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下册)详解答案_第1页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下册)详解答案_第2页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下册)详解答案_第3页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下册)详解答案_第4页
高中语文课时作业(必修下册)详解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详解答案·语文(必修下册)基础过关训练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解析:A冉rǎn;B比bì;D冠ɡuàn。答案:C2.解析:D项“会”应为诸侯相见。答案:D3.解析:A中“以”为因为,连词;其他均为介词“用”。答案:A4.解析:方圆。A.①有人,②或者;B.①shènɡ,一车四马,②chénɡ,坐;D.①bì,及、等到,②bǐ,挨靠在一起。答案:C5.答案:(1)(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弱了下来,铿然一声放下瑟站了起来,回答说:“我的志向跟上面三位所说的不同。”(2)治理国家要注重礼让,子路的话说得不谦让,所以笑他。6.答案:(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4)“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5)不从政,淡泊自得。7.答案:(1)如果;(2)或者;(3)或者;(4)至于8.答案:子路:坦率,自信;冉有:谦卑,礼让;公西华:自信,善于辞令9.答案:实行仁政而出现的“大同社会”的景象。10.答案:微笑,含有不十分满意的意思。理由:孔子对子路抢先回答,不知谦让感到不满。11.答案:可使足民:使动句;可使有勇:省略句,省略了“民”。12.答案:要点:师徒相聚,和谐而安详,或娓娓而谈,或独坐鼓瑟,任从己便。孔子不摆架子,循循善诱,众弟子毫不拘束,各抒其志。整个过程洋溢着一种隽永而飘逸的情味。开放自由而又尊重学生的个性。13.答案:要点:《论语》中所记述的孔子,并不是后世所推崇的一个高不可攀的偶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为实现自己的信念而奋斗,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但他内心中也会产生彷徨、苦闷、失意甚至颓丧,特别是到了晚年,他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有时也向往一种超越和解脱的境界。14.解析:“费人攻之”是主谓宾结构,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费人北”指的是费邑的人败走,“国人追之”是主谓宾结构,指国人乘胜追击,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选D。答案:D15.解析:一般官员不能自称“寡人”。答案:C16.解析:“大夫的封邑不能筑城墙”错,只是不能筑“百雉之城”。答案:D17.答案:(1)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关键词:好会,何为,有司)(2)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关键词:谢,质,文,悼)【参考译文】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和齐国讲和。夏天,齐国的大夫黎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丘,将来的形势会危害齐国。”于是派使者告诉鲁国,两国举办友好的会盟,会盟的地点定在夹谷。鲁定公准备乘坐车辆友好前往。这时孔子暂时管理会晤事宜,就对定公说:“我听说有军事方面的活动,必须要配备非军事方面的人才。从前诸侯出了自己的国境,一定要让必要的官员随行。请您带左右司马一道去。”定公说:“好的。”于是带了左右司马出发。(定公)和齐侯在夹谷相会,在夹谷筑了土台,台上备好席位,上台的土阶有三级。(两君就在台前)行了相见礼,拱手揖让登台。(双方)献赠礼物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疾走过来请示道:“请求开始演奏四方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手持旍旄羽祓矛戟剑拨都出了场,敲打吼叫着表演起来。孔子见了疾走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便举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君主是为了讲和而来会盟的,这种夷狄的野蛮舞乐,怎么可以用在这个场合呢!请让管事的官员叫他们下去吧!”管事的官员叫他们退下,他们却不肯动,而是左右看着晏子和景公。景公心里惭愧,就挥手让乐人下去了。过了一会儿,齐国管事的官员疾走过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舞乐。”景公说:“好的。”于是许多戏子矮人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疾走过来,一步一级地往台上走,最后一级没有跨上就说道:“普通人来迷惑诸侯,论罪是应该被正法的,请下令管事的官员执行吧!”于是管事的官员依法处置,受刑的人就手脚分离了,景公(看到孔子的态度这样严正,不由得)害怕而动容,知道自己道义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心里很害怕,就对他的众臣说:“鲁国用君子之道来辅助他们的君主,而你们却用夷狄做法教我,害我得罪了鲁君,这该怎么办呢?”主事的官员上前回话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谢罪,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虚礼文辞来谢罪。君主如果心里不安,就用实际行动去谢罪吧。”于是齐侯就把以前从鲁国侵夺来的郓、汶阳和龟阴的田地还给鲁国,来表示自己的歉疚。鲁定公十三年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子的家中不可私藏兵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氏的家臣,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于是叔孙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孙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当时的邑宰公山不狃就和叔孙辄率领费邑的人进攻鲁国都城。定公和季孙、叔孙、孟孙就躲进了季孙的住处,登上了季武子台。费邑的人围攻他们,却攻不下来,有人进入了定公所在高台的侧边。孔于派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打他们,费邑的人败走。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打败了。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齐国,定公终于把费邑的城墙拆毁了。基础过关训练2齐桓晋文之事1.解析:以及:从而推广到。答案:B2.解析:A项,同“已”,停止/同“肢”,肢体。B项,同“型”,典范、榜样/同“盍”,何不。C项,同“途”,道路/不是通假字。D项,同“斑”/同“诉”,诉说。答案:C3.解析:B项,“挟太山以超北海”的“超”解释为“超过”错误,这句话是说“挟着泰山跨越北海”,“超”应解释为“跨过”。故选B。答案:B4.解析:D项,“是故明君制民之产”中“是故”解释为“就是这个缘故”错误,这句话是说“所以贤明的君主所规定的百姓的产业”,“是故”意思是“所以”“因此”。故选D。答案:D5.解析:A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给……做榜样;B项,“盖亦反其本矣”中“盖”通“盍”,为什么不,“反”通“返”,返回;C项,“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中“涂”通“途”,道路。故选D。答案:D6.解析:ABC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莫之能御也”应为“莫能御之也”,“未之有也”应为“未有之也”,这两句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牛何之”应为“牛之何”,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D项,“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是判断句,意思是“所以大王不称王(的原因),只是因为不去做,不是因为不能(称王)”。故选D。答案:D7.解析:A项,“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中“树”是名词作动词,种植;B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是名词作动词,称王,统治天下;C项,“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中“刑”通“型”,是名词作动词,做榜样;D项,“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中第一个“王”是名词,大王,没有活用。故选D。答案:D8.解析:A项,“此”,代词,这种情况;“救”,救助;“死”,将死之人;“恐”,恐怕;“赡”,充足,“不赡”,不充足,来不及。故这句话意思是“这种情况下恐怕救助将死之人还来不及呢”,选项曲解“救死”的意思,故错误;B项,“焉”,哪;“罔”,陷害;“为”,有作为;C项,“奚”,哪;“暇”,空闲;“治”,讲究;D项,“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为”,做。故选A。答案:A9.解析:可以将选项进行分类,以①开头或以④开头,①说作品,④说其人,从衔接上看,显然④更合理。排除B、C。比较AD,从结尾入手较好,③是今人对孔孟的评价,⑤是司马迁对孔孟的评价,其中“意”为主张、宗旨的意思,呼应②。自古及今,③结尾更好。故选D。答案:D10.解析:侈,放荡。答案:B11.解析:“盍”非通假字。答案:D12.解析:A做。B随即/跟随。C何不。D.舒缓语气。答案:B13.解析:还有教育百姓。答案:C14.