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高级中学、共和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下表是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社会概况。据此可知()流域谷物炊器衣料交通工具建筑材料长江稻釜丝舟木黄河栗鬲皮车土A.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 B.中华文明源远流长C.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 D.区域文化联系密切【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在谷物、炊器、衣料、交通工具、建筑材料方面都有所差异、各有特色,可知中国南北文化各具特色,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由来已久,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贫富差距,无法得出阶级分化现象已经产生,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交流,无法得出区域文化联系密切,排除D项。故选A项。2.《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当时()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 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 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立嫡以长不以贤”“子以母贵,母以子贵。”可知,这是嫡长子继承制,体现了周代宗法制度的原则,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C项正确;礼乐制是周代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人们各种行为的准则,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宗法制的核心,并非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占卜活动等,无法得出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3.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A.实行世卿世禄 B.实施重农抑商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激发了社会矛盾,为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4.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一家讲究“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一家是指()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道家主张“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蕴含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C项正确;儒家主张仁和礼,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和变革,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5.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一制度是()A.分封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左右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700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置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每个职位都有明确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官僚体系,从结构上影响了三省六部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的制度,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C项;世卿世禄制是贵族政治,世卿就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财物。这与三省六部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东汉时期,司空第五伦提出,“贵戚可以封侯以富之,不当以职事以任之”。李固主张“设常禁”,令“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他们的这些主张意在()A.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 B.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C.缓解社会的阶级矛盾 D.加强豪强地主的势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东汉时期第五伦、李固等人主张外戚可以在财富上不加限制,但在做官权力方面应该加以限制,说明意在限制外戚宦官的权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对象是外戚,并不是全体官员,排除B项;东汉时期阶级矛盾主要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材料中并未涉及两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明显发展,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北方动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出现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8.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朝时期朝代变迁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A.同源共祖的意识萌发 B.南北政权间始终对峙C.各民族间矛盾的激化 D.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至隋朝。由图所示,经过三国鼎立再到西晋短暂统一,再经过南北朝长期分裂,最后隋朝统一全国,因此图中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的发展大趋势是由分裂走向统一,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同源共祖,排除A项;南北政权始终对峙说法错误,西晋和隋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排除B项;这个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因此各民族矛盾激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9.唐朝某位皇帝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形成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这位皇帝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B项正确;唐高祖、唐玄宗和武则天都与“贞观”这个年号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门下省的这一职能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皇帝的意志不能脱离法律的界限。由此可推知,门下省的设置()A.体现出皇权受到削弱 B.表明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说明决策权与行政权的分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代门下省对于中书省拟定的文书不仅要检查文字、书写,还要对草拟的文书内容进行审查,如果认为文书当中的建议、方案和处理方式不妥,就可以‘封驳奏还’。”可知,唐代的门下省不仅对于同级的中书省所做的决策有封驳权,对皇帝也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防止中央行政决策中出现失误,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权力分工明确、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A项;仅从门下省的设置无法得出唐代中央机构日益完善,且“日益”无法看出,排除B项;中国古代皇帝掌握决策权,门下省并不掌握,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突破空间限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选C。而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被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均田制12.