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可以用于印证()A.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B.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本特征D.早期国家中央集权特征明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三星堆遗址。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地区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又保留了其鲜明的独特性,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C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已产生与材料“其独特的祭祀行为”不符,华夏认同观念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古蜀文明比中原文明更先进,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早期国家中央集权特征明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研究发现,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这一发现这可以用于佐证当时()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出现社会等级分化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中,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可知,玉琮、玉璧出土于上层贵族墓葬,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这说明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存在等级差别,可以佐证当时出现社会等级分化,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出现,不能说明贵族垄断祭祀权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贫富分化现象,不能得出国家形态初步显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神权,排除D项;故选B项。3.《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 B.公天下取代家天下的政治制度C.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史记》记载益将王位让给启,《战国策》记载,启从益手中强行夺取王位,不论启是如何获得王位的,最后的结果都是禹死后,其子启即位,标志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C项正确;不同史料中关于启即位的方式记载不同,不能断定是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排除A项;禹死后,其子启即位,此后形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沿袭的制度,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排除B项;历史记录虽然不同,但历史史实是客观的,“历史无结论”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C项。4.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保障了西周的长治久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长治久安”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5.有学者引用商鞅变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轻视教化”“轻罪重罚”“监禁庶民”等措施,来证明其个人悲剧不可避免。该学者意在说明商鞅变法()A.重农抑商,违背经济规律 B.废除井田,破坏传统体制C.峻法少恩,激化社会矛盾 D.严令分家,加重民众负担【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期间,对内推行严刑峻法,压迫人民,对外进行扩张和兼并战争,造成一些消极影响,成为他后来被杀的重要原因,可见商鞅变法峻法少恩,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废除井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严令分家,排除D项。故选C项。6.“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观点强调的是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国家,这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政,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7.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韩非子提出“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归于沉寂 B.不同学派有共同之处C.诸子百家思想基本一致 D.儒学汇集各家思想精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人都强调实现国家统一,表明不同学派有共鸣之处,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并没有归于沉寂,排除A项;诸子百家之所以称百家,就是因为各家主张不一致,排除C项;儒学学说具有自己的特色,并未汇集各家思想精华,排除D项。故选B项。8.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私田变为公田 B.国家统一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郡县制的推广【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相比于西周时期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而生产效率提升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得以推广,C项正确;战国时期公田变私田,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尚未走向统一,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推广郡县制,排除D项。故选C项。9.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其中有“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褒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阴山,逶蛇以北”的修建长城工程。秦能够修建大型工程的主要因素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B.思想文化统一 C.刑法严苛 D.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启动了大规模的土木建设工程,得益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可以集中国家的力量建设大规模建设工程,A项正确;思想文化统一,刑法严苛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BC项;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国内的环境并不稳定,排除D项。故选A项。10.汉武帝元朔年间,“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推恩令”颁布 B.尊崇儒术 C.“中朝”的设立 D.任用刺史【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藩国始分”“大国”“小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独尊儒术解决不了王国问题,排除B项;中朝的设立是为了加强皇权,制衡外朝,排除C项;刺史制度虽然加强了对地方的监控,但属于监察制度,并没有造成“藩国始分”,排除D项。故选A项。11.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特征是()A.职分细化,运转高效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家国同治,皇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九卿属于政府官员,但是“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廷戍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其管理的是皇帝的家事,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家国家国同治、皇权至上的本质,C项正确;“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与题干中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选才无关,排除B项;奉常、郎中令、少府、宗正为皇帝私家服务,体现家国同治,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下设立五个属国;公元前121年至公元前111年间,又先后在河西走廊建立四郡,从敦煌向西至盐泽(今罗布泊)修筑很多烽燧;至公元前60年,迫使匈奴基本退出西域。