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课件_第1页
城市设计课件_第2页
城市设计课件_第3页
城市设计课件_第4页
城市设计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設計概論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關係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發展,土地利用和各項城市建設作出綜合部署和統籌安排,或是具體的管理。城市規劃說到本質就是公共政策,最終的結果就是法律。可以這樣理解,在做個城市規劃專案時,應該不僅僅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因素,要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還有其他因素比如政治,政策,文化,地理,氣候,區位等等,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很難區別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

城市設計可以廣義理解為設計城市,即對城市物質要素進行設計,是銜接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的橋樑,通常是為人類創造更美好的人居環境,與大自然合協統一的一種設計。城市設計所關注的是人與城市形體環境的關係和城市生活空間的營造,內容比較具體而細緻,具有較多的文化和審美的含義,以及使用舒適和心理滿足。城市設計是在城市規劃每個層面都是可以存在的,分析重點應該不同層次有不同的分析基礎和方法。土地利用,建築形態及組合,場所創造,步行區,交通與停車,保護與改造,標誌設計,還有很重要的城市設計導則。這些都是城市設計所要涉及的內容.

在城市空間規劃設計實踐上,城市規劃與城市設計雖然都處理城市空間問題,但是,兩個領域在實踐中所產生的效能差異非常大。當代城市設計的主要處理對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見的情形則是,城市設計工作被鑲嵌在更大範圍、更長期的城市規劃工作之中。當城市計畫將城市區域中的各種主要機能區域(商業區、住宅區、文教區、自然或歷史保存區...等)予以選址之後,城市設計專業便得以接手城市規劃未能更為詳細處理的工作----在各個特定區塊之中,建立其空間組織與其所屬建築量體的整體形構。

舉例而言,在處理城市交通系統時,城市設計所面對的問題經常是公車站或軌道與社區的關係,例如社區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於住家與公車站、公車站在社區生活中的服務功能與其他社會意涵,輕軌軌道與社區景觀如何和諧地共構、公車輛行駛對社區生活的妨礙與防範...等;相對的,城市規劃專業經常需要考慮大眾運輸路線所延伸服務的其他城市、郊區或鄉村,以及這些地區透過大眾運輸路線與城市所串連而產生的整體社會現象。

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還在其他幾個方面有所差異:(1)城市設計不需要在互相衝突的城市機能之間決定城市內各分區的土地使用問題,這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工作。(2)城市設計專業者比城市規劃專業者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過程。(3)城市規劃專業者與城市設計專業者,都需要面對相當廣泛的社會、文化、實質空間規劃設計議題,其差別主要是在於對象、尺度、程度...等的差異。第一章城市與城市設計1.1城市的本質與特徵1.1.1城市的本質1.1.2城市的基本特徵1.2城市系統的複雜性1.2.1現代複雜性科學概述1.2.2關於城市系統的複雜性1.2.3城市與居住者的互動機理1.3城市設計的定義、內涵和淵源1.3.1城市設計的定義、內涵和淵源1.3.2城市設計的淵源1.3.3城市設計的法定含義1.4城市設計的內容1.4.1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1.4.2無所不包、沒有定式的城市設計一、城市的本質段漢明提出城市的基本定義:(1)城市是人類社會生活中人口、權力、文化、財富及能量、物質、資訊等在地球表面聚集的節點,是人類文明的象徵;(2)城市是依附於土地等自然環境的、由人類所創造的“類人體”,人就是這個類人體的靈魂。城市具有自身的生命節律和生成、發展、興盛、衰亡的過程,並有著各自不同的遺傳密碼;(3)城市是由能量、物質、資訊和人共同組成的“核反應爐”,它不但吸收周圍的能量、物質、資訊,更重要的是通過城市這個“核反應爐”產生新的能量、物質、資訊,並向周圍輻射。人通過城市改變自身的物質結構和精神結構,以塑造新的生命形式。城市本質:人類將物質、能量、資訊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並賦予某種精神的聚集節點,是人類社會的延伸,是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的某些階段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社會生活和社會組織賴以生存的載體。它表徵了人類在物質與精神方面的力量與嚮往,以及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積累和變遷,同時也是人類和人類社會自身最好的、最生動的寫照。二、城市的基本特徵1.基本特徵城市是創造者(人類)與被創造者(城市)、物質與精神、科學技術與人文文化、城市本體與自然環境等諸多方面,具有多種的互補性,是一個互相嵌套的整體上海:混血文化的城市精神

案例

上海是一個年輕的城市,歷史與現實、外來與本土的文化在上海沉澱融合,形成獨具一格的混血文化--海派文化。

上海的歷史其實是古老的,6000多年前成陸,西元前223年.秦滅楚後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然而直到十三世紀,上海才由小漁村發展為城鎮。因此作為城市上海是年輕的,自從160多年前開埠通商以來,上海才逐漸開始了其作為城市發展的歷史。

"上海灘"這個名字,不由讓人生出許多聯想,異域建築風格的外灘,十裏洋場的繁華,無邊的閃閃光華,流動的摩登時尚,繁華富麗,大鼻子的老外,熱鬧沸騰的城市,舊上海是文明與野蠻的混血兒,她的文明她曾經的輝煌令人注目,那是不同於北京城皇袍加身的威嚴,亦不同於江南水鄉的婉轉清麗。半殖民的歷史給予上海紛繁複雜的現實,在時間中融合,融合了多國、多民族的文化傳統。這一切在上海沉澱融合,形成獨具一格的混血文化--海派文化。也正是這混血的文化,孕育了上海獨有的城市精神。

在中國,上海是個西化、充滿異國情調的城市,秉承傳統文化較少,而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多,除開外灘的萬國建築群,老上海的石庫門就是把西方建築風格融入傳統建築的成功代表,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優秀建築群體,帶有濃厚的東西合璧色彩,是典型的混血文化的產物。在這個前提下探討上海城市精神,就必須從文化發展的脈絡中去探尋。東方明珠外灘

相對於外灘而言,老上海的石庫門建築群更多地體現了上海混血文化的精神。在這裏,我們不僅能看到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還能看到江南傳統民居的空間組織,這是文化混血的產物和結晶,它本身的發展歷程也經歷了不斷改進的過程。石庫門建築是具有海派特色的近代優秀建築群體。採用具有濃厚江南傳統民居空間,按照西方連排居住的方式進行總體佈局,帶有濃厚的中西合璧的色彩,具有混血兒特徵。

老上海的混血精神在那個時代創造了文化融合的成功範例--石庫門。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石庫門作為居住建築也在走向衰落,不再適應高速發展的城市經濟,面臨著被徹底推倒,從此消逝於歷史的局面。如何在保存城市記憶,延續城市文化脈絡的同時,兼顧城市的發展,避免讓沉重的過去成為城市成長的阻力?新天給出了一種可能的答案。新天地占地上萬平方米,以石庫門為主要建築群,保留了昔日上海老式房屋的磚牆、屋瓦。但每座建築的內容卻是在打造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原有的建築語言在這裏被瓦解,上海的新天地不僅成為了國內外遊客在上海的休閒場所,它的成功經營模式也成為中國房地產區域爭相模仿的對象。古老建築在這裏得到了經濟意義上的全新闡釋。2.城市與城市歷史

城市的歷史是城市寶貴的財富,影響著我們現存的城市和周圍世界,同時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3.城市與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本質:人類社會的延伸,人類文明的象徵,表現出了城市特有的氣質與風度。城市作為一定區域內的文化中心,是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是積累、保存前人文化成果的重要載體,也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場所。劉易斯•芒福德、吳良鏞、鄭時齡、陳立旭、張鴻雁等都有論述。相關聯接2006中國十大品牌城市“2006中國十大品牌城市”品牌名稱

