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课件_第1页
动物病理学课件_第2页
动物病理学课件_第3页
动物病理学课件_第4页
动物病理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第一节动物病理学概论第二节疾病概论

第一节动物病理学概论

(IntroductiontoAnimalPathology)一、概述二、病理学发展概要三、病理学研究基本方法四、现代病理实验技术五、学习动物病理学的指导思想

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及其意义Tomasterconcept,contentsandmeaningofpathology.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Toknowresearchmethodsofpathology.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史及其进展趋势Tounderstandhistoryanddevelopingofpathology教学目标(一)基本概念(二)基本内容(三)动物病理学的任务(四)动物病理学的范畴(五)动物病理学在兽医学的地位

一、概述(一)基本概念1、动物病理学(animalpathology)研究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生机理以及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形态、机能和代谢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门基础学科。目的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WhatisPathology?Pathologyisthescientificstudyofdiseasewhichisconcernedwiththecausesandeffectsofdisease,andthefunctionalandstructuralchangesthatoccurduringthecourseofadisease.

2、病理过程(

pathologicalprocess)

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病理变化。如酸碱平衡紊乱、缺氧、水肿、发热、休克等。

同一疾病可以有不同的病理过程,不同的疾病可以有相同的病理过程。

如严重肺炎可有炎症、发热、缺氧,甚至休克等不同的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疾病

原因

部位

基本病理过程肺肠脑膜肺炎腹泻脑炎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发热、炎症、缺氧、

酸碱平衡紊乱、休克

发热、炎症、水电、

酸碱平衡紊乱、休克

发热、炎症、DIC、

休克Pathologicalprocess:

refertoaprocessinwhichsomecommon,regularalterationsoffunction,metabolismandstructuretakeplaceinmanydifferencediseases.e.g.Fever,shock,edemaetc.

3、病理状态(pathologicalstate)

指相对稳定的或局部形态变化发展极慢的病理过程的后果;如损伤后形成的瘢痕。有些病理状态的稳定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病理过程,如代偿的心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病理状态),当心脏负荷过度增加时可传为心力衰竭(病理过程)。4、病理反应(pathologicalreactions)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一些较病理过程更短促而又单纯的形态、机能和代谢的改变。如白细胞的增多或减少。这是诊治疾病的重要依据,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应仔细观察病理反应。(二)基本内容

尽管疾病种类繁多,但是所有的疾病,或者是不同器官的许多疾病,都可以发生一些共同的变化,都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而同一器官系统的疾病以至每一种具体的疾病,又各有其特殊的变化和特殊的规律。动物病理学的内容: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1、病理学总论(GeneralPathology)—共同基本规律general,basicrule论述疾病过程可能出现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的表现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病理学基础)阐述:细胞和组织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及体液循环障碍、炎症、免疫病理和遗传以及肿瘤等基本病理过程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本质,以便运用这些知识去更深刻地发现和认识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本质。2、病理学各论(SystemicPathology)各系统、器官特殊规律(系统病理部分)specialruleofsystemsandorgans阐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变及其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研究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其对疾病防治的意义。

运用各种方法,从整个机体直到细胞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原因(病因学,ethiology)、在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病学,pathogenesis)以及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改变(病变,patho1ogica1changes),阐明其本质,从而为认识和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简而言之,它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功能、代谢)以及转归和后果。(三)基本任务1、病因学(etiology)

即疾病发生的原因(cause)包括外因、内因及其相互关系。

2、发病学(pathogenesis)即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和过程。3、病理变化或病变

(pathologicalchangesorlesions)

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有时还阐明由于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称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correlation)。

4、疾病的转归和结局(results)significance(意义)effect(影响)

grossappearance(眼观变化),microscopicappearance(镜下变化)。

可见,发生机制所回答“为什么?”和“怎样?”的问题:

(1)患病机体形态、机能、代谢变化为什么发生?(2)疾病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各种变化之间系?

(3)为什么多数病畜能恢复健康?为什么有些疾病会导致死亡?

等,等。

(四)病理学的范畴主要包括三部分1、病理解剖学(pathologyanatomy)

着重从形态变化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2、病理生理学(pathologyphysiology)

着重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3、临床病理学(clinicpathology)

主要畜禽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畜禽疾病的特征病变和病理诊断技术。病理生理学病理解剖学研究角度不同功能代谢形态

(五)病理学在兽医学中的地位动物病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主干课程。

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动物医学临床实践,为现代动物医学提供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1、基础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之间的桥梁

(Abridgebetweenpreclinicalandclinicalmedicine)

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同时,动物病理学的基本内容又为内科学、外科学、产科、传染病学和寄生虫病学等学科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可见,pathology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医学界,病理学长期以来被喻为“桥梁医学”和“审判医学”充分表明它在医学中,特别是在临床医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双重地位。)

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预防动物医学(寄.传)临床动物医学(内.外.产)公共卫生学动物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药理学、毒理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

绪论

2、病理学(诊断)是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级诊断

病理学在动物疾病的诊断和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兽医科学的发展,尽管临床诊断疾病的手段不断增多,如影像诊断技术、实验室化验、内窥镜检查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但病理学诊断仍是很多疾病的最后诊断。病理学通过尸体剖解、活体组织检查和动物实验等研究方法,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在疾病的诊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阐明和临床工作水平提高方面均具有重要地位。

(国外将“法典”的病理医生称之为“doctor’sdoctor”)

3、借助病理学研究-揭示疾病规律和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点)Animalexperiment*Laboratoryresearch(invitro)*Clinicalinvestigation“Asisourpathology,soisourmedicine”

