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历史(福建A卷)(全解全析)_第1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历史(福建A卷)(全解全析)_第2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历史(福建A卷)(全解全析)_第3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历史(福建A卷)(全解全析)_第4页
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历史(福建A卷)(全解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A卷)

历史•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

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华夏王朝文明的开启就在二里头时代,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它在内部高度发

展的同时,向四围发射出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显然,更大范围的这种文化

的远播,不是靠军事推进和暴力输出,而是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二里头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形成期B.中国王朝不借助于武力征服实现统一

C.“中国”是地域与文化结合的复合概念D.华夏文明明显优越于周边的其他文明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学者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它凭借其软实力的巨大张

力向四周发射超越自然地理单元和文化屏障的强力冲击波可得出“中国”是地域与文化结合的复合

概念,C项正确;材料说明华夏王朝文明的开启在二里头时代,而非二里头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最早

形成期,排除A项:中国王朝不借助于武力征服实现统一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华夏文

明和周边其他文明的比较,排除D项。故选C项。

2.墨子批评儒家“寿天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的主张,认为这会导致“群吏信之,

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息于从事”。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儒家“知命论”的误解。下列儒家言论

中能为该学者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B.“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C.“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D.“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固有天命,不可损益”“群吏信之,则怠于分职:庶人信之,则怠于从事”可

知,墨子认为儒家服从天命,这会导致官吏和百姓怠于职事,缺乏进取精神。”从天而颂之,孰与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强调人要控制天命并利用它,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作

为反驳墨子批评儒家的依据,C项正确;“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体现了安于天命,不能作为依据,

排除A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强调的是修养论,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汉成帝(前33年一一前7年在位)时,有官员上书日:”诸侯大者乃食数县,汉吏制其权柄,不

得有为,亡(无)吴、楚、燕、梁之势。”这说明,当时()

A.王国问题十分严重B.官僚集团力量恶性膨胀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D.郡国并行制度开始解体

【答案】C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成帝时期,大点的诸侯国才辖儿个县,而且还要派汉吏对其进行牵制,

这样再也难以形成汉初吴、楚、燕、梁等诸侯国割据称雄的局面了。再联系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的史实,可以判断当时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已经基本解决王国问题,排除A

项;材料并未体现官僚集团的发展问题,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

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

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图甲宋代捶丸纹画像砖图乙宋代童子捶丸图陶枕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娱乐活动形式D.冲击了等级观念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史料显示,宋元时期,包括皇帝、官员、平民在内的各个阶层的人都喜爱

捶丸活动,表明捶丸活动拥有广泛社会基础,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捶丸活动是由汉族传入少数民

族或由少数民族传入汉族,不能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提及各阶层都喜爱捶丸活动,

不涉及其他娱乐活动情况,仅凭此不能得出影响娱乐活动形式,排除C项;各个阶层的人都喜爱捶

丸活动,并不意味着阶级差别的淡化,排除D项。故选A项。

5.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秦、汉、唐、宋先后有7位皇帝进行封禅,以证本朝“受命应

天”。而明清两代却无一帝王封禅,明成祖以“在德不在封禅”驳回朝臣提议,清乾隆帝抨击封禅

之举乃“矫诬(虚妄)侈大之事”。这一变化反映了明清时期

A.宗教迷信思想淡化B.君主集权体制空前强化

C.理性务实政风形成D.以德治国观念得到实践

【答案】B

【详解】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的皇帝认为封禅无助于国家的统治和治理,对于封禅的提议予以回

绝或抨击,说明此时君主专制加强,无需借助封禅彰显帝王权威,B项正确;明清时期的宗教迷信

思想并没有淡化,排除A项;明清时期没有皇帝进行封禅是因为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理性务实政

风的形成和实践以德治国的观念,排除CD项。故选B项。

6.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

绪,绝不断线”的观点。甲午战争后,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

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上述材料

反映了()

A.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B.国民教育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

C.反专制与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D.革命派致力于推翻清王朝统治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梁启超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建立起一个现

