五代史》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化常识2.能够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了解史论的一般写法,3.能够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满招损,谦得益”。于人,论个人成败得失;于国,论兴衰存亡。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欧阳修,走近他眼中的后唐史。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了不起的朋友圈:知心好友梅尧臣、改革战友范仲淹、文豪学生: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修史同事司马光;文坛领袖称号: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文学成就: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活动2.了解《新五代史》《新五代史》是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一,原名《五代史记》,记载五代(907—960),即唐宋之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后人为了把这部书与北宋初年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区别开来,就称为《新五代史》。活动3.相关背景欧阳修生当弱宋之际。北宋王朝建立之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贵族豪强享有免役、免税等种种特权。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统治阶级日益腐化堕落,为了充盈贫竭日空的国库,维持自己骄奢淫逸的生活,支付连年战争的巨大开支,也为了满足外族统治者输款纳币的苛刻要求,求得暂时的苟安,他们对内则加紧搜刮民脂民膏,残酷压榨穷苦百姓,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对外则忍辱求全,非但不力图振作,反而一味地妥协退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民贫国弱,外族步步进逼,民族矛盾日趋激烈。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的产物。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对统治当局的腐朽,对自己阶级的没落,欧阳修不可能漠然置之,无动于衷。他一方面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改革运动,一方面著述撰文,大声疾呼,从历史的烟云中撷取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以垂示当世。活动4.解题①伶:乐工,艺人。②伶官:乐工作了官。③传:传记,史书编写的一种体式。④序,一种文体。活动5.了解文体《史记》首创论赞体例,即在许多篇章正文前后以“太史公曰”为开头写一段议论抒情性文字,唐刘知几在《史通》中将篇前文字称为“序”,篇后文字称为“赞”。欧阳修撰《新五代史》,沿用此体,在一些纪传前后撰写序论,阐发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的看法,以总结经验,引为借鉴。本文即为欧阳修为《伶官传》所写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后唐庄宗好俳优,宠幸伶人,伶人因而用事,败政乱国,终至于国灭身亡。所写四个伶人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唯敬新磨善于讽谏,颇有楚国优孟之风,无恶评,其他三人皆擅宠乱政、谄媚奸邪之徒。文末,欧阳修有几句评论:“《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即郭从谦),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可见其撰述此传以史为鉴、居安思危之意。文言文中的“序”,有文序、诗序、书序、赠序等,“书序”作为古代序文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活动6.了解“伶人”伶人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史载,黄帝时伶伦造音乐后称乐官为伶官,后来也将以演戏为生的艺人包括进来,将他们统称为伶人。伶人的社会地位卑下,我国自古就有“乐户”制度,也就是说伶人都必须列入专门的户籍,且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不得为良。清朝的时候,还有专门的规定禁止伶人参加科举。活动7.了解“李存勖”唐庄宗姓朱邪,名存勖,本是沙陀族人,他的祖上做唐朝的臣子,被赐姓李。他父亲李克用被唐王朝招来镇压黄巢农民军,沙陀兵进入长安,焚宫殿,烧府库,大肆掠夺,无恶不作。公元908年,晋王李克用死,李存勖继承父业,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他初有大志,着手整顿纪律败坏的沙陀兵,组成精锐部队。913年破幽州,取河北,击败对手梁国军队。923年在魏州称帝,国号称后唐。庄宗李存勖喜欢滑稽戏,又通晓音乐,能自己谱曲,直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往往能听到人们唱他谱写的歌,所谓“庄宗亲自谱写”的曲子到处都能见到。从他继承父业,到统一天下,常常和戏子在庭院排练演戏,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伶人因此掌握朝政大权,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任务二:初读感悟,预习检查后唐庄宗李存勖被誉为军事天才,骁勇善战,战功赫赫,很短时间内率兵横扫南北,灭燕,灭后梁,驱逐契丹兵出境,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可他仅仅称帝四年,即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最终身死于伶人之手。其勃兴速亡的教训,令人感叹。这篇短序与文末评论前后呼应,通过论述后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盛衰之理”多由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论点——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的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引论:开宗明义,正面提出主张,以此作为全篇的总纲。】第二部分分析论证——第2段: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正面:庄宗遵父命报仇成功-----忧劳可以兴国】第3段: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反面:庄宗沉溺声色亡国------逸豫可以亡身。进一步阐明成败由人的道理。】第四部分得出结论——第4段:生发议论,探究因由,总结教训【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布局恰切,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是一篇严密规范的政论文。任务二:文本研究【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第1段是立论。文章以“呜呼”发端,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叹惋基调。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乱频仍,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之一。