口碑支持率再調查細分統計表

1

香港

世界活力之都(58.3%)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1、世界活力之都、創意之城、時尚之港(9.6%)

2、亞洲活力之都、創意之城(8.4%)

3、亞洲電影之都(6.9%)

4、動感之都(5.1%)

5、亞洲數碼之都(4.3%)

□較少提名(1.2%):

國際展覽之都

消費之都

夢幻之都

美食之都

2

澳門

世界娛樂之都(74.5%)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東方賭城(10.3%

世界娛樂之都、博彩之城(3.7%)

世界博彩之都(2.7%)

浪漫之城(2.2%)

動感之都(0.9%)

□較少提名(0.4%):

特色之都

博物館之都

活力之都3

北京

世界文博之都(62.4%)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中華文化之都(13.1%)

國家皇城之都(5.3%)

中國總部基地之都(5.2%)

國家研發之都(4.6%)

奧運之都(3.3%)

□較少提名(2.1%):

紅色首都

創意之都

人才之都

時裝之都

4

上海

國際總部都會(59.2%)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中國經濟之都(11.7%)

東方第一洋場

(10.5%)

優雅之都(6.6%)

東方商業之都(3.5%)

不夜之都(2.5%)

□較少提名(1.6%):

魅力之都、夢想之都、時尚之都、奢華之都

5

深圳

中國創新之都(73.9%)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中國創新之都、先鋒之城

中國新經濟之都

時尚之都(6.6%)

設計之都(5.6%)

高科技之都(8.1%)

□較少提名(1.6%):

品牌之都、改革之都、夢想之都、財富之都6

廣州

國際會展之都(58.6%)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國際會展之都,美食名城(16.2%)

美食之都(13.7%)

時尚之都(3.2%)

時尚動感之都(2.7%)

動漫之都(0.6%)

□較少提名(0.9%):

中國珠寶之都

魅力之都

創意之都

7

杭州

□國際休閒都會(71.8%)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國際休閒都會、生活品質之城(或中國休閒之都、生活品質之城)(13.8%)

女裝之都(5.8%)

人間天堂

華麗之城(10.8%)

愛情之都(10.3%)

□較少提名(0.9%):

畔水之都

創業之城、東方娛樂之都、動漫之都、

8

昆明

□國際浪漫春城(70.7%)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青春之都、美麗之都、體驗之都(7.3%)

中國春城(5.4%)

彩雲花都(3.3%)

煙草之都(2.3%)

七彩首府(1.5%)

□較少提名(1.6%):

浪漫之都

阿詩瑪故鄉

休閒之都

會展之都

9

貴陽

□中國避暑之都(73.1%)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森林之城•避暑之都(13.7%)

世界喀斯特首府(5.2%)

夜郎首府

(1.4%)

山國之都(1.2%)

□森林之城(10.8%)

公園省之都(0.6%)

□較少提名(0.5%):

國酒之都、黔山秀水首府

10

紹興

□中國名人之都(55.6%)

其他希望獨立使用或聯動宣導的品牌名稱提名:

中國名賢之都(15.0%)

東方水上商城(8.8%)

紡織之都(5.8%)

時尚之都(2.9%)

品牌之都(1.7%)

□較少提名(1.5%):

水鄉名城、名酒之鄉第二節城市系統的複雜性

複雜性研究始於20世紀40年代,已有40多種複雜性定義,如香農資訊、費歇爾(Fisher)熵、分數維、隨機複雜性、複雜適應系統、混沌邊緣等等,至今尚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

W·Weaver、西蒙、普利高津、哈肯、蓋爾曼、錢學森、楊永福、成思危、薑璐等都有論述。一、現代複雜性科學闡述二、關於城市系統的複雜性1.城市作為一個開放的複雜巨系統,其複雜性主要可從以下方面來衡量:⑴城市子系統數量巨大、層次眾多、關聯複雜;⑵城市系統生成、發展的演化過程複雜。2.城市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關聯複雜⑴城市是自然——社會——人工環境的關聯系統;⑵所處不同地域表現出了不同的關聯形態。

人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的居住者,時刻受到城市環境的影響,又時刻反思著自身與城市環境的關係,以其居住的城市與其它城市進行比較,並比較著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憧憬”著城市的將來,由此產生改變城市現狀的願望、目標、動力和行動,形成城市與居住者的互動作用。這種城市與居住者的互動作用正是通過社會這個更為巨大的系統來起作用的,具有時空統一特徵的連續過程。互動作用具體表現在:城市的居住者受城市的結構與形態、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同時主動的改造、建設著城市,以形成城市新的結構、形態、文化,城市新的結構、形態、文化又影響著新的居住者或下一代居住者。城市與居住者這種連續不間斷的互動過程,使城市不斷具有新的、時代感的結構、形態和城市文化,同時也孕育著城市中的一代又一代的居住者,從更深層次的意義上看,城市與居住者,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三、城市與居住者的互動原理1.3城市設計的定義、內涵和淵源1.3.1城市設計的定義和內涵1.3.2城市設計的淵源1.3.3城市設計的法定含義

100多年來,城市的建設和發展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城市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也在延綿不斷的適應著這種變化,但城市設計的定義、範圍界定、內涵等,尚沒有一個準確的理論。而城市設計對城市未來環境景觀的塑造功能、城市設計的改進、優化和提高城市生活品質的目的性卻是不言而喻的。城市設計之所以難以有一個準確定義,其根源在於城市系統的複雜性,以及作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不可逆的演化過程。從城市設計與城市系統、城市空間環境、社會生活、城市居住者之間的關係來分析,城市設計應具有以下定義:1.3.1城市設計的定義和內涵

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物質體型和空間環境設計為形式,以城市社會生活場所設計為內容,以提高人的生活品質、城市的環境品質、景觀藝術水準為目標,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為特徵的規劃設計工作。1.3.2城市設計的淵源

1.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城市設計思想2.中世紀的城市設計3.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設計4.近現代城市設計理論5.中國古代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1.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城市設計思想

(1)古希臘

古希臘城市的設計思想:城市的面積大小是有限的,在視覺上是可以理解的,在政治上是可以控制的。當一個城鎮達到了它的最大規模時(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周圍農田所能提供給城市居民的食物的能力),它的發展停止了,於是一個新城鎮在另外的合適地點開始建設,通常在距舊城不遠的地方。這個新城稱作“新城邦”(neopolis);於是把原先的城鎮叫做“舊城邦”(palepolis)。所以希臘的建築師有充分的機會在各處建造完整的城市。

希臘城市的設計思想來自長期的實踐經驗和觀察。生活於西元前五世紀的法學家希波達姆斯(Hippodamus)作出了貢獻,例如他規劃的港市Miletus是希臘城市設計思想的代表。城市平面由方格形街道網組成,在方格形的中間分佈了一些廣場。在港口周圍有一些碼頭,主要廣場佈置在港口旁。一般說來,希臘城市是由一系列矩形街區和小空間組成的,城市由內向外發展,以陡峻的山坡或河岸結束。圖1.3帕加蒙。密細亞的古代希臘城市,現為土耳其的貝爾加馬鎮,圖為2世紀時的情況。它是希臘化時期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也是當時城市規劃最優秀的樣板。

雅典衛城,希臘語稱之為“阿克羅波利斯”,原意為“高丘上的城邦”。古代在此建有神廟,同時又是城市防衛要塞。

作為古希臘建築的的代表作,雅典衛城達到了古希臘聖地建築群、廟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準。這些古建築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築精品,在建築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迄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珍貴遺跡,集中展示了希臘的古代文明。阿克羅波利斯包含四個古希臘藝術最大的傑作——巴特農神廟、通廊、厄瑞克修姆廟和雅典娜勝利神廟——被認為是世界傳統觀念的象徵。”

