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台湾土地改革政策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及启示_第1页
1949台湾土地改革政策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及启示_第2页
1949台湾土地改革政策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及启示_第3页
1949台湾土地改革政策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及启示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49台湾土地改革政策对推动农业转型发展的作用及启示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共进行了三次较大的土地政策调整,对台湾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台湾三次土地改革(一)农田农田放领、放职发生在1949—1953年,是台湾经济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即“三七五减租”、“公地放领”、“耕者有其田”。“三七五减租”。主要是指从1949年5月起,台湾当局出台《三七五减租法》和《台湾省私有土地租佃管理条例》,对地主出租的土地限定租额不得超过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37.5%,根据农田的普遍收获量,在扣除其中25%的种子、肥料和耕作费用等生产成本后,将其余的75%由农民和地主平分,各得37.5%。到1952年,实行“三五七减租”的农田达到24.9公顷,占私有农田的29.2%,受益农户约30余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3.3%。“公地放领”。是指1951年6月,台湾当局公布《台湾省放领公有耕地扶植自耕农实施办法》,即将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公地出售给农民,地价为耕地主要农作物正产品全年收获量的2.5倍,由承领者分10年20期平均摊还,不必负担利息。放领对象以依法承租的自耕农为第一优先,其次为住所十里之内的雇农、承租耕地不足的佃农和耕地不足的半自耕农。1948—1958年,台湾共放领公地6批,总面积7万公顷,占公地总面积的40.3%,占耕地总面积的8.1%,承领农户14万,约占农户总数的20%。“耕者有其田”。是指让所有租用私有耕地的农民,在法定范围内取得土地所有权,享有完全的使用权和耕种成果。台湾政府从1953年5月起依据《耕者有其田》和《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规定,征购地主水田超过3甲(即43.5亩),或者旱地6甲的耕地,地价按耕地正产品的2.5倍计算,以实物土地债券(占70%)和公营企业股票(占30%)作为补偿。实物土地债券由台湾土地银行发放,年利率为4%,在10年内分20期偿清本息。公营企业股票是从日本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四大公司(水泥、造纸、农林、工矿)的股票。台湾政府把从地主手中征购的土地以原价转售给农民,承领土地的偿还办法和公地放领相同。实施“耕者有其田”的土地达13.9万公顷,其中水田11.8万公顷,旱地2.1万公顷,共占地主原有耕地的30%,或占耕地总面积的16.4%,承领农民达19.5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27.9%,平均每户承领0.72公顷(10.8亩)。(二)制定产、制、储、销专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一是推行农地重划,辅导小农专业,促进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整合。农地重划主要是耕地的转移和合并,以互换耕地把分散在多处的小块土地整合,利于耕种和管理。辅导小农转业主要是鼓励耕种意愿低的小农户出售或者转让土地,辅导其转业。二是推广共同经营、专业区经营和委托经营等形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化。共同经营指土地相邻的农户,达成共同耕作或者饲养同类畜产协议,组成一个单位进行合耕分营、合营分耕或者合耕合营。到1985年,接受辅导、参加共同经营的农民共有19.48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2%,累积形成6061个班场,涵盖12.22万公顷土地,占耕地面积的13.76%。专业区经营是按照农业生产规定的种类划定并建立产、制、储、销专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到1980年代,已形成水稻、杂粮、茶叶、芦笋、香蕉、凤梨等30余种400余处参与农户近30万户耕地面积超过5万公顷的专业经营区。委托经营主要指耕地面积较小或者农业机器缺乏的农户,将农地的部分作业或全部作业委托另一农户或农业服务组织经营,全部委托经营称为“代营”,部分委托称为“代耕”,其中“代耕”较为普及。三是普及耕作机械化和进一步推动产品商业化,提高农民务农意愿。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台湾当局先后出台多项措施:在1972—1978年间,先后贷款给农场主购买5.2万台农业机器,在1979年开始实行的十二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把农业机械化作为专项,并设立2亿多美元的“农业机械化基金”。政府制定了农业机械化计划,计划每公顷耕地平均使用机械达1马力以上,实际上每公顷使用马力数约1.68马力,各项指标均超过原计划。在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方面,台湾颁布实施《农产品市场交易法》,规定重要农产品,如稻米、蔬菜、青果、猪肉、鱼货等,由农民团体组织共同运销;设置批发市场,直接供应零售商,建立重要农产品契约产销制度,加强农产品贸易与生产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在提高农民务农意愿方面,1973年出台了《农业发展条例》,主要内容有:奖励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采取补助农用生产资料贷款、提高稻谷收购价格以及收购民间余粮等措施,减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益;加强农村福利措施,如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实行农民健康保险,研拟农作物灾害补助制度等。在修订农业政策方面,废除田赋制度、《三七五减租条例》以及《耕者有其田条例》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制定新的土地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和合理利用,全面规划山坡地、海埔地、河川地以及其他未利用荒地的发展利用。(三)制定农地释放使用规划核心内容是解决台湾农地市场化的问题。一是适应时代要求,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举措有1991年7月废止《耕者有其田条例》,修订《土地法》中的条款,使得土地流转制度在法律上得到畅通解决。二是实施农地释放政策。1993年8月,台湾农业委员会批准《台湾农地释出方案》实施,规定“特定农业区为配合政府之重要建设需要,亦得变更使用”,放宽农地变更限制,从总量上控制释出农地。三是重修农业发展计划。1996年11月,台湾政府全面修订1988年颁布的《“国土”综合开发计划(1987—2000)》,强调以市场经济机制来经营农地,进而保护农地的理念。2000年1月又修订《农业发展条例》,将“农地农有、农地农用”政策调整为“放宽农地农有、落实农地农用”的政策,作为新世纪台湾农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二、土地整理对台湾农业转型与发展的积极作用(一)改善了资本积累结构,促进工商业发展一是调整了社会关系,确保了社会稳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二是土地改革改善了资本积累结构,促进了工商业发展。“耕者有其田”不仅盘活了土地,还盘活了企业,农林工矿4个公司的私有化带动了民间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快了农村、农业劳动力的流出和转移,为工业化、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的动力。(二)调和落后局面第二次土地改革着眼于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主要解决因发展工业而造成农业的不协调和落后局面。通过再次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从自然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重要转型,生产越来越专业化和机械化作业,产品越来越商品化和市场化交易,农业人口分化为农村企业主和农村劳动者,台湾农业开始走上了专业化生产、机械化耕作和企业化管理之路。(三)农业创意、农地流转的市场化以农地市场化为核心的第三次土地改革,是台湾经济发展步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农业以大生产为基础,重点发展创意性农业,与旅游、观光、文化及高科技等密切结合,在协调农业与非农业用地以市场化寻找平衡,在提高农民收入与改善投资环境以制度化寻求共赢,在农业创意与农地释放以多元化统筹协调,实现了农地流转的市场化、规范化和法律化。三、我们提出了研究制定区域政策的明确规定(一)现代化大生产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整个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农业也必然要实现现代化大生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应加快修改完善相关法律,适时推动农业和土地政策的调整,这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都十分重要和必要。(二)发展战略工程,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在修改完善土地政策时,不仅从农业自身发展出发,还要根据整体经济发展特别是结合工业、城市的发展进行科学设计,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进程中,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三)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必须满足两个前提:一是经济主导从工业向服务业过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