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S社区为例9400字(论文)】_第1页
【广州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S社区为例9400字(论文)】_第2页
【广州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S社区为例9400字(论文)】_第3页
【广州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S社区为例9400字(论文)】_第4页
【广州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S社区为例94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州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研究—以S社区为例目录TOC\o"1-2"\h\u24101一、前言 24337(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229047(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212755(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39445二、概念界定 424940(一)社区 45141(二)流动人口 51810(三)流动人口管理 5545三、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特点分析 630225(一)户籍型、防范式管理模式的特点 61882(二)服务型、社区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630432(三)多元型、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715904(四)协作型、区域化管理模式的特点 726391四、广州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分析 828535(一)S社区简介 83641(二)广州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91343五、实现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的思考 1030079(一)加强流动人口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流动人口工作机制 1030522(二)创新人口登记制度,强化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 1117224(三)发挥多元主体共同作用,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绩效 1120811(四)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新社区人群融合共处 1124297六、结论 12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口城市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流动人口的主体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城市流动人口。城市流动人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对人口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以S社区为例,论述广州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创新,广州市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消除管理上的制度障碍,实现合理有序管理,这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关键词:流动人口;管理模式;S社区一、前言(一)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还大量存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遇到了许多新情况,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在思想观念、工作模式、法制建设、经费保障、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不适应。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需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创新研究,促进流动人口管理方面的理论创新,发现和解决流动人口管理中的问题,消除管理上的制度障碍,实现合理有序管理。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进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目前为止,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的、深入的研究。本研究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对政策制定者和实际工作部门也有重大参考价值。力求创新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理论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从公平民主、安定和谐的角度去管理流动人口,从而加深他们与社会的融合程度,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二)研究方法与理论首先,研究方法。首先,理论分析法,本文在对既有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导本文研究,并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深入的理论知识研究,才能为接下来的实验和实践阶段做好准备,进而促进实践阶段的顺利开展。其次,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大量收集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文献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进而在文献中找到自己研究的相关类似内容,并依此为参照,构建文章的结构。最后,个案研究法,案例法是设计一个案例,通过案例中的学生进行分组,进而对案例中是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对比,比较不同条件下客体的不同反应,进而找出条件和结论的关系,为研究提供实证基础。本文通过对S社区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本文研究的实践数据。其次,基本理论。流动人口理论源远流长。流动人口一直是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甚至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用不同分析方法来解释人口迁移流动行为,为流动人口管理特别是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从人口经济学的角度看,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口现象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人口的出生、死亡和流动(迁移)。人口的出生、死亡和流动决定人口本身的规模大小及结构变化,从而也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然而,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人口现象的三个方面不能等量齐观。人口的出生与死亡,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人口数量的变化,即人口的自然变动;而人口的流动,则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各种社会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影响和支配,其主要结果表现为人口结构的变化,即人口的机械变动。