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2A卷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
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
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
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
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
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在题材选取
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
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
则。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
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
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
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
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在文学语言上,
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
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
就。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材料二:
《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
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
貌和人情世态。《红楼梦》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
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深刻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小
说过去是没有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
悲剧性究竟在哪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衰亡
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在于作者提出
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
什么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这要联系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
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
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写了《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
型—杜丽娘。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
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
书“大旨谈情”。曹雪芹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
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
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
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
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
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
艳同杯(悲)”的交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冷月
葬花魂”,是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
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
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
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
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以上是我对《红楼梦》的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阐释。《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
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既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传统小说的线
形结构形式。
B.材料一从六个方面简述了《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突出了它对我国文学的
创造性贡献。
C.《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体现在曹雪芹对人生的感悟,并引导读者去体验人生
的某种意味。
D.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伟
大的悲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语言生动新鲜、精练隽永,富有创新性和表现力,纠正了书面语言和方
言土语的弊病。
B.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其核心都是“情”字,都肯定“情”的价值,
追求“情”的解放。
C.大观园寄托了曹雪芹的理想,是一个“有情之天下”“清净女儿之境”,也是“太虚
幻境”在现实中的化身。
D.从贾宝玉被毒打、大观园中晴雯,林黛玉等少女一个个走向毁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
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3.下列选项,有关“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的说
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由欢而悲的历史过程,打破了历来小说传
统的“大团圆”结局。
B.《红楼梦》突破了传统的“怜才爱色”的爱情模式,提出了新的追求内在思想性格一
致的爱情婚姻观。
C.《红楼梦》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改变了以往
作品脱离现实的痼疾。
D.《红楼梦》不仅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
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
4.材料二中《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4分)
5.两则材料对《红楼梦》悲剧性的理解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相遇
冷江
入秋后的秋浦河,水瘦山寒。石郡太守崔中琪心里一直牵挂着秀山书院,恨不得连夜赶
出最后一版文选的审定稿,因为那是太子最后的心愿。
五年前,太子第一次来石城,崔中琪亲率文武官员和地方名流出城迎接。太子远远就从
马车上下来,健步走向人群。他身材并不高大,微微有些发胖。虽然旅途疲惫,但神采飞扬。
崔中琪见惯了达官显贵,接下来的一幕让他不可思议。只见太子并没有立即过来接见文武官
员,而是直接走到路两边跪伏的百姓面前,大声说:“石城的父老乡亲们,父王将石郡封赐
于我,实乃我昭明之幸也。我定当与诸位同甘共苦,不负大家期待。”
进城后,崔中琪安排了丝竹管乐和美酒佳肴。然而太子微微一笑说:“丝竹无颜色,山
水有清音。明日你们随我去秀山射猎,去玉镜潭垂钓,自食其力,岂不乐哉?”