晋代葛洪在道教典籍《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这反映了()A.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B.儒道思想的融合C.儒本道末指导思想 D.道教危机的出现【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道教典籍”、“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表明这一时期道教典籍中吸收了儒家思想,这反映了儒道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教的发展情况,得不出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故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道家学说发展中吸收了儒家思想,不能得出儒本道末的结论,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道教危机的内容,故D不正确。【点睛】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思想融合的趋势,各家各派,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以便被统治者采纳,或多或少的都吸收了别的学派的优秀成果,为此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局面。13.宋朝立国后,吸取汉唐时期地方监察官由于权力太大而变为割据势力的历史教训,采用了“分而察之,互相牵制”的统治政策。其中,为节制知州的权力,北宋创置了()A.郡县制度 B.刺史制度 C.通判制度 D.行省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其中,在州一级增设了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C项正确;秦朝开始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排除B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4.1069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以后,开始推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上疏弹劾王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骄蹇慢上,阴贼害物”。并捏造了十大罪状,对王安石进行人身攻击。这主要是因为()A.庆历新政引起了社会骚动 B.变法触及了官僚集团的利益C.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D.变法没有得到统治者的支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北宋中国。结合所学,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诸多领域,触及了保守派官僚集团的利益,因此王安石被保守派弹劾,B项正确;庆历新政在王安石变法之前,排除A项;募役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只是保守派反对变法、攻击王安石的口实之一,而非全部和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变法,排除D项。故选B项。1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由此可知,程朱理学()A.抑制了知识阶层的个性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价值信仰C.丰富和更新了儒学思想体系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以来,仗义死节之士数量较之前极大提升,认为是程朱讲学导致的,因此可以反映出,程朱理学强调“节义”,影响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项正确;据材料,强调程朱理学对当时文人志士在“忠君爱国”方面的影响,并未涉及个性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程朱理学对儒学思想体系的丰富与更新,排除C项;材料强调道德修养,而非文化教育的发展状况,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某一书籍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该书最有可能的是A.《九章算术》 B.《齐民要术》 C.《梦溪笔谈》 D.《授时历》【答案】C【解析】材料是对北宋毕昇活体字印刷术的描述,其中《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编写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因此C项正确;《九章算术》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授时历》属于天文历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史书有载:“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辽朝实施的这一官制()A.旨在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 B.加剧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C.符合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 D.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中国)。根据材料“辽国官职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并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社会经济和政治面貌不同的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产区,以封建制统治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发展壮大,也使具有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矛盾,符合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求,C项正确;辽朝实施这一官制最终目的是为了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并非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排除A项;辽朝实施的这一管制缓和了各少数民族间的隔阂,排除B项;游牧民族地区仍使用传统的治理方式,并非实行汉化,故并不会致使游牧民族实现了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C项。18.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据此可知,该管理制度是指()A.郡国并行制 B.“四等人制” C.南北面官制 D.猛安谋克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材料“金代女真社会某个最基本组织管理制度,它产生于女真原始社会末期,由最初的周猎编制进而发展为军事组织,最后变革为地方的行政组织,具有行政、生产与军事合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可知,金太祖时期,统一规定三百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长官。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此制为女真地区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兵农合一的封建化基层组织,为金的经济发展与军事胜利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国,郡国两制并行,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朝的中央官制,辽建国后,按照“以国法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的原则,对契丹和汉人实行南北分治,排除C项。故选D项。19.明初规定,内阁大学士之下不得设置任何官署僚佐,内阁大学士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不得参署诏令,更不得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发出任何指示命令。由此可见,当时()A.内阁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内阁在行政办事时程序严密 D.官僚运行机制成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初(中国)。据题干材料“内阁大学士之下不得设置任何官署僚佐,内阁大学士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机关的事务,不得参署诏令,更不得以部门或个人的名义发出任何指示命令”可知,明初内阁只具有顾问身份,未有参决的机会,服务于皇帝最终决定的权力,A项正确;内阁制度属于明朝中央机制,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内阁不是中央行政机构,仅仅遵命办事,没有体现办事的程序,排除C项;明中后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内阁政务体系,高度成熟的文官集团通过中央政府维持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行,官僚运行机制成熟,排除D项。