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18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18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18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18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街中学高2023级高一上期第三学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材料一:宋代文学一个较典型的特征,是哲学的艺术化与艺术的哲学化。在宋学兴盛的背景下,士大夫文人对“性命”“心源”“情性”“道德”等人之生命的发生原理与终极意义的领会,以及对自身道德涵养的极高要求,决定了其人格精神更易于流向纯粹的诗性和审美,并成为推动宋词雅化的原动力,体现着形而上的人格精神对宋代审美与艺术活动的影响。宋词雅化在北宋已有较高的完成度,特别是“东坡范式”的创生,对词史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当时的历史环境看,无论是苏轼,还是他之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后来者黄庭坚,他们对词表达功能的拓展都与政治影响下个人际遇的改变密切相关。这实际上是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语境下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穷达之际如何自处,进退之间如何在精神上达成真正的平静和自由,是他们始终关注的修养课题。“清风明月”是欧阳修中后期的典型词境:“无风水面琉璃滑”“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目之所见,也是心之所向,是作者主观审美偏好的反映,这种澄明之境恰是欧阳修清明自适的内心世界的镜像。苏轼和欧阳修在对词的认识和审美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在对词的雅化上,又不约而同地沿着扩大词表现功能的道路前进,创作了大量雅词,共同塑造着宋代士人的人格意象。苏轼有着和“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相近的体悟,可概之为对“适”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些词句中流露出顺化自然、随缘放旷的生命情调,同样带有一种人生沧桑感。这种“适”和欧阳修的“闲”一样,都是经历过人生沧桑的士大夫试图以静观外物、身与物游的方式来明辨思理,达成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欧阳修的“清风明月,幸属于闲人”,是他在贬谪后的沉淀;苏轼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他在乌台诗案后痛定思痛的体悟;而黄庭坚在经历《神宗实录》案风波后,则锤炼出“断虹霁雨”的词境:“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断虹霁雨”词境不免令人联想到黄庭坚关于人格气象的诗性喻说——“光风霁月”。《濂溪诗序》云:“(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句话经南宋理学家李侗点出,“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遂成形容人格气象的经典表述。“光风”是雨雪初晴之时吹拂云开雾散的风;“霁月”是雨雪止息、天空放晴后明净的月色。“光风霁月”形容的是雨雪放晴后天地清朗、万物澄净的状态,以此形容人格气象,既显示了悟透人生的通脱感和释然感,又蕴含了厚重的人生沧桑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断虹霁雨”的词境更多课件教案视频等优质滋源请家威杏MXSJ663可作为“光风霁月”的人格气象在文学创作上的参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士大夫文人在文学与道德层面通而为一的同构。宋词雅化实质上是宋代士人遵从正统文化秩序、恪守道德伦理、完善人格修养而做出的审美价值判断。宋代士人将经过人生波折的洗礼而达成的人格精神,以艺术化、审美化的方式展现于创作实践,诗意展现了宋代士人努力探索精神出路的复杂情感变迁。(摘编自陈莹《从“清风明月”到“断虹霁雨”——北宋雅词中士大夫人格精神的诗性表达》)材料二: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手段是“以诗为词”。所谓“以诗为词”,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诗的有关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即创作技法方面的要求;二是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即针对创作主体方面的要求。所谓“诗人之雄”,就是士大夫固有的志向,包括体现传统儒学所倡导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苏轼呼唤“诗人之雄”,就是要求词人像诗人一样,以词言志。以诗为词的实质,是要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依赖于音乐传播的歌词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或者说把“歌者之词”变为“诗人之词”。由此看来,关于苏轼对词的雅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首先,是创作技法上的雅化。苏轼将诗的创作技法引入词中,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增加了词的抒情性,使词具有了诗般典雅庄重的语言。其次,是词体的雅化。这包含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创作心理的雅化。他倡导小词出诸“诗人之雄”,改变晚唐五代以来传统的出于戏谑、娱乐的心理而作词的状况,而以士大夫固有的志向、浓重的道德责任感与真挚的历史使命感取代之。二是创作内容的雅化。苏轼将诗中经常表现的政治、历史、道德、哲理的内容带入词中,纠正了传统艳词片面追求词的形式美的偏颇,使词文学第一次达到了真(历史、哲理)善(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美(娱乐)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达到了个体价值(审美、抒情价值)与社会价值(真、善)的比较完美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对儒家诗教很大程度上的回归。