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4页
医学微生物学:呼吸道感染病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呼吸道感染病毒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增殖引起呼吸道及全身感染呼吸道及其它器官损害概念90-95%急性呼吸道感染分类RNA病毒DNA病毒正粘病毒流感病毒副粘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风疹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感冒,俗称伤风、医学上称为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病毒引起,主要特征是病原体复杂多样:

多种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细菌、支原体;

一般没有明显的全身症状,而主要有打喷嚏、流鼻涕等其他症状。流感发热典型,一般高达38.8摄氏度以上;严重的并发症和高死亡率;强烈的传染性。

概述:

有包膜的RNA病毒,

第一节流行性感冒病毒RNA分节段正粘病毒1918~1919年期间的大流行全球有2000万人死于流感一.生物学形状:

1.形态与结构:球形或丝状流感病毒形态甲、乙、丙三型,引起人和动物流感。甲型流感病毒:流行最为频繁,是引起流感全球流行的重要病原体。形态与结构核心衣壳包膜1.核心:单股负链RNA,分节段甲、乙型:8个节段;

丙型:7个节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等在组装过程中,易发生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出现,是流感病毒容易变易导致大流行的主要原因。12435678衣壳:核蛋白

RNA多聚酶:与RNA转录有关核蛋白(NP)/RNA–核糖核蛋白RNP稳定,分型:甲、乙、丙

包膜:二层:内层---基质蛋白:MP1、M2

外层–脂双层(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刺突–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HA)神经氨酸酶(NA):水解细胞表面糖蛋白末端N-乙酰神经氨酸有利成熟病毒的释放;其抗体能抑制病毒释放,但不具中和作用;

亚型的划分依据之一。血凝素(HA):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

划分亚型的依据之一。血凝实验病毒表面血凝素--红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使其凝集。血凝血凝抑制:病毒+HA抗体–阻断+RBC无凝集流感病毒的复制周期进行新的周期病毒通过血凝素結合宿主细胞表面,进入细胞进行复制出芽在神经氨酸酶作用下从细胞释放`12435678PB2PB1核蛋白NPRNA膜蛋白M1神经氨酸酶NA血凝素HA流感病毒结构模式图PA

RNA多聚酶核糖核蛋白(RNP)M2核衣壳甲、乙、丙分型与变异:依核蛋白及基质蛋白,分甲、乙、丙三型;型亚型

依HA和NA不同,可分若干亚型

15个H亚型,9个N亚型甲型H5N1,H1N1,H7N9变异形式有: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换

基因点突变,变异幅度小(<1%),

局部中小流行(1~3y)。抗原性漂移(antigenicdrift)抗原性转换(antigenicshift)

突变积累或片断重组,变异幅度大(20~50%),

大规模流行(10~15y)。量变质变培养特性鸡胚初次分离羊膜腔传代尿囊腔不引起病变,用血凝证实增殖(定性)细胞培养猴肾、狗肾细胞动物雪貂、小鼠抵抗力弱56℃30min灭活尿囊腔接种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患者(发病2-3天传染性最强),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飞沫经呼吸道。致病机制:

传染源主要是患者,

HA吸附经呼吸道传播在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局部炎症,病毒不入血,但释放毒素样物质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继发感染多发生于年老、体弱、抵抗力较差患者,最常见为肺炎。

潜伏期:1-2天流行性感冒(流感)

局部症状:上感症状全身症状:发热、头痛、肌痛并发症:继发细菌性感染,可死亡免疫性:同型较牢固免疫力(1-2年),对新亚型均无免疫力三、微生物学检查病毒分离

取患者咽漱液或鼻咽拭,接种鸡胚或培养细胞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免疫测定快速诊断核酸杂交、PCR、序列分析管理传染源隔离一周,及时报告疫情切断传播途径通风换气,暂停集会,乳酸或食醋熏蒸保护易感人群药物预防金刚烷胺预防甲型流感板兰根、大青叶疫苗接种四、防治原则:禽流感病毒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不仅是鸡,其他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新流感(猪流感):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A/H1N1流感

有8个基因片段,为猪、禽、人三种基因来源。此病毒主要造成人间传播,是一种新型人流感病毒。H7N9达菲提取自八角抑制NA活性第二节副粘病毒

麻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

核酸不分节的粘病毒,包括第二节副粘病毒生物学性状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形态和大小小大核酸类型-ssRNA分节段-ssRNA不分节段核衣壳形成部位核内胞浆血凝素有有神经氨酸酶有无(F)溶血作用无有融细胞作用无有包涵体无胞浆内鸡胚中生长良好不佳正粘病毒与副粘病毒区别

一、麻疹病毒麻疹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热、上呼吸道炎、眼结膜炎等;柯氏斑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口腔粘膜斑为其特征。亚急性硬化性脑炎SSPE2011年温州市麻疹发病率控制在5—10/100万以下