故选A项。20.观察如图。据此可知,这一路线图展示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 C.海上丝绸之路 D.郑和下西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因此材料呈现的路线图体现了郑和下西洋,D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走陆路,排除A项;唐朝时,鉴真东渡日本,方向不符合,排除B项;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海船经南海,通过马六甲海峡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实写照,最远可达罗马,排除C项。故选D项。21.清朝军机大臣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由此看来,军机处的基本职责是()A.决定清朝军国大事 B.贯彻执行皇帝的政令C.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可知,清代的军机处是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产物,其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D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军机处负责传达皇帝的政令,并不是执行,排除B项;古代宰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排除C项。故选D项。22.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的是()时间人口数量(亿)耕地面积(顷)人均耕地面积(亩)1753年(乾隆十八年)1.8473522184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2.8676056942.661812年(嘉庆十七年)3.3478892562.361851年(咸丰元年)4.3275628571.75A.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C.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中期人口的数量急剧上升,而耕地面积增加不多,这使得人民耕地面积不断下降,体现了人地矛盾,反映了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人口增加和人地矛盾,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中的耕地面积没有体现是边疆地区还是中原地区,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没有涉及粮食产量增加还是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23.如表是明清时期的重要科技著作及主要内容。据此可推知,这些著作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名称主要内容《本草纲目》考证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融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农政全书》全书12目,目中对历代备荒的议论、政策作了综述,水旱虫灾作了统计,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最后附草木野菜可以充饥的植物有414种。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总结了清代之前的农业科学技术《天工开物》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18卷,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A.保守性和历史性 B.流行性和广泛性 C.文学性和系统性 D.总结性和实用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根据材料“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集前人农业科学之大成”、“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以及材料“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救灾措施及其利弊作了分析”可知,《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和《农政全书》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代表,关于医学、手工业和农业方面的科技总结,具有实用性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保守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这些著作流行广泛,排除B项;材料不能得出文学性,排除C项。故选D项。24.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罗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张地图的绘制者是A.沈括 B.马可·波罗 C.利玛窦 D.徐光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西学东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地名信息以及“大地是球形的”的概念,是新航路开辟的成果,因此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的传教士,所以本题正确答案C项。沈括是北宋科学家,故A项错误;马可·波罗是元代来华的意大利商人,故B项错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是这些地理名词的接受者,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早期的西学东渐•西学的传入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代以前,基本是按照血统、世袭爵位、职位,寒门之子基本没有可能进入国家政权管理体制。到了汉初,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官员的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汉代察举制主要有三种名目:一是贤良方正,二是孝廉,三是秀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察举制本身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察举制逐步走向了没落。——摘编自许为《“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材料二科举制创始于隋朝,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唐朝沿袭了隋朝的官员选找制度,自由报考,以诗赋策问取士,但店代科举有秀才、明经、进士、俊±、明法、明字、明算、童子、道举等诸科,并且在每一科里面又进一步细分。其中,明经科重帖经、墨义,主要考察考生对儒学经典的记忆。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对时务策,突破了山士族门阀是断的传统经学的限制。虽然诸料并存,但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摘编自李默海《布衣入仕与中图君主专制政体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有哪些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共同作用,【答案】(1)变化: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而科举制允许自由投考,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察举制选官标准多样,科举制则以一科取士;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2)共同作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和输送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出身论的阶级固化,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通;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隋唐。根据材料“选举标准是乡举里选,由地方治理官员对辖区内有才能、德行的贤人义士向皇帝和上级进行推选的官员推荐制度”得出察举制自下而上,以官选官。根据材料“经过分科考试..自由报考”得出科举制允许自由报考,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人才。根据材料“察举制有三种名目,即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得出察举制选官标准多样。