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2《齐桓晋文之事》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齐桓晋文之事》一、导入:《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七篇中少数千字以上的长文之一,也是《孟子》的代表作品之一,今天就让我一起走进孟子和齐宣王的对话,来探寻孟子的政治主张及论辩风采。二、课文梳理(一)为何论理1.时代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战国中期,是诸侯之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2.人物生平之齐宣王: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资治通鉴》卷三)齐王请教孟子:“有人建议我不要攻占燕国,有人却建议我乘机吞并它。我想,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五十天就征服,这靠人的力量是作不到的,只能是天意。现在我若不吞并燕国,上天一定会降祸怪罪。我把燕国并入齐国,怎么样?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之父威王曾两次大败魏军,宣王本人也曾攻破燕国都城,威震诸侯,宣王野心勃勃,很想凭武力称霸中原。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屼、接予、慎到、环渊之徒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正以客卿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3.人物生平之孟子: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他对入门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于将孔子的“仁”发展到了“义”,从政治角度,又将其发展为“仁政”,也就是他的“王道”。孟子是极端鄙视霸道的,曾说“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他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提倡仁爱、礼义,发展生产,从而达到天下统一、长治久安的目的。(二)所论何理保民而王(三)如何论理任务1:从课文中筛选出齐宣王的语言或者动作神态描写,思考其变化。1.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何由知吾可也?”——齐宣王四连问,对孟子的话题很感兴趣。2.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这里的“笑”,是一种无可奈何,自我解嘲的笑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被理解、被认同,高兴溢于言表3.“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王笑而不言。王曰:“若是其甚与”曰:“可得闻与?”——这一处依然是齐宣王的不断追问。其半部分是想弄清自己是否真的“合于王”。(解说:通过这处追问,我们看到齐宣王的思想矛盾还没有解决,他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不忍之心合于的道理)接下来的继续追问,是想弄清为何自己不能“莅中国而抚四夷”。4.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心悦诚服,愿尝试施行。任务2:吸引齐宣王的追问到最后观念的转变,孟子都说了什么?1、孟子用“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拨开齐宣王问题,并提出“无以,则王乎”的话题,进而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解说:在齐宣王看来,齐宣、晋文是春秋时代的霸主,自己也渴望像他们那样称霸诸侯;而孟子则从儒家主张仁政的观点出发,认为武力征服的方式是野蛮的,不可取的。在齐宣王“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追问下,极其明确、斩钉截铁的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保民而王”)2、以发生在齐宣王身上的事件为例,指出“不忍”就是“仁术”的表现,分析齐宣王有“保民而王”的可能,打消其疑虑。(解说:善于发掘对方的长处,也就容易讨得对方的欢心。孟子一口咬定齐宣王有仁心,是帮助宣王树立起“保民而王”的信心。而后代为辩解,使宣王摆脱百姓误解的困境,盖章认定其为“知心人”。)3、论述齐宣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使齐宣王明白了“不王”的症结所在。(解说:使齐宣王明确认识到自己完全能够做到“保民而王”,目前之所以不能做到,“是不为也,而非不能也。”)4、揭出齐宣王之大欲,论证其不能实现,指出当返本而行王道。(解说:不破不立,孟子是主动提出问题的,抓住齐宣王的“大欲”连连反问,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齐宣王的图霸大欲便失去了成立的基础,不得不重视孟子的“保民而王”的观点了。)5、归结到“保民而王”的主张,并在接下来提出的实现这一主张的根本措施。(解说:经过层层剖析,齐宣王愿意放弃图霸的主张,诚恳地接受孟子的意见。于是孟子才正面论述自己“保民而王”的施政纲领。)接下来,让我们总结一下:孟子首先从正面入手,论述“保民”的根源是“不忍之心”,进而指出“不忍之心”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推恩保民”;接下来从反面辨析“王”“霸”之别,指出“发政施仁”才能“王天下”;最后,点名“发政施仁”的关键举措是“制民之产”,又回到“保民”的主题。可谓先后有序,换换相扣。三、鉴赏课文:任务3:孟子除了因势利导、层层紧逼外,为了让齐宣王能接受自己的观点,他还运用了哪些说理的技巧?1、找君主谈话,游说君主,应该注意什么?(简洁、一语中的;投其所好、引发思考;生动、鼓动性强;语气和缓,不能触怒龙颜)2、那么在孟子游说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投其所好的求“同”,一语中的的指出问题等,除此之外,那么孟子还运用了哪些技巧呢?(1)亲切生动的举例孟子抓住“以羊易牛”这件小事,抓住宣王说过“吾不忍其觳觫”大做文章。百钧一羽——恩及禽兽不至百姓秋毫舆薪——恩及禽兽不至百姓(2)浅显恰切的设喻汉代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评孟子的文章“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以独至”。挟太山以超北海——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异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异天下可运于掌——推恩之效缘木求鱼——武力争霸之困难邹与楚战——武力争霸之困难(3)明确犀利的语言观点明确: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是心足以王矣/是乃仁术也/不为也,非不能也。(解说:常常是判断句,在表达观点是给人毋庸置疑之感)反复逼问: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善用排比:说服力、感染力极强善用反问:牛羊何择焉/孰能御之/奚暇治礼义哉(解说:常常排比和反问结合使用,增强语势)四、深入探究:任务4:孟子在文中除了提出“保民而王”这个观点外,还提出哪些观点?思考孟子所提观点的价值所在以及当代的现实意义。明确:“仁政爱民”“推己及人”“制民之产”“崇礼重教”解说:“保民而王”“仁政爱民”的观点,正是孟子“民贵君轻”“得民心斯得天下”的民本思想的体现,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以人为本“推己及人”——榜样力量“制民之产”——小康社会“崇礼重教”——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德育例:“保民而王”“仁政爱民”的观点,正是孟子“民贵君轻”“得民心斯得天下”的民本思想的体现,这一思想,把“民”与“君”的地位进行了互换,控制了“君”的膨胀,扶起了“民”的自卑。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那么“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过去我们认为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提升,这些更多的都是以物为本,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但是跨越千年,我们依然在当今时代会拾起先贤智慧的火花。百姓衣食富足、推己及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