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说课稿_第1页
短歌行-说课稿_第2页
短歌行-说课稿_第3页
短歌行-说课稿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短歌行》说课稿高一语文组吴玲2017年一、说教材《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诗三首》中的一首。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要求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单元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精炼、手法纯熟、情感真挚。这是一首曹乐府诗歌,全诗运用比喻、用典等等艺术手法,抒情与言志相结合,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在《短歌行》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二、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古诗文,但是,汉魏诗歌时代久远,语言精炼,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时不仅要熟读、背诵,还要了解诗歌特点,领悟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因此我本节课从诗眼“忧”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在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所以本节课主要做的是解决诗歌的鉴赏与分析问题。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做到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掌握从“诗眼”入手赏析古典诗歌的方法与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曹操慷慨悲凉的风格及其求贤若渴的情怀。四、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诗眼”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五、说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说明]重视诵读感悟本文是曹操所创作的诗歌的代表作,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雅,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说明]注意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说教学课时:一课时。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情景导入法: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在活着的时候曾叱咤风云,死后却留下颇多骂名;在三国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而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他又是一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就是——曹操!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曹操的代表作《短歌行》,一起来感受一下他的英雄气概。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走近作者,知人论世问学生:在你心中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学生回答:展示PPT——曹操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今安徽)人。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建安文学的开创者;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他既有政治家的野心抱负,又有军事家的雄才谋略,还有诗人的满腔情怀。建安十三年冬天,曹操亲率火军南下,列阵长江,欲荡平“孙刘联盟”以统一天下。54岁的曹操在此时吟唱出千古名作——《短歌行》。(四)解题《短歌行》古乐曲的名称,属于汉乐府旧题。“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调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音调比较短促,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从军行》《琵琶行》《燕歌行》《陇西行》等。走进文本找出“诗眼”(注:诗眼——诗歌中最能集中表现诗人情感的关键字、词或句)问:假设本诗的诗眼是一个字,请找出来是哪一个字?并从原文中找出你的依据。学生答:忧“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六)诵读文本,分析情感问:在这首诗中,“忧”字出现了多次,你认为诗人“忧”的是什么呢?学生答:忧——人生苦短、贤才难得、功业未就进一步发问:诗人的这些“忧”表达的情感基调是一样的吗?应该怎么读?(结合诗人的内心活动,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看出忧“人生苦短”,而从接下来的诗句中读出诗人忧“贤才难得”。结合曹操的人生经历与当时三国的历史背景,得出人生短暂稍纵即逝、贤才南流而曹操统一天下的心愿未能达成的根本之“忧”。引导学生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与情感基调。再问:诗人在表现其内心的这些“忧”时,使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呢?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小组进行讨论与分析。(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思考)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比喻:用“朝露”的短暂,比喻年华易逝,抒发了作者人生苦短的慨叹。

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用典:《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青衿”原指情人青色的衣衿,在这里指周代学士的服装,代指有才学的人。这里诗人借《诗经》中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达诗人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辅佐。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比喻:用天上的明月比喻贤才,这里用明月难以摘取来比喻有才学的人难以得到。④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比喻: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人才的渴望。(2)用典:借《管子》中的诗句和周公的故事自比。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曹操在此呼唤天下的贤才都来归顺自己。(七)小结:赏析“诗眼”类题目的答题技巧1、找出诗眼。例:本首诗的诗眼是“忧”。2、结合全诗内容解析诗眼。例:从“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可以看出。3、点出体现诗眼的手法。例:①“忧”人生苦短,运用比喻手法,用“朝露”的短暂比喻年华易逝,抒发了作者人生苦短的慨叹;②“忧”求贤不得,用天上的明月比喻贤才,抒发了贤才难得的苦闷;③“忧”功业未就,借用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呼唤贤才都来归顺自己。(结合诗句灵活把握)4、诗眼达到的效果。例: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于人生苦短、求贤不得、功业未就的“忧”。考点训练(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吴中书事杨乘唐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1。

名归范蠡五湖上2,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3。

尊4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1、以“十万人家”暗指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2、“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3、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自”与“空”表现了香径荒芜、响廊空寂无人的荒凉破败。4、尊:指酒樽。问: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示例:1、愁:①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②诗人对国运衰微、世事难测的感叹。2、表现方法:①对比: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②用典: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③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且无人理解的愁苦。说作业布置1、背诵《短歌行》全篇;2、做《高考调研》相关习题;3、结合关于曹操的资料及《短歌行》中诗人的形象,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在作文本上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片段。说课堂总结通过学习《短歌行》,我们看到了曹操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博大胸襟,他有一统天下的宏图大志,他有敢于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俗话说“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每个人站在历史的关口,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甚至为自己的前途命运彷徨与苦闷,但我们就此沉溺其中,更应因忧患而激发出生命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