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B/39/wKhkGWWJGa2AN-Q-AAMddFMKXBM830.jpg)
![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B/39/wKhkGWWJGa2AN-Q-AAMddFMKXBM8302.jpg)
![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B/39/wKhkGWWJGa2AN-Q-AAMddFMKXBM8303.jpg)
![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B/39/wKhkGWWJGa2AN-Q-AAMddFMKXBM8304.jpg)
![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0B/39/wKhkGWWJGa2AN-Q-AAMddFMKXBM83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前言PAGE24PAGE16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话言*项目由来23省道是连接杭州、衢州两大城市的重要干线公路,贯穿建德市东西,沿线村镇繁多。其中23省道航头至界头段经过航头、大同、李家等乡镇,是建德市大同镇、李家镇、航头镇之间以及建德与衢州等地区连接的主要通道。由于23省道该段与四省通衢的衢州接壤,加之建成时间较长,在道路两侧已经形成了较多集镇,交通流量较大,且该路段道路线形差,路面窄、交通安全隐患日益严重。随着当地引进的大型企业相继落户,运输不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对道路的通行安全造成了较大影响。为加快完善全省干线公路网,进一步发挥杭州市在区域经济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改善建德市西部航头、大同、李家镇与外界沟通的交通环境,提高该地区交通通行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23省道航头至界头段进行改建工程项目的提出与实施已是十分必要。本项目起点位于建德市航头镇23省道与320国道交叉处,经航头、大同、李家,终点位于建德市李家镇界头村与衢州市交界处,路线全长约26.974km,其中李家利用段约1.3km,实际建设里程约25.674km。起点AK127+500至AK129+350段采用设计速度80km/h四车道一级公路兼顾城市道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为34m,路线长1.85公里;AK129+350至AK142+100采用设计速度80km/h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24.5m,路线长约12.75公里;AK142+100至终点采用设计速度80km/h二级公路,路基宽12m,路线长约12.374公里(含李家利用段AK142+100~AK143+400共1.3公里,该利用段已于2009年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完成,设计速度采用60km/h)。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08年)等文件的有关规定,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应组织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环境保护角度评价本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为此,建德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委托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持编制本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我院接受委托后,在建德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配合下,对项目沿线进行了现场踏勘、监测和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13年12月17日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在建德联合主持召开了本项目技术评审会,根据专家组的意见对本报告进行了修改,形成报批稿。*项目特点1.本项目为公路建设项目,选线是可研和初步设计期的重点。2.本项目施工期污染影响集中在一个短期时间范围内,污染由施工伊始,随施工强度和施工阶段而发生强弱变化,施工结束后慢慢消失。3.本项目运营期为一线型污染排放源,污染宽度相对较窄,且为一种流动性的影响,并随着线路沿线车流量而变化。*评价工作程序评价工作分三个阶段:1.前期准备、调研和工作方案阶段接受委托后,收集及研究相关工程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工程分析,开展环境状况调查,进行环境影响因素识别、评价因子筛选、明确评价重点和环境保护目标,确定工作等级、评价范围及评价标准,制定工作方案;2.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对项目进行工程分析,并同时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监测和评价,各环境要素进行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阶段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评价结论,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整个工作程序中依据国家及浙江省相关要求进行公众调查工作*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1、施工期主要关注道路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桥梁施工对水环境影响。2、运营期主要关注交通噪声、汽车尾气的影响。*报告书主要结论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建设是必要的,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明显,但工程建设和营运期间将会对工程沿线区域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以及建成运行过程中,建设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切实执行本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措施,把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本工程符合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符合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要求,符合建设项目其他审批要求,因此从环保角度看,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目录目录TOC\o"1-2"\h\z第1章 总则 11.1 编制依据 11.2 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 61.3 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和评价时段 141.4 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 161.5 相关规划及生态环境功能区划 23第2章 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 322.1 现状公路状况 322.2 项目名称、性质与建设单位 332.3 项目规模及总投资 332.4 公路工程 342.5 管理用房 412.6 项目附属工程 412.7 施工组织 432.8 工程占地及拆迁 472.9 工程土石方平衡 482.10 施工进度安排 532.11 交通量预测 532.12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与分析 552.13 污染因子筛选 582.14 公路工程污染源强分析 60第3章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63.1 自然环境概况 663.2 社会环境概况 683.3 环境质量概况 69第4章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84.1 施工期废水影响分析 784.2 施工期废气影响分析 814.3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854.4 施工期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904.5 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914.6 营运期空气环境影响分析 944.7 营运期声环境影响分析 994.8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1254.9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1264.10 公路景观影响分析 127第5章 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1285.1 施工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285.2 施工期文物保护 1295.3 营运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130第6章 环境风险评价 1316.1 环境风险识别 1316.2 源项分析 1316.3 环境风险因素识别 1326.4 环境风险预测评述 1336.5 环境风险事故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1356.6 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1376.7 小结 145第7章 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1467.1 施工前期污染防治对策 1467.2 施工期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 1467.3 营运期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 1527.4 污染防治措施清单 1567.5 环保措施经济论证 159第8章 水土保持分析 1608.1 主体工程概况、设计水平年 1608.