苏轼以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实际上已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为南宋词坛从文化层面的深度崇雅贬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词的雅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摘编自高云斌《从唐宋词雅化进程看雅词的内涵》,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代士人的人格精神趋向诗性和审美,这与宋代士人对其道德涵养的更高要求密切相关。B.“东坡范式”作为士大夫人格精神的一种诗性表达,推动了宋词雅化的进程,影响深远。C.苏轼与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上渗透了对人生的理解与参悟,在艺术创造中寄寓了人格精神。D.李侗对黄庭坚的文学成就及道德修为给予高度评价,以“光风霁月”来形容其人格气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表达功能的拓展,为北宋士人在党争和贬谪的语境下,面对穷达之际、进退之间的选择进行人生思考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B.苏轼和欧阳修的词分别表现出“适”与“闲”的境界,其中有词人主观审美偏好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追求主体精神绝对自由的努力。C.苏轼认为,词应该像诗一样承载士大夫的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他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就使词完全突破了音乐对它的束缚。D.苏轼用具体的创作实践履行了自己的词学主张,不仅使词在北宋完成了雅化,实际上也倡导了南宋词坛的雅化精神,其历史性贡献不容忽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诗词名句不符合“诗人之雄”特质的一项是(3分)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B.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C.到而今、鱼雁沈沈无信,天涯常是泪滴。D.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4.请简要概括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6分)5.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被誉为“千古绝唱”,请结合材料二中关于宋词雅化的相关论述,谈谈这首词如何体现了宋词的雅化。(4分)(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小题。劈破玉(有删节)张一弓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哄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①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父亲唯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近。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注】①蒺藜:多生道上及墙上,叶布地,子有刺,状如菱而小。古谚有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云:“种蒺藜者得刺。”文中却是:“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戏曲演出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凸显了父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B.H大学在战乱中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这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C.溃逃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因而不免自惭形秽。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而不得,后来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暂时放弃寻找,情节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7.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笑星”接连念出一系列不可能出现的状况,让人发笑,体现出荒诞派的风格。B.念词折射出人的命运带有不可预料性,父亲寻找“劈破玉”的过程可与之呼应。C.“笑星”荒诞的念词与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生发的感慨。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反映出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所蕴含的哲理。8.叙述视角是指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的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4分)9.假如你将来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文中“父亲”身上得到哪些启示?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曹彬,字国华,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显德五年,使吴越,致命讫即还。私觌①之礼,一无所受。吴越人以轻舟追遗之,至于数四,遂受而籍之以归,悉上送官。世宗强还之,彬始拜赐,悉以分遗亲旧而不留一钱。七年,将伐李煜。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彬曰:“余之疾非药石所能愈,惟须诸公诚心自誓,以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则自愈矣。”诸将许诺。明日,稍愈。又明日,城陷。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左右密谓彬曰:“煜入或不测,奈何?”