解析:“贵轻重”“慎权衡”句式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A、B两项;“桓公”“管仲”“诸侯”均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C项。答案:D15.解析:齐桓公为春秋五霸之首。答案:C16.解析:“着重写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理解错误。本文重点写的是管仲的贤能,写与鲍叔牙的交往是为了衬托管仲。答案:D17.答案:(1)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关键点:“既”“霸”“匡”)(2)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关键点:“俗”“否”“去”)18.解析:根据文中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可得出第①点答案;根据文中的“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可得出第②点答案。答案:①注重民生,以民为本,尊重百姓意愿。②善于因势利导,有全局意识。【参考译文】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能。管仲家贫,经常欺骗鲍叔,但鲍叔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说什么。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为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鲍叔于是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统一,是靠管仲的智谋。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多给自己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因为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处境更艰难,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势有顺利和不顺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被君主驱逐,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却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还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此自杀,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廉耻,知道我不把小的过失看作是羞耻,却会因为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耻辱。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推荐管仲后,自己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常成为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说:“粮仓充实了,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遵守法度,上下左右才会紧密团结。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使它顺应百姓的心意。”所以政令简易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的,就顺民意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民意废除它。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与曹沫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要懂得给予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为政的法宝。”基础过关训练3庖丁解牛1.解析:A中:zhòng;B怵:chù;D折:zhé。答案:C2.解析:A向—响;B盖—盍;C善—缮。答案:D3.解析:B“感我此言良久立”的“良”是“很”的意思;C“微言大义”的“微”是“精深”的意思;D“此言得之”的“得”是“恰当”的意思。答案:A4.解析:A古义:到了;B古义:动作因此,D古义:难以下刀。C古今同义。答案:C5.解析:间或,断断续续地。A间隙;B抄小路;C偷偷地。答案:DE6.解析:两个“以”都当“拿”讲。A替,给/因为,B修饰/顺承;C从/对于。答案:D7.解析:①说的是此时庖丁还和一般人所见的一样,⑥说的是庖丁解牛之后的动作。答案:B8.解析:懂得规律→运用规律。答案:C9.答案:①没有不是②接触③每年④筋骨结合的地方10.解析:①介词,替,②动词,做,③④⑤⑥⑦,因为,⑧动词,成为。答案:B11.解析:所见的没有不是完整的牛的,就是还不熟悉牛的筋骨结构。答案:B12.解析:那是讲他达到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答案:D13.解析:“然善属书离辞”意为“可是庄子善于连缀文字以成辞章”,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不能自解免也”意为“不能免于遭受攻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答案:C14.解析:“均指兵车”错,文中指普通的车,并非兵车。答案:D15.解析:“然而都是空话”理解错误,“皆空语无事实”中的“空语”并非“空话”之意,这里应是“虚构”的意思。答案:A16.答案:(1)您难道没见过在郊外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关键词:“独”“养食”“衣”)(2)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关键词:“亟”“污渎”“羁”)17.解析:解答这类题目,要读懂题干,抓住词句理解选文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由“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可知,庄子的政治态度是不为治人者所用,追求自由无为。答案:不为治人者所用,追求自由无为。【参考译文】(一)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但他的中心思想来源于老子的学说。因此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写了《渔父》《盗跖》《胠箧》,用来诋毁孔子学派的人,来彰显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这些文章,都是虚构的,没有事实依据。可是庄子善于连缀文字以成辞章,描摹事物譬喻情状,用来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士也不能免于遭受攻击。他的语言汪洋恣肆,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臣都无法重用他。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答应让他出任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臣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尊贵的高位。您难道没见过在郊外祭祀天地时用的牛吗?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牵进太庙。在这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地去实践我的志向啊。”(二)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两个大夫先去传达他的旨意,说:“楚王想以楚国的事劳累先生啊!”庄子拿着钓竿头也不回,说:“我听说楚国有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洁净的丝巾把它包起来装进竹箱里,放在庙堂上边供奉。这个神龟,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头被人们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呢?”两个大夫回答说:“它更愿意活着在烂泥里摇它的尾巴啊。”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我的尾巴啊。”(三)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替宋国国君出使秦国。他前往(秦国)的时候,得到(宋王赠予的)几辆马车。(到了秦国,)秦王十分高兴,加(赐)了他百辆马车。回到宋国后,拜见庄子(炫耀)道:“住穷弄窄巷里,因为贫穷而要编织鞋子,枯瘦的脖子焦黄的面容,这是我曹商所缺乏的;见一次拥有万辆马车的国君而跟着得到百辆马车,这是我曹商所擅长的啊。”庄子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割开疮痈,挤出脓水的人可获得车辆一乘,舔痔疮的人可获得车辆五乘,凡是疗治的部位越是低下,所能获得的车辆就越多。你难道给秦王舔过痔疮吗?怎么获得的车辆如此之多呢?你走开吧!”基础过关训练4烛之武退秦师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中通假字现象。B项,“说”通“悦”;C项,“共”通“供”;D项,“已”通“矣”。答案:A2.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和通假字等知识。D项中“说”通“悦”。答案:D3.解析:本题考查“以为”的意义和用法。A项,是“以之为”,“把它当做”的意思。其余各项是“认为”的意思。答案:A4.解析:①④⑨⑩是代词;②⑥⑦用于主谓之间,取独;③⑤是结构助词;⑧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答案:B5.解析:A项“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B项“鄙”,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C项“阙”,使动用法,使……受损害。