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结论 1618.3 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及面积 1628.4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1638.5 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主要工程量 1638.6 水土保持监测 1648.7 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648.8 水土保持结论与建议 165第9章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79.1 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167第10章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6810.1 环境管理 16810.2 环境监测计划 16910.3 环境监理 170第11章 公众参与调查 17311.1 公众参与的目的 17311.2 公众参与的形式 17311.3 公众参与调查 17411.4 公示公告 178第12章 方案比选 18012.1 项目选线方案比较 18012.2 规划符合性分析 183第13章 结论与建议 18613.1 建设项目概况 18613.2 环境现状 18613.3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713.4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原则符合性分析 18713.5 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要求符合性分析 18813.6 建设项目其他审批要求符合性分析 18913.7 污染防治对策 19013.8 环评总结论 193附图:附图1建设项目地理位置图194附图2建设项目线位图(含监测点位)195附图3临时施工场地布置图197附图4管理用房平面布置图198附图5建德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图199附图6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图200附图7建德市域总体规划图201附图8航头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202附图9大同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203附图10李家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图204附图11公示照片205附件:附件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发改函[2011]140号“省发改委关于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的函”(2011.6.28)211附件2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选字第[2012]067号“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2012.8.6)215附件3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浙土资预[2012]196号“关于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用地的预审意见”(2012.10.30)218附件4浙江省水利厅-浙水许[2012]133号“浙江省水利厅关于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2012.11.22)220附件5建德市环境保护局-建环许函[2012]053号“关于《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引用标准确认函的复函”(2012.11.7)226附件6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文处理简复单228附件7杭州市“十二五”公路建设规划项目表229附件8杭州市公路水路交通十二五规划环评咨询协议230附件9公示及公示证明231附件10项目公众参与调查表(部分)244附件11监测报告248附件12专家意见及签到表附件13修改说明附表: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则总则编制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规章1.国家法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2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6号;(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7号;(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04.8.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9号;(7)《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8.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4号;(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8号;(9)《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8号;(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87号;(1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2009.8.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8号;(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12.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9号;(13)《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29),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4号。2.行政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10),国务院令第3号;(2)《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国务院令第253号;(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12.27),国务院令第257号;(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3.20),国务院令第284号;(5)《公路安全保护条例》(2011.7.1),国务院令第593号;(6)《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的通知》(2000.11.26),国发〔2000〕38号;(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2010.5.11),国办发〔2010〕33号;(8)《土地复垦条例》(2011.3.5),国务院令第592号;(9)《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2011.10.17),国发〔2011〕35号;(10)《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2011.12.25),国发〔2011〕42号;(11)《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2013.9.10),国发[2013]37号。3.部门规章(1)《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03.5.13),交通部令第5号;(2)《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2005.3.23),建设部令第139号;(3)《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2006.12.25),建设部令第152号;(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目录》(2008.9.2),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5)《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09.1.16),环境保护部令第5号;(6)《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2011.5.1),环境保护部令第17号;(7)《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5.27),环发〔2003〕94号;(8)《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2004.4.6),交通部交公路发〔2004〕164号;(9)《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2005.9.28),国土资发〔2005〕196号;(10)《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3.18),环发〔2006〕28号;(11)《关于加强公路规划和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2007.12.1),环发〔2007〕184号;(12)《关于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9.18),环办〔2008〕70号;(13)《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10.01.11),环发〔2010〕7号;(1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2013.5.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21号令。地方法规规章1.地方法规(1)《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2.10.31),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6号;(2)《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03.9.1),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公告第1号;(3)《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5.11.18),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4)《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06.3.29),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4号;(5)《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2008.9.19),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号;(6)《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2010.1.13),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26号。