代民族国家”,得出近代以来,资产阶级维新派致力于培养国民的国家意识,资产阶级革命派呼吁

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些都促进了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形成,A项正确;材料提及梁启超致力于培养

国民的国家意识,不能反映国民教育开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民族国家,未提及维新派和

革命派的反专制主张,排除C项;材料提及革命派要求建立一个现代国家,仅凭此不能得出革命派

致力于推翻清王朝,排除D项。故选A项。

7.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出版了《日军之友》等日文期刊,其报道立场明确:

对德、意、日等轴心国加以揭露和瓦解,包括军事败退、经济困局等;对美、苏、中等反法西斯同

盟国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此类报道的出现()

A.推动了文艺工作的自由发展B.服务于中共统战工作

C.满足了群众的精神生活要求D.表明舆论战受到重视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出版了《日军之友》等II文期刊,

其报道立场明确:对德、意、日等轴心国加以揭露和瓦解,包括军事败退、经济困局等;对美、苏、

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可知,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舆论宣传

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推动文艺工作自由发展的信息,排除A项:此时

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抗「I时期,不属于中共统战工作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满足群众精神生

活要求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观察如表,从总体上看,其揭示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时间调整主要内容

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农业社会主义改

1953年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农业集体化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

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

后任制自负盈亏

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C.要不断适应生产力状况D.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1950年到1978年以后,农村生产关系不断调整,其主要目的是适应生

产力状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C项正确;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

生产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表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是为了不断

适应生产力状况,排除ABD项。故选C项。

9.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新者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碍,号召“家庭

革命”。一些读书人甚而设想“废婚毁家”,由公产、公育、公养、公恤等社会制度来履行原本由

家庭承担的责任。上述思潮的产生表明()

A.辛亥革命强化民主共和观念B.五四运动促进民族觉醒

C.工业化增强了经济自立能力D.民族危机引发思想震荡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趋新者主张国民以爱国为先、为重,视家庭为爱国之障

碍”可知,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思想界主张以爱国为先,说明民族危机引发思想震荡,D

项正确;材料强调家庭革命,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排除A项;五四运动强调反帝爱国,强调社会

革命,不符合家庭革命,排除B项;材料强调20世纪初思想的变化,并未体现经济自立能力,排

除C项。故选D项。

10.下图是1992〜2012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变化折线图(单位:亿元)。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企业经济结构发生改变B.对外开放提升企业积极性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D.进出口贸易得到政策支持

【答案】C

【详解】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92-2012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结合所学

可知这主要得益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体制的逐

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C项正确;企业结构的改变,

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对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但这只是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股份制改革属于C项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内容之因此C项比A项更符合题意,排除A项:1978年以后中国就

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并非1992年开始实施的新政策,不是1992年以后中国货物进出

口总额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仅凭政策支持中国进出口贸易不可能实现长期快速发展,

解决体制问题才是关键,排除D项。故选C项。

11.古代雅典宗教多神的特征使各神之间有一种十分微妙的制约关系,当然这种制约特指对某一个

或某几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神的制约。正是由于这种制约通过人们对神灵的崇拜逐步渗透到人类

社会当中。据此可知,古代雅典宗教中的这一特点()

A.助推民主政治的形成B.促进公民意识的萌生

C.加速城邦体制的衰落D.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当然这种制约特指对某一个或某几个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神的制约。正是由于

这种制约通过人们对神灵的崇拜逐步渗透到人类社会当中”可知,占代雅典宗教多神,存在制约关

系,影响了人类社会,助推民主政治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制约,与公民意识无关,排除B

项;宗教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城邦民主的形成,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奴隶主特权的保护,排除D

项。故选A项。

12.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创建了三级会议。第三等级是“一切不属于贵族的人,统称为‘平

民’”,其中包括金融家、港口的船主、城里的富商、律师、医生、教授、雇工作坊主,甚至包括

手工工匠、帮工等。这表明()

A.城市利益得到重视B.城市自治兴起

C.王权开始高于教权D.议会制度确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级会议的主要成员是“平民”,由“金融家、港口的船主、城里的富商、

