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發展戰略第一節城市發展戰略簡介
第二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
第三节城市性质和城市人口第一節城市發展戰略簡介一、概念*“戰略”一詞源於軍事科學,指對戰爭全局的策劃和指導。此概念逐漸被推廣應用到其他領域,即泛指重大的、帶全局性的、長期性的、相對穩定的、決定全局的謀劃。*從本質上說,城市的總體規劃可以說就是城市發展的戰略安排。案例:廈門市城市發展概念規劃——專題報告
二、背景研究◆必須研究城市的區域發展背景◆必須研究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以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確立城市發展的目標◆在城市發展一定時期內,城市的性質的確定和城市發展可能規模的預測(人口規模和用地規模),使城市規劃建立在可靠的、科學的基礎之上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二)土地利用規劃1.概念:政府按行政轄區範圍對城鄉全部土地所做的統籌安排和長遠規劃。2.體系:總體規劃專項規劃
(一)國土規劃“國土規劃”一詞有時是作為一個泛指有關國家土地的規劃行為。因此各種有關土地的規劃工作也常都被稱為國土規劃。但作為具體規劃行為時,則有著不同的內涵。在我國,國土規劃除了作為泛指的名詞被應用外,具體的規劃工作實際還只是斷斷續續地進行、摸索。P167第二自然段3.主要內容(1)土地利用現狀分析(2)確定土地利用目標與方針(3)土地供需分析
預測各類用地需求量(4)土地利用結構和佈局調整
包括數量結構和空間佈局(5)編制規劃供選方案(6)提出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案例:江北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區域規劃1.概念:根據國家或地區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長期計畫及設想,對一定地區範圍內,在綜合分析評價各種自然、技術經濟因素和條件的基礎上,作出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建沒的綜合安排。2.主要內容: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區域發展方向合理配置工業和城鎮居民點安排區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園林、休療養、旅遊、環境保護等各項區域服務性工程沒施3.原則:從長遠的整體的利益出發,但又要充分兼顧近期的、局部的要求,以統籌兼顧,使區域內各項建沒密切協調,合理佈局,形成區域的有機整體,為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區域可持續發展。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區別:1.同屬一個規劃體系,但兩者研究範圍不同城規研究城市,區規研究區域;兩者任務和內容各有特點但相互聯繫。2.區規為城規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提供了科學的依據(1)工業:可根據區域的工業規劃來相應確定城市發展數量、位置和用地(2)根據區規的主導工業來確定城市的性質和發展方向(3)根據區域產業結構來預測城市人口規模(4)根據區域基礎設施佈局大致確定城市的工程規劃四、城鎮體系規劃
區域規劃比國土規劃的目標更為具體,但它的涉及面相當廣,是相當綜合性的工作,而其中城鎮體系的規劃則和城市總體規劃更為密切相關。主要內容:1.城鎮化發展目標規劃
2.城鎮發展方針
3.城鎮發展目標
4.城鎮空間佈局
5.城鎮體系佈局案例:《重慶市市域城鎮體系規劃(2003—2020)》*城鎮化發展目標規劃:近期(至2007年)全市城鎮化水準達到45%;中期(至2010年)達到50%,遠期(至2020年)達到65%。*城鎮發展方針:著力建設特大城市,加快培育區域中心城市,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和有條件的建制鎮,推進全市城鎮空間協調發展。*城鎮發展目標:依託交通幹線,點軸式發展,逐步形成以都市區為核心,區域中心城市為增長極,次區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為主體,其他小城鎮拱衛的級次分明、結構合理、點軸相連、互動並進的現代化城鎮體系。*城鎮空間佈局根據全市生產力佈局和城鎮空間發展規律,全市劃分三個城鎮發展區:中西部城鎮發展區、東北部城鎮發展區和東南部城鎮發展區。
中西部城鎮發展區包括都市區9區、渝西地區12區縣(市)和渝東地區的涪陵、長壽、墊江、豐都、武隆共26個區縣(市)。重點發展都市區和區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以都市區為中心的高人口密度城鎮群(重慶都市圈)。突出核心集聚和沿路發展戰略,遠期形成川渝都市連綿區中重要的也是最大的城鎮群。
東北部城鎮發展區指以萬州為中心,包括萬州、開縣、忠縣、等9個區縣。重點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有條件的建制鎮。加強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沿江開發戰略,注重地質災害防治,建設三峽庫區生態型城鎮帶。
東南部城鎮發展區指以黔江為中心,包括黔江、秀山、石柱、酉陽、彭水5個區縣。重點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區縣城區,控制一般城鎮規模,加強巫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沿江開發戰略,建設民族風情特色城鎮。*城鎮體系佈局至2020年,全市形成1個市域中心城市即都市區,6個區域中心城市即萬州、涪陵、江津、合川、永川、黔江,25個次區域中心城市即長壽、南川、綦江等區縣城區,95個中心鎮和400個左右一般鎮。第二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城市規劃綱要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規劃關係十分密切。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成熟,政府的職能重心更要加強城市發展的宏觀指導和控制。因此在政府領導下,編制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則是一項非常重要工作,全國、省、市都應研究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一、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包括城市的基本狀況、地位、優勢、潛力和制約因素的分析,確立城市發展的戰略日標,制定城市發展的規劃以及實現規劃目標的主要對策和措施等。二、城市總體規劃綱要城市總體規劃應該根據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將其戰略目標在城市物質空間加以落實、具體化。為了使兩者更好地銜接,在城市總體規劃具體方案著手之前,先制定城市規劃綱要。任務:研究確立總體規劃的重大原則,結合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長遠規劃、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區域規劃,根據當地自然、歷史、現狀情況,確立城市化地域發展的戰略部署。規劃綱要經城市人民政府同意後,作為編制城市規劃的依據。第三節城市性質與城市人口一、城市性質P1721.定義城市在一定地區、國家以至更大範圍內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所處的地位和所擔負的主要職能。
2.確定城市性質的意義(1)是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的首要任務(2)正確擬定城市性質,使確定城市發展方向和佈局的依據(3)實踐證明其重要性3.確定城市性質的依據和方法
從城市在國民經濟的職能方面去認識,即指一個城市在國家或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認識城市形成與發展的主導因素也是確定城市性質的重要方面。4.城市性質的表述1)突出主要職能,體現主要方向2)力求反映城市規模3)文字簡明,突出重點昆明的城市性質:
昆明市是雲南省省會,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旅遊、商貿城市。-摘自《昆明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