这些举措()A.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为丝路贸易提供了一定保障C.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 D.确保了北部边疆的政治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河西走廊和西域是陆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汉朝政府加强对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保障丝路贸易的通畅,B项正确;汉初郡国并行制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根据河西走廊和西域特点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无法得出“因地制宜”,排除C项;“确保了……稳定”表述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时,允许民间铸钱、冶铁、煮盐。吴王刘濞因其领地有铜山,可以铸币,又可用海水煮盐,后招天下各地的逃亡者在一起,最终叛乱。为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A.确立察举制 B.颁布推恩令 C.实行盐铁官营 D.推行均输平准【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允许民间私铸钱币、冶铁、煮盐,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坐大,影响到了中央集权。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C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不是经济措施,排除A项;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是政治措施,排除B项;均输平准是稳定经济秩序,保障商品流通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举措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刘秀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如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这三个治世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15.某著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实际成书于汉代,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该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唐本草》 C.《千金方》 D.《黄帝内经》【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为汉代的《神农本草经》,A项正确;《唐本草》并非汉代药物学专著,排除B项;《千金方》是唐朝孙思邈的作品,排除C项;《黄帝内经》并非药物学专著,排除D项。故选A项。16.以下我国古代朝代更迭示意图中,①、②、③依次应该是()A.东汉、蜀、前秦 B.西汉、东汉、前秦C.西晋、东晋、北魏 D.西晋、东汉、北魏【答案】C【解析】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4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权;439年统一北方。C项正确;东汉、西汉在三国之前,排除ABD项。故选C项。17.如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措施,该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鲜卑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汉姓元长孙穆A.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 D.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汉化政策,让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汉化政策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利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D项正确。“消灭了鲜卑族的陋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是改了鲜卑贵族的姓氏,而不是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和改鲜卑人为汉人,排除B、C项。故选D项。18.下表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民族时间关于民族迁徙情况羯西晋太安年间(302~303年)并州大旱,人民饥荒,不少羯族东出山西,流入山东、河北鲜卑北魏圣武帝(213~218年)大泽(今胡伦池)多沼泽,不宜游牧,故迁至水草丰美的河套、阴山一带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东汉末年,诸雄争霸,曹操派人将氐人五万余徙居扶风、天水二郡A.缓和了南北民族矛盾 B.致使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D.丰富了江南人民物质生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中羯族因为饥荒流入山东和河北,鲜卑族从不适宜游牧的地区迁移到水草丰美的地区,氐族因为诸侯争霸的因素被曹操迁移到付扶风和天水,可知这个时期的民族迁徙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迁徙,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表中少数民族没有迁移到江南,因此D项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下图是公元3世纪前后南北方人口变动图。这一变化说明()A.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 B.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C.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 D.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3世纪前后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3世纪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三国分立,北方社会环境动荡,导致北方人口南迁,说明当时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D项正确;仅从局部地区来看,是无法得出南方总人口超过北方的结论,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宋朝,排除B项;仅从局部地区的人口来看,无法得出荆州是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0.唐太宗曾说,凡是有功的朝臣,或因忠孝可称,或因学艺通博,所以才提拔任用,让他们官居三品以上。然而,现今朝臣欲与衰败了几代的山东士族通婚,仍然要以大量钱帛作为聘礼,但即便这样还会遭到山东士族的嘲笑、鄙视。这可以说明,唐代初年()A.门阀观念影响深刻 B.豪强世族几近衰败C.皇室地位相当低下 D.婚姻习俗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时期,朝臣与衰败的山东士族通婚,仍然要以大量钱帛作为聘礼,这表明当时门阀观念仍有较大影响,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初期豪强世族几近衰败,排除B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皇室地位并不低下,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当时婚姻习俗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21.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某项制度显示了这样三个理念:第一、人品是可以量化的;第二、人品是可变的;第三,人品高下应该与官位官阶相应。这一制度应是()A.察举制 B.世官制 C.九品中正制 D.征辟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魏晋南北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此选官标准是以品行和门第为标准来区分为九个等级,并给予相应的官位官阶,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标准是孝廉,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排除B项;征辟制的标准是才能,排除D项。故选C项。22.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以上材料说明()A.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 B.