把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转变和人口流动结合起来研究,可以发现,随着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趋缓,人口流动性大大加强。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仅是人口系统内部矛盾运动的外在表现,而同时又与社会经济系统、自然系统以及它们众多子系统的运动、发展、变化,及其互联互动密切联系着。(三)国内外研究综述首先,国外研究方面。国外关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的研究很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从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莱文斯人口迁移理论和泽林斯基的人口流动五阶段论等等。这些理论在人口流动研究方面都有较大影响,但放之于中国则不一定都有效,也不一定都正确。例如,莱文斯坦提出的人口迁移规律认为,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更“喜欢”流动。其实这只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没有通过现象看到事情本质,即没有看到农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条件同城市有着巨大差异这一社会现实,农村人口“喜欢”流动是喜欢城市比较优越的条件,而不是喜欢“流动”本身。“推一拉理论”认为,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是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刘易斯(Lewis)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他的人口流动模式。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认为,工业部门工资水平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水平是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的动因。只要农业存在着剩余劳动,工业就可以得到无限劳动供给,并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积累利润,扩大再生产,直到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纳完毕。其次,国内研究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城市流动人口及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而对于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研究则处于初始阶段。从内容上看,目前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研究流动人口特征,对流动人口的规模、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就业结构,发展过程等进行探讨;二是研究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三是研究流动人口对城镇化的影响;四是研究流动人口的政策与管理,认为对待流动人口要“分类引导、合理调控、热情服务、加强管理”,同时也要健全法制,依法管理。长期以来我国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一直实行的是计划性防范式管理,是将流动人口作为控制的对象。但是近年来人们对流动人口的观念已经有了一些转变,人们充分认识到流动人口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被保护的对象、服务的对象,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也应该得到保护。二、概念界定(一)社区“社区”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人民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伙伴的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把“社区”一词用于社会学研究。他于1887年指出,社区表示一种由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由于这个社区的涵义比较广泛,曾将其区分为地区社区、非地区社区(也称“精神社区”)和亲属社区三个类型。之后,学者们又从多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了诸多不同的诠释,也扩展了人们对社区的认识。上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者创造性地翻译转换出中国特色的社区概念。虽然社区含义依据时代地点的不同而呈现不同变化,但理论界对其本质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就是:社区是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通过某种互动关系或共同文化维系在一起的人类群体进行一定社会活动的区域。社区一般具有五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是社会实体,是具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人口以及社会组织与地域;其次,它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会组织空间;再次,它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第四,它是有主要形态,有物质载体,有组织方式的生活空间;最后,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也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有一定社会关系并且共同生活的人群;一定的地域;基本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由组织管理机构;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本研究中的城市社区被界定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二)流动人口流动人口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概括:广义的流动人口是根据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停留的时间长短进行划分,如长久性的迁移人口、临时性的暂住人口和差旅过往人口等;而狭义的流动人口则只包括那些在某一地域作短暂停留的差旅过往人口。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数据上由于来源于S社区众多部门,这些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在数量、称谓等方面有时并不完全一致,而运用单一或几个数据统一的部门资料又不能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因此作了灵活运用。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劳动力,外来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等概念基本上涵盖的都是相同的人群——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因此,本文在具体行文表述中的称谓会有所不同,但不影响对本课题的分析和研究。(三)流动人口管理流动人口社区化服务管理是指在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下,政府、社区居委会、其他公共组织及个人利用社区资源,依托社区组织和机构,面向流动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过程。