貴陽的城市性質
:
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摘自《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10)》北京的城市性質: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我國與世界的各國進行高層次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交往和交流的中心,中國北方最大的工商業城市。成都的城市性質:成都是四川省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國西南地區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
—摘自《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1995-2020)》
中國西部重要中心城,西南科技、金融、商貿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
—摘自《成都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修編
重慶的城市性質
:
重慶是我國直轄市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城市、交通、通信樞紐和貿易口岸;是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科技、文化、教育事業的中心。
-摘自《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1996-2020)》
重慶是我國直轄市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長江上游的經濟中心。
-摘自《重慶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修編江津的城市性質重慶市區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江津市(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渝西地區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山水園林城市。合川的城市性質重慶北部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級文物釣魚城遺址所在地,重慶北部的能源生產基地和水陸交通樞紐,以發展製造加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風景旅遊城市。涪陵的城市性質定位為重慶市中部區域性中心城市、長江上游與烏江流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以及三峽庫區具有山水園林特色的新興工業城市。課堂作業:歸納你所在家鄉的城市性質4.城市類型我國城市按性質分有以下幾類:1.工業城市多種工業為主的城市和單一工業為主的城市2.交通港口城市鐵路樞紐、海港、內陸港3.商貿城市4.科研、教育城市5.綜合中心城市6.縣城聯繫廣大農村的紐帶;工農業物資的集散地;多為利用農副產品加工和為農業服務的工業
案例1、27.特殊職能的城市
革命紀念性城市;風景遊覽、療養為主的城市;邊防城市;經濟特區二、城市人口P176(一)城市人口簡介1.含義:與城市的活動有密切關係的人口。是城市的社會主體,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動力,建設的參與者以及城市服務的對象;他們依賴城市,又是城市的主人。2.城市設置標準
國發[1993]3號檔
通過行政確認的城鎮地區的常住人口稱為城鎮人口。
城市按照人口密度、經濟聯繫、管理條件等因素,一般可劃分為市區、近郊區、市轄縣(遠郊區)。城市規劃中的城市人口是指市區與近郊區的非農人口。市轄縣的非農業人口,除個別直屬該市的工業區(鎮)以外,一般不計入,而應將它們分別計入各市轄縣鎮。(二)人口現狀(三)城市人口的構成1、年齡構成
年齡構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齡組的人數占總人數的比例。一般将年龄分成六组:托儿组(0~3歲)、幼兒組(4~6歲)、小學組(7~11歲或7~12歲)、中學組(12~16歲或13~18歲)、成年組(男:17或19~60歲,女:17或19~55歲)和老年組(男:61歲以上,女:56歲以上)。2、性別構成
性別構成反映男女之間的數量和比例關係,它直接影響城市人口的結婚率、育齡婦女,生育率和就業結構。3、家庭構成
家庭構成反映城市的家庭人口數量、性別和輩份組合等情況。它對於城市住宅類型的選擇,城市生活和文化設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區的組織等有密切關係。4、勞動構成
按居民參加工作與否,城市人口分為勞動人口與非勞動人口(被撫養人口);其中勞動人口按工作性質和服務對象,分成基本人口和服務人口。所以,城市人口可分為以下三類:
(1)基本人口:指在工業、交通運輸以及其他不屬於地方性的行政、財經、文教等單位中工作的人員。它不是由城市的規模決定的,相反,它卻對城市的規模起決定性的作用。
(2)服務人口:指在為當地服務的企業、行政機關、文化、商業服務機構中工作的人員。它的多少是隨城市規模而變動的。
(3)被撫養人口:指未成年的、沒有勞動力的以及沒有參加勞動的人員。它是隨職工人數而變動的。
勞動構成亦稱城市人口構成,指人口按分類在城市總人口中的比例。勞動構成分析,主要用於“勞動平衡法”的人口規模計算中。調查和分析現狀勞動構成是估算城市人口發展規模的重要依據之一。但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著三類人口的劃分口徑與我國現狀城市人口統計分類不一致,因此這種方法在實際中只有參考價值。
5、職業構成
职业构成指城市人口中社會勞動者按其從事勞動的行業(即職業類型)劃分,各占總人數的比例。按國家統計局現行統計職業的類型包括3大產業和13類行業。
產業結構與職業構成的分析可以反映城市性質、經濟結構、現代化水準、城市設施社會化程度、社會結構的合理協調程度,是制定城市發展政策與調整規劃定額指標的重要依據。在城市規劃中,應提出合理的職業構成與產業結構建議,協調城市各項事業的發展,達到生產與生活設施配套建設,提高城市的綜合效益。
案例:《重慶市人口發展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與對策研究》
——(市社科院和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四、城市人口規模的變化及其計算
1、人口規模的變化
(1)自然增長
自然增長是指人口再生產的變化量,即出生人數與死亡人數的淨差值。通常以一年內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數與該城市總人口數(或期中人數)之比的千分率來表示其增長速度,稱為自然增長率。
出生率的高低與城市人口的年齡構成、育齡婦女的生育率、初育年齡、人民生活水準、文化水準、傳統觀念和習俗、醫療衛生條件以及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有密切關係。死亡率則受年齡構成、衛生保健條件、人民生活水準等因素影響。目前,我國城市人口自然增長情況,已由解放初期的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的趨勢轉變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
(2)機械增長
機械增長是指由於人口遷移所形成的變化量,即一定時期內,遷入城市的人口與遷出城市的人口的淨差值。機械增長的速度用機械增長率來表示,即一年內城市的機械增長的人口數對年平均人數(或期中人數)之千分率。
(3)人口平均增長速度(或人口平均增長率)
(4)流動人口
流動人口是指在本市無固定戶口的人口。一般分常住流動人口和臨時流動人口。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以及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城市的流動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如北京、上海、天津、武漢、南京等中心城市,流動人口已占市區人口的20%~30%左右。流動人口給城市經濟帶來活力的同時,也給城市的住房、交通、社會服務產業、文化教育設施增加壓力。因此,在城市規劃中必須將流動人口也列為影響城市規模的重要因素。
2、城市人口規模的估算方法
(1)勞動平衡法