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第一,讚美雅典,紀念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和炫耀它的霸主地位;第二,把衛城建設成為全希臘的最重要的聖地,宗教和文化中心,吸引各地的人前來,以繁榮雅典;第三,給各行各業的自由民工匠以就業的機會,建設中限定使用奴隸的數量不得超過工人總數的25%;第四,感謝守護神雅典娜保佑雅典在堅苦卓絕的反波斯入侵戰爭中贏得的輝煌的勝利。在這種情況下,自由工匠的積極性很高。古羅馬的歷史學家普魯塔克(Pluttarch,約46~120年)寫到衛城建設時說:“大廈巍然聳立,宏偉卓越,輪廓秀麗,無與倫比,因為匠師各盡其技,各逞其能,彼此競賽,不甘落後。

特洛伊也稱“伊利昂”。古希臘殖民城市。西元前十六世紀前後由古希臘人所建。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端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東南。即今土耳其的希薩利克。西元前十三至前十二世紀,頗為繁榮。西元前十二世紀初,邁錫尼聯合希臘各城邦組成聯軍,渡海遠征特洛伊,戰爭延續十年之久,史稱“特洛伊戰爭”特洛伊也因此聞名。城市在戰爭中成為廢墟。荷馬史詩《伊裏亞特》即敘述此次戰爭事蹟。據傳說,特洛伊城最後由希臘人用“木馬計”攻破。十九世紀考古發掘,獲得大批古物珍品。

特洛伊城遺是土耳其古城,位於恰納萊南部,北臨達達尼爾海峽,坐落在平緩的城堡山腳下。這裏山巒青翠,流水潺潺,柑桔樹和橄欖樹滿山遍野,紅瓦白牆的農舍點綴其間,是土耳其愛琴海地區典型的農村風光。⑵古羅馬

羅馬城市設計的最成功之處是不再強調和突出單體建築的個體形象,而是使建築實體從屬於廣場空間,並照顧到與其四鄰建築的相互關係。因此,即使是在羅馬城市中心最密集和巨大的建築群中,也可以通過空間軸線的延伸、轉合以及連續拱門與柱廊的連接,使相隔較長時間修建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建築物之間建立起某種內在的秩序,並使原本孤立的城市空間形成為一連串空間的縱橫、大小與開合上的變化。古羅馬城市空間設計方法與建築群體秩序的創造成為後世城市設計的典範。

羅馬城市設計的指導思想是體現政治力量和組織性,利用一組比例關係,這是使建築本身的各組成部分相互達到協調,而不需要人的尺度。在這個比例系統中的基本長、寬、高的量稱為模數。在羅馬的城市中選擇的是另一類模數,是城市的基本型,即以軍事政府要求的整個街道形式為基礎。強調街道佈局的羅馬人引進了主要和次要街道的觀念。兩條主要街道以直角相交時稱作“軸”(cardo)和“節”(decumanus),並將城市分為四個區。這種設計系統是組織建築物的骨架。公共集會場所有劇院、競技場和市場,作為附屬於街道的因素處理,而不是作為紀念性的形象。圖1.4古羅馬北非城市提姆加得城平面圖,西元一世紀

中世紀(MiddleAges)(約西元476年~西元1453年),是歐洲歷史上的一個時代(主要是西歐),自西羅馬帝國滅亡(西元476年)數百年後起,在世界範圍內,封建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時期,直到文藝復興時期(西元1453年)之後,資本主義抬頭的時期為止。“中世紀”一詞是15世紀後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早期在歐美普遍被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背景知識:2.中世紀的城市設計

中世紀興起的市民階級創造了一種新的城市歷史與城市文化,給人以明確的的造型感,即使是最小的城鎮,由於其彎曲的街道也具有豐富而細緻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彎曲的街道排除了狹長的街景,由於城市小和具有人的尺度的連續性,不會使人感到單調乏味。背景知識:

中世紀城市設計的特點:

一個建築物的立面通常與左鄰右舍都發生關係,作為一個孤立的實體與周圍無關的情況是很少的。城市設計的要素包括:住宅和花園、廣場、教堂、公共建築,以及最重要的街道。

中世紀城鎮的平面圖通常表現為毫無邏輯的迷宮形式(缺乏幾何形狀),早期的中世紀城市沒有街道的分類,隨著城市擴大、交通種類增長以後,由於不同的交通要求建立相應的街道形式。圖1.5德國小城洛頓堡。它完整保留了中世紀形式的名城,是典型的童話世界

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是西歐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重要標誌。至西元11世紀,西歐的封建化過程才基本完成。在這長達數百年的過程中,一方面是日耳曼農村公社的瓦解和依附農民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封建特權的興起與世襲領地的建立。

從古代遺留下來的僅僅是基督教和一些破爛不堪的城市,生產不發達,商品流通微弱。閉塞的農奴莊園是當時主要的經濟細胞和基層的政治組織。中世紀莊園住宅的內部景象中世紀的雕塑中世紀的莊園

中世紀城市的產生

西羅馬時代的城市業已衰落,遺留下來的城市如羅馬、米蘭、巴黎、倫敦等早以失去了經濟中心的地位,僅是封建諸侯、教會主的政治統治中心而已。

中世紀西歐作為工商業中心的城市,並不是從古代歷史中現成地繼承下來的,而是十至11世紀逃亡的農奴重新組成的。“中世紀的農奴中產生了初期城市的城關市民”歐洲典型的封建莊園

西歐的城市首先在意大利和法蘭西南部發展起來,那裏有東西方貿易的傳統和古代手工業與商業的基礎(熱那亞、佛羅倫斯、馬塞)。稍後在尼德蘭和萊因河岩岸等地發展起來(布魯日、根特、安特衛普)

古羅馬崩潰後的城市狀況

1)

公國領主莊園

2)

羅馬古城址的命運

3)十世紀末歐洲經濟的復蘇與城市建設

4)

復蘇的原因Arles劇場防禦著的城市,AmbrogioLorenzettiLimoges城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捷克Split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中世紀典型的城市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羅馬Vittorion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羅馬Vittorion羅馬Sainte-foy-la-grande可見中世紀城市的街道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羅馬Trier西元10世紀城

中世紀城市的一般形式特徵:

規模較小,多利用古羅馬城市遺留下來的劇場或其他公建建設,築有不規則的圓形城牆,公共墓地和基督教堂在早期通常在城外。城市發展較為緩慢,形式各異,沒有明顯的模式其一般特徵主要從地理,歷史遺存以及政治經濟關係進行分析。Siena城平面圖西元4世紀城市Campo廣場及議會Siena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Campo廣場及議會Siena上為Campo廣場下為Cattedrale廣場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Campo廣場及議會Siena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Campo廣場及議會Siena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Campo廣場及議會SienaSiena中世紀的街道兩側為5-6層住宅西元10世紀城義大利中世紀廣場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14個中世紀北歐的城市西元14世紀之前的圓形城牆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

中世紀呂貝克城市中心

1教堂

2議會與市場

3主要街道

4小教堂廣場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Schweizer中世紀的城市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早期的Freidberg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早期的Freidberg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德國南部的中世紀城鎮德國中世紀小城鎮西元10世紀城西元4世紀城市西元12世紀的Freiburg3.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市設計