2.地方规章(1)《浙江省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2006.7),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16号;(2)《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2007.5.30),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9号;(3)《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11.12.1),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88号;(4)《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03.8.19),浙政发〔2003〕23号;(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2012.2.20),浙政发〔2012〕15号;(6)《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若干意见》(2008.9.16),浙政办发〔2008〕59号;(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通知》(2012.4.11),浙政办发[2012]35号;(8)《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管理办法的通知》(2012.10.8),浙政办发[2012]132号;(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2007.2.14),浙环发〔2007〕11号;(10)《浙江省环保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若干规定》(2007.2.15),浙环发〔2007〕12号;(11)《关于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试行工作的通知》(2007.12.24),浙环发〔2007〕94号;(12)《关于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工作的实施意见》(2008.9.26),浙环发〔2008〕55号;(13)《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三同时”管理工作的通知》(2008.9.26),浙环发〔2008〕57号;(14)《杭州市城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03.6.2),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90号;(15)《杭州市城市河道保护管理办法》(2009.3.19),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49号;(16)《杭州市建筑工地文明施工管理规定》(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13号;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62号修改,2011年2月1日起(17)《杭州市城市排水管理办法》(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63号;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62号修改,2011年2月1日起(18)《杭州市建设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9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令第262号修改,2011年2月1日起施行);《关于印发杭州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12.29),杭政办函[2012]280号(19)《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关于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与空间布局指引(2013年本)的通知》(2013.4.2),杭政办函〔2013〕50号;(20)《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2013年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实施计划的通知》(2013.7.27),杭政办函〔2013〕100号。相关技术导则和规范1.技术导则(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5)《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8)《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2.技术规范(1)《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点》,浙江省环境保护局,2005.4;(2)《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JTGB03-2006,交通部;(3)《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GB50433-2008。相关规划及技术文件1.相关规划(1)《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2005.12),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政办发[2005]109号文件;(2)《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杭政办函〔2006〕94号)(3)《建德市域总体规划(2007-2020)》;(4)《建德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5)《浙江省公路水路民用机场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6)《杭州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11-2015年)》;(7)《建德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8)《建德市航头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9)《建德市大同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0)《建德市李家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2.技术文件(1)“省发改委关于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项目建议书批复的函”(2011.11.7),浙发改函[2011]242号;(2)《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杭州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3)《关于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改建工程建设项目用地的预审意见》(2012.10.30),浙江省国土资源厅;(4)《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2012.9),浙江中冶勘测设计有限公司;(5)《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确认函》(2012.8),建德市环境保护局。评价因子与评价标准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1.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筛选本项目主要环境问题识别结果见表1-1。根据本工程特点和主要环境问题识别结果,采用矩阵法对可能受本工程影响的环境要素进行识别和筛选,其结果列于表1-2。由表1-2可以看出,改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存在短期、可恢复的影响,也存在长期的正面、负面影响。施工期主要表现为短期的负面影响,在施工活动结束,影响即消失;运营期对声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是负面长期影响,对环境产生的正面长期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交通的改善。主要环境问题识别结果一览表施工期社会环境工程拆迁工程沿线需拆迁建筑物面积47753m2,将对居民生活和企业生产带来影响。道路施工目前周边主要的公路有320国道、23省道老路、大硖线等,外购材料可直接运至项目区;项目沿线周边村道均可作为项目区周边的施工道路,方便施工用料运输。项目施工工程车辆增多使区内交通受到干扰,将给区内居民的出行、生产、工作、生活带来影响和不便。公用设施、管线迁移工程沿线需拆迁高压杆494根,低压杆716根,电讯杆646根,对道路沿线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产生影响。生态环境工程占地工程施工将破坏或占用部分农田、旱地、宅基地、水面、山林等,减少绿化面积和生物量。各种施工施工中施工机械的设置、基础开挖等将造成道路的破坏,影响景观,会产生少量施工废水。土方工程施工场地、临时堆土场的设置会占用土地,如措施不当,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并可能造成局部水土流失。施工人员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废水和生活垃圾。环境空气植被破坏、道路施工、车辆运输等施工过程中的开挖、回填、拆除以及水泥、粘土、砂石等在装卸过程产生粉尘,运输过程中沿途散落及运输车辆在运行过程产生的粉尘。沥青路面摊铺施工产生的烟气。施工机械使用以燃油为动力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增加,必然导致废气排放量的增加。声环境车辆运输、各种施工机械使用各种施工作业如大型挖土机、钻孔机、打桩机、空压机及压路机等以及各种重型运输车辆、建筑物拆除等作业产生的噪声。水环境桥梁工程、施工废水、生活废水桥梁施工对水体的影响;施工人员生活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施工机械设备维修冲洗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运营期社会环境车辆行驶本工程的实施,完善了区域交通路网,提高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度,有利于机动车的出行,有利于人流、物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绿化工程本工程在公路两侧进行绿化,进行生态恢复等生态补偿工程,将给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和景观带来有利影响。水环境公路管理养护用房管理用房油烟废气及生活污水的影响。