勞動平衡法的基本思路是根據國民經濟發展計畫、經濟的增長,確立新增基本人口數量,然後按基本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推算城市的總人口。這種方法在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實際工作中,由於資料獲得的難度較大,計畫實施的穩定性不足,統計的口徑不一致等原因,目前已很少採用。根據年齡構成的統計資料和一般勞動構成的分析和預測,被撫養人口的比例,遠期可控制在42%~52%;服務人口的比例,可控制在17%~26%(大城市趨高,小城市趨低);基本人口的比例,可控制在27%~36%(大城市趨低,小城市趨高)。
(2)職工帶眷係數法
該方法是對新建城市(區)中根據新建工業專案的職工數及帶眷比情況而計算城市人口的方法。其公式為:
規劃總人口數=帶眷職工人數×(1+帶眷係數)+單身職工
職工帶眷比,指帶有家屬的職工總人數的比例。帶眷係數,指每個帶眷職工所帶眷屬的平均人數。這對於估算新建企業和小城鎮人口的發展規模,以及確定住戶形式都可提供依據。(3)遞推法
遞推法的核心是將城市發展分成若干階段,根據城市發展不同階段,影響人口因素的變化,分別確定有關的參數,逐段向前遞推預測。其公式為:
规划总人口数=現狀人口數×(1+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規劃年限
这种方法虽然不及采用数学的相关因子回归分析法严密,但它将根据影响城市人口发展的主要因素,采取定性分析结合动态参数调整来预测,从而显得更为科学,同时计算也十分简单。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採取何種方法來估算人口規模,其結果都是一個大概的控制性數字。同時,以上幾種方法均是就城市人口本身的增長而言,實際城市人口規模的確定還應考慮城市的環境容量、用地發展門檻、最佳效益規模以及區域範圍內的城市等級規模等問題。對流動人口規模的處理一般是按一折算係數與規劃人口規模相加,在確定城市各項配置設施的規模和容量時留出餘地。
城市用地及其規劃城市建成區:某一發展階段,城市建設在地域分佈上的客觀反映,是城市範圍內徵用的土地和實際建設的非農業生產建設的地區,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及分散的具有基礎設施的城鎮建設用地。城市用地:用於城市建設和滿足城市機能運轉所需要的土地城市規劃用地:已經列入城市規劃,因城市建設需要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具體範圍在城市總體規劃總體中劃定。第一節城市用地簡介一、相關概念圖中藍紫色虛線勾勒範圍即規劃用地範圍二、城市用地分類P84採用大類、中類和小類三個層次的分類體系,共分10大類,46中類,73小類《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的規定
代號CODES用地類別中文名稱CHINESE英文同(近)義詞ENGLISHRCMWTSUGDE居住用地公共設施用地工業用地倉儲用地對外交通用地道路廣場用地市政公用設施用地綠地特殊用地水域和其他用地ResidentialCommercialandPublicManufacturingWarehouseTransportationStreetandSquareIndustrialFacilitiesGreenSpaceSpeciallyDesignatedWaterAreaandOthers城市用地分類中英文辭彙表三、城市用地規模預測(一)用地指標的確定P2071.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2.規劃人均單項用地指標3.城市建設用地結構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分級
指標級別用地指標(㎡/人)Ⅰ60.1~75.0Ⅱ75.1~90.0Ⅲ90.1~105.0Ⅳ105.1~120.0現有城市的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
現狀人均建設用地水準(㎡/人)允許採用的規劃指標允許調整幅度(㎡/人)指標級別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人)≤60.0Ⅰ60.1~75.0+0.1~+25.060.1~75.0Ⅰ60.1~75.0>0Ⅱ75.1~90.0+0.1~+20.075.1~90.0Ⅱ75.1~90.0不限Ⅲ90.1~105.0+0.1~15.090.1~105.0Ⅱ75.1~90.0-15.0~0Ⅲ90.1~105.0不限Ⅳ105.1~120.0+0.1~15.0105.1~120.0Ⅲ90.1~105.0-20.0~0Ⅳ105.1~120.0不限>120.0Ⅲ90.1~105.0<0Ⅳ105.1~120.0<0規劃人均單項建設用地指標
類別名稱用地指標(㎡/人)居住用地18.0~28.0工業用地10.0~25.0道路廣場用地7.0~15.0綠地其中:公共綠地≥9.0≥7.0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為第I級的城市,其規劃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可適當降低,但不得小於5.0㎡/人類別名稱用地指標(㎡/人)居住用地18.0~28.0工業用地10.0~25.0道路廣場用地7.0~15.0綠地其中:公共綠地≥9.0≥7.0規劃建設用地結構
類別名稱占建設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20~32工業用地15~25道路廣場用地8~15綠地8~15※大城市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宜取規定的下限;設有大中型工業專案的中小工礦城市,其工業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可大於25%,但不宜超過30%。※規劃人均建設用地指標為第IV級的小城市,其道路廣場用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宜取下限。※風景旅遊城市及綠化條件較好的城市,其綠地占建設用地的比例可大於15%。※居住、工業、道路廣場和綠地四大類用地總和占建設用地比例宜為60~75%。(二)城市建設用地平衡表序號用地代號用地名稱面積(萬㎡)占城市建設用地(%)人均(㎡/人)現狀規劃現狀規劃現狀規劃1R居住用地
2C公共設施用地
其中非市屬辦公用地
教育科研設計有地
……
3M工業用地
4W倉儲用地
5T對外交通用地
6S道路廣場用地
7U市政公用設施用地
8G綠地
其中:公共綠地
9D特殊用地
合計城市建設用地
100.0100.0
(三)城市用地和城市發展的關係※城市經濟發展和投資規模膨脹(城市開發)拉動了城市用地規模的增大※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城市用地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的逐步優化※城市用地總量的適當增加和用地結構的優化支持了城市的發展和人居環境的改善城市用地與城市發展之間應保持良性互動關係第二節居住用地一、居住用地的組成與分類
1.用地組成
—住宅用地不同類型住宅所佔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圍所必要的用地。
—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學校、醫療、商業服務、文娛管理等設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居住地區內各種道路、廣場、停車場庫的用地。
—綠地居住地區集中設置的公園、遊園等公共性用地。
2.用地分類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規範,將居住用地分成四類,其中一類最好,四類較差。
二、居住用地指標
1.影響因素
(1)
城市規模:如大小城市(2)
城市性質:如新城與舊城(3)
自然條件:如氣候或地形(4)
城市用地標準:因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水準不同,加上房地產市場的需求狀況不一,也會影響到住宅建設標準和居住用地的指標。2.用地指標
(1)
居住用地的比重按照國標《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為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標按照國標《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規定,居住用地指標為人均18.0一28.Om2
/人三、居住用地的規劃佈置
1、理論發展我國著名的唐長安城就規劃分劃有108個坊裏,以坊裏做為地域的居住單位。對“坊”和“裏”所賦以的概念涵意B.
霍華德較早地在城市總體佈局結構上提出居住用地組織的概念C.
