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_第1页
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_第2页
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氯沙坦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发现了肾精-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这参与了动脉硬化(as)的病理过程。然而,ras的主要成分是血管紧张素(a),它促进了单核细胞产生单核细胞趋势的形成。这提出了参与高等教育疾病的新观点。近年来,国外学者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angiotensinⅡonetypereceptor,AT1R)拮抗剂氯沙坦治疗AS的试验研究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氯沙坦具有抗AS的作用,但国内外的报道结果差异较大。为进一步探讨氯沙坦对AS的疗效,我们用氯沙坦对兔的AS模型进行治疗与观察,报告如下。试验处理与检测实验动物新西兰雄性大白兔24只,体重1.5kg左右,由上海仁济医院动物房喂养。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24只新西兰大白兔购自上海陈行动物实验场,对兔行动脉内膜损伤术。方法为:2%戊巴比妥钠2ml/kg,经耳缘静脉麻醉,常规消毒,分离右股动脉,结扎其远端,阻断近心端血流,切开动脉前壁,向近心端插入4F-Fogarty球囊导管,在导管的后方连接盛有0.4ml生理盐水的1ml注射器,将球囊插入左心室,然后回撤到离主动脉瓣0.5cm处,扩张球囊,拉回导管至股动脉处,回抽注射器,重复三次,取出导管,结扎动脉,缝合皮肤。24只兔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Ⅰ)、高脂饮食加氯沙坦(25mg·kg-1·d-1)组(Ⅱ)及正常对照组(Ⅲ)。高脂饮食为除基础饲料喂养外,每天加胆固醇1g,猪油10g,高脂饲料喂养4个月。血管形态学检查采用德国远东蔡司公司KS400图像分析系统分别测定兔动脉内膜、中膜的厚度与面积及各种比值。巨噬细胞免疫组化兔主动脉石蜡切片经脱蜡和水化后,用1%的胰蛋白酶在37℃下消化20min,PBS洗3次,每次5min,然后用3%的过氧化物酶浸泡20min,PBS洗3次,加一抗,4℃过夜,PBS洗3次,加酶标二抗,37℃作用30min,PBS洗3次,加DAB显色3~5min,观察结果。然后用苏木素套染,常规脱水,甘油明胶封片。一抗为小鼠抗兔单核巨噬细胞抗体(RAM11),购自DAKO公司;二抗为酶联羊抗小鼠抗体。DAB显色试剂由博士德公司提供。每组选择5例,采用德国远东蔡司公司KS400图像分析系统,对巨噬细胞阳性面积进行半定量分析(巨噬细胞阳性面积表达率为巨噬细胞阳性面积/内膜面积)。血脂测定采用酶学方法,单位以mmol/L表示。血管主动脉组织AII的测定采用放免法。将主动脉组织用冰冷浴的0.9%NS冲洗,称重,剪碎,移入2ml0.1mol的醋酸中,95℃水浴10min,冷却后制成匀浆,4℃离心12000转,20min,上清液冷冻干燥后待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AII的含量以pg/g组织表示。统计学处理方差分析,t检验。对血管内皮及中膜面积的影响各组血脂水平的变化血浆甘油三酯(trigly_cerides,TG)和胆固醇(cholesterol,Ch)喂养前三组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4个月喂养,高脂组、氯沙坦组的TG及Ch均明显高于开始时的水平(P<0.05,P<0.001),而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附表)。氯沙坦对血管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对照组的血管内膜光滑,光镜下可见内皮细胞呈条索状分布,未见AS改变。而高脂组的动脉内膜增厚、凸凹不平,光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泡沫细胞,呈空泡状,内皮细胞大部分已脱落,少数残存内皮细胞分布不规则;中膜明显增厚,内弹力板断裂。氯沙坦组动脉内膜亦有不规则的增厚,并能看到分布不均匀的脂纹,但AS程度较高脂组减轻,光镜下发现内膜增厚,有泡沫细胞存在。氯沙坦对血管内膜及中膜面积等参数的影响氯沙坦组的内膜厚度(0.29±0.08mm)及内膜面积(1.97±0.55mm2)明显小于高脂组的内膜厚度(0.54±0.11mm)及内、膜面积(4.34±1.14mm2)(P<0.01);内、中膜面积之比(51.99±18.41)及内、中膜厚度之比(0.68±0.22)亦小于高脂组内、中膜面积之比(107.32±26.52)及内、中膜厚度之比(1.31±0.27)(P<0.01)。氯沙坦对巨噬细胞表达的影响对照组血管壁几乎看不到巨噬细胞;而氯沙坦组的巨噬细胞阳性面积(16.54%±4.39%)低于高脂组(22.08%±1.83%)(P<0.05)。主动脉组织AII的含量高脂组动脉壁AII的含量(63.57±7.67pg/g)明显高于氯沙坦组(42.82±10.44pg/g)及对照组的含量(34.10±2.59pg/g)(P<0.05)。抗as的作用RAS、高脂血症等许多因素均与AS的发病有关,但AS发病的详细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目前治疗尚无十分有效的药物。因AS的发病具有慢性、隐匿性及逐渐进行性加重等特点,而且在AS形成脂点脂纹的早期,临床上一般无任何症状,往往易被忽略;待到纤维斑块形成或复合病变形成后,病人因血管狭窄导致冠脉供血不足出现症状时,血管的硬化已十分明显,病变已很难逆转。故积极探索有效的药物并早期治疗,以逆转或阻带AS的病理过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外学者在高脂饲养的猴、仓鼠、兔、猪及高血压易感鼠的AS模型中应用ACEI,如开搏通等能明显降低AS的程度。但对AT1R阻滞剂的研究较少,且有些学者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氯沙坦治疗后TG及Ch并无明显差异,而其内膜直径及内膜面积明显低于高脂组,内膜与中膜面积之比亦低于高脂组,表明氯沙坦有明显的抗AS作用。有学者发现氯沙坦(25mg·kg-1·d-1)能减轻兔AS的程度;有学者用低剂量氯沙坦(10mg·kg-1·d-1)并未见效。我们认为氯沙坦在AS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氯沙坦的剂量不同可能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剂量可能对AS的治疗是无效的。AS的病因异常复杂,高脂血症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近年RAS与AS发病关系的研究倍受国外关注。RAS不仅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组织中亦有AII的存在。目前认为动脉组织中的AII对AS的形成更有意义。AS血管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均合成AII,AII可促进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抑制单核细胞的移动,还可促进单核细胞产生MCP-1,进而使单核细胞移行于内膜下,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促进AS的发展。本研究发现,高脂组的主动脉组织AII明显高于氯沙坦组及对照组,而氯沙坦治疗后AII明显减少,与国外的报道基本一致。说明氯沙坦可减少组织AII的形成而起到抗AS的作用。氯沙坦减少AII的原因可能与泡沫细胞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