生物学性状麻疹病毒1.球形颗粒150nm,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段。

F特征性病理变化多核巨细胞H蛋白血凝素,凝集RBCF蛋白融合因子,细胞融合2.包膜刺突麻疹多核巨细胞3.单一血清型。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入侵(病毒受体)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侵入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后再次入血(第二次病毒血症)多种组织、器官受累,表现为细胞融合成多核巨细胞,胞质、胞核内形成嗜酸性包涵体等皮疹柯氏斑皮疹慢发病毒感染: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急性传染病;最常见的并发症:肺炎;病后可获牢固免疫性,主要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麻疹糖丸疫苗麻疹液体疫苗2.接触麻疹患者的易感者可注射胎盘丙种球蛋白作紧急预防。腮腺炎病毒

Mumpsvirus

“大脖子病”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飞沫或唾液传播,潜伏期2-3周

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入血,病毒随血侵入腮腺及其它器官流行性腮腺炎,睾丸炎,卵巢炎风疹病毒

Rubellavirus

球形,+ssRNA,有包膜一个血清型人是惟一自然宿主经呼吸道传播,发热,麻疹样出疹,症状较轻。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妊娠4个月内感染风疹病毒易引起垂直传播,引起胎儿畸形,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耳聋、失明、智力低下等)。(一)致病性冠状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1、多形性,单正链RNA,不分节段,螺旋对称2、包膜上有宽大并有间隔的刺突,形状似皇冠而得名。冠状病毒(Coronavirus)日冕SARS病毒3、人冠状病毒据中和试验至少可分三个血清型;4、可引起普通感冒和咽喉炎,某些血清型可致成人腹泻或胃肠炎;5、疾病多为自限性,主要经飞沫传播;6、目前尚无疫苗预防,也无特效药物治疗。2002.11开始在世界上流行了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至2003.6,发病人数达8464人,死亡人数达919人,死亡率为11%。

肺炎与众不同,早期出现呼吸困难,并可发展为呼吸窘迫综合症,因此WHO和国际上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

非典。SARS冠状病毒WHO的意大利籍传染病专家乌尔巴尼(CarloUrbani)博士在越南河内根据其首例“非典型性肺炎”(美籍华裔商人JohnnyChen)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点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

2003.3.10向WHO进行报告。CarloUrbani博士在研究这种病毒时不幸感染,与2003.3.29泰国曼谷医院去逝(1956.10.19~2003.3.29)。CarloUrbani博士是医生无国界协会意大利分会的负责人,1999年获Nobelpeace奖提名。支原体电镜照片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SARS病毒颗粒2003年3月17日港大微生物学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CPE

Vero细胞3月22日用电镜在细胞培养物中发现冠状病毒样颗粒,PCR在标本中检测到冠状病毒RNA阳性3月27日正式对外发布了冠状病毒可能是引起SARS病因的研究结果

2003年3月22日用电镜观察到细胞培养物中细胞病变现象和典型的冠状病毒样颗粒(周六)3月23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基因芯片验证该病原体为一个从未认知的新型的冠状病毒3月24日,美国抢先报道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是SARS病因香港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

截至2003年6月4日,全球累计SARS报告病例8402例,中国大陆和香港共7077例,加拿大216例,新加坡206例。

亚洲开发银行:SARS全球损失590亿美元,内地179亿美元,香港120亿美元。

SARS-冠状病毒包膜S蛋白E蛋白M蛋白N蛋白衣壳基因组+ssRNA生物学性状主要抗原介导感染参与包膜形成1、传染源主要是SARS患者二、致病性与免疫性2、以近距离飞沫传播为主,也可由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传播,不排除经粪-口等其他途径野生动物-果子狸等临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可伴乏力、关节痛、干咳、胸闷等;肺部X线片出现明显病理变化;4、免疫性:特异性抗体有中和保护作用,也有细胞免疫反应(同时也产生免疫病理损伤)。3、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非典型肺炎”也曾泛指通常细菌以外的病原体所致的肺炎,1938年命名。1、病毒分离鉴定:必须在P3实验室进行2、核酸检测:是目前对SARS进行快速诊断的最好方法3、血清学检查:但一般在患病后12天检出率高,用于早期诊断有困难。三、微生物学检查1、对SARS病人及疑似病例进行及时严格隔离和治疗;2、特异性疫苗;3、对患者治疗主要采取支持疗法,给予抗病毒药物和大剂量抗生素可防止病情发展及并发症发生。四、防治原则小结正黏病毒:RNA分段,流感病毒付黏病毒:RNA不分段流感病毒:核心-RNA,编码蛋白衣壳-核蛋白,甲、乙、丙包膜:HA、NA,亚型,抗原性漂移、抗原性转变毒素入血、鸡胚培养、血凝抑制实验麻疹病毒:付黏病毒、二次入血、红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腮腺炎病毒:腮腺炎风疹病毒:垂直传播,胎儿先天性感染冠状病毒:SAR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肠道感染病毒概念粪-口途径感染;引起消化道或消化道外传染病的病毒。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腺病毒科-肠道腺病毒呼吸道病毒科-轮状病毒肠道病毒(enterovirus)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引起消化道或消化道外传染病的病毒。经消化道感染,并在消化道细胞中繁殖;然后通过血液侵犯其他器官,引起各种临床病症。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肠道病毒:68-71:1969年后分离到的肠道病毒共同特征单正链RNA病毒,球形,无包膜;抗原性67个血清型培养特性灵长类细胞免疫性中和抗体sIgA抵抗力较强:抗脂溶剂、蛋白酶、酸(pH3-5稳定),污水中存活较久;对热、干燥、紫外线、氧化剂敏感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引起脊髓灰质炎;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运动神经细胞,导致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又称小儿麻痹症。概述脊髓灰质炎病毒(EM)