环境空气车辆行使交通条件的改善将使车流量相对增加,汽车排放的尾气含有CO、NOx等污染物质,可能增加沿线的大气污染负荷。声环境车辆行使工程完成后,各类车辆产生的交通噪声对线路两侧的敏感点产生不同程度影响。环境影响要素识别与筛选一览表环境要素项目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生产、生活景观水土流失动植物水环境环境空气声环境施工期占地拆迁-1S-2L-1S-1S-3L-1S使用施工机械-1S-1S-1S-2S管线拆迁-1S-1S桥梁、涵洞工程-1S-1S-1S-1S-1S占用沿途耕地等-1S-1S-2S—2S—1S-1S土方工程-1S-1S-2L-1S—1S—1S施工人员-1S-1S运营期车辆行驶+2L+1-1-2公路管理养护用房+2L-1S绿化工程+1+1+1L+1L+1L管线工程+2+3注:“+”表示正影响,“-”表示负影响;“1”表示影响较小,“2”表示影响中等,“3”表示影响较大;“S”表示短期影响,“L”表示长期影响。2.评价因子筛选根据对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识别,结合环境现状特征,筛选出本项目的评价因子见表1-3。评价因子确定要素评价类型评价因子或评价对象大气环境空气质量调查SO2、NO2、PM10环境空气影响评价施工期:颗粒物(扬尘)运营期:汽车尾气中的NO2和CO水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pH值、DO、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石油类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pH值、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镉、砷、六价铬、挥发酚、氟化物、汞、溶解性总固体水环境影响评价CODCr、氨氮噪声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预测评价等效连续A声级(LAeq)固废固废影响评价生活垃圾、弃渣土等生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评价植被分布和土地利用等社会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评价社会、经济情况环境功能区类别1.水环境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本项目跨越河流的水环境功能区划情况见表1-4。项目水环境功能区划河流名称功能区序号水环境功能区范围目标水质起始断面终止断面上马溪钱塘167多功能区源头大同水厂取水口上游5kmⅡ类寿昌江钱塘169多功能区大同镇(水厂取水口下游0.1km)寿昌水厂取水口上游4kmⅢ类劳村溪钱塘172多功能区源头(白银珠)劳村溪与上马溪交汇处Ⅱ类根据《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杭政办函〔2006〕94号),劳村溪设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区设置情况见表1-5。劳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序号水厂名称水环境功能区河流范围起始断面地理坐标终止断面地理坐标东经西经东经西经43劳村自来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劳村溪取水口上游4000m119°02′26″29°19′41″取水口下游100m119°41′26″*29°18′36″二级保护区取水口上游4000m119°02′26″29°19′41″取水口上游2000m119°03′28″29°19′08″陆域:沿岸纵深100m一级保护区取水口上游2000m119°03′28″29°19′08″取水口下游100m119°41′26″29°18′36″陆域:沿岸纵深50m*注:劳村自来水厂取水口为东经119°04′19″,西经29°18′34″。根据该划分方案,项目AK139+940~AK139~990段涉及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改建段AK141+850~AK142+100及利用段AK142+100~AK143+400涉及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陆域范围内。2009年年底建成了大同自来水厂,原由劳村自来水厂供水的劳村村全部纳入大同镇水厂供水范围,2009年底劳村自来水厂停止供应生活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活饮用水取水功能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杭州市环保局和杭州市林水局于2013年11月22日在建德主持召开了《建德市劳村溪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可行性报告》评审会,专家组一致同意功能区调整方案,将劳村溪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为多功能区,水质目标仍为Ⅱ类。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1月14日简复同意将劳村溪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为多功能区(府办简复第B20131645号)。因此本项目不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工程跨越的河流有曹溪、劳村溪、上马溪及一些支流,跨越河流情况见表1-6。项目沿线跨越主要河流情况表序号桥中桩号河流名称通航等级现状河宽(m)目标水质备注1AK128+835曹溪无约42Ⅲ类*新建2AK135+475无名河流无约8Ⅲ类*新建3AK137+825无名河流无约8Ⅱ类*新建4AK139+805劳村溪(交溪)无约32Ⅱ类新建5AK149+987上马溪无约21Ⅱ类新建*注:曹溪、AK135+475处跨越的溪流汇入寿昌江,目标水质参照寿昌江执行;AK137+825处跨越的溪流汇入劳村溪,水质目标参照劳村溪执行。本项目曹溪汇入寿昌江处为饮用水源保护区(建德寿昌自来水厂),项目桥梁距离保护区约200m,道路实施处在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范围之外。其余跨越河道处下游5km范围内均不存在饮用水源保护区,水环境功能为多功能区。2.环境空气根据建德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项目沿线为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3.声环境根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关于对乡村声环境功能的确定方法,“村庄原则上执行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以及有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指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以外的地区)可局部或全部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经建德市环保局确认,本项目所在地声环境按2类功能区执行;根据GB/T15190-9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相邻区域为2类标准适用区域,道路红线两侧面向道路第一排建筑(临街建筑以高于三层楼房以上建筑为主)或红线以外两侧35m范围内划为4类标准4.生态环境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跨越建德市航头镇、大同镇和李家镇,根据《建德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5)相关内容,结合《工可》提供的公路走线,具体公路沿线生态功能区划见表1-7。工程沿线生态功能区划序号公路起止点公路长度(km)生态功能区编号功能区类别备注1AK127+500~AK134+500约7.0Ⅱ3-20182B01限制准入区改建2AK134+500~AK136+300约1.8Ⅱ3-20182B01限制准入区新建3AK136+300~AK139+600约3.3Ⅱ3-20182C04重点准入区新建4AK139+600~AK140+000约0.4Ⅱ3-20182A10禁止准入区新建5AK140+000~AK140+400约0.4Ⅱ3-20182B01限制准入区新建6AK140+400~AK141+200约0.8Ⅱ3-20182B01限制准入区改建7AK141+200~AK141+700约0.5Ⅱ3-20182B01限制准入区新建8AK141+700~AK141+850约0.15Ⅱ3-20182B01限制准入区改建9AK141+850~AK142+100约0.25Ⅱ3-20182A10禁止准入区改建10AK142+100~AK143+400约1.3Ⅱ3-20182A10禁止准入区已建成*12AK143+400~AK145+300约1.9Ⅱ3-20182D07优化准入区改建13AK145+300~AK154+473.672约9.17Ⅱ3-20182B01限制准入区改建*注:该段路于2009年按二级公路标准完成改造。5.环境功能属性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属性见表1-8。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属性表序号项目类别1水环境功能区Ⅱ类、Ⅲ类2环境空气功能区二类环境空气功能区3声环境功能区道路两侧红线外35m区域内为4类声环境功能区;红线35m外为2类声环境功能区4是否涉及自然保护区否5是否涉及水源保护区否6是否涉及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本项目占用标准农田21.5502公顷7是否涉及风景名胜区否8是否生态功能保护区项目涉及西南部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9是否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否10是否水库库区否11是否污水处理厂集水范围否12是否有其它重点保护目标是,在AK130+100处红线范围内有一株古樟树(编号078)评价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1)水环境质量标准①地表水根据《浙江省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项目实施段沿线的主要河流有寿昌江、上马溪(又名寿昌溪)、劳村溪(又名交溪)。其中上马溪、劳村溪水环境功能均为多功能区,目标水质为Ⅱ类,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寿昌江水环境功能也为多功能区,目标水质为Ⅲ类,执行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标准(见表1-9)。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mg/L,pH除外)水质指标pHDOCODMnBOD5氨氮总磷石油类Ⅱ类6~9≥6≤4≤3≤0.5≤0.1≤0.05Ⅲ类6~9≥5≤6≤4≤1.0≤0.2≤0.05②地下水地下水水质参照执行《地下水环境标准》(GB/T14848-93)(见表1-10)。