二、动物病理学发展概要

(一)发展简史

病理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公元前460~前377,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提出“液体病理学”;

公元前128年~56年,Asclepiades提出“固体病理学”为原始的病理学代表;

它控制和影响了欧洲医学思想长达2000年之久。我国,以《皇帝内经》为代表,它的“阴阳五行”学说支配和影响了祖国医学2000多年。病理学发展简史历史年代学说支持的技术手段创始人远古时代万物有灵论无公元前4-5世纪体液学说无Hippocrates1500年左右化学物理无1761年器官病理学尸体解剖GiovanniBattistaMorgagni1854年细胞病理学光学显微镜RudolfVirchow1930年代神经生理和病理学动物实验20世纪60年代起细胞病理学电子显微镜免疫病理学免疫学技术分子病理学生物化学技术2023/12/16261、体液病理学说

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0-377,根据当时希腊人认为水、土、气、火为自然界万物共性而提出“体液病理学说”

认为外界因素促使人体内血液、粘液、黄胆汁、黑液发生质和量的某种改变形成四体液之间的比例失衡而引起疾病。Hippocrates(460--370B.C.)2、固体病理学说

此后,Asclepiades,约公元前128-56,则极力反对液体病理学说,他根据Demoeritos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的万物皆始于不可分的原子的设想,提出固体病理学说。认为人体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血液是携带固体的介质。

这两种观点由于受历史条件和唯心论的影响脱离了客观实际因而在医疗实践中并未能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公元1世纪以后的整个中世纪的欧洲科学被禁锢在神学之中达1000多年之久使科学活动蒙受挫折严重地阻碍了医学事业的发展。3、解剖学和生理学发展为病理学建立良好开端直至15-16世纪,欧洲历史上称为文艺复兴时代,自然科学在各个领域中才又兴旺起来,病理学也迎来了发芽开花的春天。文艺复兴时,维萨里(VesaliusA.)建立人体解剖学维萨里(Vesalius,A.1514~1564)1543年出版《人体的构造》维萨里第一次与盖仑相反地描述了静脉和人类心脏的解剖。人体解剖活动的奠基人:维萨里17世纪人体生理学建立-以哈维(HarveyW.)发现血液循环为标志哈维(Harvey,W.1578-1657)1628年,《论动物心脏与血液运动的解剖学研究》哈维细心地计算了心脏的容量,心脏流出的血量和回心血量,血液流动时间。证明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左右心室各容血液二英两脉搏每分钟72次一小时脉搏72×60=4320次一小时内,从左心室流入主动脉的血量和有心室流入肺动脉的血量就分别为2×4320=8640英两,约合540磅Harvey1578-16574、器官病理学

真正的病理学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解剖学院。直到18世纪中后期,1761年,意大利临床医学家莫尔加尼-Morgagni(1682-1771),根据一生所经历过的约700例病人的尸检记录和临床症状发表:器官病理学一书

《器官病理学》的问世标志着病理形态学的开端,是古代医学向现代医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18世纪意大利病理学家-莫尔加尼《论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位置。只有脏器变化才是疾病的真正原因。把“病灶”和临床症状联系起来,西医诊断学才开始找病灶,这种思想影响至今。

在解剖大量尸体的基础上,解剖学家和外科医生就有机会认识到器官异常,因此病理解剖开始出现了。病理解剖学的创始人Morgagni,GiovanniBattista(1682-1771)

1762年,在法国里昂(Lyon)成立了第一所兽医学校。

伦敦皇家兽医学院-JohnHunter(1728~1793)对血管病理的治疗研究,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微血管在炎症过程中的重要性;

加拿大蒙特利尔兽医学院的教授-WiliamOsler对血小板的发现及研究,都是在这个时期。《病理学》专著19世纪初,随着显微镜技术、切片染色及组织学方法的相继问世,使人们有可能对各种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形态学变化进行比较深入的观察。奥地利病理学家-Rokitansky(1804~1878)根据他对84000多例尸体解剖的观察资料,撰写了第一部《病理解剖学》巨著,丰富了器官病理学的内容。法国学者ClaudBernard(1813--1902)首先采用了实验生理学的方法研究疾病时的机能障碍及发生机制,编写了《病理生理学讲义》,叙述了病理机能实验的方法,此即病理生理学的始基。5、细胞病理学创立现代医学病理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

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

(1812—1902),1848年出版《细胞病理学》:提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形态改变和细胞的机能障碍是一切疾病的基础。创立了细胞病理学说细胞病理学问世是病理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里程碑。这不仅对病理学而且对整个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划时代的贡献。17世纪-显微镜发明胡克(Hooke,1635-1703),《显微镜学》,1665格鲁(Grew),《植物的解剖学》1682马尔皮基(Malpighi,1628-1694)、发现毛细血管存在,1661雷文虎克(Leeuwenhoek,1632-1723),阐明了毛细血管的功能,于1683年首次在显微镜下发现“细菌”斯迈丹(Swammerdan,1637-1680),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实验