律师、医生、教授、雇工作坊主,甚至包括手工工匠、帮工”组成的城市市民代表是三级会议的主

要成员,当时能够出现对政治产生影响的三级会议,说明市民阶级的力量壮大,国王开始重视市民

阶级,城市利益得到了重视,A项正确;公元11世纪以后,法国市民们利用分裂割据,王权与各封

建主矛盾尖锐的机会取得了城市自治权,城市自治兴起,排除B项;14世纪初的法国,教权高于王

权,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现代意义上的议会民主制可追溯到18世纪的英国,材料未

涉及“议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3.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i

14001500160017W1750

458911$140

2242M292402508

74S2909090

30411510

373446486671749

A.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众劳动人口B.全球航路开辟影响世界各地人口变化

C.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稳步增长D.贸易重心转移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

【答案】B

【详解】1500年以后,世界各大洲人口逐渐发生变化,其中美洲、非洲人口下降,而欧洲、亚洲人

口上升,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之后,殖民活动使得美洲土著大量死亡,而黑奴贸易使得非洲人口

流失,同时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欧亚,促进了上述地区人口的增加,B项正确;奴隶贸易使得非洲

人口减少,排除A项;1765年工业革命发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亚洲人口增加的主要

原因是高产作物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14.18世纪初,法国城市中,其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

常人家,乡村生活总体上还保持着传统面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这反

映出法国()

A.政体转型推动了经济发展B.物种交流改善了人们生活

C.工业革命推动了科技进步D.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

【答案】D

【详解】18世纪初,法国城市“面包填饱肚子不成问题,牛奶、肉类、糖、咖啡等食品开始进入寻

常人家”,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乡村农民们的生活水平不及城市,随着对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的了

解,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俗等有了些变化,说明法国城乡近代化出现不平衡性,D项正

确;1789年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推动政体转型,排除A项;材料强调城乡差别,与物种交流无

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工业革命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5.以下漫画由美国人托马斯•纳斯特创作于1881年。漫画中,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漫

画下方写着“流血的红海”,漫画中间写着“痛苦的湖”,远处的“狮身人面”、金字塔默默注视

着这一切。该漫画()

A.反映了欧洲殖民者瓜分非洲B.讽刺美国干涉非洲国家事务

C.谴责英法在埃及的殖民争夺D.表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英、法两国士兵持枪相对而视”“流血的红海”“痛苦的湖”“狮身人面”“金

字塔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可知,该漫画谴责英法在埃及的殖民争夺,英法殖民战争使埃及遭受沉重

的灾难,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英法在埃及的殖民争夺,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

体现美国干涉非洲国家事务,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D项。

故选C项。

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

展览国展览地点要展品

美国莫斯科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

苏联纽约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

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

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美国在莫斯科展览的主要

展品多是贴近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说明美国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

渗透冷战,苏联在美国举办的文化交流中展览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其意图是在重工业方面遏

制美国,说明苏联在冷战中注重运用文化交流渗透冷战,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影响和效果,

得不出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美苏两国,不能证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

一步加快,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的重工业情况,不能得出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排

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8分)下表为北宋初年宋太祖采取的部分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颁行时间举措出处

964年始置诸道转运使以总利权马端临《文献通考》

始令诸州自今每岁受民租及莞榷(政府对盐、铁、酒的专卖)之课,

964年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官乏车牛者,僦(租赁)于季素《续资治通鉴长编》

民以充用

965年诏诸道当辇送上供钱帛等舟车,并从官给,勿以扰民李素《续资治通鉴长编》

973年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中央管理财物的机构),毋得妄有支费马端临《文献通考》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宋太祖上述举措做出合理的解释。(8分)

【答案】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武将跋扈,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造成政局动荡。五代先后历五

十三年,换了八个姓十三个皇帝,主要是军事将领举行兵变造成的。宋太祖赵匡胤也是靠掌握军权

而夺取皇位,建立北宋,即位后迫切需要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北宋将兵权收归中央,派

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为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提供了可能。北宋

设置转运使,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去留下少量应付日常开支外,全部运送至开封,削弱地方经