“鄰里單位”概念(neighborhood)縱觀城市居住用地的規劃理論發展,可以說基本上是以基本構成單元和分級構成兩個概念為主體,並由此多側面的理性展衍。2.居住用地的選擇
(1)自然條件(地形、地質條件等)(2)城市總體佈局相協調(3)周邊環境(各類基礎設施、污染情況等)(4)適宜的規模與用地形狀(5)現有城區的功能結構(公共設施、就業設施)(6)房產市場的需求趨向(7)
留有餘地3.居住用地的規劃(1)整體性原則居住用地規劃要作為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組成部分,協調與整合城市總體的功能、空間與環境關係,在規模、標準、分佈與組織結構等方面,確定規劃的格局與形態。(2)以人為本原則居住用地的規劃組織要尊重地方文化脈絡及居住生活方式,體現生活的秩序與效能,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3)生態原則居住用地規劃,要重視居住地域同城市綠地開放空間系統的關係,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環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態效應。(4)規範性原則
居住用地規劃要遵循相關的用地與環境等的規範與標準,在為居民創造良好的居住環境的前提下,確定建築的容量、用地指標,並結合地理的、經濟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證環境品質。(5)管理原則
城市居住地區作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會即社區的性質,居住用地規劃要為營造安定、健康、和諧的社區環境,提供空間與設施支持。同時居住用地的組織與規模,要有利於社區管理與物業管理。4.居住用地的分佈
(1)集中佈置(2)分散佈置(地形等自然條件,產業分佈和道路交通設施的限制)(3)軸向佈置居住用地依託交通幹線(如快速路、軌道交通線等),在適宜的出行距離範圍內,賦以一定的組合形態,並逐步延展。5.居住用地的組織與構成城市居住用地的組織是基於居民對基本生活設施的需求,以及對設施的使用頻繁程度,同時結合城市道路系統與網路的構築,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適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合理性的條件下,對居住用地賦以一定的構成形態與機能。居住用地的構成,在規模較大的城市通常採取多級序列的構成形態。
最新政策補充《關於落實新建住房結構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見》
“自2006年6月1日起,各城市(包括縣城,下同)年度(從6月1日起計算,下同)新審批、新開工的商品住房總面積中,套型建築面積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經濟適用住房)面積所占比重,必須達到70%以上。各地應根據當地住房調查的實際狀況以及土地、能源、水資源和環境等綜合承載能力,分析住房需求,制定住房建設規劃,合理確定當地新建商品住房總面積的套型結構比例。”關於調整住房供應結構穩定住房價格意見的通知
城市總體規劃1.概念:是研究城市各項用地之間的內在聯繫,結合考慮城市化的進程、城市及其相關的城市網路、城鎮體系在不同時間和空間發展中的動態關係。2.核心:在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設條件的基礎上,將城市各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發展序列,有機地組合起來,使城市有一個科學、合理的總體佈局。一、城市發展與城市功能演化*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質特徵;*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城市發展是城市功能多元化的條件。第一節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1.關係2.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表現:1、綜合服務功能;2、社會再生產功能;3、組織管理、協調經濟和社會發展功能;4、物資流、資金流、人才流、資訊流的集聚與輻射功能。二、城市問題與城市結構優化(一)城市問題
1.產生原因城市規劃的不合理和建設發展的不恰當功能的失控和管理的不嚴2.解決途徑:
城市佈局結構優化(二)城市結構1.定義構成城市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時間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與相互制約的關係。2.城市結構是城市功能活動的內在聯繫,是城市、經濟、社會、環境及空間各組成部分的高度概括,是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抽象寫照。3.城市功能的變化是結構變化的先導,通常他決定結構的變異和重組。4.城市功能的重塑將導致城市結構的調整和完善。三、城市形態1.定義:城市整體和內部各組成部份在空間地域的分佈狀態。2.城市形態分類集中型形態,即城市建成區主體輪廓長短軸之比小於4:1,是長期集中緊湊全方位發展狀態,其中包括若干子類型如方形、圓形、扇形等。
北京城市總體規劃
帶型形態:建成區主體平面形狀的長短軸之比大於4:1,並明顯呈單向或雙向發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
巴西利亞的城市佈局放射型形態,建成區總平面的主體團塊有3個以上明確的發展方向,這包括指狀、星狀、花狀等子型。這些形態的城市多是位於地形較平坦,而對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區。他們沿交通幹線自發或按規劃多向多軸地向外延展,形成放射性走廊,所以全城道路在中心地區為格網狀而外圍呈放射狀的綜合性體系。莫斯科城市總體規劃
圍繞中心核的放射形環狀結構模式。星座型形態,城市總平面是由一個相當大規模的主體團塊和三個以上較次一級的基本團塊組成的複合式形態。一些國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區中心城市,在其周圍一定距離內建設發展若干相對獨立的新區或衛星城鎮。有的特大城市在多個方向的對外交通幹線上間隔地串聯建設一系列相對獨立且較大的新區或城鎮,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型城市群體。
組團型形態,城市建成區是由兩個以上相對獨立的主體團塊和若干個基本團塊組成,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幾個有一定規模的分區團塊,有各自的中心和道路系統,團塊之間有一定的空間距離,但由較便捷的聯繫性通道使之組成一個城市實體。這種形態屬於多元性複合結構。如佈局合理,團組距離適當,這種城市既可有較高效率,亦可保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散點型形態:城市沒有明確的主體團塊,各個基本團塊在較大區域內呈散點狀分佈。這種形態往往是資源較分散的礦業城市。通常因交通聯繫不便,難於組織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務設施,每一組團需分別進行因地制宜的規劃佈局。四、城市功能、結構與形態的關係P199
1.城市功能是主導的、本質的,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因素。
2.城市結構是內涵的、抽象的,是城市構成的主體,分別以經濟、社會、用地、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系統結構來表現,非物質的構成要素如政策、體制、機制等也必須予以重視。結構強調事物之間的聯繫,也是認識事物本質的一種方法。
3.城市的形態是表像的,是構成城市所表現的發展變化著的空間形式的特徵,是一種複雜的經濟、社會、文化現象和過程,它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和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中,人類各種活動與自然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