答案:D6.解析:A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A7.解析:“厌”通“餍”,本义为吃饱,引申为满足。“说”通“悦”,高兴。答案:C8.解析:例句和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答案:C9.解析:“贰”是有二心,“唯”是“希望”的意思。答案:A10.解析:“陪”是“增加”的意思,“焉用”是“为什么”的意思。答案:D11.解析:“微”是“如果没有”的意思,“夫人”是“那个人”的意思,指秦伯。答案:B12.答案:C13.答案:①灭郑对秦无益,存郑可以得到——东道主。②灭郑只能使对手强大,对己造成伤害,存郑可以得到——盟友。14.解析:“率”,意为“遵循,继承”。答案:D15.解析:“敝俗”不是谦称,指不良风俗、陋俗。答案:B16.解析:“鲁僖公非常害怕”于文无据。答案:A17.答案:(1)齐桓公因此联合各诸侯国商议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弥合相互之间的裂痕,并救济各国的灾祸,这都是彰显过去成王委托的职责啊!(关键点:是以、纠合、阙、昭)(2)难道他即位才九年就会抛弃先王的命令废掉自己的职责?他对先君怎么交代呢?他肯定不会这样。(关键点:嗣世、若……何、不然)【参考译文】这年夏天,齐孝公侵犯我们鲁国北部的边境。鲁僖公派展喜犒劳齐国的部队,让他到展禽那里接受指教。齐孝公还没有侵入国境,展喜就迎上他们,说:“我们的国君听说君王您亲移贵步,将要到我国屈辱您的贵体,就派我来犒赏您的部下。”齐孝公说:“鲁国的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无知小人感到害怕,有识君子就不会害怕。”齐孝公说:“(鲁国百姓)家里空无所有,野外青草都没有,凭什么不害怕呢?”展喜回答说:“凭借先王(成王)的命令。从前我国的始祖周公、贵国的始祖姜太公是周王朝的得力干将,一起辅佐成王。成王赏赐他们并让他们订立盟约,说:‘你们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啊!’记载盟词的盟书保存在贵国,你们的太师掌管着它。齐桓公因此联合各诸侯国,商议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弥合相互之间的裂痕,并救济各国的灾祸,这都是彰显过去成王委托的职责啊!等到您即位,诸侯国都充满期望,说:‘他一定会遵循桓公的功业。’我国因此不敢聚众防卫,说:‘难道他即位才九年就会抛弃先王的命令废掉自己的职责?他对先君怎么交代呢?他肯定不会这样。’(有识君子)就是凭借这而不害怕。”齐孝公便班师回国了。18.解析:解答此题,在大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运用排除法作答。句中的“尔”和第二个“我”各为句子的主语,故应在其前面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恃此质誓”和“故能相保”是因果关系,因此应在两句之间断开,由此排除B项。故选C项。答案:C19.解析:臣民不能自称“寡君”。答案:B20.解析:文中韩宣子求玉只有两次。答案:D21.答案:(1)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二心。晋国、韩宣子都是不可轻视的。(关键点:几、贰、偷,判断句)(2)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主持政事的人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关键点:日、夫、弗、复)【参考译文】韩宣子有一只玉环,另一只在郑国商人手里。韩宣子向郑定公请求得到那只玉环,子产不同意给,说:“这不是国家府库中保存的器物,我们国君不知道。”子大叔、子羽对子产说:“韩宣子也没有太多的要求,对晋国也不能怀有二心。晋国、韩宣子都是不可轻视的。如果恰好有说坏话的人在两国之间挑拨离间,鬼神再帮助他,从而激起晋国、韩宣子的凶心怒气,到那时候后悔还来得及吗?您为什么吝惜一个玉环,因为这件事而招来大国的憎恨呢?为什么不找来给他呢?”子产说:“我并不是轻视晋国而对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到底的,不给他(玉环),是对晋国忠实诚信的缘故。我听说君子的忧虑不是没有财物,而是身居官位却没有好名声。我又听说治理国家的忧虑不是能否侍奉大国、安抚小国,而是能否按照礼仪来维护国家的地位。那些大国的人(如果随意)对小国下命令,而都能得到他们所要求的,那将拿什么来供给他们,以满足他们的一切要求?有时供给了,有时又拒绝供给,所获得的罪过更大。对大国的(无理)要求,如果不依礼来驳斥,他们有什么满足的?我们假若将来成为(晋国的)偏远城邑,那就失去了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地位。如果韩宣子奉命出使(郑国),却来求取玉环,他的贪婪就太过分了,这难道不是罪过吗?拿出一只玉环而构成两种罪过,使我们国家失去诸侯国的地位,使韩宣子成为贪婪的人,哪能采取这种做法呢?”韩宣子向商人购买玉环,已经成了交易。商人说:“一定要告诉子产。”韩宣子向子产请求说:“不久前我请求得到那只玉环,主持政事的人认为不符合道义,我就没有敢再请求了。现在(我)从商人那里买到了,商人说‘一定要让子产知道这件事’,谨以此作为请求。”子产回答说:“从前我们的先君桓公和商人都是从周地迁移出来的,共同协作来耕种这块土地,除治荒草,砍去蓬、蒿、藜、藿,而一道居住在这里。世世代代都有盟誓,以此互相信赖,说:‘你不背叛我,我不强取你的东西。’依靠这个盟誓,所以能互相支持直到今天。现在您为着友好而来,却让我国强夺商人的东西,这是让我国背弃盟誓,恐怕不可以吧!您得到玉环却失去诸侯,是一定不会这样做的。如果晋国发布命令并且要求我国供给的东西没有极限,我们郑国虽是边远小国,也是不会答应的。假如我把玉环献给您,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的,冒昧地私下把这些苦衷告诉您。”韩宣子退回玉环,说:“我韩起虽然不聪明,岂敢为得到一枚玉环而招致两项罪过?谨请退还它。”基础过关训练5鸿门宴1.解析:A中的“语(yǔ)”应读“语(yù)”,B中的“驰(chì)”应读“驰(chí)”,D中的“瞋目(chēnɡ)”应读“瞋目(chēn)”。答案:C2.解析:①⑧为名词动用,②③是名词作状语,④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⑤⑦是动词用作名词。答案:A3.解析:A中的“有意”古今都是“有意识地”;B中的“今人”在古代是“现在有人”,在现代是指“现代人”;C中的“非常”在古代是指“特殊的情况”,在现代是指“很,尤其”;D中的“山东”在古代是指“崤山以东”,而现在是特指山东省。答案:A4.解析:成分省略最常见的是主语、宾语、介词的省略,本题主要涉及了这三种形式。答案:省略的主要内容为:①军(于),②为(之),③居(于),④告(之),⑤与(之),⑥告(于),⑦(项伯)长,⑧止(之),⑨与(之),⑩(于)坐上。5.解析:A中“采”通“彩”,C中“蚤”通“早”,D中“倍”通“背”。答案:B6.解析:A于是/趁机;B到/如恐;C料想/意图;D通“邀”,邀请。答案:D7.解析:①②⑧介词,③④⑥⑦动词,⑤语气助词。答案:B8.解析:D项,在“谢”后补上省略的介词“于”。答案:D9.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知识。答案:①“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交好;②有两个通假字,“距”通“拒”,“内”通“纳”;③省略句,应为“毋从(之)俱死也”;④“活”使动用法,“活之”是“使之活”;⑤“孰与”是固定结构,“与……相比,哪一个更……”;⑥“兄”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态度、方式;⑦通假字,“要”通“邀”。10.解析:对文言词语(包括实词、虚词),既要准确掌握它的各个义项,又要根据具体语境做出准确判断。答案:①交好②好好地③全,都④一起⑤替⑥替,筹划⑦到⑧这件事⑨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⑩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11.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A、B、D与现代汉语相同,C项的“非常”古汉语中指“不正常的情况”“意外变故”,而现代汉语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答案:C12.解析: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十分明显,种类很多,解答此题一定要紧扣所给文段,不可漫天撒网。答案:①数量词表述不同。古汉语是数词修饰名词,如“四人”,而现代汉语则是数量词修饰名词,译为“四个人”。②有些词古今意义差异明显。如“谢”“去”“间”,在古汉语是“谢罪”“离开”“从小路”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是“感谢”“前往”“中间”的意思。③语序变化明显。如“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则说成“操何”。13.答案:去谢走间14.解析:沛公从危机四伏的宴会脱身以及他安排张良留下处理善后事宜的一系列言行,都充分揭示了他的性格特征。答案:虑事周全,善于应变;见机行事。15.答案:项王美人名虞垓下之围前20216.答案:各具特点的众多美女虞姬的独特风采与个性17.答案:对偶:甲悲欢共、生死同乙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夸张:甲我的泪向天冲乙力拔山兮气盖世18.答案:描写抒情记叙描写壮哀19.答案:借景抒情动补(“饮”后省略“于”)20.解析:A.众:军队、士兵;B.长者:德高望重的人;D.购:悬赏,不是一般“购买”的意思。答案:C21.解析:①只有;②表反问语气;③骑的马;④骑兵;⑤⑥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答案:C22.答案:(1)天意要我死亡,我何必渡江呢?(2)即使江东父兄同情我,奉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3)项王自己也受伤十几处。23.答案:一是项羽信奉天命,认为自己败亡乃是天意,不可抗拒,绝无重振旗鼓的念想;二是项羽羞耻心很强,觉得无脸再见江东父兄。24.答案:(1)随便(2)详细25.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句的“没”通“殁”,C句的“辟”通“避”,D句的“辩”通“辨”。答案:B26.