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大大扩充了人类的视野,把人类的视觉由宏观引入到微观,了解到动物体内细微结构。RobertHook’smicroscope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德国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Th.)和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M.J.)创立细胞学说,为微尔啸的研究创造了条件施莱登(Schleiden,MJ1804-1881)和施旺(Schwann,Th1810-1882)微尔啸将显微技术和细胞学的成果应用于病理形态学研究,使人类对机体结构和疾病形态改变的认识由组织水平深入到细胞层次,从而确认了疾病的微细物质基础,充实和发展了形态病理学,开辟了病理学的新领域。局限忽视了全身性反应;忽视了病理现象的发展过程;忽视局部与全身的关系,这都是机械唯物主义在理论概括中的反映他把细胞视为基本自主的生命单位,但否认神经系统在机体中的主导作用,是对细胞作用的过高估计。微尔啸(Virchow,R.1821-1902)创立细胞病理学20世纪初,WilliamWelsh将系统病理学带到了北美,他和他的学生们在兽医病理学界影响很大,许多病理学家都受训于他的医学机构。后来出现的WilliamFeldman也是一位杰出的兽医病理学家,他于1948年与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一批病理学家一起共同创立了美国兽医病理学院。这些病理学家及其机构对于兽医病理学的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分子病理学的开始从1953年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发现,细胞超微结构吸引病理学家将目光集中到DNA,努力探求每种疾病是否与细胞中特定的基因表达有关,基因水平的疾病定位诊断标准指日可待。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唐时代巢元方根据临床观察所著的《诸病源侯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世界名著十分细致地记载了疾病的病原和征侯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其后,中国医学由于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一直未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点的病理学。

(二)现代病理学的特点病理学的研究已深入到亚细胞领域和分子水平,并从过去的经典病理形态进入到与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新兴基础学科互相渗透的新阶段,出现了:超微病理学(ultrastrctural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pathology)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pathology)诊断病理学等

等新分支学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日趋进步。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建立和随后发明的生物组织超薄切片技术、相差显微和偏光显微技术、显微分光光度法、X射线衍射、细胞化学、细胞匀浆、梯度离心、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免疫电镜、放射自显影、扫描电镜、酶标等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使病理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使人们能从代谢、机能和形态改变等方面来认识疾病地发生和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高新技术正在不断地,从而使常规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发展到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及定性和定量结合,从而能获得大量的更多、更全、更新的疾病信息能大大加深人们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促进病理学研究走向更深的层次。

免疫组化及分子生

肉眼→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物学技术

器官病变→组织及病变→细胞超微病变→细胞内大分→基因组织细胞子结构改变蛋白宏观→→→→→→→→微观简单→→→→→→→→复杂1、

研究手段、方法→→快速、准确、精细→超微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大发展

2、研究思路上→→“三结合”多学科融合、渗透→→大病理1、超微病理学

从光学显微镜下的细胞病理学发展到电子显微镜下的超微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大飞跃。

主要从细胞器水平研究疾病时的细胞损伤这不仅使我们能从形态学上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鉴别疾病而且能从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角度去更深入地研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2、分子病理学将病理学与细胞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结合起来在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机理的一门病理学分支。

分子病理学的发展将对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以及为预防和治疗措施提供更深透、更精确的理论。3、免疫病理学

将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引入病理学借以阐述许多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

如采用免疫荧光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法和免疫电镜法等研究疾病从而揭示出一批未曾被人们认识的与免疫反应有关的疾病等。4、遗传病理学研究遗传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引起疾病的一个病理学分支。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定位和功能的阐明,使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进入了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新领域对于遗传性疾病的病因和本质的了解达到了新的水平5、实验病理学以实验方法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理的病理学分支其目的在于认识疾病的本质。

实验病理学可弥补普通病理学不能全面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尤其难以研究某些疾病的病因学、发病机理、形态发生学以及形态与功能改变的联系的缺陷使人们有可能主动地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实验病理学包括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两种。。6、诊断病理学(DiagnosticPathology)

根据病理形态改变及其它各种辅助手段,如电镜、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DNA分析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临床提供更精确的病理诊断,是病理学的一个最大分支。诊断病理学是一门以组织形态学为基础的科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应用,目前正处于从单纯组织形态学时代转向从病理标本中采集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诊断的新时代。

三、病理学研究基本方法

(一)

尸体剖检(autopsy)(二)

组织观察

(histopathologicalslide)(三)

细胞培养(cellculture)(四)

动物实验(experimentalwithanimal)(一)尸体剖检(简称尸检,autopsy

)尸体剖检

是运用病理解剖学知识检查尸体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动物发病或死亡后,对其进行解剖检查,运用病理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诊断疾病的技术,称为尸体剖检技术。

目的与意义目的在于查明动物发病和致死的原因,以及阐明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尸体剖检资料的积累,也可为各种疾病的综合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尸体剖检在兽医临床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尸体剖检,可以直接观察死亡动物尸体各器官的病理变化,初步判断死亡的原因,迅速对疾病作出诊断。

在临床实践中,特别是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实际意义。

如仔猪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可根据流行病学及症状:发生于l周龄仔猪红色下痢、病程短、死亡率高

病变的特点:肠腔充满含血液体坏死性肠炎(二)

组织观察1、组织病理观察

制备病理组织切片(histopathologicalslide)或将脱落细胞制成涂片,经不同方法染色后,最常用-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通过观察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对疾病作出诊断。2、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

即用局部切取、细针吸取、钳取和手术摘取等方法,从患病动物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等。3、细胞学检查(Cytilogy)

通过采取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细胞学检查。如取血液制作成血细胞涂片,取口腔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等等作涂/抹片,直接或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病理剖检、组织病理检查、活检是病理诊断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国外把这三种研究﹙方法﹚喻为病理科室和病理医学的“ABC”。

(三)

细胞培养指从动物体内采取活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液)和创造相似于体内的其他条件,在体外进行培养并进行各种研究的技术方法。此类方法是生物医学各个领域常用的研究技术之一。