第二節城市總體佈局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協調,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在城市總體佈局中,堅持貫徹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力求以人為中心的經濟——社會——自然複合系統的持續發展,使城市發展的各個階段建設有序,朝著既定的發展方向和建設目標,整體協調發展。二、城鄉融合、力求系統綜合、時空發展有序
城鄉融合、協調發展,要求在規劃編制中明確:城市和鄉村佈局上合理,功能上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避免盲目發展和重複建設。
三、增強區域城市觀念、重在區域整體發展
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中,種種現實矛盾表明:土地資源緊張,農業發展面臨挑戰,環境污染全面擴散,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等現象。許多研究成果揭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城鄉協調發展、區域整體發展和城市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綜合發展,作為城鎮空間形態組織和城市總體規劃佈局的重要原則。
四、體現政策、突出重點、帶動全局
在面對錯綜複雜的城市發展進程中,有賴於符合實際需要、又具有指導意義的政策驅動。
第三節城市總體佈局的綜合協調
一、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協調發展
城市內部結構通常反映在城市用地的功能結構、產業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等方面,往往也是城市問題的集中表現,矛盾的焦點所在。
城市內、外部結構的協凋發展也即是城鄉融合協調發展,其主要目標在於探求城鎮體系的級配合理、分工協作,科學地確定城市用地發展方向,綜合協調區域性重大市政工程專案,明確近遠期建設的投資重點。
(一)城市用地和空間結構的調整
城市單項建設用地可按照下列範圍確定: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8—28m2,特殊情況不得小於16m2。工業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9~22m2,特殊情況不得大於26m2。道路廣場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8—15m2,特殊情況下不得小於7m2綠地每人不得小於9m2,其中公共綠地不得小於7m2。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22%一32%工業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15%~25%道路廣場用地占城市建設用地9%一14%綠地占城市建設用地8%一15%
(二)城市產業結構的完善
城市產業結構是涉及城市性質、經濟效益、發展方向的基本內容,它的水準高低、合理與否影響到城市發展的各個方面。(三)社會結構的演化
社會結構的演化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城市居民老齡化、小戶家庭和獨生子女明顯增多、社會治安與犯罪率升降、就業崗位分佈與居民遷移意向、外來人口的集聚與管理、城市不同地段社會環境的差異、城市更新與社區網路的保存等等,這些都是城市內部結構調整與完善的主要內容。
為了搞好城市內外部結構的協調發展,要注意以下幾方面:(1)
充分重視城鄉建設的結合部;(2)促進形成城市社會經濟新的增長極;(3)
注重城市地域開發序列的銜接與過渡;積極制定和推行行之有效的城市發展策略與建設政策。
二、城市上下部結構協調發展
1、建設資金的籌措與投放導向;2、建設速度的協調;3、開發總量的平衡;4、發展方向的控制。三、城市局部地區與整體佈局相結合
局部地區規劃建設合理與否也會促進和牽制城市整體的發展,尤其是城市的關鍵部位和重要節點,或帶有全局影響的決策。
四、城市近期建設與遠期控制相結合
城市近遠期協調發展是城市總體佈局中一個主要考慮的內容。城市的建設發展總有一些預見不到的變化,在規劃佈局中要留有發展餘地,在規劃中要有足夠的“彈性”。
工業用地一、工業佈置的基本要求1.用地條件1)地形條件2)地質條件3)洪澇災害4)用地形狀與規模2.交通運輸水路、鐵路、公路、管道3.供水條件1)連續、穩定2)水質條件4.能源供應5環境衛生條件冶金、化工、鋼鐵、石化、有色金屬和造紙等重點污染工業“三廢”排放達標6.其他要求
*特殊工業:如有易燃、易爆危險性的企業*避開:軍事用地、水力樞紐、大橋等戰略目標;有用的礦物蘊藏地區和采空區;文物古跡埋藏地區以及生態保護與風景旅遊區;埋有地下設備的地區。二、城市工業用地佈置P114(一)工業的分類P112(二)佈置方式1.在生活區內(1)特點(包括污染狀況、用地規模、貨運量等)(2)類別:食品、服裝等(3)作用
*可以更好的為城市居民服務,就近佈局
*可以解決就業問題2.在城市邊緣(1)特點(2)類別:機械、紡織等3.遠離城市(1)特點(2)類別P113表4—4—4各類工業專案在城市中的位置三、工業在城市中佈置的一般原則1.用地條件滿足自身要求※用地基本上符合工業的具體特點和要求;※減少開拓費用,有方便的交通運輸條件;※能解決給排水問題等。2.居住用地配套設置應分佈在衛生條件較好的地段上,儘量靠近工業區,並有方便的交通聯繫。3.節約用地,緊湊集中4.企業間聯繫較好,互相協作5.特殊工業的佈置(如化工廠)四、工業區1.概念把用地規模和貨運量較大,帶有連續性生產,具有產品協作關係,原材料、副產品綜合利用的工業企業集中佈置在城市的某些地段,成為與其它城市功能區有明顯分工的地區。2.工業區的優勢生產協作(產品、原料的相互協作、副產品及廢渣回收利用的協作、生產技術的協作、廠外工程協作、動力設施的協作等)共用資源(基礎設施:交通、能源設施等)集約、節約用地3.工業區的組成和組織
(1)組成
①生產廠房;②倉庫;③動力及市政設施;④維修與輔助企業;⑤綜合利用和加工工業;⑥運輸設施;⑦廠區公共服務設施;⑧科學實驗中心;⑨衛生防護帶。
(2)組織※確定各種不同性質的工業用地,如機械、化工、製造工業,將各類工業分別佈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個工業區。※工業區應該有一個統—的規劃,區內佈局應緊湊,各廠不應自成一套、各自為政,要注意節約用地。
4.工業區規模
隨著城市的性質、工業性質,工業區在城市中的分佈、組成,以及建設條件和自然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城市中組織工業區應注意研究其合理規模。案例:上海金山工業區
位於上海市西南,規劃面積58平方公里,首期規劃開發面積22.8平方公里,是上海市九大市級工業區之一,是上海市政府重點支持發展的工業區。重點發展電子資訊、機械製造、生物醫藥、新型材料及研發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力爭形成一個從原輔材料供給、設備與技術支持,終端產品製造及分銷配送各個產業環節有機鏈接的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群。
總體規劃由新加坡裕廊顧問公司承擔,借用“太極陰陽”理念,以S型景觀主軸分割工業區為東部標準產業園區和西部研發科技生活配套區,並在西北部規劃建設集居住、教育、商務、會展、運動、休閒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新金山國際生活社區”。整個規劃“柔”與“剛”的融合營造出和諧、共榮和祥和的氛圍。重慶市特色工業園區/總體規劃目標:
從2002年到2006年,優選建設40個左右、占地約50平方公里的特色工業園區,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稅收50億元,安置勞動力100萬人。到2010年,共計建設60個左右、占地約100平方公里的特色工業園區,實現總產值2000億元,稅收100億元,安置勞動力150萬人。