也许是其间感觉沉痛、可资嗟叹处甚多,故欧阳修作序论均以嗟叹之词“呜呼”开篇。紧接着作者亮出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天下兴亡、国家盛衰的道理,无非归结为天命和人事两方面,欧阳修不否认其中有天命的因素,但更强调人事。如何知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①理:道理②岂:难道③人事:古今异义,文中为,人力所能做到的事④原:推究⑤(之)所以:……的原因活动二:问题探究1.第一段有何作用?明确:①开篇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引发思考;②总领式点出拿庄宗兴亡的历史进行说理,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接下来两段紧承上文,分别引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说明立论的根据。第2段,写庄宗继承晋王遗命。晋王三遗恨的故事,近乎小说家语,未必确有其事,故云“世言”;但庄宗继晋王位时,强敌环伺却是不争的史实。其功业发端于“殷忧”之时,故而欧阳修从这个故事说起。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云:“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庄宗恪遵父命,矢志复仇,用兵前请三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凯旋后还三矢,恭敬收藏,可谓竭诚尽忠,故能有所成就。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①矢:箭②立:统治者确立即位③约为:订立盟约,结为④遗恨:遗憾,古今意义⑤其:语气词,表祈使,一定⑥乃:你,你的⑦从事:官名,泛指属官;⑧少牢:古代祭品,一猪一羊。补充:“太牢”,即牛羊猪全备。⑨盛以锦囊:状语后置,“以锦囊盛”。⑩及:等到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明确: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三段的议论做铺垫。2.晋王赐给庄宗的三支箭有什么含义?明确:代指晋王的三个遗憾,分别代指对梁、燕王和契丹的仇恨,并借此来激励庄宗要励精图强。【思考3】研读第三自然段第3段,以两个对比渲染庄宗由成到败的巨大反差。先写其成功。灭燕,“系燕父子以组”,再灭梁,“函梁君臣之首”,终于报燕、梁之仇,“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功业达到顶峰,“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再写其由胜转败。本来“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可以高枕无忧了,孰料“一夫夜呼”,竟然“乱者四应”,原先的“意气之盛”荡然无存,代之以“仓皇东出”“土卒离散”“君臣相顾”“泣下沾襟”。作者评论说:“何其衰也!”这两句概括性极强,对比也极为鲜明,不禁引发人们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为何庄宗能善始却不能善终呢?这就引出下文的议论。文章先让一步:难道是得天下困难、失天下容易吗(归于天命)?自然并非如此,文章随即作出回答:或者考察他成败的原因,都是因为人事吧?紧接着开始分析到底是怎样的“人事”导致其成败。文章引《尚书》“满招损,谦得(受)益”的古训,暗寓庄宗之前谦虚谨慎,终于成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终致颠覆。由此得出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才是“自然之理也”。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①方:当,正②以组:介宾短语后置,组,丝编的绳索③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④仇雠:仇敌⑤何其:多么⑥抑:或者⑦本:推究⑧兴,亡:使动用法,使……兴盛,使……灭亡⑨逸豫:安乐⑩举:全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明确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论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第三段和第二段综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明确: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正面叙说兴盛的原因,第三段反面叙说灭亡的原因。【思考4】研读第四自然段第4段,从上文“盛”“衰”处进一步阐发。正因为他之前忧虑劳苦,竭忠尽智,所以“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而后来安于享乐,不思戒慎,所以“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实际还是阐发开头所云“盛衰之理……岂非人事”的观点。最后又将此论扩而广之,以“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结束全篇,强调逸豫亡身不限于伶人,只要是“困于所溺”,虽智勇者也会因漠视“忽微”之患而积少成多,酿为大祸。言外之意,此事不可不戒慎!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①夫:句首发语词②于忽微:状语后置,忽微,形容词作名词,微小的事③于:被④所溺:所溺爱的事物⑤作:写活动二:问题探究1.试概括第四段的作用。明确: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明确:因为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思考5】鉴赏作品的论证方法,感受作品的语言特色1.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明确:①例证法。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②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2.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明确:①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文章作为一篇旨在以史为鉴的史论文,依据史实,娓娓道来,仿佛与预想中的读者谈古论道,辞气委婉,言语恳切。文章从“呜呼”起笔,寄寓感慨,其后“可谓壮哉”“何其衰也”,一叹再叹,语重心长。叙庄宗功业辉煌,语含敬佩;述其迅疾陨落,则充满叹惋,叹其未能善终,悯其勃兴忽亡。论其败因,先用反问,再以疑问呼应观点,最后以“岂独伶人也哉”收尾,更是使说理委婉而富恳切之意。②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文章语势波澜起伏。开篇亮出观点,突兀而起,随后阐发立论根据,叙述“晋王三矢”故事,节奏为之一缓;第3段写其成败反转,涉及论述核心,语势猛然一升,先写其成,慷慨激昂,达到高潮,后写其败,仓仓皇皇,语势紧迫;继而步步紧逼,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再举其盛衰不同,从另一角度阐发教训,并以反问作结,余音袅袅,启人深思。③语言平实,言简意丰。与《过秦论》相比,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议论简明扼要,切中肯綮。其中一些格言式语句,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思考6】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明确: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任务三:技法点拨——欲扬先抑、欲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