文藝復興指發生在14~16世紀歐洲(主要是義大利)的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文化的運動,涉及文學、藝術、宗教、科學和哲學等各個方面。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它提倡人性、人權、人道,反對禁欲主義、蒙昧主義,提倡科學、理性,主張個性解放。在建築和城市設計領域,人文主義的特點之一是建築師和人文學者、哲學家、音樂家以及藝術家們緊密結合在一起,普遍提高了設計師們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對於建築學和城市設計藝術水準的提高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某些建築師們本身就是學識淵博的學者和底蘊豐厚的藝術家。人文學者們重提古希臘哲學家普洛塔高瑞斯的格言,“人是萬物的尺度”,阿爾伯蒂等著名建築師重新確定了建築與城市空間的比例和尺度,尤其是15世紀透視法的發現進一步導致了新的空間關係概念的建立。(1).文藝復興初期的城市設計

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許多星形的理想城市設計,城市內部出現了展寬的街道,並劃分為商業、手工業等分區,同時城市交通、衛生等設施開始改善,反映了當時建築師們的人文主義理想。威尼斯以北的帕爾馬諾瓦(Palmanova)城是一座星形的文藝復興式城鎮,1593年為索卡莫齊(Socamozzi)所建。該城所有的街道,不管其使用目的和在規劃中的位置如何,寬度都是14m。與中世紀城市不同的是,這些尺度主要不是由使用決定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形式上的考慮。城鎮的廣場也是如此,該城的大廣場由於採用了幾何構圖,面積達30000m2,比錫耶納城中的坎波廣場大一倍以上。

文藝復興時期在古希臘、羅馬的基礎上對城市廣場和建築群的設計提出了更為詳盡的設計法則和藝術原則,並在實踐的基礎上推進了理論,為後世以視覺美學為原則的學院派奠定了基礎,如廣場的高寬比例、雕像的佈置、廣場群的組織與聯繫等等。這些法則與原則對後世城市空間設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圖1.6義大利帕馬洛瓦城

(2)巴洛克時期的城市設計

在城市設計領域,早期文藝復興只是對中世紀城市進行了十分有分寸的、恰到好處的修改,擴建了廣場和新建了部分建築群。真正對西方城市設計產生決定性影響並改變其城市格局的,則是16世紀以後的巴洛克城市設計。巴洛克城市設計有著明確的設計目標和完整的規劃體系,是當時幾何美學的集中反映。在城市設計中,巴洛克的典型做法就是徹底打破西歐中世紀城市自然、隨機的城市格局,代之以整齊的、具有強烈秩序感的城市軸線系統。寬闊筆直的大街串起若干個豪華壯闊的城市廣場,幾條放射性大道通向巨大的交通節點,形成城市景觀的戲劇性高潮。

在當時城市生活的背景下,貴族們的享樂需要以及輪式馬車的出現,催生了宏偉的城市軸線和城市大街。沿著筆直的大道,馬車飛馳而去,不但快速便捷,而且帶來了一種特殊的樂趣。它使人們享受到在城市中快速前進時的刺激和快樂,巴洛克城市設計就是為當時新貴們的生活提供一種前所未有的城市體驗,這種極端戲劇化的形式與效果也正好迎合了當時君主與教皇們的心理需求。巴洛克城市設計對後世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那種豪華鋪張以及壯觀的城市構圖對大多數統治者們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圖1.8典型的義大利小村鎮。入口處定一個廣場,然後是向各處去的路,房子是廣場和街道之間剩餘空間裏的物質。小鎮的上端是署名的蘭特別墅。文藝復興的規則與中世紀的自由銜接的非常和諧4.近現代城市設計理論

19世紀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它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化,機器化大生產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人們從農村湧入城市,城市規模急劇擴大,城市數量急劇增多。火車、汽車、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的產生,又進一步加速了城市擴張的進程,同時也改變了城市的結構佈局。車站、碼頭等交通樞紐周圍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城市中出現了工業廠房及倉庫等新的用地形式。城市各項基礎設施開始興建和不斷完善,電燈系統、下水道系統、公交系統,特別是地鐵系統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城市中出現。在城市設計領域,一些社會改革家、規劃師、建築師也在針對大城市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研究,力圖通過改造大城市的物質空間環境來解決社會問題,提出有關理想城市的各種設計模式。圖1.8典型的義大利小村鎮。入口處定一個廣場,然後是向各處去的路,房子是廣場和街道之間剩餘空間裏的物質。小鎮的上端是署名的蘭特別墅。文藝復興的規則與中世紀的自由銜接的非常和諧4.近現代城市設計理論

19世紀工業革命首先開始於英國,它給社會發展帶來巨大變化,機器化大生產對於勞動力的需求引發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人們從農村湧入城市,城市規模急劇擴大,城市數量急劇增多。火車、汽車、輪船等現代交通工具的產生,又進一步加速了城市擴張的進程,同時也改變了城市的結構佈局。車站、碼頭等交通樞紐周圍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城市中出現了工業廠房及倉庫等新的用地形式。城市各項基礎設施開始興建和不斷完善,電燈系統、下水道系統、公交系統,特別是地鐵系統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大城市中出現。在城市設計領域,一些社會改革家、規劃師、建築師也在針對大城市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研究,力圖通過改造大城市的物質空間環境來解決社會問題,提出有關理想城市的各種設計模式。1)霍華德與“田園城市”2)戛涅與“工業城市”3)馬塔與“帶形城市”4)柯布西耶與“光明城市”5)賴特與“廣畝城市”1)霍華德與“田園城市”

霍華德(EbenezerHoward)是20世紀城市規劃史上最具影響的歷史性人物,他的《明天——一條通向真正變革的和平之路》(後改名為《明日的田園城市》),以對城市問題的超乎常人的關注和責任感,改變了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霍華德認為:維多利亞時代(1837年~1901)的城市雖然到處充斥著貧民窟,在許多方面都不堪忍受,但不可否認,它還是充滿了經濟活力和機會。農村雖然有大自然和清新的空氣,但由於農業經濟蕭條,缺乏吸引力,因此也不能滿足人們的各種需要。據此,他提出建設一種新型的“田園城市”,把農村和城市的優點結合起來,並用這一系列田園城市來形成反吸引體系,把人口從大城市中吸引出來,從而解決大城市中的種種問題。霍華德對田園城市的規模、佈局、空間結構、公共設施等等都作了詳細的規定。總的來說,他是用“疏散”的方法以求達到“公平”的目標,使得“城鄉協調、均衡發展”,並通過“人類向自然的回歸”,最終建立新型的、良好的社會經濟關係。2)戛涅與“工業城市”

法國人戛涅(Tony·Ganier,1917)發表《工業城》,認為工業應在城市中起決定性作用,按照工業生產規律各工業部門應該集聚在一起相互協作。在戛涅的設計方案中,他把一個不大的城市同一大群工業部門結合在一起,這些工業部門包括鐵礦、高爐、煉鋼廠、鍛壓車間、造船廠、農機廠、汽車廠和許多輔助設施。這些工業企業佈置在一條河流的河口附近,下游還有一條更大的河道,可以用來進行水上運輸。城市的其他地區與工業區相隔離,佈置在一塊日照良好的高地上。工業區和居住區之間有一個鐵路總站,與鐵路總站相鄰的是旅館、百貨商店、市場等公共建築。戛涅的工業城佈局是依據工業生產的要求而定的,而且首次把不同的工業企業組織成若干群體,對環境影響最大的工業,例如高爐,盡可能使其遠離居住區,而讓紡織廠靠近居住區。他把城市中各種用途的用地劃分得相當明確,使它們各得其所。3)馬塔與“帶形城市”