第四節倉儲用地倉儲用地:指城市中專門用作儲存物資的用地,主要包括倉儲企業的庫房、堆場、包裝加工車間及其附屬設施。注意:並不包括工業企業內部、對外交通設施內部或商業服務業內部的專用倉庫。一、倉庫的分類根據城市規劃的需要,可作如下分類:
(1)
從城市的衛生安全角度,倉庫可按儲存貨物的性質及設備特徵分為:
1)一般性綜合倉庫2)特種倉庫。(2)從城市使用的角度,可按倉庫的職能分為:1)儲備倉庫
2)轉運倉庫
3)供應倉庫
4)收購倉庫
二、倉儲用地在城市中的佈置1.倉儲用地佈置的一般原則(1)滿足倉儲用地的一般技術要求:1)地勢地形:高位、平坦,有一定坡度,利於排水。2)地下水位:不能太高,不應將倉庫佈置在潮濕的窪地上。蔬菜倉庫,要求地——廠水位同地面的距離不得小於:2.5m,儲藏在地下室的食品和材料庫,地下水位應離地面4m以上。3)土壤承載力(2)有利於交通運輸
倉庫用地必須以接近貨運需求量大或供應量大的地區為原則,應合理組織貨區,提高車輛利用率,減少空車行駛里程。大型倉庫必須考慮鐵路運輸以及水運條件。(3)有利建設、有利經營使用
不同類型和不同性質的倉庫最好分別佈置在不同的地段,同類倉庫盡可能集中佈置。(4)節約用地,但有一定發展餘地
倉庫的平面佈置必須集中緊湊,採用豎向運輸與儲存的設施,如糧食採用的筒倉以及其他各種多層倉庫等。(5)考慮與工業及物流配套設置(6)注意城市環境保護防止污染,保證城市安全,應滿足有關衛生、安全方面的要求。(7)特殊要求2.倉庫在城市中的佈局
小城市宜設置獨立的地區來佈置各種性質的倉庫。大、中城市倉儲區的分佈應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可按照專業將倉庫組織成各類倉庫區,並配置相應的專用線、工程設施和公用設備,並按它們各自的特點與要求,在城市中適當分散地佈置在恰當的位置。
三、倉庫用地規模城市倉庫類型很多,影響因素很複雜,在規劃時要根據各城市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確定。1.影響倉庫用地規模的因素有:(1)城市規模與發展戰略;(2)城市儲藏貨物的特點、性質;(3)國家經濟力量與人民生活水準;(4)倉庫建築在城市的佈置與樓層比例等。2.倉庫用地規模的估算
公共設施用地一、公共設施用地的分類依照《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規定,城市公共設施分為八類:
(1)行政辦公類
(2)商業金融業類
(3)文化娛樂類
(4)體育類(5)醫療衛生類(6)大專院校、科研設計類(7)文物古跡類(8)其他類:如宗教活動場所、社會福利院等用地。
二、公共設施的指標1.公共設施指標的內容(分層控制)(1)在總體規劃時,為了進行城市用地的計算,需要提供城市總的公共設施的用地指標和城市主要公共設施的分項用地指標。(2)在詳細規劃階段,為了進行公共設施專案的佈置,並為建築單體設計、規劃地區的公共設施總量計算及建設管理提供依據,必須有公共設施分項的用地指標和建築指標。(3)當列有分區規劃階段時,還須按規劃的深度要求,擬定相應的公共設施指標,以作為控制性詳細規劃等的依據。
(1)城市的性質與規模如:商貿型城市(2)城市生活方式與經濟發展水準如:發達城市與欠發展城市的文化娛樂類用地佈置(3)城市的佈局結構如:工業區與住宅聚集區的公共設施佈局
(4)社區建設與發展
2.公共設施指標的影響因素3.指標確定的方法
確定城市公共沒施指標,要從城市對公共設施設置的目的、功能要求、分佈特點、城市經濟條件和現狀基礎等多方面進行分析研究,綜合地加以考慮。(1)
按照人口增減情況,通過計算來確定。(2)
根據各專業系統和有關部門的規定來確定。(3)根據地方的特殊需要,通過調研,按需確定。
三、公共設施的分佈規劃公共設施分佈規劃要考慮內容:合理地配置按照與居民生活的密切程度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結合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考慮根據本身的特點及其對環境的要求進行佈置佈置要考慮城市景觀組織的要求分佈要考慮合理的建設順序,並留有餘地佈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礎
四、城市主要公共設施的分佈全市性公共中心的組織與佈置應考慮以下方面,1)按照城市的性質與規模,組合功能與空間環境。2)組織中心地區的交通。城市中心區人、車彙集,交通集散量大,須有良好的交通組織,以增強中心區的效能。3)城市公共中心的內容與建設標準要與城市的發展目標相適應。4)慎重對待城市傳統商業中心。5)創建優美的公共中心景觀環境。第六節城市綠地
一、城市綠地的分類及用地指標
1.城市綠地的分類按照新近制定的國標《城市綠地分類標準》採用與《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l37—90)相一致的分類方法。即將綠地分成6大類,11中類和10小類大類用地的功能涵義主要是:(1)
公園:即沿用的公共綠地。(2)
生產綠地:是指生產花木的苗圃和為城市綠化服務的生產、科研的實驗綠地。(3)
防護綠地:指對城市環境、災害等具有防護、減災作用的林帶等綠地。(4)
居住綠地:是指居住用地內的綠地。(5)
附屬綠地:即沿用的“專用綠地”或“單位附屬綠地”。(6)
生態景觀綠地:是指位於城市建設用地以外,對城市生態環境品質、城市景觀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可有直接影響的區域。以上六類綠地中,(1)一(5)類作為城市建設用地綠地。加上(6)類的生態景觀綠地,構成城市總體規劃用地綠地。
二、城市綠地的指標
按照1993年部頒標準,城市綠地分有:(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2)綠地率;(3)綠化覆蓋率等三項指標。(1)人均公園面積:該項指標(對應於綠地分類表中的G1各項用地)表明城市各類公園的設置數量與規模,從一個方面反映市民享用公園設施的水準。(2)人均城市建設用地綠地指標(3)城市建設用地綠地率三、城市綠地規劃佈置的原則(1)城市的園林綠地是城市自然環境的構成要素,城市綠地系統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系統。(2)城市綠地的規劃佈置要構築城鄉一體,並聯結區域的關聯環境,進行各種功能綠地的合理分佈,為城市多樣的生活活動提供場所。(3)城市綠地規劃與佈置要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考慮綠地的功用要適應不同人群的需要。
(4)城市綠地的規劃形態,要結合城市用地自然條件的分析,因地制宜地使各項功能綠地的分佈各得其所。(5)城市綠地規劃與佈置要作為城市景觀環境構築的基本素材、構件和手段,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林木等的自然基礎,通過綠化、建築和自然地理特徵的有機組合,塑造具有美學價值的城市景觀,強化城市空間環境的個性。同時要結合城市的歷史文化傳統,充實和體現城市景觀的文化內涵,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
四、城市綠地的規劃佈置形式
1.構築城鄉一體的生態大綠化環境。2.建構城市開敞空間系統3.城市綠地系統構成:包含有功能構成、分級構成和形態構成等多方面內容。
五、綠地形態要素點狀綠地是指集中成塊的綠地,如大小不同規模的公園或塊狀綠地,或是一個綠化廣場、一個兒童遊戲場綠地等。帶狀綠地是城市沿河岸、或街道、或景觀通道等的綠色地帶,也包括有在城市外緣、或工業地區側邊的防護林帶。楔形綠地是以自然的綠色空間楔入城區,便以居民接近自然,同時有利於城市與自然環境的融和,提高生態品質。環狀綠地在城市內部或城市的外緣佈置成環狀的綠道或綠帶,用以連接沿線的公園等綠地,或是以寬闊的綠環限制城市向外進一步蔓延和擴展等。
第七節市政設施用地1.概念:(municipalutilities)城市中為生活及生產服務的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用地。包括:供應設施、交通設施、郵電設施、環境衛生設施、施工與維修設施、殯葬設施及其它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用地。2.說明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包括供應設施用地(供水、供電、供燃氣和供熱等設施用地,但供電用地中不包括應歸入工業用地的電廠用地,關於高壓線走廊下規定的控制範圍內的用地,則應按其地面實際用途歸類)*交通設施用地(公共交通和貨運交通等設施用地)*郵電設施用地(郵政、電信和電話等設施用地)*環境衛生設施用地(雨水、污水處理和糞便垃圾處理用地)*施工與維修設施用地*殯葬設施用地*其他市政公用設施如消防、防洪等設施用地。第八節城市郊區用地