唐朝文化辐射周边国家C.唐朝吸收周边国家文化 D.唐朝文学已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讲授中国医书《本草》、《针经》,设算学博士教授缀术、九章等;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罗仿唐设医学博士、算学博士,日本法隆寺传法堂是按唐式结构建造的,日本遣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带回《大衍历立成》、《大衍历经》等,对日本历法改革起重要影响,这些信息表现的都是唐朝文化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朝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没有描述东亚各国文化独立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唐文化对周边的影响,而非唐吸收周边国家文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唐朝文学是否已发展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B项。23.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A.内轻外重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现象,这导致了唐王朝后期内轻外重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现象,并没有导致外戚专权,排除B项;宦官专权是指宦官把持了朝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朋党之争是指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如图中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A.吐蕃 B.突厥 C.鞣羯 D.回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该少数民族是吐蕃,A项正确;唐朝通过武力征服了突厥,排除B项;唐时一支鞣羯族,形成了黑水鞣羯和粟末鞣羯两个部,唐玄宗时,册封粟末鞣羯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排除D项。故选A项。25.宋真宗景德二年,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称为()A.岁赐 B.岁币 C.岁贡 D.纳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宋与辽签订协议,北宋每年送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每年给辽银两与绢,称之为岁币,B项正确;宋每年给西夏银两与绢,称之为岁赐,排除A项;宋每年给金银两与绢,称之为岁贡,排除C项;纳贡存在于朝贡关系中,排除D项。故选B项。26.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下面史实能予以印证的有()A.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 B.增强尚书台的作用C.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 D.部分官员秘折奏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成功地维护了政权的稳定。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可知,宋初统治者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了政权稳定,也导致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在地方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体现了这一影响,C项正确;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加强的是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增强尚书台的作用,是西汉时期加强皇权的政策,排除B项;部分官员秘折奏事,是清朝的密折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7.绍兴和议后,宋高宗不仅没有趁境内经济恢复,储备战略物资,厉兵袜马,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反而发出“忧内之心,不减于外”的感慨,并将名将刘锜、李显忠等闲置多年,以致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这反映了当时()A.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 B.已与金国实现全面和平C.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已日益凸显 D.君主权力得到空前强化【答案】A【解析】绍兴和议后,南宋君臣并不重视储备战略物资,不寻找时机收复故地,将重点放在镇压人民反抗上,名将被长期闲置,世人不崇尚军功,甚至“耻于入伍”等,反映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保守与不思进取,A项正确;绍兴和议并未实现宋金的全面和平,排除B项;宋代地方势力割据的问题日益凸显与“世人不再崇尚军功,良家子弟耻于入伍”等不符,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8.《辽史·营卫志》记载,“长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宫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间,多寒多风,畜牧畋(种田或打猎)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辽朝因此采取的治理措施有()①保持本民族的“猛安谋克制”②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③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④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因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存在巨大差异,辽朝实行蕃汉分治,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说法②③符合史实,B项正确;据所学,“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管理女真的制度,中央机构既有汉式官称又有本民族官称的是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说法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CD三项。故选B项。29.下表是我国部分学者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由此可知()学者评价漆侠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顾全芳王安石没有着眼于解决冗费、冗官、冗兵的社会问题,而以增加税收来解决财政困难,不但没有解决或缓和原有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赵冬梅以逐利为目的的政策倾向,斤斤计较的赏格罚条……培养出工具性极其突出的“新官僚”,他们只关心上之所欲,不关心下之所苦,使宋初“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的行政作风一时烟消云散A.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C.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对于王安石变法,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其作出了不同的评价,这反映出历史研究的角度影响历史评价,A项正确;“无法形成统一结论”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与学者素养无关,排除C项;历史解释需要有严谨的论证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30.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元朝对东北地区的管辖方式是()A.行省管辖 B.宣政院管辖 C.宣慰司管辖 D.理藩院管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元朝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在东北地区采取的管辖方式是实行行省制,A项正确;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排除B项;元朝中央政府在西藏地区设置了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具体地实施着元中央和宣政院的各项职能,排除C项;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D项。故选A项。31.北宋设立街道司,专门负责管理城市里的摊贩。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这说明北宋()A.地摊经济成为支柱 B.政府财政危机严重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传统经济政策瓦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北宋时期。