彬笑曰:“煜素懦无断,必不能自引决。”煜之君臣,卒赖保全。初,彬之总师也,太祖谓曰:“俟克李煜,当以卿为使相。”副帅潘美预以为贺。彬曰:“不然,夫是行也,仗天威,遵庙谟,乃能成事,吾何功哉,况使相极品乎!”美曰:“何谓也?”彬曰:“太原未平尔。”及还,献俘。太祖谓曰:“本授卿使相,然刘继元未下,姑少待之。”既闻此语,美窃视彬微笑。上觉,遽诘所以,美不敢隐,遂以实对。上亦大笑,乃赐彬钱二十万。彬性仁敬和厚。遇士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奉入给宗族,无余积。平蜀回,太祖从容问官吏善否,对曰:“军政之外,非臣所闻也。”固问之,唯荐随军转运使沈伦廉谨可任。知徐州日,有吏犯罪,既具案,逾年而后杖之,人莫知其故。彬曰:“吾闻此人新娶妇,若杖之,其公婆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吾故缓其事,然法亦未尝屈焉。”(节选自《宋史·曹彬列传》,有改动)[注]①觌(dí):相见。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B.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C.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D.煜与百余人诣军门请罪/彬慰/安之待以宾礼/请煜入宫治装/彬以数骑/待宫门外/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两种器皿,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本文为其本义。B.显德,后周太祖年号。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明朝以后皇帝多仅有一个年号。C.籍之以归,文中指曹彬将馈赠登记清楚后带回来,表明他没有意愿占有这份馈赠。D.居,文中是担任的意思,与《琵琶行》中“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居”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曹彬为官清廉,坚持原则。再三拒绝吴越人赠送的礼物,迫不得已接受也全部上交,皇帝强行将礼物还给他,他才拜谢皇帝恩赐。B.曹彬为人低调,不居功。打败李煜后,宋太祖要任命他为使相,曹彬认为不是自己的功劳,拒绝担任,于是太祖赐他二十万钱。C.曹彬为官谨慎,小心应对皇帝提问。平定后蜀回朝后,宋太祖问及官吏的好坏优劣,他以不知道军政之外的事拒绝,不说一句闲话。D.曹彬仁和谦卑,尊重他人。在路上遇到其他官员,他必定领着车子避让;小官前来汇报事情,他定要穿戴整齐后才召见。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城垂克,彬忽称疾不视事,诸将皆来问疾。(2)其公婆必以妇为不利,而朝夕笞詈之,使不能自存。14.有人评价曹彬“宅心仁厚”,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这一品质的具体表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一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引: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释】: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称赞画中山石嶙峋高峻、幽竹依傍而生,画面明净清幽,却又生出一种亲密美好的无限意境。B.画家画完竹石,又添牧童骑牛图,一童稚一衰老,将空间美和时间美和谐于一处,意态情趣倍生。C.无论是牛角于石还是残于竹,皆是作者所不愿见,这种油然的心境也是侧面盛赞黄、李画技高超。D.石、竹、牧童、老牛四者精妙的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16.请结合诗文并序言,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和情感?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去实现的。(6分)(三)情景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高望远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在《登高》诗中抒发的却是“,”的悲苦和孤独之情。(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态度的句子“,。”(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出了周瑜儒将的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第II卷表达题(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农村一直不是、艺术家笔下的“桃花源”,反而是苦难的土地、悲惨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未来。(

)农民从农村逃逸,进入城市,这是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核心主题。农民对乡村的逃逸,就是对土地的逃逸,对苦难的逃逸,对命运的逃逸。农民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但是到了二十世纪中期,令人的诗意生活又再度出现在了中国的乡村——通过抽离变质机体的方式,满怀激情地“新社会”的新思想。作家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描写乡村风物,从而凸显新社会的秩序和伦理——这更多是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在起作用。优美叙述和现实生存状况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这些“诗意乡场”的叙事背后,不乏残酷的社会现实:斗争、枪杀、饥饿、孤独、歧视、死亡。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也绝不是耿耿于怀讴歌界线 B.也绝不是心驰神往讴歌鸿沟C.从来不是心驰神往赞颂界线 D.从来不是耿耿于怀赞颂鸿沟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对于农民来说,城市反而是一个能够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B.对于城市来说,那里反而是一个能够给农民带来美好生活的“桃花源”。C.城市对于农民来说,反而是一个“桃花源”能够带来美好生活。D.农民对于城市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