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单位:除pH外,均为mg/L)项目pH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镉砷六价铬挥发酚氟化物汞总硬度Ⅱ类6.5~8.5≤5≤0.01≤2.0≤0.02≤0.001≤0.01≤0.01≤0.001≤1.0≤0.0005≤300Ⅲ类6.5~8.5≤20≤0.02≤3.0≤0.2≤0.01≤0.05≤0.05≤0.002≤1.0≤0.001≤450(2)声环境质量标准①室外声环境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94号《关于公路、铁路(含轻轨)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5.27):a.在已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城市区域,其评价范围内应按《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93)执行,未划分声环境功能区的城市区域,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认其功能区和应执行的标准。b.公路、铁路(含轻轨)通过的乡村生活区域,其区域声环境功能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参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93)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适用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94),确定用地边界外合理的噪声防护距离。c.评价范围内的学校、医院(疗养院、敬老院)等特殊敏感建筑,其室外昼间按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执行。根据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关于对乡村声环境功能的确定方法,“村庄原则上执行1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工业活动较多的村庄以及有交通干线经过的村庄(指执行4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以外的地区)可局部或全部执行2类声环境功能区要求”。根据建德市环保局对本项目评价标准的确认函,区域声环境公路两侧红线外35m区域内执行4a类标准;红线外35m范围外执行2类标准;评价范围内的学校、医院等特殊敏感建筑,其室外昼间按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执行。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单位:dB)类别适用区域昼间夜间2类以商业金融、集市贸易为主要功能或者居住、商业、工业混杂,需要维护住宅安静的区域60504a类交通干线两侧一定距离以内,需要防止交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7055②室内声环境室内声环境标准执行GB50118-2010《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见表1-12)。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级房间名称允许噪声级(A声级,dB)昼间夜间卧室≤45≤37起居室(厅)≤45(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设项目拟建地属二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环境空气执行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见表1-13)。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染物名称取值时间二级浓度限值单位SO2年平均60μg/m324小时平均1501小时平均500TSP年平均20024小时平均300NO2年平均4024小时平均801小时平均200PM10年平均7024小时平均150CO24小时平均4mg/m31小时平均102.污染物排放标准(1)废水施工期本项目不单设施工营地,项目沿线企业较多,施工人员住宿租用周边闲置厂房解决,利用周围生活设施。仅在项目施工期布设的临时施工场地设置临时厕所,用于收集施工人员施工期间的粪便水,收集后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不排放。曹溪沿线其他施工生产废水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表4一级标准后排放(见表1-14),劳村溪、上马溪沿线施工生产废水经预处理后全部回用,不的排放。管理用房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隔油池预处理至三级标准后纳管排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单位:mg/L)类别pHCODCrBOD5NH3-NSS一级6~9≤100≤20≤15≤70三级6~9≤500≤300≤35≤40(2)噪声本项目施工期噪声执行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见表1-15)。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单位:dB)昼间夜间7055(3)废气管理用房食堂油烟废气排放参照执行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具体标准值详见表1-16。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规模小型中型大型基准灶头数≥1,<3≥3,<6≥6对应灶头总功率108J/h1.67,<5.00≥5.00,<10≥10对应排气罩灶面总投影面积(m2)≥1.1,<3.3≥3.3,<6.6≥6.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mg/m3)2.0净化设施最低去除率(%)607585(4)固废工程产生的一般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执行GB18599-200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评价工作等级、评价重点和评价时段评价工作等级根据工程特点及沿线环境特征,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3-93、HJ2.2-2008、HJ2.4-2009、HJ610-2011、HJ19-2011)中有关环评工作等级划分的要求,确定本评价等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情况见表1-17。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情况环境要素划分依据评价等级水环境本工程公路管理养护用房另行环评,项目营运期无废水产生;施工废水成分简单,经处理后用于抑尘洒水不排放,施工场地生活污水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不排放。三级环境空气本工程为公路项目,无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三级声环境道路工程所在区域声功能为2类,部分敏感目标在建设项目建成前后噪声级增高量达5dB以上,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一级地下水环境本工程所在区域包气带防污性能强,地下水环境不敏感,营运期无废水产生;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半径<1.5km,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较弱。三级生态环境本工程总长度<50km,工程占地面积<2km2,工程沿线生态环境较简单,用地内无珍稀濒危物种,属于生态敏感性一般区域。三级评价重点根据工程特点、环境污染物排放特点及周围环境特征,确定评价工作重点如下:1.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分析施工期土地占用和路基挖填方、施工临时占地对沿线的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的影响;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施工扬尘、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噪声对敏感点居民的影响。2.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运营期车辆尾气对环境空气敏感目标和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交通噪声对声环境敏感目标和沿线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生活污水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和路面雨水地表径流对区内排洪的影响等。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包括对土地利用的变更、征地、拆迁安置及基础设施、资源利用、景观美学等社会环境的影响。4.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措施的完善与否、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评价时段根据《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工程计划2014年6月开工建设,2016年6月完工,总工期25个月。本工程评价时段为施工期和运营期。《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预测目标年的确定为与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规划相一致,即2015年、2019年、2024年、2029年、2034年。本环评报告书选取竣工后第一年(2016年)为近期、投入运营后第7年(2022年)为中期,投入运营后第15年(2030年)为远期,本工程运营期评价分近期、中期和远期进行预测评价。本环评预测年与工可预测年不一致时,对工可预测年采用插值法选取相关数据。1.施工期:2014年6月~2016年6月2.营运近期:2016年3.营运中期:2022年4.营运远期:2030年评价范围及环境敏感区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等级及工程沿线自然环境特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具体见表1-18。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环境要素评价范围水环境工程两侧红线外各200m以内水域及跨河桥梁上、下游各500m环境空气工程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声环境工程中心线外两侧各200m以内的区域生态环境工程两侧红线外各200m以内区域及临时堆土场社会环境沿线各敏感点环境敏感区2.环境敏感点本项目空气环境和声环境保护目标为主线沿线的航头镇的溪沿村、航川村,大同镇的永平村、大同村、黄家村、劳村村、潘家村,李家镇的李家村、长林村、白马村。水环境保护目标为曹溪、劳村溪、上马溪等。主要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见表1-19、水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20、特殊敏感点见表1-21,规划敏感保护目标见表1-22。