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组的“以”都是介词,意义分别为“因为”,“把、用”;B组的“而”都是连词,前者表顺承,后者表因果,意义分别为“然后”“因而”;C组的“为”都是动词,释义为“是”;D组的“其”都是代词,分别是“他的”“他们的”。答案:C27.解析:(1)句注意定语后置“里人疾周者”及“疾”“摄”的翻译;(2)句注意“比”“谒”“引”的翻译。答案:(1)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2)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28.解析: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反映了郡守对沈周身份认识的加深,突出沈周的人格魅力。答案: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29.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通过阅读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沈周之所以选择隐逸就是因为厌倦官场生活、向来钟情山林、行孝母亲。答案: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参考译文】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他的祖父沈澄,永乐年间被举为贤良,(他)不接受。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天摆酒宴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做顾仲瑛。(沈周)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和沈澄)一样清高隐遁。建有竹屋,兄弟们在那里读书。善于作诗,擅长作画,家里的佣人也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同县人陈孟贤,是陈五经的继子。沈周少年时跟随他游学,得到他的指导传授。十一岁,游学南都,做了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测试(命作)《凤凰台赋》,(沈周)提笔马上写完,崔恭非常赞叹称异。等到长大,没有没看过的书。文章模仿左丘明(的文风),诗歌仿效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书法)模仿黄庭坚,一并被世人钟爱,特别擅长绘画,评论的人都称(他)是明朝第一。郡守要举荐沈周为贤良,沈周用《易经》占卜,得到《遁》的九五卦,于是拿定主意隐居。他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风景优美,图书鼎彝满屋错杂排列,各地名士往来没有一天空着,风雅文采,辉映一时。侍奉双亲极尽孝道。父亲去世,有人劝他做官,(他)回答道:“你不知道(我)母亲把我当做生命吗?怎么能离开她的身边。”生活常常厌恶进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一个别居,有事的时候就去一住。晚年时,唯恐隐藏得不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尊敬他,要留在(自己)的府中,(沈周)一概用母亲年迈(为由)辞谢了。有一个郡守征召画工绘画房屋的墙壁。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有人劝沈周拜访一些权贵来免除(征召),沈周说:“去服役,是义务,拜访权贵,不是再次受辱吗?”最终服役回来。不久,郡守去朝见,铨曹问道:“沈先生好吗?”郡守不知道回答什么,随便回答道:“挺好的。”拜见内阁,李东阳说:“沈先生有书信吗?”郡守更加吃惊,又随便回答道:“有,还没有到。”郡守出来,急忙拜见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细地描述了他的情状。(又)问左右的人,(说)是画壁的人。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要吃饭,沈周给他饭吃,(郡守)就离开了。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生没有远游。母亲九十九岁去世,沈周也八十岁了。又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基础过关训练6窦娥冤(节选)1.解析:“埋”读mán,“提”读dī。答案:D2.解析:B项,“长”应为“苌”;C项,“堰”应为“偃”;D项,“堪”应为“勘”。答案:A3.解析:“行”是“这边”“那边”或者“这里”“那里”的意思。答案:C4.解析:“心有余悸”:过去的事情,回想起来心里还害怕,与这里的“受贿之初”不符合。答案:D5.解析: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答案:D6.解析:要从典故角度思考,考证出处。答案:C7.解析:“素车白马”是借代。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答案:D8.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山水田园诗。这类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现诗人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对现实的不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及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的心境。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质朴自然,多用白描手法和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答案:(1)流水白云(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9.解析:“感皇恩”和“黄钟尾”都是曲牌名,与B项同类;A项是宫调名;C项是词牌名。答案:B10.答案:一方面表现了窦娥宁死不屈的倔强性格,另一方面反映了昏官的残暴无道。11.答案:张驴儿12.解析:“只好认命,表现了她的软弱”不当。答案:D13.答案:前面的“天地”指统治阶级的神权;后面的“天”“地”指元朝最高统治者14.解析:本段文字从修辞格来看,对偶、对比、借喻、借代均有。“清浊”为借喻,“盗跖”“颜渊”为借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悲愤,有控诉,有反抗,有否定。A错在“希望天地为她申冤报仇的心理”,B错在“对神权的否定”,C错在“对死亡的悲痛感情”。答案:D15.答案:①希望→②困惑→③④⑤⑥控诉→⑦怨叹16.答案:“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作恶的享富贵寿又延”应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17.解析:“对他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错,戏曲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鲁肃。答案:D18.解析:这类题目可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发展、主题的体现等方面考虑。这两首曲子中有许多语句是关羽的心理独白,作者以此直接展现了关羽的内心世界;曲子中“大江东去浪千叠”“水涌山叠”等景物描写,对关羽的形象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关羽赴宴,一场尖锐的冲突即将发生,而插入这两首曲子,起到了舒缓情节的作用。答案:①通过曲子直接袒露心声,展现了主人公关羽丰富的内心世界,使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曲子中的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关羽的英雄气概。③使渐趋紧张的情节得到了舒缓,为即将到来的尖锐冲突蓄势,使情节张弛有致。(意思相近即可)19.解析:这类题目要根据作品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如关羽虽然一人赴宴,但考虑周到,安排关平等众将在江边接应自己,这说明关羽并非只有匹夫之勇,还有“智”。又如,鲁肃认为荆州是东吴的,理应归还东吴,关羽却从汉朝开国说起,认为刘备是汉家后裔,占有荆州天经地义,这也说明关羽的“智”。再如,宴会上,关羽明知有甲士埋伏,但毫无惧色,以“剑戛”震慑住鲁肃,并对他严加斥责,表现了关羽之“勇”。答案:“智”体现在:①自己赴宴,安排关平在江边接应。②在鲁肃以无信为理由进行谴责,并要求归还荆州时,以刘皇叔是汉家后裔为理由进行反驳。③离开时,以鲁肃为人质,“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勇”体现在:①明知鲁肃设宴是计,仍然只身赴宴。②宴会上,和鲁肃针锋相对,以剑鸣震慑住鲁肃,使他不敢轻举妄动。③甲士一拥而上时,毫无惧色,使鲁肃不敢承认有埋伏。20.解析:A项,“表现了女主人公快乐的情绪”错误,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烦乱的心情。C项,“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运用的是对比的手法,不是对偶的手法。D项,“萌生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渴望与憧憬”错误,文章主要表现的是女主人公对青春流逝的痛惜,对自由爱情的向往。答案:B21.解析:回答本题时,要抓住女主人公的唱词、动作等进行分析。如“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的忧愁怅惘和对爱情的向往。答案:文章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游园时的心境,表现了她由景所生的怅惘、暗自叹息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伤春的情怀从反面表达了她对美好春光、自由爱情的热切盼望和追求。22.解析:回答这个问题需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展现的具体内容,二是刻画女主人公形象的方法。