据材料“他们通过丈量街道,为商贩规划出可以摆摊的位置,对于流动的或是固定的个体户小商贩甚至免缴课税”,可知北宋对城市摊贩的摆摊进行规划,对部分个体户实行免缴课税,可见北宋商业环境相对比较宽松,C项正确;北宋对商贩进行管理,不能说明地摊经济成为支柱,也不能说明政府财政危机严重,排除AB项;北宋对地摊经济的宽松政策,并不意味着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意味着该政策的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32.据史书记载,宋代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表明,宋代()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南北分卷维护稳定 D.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答案】D【解析】宋代政府除了办理法律手续、收取交易税,不再干预土地买卖和典当等活动,表明封建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代门第观念淡化,排除A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与政府放宽经济控制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科举制南北分卷的做法对社会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33.元代在地方设立行省,突破了以山川地理划分区域的传统做法,反而尽量做到“‘犬牙交错’,‘以北制南’,从根本上消除了……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其主要意图是()A.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D.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元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C项;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不是主要意图,排除D项。故选A项。34.元朝时,很多蒙古人迁入中原,同汉族杂居相处。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上述材料反映了()A.元朝推行了“四等人制度” B.元朝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元朝华夏认同的观念出现 D.阶级矛盾比民族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回回形成,各民族乃至外国人共同形成回回,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加强,B项正确;“四等人制度”是民族压迫政策,且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华夏认同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并非矛盾,且阶级矛盾看不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35.有些理学家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这种“认识论”称之为()A.格物致知 B.致良知 C.知行合一 D.经世致用【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真理的认识”可知,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这一理论是格物致知,A项正确;致良知是陆王心学,排除B项;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反对空言道德,排除C项;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36.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等,《三字经》更为经典,几乎家喻户晓。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这反映出()A.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 B.商品经济促进教育世俗化C.书院地位的提高 D.政府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这些读物都是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的。”及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呈现出世俗化、社会化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与教育世俗化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南宋时期书院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加强思想控制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37.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郭守敬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还改制、发明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A项正确;魏晋时期的裴秀著作是《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排除B项;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排除C项;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排除D项。故选A项。38.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这表明当时()A.火药被运用于军事 B.火药已经得到普及 C.中西文化交流增强 D.崇文抑武方针改变【答案】A【解析】根据“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可得出这场战争中已经出现了火药的使用了,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普及,排除B项;材料与西方无关,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国家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39.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的共同特点是都借鉴了()A.回鹘文 B.藏文字母 C.汉字 D.蒙古文字【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在创制时都借鉴了汉字,创制文字都是为了本国的统治,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40.下图是元代画家吴镇的《芦滩渔父图》,画上所题为:“红叶村西夕照余,黄芦滩畔月痕初。轻拨棹,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落款是“梅老戏墨”。据此可知,该画()A.体现市井生活的丰富 B.具有借景抒怀的情趣C.细致逼真的写实风格 D.蕴含伦理道德的规范【答案】B【解析】根据“轻拨构,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可知,该画反映了作者随意不拘,任性自然,具有借景抒怀的情趣,B项正确;绘画属于文人画,并非描绘市井生活,排除A项;该画属于写意画,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细致逼真,排除C项;伦理道德规范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材料三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摘编自《资治通鉴》(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简要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答案】(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躲避战乱。(2)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开放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3)作用:①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类型:根据材料“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知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根据材料“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知躲避战乱。【小问2】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唐朝时期。名称:根据材料“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可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特点可知三省六部制: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