次日,崔中琪陪太子登秀山,太子射猎了一只野兔;又垂钓玉镜潭,第一钩就钓上来一
尾活蹦乱跳的缴鱼。当即命人在秋浦河边结灶烹调,野兔之鲜,鳏鱼之肥,令太子赞不绝口。
他指着一汪清澈的河水赞叹道:“此真乃贵池也。”从此,秋浦更名为贵池。
三年前,江南大旱,烈日炙烤着山川大地,庄稼一片焦枯。崔中琪下乡察访,发现灾情
令人心惊,全县民众十室九空。崔中琪连夜撰写公文,命人火速送往京城。全郡百姓翘首企
盼。然而,各方传来的消息,雪上加霜。众多朝廷官员认为,江南旱情,并无地方官上报的
那般严重。地方官习惯了夺大其词,无非是套取朝廷税费。半个月过去了,没有消息;一个
月过去了,还是没有消息。崔中琪夜不能寐、心急如焚。若朝廷不能尽速出台赈济之策,江
南十八县百姓将民不聊生。苦思冥想后,决定铤而走险:修书一封,派心腹之人连夜赶往京
城。
送出信后,崔中琪长嘘了一口气。他对这封信送出的后果十分清楚,可是只要有一分希
望,他也愿意冒死去做。十五年前自己进士及第,被任命到石郡为官时,他就发誓,要与石
郡百姓共患难。可地方官私自与亲王通信,那是大罪甚至是死罪!但从五年前,太子首次巡
视时的言行来衡量,他又觉得值得赌一把,输了无非是罪己一人,而倘若赢了,则是救全郡
百姓,功在千秋。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将遗书封好,交给僚属,一旦遭遇不测,让其将遗
书送往远在数千里之遥的关中老家。
崔中琪几乎每天都要到城北门眺望,看有无塘报送至。接连数日,烈日如常,身边众多
官员和幕僚多次相劝,可他心里的希望之火始终不灭。第七天,突然听到远处传来马蹄声。
大喜,忙命人备马,出城迎候。
前方烟尘滚滚,十余崎飞奔而来,他用力眨了眨自己的双眼,不敢相信眼前的景象,十
余骑的最前面一匹高大的红鬃马上之人,不正是昭明太子吗?崔中琪连忙下马,匍匐于地,
叩拜道:”下官崔中琪罪该万死。”
昭明太子满脸疲惫,摆了摆手,让崔中琪上马,一行人未及休息,就赶往周边田庄查看
灾情。次日,太子令崔中琪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全郡男女老少无不泪流。那次大旱,江南十
八县普受重灾,多县百姓外出乞讨。唯有石郡无一人饿死,无一人外出逃难。
两年前,太子广邀江南各地大儒名流,齐聚池州。他要在这青山秀水之间,组织编撰一
部古今罕见的文章选粹,以教化国人,传承千古。崔中琪受命领衔赞画。太子终日参与其中,
劳累过度,身体常有病痛。崔中琪苦劝不止,最后还是皇上圣谕,太子才于秋凉时离开石郡
返回京城。不想,这一别后,太子病情日益加重。崔中琪焦虑难安。
这日,他在府衙中审校完最后一篇文选,令人封存文档,立即赶赴京城送太子殿下裁断。
忽有快马来报,说太子殿下一行已至城东十里之内。崔中琪忙率众官员往城东迎接。满城百
姓也纷纷赶来,成千上万的百姓挤满了城东官道。半个时辰过去了,迟迟不见太子的车队和
马队,崔中琪隐感到了一丝不安。一个时辰过后,看见了前方缓缓而来的车队和马队。
崔中琪急忙抢上前去,跪伏于地:“石郡太守崔中琪率文武官员和全城百姓迎候太子殿
下。”马车珠帘低垂,没有回应。崔中琪斗胆上前揭开珠帘,车内只有太子当年来视察时所
着衣冠。队伍中一名官员,来到崔中琪身前下马扶起崔中琪,哑着嗓子道:“崔大人请起,
太子殿下已于三日前薨了!临去世前留有口谕一封,要我等亲自送来。”
来人大声宣谕道:“太子殿下口谕,石郡乃江南福地,幸蒙父皇恩赐,又赖全郡百姓厚
爱,上下官员齐心,方能有今日之福祉。我昭明无以为报,送来衣冠,葬于山水之间。望我
去后,诸位仍能一如从前,勤俭立业,心系百姓,我当含笑九泉矣。”
次年春天,崔中琪撒手人寰。他们共同编撰的文选经皇上恩准,命名为《昭明文选》。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去秀山射猎,去玉镜潭垂钓,是为了以自身实际行动垂范官员,希望大家都能自
食其力,不以剥削民脂民膏而自肥。
B.崔中琪敢于一“赌”,外因是石郡灾情太重,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内因是他急百姓之
所急的责任感和对太子为人的信任。
C.太子送来衣冠葬于石郡山水之间,主要是为了感谢父皇恩赐,感谢全郡百姓厚爱与上
下官员齐心,激励诸位官员勤政爱民。
D.“崔中琪忙率众官员往城东迎接。满城百姓也纷纷赶来,成千上万的百姓挤满了城东
官道”,彰显了“爱民者民恒爱之”的主题。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秋后的秋浦河,水瘦山寒”这一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瘦”字运用拟
人写水,也烘托出了主人公的心境。
B.太子“身材并不高大,微微有些发胖”,其貌不扬的外表恰恰使他健步的姿态、飞扬
的神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小说在救灾情节中设计了两次延迟,一是写公文给朝廷没有回复,一是写信给太子迟
迟没有回复,都引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D.历史小说主要人物、事件应有历史根据,所以昭明太子、崔中琪、编文选、钓鱼、救
灾、葬衣冠等都必须是真实的。
8.崔中琪等官员和百姓最后并未和太子相遇,本文却以“最后的相遇”为题,请简要谈
谈你的理解。(4分)
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9.小说以崔中琪的视角塑造太子形象,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惟其言不浮乎其
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
徒知夫言与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
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串劈》之
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道,其
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考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
以来,最喜读本学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负
气敢言以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
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学尊,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
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俗毛生息,日趋于富
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