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则PAGE18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话目沿线主要声环境、空气环境保护目标序号坐标位置保护目标名称与公路相对高差(m)第一排建筑距离(m)4a类2类楼层数公路性质敏感点与道路概况线路走向图现状航拍图现状照片公路中心线公路红线户户1AK128+100~AK128+750溪沿村-0.3~-0.124335138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两侧与路平行AK129+100~AK129+3002762662公路两侧与路平行2AK129+550~AK129+750航川村-0.6~-0.5244827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北侧与路平行AK129+800~AK130+1007257078公路南侧与路平行AK130+450~AK130+7502021526公路两侧与路平行AK130+950~AK131+400276910公路北侧与路平行3AK133+000~AK133+100永平村-0.3--3.25542015以3层及以上为主利用公路北侧与路垂直AK133+300~AK133+5504530410改建公路南侧与路垂直AK133+800~AK134+250212835改建公路两侧与路垂直AK135+100~AK135+550254752新建公路南侧与路平行4AK137+100~AK137+400大同村-1.2~-0.5277117以3层及以上为主新建公路南侧与路平行5AK137+900~AK138+600黄家村-1.5~-0.829536160以3层及以上为主新建公路两侧与路平行6AK139+400~AK140+200劳村村-2.7~-1.224545289以3层及以上为主新建公路两侧与路平行7AK140+800~AK141+150潘村村-0.2~1.56950031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北侧与路平行AK141+500~AK142+1002231136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两侧与路平行AK142+100~AK142+250潘村村2.1~5.3181033以3层及以上为主利用公路南侧与路平行8AK143+600~AK144+100李家村-0.8~-0.11631391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南侧与路平行AK144+300~AK144+8501621240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两侧与路平行9AK149+350~AK150+100长林村-0.7~-031003092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两侧与路平行10AK150+300~AK152+700马家村(属于白马村)-0.4~1.318519122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两侧与路平行AK153+200~AK153+6002261464以3层及以上为主改建公路北侧与路平行工程沿线跨越水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序号坐标位置(m)保护目标名称线路走向图现状航拍图河宽(m)目标水质与公路关系通航要求1AK128+835曹溪约42Ⅲ类被跨越无2AK135+475-约8Ⅲ类被跨越无3AK137+825-约8Ⅱ类被跨越无4AK139+805劳村溪(交溪)约32Ⅱ类被跨越无5AK149+987上马溪约21Ⅱ类被跨越无工程沿线两侧的特殊敏感点一览表序号坐标位置保护目标名称相对位置基本情况与公路红线距离(m)线路走向图现状航拍图现状照片1AK128+100~AK128+250航头镇卫生院公路南侧有职工35人,不设住院病床约30教学楼航头镇卫生院航头中心小学教学楼航头镇卫生院航头中心小学2航头中心小学27个班,学生1024人,教职工65人,不是住宿距离学校围墙约80工程沿线两侧规划敏感点一览表序号所属乡镇桩号方位规划性质线路走向图现状航拍图规划图1航头镇AK127+600~AK128+600两侧居住用地2大同镇AK137+900~AK138+800两侧农居混合用地(黄家村)3AK138+800~AK139+100两侧农居混合用地(劳村村)4AK139+500~AK140+300两侧农居混合用地(老村村)5李家镇AK143+600~AK144+600南侧新农村建设用地(李家村)6AK144+300~AK144+600北侧二类居住用地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总则PAGE23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话关规划及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相关规划1.建德市域总体规划(1)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确定为2007-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2)规划范围本次市域总体规划范围为建德市整个行政管辖范围,面积2314.7平方公里。(3)市域空间结构规划市域空间结构为“一主四团五片,一廊两轴两点”。一主:指一个中心城市,包括更楼、新安江和洋溪三个街道,其中新安江(含洋安)街道为主城区,依托老城区和新安江上游优越的水环境,以发展居住和第三产业为主;更楼和洋溪街道构成主城区的东西两翼次城区,分别以发展产业和居住为主。四团:指乾潭、梅城、寿昌、大同四个中心镇。五片:根据自然地理条件和乡镇行政区划,以主要城镇为核心,整合沿江二侧发展空间和片内特定发展功能,规划市域形成东北、东南、中西、中南、西南部共五片城乡发展次区域,主要发展导向见表6。一廊:指一条基础设施走廊,沿杭新景高速公路北段设置,包括现状高压走廊和未来城际轨道、区域性燃气管道等,宽度控制500米-800米。两轴:指沿杭新景高速公路和新安江-兰江的两条城镇发展主轴。两点:指莲花和大慈岩独立于城镇发展主轴之外的两个城镇发展点。(4)公路规划①高速公路线路:规划呈“一主一连两支”形态。一主指杭新景高速公路主线;一连指临金高速公路连接线;两支指杭新景高速公路龙游支线和千岛湖支线。千岛湖支线远景接黄山则呈“三高一支”形态。互通出入口:共10个。杭新景高速市域内现状有7个互通出入口;规划杭新景主线于大同镇区处设互通出入口;临金高速在梅城南、大洋设2个互通出入口。②国道320国道:规划改线一处,由下涯镇区经黄绕、马目南、更楼南至寿昌北。乾潭、寿昌、杨村桥镇区段局部增加辅道减少道路交叉口个数,同时对提升路面等级,解决城镇发展空间受限和交通干扰问题。330国道:保留现状线形,提升路面等级。③省道市域内省道有4条,分别是06省道、20省道、21省道和23省道,规划加强省道道路建设,全面提升其路面等级。④县乡道主要县道连接中心城区与各中心镇,呈“三纵两横”格局,三纵分别为原320国道下涯至寿昌段、航头至更楼主干道、梅城至大洋主干道;两横分别为原江南公路改线、新杨梅公路。本项目为23省道,属于规划加强省道道路建设、全面提升其路面等级的四条省道中的一条,项目实施路线与规划路线一致,因此符合总体规划。2.杭州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根据《杭州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市规划新改建国省道公路约123公里,符合国省道调整公路250公里,完成建设投资约149亿元。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总规模约1400公里的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其中国道233公里,省道770公里。目前杭州市交通运输局已委托浙江环科环境咨询有限公司编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根据杭州市“十二五”公路建设规划项目表,本项目属于新改建国省道公路项目(序号21号),项目实施路线与规划路线一致,因此符合该规划。3.建德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根据《建德市“十二五”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快杭新景高速大二期、临金高速建德段建设,形成“一主二支一连”159公里的高速公路主骨架;完成320国道、23省道、06省道,白章线、下北线、安钦线等县道提升改造;完成洋溪大桥、五马洲大桥建设;加快通村公路和联网公路建设,实现所有乡镇通二级公路,新增公路340公里,使市域内公路总里程达到2125公里,公路密度达96.02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快速、高效、便捷、安全的公路交通网络。本项目为23省道改建工程,属于提升改造对象之一,项目实施路线与规划路线一致,因此符合该规划。4.城镇总体规划(1)大同镇根据《建德市大同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形成三线:杭建衢铁路、杭新景高速、23省道;两站:收费站,铁路货运站;四节点:城东、城西、杭新景高速与23省道交叉口、铁路货场与23省道交叉口的对外交通网络。23省道考虑向外改线,改线后老23省道成为镇区的主要道路,道路红线宽度为42米。本项目为23省道改建项目,路线从大同镇北侧绕过镇区,部分路段与原规划线位略有调整,线位总体走向与规划一致,因此符合控规中的路网规划。(2)李家镇根据《建德市李家镇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新规划线位对省道的线型做了优化,道路红线宽度为12米,两侧控制15米防护绿带。结合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供的线型,对23省道镇区段进行改造,增加辅道,以达到既利用23省道改造带来的便利,又减少过境交通对城镇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本项目为23省道改建项目,项目实施路线与规划路线一致,符合该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跨越建德市航头镇、大同镇和李家镇,根据《建德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2008.5)相关内容,结合《工可》提供的公路走线,项目主要涉及到的生态环境功能分区为:劳村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82A10,禁止准入区)、西南部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82B01,限值准入区)、大同城镇与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82C04,重点准入区)、李家城镇与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82D07,优化准入区)。详见1.劳村饮用水源保护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1)基本特征该区位于大同镇劳村水厂取水口上游4公里水面到劳村水厂取水口下游0.1km水面及沿岸纵深100m陆域取水口位于劳村西门。功能小区面积为0.96平方公里。是大同镇劳村重要饮用水源地。该功能小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现状水质为Ⅱ类,达到水域功能区的要求。主要影响因子为乡镇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的影响。(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本功能小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为饮用水源保护。