郊區是城市機體構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機能的運作,除了市區所提供的空間與設施外,還需有郊區在農產品供應、環境、土地等方面提供支持。特別是郊區鄉鎮非農產業的大量建立,在工業等經濟領域,更加密切了城市與郊區的協作聯繫。這種市區與郊區雙向互補和互為依存的關係,表明了市區與郊區作為城市建設綜合體系的必要性。郊區的某些工程設施,如交通設施、水利設施、電站等,當其功能及服務範圍超越市域時,則需在更大的區域內或通過區域規劃來進行統籌與協調平衡。
郊區的功能:(1)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2)為城市設施提供分佈空間(3)為市區供應農副產品(4)作為市民的遊憩基地(5)接納市區疏解的人口(6)協同市區發展經濟城市郊區規劃1.確定郊區的範圍與界限:影響郊區範圍確定的因素:(1)城市總體發展的要求(2)城市現狀與自然條件的限制(3)城市性質、佈局形式等因素的影響(4)副食品供應的需要2.安排適宜在郊區建設的城市設施和工程專案(1)工業用地(2)交通設施(3)市政公用設施(4)倉儲設施(5)綠地、遊憩設施(6)其他設施3.副食品生產用地規劃4.鄉鎮工業區規劃5.郊區居民點規劃6.道路網規劃城市道路廣場用地:城市內部交通(交通局),通過城市道路系統來組織;對外交通用地:以城市為基點與外部空間聯繫的交通,如鐵路、水路、公路、航空及管道運輸第九節城市道路用地一、城市交通與城市規劃的關係(一)對城市形成和發展的影響
交通是城市形成、發展的重要條件,是構成城市的主要物質要素。(二)對城市規模的影響1、
對工業的性質和規模有很大影響2、
城市貿易旅遊活動必須有交通條件保證3、
交通樞紐直接影響城市人口與用地規模(三)對城市佈局的影響1.影響城市其他組成部分2.車站、碼頭等交通設施的位置影響城市幹道走向3.對外交通用地佈置(如鐵路選線的走向、港口選址、岸線位置等)關係到城市的發展方向與佈局4.反映城市面貌5.城市道路系統是城市的骨架,更影響到城市的用地佈置二、城市道路系統佈置的基本要求1.組織完整的道路系統
城市各個組成部分是通過城市道路構成一個相互協調、有機聯繫的整體。城市道路系統規劃應該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佈局為前提,在進行城市用地功能組織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城市交通的要求,兩者緊密結合,才能得到較為完善的方案。2.積極配置各項道路交通配套實施,與城市規劃中各類用地協調3.儘量使交通能夠在全市範圍內均衡分佈幹道網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積內平均所具有的幹道長度。單位以公里/平方公里(km/km2)表示幹道網密度越大,交通聯繫也越方便,但密度過大,會造成城市用地不經濟,增加建設投資。一般認為幹道恰當的間距為600~1000m,相應的幹道網密度為2~3km/km2。
(1)道路寬度及橫斷面城市道路寬度(路幅寬度與道路寬度兩種含義)
路幅寬度:即道路紅線(道路紅線
boundarylinesofroads規劃的城市道路路幅的邊界線)之間的寬度,是道路橫斷面中各種用地寬度的總和。道路寬度:只包括車行道與人行道寬度,不包括人行道外側沿街的城市綠化等用地寬度,主要由交通量來決定。4.合理配置不同功能的道路道路寬度的確定:
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一條車道實際通過多少車數,一般是從實際觀測中和用類比的方法估算。在城市道路網中平均一條車道的最大通行能力如表所示。
混合交通時,一條車道的通行能力約為400輛/小時機動車道的寬度=所需要的車道數X一條車道所需寬度基本形式:一塊板、兩塊板、三塊板城市道路橫斷面
三塊板適用於道路紅線寬度較大(一般在40m以上)、機動車輛多(需要≥4條機動車道)、行車速度快以及非機動車多的主幹道。一塊板適用於道路紅線較窄(一般在40m以—下)、非機動車不多、設四條車道已能滿足交通量需要的情況。在用地困難、拆遷量較大的地段以及出入口、人流較多的商業性街道,單方向交通量集中、交通量大的道路可先考慮。(2)分級(除大城市設有快速道外,都按三級劃分)*主幹道(全市性幹道),主要聯繫城市中的主要工礦企業,主要交通樞紐和全市性公共場所等,為城市主要客貨運輸路線,一般紅線寬度為30~45m;*次幹道(區幹道),為聯繫主要道路之間的輔助交通路線,一般紅線寬度為25—40m;*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間的聯繫道路,一般紅線寬度為12~15m左右。
(3)按道路的性質分為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兩大類*交通性道路是用來解決城市中各用地分區之間的交通聯繫以及與城市對外交通樞紐之間的聯繫。特點:行車速度大,車輛多,交通性質以貨運為主,車道寬,行人少,道路平面線型要符合高速行駛的要求,對道路兩旁要求避免佈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築。*生活性道路主要解決城市各分區內部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的需要。特點:車速較低,交通性質以客運為主,行人為主,車道寬度可稍窄一些,兩旁可佈置為生活服務的人流較多的公共建築和停車場地。5.充分利用地形,減少工程量
在確定道路走向和寬度時,尤其要注意節約用地和投資費用。自然地形對規劃道路系統有很大影響。在地形起伏較大的丘陵地區和山區,道路選線常受地形、地貌、工程技術經濟等條件的限制,有時候不得不在地面上作較大的改變,縱坡也要做適當的調整。如果片面強調平、直,就會增加土方工程量而造成浪費。因此,在規劃道路系統時,要善於結合地形,儘量減少土方工程量,節約道路的基建費用,便於車輛行駛和地面水的排除。道路選線還要注意所經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線路應選在土質穩定、地下水位較深的地段,儘量繞過地質和水文地質不良的地段。
6.考慮城市環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1)城市環境要求*道路走向應有利於城市通風*過境車輛不穿越市區*控制貨運車輛和有軌車輛穿越居住區*在道路寬度上考慮必要的防護綠地來吸收部分雜訊。沿街佈置建築物時,在建築設計中應作特殊處理;*臨街佈置有專用綠地的公共建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道路和橫斷面,避免在交通頻繁的交叉路口佈置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築等。
(2)反映著城市面貌沿街建築和道路寬度之間的比例要協調,並配置恰當的樹叢和綠帶應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把自然景色(山峰,湖泊、公共綠地)、歷史文物(寶塔、橋樑、古建築)、重要現代建築(電視塔、展覽館)貫通起來,在不妨礙道路的主要功能前提下,使之形成一個整體,使城市面貌更加豐富多彩。
7.符合敷設各種管線及與人防工程的要求
(1)城市中各種管線一般都沿著道路敷設,各種管線工程的用途、性能、要求不同,對道路佈置得要求也不一樣。
如電信管道,本身占地不大,但它要很大的檢修人孔;排水管道埋設較深,施工開槽用地就較多;煤氣管道要防爆,須遠離建築物;有些管道如採用架空敷設,尚需考慮管道淨空高度,以便車輛通行。當幾種管道平行敷設時,他們相互之間要求一定的水準距離,以便在施工養護時不致影響相鄰管線的工作和安全。因此,規劃道路時要考慮有足夠的用地。一般管線不多時,應根據交通運輸等要求來確定道路的寬度。
(2)考慮道路縱坡設計緩解城市排水問題(雨水管、污水管是重力自流管),道路要有縱坡度,最好要予以配合。(3)道路規劃也應和人防工程規劃相結合以利戰備、防災疏散。城市要有足夠數量的對外交通出口,有一個完善的道路系統,以保證平時、戰時、受災時交通通暢無阻。
三、城市道路系統組織(一)城市道路系統的形式與功能
1.城市道路系統的形式方格式、環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各城市不能生搬硬套某種形式,而應該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按照道路系統規劃的基本要求進行合理地組織,形成適合自己城市特點的道路系統形式。