西班牙工程師阿爾圖羅·索裏亞伊·馬塔(Autoro·Soriay·Mata,1882)馬德里的雜誌《LEProgress》上提出了他的“帶形城市”模式。帶形城市的主要出發點是城市交通,馬塔認為這是設計城市的首要原則。在他設計的城市中,各要素都緊靠城市交通軸線聚集,而且必須遵循結構對稱和留有發展餘地這兩條原則。馬塔以一條寬度不小於40m的幹道作為城市的“脊樑骨”,電氣化鐵路就鋪設在這條軸線上,兩邊是一個個街坊,街坊呈矩形或梯形,其建設用地的1/5用來蓋房子,每個家庭都有一棟帶花園的住宅。工廠、商店、市場、學校等公共設施按照城市具體要求自然分佈在幹線兩側,而不是形成舊式的城市中心。“只有一條500m寬的街區,要多長就有多長,這就是未來的城市。它的兩端可以位於卡迪斯和彼得堡,北京和布魯基爾”。馬塔寫道:“帶形城市將構成三角形的三條邊,它們將在西班牙的地圖上建立起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城市網”。4)柯布西耶與“光明城市”

勒·柯布西耶1912年發表了《明日的城市》,1922年巴黎秋季美術展作了一個理想城市方案,取名為“300萬人口的現代城市”,這個方案設計了一個嚴格對稱的網格狀道路系統,兩條寬闊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縱橫軸線,它們在城市幾何中心地下相交。市中心由24棟摩天樓組成,摩天樓平面呈十字形,周邊長175m。大樓周邊是綠化和商業服務設施,其地下是一個由鐵路、公路、停車場等組成的複雜交通樞紐。摩天樓的四周規劃了大片居民區,由連續板式豪華公寓組成,可容納60萬居民。在板式住宅區外邊則是花園式住宅區。此外在方格網道路系統基礎上,柯布西耶又規劃了很多相互交叉的放射形道路,為城市各功能區之間及衛星城之間提供最便捷的交通。他的指導思想是創造人類空間新秩序。他所設計的城市格局由嚴謹的城市格網和大片綠化組成,綠化空間中富有雕塑感的摩天樓群是幾何形體之間協調與均衡的體現。這一切與他的立體主義和理性繪畫作品一樣,是一種純粹的美,體現了空間與時間、空間與運動這樣一種現代藝術觀。在1930年,布魯塞爾國際現代建築會議上,柯布西耶又提出了“光明城”(RadiantCity)的規劃,進一步表達他的城市設計思想。在光明城裏,他延續了其前期城市設計思想,創造了一座以高層建築為主的、包括一整套綠色空間和現代化交通系統的城市。建築的底層架空,全部地面均由行人支配,建築屋頂設花園,地下通地鐵,居住建築位置處理得當,形成寬敞、開闊的城市空間。圖1.8柯布西耶的巴黎規劃

5)賴特與“廣畝城市”

弗蘭克·勞埃德·賴特(FrankLlovdWright)在1924年就己提出“廣畝城市”概念,同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有某些細微的差別:從社會組織方式上看,霍華德是一種“公司城”的思想,在花園城內試圖建立勞資雙方的和諧關係,而賴特則是“個人”的城市,每家每戶占地一英畝,相互獨立;從城市特性上看,“田園城”是一種既想保持城市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秩序,又想結合鄉村自然優雅的環境,是一種折衷方案,而賴特則拋棄城市的所有結構,真正融入自然鄉上之中,從對後世的影響上看,“田園城市”模式導致後來的新城運動,而賴特的“廣畝城市”則成為後來歐美中產階級的居住夢想和郊區化運動的根源。

5.中國古代城市設計理論與實踐周代的城市設計理論及城市秦漢時期的城市設計從北魏洛陽到唐長安元大都與明北京城的建設(1)周代的城市設計理論及城市

中國商周時期(西元前206年)的城市,其設計是按“體國經野”規劃體制來進行的,即根據封疆範圍,按城的等級規模來規劃郊野的土地、人民以及各種生產基地,並佈置“郊邑”和“鄙邑”,形成一個以城為核心、有國有野的城邦。城的內部佈局一般按不同分區來組織,大致可分為宮廷區、居住區、手工作坊區、倉廩區、陵墓區、宿衛區及市等。由於城的性質是政治控制中心,故其總體佈局採取以宮為中心的規劃結構,其他分區按各自功能布列在宮的週邊。有些城則以宮的中軸線作為全城規劃結構的主軸,以強化宮對全局的控制作用。西周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制度更趨完善和規範,並最終形成了對後世中國城市建設產生巨大影響的《營國制度》。

營國制度1營國”的含義實質上便是建置以城為中心的城邦。除建城外,尚須規劃其所屬的郊野地域。2邦有大小之分,城亦有不同規模之別,以保持國野應有的比例關係3城邦系以城為組織核心,故城當是城邦的控制中心。上述三項都是營國的重要宏觀規劃體制。相關鏈接

中國早期真正全面涉及城市問題的當推《管子》的城市設計思想。其內容包括:城市分佈、城址選擇、城市規模、城市形制、城市分區等各個方面,為中國古代城市設計帶來了新的思想與活力,並對後世城市規劃產生積極影響。

《管子》的城市設計思想重點體現在其因地制宜地確立城市形制,提出城市建設“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在城市佈局上提出按職業組織聚居,“凡仕者近公(宮),不仕與耕者近門,工商近市”。同時,其對城市生活的組織及工商經濟的發展亦相當重視,主張“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如此等等,從整體上打破了當時“營國制度”僵死的禮制秩序,從社會生活的實際出發,帶來了城市設計觀念的徹底改變,有力地推動了當時城市設計實踐的創新。圖1.10西周都城規劃示意圖⑵秦漢時期的城市設計

西元前2世紀前後,當西方世界羅馬帝國正在興起的時候,在東方,秦滅六國,結束了長達500餘年的戰爭與分裂局面,建立了華夏一統的空前帝國。

秦咸陽都城設計突出體現其帝都的威嚴與壯麗以及集天下財富於一家的觀念。“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徙天下富戶十二萬居咸陽”。《三輔黃圖》載:“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制紫宮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橫橋南度,以法牽法。”足以說明當時咸陽都城規模宏闊,佈局新穎。漢長安城的設計“覽秦制,跨周法”,並結合當時社會經濟的繁榮和發展加以創新。其城市平面因地形及軍事防禦的要求曲折有致。宮殿建築順應地勢高低從南而北,沿南北中軸線交錯佈置。市、手工作坊及居民間裏偏處城北較低地帶,權貴居裏則錯雜於各宮之間。其規劃結構與中國前期傳統城市形式相比有相當大的突破,尤其是形成了集中的城市商業區,規模頗大。圖1.11秦都城咸陽遺址示意圖

圖1.12漢長安復原想像平面圖⑶從北魏洛陽到唐長安

北魏洛陽城是中國封建中期城市設計的無比傑作。該城是在漢魏洛陽故城的基礎上加以發展的。因其北倚邙山,南臨洛水,故採取了渡洛河向南發展的方案。通過延伸原城市南北主幹道銅駝街直抵南廓圜丘的辦法,加強了城市南北中軸線的主導作用,並拉出一個氣勢恢宏的城市大結構作為全城規劃佈局的基礎。