在病理学研究中,此方法可以研究在各种病因的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和规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条件的不同,培养的标本可以是细胞水平的,也可以是组织水平。研究肿瘤代谢、肿瘤分类、病毒病的诊断及发病机理等研究。细胞培养的优点:体外培养条件单纯﹑容易控制,可以避免体内复杂因素的干扰,故有利于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而且比动物实验和本体观察周期短﹑见效快﹑节省时间、节省开支。细胞培养的缺点:

毕竟体外人工环境与体内环境有区别,而且是脱离了机体整体的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控,所以其研究结果不可能与体内过程完全一致。

另外,体外培养要求一定的设备﹑严格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一般实验室不易达到。

原代培养:由体内直接取出组织或细胞进行培养。优点:离体时间短遗传性和体内组织相似。宜作细胞形态,机能,分化研究。传代培养:把细胞自原代培养的培养瓶中分离、稀释而移至另一新的培养瓶中的操作程序即为传代或再培养。以便持续培养,得到大量同种细胞,细胞株,维持细胞种延续。图食管癌细胞系肿瘤细胞培养图片

图体外神经干细胞培养

(四)

动物实验(animalstudy)

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动物和人类的某些疾病的模型;是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均可利用的技术方法之一。

通过疾病复制过程可以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及疾病的转归。并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其进行各种方式的观察研究。

四、现代病理实验技术病理学的研究不仅还需沿用最基本的对病变的检查。而且还将放射自显影技术、显微分光技术、形态测量图像分析技术、分析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FCM技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和原位PCR技术等与病理学研究结合起来。(一)组织细胞化学

(hitochemistryorcytochemistry)(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免疫荧光、免疫酶标胶体金标记技术

(三)超微结构

(ultrastructuralobservation)(四)流式细胞术

(flowcytometry,FCM)(五)图象分析技术

(imageanalysis)

(六)分子生物学技术:

重组DNA技术、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原位杂交(insituhybridization,ISH)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一)组织细胞化学

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某些化学成分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剂,显示组织细胞内某些化学成分(如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脂肪等)的变化。其中,观察组织切片的称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观察涂抹细胞或培养细胞的称细胞化学(cytochemistry)。优点:可在原位反映出组织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初步把纯形态观察与机能代谢联系起来,能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另外也有利于病变的鉴别诊断。(二)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细胞化学)。

用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对细胞或组织内的相应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细胞和组织原位的定性、定位或定量检测,经过组织化学的呈色反映之后,用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可分为:

(1)免疫荧光(2)免疫酶标(3)胶体金标记技术。

对研究感染性疾病发病机理具有重要作用。

鹅副粘病毒人工感染鹅脾脏.箭头示阳性染色的网状细胞(三)荧光原位分子杂交技术

(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的发展为研究染色体上DNA的序列提供了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具有经济、安全、快速、稳定,灵敏度高,多彩FISH可在同一核内显示两种或多种序列,还可对间期核染色体进行研究;应用不同的探针可显示某一物种的全部基因,某一染色体染色片段及单拷贝序列;

结合共焦激光显微镜可对间期核及染色体进行三维结构研究,精确检测杂交信号优点。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

(四)超微结构观察

运用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组织细胞的内部及表面的超微结构进行观测,从亚组织(细胞器)甚至是大分子水平上了解组织细胞的形态和机能变化,使之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加确切,而且更能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将免疫组织化学与电镜技术结合可形成免疫电镜技术,使超微结构观察对细胞内一些物质的定位定性,以及病毒的感染和复制部位等得到显示。

超微病理学观察有其局限性:由于放大倍率太高,只见局部不见全局,加之许多超微结构变化没有特异性,常给诊断带来困难。

因此,必须以肉眼﹑组织学病变为基础,宏观与微观密切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优势,起到较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

电子显微镜检查电子显微镜(electronmicrosocope)简称电镜,是以电子束为照明源,通过电子流对生物样品的透射以及电磁透镜的多级放大后的荧光屏上成像的大型精密仪透射式电镜(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扫描式电镜(scanningelectronmicroscope,SEM)

电子显微镜技术使病理学对疾病的认识,从组织细胞的光镜水平深入到细胞内的超微结构水平,它可观察细胞内的细胞器、细胞骨架或大分子水平的变化,在疾病的病理诊断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透射电镜-浆细胞超微结构

扫描电镜-血细胞

(五)流式细胞术其原理是将特殊处理的细胞悬液经过一细管,同时用特殊光线照射,当细胞通过时,光线发生不同角度的散射,经检测器变为电讯号,再经电子计算机贮存分析后画出直方图等。这一方法每秒钟能分析1,000至10,000个细胞。流式细胞术能进行多种细胞特征分析,包括细胞大小,胞浆的颗粒状态,细胞生长状态及所分布的细胞周期,核型倍体数与DNA含量,胞膜表面标记物变化及细胞内酶的含量等等。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能在液流系统中快速测定单个细胞或细胞器的生物学性质并把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从群体中加以分类收集的技术。

其特点是通过快速测定库尔特电阻、荧光、光散射和光吸收来定量测定细胞DNA含量、细胞体积、蛋白质含量、酶活性、细胞膜受体和表面抗原等许多重要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将不同性质的细胞分开以获得供细胞学、病理学和其他生物学研究用的纯细胞群体。目前流式细胞术最高分选速度已达到每秒钟3万个细胞并在免疫病理学、肿瘤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和细胞凋亡等研究方面得到初步应用(六)病理图象分析技术pathologicalimageanalysis