而庐陵欧阳公始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而
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
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送为之嵬甚久茎迨以与之上工某月初读书即知
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节选自张耒《上曾子固龙图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
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B.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
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C.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
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D.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
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离骚》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太史公,官职名,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文中专指司马迁。
C.鼎俎,古代祭祀、设宴时陈置牲体或其他食物的礼器;泛称割烹的用具。
D.休养,文中指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现在则指使身心得以休息调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批评古代的糊涂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或者信其言却疑其行,不知道君子的文
章与那些无其德却有其言的人情况是不同的。
B.作者刚开始写文章,最喜欢读《左氏春秋》《离骚》等书,虽然左丘明的文章华美,
但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看不到,不能考证。
C.作者认为司马迁的文章疏荡明白,简朴奔放,但因平生志向在心中有所郁结,所以
他的文章中时有感慨愤激而不能宣泄的情况。
D.作者认为欧阳修继承孟子、韩愈之风,建立一家之言,引导天下豪杰志士,而世上
那些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大多出自欧阳修门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4分)
(2)谈笑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4分)
14.作者对德与言的关系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行路(节选)
白居易
为君熏衣裳,君闻兰麝不馨香。
为君盛容饰,君看金翠无颜色。
行路难,难重陈。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
行路难,难于山,险于水。
不独人间夫与妻,近代君臣亦如此。
君不见左纳言①,右纳史②,朝承恩,暮赐死。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间。
【注】①纳言:隋唐时期门下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②纳史:应作内史,隋唐时
期中书省长官,是宰相一级的高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整首诗以夫妻关系为喻,表面感叹为人妇之难,实际感叹为人臣之苦。
B.“人情反覆”既指丈夫在感情上喜怒无常,也指圣意难测,翻脸无情。
C.诗中“为君”“君臣”“君不见”中的“君”字,其含义各不相同。
D.诗人严厉地批判最高统治者,旨在希望君主能广开言路、虚心纳下。
16.节选部分不长,短短的篇幅出现三次“行路难”的感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善用比喻,开篇作者便运用了两个比喻引出了中心论
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其中关于水的比喻是:“,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感慨英雄人物及其业绩已
随历史远去的句子是:“,
(3)山、水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诗人常常描摹山水,寄寓情怀,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资源大国,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各气候带的各
种生态类型。其中,我国的植物种类是美国的1.5倍,欧洲的3倍,生物多样性是其他任何
国家都①的。在我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②的生物资源为中华民族的
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全国各地围绕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
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以扩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
认知度和参与度。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
在树与草。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
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同时,本着
统筹就地保护与迂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我们要构
建人与自然③的地球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
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构建
环境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