根据材料“主要是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得出科举制主要以一科取士。根据材料“察举制遭到全面破坏,人才选拔也已名不副实……根据文采优劣进行人才选拔的一种制度”得出相比察举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更加客观、公正。【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汉代和隋唐。根据材料“汉高祖认识到人才的紧缺和重要,开始选贤任职”“进士科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面向一般士人的时务策,突破了门阀士族对传统经学的限制”得出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加强了封建统治基础,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为国家选拔了相对优秀的官员。有利于打破阶级固化,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文官政治的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五代时期,中国形成许多货币区,不但用的钱不同,而且不准运钱出境。宋朝时期各个区域使用体大值小的铁钱,携带非常不便。而且政府受到周边民族政权军事上的威胁和侵略,不得不养重兵以为各,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南宋通行的纸币是会子。会子的名字北宋就有了,吕忠卿的《日录》就提到会子,说“民间自纳钱请交子,即是会子;自家有钱,便得会子”。东南所用的会子,起初由民间发行,叫作便钱会子,后来收为官营。(宋高宗)绍兴三十年,会子起初止(只)行于两浙,后来通行到淮、浙、湖北、京西等区,纳税和交易,多可使用,几乎成了一种法币。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除了川引以外,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湖北会子专用于湖北路,后来通行于湖广。淮交是两淮用的交子,印造于乾道元年,背面印有“付淮南州军行使”字样,所以只通行于两淮州县。——摘编自彭信成《中国货币史》材料二元朝纸币从借鉴前一朝纸币的良好经验着手,同时注重吸收前朝纸币通货膨胀的教训,对本朝纸币发行数量进行严格控制。到目前为止,史学界普遍承认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亡共经过了4个时期,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元政府规定:“禁止金银、铜钱在市面流通”,“只准官收作价”,把收集的金银集中于国库;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用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元朝纸币不仅轻巧便携,金额可大可小,而且遍布全国的平准行用库,为纸币在全国的流通提供了保障。元朝中后期,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发纸钞导致钞法遭到破坏,最终促使元朝走向灭亡。——摘编自吴建军《浅谈元朝纸币的产生原因及流通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元时期纸币发行和使用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纸币发行和使用产生的影响。【答案】(1)原因: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更轻便的通用货币;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政府开支庞大,财政困难;防止铜钱外流。(2)不同点:宋朝作为辅币发行,元朝作为主币发行;宋朝由民间发行到官方发行,元朝由政府统一发行和管理;元朝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流通,宋朝主要局部地区使用;相比宋朝,元朝制定严密的钞法,强制性使用纸币。积极影响:纸币轻巧便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明清白银货币的发展奠定基础。消极影响:战争等原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遂发钞弥补财政赤字,失信于民;纸币的发行与国家实际的金银储备不匹配,易发生通货膨胀。【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原因:结合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可分析出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需要更轻便的通用货币;结合宋朝时期的史实可分析出民族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根据材料“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可分析出政府开支庞大,财政困难;结合所学可分析出防止铜钱外流。【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不同点:根据材料“元朝纸币从生产、发展到消亡共经过了4个时期,前后行用10余种(类)纸币”可分析出宋朝作为辅币发行,元朝作为主币发行;根据材料“起初由民间发行,叫作便钱会子,后来收为官营”、“只准官收作价”可分析出宋朝由民间发行到官方发行,元朝由政府统一发行和管理;根据材料“宋代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纸币:除了川引以外,还有湖北会子和湖广会子”可分析出元朝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流通,宋朝主要局部地区使用;根据材料“元政府还颁发了《整治钞法条画》,对元朝纸币的发行流通等作了基本的规定,用最严厉的国家法令强迫百姓只能使用元朝纸币”可分析出相比宋朝,元朝制定严密的钞法,强制性使用纸币。积极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发展、对地方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纸币轻巧便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明清白银货币的发展奠定基础。消极影响:根据材料“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常靠发行纸币来弥补开支”可分析出战争等原因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遂发钞弥补财政赤字,失信于民;根据材料“由于统治阶层的穷兵黩武和穷奢极欲,造成政府财政支出无度、滥发纸钞”可分析出纸币的发行与国家实际的金银储备不匹配,易发生通货膨胀。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7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末活跃的社会文化思潮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清王朝通过严酷的文化政策,实现了皇权对真理的垄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清初学者致力于文化的保存和儒学的重建。——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材料二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诠释。他认为圣人所说“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答案】(1)历史背景:政权更替社会动荡不安;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明清推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理学思想僵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表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积极意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有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变革,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依据材料“17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可知,政权更替社会动荡不安;依据材料“清王朝通过严酷的文化政策,实现了皇权对真理的垄断。”可知,明清推行文化专制,八股取士,理学思想僵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统治者废丞相,权分六部,清统治者设军机处等措施,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为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奠定了基础。【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表现:依据材料“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可知,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依据材料“黄宗羲还借‘古先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