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科学技术哲学课程_第1页
绪论:科学技术哲学课程_第2页
绪论:科学技术哲学课程_第3页
绪论:科学技术哲学课程_第4页
绪论:科学技术哲学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辩证法(又名科学技术哲学)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二、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三、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四、怎样学好该门课程五、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思考题一、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学科、作为一门必修课,有其产生的历史来源。这要追溯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恩格斯(1820-1895)出身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的一个纺织厂主家庭。马克思的战友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1848年2月,与马克思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恩格斯从19世纪50开始,广泛而系统地研究自然科学基础理论,从而为最后创建自然辩证法奠定了基础。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1873年初,恩格斯写下了一个研究的片断,这是恩格斯留下来的《自然辩证法》手稿的第一个文献。

从1873-1876这三年时间,恩格斯埋头于全面探索自然辩证法,并写了94篇札记,其中有

1875—76年间写成的《导言》。

这篇《导言》是全稿的精髓,它生动地总结了近代科学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其中第三部分是6篇已完成的论文,总标题是《自然辩证法》。

其中有1875-76年写的《导言》,1880-81年间写的《运动的基本形式》、《运动的量度—功》和《潮汐摩擦》,1878年写的《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

1882年写的《电》等。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遗稿由马克思最小的女儿爱琳娜和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负责保管。1898年爱琳娜逝世后,则全部归于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

当时代表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负责处理马克思、思格斯遗稿的是伯恩斯坦,他对恩格斯

的《自然辩证法》遗稿,只发表了其中的两

篇。对其他的则采取了随便搁置一边的做法。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伯恩斯坦发表的两篇,一篇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发表于1896年)。另一篇是《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发表

于1898年)。其他的文章和遗稿都在很长时

间内未能发表。

直至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21年俄共中央派人去德国进行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才又发现了《自然辩证法》手稿。

1924年,在俄共征询是否出版《自然辩证法》手稿时,伯恩斯坦把这部遗稿送交爱因斯坦

审读,要爱因斯坦考虑是否可以出版。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爱因斯坦于1924年6月30日给伯恩斯坦写了这样的意见:“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

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我的意见如下:要

是这部手稿出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

引人注意的作者,那末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

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

的趣味。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

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是一个

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在恩格斯逝世三十年之后的1925年,《自然辩证法》遗稿终于在莫斯科由苏联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它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的第二卷,以德文原文和俄文译文对照形式发表。同时,在德国法兰克福由国际出版社出版了德文版。

1925年出版《自然辩证法》以后,1927年和

1929年又分别再版了德文版和俄文版。后来在1935年和1941年又陆续分别出版了德文和俄文的单行本和新的版本。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自然辩证法》的中译本,共出版过五个。

第一个译本是1932年出版,是根据1925年的德俄对照本译出

第二个译本是1950年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译者郑易里,是根据1935年的俄译本和1930年日译本转译。

第三个译本是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译者曹藻华、于光远、谢宁,是根据联共(布)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编的1935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和1953年的俄译本译出。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第四个中译本是197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译文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对

1955年版本略作校订而成。

第五个中译本是目前在我国通行的版本,它是于1978年,在于光远的主持下校译

重编《自然辩证法》译本。《自然辩证法》的基本主张

恩格斯从物理学的能量转化定律得到启示,认为自然界的各个部分是普遍联系的;

从拉普拉斯星云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得到支持,认为自然界本身也是在不断的产生、变化和消逝的;

从元素周期率证明量变质变规律;从数学证明否定之否定规律。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解放前,无论在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有不少青年在认真学习这一著作,作

为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放后,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把学习自然辩证法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提高自己的科研、教学水平的重要步骤。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1956年制定全国科学规划时,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共同制定了《自然辩证法(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12年(1956—1967)研究规划草案》。

1956年10月出版的《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创刊号中,第一次明确地把恩格斯所创建的“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用以概括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自然辩证法的来源和影响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1957年6月建

立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组,同年10月,创

办了《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之后,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大力发展起来,1961年中国科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之后,

文化大革命发生。文革期间,这个学科

成为一个重灾区,形形色色的对自然科

学一些研究领域的批判就假借了自然辩

证法的名义进行。1966——1976年停刊,哲学所撤销。

文革之后,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经过拨乱反正后,获得了新的发展,1977年,经邓小平批准,《通讯》复刊。80年代,自然辩证法工作者担负起了传播科技和思想文化二方面的重任。自然辩证法得到了扩展。包括自然观、科学方法论、技术哲学、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改研究生课程目录时,将此改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筹备会成立于1978年,正式成立于1981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