洛陽城成功地繼承了中國前期封建城市宮、城、廓三者層層環套的配置形制以及城、廓分工的規劃佈局傳統。城為政治中心,以宮為主,結合佈置官署衙門等政治性功能區。廓為經濟中心,以市為主,結合佈局手工作坊、服務行業區等經濟性分區以及工商業者居住區和其他居住區。城市居住區基本遵循按職業、階層組織聚居的體制,但主要取決於居民的職業要求,並不十分強調禮制等級與方位尊卑等禮治秩序。城市居住區的基本單位——“裏”仍採取封閉形制,四周築裏垣,臨街設裏門,裏內住戶出入均經裏門,不得臨街開門。北魏洛陽城規劃雖仍採用井田用地制,但全城經濟性分區占地比例較大,政治性分區比例較小,城與廓面積比例為l:5。全城整體設計仍採用方格網系統佈置各類分區,合理控制城市用地以及協調城市各主要部分的比例關係。從總體上看,北魏洛陽城城市設計採取了系統整體的設計方法。從城市骨架、總體藝術佈局到城市各功能區的分佈和道路系統的組織均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全盤考慮的,並且很好地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要求。尤其是其突出城市主體軸線的做法對後世城市設計影響極大。事實上,正是北魏洛陽城的設計建造為唐長安城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最終造就了中國封建鼎盛時期具有世界影響的一代名城。

圖1.13北魏洛陽平面圖

圖1.14唐長安平面圖⑷元大都與明北京城的建設北京最早的基礎是唐朝的幽州城,遼代北京升格為“南京”,成為邊疆上一個區域中心。西元12世紀,金人攻破北宋,模仿北宋汴梁的城市形制,在遼南京基礎上,擴建為“金中都”,使北京成為半個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1)元大都從元朝定都北京,並改名大都開始,北京城開始了其發展的輝煌歷程。元大都北京的位置由原來的地址向東北遷移,皇宮圍繞北海和中海佈置,城市則圍繞皇宮佈局成一個正方形,繼承了金中都的傳統,但規模更大。

元大都是自唐長安以後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繼承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優秀傳統,其特點可歸結為:圖1.15元大都平面復原想像圖①繼承發展了唐宋以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優秀傳統手法——三套方城、宮城居中、中軸對稱的佈局。這種佈局從鄴城、唐長安、宋汴梁、金中都到元大都逐步發展成三套整齊規則的方城相套,中軸線對稱也更加突出。這反映了封建社會儒家的“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傳統觀點,把“至高無上”的皇權,用建築環境加以烘托,達到其為政治服務的目的。②規則的宮殿與不規則的苑囿有機結合。宮與苑的結合,很早就已開始。在元大都規劃時,海子區綠化區已形成,整個宮城規劃,充分利用這一現狀,取得了高度的藝術效果。③完善的上、下水道。河道既滿足人民飲用水源,又使通航河道伸入城內,便利商旅及城市供應。水面又與綠化相結合,豐富城市景色。排水系統完善,施工考究。④元大都的規劃與建設,一開始忽必烈就把這工作交由規劃過上都的劉秉忠負責,他主持了全部的規劃建設工作,阿拉伯人也黑迭兒和一些外國的建築工匠也參加了規劃和修建工作。城市建設工程有統一領導與指揮,規劃設計意圖得到執行與貫徹。從選點、地形勘測到先鋪築地下水道,再營建宮殿等,可以看出工作的周密。這就保證了元大都一氣呵成建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宏麗壯觀的城市之一。2)明代北京城的建設

明初攻佔元大都後,曾派大將軍徐達於1371年修復元大都城垣,改名北平。當時為了減少建城的工程量及縮短防線,將元大都城北較荒涼的部分五華里劃出城外。原來封藩於北平的燕王棣以武力奪取帝位後,決定將都城從南京遷往北京。永樂十五年(西元1417年)動工建宮城,建成後,正式遷都北京。明北京的特點:①明北京城的佈局。恢復傳統的宗法禮制思想,繼承了歷代都城規劃的傳統。皇城部分佈局按南京的制度,更為宏麗。整個都城以皇城為中心。②城市佈局藝術方面,重點突出,主次分明,運用了強調中軸線的手法,造成宏偉壯麗的景象。③北京城內的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礎。因為皇城居中,把城市分為東西兩個部分,給城市交通帶來不便。④明北京的商業區市集分佈與元大都不同,元大都時商業中心偏北,在鼓樓一帶。明時城市向南發展,除鼓樓外,在東四牌樓及內城南正陽萬外形成繁雜的商業區。⑤北京的居住區在皇城四周,明代共劃37坊。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劃分,不是有坊牆坊門嚴格管理的坊裏制。居住區與元大都相仿,以胡同劃分為長條形的居住地段。⑥城市水系基本沿襲元大都,一般居民飲用水多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統為明代整修的磚砌工程圖1.16明代北京城圖1.3.3城市設計的法定含義

1990年4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第二章中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職責;闡明了編制城市規劃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階段劃分和主要內容;規定了編制、調整、修訂城市規劃的審批程式。在《城市規劃法》中,沒有“城市設計”的字眼。“城市設計”本質上是對城市整體或局部的一種籌畫,給出城市建設的原則或圖式,或者說是城市整體或局部發展改造的一種設計方式。這種設計方式明顯是不同於城市規劃的設計方式,而是一種更為綜合的城市發展籌畫的設計思想。

在美國,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不同於我國的城市規劃設計一體化的體制,城市規劃不具有法律地位,所以城市設計是獨立存在的,城市設計的法律效力在一定程度上通過融入區劃法而建立,並且發展成為一種越來越具有城市規劃性質的管理城市環境的手段。國外城市設計發展的經驗教訓表明,城市設計沒有法律地位,就難以形成對開發建設的有力約束,難以實現城市設計的各項目標。城市設計在我國經過廣泛深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已經得到了很大發展並正趨於成熟,但城市設計的相關法規體系尚未健全,並導致一系列的矛盾,這些矛盾不解決,就會影響城市設計工作的發展,進而限制城市規劃水準的提高。

儘管《城市規劃法》中沒有提及“城市設計”,但在第十四條、第十五條提出了城市規劃編制的原則和要求,仍具有城市的局部與整體、物質與文化、功能與精神等方面的涵義和內容。建設部發佈的1991年10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中第八條對城市設計方法的運用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在編制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都應當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綜合考慮自然環境、人文因素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對城市空間環境做出統一規劃,提高城市環境品質、生活品質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準。”

這一條款,明確指出“城市設計”是規劃方法,這個方法就是要綜合考慮城市的自然環境因素、人文因素和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這個方法的對象是“城市空間環境”,其目的就是“提高城市環境品質、生活品質和城市景觀的藝術水準。”建設部頒佈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是《城市規劃法》的配套法律規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範圍內具有法律功效。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1995年建設部頒佈的《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中卻隻字未提城市設計方法的應用問題,也就是說,在城市規劃編制的內容和深度等方面,不明確要求應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同樣可以理解為“城市設計”是不同於“城市規劃”的另外一種規劃方法。

在國標《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中,給“城市設計”做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解釋:“城市設計(Urbandesign)是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所作的整體構思和安排,貫穿與城市規劃的全過程。”國家標準的規範,也是國家法規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此簡單的解釋給人一種誤導,即城市設計是城市規劃過程中對城市體型和空間環境的整體構思和安排。城市設計的綜合性、整體性和為人服務的目的性均被淡化了。城市設計究竟是什麼?城市設計與城市規劃的關係如何界定?至今還是城市規劃學界議論不休的問題。

上述狀況表明:對於城市設計的概念,應當有一個統一的法定含義,當然並不排除對城市設計概念的繼續探討和研究,例如本書對城市設計所給的定義:城市設計是以城市物質體型和空間環境設計為形式,以城市社會生活場所設計為內容,以提高城市環境品質、生活品質、景觀藝術水準為目標,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為特徵的規劃設計過程。1.4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1.4.1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1.4.2無所不包、沒有定式的城市設計1.4.1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

現代化城市設計內容大體上就可以歸納為以上兩大類型,即工程設計型和政策過程型.