济割据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强集权,利于巩固统一。

【详解】根据材料,宋朝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结合所学,

这些举措是出于加强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可从必要性、可能性、历史影响等

方面进行解释。必要性方面,从北宋建立背景及建立方式的角度阐明北宋迫切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可能性方面,北宋建立后削弱节度使的军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具备了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的可能;历史影响方面,设转运使削弱了地方经济割据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于巩固统一。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

18.(20分)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代世界的希腊、腓尼基、罗马到近代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在欧洲的文化

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

夺海洋中的无限利益。除了欧洲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

的世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

要途径。

——摘编自刘家沂《中西方海洋文化比较》

材料二中国并非内陆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古代不乏向海洋谋求民生利益的卓越人物,但

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较少侧重航运的展开。中国古代交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

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

于海洋之前。明朝时期的郑开阳在《海防图论》、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提出“经略海上”的构想,

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成就与局限》

材料三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

肩者,何其寡也。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达•伽马)

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

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

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新航路的开辟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

的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经略海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3)“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被称为世纪三问之一,请结合所学回答“梁启超之间”。(4分)

【答案】(1)特点:海洋与商业贸易紧密结合;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海洋文化广阔,具有

世界性。

作用: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相对孤立

状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特点: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重陆地交通,轻海洋交通;先河川,后海洋;海洋战略以近海

防御为主。(任三点)

影响: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

方列强的侵略。

(3)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了财政负担,未能持续。其实

质上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详解】(1)特点:根据''在欧洲的文化中,海洋总是与商业贸易紧密相连。”得出海洋与商业贸易

紧密结合:根据“实际上由古至今,各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根本出发点都是源于争夺海洋中的无限利

益。”得出海洋文化中包含掠夺和殖民等;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的世

界市场。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广阔的殖民地,海洋迅速成为了创造财富和扩张领土的一个重要途

径。”得出海洋文化广阔,具有世界性。作用:根据“新航路的开辟更是把贸易范围扩大到了更广阔

的世界市场”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

间相对孤立状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2)特点:根据“但他们主要着眼于鱼盐之利”得出重视鱼盐之利等海洋开发:根据“中国占代交

通事业中,侧重点是在陆上而非海上,海洋交通未能提到国家兴亡的高度。”得出重陆地交通,轻海

洋交通;根据“虽然中国古代祭祀活动中,人们没有忘记祭水,但河川总是置于海洋之前。”得出先

河川,后海洋;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标。”得出海洋战略

以近海防御为主。(任三点)影响:根据“但主要也是集中在近海,而且主要出于防范倭寇侵扰的目

标。”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促进了近海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抗击了倭寇侵扰;忽视海权意识,使近

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3)根据所学,可从当时中国远航的目的、及国家经济基础等方面理解,可得出郑和下西洋的主

要目的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国家带来r财政负担,未能持续。根据所学可得出其实质上

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致力于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

万象的史诗巨著。本书译者之一邵旭东说,在弗兰科潘的“世界新史”架构中,那些“路”都是些

值得大书特书的,他选择了从多线程的“路”来观察世界历史,将世界史重新组合成一个与时俱进

的完整体系。下表为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一章:丝绸之路的诞生第十一章:黄金之路

第二章:信仰之路第十二章:白银之路

第三章:基督之路第十三章:西欧之路

第四章:变革之路第十四章:帝国之路

第五章:和睦之路第十五章:危机之路

第六章:皮毛之路第十六章:战争之路

第七章:奴隶之路第十七章:黑金之路

第八章:天堂之路第十八章:妥协之路

第九章:铁躇之路第十九章:小麦之路

第十章:重生之路第二十章:纳粹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所学知识,对目录中学者提出的"路"谈谈你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

解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见解: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东

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传到亚、

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也通过陆海两条丝路引进

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沿着丝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各民

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物种和文化等剧烈的交流和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综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带领我们用全球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浓缩的世界。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部全新的世界史》的目录共涉及二十章线程的“路”,结合目

录和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丝绸之路的

概念、发展历程、影响等方面展开阐述,即见解: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是

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占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占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

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传到亚、非、欧洲,

丰富/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也通过陆海两条丝路引进r国外的优

良马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