社区化服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日常性管理。主要包括就业状况、收入状况、家庭结构、房屋出租管理等,并建立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二是专项管理。主要包括流动人口的登记和证件发放、社会保障、治安维护、卫生防疫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等;三是提供服务项目。如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体育、培训事业,发展社区法律咨询业务,发展各种类型的中介组织。三、当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模式特点分析(一)户籍型、防范式管理模式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户籍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整体上仍然推行的是一套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户籍制度把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对住户和人口分开进行管理。它包括多项具体内容,而其中掌握、控制住户和人口的地区迁移则是这一制度长期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与此相联系,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也就形成了一种户籍型、防范式管理模式。首先,在管理思路上,流动人口管理存在事实上的户籍人口管理与“属地化人口管理”的二元分割局面。城市流动人口被排斥在外,不享有户籍人口所享有的优惠政策或诸多福利,住房难、办证难、子女入学难、安全无保障、合法权益无保障、挣钱不易等问题得不到高度重视和根本解决。其次,在管理体制上,以户籍为基础,在管理实践中往往是职能部门职责分离,多头管理,相互脱节,因而部门间关系协调问题突出,存在相互依赖、相互推诿现象,“条块分割”矛盾十分明显。(二)服务型、社区化管理模式的特点所谓服务型、社区化管理,是指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宏观调控之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指导下,基层社区以社区资源为基础,运用社区管理的机制与手段,促进社区整合与稳定,以达到管好流动人口之目的的一种管理模式。它在运行上注重属地化管理、服务型管理、参与式管理、社会化管理的整合,具体体现为如下几个特点:首先,该模式要求将管理重心落在基层社区,明确基层社区在城市流动人口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使管理权限集中于基层社区,减少管理的协调点或结合部,从而避免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真正落实“以块为主”的原则,强化“属地化管理”。与此相应,基层社区拥有必要的执法权及处罚权,保证基层社区负责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协调权。同时,理顺责权利关系,使流动人口管理收费做到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对基层社区管理的经费投入,解决基层社区管理经费受制的问题。其次,该模式强调将社区一般管理或日常管理与专项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要搞好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登记、证件的发放、核查,基本情况(如就业状况、生育情况等)的了解,并建立与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等一般事务性管理;另一方面还要搞好专项管理,主要包括房屋出租管理、治安维护、市容市貌维护、卫生防疫、计划生育等。(三)多元型、社会化管理模式的特点由于各地方城市人口流动特点、流动人口规模、结构、素质等的差异,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元型、社会化管理模式。根据有关成功管理经验概括起来,该模式具有分工协调化、服务多样化这几个鲜明特点。首先,政府前台化与分工协调化。政府前台化就是把政府推向前台视为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关键,认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各级政府的有效组织下,建立各级流动人口管理领导机构,形成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分工协调化,就是建立公安、劳动、计生、教育、卫生、民政等部门的流动人口管理协作机制,保障人口有序流动;社区党团组织负责流动人口党团员活动,社区民警负责流动人口信息员、协管员、保安员融入“平安”建设行列。其次,服务多样化。建立公安机关监督指导、民营企业自管自治的警企合作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搭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出租房屋中介平台,实行社会化运作,把企业服务、政府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出租房屋中介为主职,兼顾管理服务、代征出租房屋税等新型中介服务。(四)协作型、区域化管理模式的特点随着跨区域、跨省的人口流动规模与日俱增,也就产生了以解决流动人口关联区域的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为目的城市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协作型、区域化管理模式。突出省(市)际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协调配合工作,多形式、多渠道互通信息,密切协作,实行双向管理,其协作管理的总体特点为主要有两点:首先,以户籍地与现居住地共同管理和服务为基础、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管理,是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基,也是跨区协作的基础。其次,根据省(市)际流出人口的分布特征,扩大与流入地的交流合作范围,建立更广泛的“双向管理、区域协作”体系。同时,不断总结“双向管理、区域协作”工作经验,改进和完善工作制度,对流动人口实施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明确两地责任和义务,摒弃地方利益,树立全局观念。四、广州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分析(一)S社区简介S社区位于萝岗区开发区西区东部,是一个集经济、商住、教学于一体的混合型社区,东至东江大道,南至杨帆路,西至开发大道,北至志诚大道,面积为1.6平方公里,九层以上楼宇121栋,住宅楼114栋;总人口21905人,其中户籍人口3976人,非户籍人口17929人;其中省一级学校1家、省一级幼儿园1家、医院1家、机关事业单位共10家、企业单位33家;商铺156家,农贸市场1家,生活十分便利。S社区成立了治保会,治保主任1名,综治协管员1名,设立警务室,长期派驻2名专区民警、8名辅警,并由专区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进一步有效的协调处理社区的各项综治工作,社区成立一支由28人组成的治安协防队,24小时轮流驻扎在社区和各楼道,社区发案率遂年下降。S社区居委会成立了消防安全委员会,组建了一支30名义务消防信息员的队伍,消防岗负责每月定期对辖区商铺、楼道和公共消防设施进行检查。S社区治保会联合辖区各企业单位、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民群众共同开展治安联防工作,形成一股强大的群防群治力量,居民生活安全感和满意率高达98%以上。(二)广州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1.广州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现状S社区是广州市重点建设的核心区和重点区,流动人口的基本特性明显。从人员分布看,S社区流动人口分布广而散。