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广西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四川三星堆3号坑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体现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由此可知()A.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B.青铜铸造是商周最重要的手工业C.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D.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青铜大面具采用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又兼具古蜀国的特色,代表了我国商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可知,青铜器面具融合了多元的制作技术,体现出早期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没有具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青铜冶炼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项错误;青铜铸造是商周手工业之一,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得出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我国在商周时期已形成统一国家,而且这一表述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故选C项。2.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其本意是“封邦建国”。“封”的意思是累土,在两个部族交界处,垒起土堆作为标识,称为“封”。“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下列属于周朝“封建”的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 B.郡县制和分封制 C.内外服制和宗法制 D.井田制和宗法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朝建立以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封邦建国”又是贵族内部权力与财产再分配的方式,可知周朝“封建”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A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正式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内外服制是商朝的统治模式,排除C项;井田制是周朝的土地制度,与题干所涉及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民族矛盾加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4.孔子希望用仁义之学重建政治秩序,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而老子希望效法自然,限制上层的争夺和对下层的控制,从而实现无为而治。这反映出()A.百家争鸣中的学术汇流 B.儒道两家的对立冲突C.士人对治世理想的追求 D.礼制成为社会的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据题意可知,孔子和老子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由此可以体现出当时士人对于治世理想的追求,C项正确;孔子和老子提出的方案不同,不能体现“学术汇流”,排除A项;孔子和老子的主张虽然不同,但并不代表他们是对立冲突的,排除B项;“成为社会的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项。故选C项。5.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巩固了统一,把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下列措施能体现这一结论的是A.整顿吏治,重视儒学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C.广设仓库,开通运河 D.设三公九卿,置郡县【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最能体现秦朝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突出皇权、巩固统一的措施是,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D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并不重视儒学,排除A项;秦朝苛捐杂税繁重,轻徭薄赋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广设仓库,开通运河是隋朝的做法,并非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6.公元前120年,汉武帝重组财政体系,把中央财政收入交由大司农以及水衡都尉等负责增加财政收入的官员来管理。汉武帝还对商人征收重税,重整货币政策,将利润丰富的盐铁业收归官营。汉武帝这些措施()A.反映了政府财政集权的倾向 B.践行了儒家的治国理念C.削弱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D.旨在遏制财富集中现象【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重组财政体系,把中央财政收入交由大司农以及水衡都尉等负责增加财政收入的官员来管理。汉武帝还对商人征收重税,重整货币政策,将利润丰富的盐铁业收归官营。”可知,汉武帝在原有财政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另设职官来管理国家和皇室的财政收入,进一步强化皇权对国家赋税的控制,并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加强对商人的控制,这都体现了政府财政集权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儒家的思想内容,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材料所述措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遏制财富集中现象是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7.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合格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据此可知,当时()A.平民子弟开始接受教育 B.政府官员都来自于太学C.儒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 D.完整继承先秦儒家思想【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合格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这是儒学官方化、制度化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太学”是在中央设立的国立大学,而“平民子弟开始接受教育”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广办私学就已开始,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太学生合格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但不是“政府官员都来自于太学”,如察举制就是当时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强调太学传授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8.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A.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 B.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B项正确;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并未持续南移,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有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超过北方,排除C项;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并未其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9.唐代击鞠(马球运动)非常盛行,上自君王将相,下到士庶黎民都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与其中。唐代彩绘女马球俑便生动展现了女子打马球的姿态。据此可知,唐代()A.统治者好恶决定击鞠发展 B.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C.娱乐活动以体育运动为主 D.男女地位实现彻底平等【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由材料“击鞠(马球运动)非常盛行”“上自君王将相,下到士庶黎民都嗜之若狂”“许多妇女也参与其中”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风气相对开放,B项正确;“统治者好恶”会影响而不是“决定击鞠的发展”,排除A项;唐代娱乐方式多种多样,材料中未体现娱乐活动以体育运动为主,排除C项;D选项不符合唐朝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玄宗开元初年,出现了一种由邸店衍生出来机构——柜坊,主要的经营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需要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的雏形。柜坊的出现,说明唐朝()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有所发展C.放弃重农抑商国策 D.