组成部分,至今已经26年。

目前的第五届理事会有理事169人,常务理事

40人,下设8个工作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会员15000多人。1981年,国家教育部发文规定自然辩证法类课程是我国高校理工农医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目前全国已经有自然辩证法专业16个博士点,47个硕士点。全国有近十种该学科领域的专业杂志。出版专著、教材、普及读物上千余种。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于1978年成立,至今已29年这是2003年为纪念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25周年发行的首日封二、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一)1、从历史的角度考虑在科学上:动量与动能在政治上:社会达尔文主义认识论上:主观感觉经验论本体论上:脱离物质的运动——灵魂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二)2、从现实的角度考虑科学上:物质无限可分与夸克幽禁政治上:重演律与种族主义、罪犯人类学认识论上:感觉材料与自然的所予本体论上:思维机器人何以可能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三)3、从未来的角度看,科学认识的终结论……科学应用的终结论……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三)4、从理工科硕士研究生所从事的专业学习看,应该开设这门课程。目的是加深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增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养。要回答下列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开设这门课程(四)5、从科学教育的角度看学校的科学教育应该体现科学的内涵——解释层面、精神层面、器物层面和社会层面。我国目前科学教育存在的欠缺:从教材看;从教学看;从应试教育看。结果科学教育成了科学主义观念教育科学实验:以合成氨为例科学理论:以酸碱理论的演化为例17世纪以前,对酸碱的认识;17世纪末,对酸碱的认识;拉瓦锡的理论;19世纪末从电离理论看酸;之后各种各样的酸的理论不断诞生……这些说明了什么?三、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自然观)人类历史上自然观是怎样演进的?为什么在机械自然观

形成以前没有诞生近代科学?近代科学的诞生与机械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关系?近代科学的发展对于机械自然观的盛行有什么样的关系?当代科学的突破表明了什么样的自然观?它与机械论自然观有什么差别?这

样的差别对于科学来说意味着什么?科学理论的建构、评价与选择和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关联?科学方法,如

实验方法、数学方法等与自然观有什么样的关联?自

然观与科学革命有什么样的关联?自然观与科学对自然的认识方式以及人类利用科学改造自然有什么样的关联?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什么情况下运用科学观察方法?“观察渗透理论”意味着什么?怎样正确地观察?科学实验的特征如何?怎样用科学理论指导实验?实验事实主要是由自然决定还是由社会决定?实验方法有何局限性?运用哪些方法可以获得科学事实?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建构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检验的方法有哪些?当实验事实与理论相一致时,是否就一定表明该理论是正确的?当不一致时,是否就一定证明该理论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就一定不是科学吗?怎样理解科学理论的真理的相对性?正确的理论一定是安全的好的理论吗?理论的评价只应该从真理性一个角度进行吗?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有哪些,这给我们什么启发?科学理论演变有固定的模式吗,这又给我们什么启发?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技术观和技术创新论)技术的本质、功能、体系结构怎样?技术

发明与工程技术方法有哪些?技术改造

世界的方式以及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如何?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等的关联怎样?技术演变和进步有一定的模式吗?技术

创新的过程、模式怎样?它与市场经济、文化环境、政治体制、产业结构的关联

怎样?怎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利于

技术创新?四、怎样学好该门课程:发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内涵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学习该门课程的意义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作为认识世界的信念背景,并作为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基础掌握正确的科学和技术方法论,推动自然科学研究深入地理解科学、技术,树立正确的科学、技术观念;理解科学对于社会发展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增强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思考题什么叫社会达尔文主义?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你是赞成还是反 对?为什么?人类的感觉是对外在事物的客观把握吗?为什么?我们凭什么断言灵魂是不存在的?人类的思维和心理能够归结为神经系统中的细胞的运动吗?也就 是说思维机器人能够造出来吗?我们的科学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你认为“中国的科学教育是 科学主义观念教育吗”?为什么?你是怎样看待历史上的科学实验的进行以及科学理论的演化的, 以案例对此加以说明。科学永远都是正确的吗?不正确的就永远也不能成为科学吗?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材料分析:

波普尔指出:“科学家之所以成为科学家,并不在于它掌握无法反驳的真理,而在于他采取无所顾忌的批判态度和坚持不懈地对真理的追求。”我们能做到这一点吗?我们的社会允许我们做到这一点吗?这对我国的科技创新有一个什么样的影响?科技与社会专题(任选一题完成,提交word文档,优秀者提交PPT并在课上讲述)1、科学技术:有益还是有害于人类及其未来?2、科技进步能够解决能源危机:信还是不信?3、科学是不分性别的:真的还是假的?4、专家治国:有利还是有害的?5、科学与宗教:对立还是不对立?6、科学决策:公众参与还是不参与?7、辐照食品: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8、电磁辐射:影响不影响人类健康?9、建造会思维的计算机:可能还是不可能?10、电子书代替出版书:可能还是不可能?11、网络审查:应该还是不应该?12、核电站:安全还安全?13、纳米技术:发展还是不发展?14、人类探索外星生命:值得的还是不值得的?15、转基因植物:种还是不种?16、转基因食品:吃还是不吃?17、动物实验: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18、克隆人:应该还是不应该?19、人类遗传的加强:必要还是不必要?20、人类:由基因决定还是由环境决定?21、地震预报:可能不可能?22、水坝:建还是不建?23、生物质能:发展还是不发展?24、地方性知识:有价值的还是无价值的?25、优生学:科学还是伪科学?26、机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