有17929人,约占全部流动人口的2/3,锦绣和畅园社区最少,各约3千余人。从年龄、性别结构看,年龄在18岁以下占3%,18-30岁之间为38%,31«45岁之间为56%,46-55岁占2%,55岁以上为1%。女性比例为40%。从文化层次看,无文化或小学文化程度占33%,初中文化程度为46%,高中文化程度为17%(含中专、职高或技校),大专和大专以上为4%。从职业状况看,82.9%为务工人员。据公安机关人口统计资料显示,该区流动人口占82.9%;务农占0.2%;经商人员占3%;服务业占8.8%;其他占5.1%(“其他”类指非经济型流入人员、非正常就业或处于失业状况的外来人员)。据此,正常就业的流动人口约为94.9%。从居住情况看,住宿分散无序。流动人口在外租赁房屋的占85.6%,居住单位宿舍占6.9%,居住在其他场所的占7.5%。2.广州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首先,流动人□数量难以统计,出租房屋管理难度突出。目前在S社区到底有多少流动人口,难以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很少有人办理房屋出租备案,对未登记备案的没有任何制约手段,致使出租房屋管理困难。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大量出租房屋的登记备案更无法解决。其次,流动人□的文化技能不足,短期内很难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虽有提高,但多数仍为小学、初中文化,基本没有经历系统的职业专业技能培训,从技能结构看,普遍缺少一技之长,无技能人数占74.9%。因此在劳动力市场经常会发生流动人口找不到工作而用工企业或单位却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流动人口进劳动力市场求职成功人数只有33.88%。流动人口不仅要与城市劳动力竞争,而且还要与群体内部的其他劳动力竞争,一些人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返回农村,有的还处于“城市一农村”的两难选择当中。再次,流动人□的生活质置普逋低下,矛盾相对突出。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工作稳定性差,收入不高的现象。有78%的流动人口表示每周周末基本上不能休息,52%的流动人口对目前的收入现状感到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其次,居住条件不理想。流动人口自己租住的为83%,—家人住在10平米以下的有14%,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与生活同居一室,人多杂物更多,另外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有72%表示文化娱乐消费占总开支的比例在10%以下,有23%表示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业余生活中看电视的有63%,其它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主要有打扑克、逛街、看录像等。流动人口如果在城市生活难以为继,就会形成城市中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力量。2006年流动人口犯罪人数占全部流动人口的0.6%,但却占全部犯罪人数的80%多,其中主要为侵财型犯罪。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制约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社区新老居民的融洽度不高,和谐共建、融合共处尚有距离。政府的引导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优秀流动人口的典型树立比重不高,社区新老居民共建促进组织尚未建立,文化引导力度不强。流动人口受生活压力和自身素质的影响,很少参与社区组织或社区活动,新老两类居民缺乏沟通平台。44%的流动人口表示城里几乎没有朋友,只有14%的人表示有很多城里人朋友,流动人口一旦遇到困难,基本都是找同乡寻求帮助。城市居民对流动人口的偏见依然存在,尚有19%的流动人口认为城市人比较冷漠、傲慢、歧视或欺负农村人。五、实现S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新模式的思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S社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模式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要以“善治”思想理念来指导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坚持“同一管理、同一服务”,共同发挥S社区社会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促进S社区流动人口融合。(一)加强流动人口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流动人口工作机制S社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流动人口发展的规章制度,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更加完善,以实现流动人口工作无缝隙管理。以基层政府组织和城市社区为基础,充分整合社会现有资源,建立并完善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网络。加强对社区专管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解决社区专管员力量过于薄弱、人员数量和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作需要问题。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要按照1/300或者1/500的比例逐步配齐流动人口社区协管员,并将其纳入到政府的公益性岗位当中。(二)创新人口登记制度,强化流动人口的社会化管理S社区要剥离户籍上附带的各种义务和权利,改被动为主动,全面推行属地化管理和服务,使流动人员切实感受到一定的好处,使登记办证成为自我需求。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的诚信行为评估体系。根据流动人口在居住地工作时间的长短、表现、信用水平、教育技能及贡献,从规章上保证流动人口的守信者,在择业、职业技能提升和取得市民身份等方面有优先权,逐步逐层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综合考虑环境承载力,适时调控区域人口总量。(三)发挥多元主体共同作用,提高流动人口管理绩效强化S社区群众组织等主体的公共责任意识,通过建立有效的互动和反馈机制,使其针对社区居民的要求、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过程与结果作出负责而及时的回应,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挥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基础作用,加快S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市社区的参与、教育和互助功能,提高社区流动人口的主人翁意识和精神活力,培育流动人口与社区居民互敬互爱、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新型社区精神,促进城市流动人口尽快的融入到流入地的生活当中去。(四)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促进新社区人群融合共处促进流动人口向市民角色的转变,不仅要在制度层面上转变流动人口的户籍、地域与职业等外在因素,而且还要在微观层面上转变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内在因素。要引导广大流动人口全面熟悉了解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环境,促进新老居民在共同建设、互相学习中融合。首先,要加强典型引导,提高优秀流动人口在劳动模范等各类先进评比中的比重,通过典型引导,进一步激发流动人口融入社区,提高流动人口的归属度。其次,要加强自治组织引导,积极培育社区新老居民共建促进会,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