一、生物学特性

球形,无包膜,+ssRNA,核衣壳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四种结构蛋白VP1~VP4:

VP1、VP2、VP3暴露在衣壳表面,中和抗原,VP1-介导病毒吸附,VP4-介导病毒脱壳2种型特异性抗原:

D(Density)抗原和C(Coreless)抗原抗原组成与血清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I、II、III)。用补体结合试验查出病毒有两种抗原,一种称为D(致密)抗原,存在于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中,是该病毒的中和抗原,具型的特异性。另一种称为C(无核心)抗原,存在于经过56℃灭活或未成熟的空心病毒颗粒,与三型病毒的抗血清均呈补体结合阳性反应。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病人及无症状携带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抵抗力较强:污水、粪便中存活数月,可引起爆发流行致病性与免疫性人是唯一天然宿主(脊髓前角细胞,运动神经元等)轻型:似流感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症状麻痹型:肌肉松弛、萎缩--松弛性麻痹口咽部、肠道淋巴组织入血肝、脾再次入血病毒口咽部、肠道淋巴结大量繁殖血(第一次病毒血症)全身淋巴组织增殖血(第二次病毒血症)靶器官(脊髓前角神经细胞、脑膜、心脏)病变轻微非麻痹型无菌性脑膜炎型极少数麻痹型呼衰、心衰、死亡死亡隐性感染顿挫感染非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无菌性脑膜炎麻痹型致病性和免疫性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毒株的毒力、感染病毒的相对数量、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等。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免疫性感染后,可建立起牢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以体液免疫为主:在肠道局部淋巴组织产生sIgA,阻止病毒入血;血液中IgG、IgM中和性抗体,可清除血液中的游离病毒,阻止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其他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是1948年从美国柯萨奇镇(Coxsachie)的两名怀疑为脊髓灰质炎患儿的粪便中分离出来。埃可病毒是1951年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从健康儿童的粪便分离出来的,称为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ntericcytopathogenichumanorphanvirus,ECHO)。新肠道病毒:1969年后新发现的(一)柯萨奇病毒(Coxsakievirus)柯萨奇病毒可以分为A、B两组。A组有23型病毒,B组有6型病毒。(二)埃可病毒(ECHOvirus)有31个血清型。

(三)新型肠道病毒新分离的肠道病毒不再归属于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从68号开始编号命名,目前已编号到72型,第72型是甲型肝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致病机理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似,但各自攻击的靶器官不同。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肠道病毒感染组织更为广泛,致病特点是病毒在肠道增殖却很少引起肠道疾病。人体受感染后,约60%呈隐性感染。出现临床症状时,由于侵犯的器官组织不同而表现各异。所致疾病无菌性脑膜炎:几乎所有的肠道病毒

麻痹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A组病毒流行性胸痛:柯萨奇B组病毒

心肌炎和心包炎:柯萨奇B组病毒

肌痛和肌无力急性结膜炎和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分别由柯萨奇A24型和新肠道病毒70型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16、新肠道病毒71型(EV71)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

肠道病毒血清型别繁多,不同型别病毒可以引起相同的病症,而同样型别的病毒在不同条件下也可引起不同的临床病症,因此确定任何一个型别作为某种病症的病原是困难的。(一)病毒分离与鉴定可以从患者鼻咽部、血、脑脊液及粪便中分离病毒(二)血清学试验用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中各试验,若血清抗体有4倍或以上增长,则有诊断意义。(三)快速诊断核酸杂交、PCR、ELISA、IFA等。微生学检查人工主动免疫疫苗人工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防治原则*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Salk苗);*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Sabin苗);*均为三价混合疫苗;*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口服减毒活疫苗

宜在冬季服:防止肠道病毒干扰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