图像分析是对于病变中组织、细胞或细胞器等的二维和三维结构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用于诊断病理学的图像分析技术,是对病变的形态结构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形态计量分析),是对病变形态进行定性分析的一种量化性补充,为病理学诊断提供参考性信息。图像分析技术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操作,并在不断发展。利用成像原理和自动模式识别的方法以电子计算机为工具把不能被肉眼观察到的以及不易被计算机读入的、反映生物学对象所特有的数据和结构等转换成有利于使用的直观图像包括对图像的加工处理和对图像的分析。对病理学图像的分析意指在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目标的种种特征进行定量描述和比较借以诊断。例如在识别癌细胞过程中可通过测定其细胞核面积、形状、总光密度、胞核结构等定量特征再与正常细胞比较确定其性质。目前这一技术已在病理学中开始运用。可以预测生物图像处理技术将运用于普通病理学通过对细胞和组织的高分辨率计算机分析技(七)分子生物学技术

1、核酸原位杂交

用已知序列核酸作为探针与细胞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杂交对其实行检测的方法。

适用于石蜡包埋组织切片、冰冻切片、细胞涂片、培养细胞等。染色体原位杂交示意图2、原位PCR技术

将组织切片或细胞涂片中的核酸(DNA或RNA均可以)片段在原位进行扩增,在扩增中掺入示踪剂,或扩增后再行原位杂交等,以观察基因表达等。

但原位PCR应用最广的还是用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禽流感、细菌等.其敏感性比原位杂交有明显提高。3、生物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医学高新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反向斑点杂交技术。基因芯片(genechip)又称DNA芯片(DNAchip),是指固着在固相载体上的高密度的DNA微点阵,即将大量靶基因或寡核苷酸片段有序地、高密度地(点与点间距小于500µm)排列在如硅片、玻璃片、聚丙烯或尼龙膜等载体上。代表不同检测基因的探针被固定于固相基板上,而被检测的DNA或cDNA用放射性核素或荧光物标记后与固相阵列杂交。

生物芯片技术

(biochiptechnology)是将大量具有生物识别功能的分子或生物样品有序地点阵排列在支持物上并与标记的检体分子同时反应或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扫描、化学发光或酶标显示可获得大量有用的生物信息的新技术。

基因芯片的检测原理示意图基因芯片的优点

可自动化,快速检测目的材料中成千上万个基因及其表达,被誉为遗传信息分析革命性的里程碑。

基因芯片技术可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如基因表达谱分析、基因分型、基因突变的检测、新基因的寻找、遗传作图、基因表达及调控,还可用于药物的筛选和疾病的诊断等。蛋白芯片

蛋白芯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各种蛋白质有序地固定于滴定板、滤膜和载玻片等各种载体上成为检测用的芯片,然后,用标记了特定荧光素的蛋白质或其他成分与芯片作用,经漂将未能与芯片上的蛋白质互补结合的成分洗去,再利用荧光扫描仪或激光共聚焦扫可描技术,测定芯片上各点的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分析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达到检测多种蛋白质及其功能的目的。如抗体芯片可排列数百种单克隆抗体,通过这张芯片,人们在一次实验中就能够比较几百种蛋白的表达变化。对于诊断疾病:如传染病、肿瘤、遗传病等临床工作以及信号传导、细胞周期调控、细胞结构、细胞凋亡和神经生物学等基础研究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五、学习病理学的指导思想

病理学被称为“医学哲学”。所以,我们要用哲学思想来指导病理学的学习。具体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运用对立同一的观点,抓住疾病过程中矛盾的共性。个性及其转化规律,并且要仔细地观察分析问题,从而了解和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哲学基本原理1.物质与意识辩论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4、内因与外因原理;5、量变与质变相互关系原理;6、认识与实践相互关系原理;7、现象与本质相互关系原理;

(一)正确认识形态结构与功能代谢的辨证关系(二)正确认识局部与整体的辨证关系(三)树立运动的、发展的观点

(四)正确认识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最后,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努力扩大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联系临诊病例,着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临诊科学打下较好的病理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动物病理学简答题:病理学的内容包括哪些?病理学的地位如何?简述病理学的研究手段?

动物疾病概论

IntroductiontoDisease

一、疾病概念及基本特征二、病因学

(一)疾病外因

(二)疾病内因

(三)疾病条件三、发病学

(一)基本规律

(二)基本机制四、疾病经过和转归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一、疾病概念及基本特征

(一)疾病(disease,illness)是一定条件下病因与机体互作引起机体自稳调节紊乱后表现出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异常生命活动。

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出现各种机能、代谢、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并伴随有相应的症状、体症和行为异常。

Whatisdisease?

Disease:anabnormallifeprocessunderactionsofpathogeniccausewithdisturbancesof"homeostasis".Health:anormalstateinsoma,psycheandsocialwell-being(二)疾病的基本特征1.疾病是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任何疾病发生都由一定原因引起的。3.任何疾病都呈现一定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疾病时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的内在基础。4.任何疾病都包括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和转化。5.疾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变化和一定的因果转化关系。6.动物疾病不仅使生命活动能力减弱.而且其生产性能降低,这是动物疾病的重要特征。分子疾病观:

疾病是某一层次或各层次形态和功能(包括其物质基础——代谢)的异常,归根结蒂是某些特定蛋白质结构或功能的变异,而这些蛋白质又是细胞核中相应基因借助细胞受体和胞中信号转导接收信号后作出应答(表达)的产物。基因病:

基因及其调控正常与否实质上是决定机体健康或疾病的基础.