文章描写了女主人公的一系列活动,比如对镜试装、游园等,通过这些内容表现了一个闺中少女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春光易逝的伤感等;另外,文章着重描写了女主人公对周围景物的感受。答案:①描写女主人公的活动。文章描写了女主人公对春天的关注、对镜试装、妆成出闺、正式游园、“兴尽回家”,充分展现了一位久锁深闺的少女面对大好春光所发出的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憧憬。②描写女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这出戏通过人物对周围的事物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女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基础过关训练7雷雨(节选)1.解析:A项“凿”应为záo;B项“帷”应为wéi;D项“绔”应为kù。答案:C2.解析:A项“踞”应为“倨”;C项“斜”应为“邪”;D项“默”应为“墨”。答案:B3.解析:①句有“煽动”的意思,用“鼓动”。②“意见”指对事物的看法;“意向”则指行为、动作的意图、目的。③句着眼于鲁大海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应选用“意气”。④“一经”指只要经过某个步骤或者某种行为,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表示条件关系;“一旦”则用于未然,有“要是有一天”之意,表示假设关系。答案:A4.解析:“天有不测风云”比喻人将会遇到什么糟糕情况无法预知。本剧中周朴园的悲剧是咎由自取。答案:B5.解析: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省略号可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应把破折号改为省略号。答案:B6.解析:①中“究竟”是副词,是“毕竟、到底”的意思;②④中的“究竟”都是副词,用在问句中,表示追究到底的意思;③中“究竟”是名词,表示结局、结果的意思。答案:A7.解析:①是对周朴园说的,②括号里是舞台说明,③是鲁侍萍的自我感慨。答案:A8.解析:B不是从剧情角度的作用。答案:B9.解析:要结合语义和两个人不同的心理思考。答案:①新、旧②小姐、贤慧、规矩、忽然③不是、也不、不大10.解析:注意陈述对象一致和语境。答案:C11.解析:面对面前是侍萍这一现实,周朴园不想正视这一现实,因为侍萍的出现对他构成心理威胁。答案:B12.答案:舞台说明13.解析:连续的发问,表明周朴园的冷酷无情,“谁指使你来的?”的言外之意是“你来是不是要敲诈我?”表明其阴险的性格。答案:B14.解析:周朴园又厌恶又害怕,害怕“老底”被当众揭穿,他的名誉、地位会因此毁于一旦。答案:D15.答案:B16.解析:周朴园怀念的是侍萍的美丽、温柔,他是将侍萍作为晚年的精神寄托怀念的。这种思念是周朴园虚伪性格的体现。答案:D17.解析:这场戏的高潮部分是周萍即将给蘩漪下跪请求她喝药。答案:B18.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动作、心理的理解。分析时注意借助舞台动作来窥探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蘩漪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在这个场景当中,在周朴园的压力之下,蘩漪当时的心理之复杂通过几“望”表现了出来。答案:①对周朴园投去的是愤恨的目光,表现对周朴园无声的反抗。②对周萍投去的是期待的目光,期望周萍和自己一起反抗封建大家长周朴园的专制。19.解析:回答本题,要回归选段,从周朴园与蘩漪的对话中找出表现逼迫蘩漪喝药的主要原因的台词。分析周朴园这样做的原因时,要从表层和深层原因入手分析。从表面上来看,逼迫蘩漪喝药是为其身体着想,实则是希望她做个“服从的榜样”。从深层原因来看,这与他的性格和思想不无关系,体现了他专制暴君式的家长形象。答案:“蘩漪,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做个服从的榜样。”表面上看,周朴园似乎是为蘩漪的身体着想,但最后一语道破天机,是要她做个“服从的榜样”。他认为自己的家庭是最有秩序的、最符合伦理道德的家庭。由此可见他专制暴君式的家长形象。基础过关训练8哈姆莱特(节选)1.解析:A“锲”读qiè,C“皴”读cūn,D“揩”读kāi。答案:B2.解析:A“破碇”应为“破绽”;B“光采”应为“光彩”;C“牙惠”应为“牙慧”。答案:D3.解析:“勾通”应为“沟通”。答案:A4.解析: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此处不合语境。答案:A5.解析:《罗密欧与朱丽叶》应为《李尔王》。答案:C6.解析:根据后面括号提示的不同心情创设合适语境。答案:(1)咱俩天各一方,你可要好好照顾自己(2)你这一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3)你怎么这么不讲理7.解析: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要用单句表达,同时要注意语言连贯。下定义语言必须精练简洁,它的语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某某怎么样”。答案:悲剧是发源于古希腊祭祀酒神仪式,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为各国戏剧家广泛采用的一种主要戏剧类型。8.解析:要从人物身份、心理角度揣摩。答案:不好。因为原文用“国王”和“他”更能突出“国王”的尊贵身份,表明国王对比赛的重视。9.答案:现在国王为哈姆莱特祝饮了!10.解析:结合上下文答题,要注意伏笔设置。答案:前者是为了激起哈姆莱特的好胜心,使比赛激烈;后者是使用毒剑之计不成功,为使用毒酒之计作铺垫。11.解析:要扣紧国王的险恶用心思考。答案:在众人面前,用仁慈、贤明的假面具来掩盖自己达到私利目的的罪恶行径。表面上是讨好哈姆莱特,实际上是让其对自己放松警惕。12.答案:奸诈、狠毒。13.解析:画线句的潜台词是“你不要到这里来,这里很危险,我的家人瞧见你会杀了你的”这一类内容,而非“我不想见到你”。答案:B14.解析:本题要鉴赏莎翁的戏剧语言。解答本题,可以从艺术手法和句式特点入手分析。答题时,注意要先点后析,即先点明手法再作分析。答案: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再说下去吧,光明的天使”,把朱丽叶比作“光明的天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朱丽叶的美丽与善良。②化静为动。“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句,富有诗意,将朱丽叶静态的纯洁与美好想象成一幅动态美景。③句式灵活,富于变化。这段文字虽然不长,但既有独词句、四字句、五字句,也有长句,既有陈述句也有感叹句。15.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能力。作答时,可先通读选文,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罗密欧和朱丽叶鲜明个性的语句,然后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答案:朱丽叶勇敢、无畏、叛逆、大胆、纯真。罗密欧性格直率,视爱情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基础过关训练9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答案:(1)chéngshèng(2)zàngcáng(3)xūyù2.答案:(1)反映反响(2)称颂称赞(3)沧海一粟九牛一毛3.解析:“殊荣”语气较重,符合语境。“启示”重在得到提示,“启发”重在时有领悟。根据语境,应选“启发”。“提取、提纯”是两种实验方法,提取偏重过程,提纯偏重结果,根据语境应填“提纯”。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和结果。拭,擦;待,等待。翘首以待:形容殷切盼望。翘首,抬起头来(望)。后者侧重等待急切,与语境不符,故应用“拭目以待”。答案:D4.解析:A项,成分残缺。在“支柱”后加“产业”。B项,语序不当。应为“高度重视文化单位的经营管理,加大文化领域科技应用力度”。C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将“不但”调至“环保局”后。答案:D5.解析: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不合语境。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确。独辟蹊径:独自开辟一条新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使用正确。深入浅出: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使用正确。答案:A6.解析:A项,“农村经济绿皮书”引号改书名号;C项,《文献》去掉书名号;D项,去掉括号,在“各司其职”后加冒号。答案:B7.解析:研究发生转折和突破受益于《肘后备急方》,说明我国传统中医药学在现代研究中价值无限。答案:B8.解析:B项,“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属于现代中医技术,并非古老的中医疗法。答案:B9.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说屠呦呦认为而非葛洪认为。答案:A10.答案:①勇于承担责任。1967年屠呦呦临危受命,领导抗疟药研发工作,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②刻苦钻研,坚持不懈。搜集2000种中草药,挑选出640种,从其中的200种提取了380余种提纯物。遇到难题细细翻查古代文献。③致力于科研,勇于献身。在临床试验难以开展的历史环境下,亲自试服药物,证实了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A选项,第二则材料虽然也用到了侧面描写(张伯礼院士的评价),但却是为了表现屠呦呦在中医药科学上的贡献,并非表现她的坚守。B选项,作者引用屠呦呦的原话,主要在于表现她的爱国情怀。D选项,原文说的是“从2000年到2015年,由于采取包括ACT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590万儿童的生命”,这句话首先有一个时间限制,其次ACT疗法只是有效防治措施中的一种,并不能说明全部是青蒿素所起到的作用,更不能说是屠呦呦“用‘醚中干’挽救了全球约590万儿童的生命”。