自然经济开始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据题意可知,柜坊的出现是为了给顾客进行金融服务,所以柜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我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A项;唐朝时期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1.唐代出身贫寒科举官员,由于“来自田间,多由寒峻,其见识迂陋”,也不会逢迎阿谀,故对上司“作奸犯科,类不当行”之事,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材料反映科举制()A.客观上有利于政治清明 B.提高了官员的道德品质C.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往往引经据典,加以阻拦;若由其经办处理,也能坚持律条,加以严惩。”反映这些官员往往比较清高,不肯随波逐流,这对于维护国家法纪,澄清吏治,自然具有重要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提高官员道德品质无关,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对政治途径的拓宽,排除C项;材料与加强对官员的思想控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他们的共同贡献是()A.维护了国家统一 B.打破了闭关自守政策C.拓展了海外市场 D.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他们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D项正确;玄奘、鉴真促进了中外交流,不涉及国家统一,排除A项;唐朝并没有闭关自守的政策,排除B项;这些人的贡献是在文化领域,不涉及经济层面,排除C项。故选D项。13.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绝对,历史事实也可以通过实物证据来呈现。不是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不客观,有些历史叙述是可以还原历史事实的,所以C项错误。D项本身不说法不准确,多种历史叙述如果都相同也不一定就是事实,且与题意要求不符合。通过材料内容可知,对于宋太宗是否去过宫中这一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记载,所以B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学研究的方法点睛:本题通过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来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需要学生明确材料内容的真实含义,理解它是在对同一史实描述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史学家在争论什么。历史叙述总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性,材料中的两种叙述正是反映了这个方面的现象。14.北宋时期,枢密院正职共73人,其中文职出身者54人,武职出身者19人;枢密院副职共129人,其中文职出身者108人,武职出身者21人。这种现象()A.源于“重文轻武”的国策 B.使相权一分为多加强皇权C.分化事权削弱宰相的权力 D.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以“重文轻武”为祖宗家法,也就是基本国策,在这种政策之下,不论是枢密院的正职还是副职都是以文职出身者居多,A项正确;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分割宰相的权力从而加强了皇权,而材料说的是枢密院正副职的出身问题,排除BC项;北宋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采用分化事权的办法,从而造成“冗官”问题,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D项。故选A项。15.针对四川易成为割据政权这一难题,宋代通过条条机制把地方权力分割开来,将其分为四路;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地失去北面一塞。元代的区划设计旨在()A.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C.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 D.促进各地的交流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元代则将陕西行省的所辖区域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使四川这一四塞之地失去北面一塞”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的区划设计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不利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增长,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B项正确;这一设计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践行山川形便的原则,排除A项;这一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提高地方治理的效率和促进地方各地的交流发展,排除CD项。故选B项。16.“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上述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A.东汉洛阳 B.唐代长安 C.宋代开封 D.元代大都【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只于市店旋买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此时商业贸易繁荣,时空限制打破,夜市、晓市繁荣,可判断是宋朝都城开封,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洛阳和唐代长安没有繁荣的夜市,排除A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就已经出现了材料情景,元代大都并非“最早可能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的影响。【答案】影响:加强了对全国疆域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地位(巩固了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解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780年,宰相杨炎推行新税制;按资产缴纳户税(钱),按田亩缴纳地税(粮),一年两次征收,即“两税法”。——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丝绸之路开通后,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用价值而促进了中原地区医药学的发展。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人的信仰体系。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强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答案】18.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分化;国家财政紧张。19.拓展了汉朝的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丰富了思想体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方式;增强了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代。据材料一“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可知,土地兼并严重;据材料一“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可知,户口不实;据材料一“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可知,贫富分化;据材料一“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可知,国家财政紧张。【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朝。据材料二“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可知,拓展了汉朝疆域;据材料二“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用价值而促进了中原地区医药学的发展”可知,促进了经济发展;据材料二“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人的信仰体系”可知,丰富了思想体系;据材料二“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据材料二“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可知,改变了百姓日常生活方式及习俗;据材料二“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可知,增强了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匆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汴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答案】(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朝政权重视农业。(2)表现:商业城市众多,城市数量剧增;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江南地区)。根据材料一“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得出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根据材料一“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并结合所堂哥得出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朝政权重视农业等。【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都城汴京,成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