基因在有序调控机制下的表达是机体健康的前提,人和动物细胞应答异常以及很多疾病的重要分子基础是该机制的失调。

二、病因学概论疾病发生条件诱因病因抗因内因外因外因内因

病因(causeofdisease)是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研究疾病发生原因和条件的科学,称为病因学(etiology)。即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因为什么发生的问题。能促进疾病发生的条件称为诱因。(一)疾病外因(extrinsicfactors

)是引起疾病的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疾病发生的原因称为致病因素(etiologicalfactors):泛指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体内、外因素。以疾病的总体概念而言,致病因素就是广义的病因(Causeofdisease)。

1、生物性因素

(biologicalagents)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霉菌和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是动物疾病最常见的致病因素。2、物理性因素(physicalagents)

指来自于体内外的一切物理性机械性因素。如锐器或钝器撞击,爆炸波的冲击,体内的肿瘤.异物.结石.脓肿包括高温.低温.电流.光.电离辐射.大气压等3、化学性因素

(chemicalagents)

常见有无机毒物﹙如重金属盐等﹚;有机毒物﹙如氯仿﹑氰化物等﹚;生物毒﹙如蛇毒﹚。4、营养因素(nutritionalimbalance)

包括维持生命活动的一些基本物质﹙如氧﹑水等﹚,各种营养物质和矿物质等缺乏时,均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另外,有些物质﹙如氟.硒等﹚摄入过多,可引起中毒。Etiology

1.Etiologicalfactors:thedirectcause

1)Biologicalfactor2)Physicalfactor3)Chemicalfactor4)Nutritionalimbalance5)Geneticfactor6)Congenitalfactor7)Immunologicalfactor8)Psychologicalfactor(二)疾病内因

(intrinsicfactors)

1、机体防御机能降低

屏障机能、吞噬及杀菌作用、解毒机能、排除机能2、机体反应性的改变

机体反应性不同,其对外界致病素的抵抗力和感受性不尽相同。主要包括:种属反应性品种或品系反应性个体反应性年龄反应性性别3、机体免疫特性的改变

(immunologicalfactors)

包括免疫机能障碍:如抗体生成不足﹑细胞免疫缺陷等和免疫反应异常。4、遗传因素(congenitalfactors)

遗传物质的改变可以直接引起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代谢病,遗传性畸形等。5、心理因素

(主要指人)(二)疾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sofdisease)指在病因作用于机体的前提下,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各种体内外因素。条件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疾病,但它的存在可促进或阻碍疾病的发生。1、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factor)能够促进和加强某一疾病原因作用的条件因素称简称诱因。如感染、心律失常、妊娠、分娩等作为心力衰竭的诱因,可进一步降低心功能。

2.自然条件

包括季节气候.地理位置等.虽不能直接引发疾病,但影响疾病的发生.如夏季多发消化系统疾病;冬季多发呼吸系统疾病。3.社会条件

包括社会制度﹑政策管理﹑科技和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生活水平等,对人及动物健康和疫病流行均具有重要影响。有些条件可使机体的抵抗力(resistance)降低或易感性(susceptibility)、敏感性(sensitivity)增高,从而使机体的在相应致病因子的作用下易于发病;有些条件则可使相应的致病因子能以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强度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疾病;

例如,结核杆菌是结核病发生的原因,但并不是所有感染了结核杆菌的个体都会发生结核病。只有在各种因素如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居住环境恶劣、长期忧郁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易感性增高,为结核杆菌的致病创造有利条件时才容易患病。

病原、宿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某个单一因素影响的结果,而是病原、宿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病原宿主环境宿主病原环境(三)原因与条件在引起疾病的关系

1、病因决定疾病的特异性,但致病条件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2、病因和条件是相对的。

同一个因素,在一种疾病中是病因,而对于另一种疾病又可能是条件。例如,营养不足本身是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原因,营养不足使机体抵抗力降低,又可以成为多种感染发生的条件。某些可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但尚未阐明是否是该疾病的原因还是条件。这些因素被统称为危险因素(dangerousfactor),如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三、发病学

发病学(pathogenesis)——关于疾病过程如何发生(origination)、发展(development)和转归(termination)的理论学说。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损伤与抗损伤斗争贯穿于疾病的始终,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斗争,构成疾病的各种临床表现,是推动疾病发展的基本动力。疾病中损伤与抗损伤作用常常同时出现,不断变化。2.

因果转化规律

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交替和相互转化,即由原始病因引起的后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另一些变化的原因.这种因果交替的过程是疾病发展的重要形式。3.

局部与整体任何疾病都是完整统一机体的复杂反应,这种反应可表现为全身性的病理变化,又可表现为局部的病理变化,任何局部病理变化都是整体疾患的一定组成,即受整体影响,又影响整体,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Basicmechanismsofdisease)

1.神经体液机制

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是密切联系的,在很多疾病中存在体液调节紊乱,这主要是通过内分泌激素起作用的,而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是受神经机制调节的。2.细胞机制

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后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某些细胞功能代谢障碍,从而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3.