答案:C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和写作特点的分析。A选项,材料一确实注意到了新闻人物的形象美,所采用的语言也比较优美、舒缓,但“含蓄”一说则在文中找不到较为有力的依据。C选项,“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这句话在文中查无此据。D选项,材料二采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答案:B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原因,主要分析个人的内在原因及外部原因。内在原因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科研任务十分投入;心怀祖国,为人谦逊。答案:①屠呦呦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率先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在发现青蒿素上取得关键性突破,在医药科学领域卓有建树。②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被应用到治疗疟疾的ACT疗法中,且这一疗法被广泛使用,挽救了无数儿童的生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③屠呦呦对科研任务十分投入,尽管年事已高,也没有放弃工作,是青蒿素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④屠呦呦医者仁心,心怀祖国,为人谦逊,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至今仍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工作。14.解析:“如何发明青蒿素成为世界性的难题”错误,原文为“如何发明新药成为世界性的棘手问题”。答案:B15.解析:“描写细腻”有误,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是平实的记叙,没有细腻的描写。答案:D16.解析:本题考查对传记主人公行为的理解和探究能力。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本理解,然后谈自己的看法。如果答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就要从屠呦呦为研究青蒿素所付出的努力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等方面入手分析;如果答屠呦呦不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可从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淡泊名利等角度入手分析。答案:屠呦呦应该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我不认为这是“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①屠呦呦带领团队长期辛苦工作,还因为研究影响了个人身体健康,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维护权益是对她自己付出的认可,是对自己的尊重。②在青蒿素的研发过程中屠呦呦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到具有100%活性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临床实验。以科学发现的思维带领课题研究走向了正确的方向,她的关键性作用得到了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奖的认可。③在科学研究面前,真理、真相都应该得到尊重,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科学精神。④当下学术造假问题严重,我们更应该承认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个人付出,鼓励更多的人才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若认同屠呦呦“不够淡泊名利”“个性执拗”,结合文本和现实,言之成理亦可)基础过关训练10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1.解析:A.“锲”读qiè,其余读“qì”;B“斐”读fěi,“扉、妃、蜚”读fēi;C均读zhù;D“讧”读hònɡ,其余读ɡōnɡ。答案:C2.解析:A“椟”应为“牍”;C“思”应为“葸”;D“祟”应为“崇”。答案:B3.解析:“熟习”指对技术或学问了解深刻;“熟悉”指知道得清楚,多指对人对事。“漠视”指冷漠地对待,不重视;“鄙视”指轻视,看不起。“信仰”指极度相信和尊敬,“信服”指相信和佩服。答案:A4.解析:“科学家”应加引号。答案:A5.解析:“东拉西扯”形容说话或写文章杂乱无章,用错对象。答案:B6.解析:主宾不搭配,应把“生物入侵”改为“入侵生物”。答案:D7.答案:(1)用于尝试回忆的时间越多,背诵效果就越好。(2)背诵材料不能死记硬背,而应该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尝试回忆,以提高背诵(或识记)效果。8.答案:(1)甲处选:①好奇。理由:“好奇”,因为上文说“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我想弄清楚这一系列的“神秘”问题,因此应该是儿童的好奇心使作者入迷。(2)乙处选:②可能。理由:“可能”表推测,一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二是说明了对二者的关系在当时确实不能理解,因为还有很多理论性的问题不能解决,特别是“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不能理解。9.答案:作者决心把前人未竟的研究继续下去,这就意味着必须在理论物理方面有高深的研究。理论物理是深奥的,甚至是枯燥的,但为了自己的追求,作者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10.答案:“这种记忆”是指“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说它“温暖如春”,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便被爱因斯坦的故事迷住了,阅读他的书,是为了寻找答案,童年的作者对科学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享受到了求知带来的无穷乐趣。11.解析:A.“和生物生命基因共同构建了人的第二生命系统”有误;B.“是深藏不露、令人难以感受把握的”有误;D.“意义和作用远远大于生物生命基因”有误。答案:C12.解析:“极大地推动了”有误。答案:C13.解析:答非所问。D项陈述的是凡尔纳的预言精准,让人惊叹,和“不可能”的相对性没有关系。答案:D14.解析:A项,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作者老师认为统治地球上百万年的恐龙不可能是被一颗来自太空的巨大流星杀死的。B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说儒勒·凡尔纳预言电视机的出现。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如今我们原则上可以用现在的核粒子加速器将铅变成金子”。答案:D15.解析:B项,原文只是说弦理论和时间旅行、平行宇宙有关。C项,“终将成为现实”的说法过于绝对。D项,根据原文可知,科学家重新评估的是“属于科幻范畴的概念”,并非“属于科幻范畴的科技将在何时出现”。答案:A基础过关训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解析:A项“脊”读“jǐ”;B项“榫”读“sǔn”,“高楼大厦”的“厦”读“shà”;C项“角色”的“角”读“jué”。答案:D2.解析:A项,直言不违—直言不讳;B项,宣宾夺主—喧宾夺主;D项,招摇装骗—招摇撞骗。答案:C3.解析:“进而”,继续往前,进一步。“从而”,连词,上文表原因、方法等,下文表结果、目的等。“尽管”,连词,前句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往往有“但是、然而”等表示转折的连词跟它呼应,反接上文。“不管”,连词,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等副词与它呼应。“失之”与贬义词相关;“有失”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答案:C4.解析:A项,逻辑混乱,“过去”不能跟“现在”比,应改为“广东的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增加六成”;B项,表意不明,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社科院考古专家的看法“具有相当的根据”,一是河南安阳曹魏大墓为曹操墓的阶段性结论“具有相当的根据”;D项,搭配不当或杂糅,应删除“精神”一词。答案:C5.解析:注意“不敢去碰它”“相反”等词语。答案:C6.解析:示意图中列举了不同种类的“榫”,提取其使用的不同位置的关键词,结合题干中“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下定义即可。答案:榫是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在梁与柱之间,利用凹凸方式相接处突出的部分。7.解析:在选文的第一段,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进行了回答,提取第二个句子的主干,即是本题的答案。另外,要注意答案的简明、通顺。答案:人们普遍承认并遵守的规则和惯例。8.解析:相关信息在第二段的前半部分。答案: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已被广大人民所接受、所承认、所喜爱。9.解析:相关信息在第二段的后半部分。答案:①由木材结构过渡到砖石建筑这条发展途径,中国建筑和其他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②不同的是其他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中国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10.