前者是以具體方案設計為其成果,一般都以規模比較小、內容比較具體的空間地段為對象,後者則以政策(policy)導引為其成果,一般是規模範圍較大地區乃至整座城市為對象。通過政策、導引進行引導或控制。但無論哪一類,都要同時考慮物質空間和社會環境的協調。

圖1.16唐山市主城區總體城市設計方案內容體系框架

美國現代城市設計的內容分為三種設計(郭恩章等,1989),由於沒有統一規定,所以各地成果的內容和形式、深度和廣度都不相同:①開發設計(DevelopmentDesign)。這是城市設計初創性的內容,包括建築綜合體、交通設施和新鎮建設等工程設計和政策引導等,其主要目標在於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②社區設計(CommunityDesign)。在60年代,這種類型是作為開發設計的對立面出現的,主要任務是在衰退的城市社區中發展,特別是協助低收入者改變居住條件。③保護設計(ConservationDesign)。高度的經濟發展對城市環境的適住性帶來消極影響,從而刺激了保護設計的發展。

主要成果有:

①條例(Policies):這是城市設計的重要成果,是對全部設計過程進行管理的框架,主要表現在有關條例法規中。

②規劃設計方案(Plans):是城市設計的基本成果。

③設計引導(Guideline):或稱為設計指導方針。這是為保證城市物質環境品質,對城市特定地區(如歷史保護區)和特定設計元素(如廣場)所規定的指導性綜合設計要求。

④計畫(Programs):通常是關於實施過程或設計任務的計畫。如投資預算計畫、歷史保護計畫、建設專案計畫等。

⑤工程設計(Projects)。圖1.17城市設計工作體系

鄭毅主編的《城市規劃設計手冊》認為城市設計的內容隸屬於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這種分類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相一致,並提出以下城市設計的內容:

1)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

2)在城市分區規劃階段

3)在片區和小於片區的規劃階段1)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①對全市山、水、河流、湖泊、海岸、濕地等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合理利用;②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關係,農田與城市環境的合宜比例及協調關係;③城市傳統風貌與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利用,地方特色的發揚;④市民在全市範圍內的活動分佈(居住、工作、學習、商務、購物、文化娛樂、保健、旅遊、觀賞、出行交通、休閒等),以及其間的相互聯絡;⑤全市各類主要公共空間的分佈及其網路與層次;⑥保證和提高城市環境品質的措施;⑦主要建築群體及天際線的美學要求;⑧全市主要景觀的分佈、保存與完善(城市主次軸線、對景、借景、主要視廊、主要景點、園林綠化、建築高度分佈、建築風格分佈、濱海景觀與水邊小環境等);⑨城市特色的要點等。專案三藩市城市設計英國環境部編制的城市設計綱要深圳市城市設計研究報告唐山市總體城市設計波士頓城市設計發展計畫內容1.城市格局—地形—街道與道路—建築及組群2.城市保護—自然區—歷史建築—街道建築3.主要新建築開發—視覺和諧—高度和體量—超大基地4.鄰里環境—衛生和安全—鄰里氣氛—遊憩的機會—視覺悅目1.城市格局—中心區與居住區—特別地區和核心區2.城市設計政策—公共空間特色—運動系統—地形、邊界、通道、邊緣、節點、視景—安全和保障—多樣化—通達性—吸引人的功能3.建築設計政策—基本問題和目標—設計基本原理—材質、細部的品質—功能效率和持續性4.文脈和地方特色5.環境敏感區域的開發6.設計表達7.公共藝術8.城市設計計畫1.結構與形成2.道路與交通3.人口與密度4.高層建築區域5.住區開發6.工業發展7.旅遊開發8.廣告管理9.景觀與環境—綠化發展—污染防治—自然區保護—旅遊與休閒開發1.城市景觀與風貌2.開放空間系統3.主要功能區環境4.人文活動體系5.重點特色環境工程6.實施運作機制1.整體格局—路網形式—內城與外城—意象2.中心地區的格局—商業/交通/鄰里—特別區域—中心的形式3.組織與機理—擴展/緊縮—空間機理—居住形式—系統與自助4.運動系統—交通/步行—旅遊5.開放空間—開放空間的分佈—開放空間的級別6.時間上的計畫—發展速度—開發與更新的策略成果研究報告、執行政策公共政策研究報告研究報告、設計圖紙表1.1總體城市設計內容例舉2)在城市分區規劃階段①主要街區的環境品質與特色的保持和改善提高;②地標建築的性質與分佈;③主要道路沿街內容與景觀;④本分區內和近鄰分區相互聯通、相互借景的安排;⑤本分區內市民的特點與安排,包括步行與機動車以及大量人流換乘的安排;⑥公園、街道、社區、住宅組團的綠化分佈與體系;⑦主要城市廣場的選址、性質的確定、規模的規定;⑧主要建築群的群體輪廓,體量高度的控制,特色的確定,公共空間的設計原則等。⑨文化、歷史、文物特色的保存與利用。3)在片區和小於片區的規劃階段本文所說的片區系指城市中心區、開發區、城市商業中心、居住區、幹道兩側、濱海地段城市主要街區等。小於片區系指城市廣場、建築廣場、住宅社區或組團、購物步行街、城市公園與園林、交通樞紐(機場、火車站及廣場、長途汽車站及廣場、主要換乘站、主要陸路和海路站等)。①對片區和近鄰的自然環境分析,明確其在片區的作用;②對片區內有自然保護或歷史性保護的保護區劃定後,確定其四周的保護帶寬度;③在上述兩條的基礎上,劃定允許建設和禁止建設的界限;④對片區內已建的人工環境進行分析,從改善環境品質和宜人活動的角度出發,提出改造和利用的構思方案;⑤按人的活動內容,將人的靜態與動態活動在公共空間內的分佈分別做出安排,包括對水環境的設計,人在城市公共空間的停留、觀賞和進出集散、交通與換乘等提出構思方案;⑥公共空間的佈局與設計,包括廣場系列、廣場自身、通道、換乘空間、園林綠化等的位置和用地外形,同時按人的不同活動劃定用地佈局;⑦公共空間的圍合設計,包括主要空間的類型、造型與規模,地形標高的利用,鋪裝按空間的內容來分佈,圍合體設計(建築群、綠化、水面、山體、視覺圍合體),空間開口(opening)設計,圍合體接近人流步行活動的宜人事物的設置;⑧地上、地下空間及與近鄰空間的聯絡與區分,空間引導,主要標誌,空間照明,雕塑、噴泉、水池、小品等;⑨景觀設計,包括主要景觀視點的佈置,近景與遠景設計,地標建築的數量、位置與高度,建築群的總體輪廓、景點設計;⑩城市文脈設計;案例人文勝景——沉澱的城市文脈——記泉州鐘樓片區改造

泉州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作為璀璨歷史文化的回聲,泉州古建築承繼了由晉朝士族衣冠南渡所帶來的皇室威儀和貴族氣派。同時,作為宋元時期的"東方第一大港",泉州古建築又糅合有海派的動感變化和洋風的繁飾點染。古城的景觀可概括為“南北一條街,東西兩座塔,中間一座時鐘樓”.