形式分類特徵優點缺點方格網式
道路以直線型為主,呈方格網狀。適用於平原地區
街坊排列整齊,有利於建築物的佈置和方向識別,車流分佈均勻,不會造成對城市中心區的交通壓力交通分散,不能明顯地劃分主幹路,限制了主、次乾路的明確分工,對角方向的交通聯繫不便,行駛距離較長環形放射式由放射幹道和環形幹道組合形成,放射幹道擔負對外交通聯繫,環形幹道擔負各區間的交通聯繫。適用於平原地區。
對外對內交通聯繫便捷,線形易於結合自然地形和現狀
易造成城市中心區交通擁堵,交通機動性差自由式一般依地形而佈置,路線彎曲自然。適用於山區
充分結合自然地形佈置城市幹道,節約建設投資,街道景觀豐富多變路線彎曲,方向多變,曲線係數較大,易形成許多不規則的街坊,影響工程管線的佈置混合式由前幾種形式組合而成。適用於各類地形
可以有效地考慮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吸取各種形式的優點,因地制宜地組織好城市交通
福州市中心城區道路規劃:
中心城的快速系統由二環路、三環路、機場專用公路、高速公路聯絡線和國貨路組成,規劃快速路和主、次幹道總長達402.5公里,幹道網密度達到2.91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廣場面積達到10.76平方米。2.城市道路系統的功能主要道路系統:由城市幹道和交通性的道路所組成。主要解決城市中各部分之間的交通聯繫和對外交通樞紐之間的聯繫。輔助道路系統:城市生活性的道路系統,主要解決城市中各分區的生產和生活組織。
(1)不應把兩種類型重疊在一條幹道上,以免影響行車速度和行人安全。(2)主要道路系統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和吸引大部分車流,保證生活性道路上的安全、寧靜,而使交通性幹道上的車流通暢、快速。交通性道路的選線:
在小城市,一般可以從城市邊緣呈切線而過;在大城市則可在居住區之外、各片用地之間通過沿線要盡可能減少交叉口,交叉口應考慮將來有改建為立體交叉的可能,以便提高交通效率。(3)舊城道路系統的改造
考慮城市用地佈局從工程建設方面改善舊城道路系統拓寬取直、改善道路線型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上海軌道交通規劃圖重慶市高速公路網佈局由3條環線、10條放射線、3條聯線組成,簡稱“三環、十射、三聯線”,總規模約3888千米。
都市區規劃佈局內環高速公路、外環高速公路以及渝武高速公路、渝鄰高速公路、渝宜高速公路、江南通道、渝湘高速公路、渝黔高速公路、渝瀘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共十一條高速公路,規劃形成“兩環九射”的高速公路網。二環:重慶繞城公路(繞城高速公路):魚嘴——王家——北碚——青木關——走馬——西彭——江津——一品——南彭——迎龍——魚嘴;三環:重慶公路外環(外環路):白砂——雙石——銅梁——合川——草街——統景——宴家——桃花街——李渡——榮桂——大石堡——鴨江——雙河口——南川——綦江——白砂;補:一、城市對外交通類型及佈置
1.鐵路交通及佈置
組成:鐵路線路和鐵路站場大多數城市中的鐵路站是中間車站,客、貨合一,多採用橫列式的佈置方式。佈置:為避免鐵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擾,原則上鐵路站場應佈置在城市一側的邊緣,並將客站和貨站用地佈置在城市的同側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貨站則接近工業、倉庫用地。
站場用地規模取決於客、貨運量及場站佈置形式,應適當留有發展餘地。2.公路交通及佈置
(1)公路的分類
①國道(G):由首都通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政治、經濟中心和三十萬以上人口規模城市的幹線公路,或通向各大道口、鐵路樞紐、重要工農業產地的幹線公路,以及通向重要對外口岸和開放城市、革命紀念地、名勝古跡的幹線公路,有重要意義的國防幹線公路。這些公路組成國家的幹線公路網。
②省道(S):屬於省內縣市間聯繫的幹道或某些大城市聯繫近郊城鎮、休療養區的道路。
③縣、鄉道:它是直接服務於城鄉、工礦企業的客貨運輸道路,與廣大人民的生產、生活有密切的聯繫,是短途運輸中的主要網路。
(2)公路的分級
按照公路的使用性质和交通量大小,分为兩類五個等級。兩類指汽車專用公路與一般公路,五個等級指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及四級公路。汽車專用公路包括高速公路、一級公路及二級公路,一般公路包括二級公路、三級公路及四級公路。
公路分級功
能車道數交通量﹙輛/年﹚備
注高速公路專供汽車分道高速行駛並控制全部出入的公路4-8折合成小客車25000輛以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政治、經濟意義一級公路專供汽車分道快速行駛並部分控制出入的公路4折合成小客車10000~25000輛聯繫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二級公路汽車專用公路專供汽車行駛的公路2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4500~7000輛聯繫政治、經濟中心或礦區、港口、機場一般公路運輸量繁忙的城郊公路2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2000~5000輛聯繫政治、經濟中心或礦區、港口、機場三級公路運輸任務較大的一般公路2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2000輛以下溝通縣以上城市四級公路直接為農業運輸服務的公路1-2折合成中型載重汽車200輛以下溝通縣、鄉鎮、村各級公路的技術特徵3.公路在城市中的佈置
公路線路與城市的聯繫和位置分兩種情況,即公路穿越城市和繞過城市。①公路穿越城市
造成公路與城市之間的相互干擾。對交通量不大的過境公路,可以適當拓寬路面;在市(城)區內路段可以改造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兩用;但不宜作為城市的生活性幹道。
②過境公路繞過城市
對於等級較高、交通量較大的過境公路,一般應繞城市通過。
A.以切線方式通過城市B.過境公路的等級越高且經過的城市越小,通過該城市的車流中入境的比重越小圖為某城市的總體規劃示意圖,表達了城市幹道網佈置與地形地貌和城市建設用地的關係。試評析其主要優、缺點。
第一節住宅區的意義與組成一、住宅區的類型、規模、分級及其相關設施二、社區三、系統
居住區規劃一、住宅區的類型、規模、分級及相關設施
(一)類型與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生态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近代物理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中学数学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电气控制与PLC》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DB3304T028-2024机关事务管理 保洁服务规范
- DB 1502-T 026-2024多晶硅生产企业能源管理规范
- 文书模板-《老年人观赏类活动策划方案》
- 搪瓷制品在环保行业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 低温仓储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考核试卷
- DL∕T 1475-2015 电力安全工器具配置与存放技术要求
- 投诉法官枉法裁判范本
- 密封条范文模板(A4打印版)
- 辛亥革命(共16张PPT)
- 生物相容性试验检测报告
- 七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 纸品配送服务方案纸品采购项目方案
- 船舶管理之—船舶防污染
- 交互语义学探究
- 家庭农场项目建设方案3篇
- 爆破施工工艺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