解析:人居特点主要体现在建筑特点上。答案:①有深宅大院,也有胡同人家,门户永远紧闭。②一条胡同里,有若干独立体的四合院,有的院独门独户,有的院数家共居。③四合院是一个方框,封闭得紧紧的,由于封闭,便免不了保守。④脏而且普遍采光不足。⑤四合院的安全设施严密。11.解析:本题必须结合建筑特点来答题。答案:①“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屋上霜”“井水不干河水”说明四合院人际关系冷漠自私。②封闭得紧紧的,是四合院最大的特色,导致人们封闭、保守、狭隘、多疑、偏执、排外。③四合院的安全设施,让人体会到礼貌谦恭的北京人,对于院外一切的那种十分在意的警惧心态。④在四合院里负暄、踱四方步的大清王朝的官吏,反映出官员的愚昧、狂妄、傲慢。⑤几代人“坐井观天”下来,人们可能会缺少冒险、探索、冲决、开拓的勇气。12.解析:要从批判和超越两个角度作答。答案:①批判了四合院居住环境给人们带来的自私、封闭、保守、排外、愚昧、狂妄等性格特征,这种桎梏思想、束缚灵魂的四合院居住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个人、城市乃至国家的发展和进步。②北京城要想飞得更高更远,就应该摒弃这种四合院心态;中国要想发展,中国人就得从心灵里走出这种紧闭着的四合院,增强冒险、探索、冲决、开拓的勇气。13.解析:开放性题目,只要能自圆其说都可以,但一定不能脱离文章来阐释。答案:(一)同意。桎梏思想、束缚灵魂的四合院居住环境是一个朝代自我封闭的外在体现,明清两代时期形成的这种建筑格局正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懦弱心态。而这种居住环境使深居其中的人们养成了封闭、保守、狭隘、多疑、偏执、排外的“四合院心态”。从个人到整个国家都有“自闭心理,内向心态,保守精神,惧外情结”,“缺少冒险、探索、冲决、开拓的勇气”,所以“要想有大发展,大成就,恐怕也难”。(二)不同意。四合院仅仅就是一个居住环境,他可能影响居住者的生活心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国家的落后,是制度使然;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生活是时代的特征,非四合院的罪过。“院中有枣树,树下有荫凉,可以作健身,可以打乒乓”,四合院也是一个惬意的所在。因此“与这种桎梏思想、束缚灵魂的四合院居住环境有些什么因果关系”,只能值得人们去研究,而非罪魁祸首。14.答案:示例:在追求现代居住方式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古城的历史有一些更多的呵护。在推行“光鲜”市政的同时,是不是可以手下留情,为守护古城文化血脉殚精竭虑的故人,留下一份感激和敬重,留下一隅可供追忆的空间?我们应善待这种负载浓浓文化气息的建筑。15.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先分析例句,抓其神韵。一般需要找准其所仿例句的结构形式,如“周庄是一轴让人流连忘返的灵秀的水墨画卷”,下面所仿形式应该是“乌镇是……”;内容方面注意与前后文连贯,并且需要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答案:乌镇便是那令人一咏三叹的隽永诗篇晨光中一枝摇曳的蔷薇基础过关训练12说“木叶”1.解析:A项“橘”读“jú”,B项“戍”读“shù”,C项“泊”读“bó”。答案:D2.解析:A项,垂—唾,奈—耐。B项,奇—其,团—谈。D项,捍—悍。答案:C3.解析:C项“不知道”所领起的句子是陈述语气,句末不该用问号。答案:C4.解析:A.语序不当,“低廉的中国制造成本”应改为“中国制造的低廉的成本”;C.成分残缺,应在“其他各科加起来不到100分”后面增加“的成绩”;D.搭配不当,“演出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应改为“表现乱世枭雄曹操的一生”。答案:B5.解析:要抓住语段的思路做题,思路是:先提出观点,然后比较诗歌语言和其他语言的不同,接着总写诗。答案:D6.解析:从三个角度分析“暗示性”。答案:(1)暗示疏朗的清秋气息,(2)暗示诗人的情感,(3)暗示人物性格形象。7.解析:要根据课文内容来分析。答案:木叶:有清秋的绵密、缠绵,又有干燥感。黄叶:满树微黄,有雨的湿润。落木:干燥、空阔、失落。8.解析:联系作者的观点,赋予“木叶”的含义来分析。答案:“木叶”的秋意缠绵,与湘夫人寂寞、失落的心境正好相应。9.解析:鉴赏诗歌的第一步要学会联系原诗句分析,然后探究其内在情感。答案:(1)“雨中黄叶树”既是比喻又是衬托,借以表现作者年事已高,晚景凄凉的景况。(2)通过凄凉孤苦的处境,反衬外弟来访带来的极大慰藉,从而体现一个“喜”字。10.解析:A项错在曲解原意。“春晚绿野秀”这句后面的原文是“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很少”不代表没有一点可能性。C项错在偷换概念、因果倒置。本文第3段首句已明确“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相近”不等于“相同”。D项以偏概全。因为后文就提及“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而“杨柳青青着地垂”“杨柳青青江水平”等诗歌名句同样可以作为本项说法的反证。答案:B11.解析:“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的实际原因可参见本文第3段内容,如“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而且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本项的错误在于强加因果。答案:D12.解析:“青冥浩荡不见底”中的“青冥”是指“天空”,此处的“青”是指蓝色。答案:C13.答案:①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绿”是活生生客观世界“掺杂”其他事情的带有一定综合性的色彩,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仅仅是诗人从“万紫千红”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其中特别喜爱的一种色彩(点到“抽象”就算对);②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其倾注并沉淀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不是处在“无名状态”,而是有了“觉解”(点到“主观感受”就算对);③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青”这种色彩是诗人思想升华的结果,况且这种色彩不随自然界的转换而变换(点到“思想升华”就算对)基础过关训练13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1.解析:“诸”是“之于”的兼词。答案:C2.解析:A项,语序不当。“神秘的”应放在“红十字”前。B项,成分残缺。在句末加“气氛”。D项,语序不当。“一种”放到“叫作”之前。答案:C3.解析:“民主革命”与“1848年革命”中间应加破折号。答案:C4.解析: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答案:B5.解析:“社会基础”应为“经济基础”。答案:B6.答案:(1)指出了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已经具备了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2)总领下面的论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7.答案: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8.解析:“它们必将引领你通向成功”错。原文是“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答案:B9.解析:最后一段的后两个“被”不是表示被动、不情愿接受的意思,而是表示华中大将记住每一位同学的成就,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继续努力,表达了校长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答案:C10.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关键是要理解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比如“骂它八遍”“不许别人骂”等。前者是指学校存在很多问题,学生有抱怨和牢骚;后者是指不允许外人妄加指责母校,表现出对母校无比深厚的热爱。这样综合起来理解,本句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答案:①意思是说虽然母校有着这样那样诸多不合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学子们产生了不满情绪甚至牢骚满腹,但是母校培养和教育了学子们,因而学子们对母校又怀有无比深厚的感情和无比深沉的热爱,因此不允许别人指责和辱骂。②这句话体现的是学子们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形象生动,感情真挚。基础过关训练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解析:A.诽fěi,锲qiè;C.扛gāng;D.璞pú,矫jiáo。答案:B2.解析:B.腊-蜡;C.迷-弥;D.致-至。答案:A3.解析:要注意语意轻重。答案:C4.解析:A中“于无疑处见疑,方是进矣。”句号去掉;C项“等等”和省略号重复;D项冒号去掉。答案:B5.解析:B项中的“振聋发聩”运用不当;C项中的“空白”和“企及”搭配不当;D项缺宾语。答案:A6.答案:(1)“空白”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将是不可弥补的损失。(2)“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本质。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有着伟大的意义。(3)“生命要素”,说明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毕生的使命。(4)“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表现了马克思对阶级敌人极大的蔑视,和他大无畏的革命气魄。