分子机制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使人们对疾病时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以及对疾病本质认识进入新阶段。1、神经体液机制

神经体液机制作为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之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致病因素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体液量和体液成分,造成内环境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1)神经机制:病因通过直接损害神经系统,或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组织器官功能改变而致病,称为神经机制。

1)致病因素直接作用于神经系统

:在感染、中毒等情况下,致病因素可直接作用于神经中枢,引起神经功能障碍。例如脑炎、狂犬病、一氧化碳中毒等。

2)神经反射作用:致病因素作用于神经反射弧的某个环节,使神经反射发生改变。如饲料中毒时出现的呕吐与腹泻;缺氧时血液中低氧分压刺激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化学感受器,使呼吸加深加快等都是通过神经反射而引起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但在致病过程中,神经和体液机制往往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两者密切相关。如失血性休克引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机制中,由于交感神经活动兴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亢进,交感神经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增加造成的肾血管收缩是肾衰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2)体液机制:

病因引起体液质和量的变化、体液调节障碍,最后造成内环境紊乱而致病,称为体液机制。疾病发生的体液机制源自于体液量的改变。如脱水、出血可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休克发生,但更多的是由于体液成分的改变。各种体液因子即细胞分泌的各种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和细胞因子分别通过内分泌、旁分泌和自分泌机制进入细胞外,并作用于靶细胞受体而发挥调节作用。2、细胞机制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组织细胞,造成细胞代谢、功能障碍,引起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称之疾病发生的细胞机制。疾病细胞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探讨造成细胞损伤的原因和细胞损伤后引起疾病发生的机制。尤其是细胞的直接损伤,也包括细胞的生物信号失控导致的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的异常。细胞增殖(cellprolifeation)细胞分化(celldifferentiation)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信号转导

3、分子机制

从分子水平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从形态、功能和代谢变化探讨对疾病本质。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疾病发生的机制是当前生物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广义分子病理学:研究所有疾病的分子机制。狭义分子病理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核酸、蛋白质和酶受损所致疾病。四﹑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一)疾病的经过(疾病的过程,Courseofdisease)

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通常分为四个阶段:1.潜伏期(又称隐蔽期)

2.前驱期(或先兆期)3.临床经过期(又称症状明显期)

4.终结期(又称转归期)

1、潜伏期(periodofincubation)

指从病因侵入机体到该病最初症状出现之前的一段时间。潜伏期没有症状和体征。传染病的潜伏期比较明显,数小时,数天,数月不等,随病因的特异性、疾病的类型和机体自身的特征而不同。潜伏期是机体的防御代偿反应与致病因素做斗争的时期。如果抗损伤反应能够战胜病因的损伤作用,疾病即终止,否则会继续发展进入前驱期。有些疾病,例如创伤可没有潜伏期。2、前驱期(prodromalperiod)

是在潜伏期后到出现明显的症状之前的一段时期。此期主要表现出一般的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头痛、乏力等。3、症状明显期(periodofclinicalmanifastation)

是出现该疾病特征性临床表现的时期,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例如急性大叶性肺炎患者,往往在乏力、发热等一般表现后,出现咳嗽、肺部罗音、X线显示肺部阴影等特征性表现。4、转归期(stageofoutletortermination)

是指疾病发展到最后终结的时期。疾病的最后结局取决于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后所发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及时的诊断和适当的治疗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影响。(二)疾病的结局或转归

疾病转归(OutcomeofDisease)一般可分为:

1.完全痊愈

2.不完全痊愈

3.死亡

1、康复(rebabilitation)

(1)完全康复(completerecovery):亦称痊愈是指致病因素已经清除或不起作用;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及各种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完全恢复正常。(2)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recovery):

是指疾病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的症状、体征或行为异常消失,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需通过机体的代偿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如果不适当地增加机体的功能负荷,就可因代偿失调而导致疾病再现。2、死亡(death)

(1)临床死亡期:主要标志为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和各种反射消失,但各种组织中仍然进行着微弱的代谢过程。(2)生物学死亡期:是死亡过程的最后阶段。此时从脑皮质开始到整个神经系统以及其他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并出现不可逆的变化。生物学死亡期(真死)逐渐表现:尸冷——

由于物质代谢停止,体温下降至与周围环境相同。尸僵——

是死后肌肉组织收缩变硬的现象。一般在死后1—6小时开始出现,在36—48小时消失。尸斑——

动物死后,血液坠积于身体的下垂部位,红细胞发生溶血现象,使该处皮下出现紫红色或紫蓝色斑块。尸斑的位置与分布因死亡时尸体的体位而不同Death:currentconceptofdeath:heartandbreathstopforeveroverintenseresuscitationBraindeath:

thefunctionsofcerebrumandbrainstemstopforever

1).Irreversiblecomaandcerebraunresponsiveness2).Absenceofcephalicreflexes3).DilatedandfixedpupilAbsenceofanyelectricalactivityofbrain4).Breathstopover15minunderresuscitation5).Braincirculationstop疾病中的因果转化(因果链)疾病发生发展中,前一病因的结果可以成为下一个结果的原因。以SARS-CoV致肺损伤为例SARS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肺损害肉眼观察:病变全肺明显膨胀、肿大,质量增加,颜色暗红灰褐色。镜下观察:弥漫性肺泡损伤、肺水肿,纤维素渗出、肺透明膜形成。随着病变发展在肺泡内的渗出物、透明膜可发生机化和肺泡间隔的纤维母细胞增生。

二者不断融合,最终导致肺泡闭塞和萎缩,导致全肺实变。SARS-CoV(电镜照片)SARS-CoV肺部活化的巨噬细胞原因1结果1炎症因子结果2肺泡上皮肿胀、成纤维细胞增生结果4肺泡渗出、纤维性透明膜结果3肺泡腔闭合、呼吸衰竭结果6原因2原因3原因4原因5小结1.掌握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病因和条件的概念2.理解疾病的基本特征3.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4.了解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

致病微生物侵入机体后破坏其防御功能并生长繁殖,由此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的病理过程称为感染(Infection)。