水质控制断面近远期目标为Ⅱ类。(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①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本功能小区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的饮用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和规定,禁止新建和扩建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在该区设置污水排放口,已有的污水排放口应当限期拆除。在劳村溪两岸100米范围内,严禁堆弃垃圾等固体废弃物;严禁养殖,禁止开矿采石。②污染控制措施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和整治工作。防止旅游活动对劳村溪的污染。加快大同镇劳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采取适宜的生物、湿地处理方式,劳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要达到70%。劳村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转运、集中处理。控制劳村溪小流域内的畜禽养殖规模,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确保库区水质稳定达标。③生态保护与建设落实对流域内水土流失治理、森林资源保护和山洪、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工作。加强该流域的环境管理和监控,杜绝水质污染和生态破坏。劳村溪上游建设水源涵养林,两岸30米范围内,建设生态防护林;林带以乔木树种为主;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发展近低山花果林。本项目在该小区不排污水,也不设置施工场地、堆土场等,符合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本项目不向劳村溪排放污染,为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源调查和整治工作提供交通便利,符合污染控制措施要求;项目在该区域路段不破坏山体和森林且有完善的水土保持措施,符合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求。因此本项目符合该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要求。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的批复意见(府办简复第B20131645号),劳村溪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整为多功能区。因此原功能中水源保护功能不存在,该生态功能小区在下一次生态功能区规划中进行调整。2.西南部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82B01)(1)基本特征该区域位于建德西南部李家镇、大同镇、航头镇、寿昌镇、大慈岩镇除禁止区、重点区、优化区之外的区域,区域面积约626.99平方公里。该区域集中了建德市大部分的耕地和荒地以及大部分的疏林地,水土保持性较差;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方解石、石灰石、白云岩、大理岩等储量丰富;区内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大慈岩景区、灵栖洞景区、李家镇的建德人牙洞遗址等。区域内多峡谷、山塘溪流,水资源丰富,主要涵养寿昌江、上马溪、劳村溪、童家溪、白坑水库、小江溪等主要溪流。该区域主要工业行业有建材;农业产品以林业为主,包括竹笋、花卉苗木、茶叶、山地蔬菜、香榧和土鸡等。主要污染为建材企业和农业农村面源造成。区域内现有杭州市狮象水泥有限公司、建德市红狮水泥有限公司、建德市金隆水泥有限公司杭州虎城水泥公司、建德市东昌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杭州中林水泥有限公司等工业污染源,有规模养殖场17家,大同镇畜禽养殖比较集中。该区点源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356.6吨、9.6吨。该区域大部分乡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其生态保护功能、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功能均非常重要;地质灾害敏感性较高,大部分地区酸雨影响敏感较高,小部分地区极高,土壤侵蚀敏感较高。主要问题:该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以小型企业为主,技术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农林产品附加值低,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不平衡,寿昌镇、大同镇的发展水平较高,李家镇、航头镇、大慈岩镇则偏低;由于旅游服务设施不足,制约了旅游业发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活污水和垃圾没有有效处理,污染了周围环境,矿山开发对植被和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虽然该区域大部分乡镇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林分质量不高,降低了生物多样性水平和水源涵养功能。(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与保护目标该功能小区主要生态环境功能是水土保持、水源涵养、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与生境保护。维持森林覆盖率75%以上,提高生物多样性,有效涵养相关水系溪流,保护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促进生态农业建设。近期全面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要求,地表水质量满足各功能区水质要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现状水平,远期进一步提高环境质量水平。(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①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限制工业扩展,工业发展以一类企业为主,限制二类工业企业的发展,同时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有企业发展,禁止新建造纸、电镀、印染、化工等企业。该区域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以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主,重点发展优质无公害大米、精品花卉苗木等产业,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本区域绿色农业效益,建设寿昌江河谷平原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形成建德市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区。通过区内旅游资源整合,配套旅游服务建设,适度发展生态旅游。②污染控制措施对于污染严重的建材、石矿、化工企业逐步关停搬迁,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完善治理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矿山开发,做到适度开采,关停的矿山要进行生态修复。提高绿色农业效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全面落实建德市限养区和禁养区规定,逐步淘汰畜禽散养,实行规模化养殖,全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要加快实现雨污分流,对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集中处理。③生态保护与建设保护基本耕地,保证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提升森林系统的生态调节和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加强天然林保护和公益林建设,扩大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提高林分质量,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服务功能。保护野生动植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培育特色林种,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火灾预防,维护山林生态系统平衡,在经济林开发时,注意生态平衡,不能减少森林覆盖率;加快河道疏浚整治工作,保护饮用水源周边的水环境质量;禁止在大于25度的山林坡地进行农业耕作,防止水土流失。积极探索农业生产实现循环经济的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积极推行农村养殖、沼气、有机肥和有机农产品一体化的农牧业复合生态系统。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提高农药施用效率,加强农村白色污染的防治,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流失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地表水质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坚持以人为本,美化环境,完善生态人居环境建设。本项目为非工业项目,为小区内农业、工业、旅游发展提供交通便利,符合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本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因此符合污染控制措施要求;项目在该区域占用少量林地(非生态公益林),施工中注意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严格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符合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求。因此本项目符合该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要求。3.大同城镇与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82C04)(1)基本特征主要范围为大同集镇和草坪山、田畈区域,面积16.09平方公里。该区以杭新景高速公路(拟建)为依托,初步形成主导产业为碳酸钙制品、服装和建材等的产业集群,是建德市高速公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城镇。