7.答案:“主要的”是指“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也就是说,就马克思伟大的理论创造而言,他的革命实践使他的理论有了生命力。这里的“主要的”“首先”,表明马克思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因为理论只有付诸实践,这个理论才是鲜活的。8.答案:这句话是过渡句。它既承上又启下。“承上”是说:由于马克思做理论的目的是追求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表明他从事科学研究的崇高目的就是指导革命实践,所以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但这句话又是下文的论题,即他的革命实践印证了他理论的真实性,以及它对待科学的严肃态度和执着的追求,证明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9.答案:“第一次”表明马克思亲身参加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同他的理论创造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不仅“热烈”地向群众宣传自己的科学理论(办、编小册子),而且“顽强”地领导着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最后“卓有成效”地创立了“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引导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国际政治斗争的舞台,使无产阶级从自发斗争的阶级进步到自为的阶级。10.答案:(1)在欧洲各组织中的工作(2)最早的编辑报纸的工作(3)创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工作11.答案:“这样”是指马克思的划时代的理论创造和革命实践。两个“最”体现在两个“无论”上,无论性质怎样的政府,也无论什么色彩的资产者派别,都毫不例外地疯狂地嫉恨他,恶毒地诬蔑他。马克思对此“毫不在意”,当作蛛丝“轻轻拂去”,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端蔑视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他高度的革命坚定性。12.答案:这个“对照”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资产者以致命的打击,是资产者不可调和的敌人。这个对照与开头呼应,深化了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13.答案:“私敌”是指以我为中心,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这是剥削阶级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马克思没有这样的私敌,说明他不存私念。他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全力以赴地与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作斗争,因而他有“许多敌人”。这些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这个评价含蓄深刻,高度赞颂了马克思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高尚的革命品格。“可能”是以不肯定的语气表示肯定的含义。14.答案:恩格斯最后庄严宣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句饱含深情和敬意的结语,虽是一般悼词结语,但绝不仅仅是形式的需要,它照应全文,总结全文,是由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反映了作者的心声,也是亿万人民的心声。15.解析:D项是她的丈夫马克思所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答案:D16.解析:B项,“与燕妮结婚,不久该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错,原文提到他们是在报纸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后结婚的。C项,“以议论为主”错,本文以记叙为主。D项,“沉痛压抑”不准确,应是“沉痛却不压抑”,有激励作用。答案:A17.解析:有关“补偿”的内容在倒数第三段。注意“她生前终于看到……她生前终于听到……她生前终于看到……最后使她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等内容。答案:看到了落在她丈夫身上的各种诬蔑烟消云散,听到了丈夫的学说在各个文明国家传播,看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席卷了从俄罗斯到美洲的一个又一个国家,也看到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可遏止的生命力。基础过关训练15谏逐客书1.解析:A项,治,社会安定。B项,说,同“悦”,喜欢。D项,赍,送给、付与。答案:C2.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项,都是连词,表示后一行动是前一行动的目的,用来。C项,都是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D项,副词,却,竟然。答案:A3.解析:依据上下文语境,重要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等文言现象加以判断即可。答案:D4.解析:不是“炎帝”,应是“颛顼”。答案:B5.解析:“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理解有误,原文是把“秦王辞退一切客卿”的行为比喻为“藉寇兵而赍盗粮”。答案:C6.答案:(1)增强了王室的权力,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逐渐侵吞诸侯,使秦国成就帝业。(2)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舍弃细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显示他的德行。(3)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不是因为别国的音乐适于观听,可以满足耳目的需要吗?7.答案:择:同“释”,舍弃明:使贤明黔首:百姓业:使成就霸业藉:同“借”,借给赍:给8.答案:本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损伤自己资助敌国的错误做法。对比论证、类比论证9.答案:排比、对偶。增强了论证的气势,以及语言的对称美和节奏美。10.解析:“齐王”是“谓”的对象,不要断开,“于齐”做前句的状语,“车裂”做后句的主语。答案:C11.解析:“张仪”是“连横”的代表人物。答案:B12.解析:原文: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不是“燕人对此深感叹服”。答案:D13.解析:注意重点词语“说”“素”“习”“少”“弗”“之”“贷”的翻译。答案:(1)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2)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偿还那个人。14.解析:本题可以依据司马迁的评论同时结合文段中的内容来解答,从“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可以分析出苏秦能言善辩;从“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可以分析出苏秦不慕名利;从“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可以总结出苏秦才智过人。答案:能言善辩,不慕名利,有过人的智谋。【参考译文】苏秦是东周洛阳人,向东到齐国拜师求学,跟鬼谷子先生学习。外出游历多年,弄得穷困潦倒回到家里。兄弟、嫂妹、妻妾都私下讥笑他,说:“周国人的习俗,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追求那十分之二的盈利作为事业。如今您丢掉本行而去耍嘴皮子,穷困潦倒,不也应该嘛!”苏秦听了这些话,很惭愧,自感悲伤,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找出阅读一遍。说:“一个读书人既然已经埋头读书,却不能凭借它获得荣华富贵,即使读书再多又有什么用呢?”于是找到一本周书《阴符》,伏案研读它。过了一年,悉求其真谛,说:“这些足可游说当代的国君了。”他求见并游说周显王,可是显王周围的臣子一向熟知苏秦,都瞧不起他,不信任他。六国合纵成功而同心协力。苏秦做了合纵联盟的盟长,并且担任了六国的国相。苏秦北上向赵王复命,于是经过洛阳,随行的车辆马匹满载着行装,各诸侯派来送行的使者很多,气派比得上帝王。周显王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害怕,为他清扫道路,并派使臣到郊外迎接慰劳。苏秦的兄弟、妻子、嫂子斜着眼不敢抬头看他,都俯伏在地上,非常恭敬地服侍他用饭。苏秦笑着对嫂子说:“为什么你以前对我那么傲慢,现在却对我这么恭顺呢?”他的嫂子伏俯在地上,弯曲着身子,匍匐到他面前,脸贴着地面谢罪说:“因为我看到小叔您地位显贵,钱财多啊。”苏秦感慨地叹息说:“同样是我这个人,富贵了亲戚就敬畏我,贫贱时就轻视我。何况一般人呢!假使我当初在洛阳近郊有二顷良田,我难道还能佩带上六个国家的相印吗?”当时他就散发了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当初,苏秦到燕国去,向人家借一百钱做路费,到现在获得富贵,用一百金(一百万钱)偿还那个人。并且报答了以前所有对他有恩德的人。他的随从人员中,唯独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前去自己申说。苏秦说:“我不是忘了您,当初您跟我到燕国去,在易水边上,您再三要离开我,那时,我正困窘不堪,所以我深深地责怪您,因此把您放在最后,您现在也可以得到赏赐了。”齐宣王去世,湣王继位,苏秦就劝说湣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