重要的病原菌(一)病原菌的致病性凡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统称为病原菌或致病菌(pathogenicbacterium)。细菌在体内寄生,增殖并引起疾病的特性称为细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pathogenicity)。致病性是细菌种的特征之一,具有质的概念,如鼠疫细菌引起鼠疫,结核杆菌引起结核。致病性强弱程度以毒力(virulence)表示,是量的概念。各种细菌的毒力不同,并可因宿主种类及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化。同一种细菌也有强毒、弱毒与无毒菌株之分。1、细菌的毒力

(1)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在机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侵袭力由病原菌的毒性酶和荚膜构成。(2)毒素:外毒素、内毒素(二)病毒致病作用

从整个机体和群体水平看来,病毒感染的致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从分子水平看来,病毒的致病特征与细菌感染差别很大。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杀细胞效应(2)稳定状态感染

1)细胞融合

2)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3)包涵体形成(4)细胞凋亡(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1)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3)免疫抑制作用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疾病、病因、诱因、死亡、简答题:疾病的基本特征病因分类疾病的一般规律疾病的发生机制疾病的经过疾病的结局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一、概念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多于正常,称为局部充血(localhyperemia)。据发生机理不同,局部充血分为:

动脉性充血(arterialhyperemia)

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mia)

动脉性充血(arterialhyperemia)

由于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液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二、发生原因1、生理性充血

为适应器官和组织生理需要和代谢增强而发生的充血,称为生理性充血,如进食后胃肠道粘膜充血,体力活动时骨骼肌充血等。

2、病理性充血(1)炎性充血(2)减压后充血(1)炎症性充血发生于炎症开始和早期,由致炎因子刺激引起的轴突反射和血管活性胺等炎症介质的释放,使炎症区局部细动脉扩张,造成充血。(2)减压后充血当器官或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如大量腹水压迫腹腔器官,致使器官内血管张力降低,若一次大量抽放腹水,压力突然解除,细动脉可能发生反射性扩张,引起充血,此时称减压性充血。

三、病理变化

眼观:局部组织鲜红,温度上升,体积增大(肿大),新陈代谢旺盛腺体/粘膜的分泌增多。(红、肿、热)镜下:毛细血管扩张,内充多量红细胞(正常时只有1-2个),开放毛细管的数量增多。注意:动物的死后变化会掩盖充血表现。

四、结局

动脉性充血常是暂时的,病因消除后即可恢复。充血能使局部血循旺盛,氧及营养物质增多,并促进物质代谢,使功能增强。因而临床上常利用热敷、透热疗法等,促使局部充血,以治疗某些疾病。有时充血也可造成不良影响。如颅内充血时会引起头晕头痛,甚至造成血管破裂形成脑溢血而使机体死亡。

一、概念静脉性充血(venoushyperenlia):是指因静脉内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滞在小静脉内。又称淤血(congestion)。

第二节淤血二、病理变化及后果

1、病变淤血时器官肿胀,呈暗紫红色(还原血红蛋白增加),包膜紧张,重量增加,切面上湿润多血。全身淤血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皮肤和粘膜呈紫兰色,称发绀(cyanosis)。因血流淤滞,血管扩张散热增加,淤血处局部温度较低。镜下,组织内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有时伴有水肿。2、后果淤血性水肿:肺、皮下和胃肠等结构较疏松的器官和组织的淤血,因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和缺氧,其通透性增加,水、盐和少量蛋白质可漏出,漏出液潴留在组织内引起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congestivehemorrhage)。漏出液也可以积储于浆膜腔,引起胸水、腹水和心包积液。严重者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发生淤血性出血。淤血性硬化(congestivesclerosis)肝和肾等器官的淤血,因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以及中间代谢产物的堆积,而发生变性、萎缩,甚至坏死。肝和肺的慢性淤血,因组织长期缺氧和细胞崩解产物的刺激,导致组织内网状纤维胶原化和纤维组织增生,造成淤血性硬化.三、重要器官淤血1、肺淤血(图)

A、眼观变化

B、组织学变化2、肝淤血(图)

A、眼观变化

B、组织学变化肝淤血

(1)原因:右心衰→体静脉回流受阻→肝淤血(2)病理变化:①肉眼:槟榔肝。肝表面及切面见灰黑色的淤血区(新鲜标本为暗红色)与淡黄色脂变区相互交错,呈槟榔样的花纹肝淤血

小叶中央静脉及其附近的肝窦扩张②镜下:中央静脉附近的肝细胞萎缩、消失小叶周围的肝细胞脂变肺淤血: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镜下:肺泡腔内有水肿液、巨噬细胞、红细胞及心力衰竭细胞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网状纤维胶原化。结局:取决于引起淤血的原因、程度、持续的久暂,以及侧支血循环建立的情况等。如果:受阻能及时解除,淤血时间短,则淤血现象可逐渐消失→恢复正常。但如果病因除不去组织持续淤血→组织缺氧→氧化不全的酸性产物积聚→血管壁通透性↑→淤血性水肿/出血。如果实质器官长期淤血→主质细胞变性、萎缩、坏死,同时伴以纤维组织增生→淤血性硬变。槟榔肝进一步发展可转为淤血性肝硬变(Ⅰ带肝细胞增生正常肝细胞消失,网状纤维胶原化)肺长期淤血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肺组织变硬,且间质中有含铁血黄素沉积而呈棕褐色.∴称此肺为“褐色硬化(browninduration)。

本讲小结

充血的概念充血有生理性充血及病理性充血之分充血有生理学意义,也有病理学后果。淤血的概念肝淤血的病理学特征:槟榔肝(眼观)肺淤血的病理学特征:心力衰竭细胞(镜下)思考题

肝淤血的病理学特征是什么肺淤血的病理学特征是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