农业以桑蚕、干果等为主。区域点源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92.9吨和10.2吨。(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要生态环境功能是城镇发展、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比较重要。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水质执行Ⅲ类水质标准;重点工业企业稳定排放达标率达到100%。近期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远期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①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合理安排城镇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功能布局,通过对用地的调整,强化中心城镇集聚效应。建设大同工业功能区,增强与李家的协作功能,形成以大同为中心的西部经济组团。严格执行产业导向政策,加强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碳酸钙制品、服装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严格控制三类污染项目。严格限制发展采矿业和选矿业。禁止发展《浙江省工业污染项目(产品、工艺)禁止和限制发展目录(第一批)》和《杭州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规定的禁止类和限制类项目。产业发展达到“四节一利用”(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②污染控制措施严格按照产业导向和排污总量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强现有污染源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加强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控制;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和垃圾收集系统建设,解决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问题,为区域发展争取足够的环境承载空间。到2010年,点源COD排放量控制在106.8吨,氨氮控制在11.73吨。③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完善公共设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居住综合环境的品质,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节约用地,提高工业用地效率;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城镇绿地面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本项目为道路建设项目,为形成西部经济组团提供交通便利,符合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项目不会增加排污总量,符合污染控制措施要求;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符合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求。因此本项目符合该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要求。4.李家城镇与工业发展生态环境功能小区(Ⅱ3-20182D07)(1)基本特征主要范围为李家镇集镇边、龙桥村、沙墩头村及长林村区域,面积7.15平方公里。初步集聚了一定规模的碳酸钙产品工矿企业。该区域污染企业主要是建德市海螺水泥有限公司。区域点源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31.5吨和4.7吨。(2)主要生态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主要生态环境敏感性为一般地区,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为工业发展。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质量和噪声达到功能区要求,地表水水质执行Ⅲ类水质标准,重点工业企业稳定排放达标率达到100%,乡镇工业集中率达到70%,远期达到80%。(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措施①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该区域重点发展轻质碳酸钙及下游产品、建材业,不断延伸碳酸钙产品的产业链,严格控制新上重污染项目。②污染控制措施利用总量控制的原则对区域及企业的污染进行严格控制,鼓励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完善李家工业功能区,新建、扩建、改建企业和技术改造项目,必须进行节能、节水、节电等资源利用清洁生产技术评估论证。到2010年,点源COD排放量控制在20.0吨,氨氮控制在3.0吨。③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工业集聚建设发展;加强植被保护,保持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对矿山开采技术的投入,更新设备和改进工艺,提高矿山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大矿山企业的监管力度,严禁掠夺性开采,保护矿山生态环境。本项目不属于重污染项目,符合建设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要求;本项目不会增加排污总量,符合污染控制措施要求;项目为基础设施建设,可加快工业集聚建设发展,符合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求。因此本项目符合该生态环境功能小区要求。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概况与工程分析PAGE32浙江省工业环保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话程概况与工程分析现状公路状况已建成段公路2007年12月起,23省道建德劳村至李家段开始改建,改建线路全长1.53km,公路等级为二级公路,设计时速60km/h,路基宽度12m,全路段不设桥梁隧道。该工程于2008年底完成改造,2009年建成通车。该路段现状见图2-1。建成段起点建成段终点图2-1李家已建成段照片改建段公路目前23省道路面宽度约8m,道路等级为二级,该路穿越航头镇、大同镇和李家镇镇区,由于老路车流量大,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混行,交通拥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的整体形象,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制约。该公路沿途跨越曹溪、劳村溪、上马溪,设有一座495m长隧道。改建拓宽段现状见下图1-2。大同镇段李家镇段图1-2改建段照片现有道路环境管理执行情况根据调查,该段23省道建设时间较早,未开展过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已建成段),也未办理过环境保护竣工验收手续。项目名称、性质与建设单位项目名称: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项目性质:改扩建;建设单位:建德市交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规模及总投资23省道建德航头至界头段改建工程起点位于建德市航头镇23省道与320国道交叉处,经航头、大同、李家,终点位于建德市李家镇界头村与衢州市交界处,路线全长约26.974km,其中李家利用段约1.3km,实际建设里程约25.674km。起点AK127+500至AK129+350段采用设计速度80Km/h四车道一级公路兼顾城市道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为34m,路线长1.85公里;AK129+350至AK142+100采用设计速度80Km/h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24.5m,路线长约12.75公里;AK142+100至终点采用设计速度80Km/h二级公路,路基宽12m,路线长约12.374公里(含李家利用段AK142+100~AK143+400共1.3公里,该利用段已于2009年按二级公路标准改造完成,设计速度采用60Km/h项目改建段、利用已建成段、新建段概况详见表2-1。项目改建段、利用已建成段、新建段概况路段长度(km)拓宽方式备注小计新建改建利用AK127+500~AK132+0004.54.5两侧拓宽利用老路路基AK132+000~AK133+5001.5(1.5)1.5岘岭隧道右侧新建半幅路基岘岭隧道改造,南侧新建半幅AK133+500~AK134+3000.80.8左侧拓宽利用老路路基AK134+300~AK140+5006.26.2AK140+500~AK142+1001.61.6两侧拓宽利用老路路基AK142+100~AK143+4001.31.3李家镇利用段AK143+400~AK154+473.67211.07411.074两侧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单位保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商业超市供货合同
- 2《宪法是根本法》(说课稿)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
- 农村房屋翻新合同范例
- 养殖场长期租赁合同范例
- 劳务分包结算合同范本
-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1.1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 中图版选修6
- 两月工程合同范本
- 劳务合同范本刘律师
- 浦东钢结构吊装施工方案
- 六年级英语上册综合测试卷(一)附答案
- 部编小学语文(6年级下册第6单元)作业设计
- 洗衣机事业部精益降本总结及规划 -美的集团制造年会
- 2015-2022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数学/英语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3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单招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铝合金门窗设计说明
- 常见食物的嘌呤含量表汇总
- 小学数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 2023年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英语)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秦晖社会主义思想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