鐘樓片區最早形成於五代,兩側分佈著許多歷史古跡和古建築,幾百年來,這一地區一直是泉州乃至閩南重要的商業文化活動區和居住區。鐘樓位於中山路與東街、西街的交叉處,西街有開元寺(唐開元26年)莊嚴恢宏的殿堂廊廡,北面不遠處是曲徑回廊的威遠樓(元朝元貞年間),東鄰古老而充滿濃濃人文韻味的狀元街和牌坊,一條歷史文化氛圍濃郁的旅遊商業街——中山路貫穿南北,周邊錯落曲徑通幽的小巷和傳統的閩南民居,作為古城諸多歷史文化遺跡的交匯點,威遠樓、鐘樓、東西塔,教堂,七月流火的刺桐樹,長徑幽遠的小巷民居,構成了獨特的意境。身處其間,泉州璀璨歷史文化的刻痕觸手可及,特別是西街一帶的老城區,都是上百年曆史的小巷,“院落幾重,古城煙雨”,走在小巷裏光滑的石板路上,竟會有“猶如隔世”的喟歎。鐘樓片區的改造,正是要保護這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延續傳統閩南文化的韻味,恢復閩南古街的風貌。

(一)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的關係

保護城市文脈,首先要做好歷史遺產保護規劃,運用規劃手段,為舊城更新提供限制因素,如建築群落的視線控制和建築物的高度限制及分區等。通過巧妙的構思和設計手法,體現城市的地方特色,盡可能地保持城市肌理和麵貌。

鐘樓片區的改造是依據中國著名的城市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阮儀三教授為古城泉州所作的《西街保護整治規劃》來進行的,在《西街保護整治規劃》中阮儀三教授指出:歷史文化保護要遵循“原真性、整體性、可讀性、可持續性”四性原則,歷史文化名城的拆遷不要像一般城市一樣拆舊建新,而要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遺存真實的歷史原物。各個古城都要追尋、發掘、提煉、昇華自己的特色。歷史街區的保護絕對不是純粹的文物保護,只有讓老百姓居住在裏面,歷史街區保護才有意義。

(二)融合傳統設計手法,保留保吸收傳統民居的元素,體現閩南地方特色

鐘樓片區改造中注重了對傳統閩南建築特色裝飾吸收運用,在改造中汲取泉州傳統民居裝飾元素(懸山式曲線燕尾脊,西洋式騎樓,“出磚入石”,石雕線腳﹑雕花)作為重要城市肌理來融合建築環境空間。沿襲傳統設計手法,以風貌的完整連續為原則,融合多元文化景觀,以中山中路、南路的建築為藍本,連續中山路原本被中斷的鐘樓至威遠樓段的風貌。把一條具有歷史文化氛圍的旅遊商業街——中山路和一條帶有傳統街巷意味的古跡街道——西街融為一體,沿街採用騎樓簷廊,挑簷深遠,中西合璧,街區空間輪廓以曲線為主,配以錯落有序的平面佈局,鱗次層疊的大屋頂,再現了閩南古街風貌。細部處理上採用較多的閩南石雕線腳和雕花,使沿街立面豐滿而有序。整個片區與威遠樓、影劇院、開元寺融為一體,展示出了泉州豐富的文化內涵。(三)城市肌理和多元文化街區的空間整合

鐘樓片區兩側分佈著許多歷史古跡和古建築:威遠樓、鐘樓、東西塔,中山路,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文化。街區內歷史遺產的背景迥異,文化理念不同,形成了獨特的多元化景觀,形成了獨特的空間魅力。由於距離上的接近,這種多元化景觀裏的每種文化因與其它文化的空間相近性,而更加突顯了自身的特色,使得該街區在視覺和精神空間上都產生了極大的張力。這類街區景觀多元化文化體驗對於保持城市的完整記憶,增強城市的特色和個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重現歷史街區的文化體驗,是保持鐘樓片區古街風貌的首要。在鐘樓片區改造中為了再現這種特殊的文化體驗,把各個歷史遺產節點的特色體現出來,發掘出老街區的文化韻味,有意識地構造了一個個小環境作為風貌協調控制區。

⑴通過控制建築單體高度(低於7.2米)和體量,立面上隨處可見的閩南石雕線腳和雕花,沿襲閩南古街風貌的街坊胡同,內外流動的簷廊空間(西洋式騎樓),錯落鱗次的大屋頂(懸山式曲線燕尾脊),營造出獨具閩南風貌特色的街坊空間。⑵從室外大空間的角度審視,為了保護居住區空間的私密性,通過圍合的建築來營造傳統街巷體系,控制內部院落向外看的視覺尺度,來隔絕外部喧鬧的交通區域,使在居住區空間中的人們雖身處鬧市,卻擁有一片自己的天空。⑶注意街區中各主要節點的特色維護與關係協調,通過威遠樓、影劇院原有的廣場空間來加強和維繫各個重要節點之間的空間聯繫,把建築群落和不同文化肌理編織成協調的統一體,引入(威遠樓、影劇院)廣場空間。⑷增強空間上的視覺對流,如威遠樓、鐘樓、東西塔,在各自的區域中都是制高點,在改造中實現他們之間的視覺互通對於彰顯鐘樓街區的多元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整治後的西街,簡潔、清純而嫺靜,威遠樓、鐘樓、東西塔,構成了獨特的意境,更帶有傳統街巷的意味。

對街區內建築文化遺產既要保持其傳統空間特色,又要注意它們在平面肌理與空間結構上的關係:

1、保存歷史遺存,包括房屋、街道、橋樑、古樹等;

2、巧妙構思,保存街區完整的傳統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環境;

3、平面肌理的設計,重疊、交織、並置的線條和空間彼此限制,互相補充;

4、構建相對完整統一的街區景觀,保持觀賞視線的完整性。根據鐘樓片區“一街二口三區”的規劃思想,構思的原則是保護西街獨特魅力,整治街區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成之成為具有傳統特色的文化居住社區。街區儘量採用庭院式佈局。沿街立面考慮根據西街建築風格進行多樣組合,屋面採用民宅坡屋頂與平屋面相結合,錯落有致恢復古街風貌。

保留了影劇院原有的軸線,將其廣場保留,同時將西側的豆製品廠用地進行重建,使影劇院前廣場成為一個完整的介面,沿街以透空廊道和西街道路分隔開來,沿街採用西洋式騎樓,中西合璧,以中山中路、南路的建築為藍本,

和威遠樓銜接,恢復古街的原有風貌。

(四)體現中國的文化內涵,塑造適宜空間景觀

將建築與景觀相融合,將建築與景觀一體設計,能夠與自然息息相通,巧妙的環境綠化設計,是建築融合的最佳載體。中國的傳統建築中處處體現著中國的文化內涵,中國建築重視群體組合的美,崇尚自然有機,反璞歸真的心靈感受,重視對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學性格的追求。將建築與景觀相融合,構建與自然息息相通的和諧空間,正是對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繼承和發揚。

鐘樓街區內的每一處小品、雕塑、路面鋪設、草坪幾何圖形色塊色帶設計和品種的選擇;植物配置、種植方式等都經過設計。各種環境表現主題協調統一:夜景燈光設計、休閒空間、綠地;運動健康活動場地、兒童天地、雕塑小品的設置等等。通過這些要素的藝術組合,在街區中體現了泉州傳統文化的特色,構建出了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空間景觀。既豐富了建築空間,又提高了街區建築的文化氛圍。表1.2局部城市設計內容例舉專案上海靜安寺地區城市設計上海市中心區城市設計深圳市中心城市設計美國芝加哥濱河地區城市設計內容1.用地功能整合2.道路交通系統3.地下開放空間4.開放空間5.步行系統6.城市形態7.整體建築形式8.街郭設計9.歷史保護1.總體規劃—空間佈局—系統—道路與交通—環境開發形態和形式2.設計準則—建築特徵、體量—建築形式—材料—色彩—停車—基地出入口3.街道景觀設計準則—道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