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的两种佛教思想_第1页
论翻译的两种佛教思想_第2页
论翻译的两种佛教思想_第3页
论翻译的两种佛教思想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翻译的两种佛教思想

真谛和玄奘的佛教基础是阿摩罗知识和阿罗亚知识。以阿赖童识为中心的世界观阿摩罗识是真谛学说之根基。阿摩罗识即真实世界的本体。阿黎耶识与阿陀那识则组成现实世界的本体。阿摩罗识与阿黎耶识、阿陀那识共同变现整个世界。在整个世界中,真实世界清净,现实世界染污;清净世界本有,清净世界被染污,遂有染污世界。染污必须加以清除,染污必须还原为清净,现实必须走向真实。因此,清净世界不仅是整个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整个世界的唯一目的。阿摩罗识也便成为真谛学说的根基。阿摩罗识是真实世界的本体。在真谛看来,一切诸法不出三性:分别性、依他性、真实性。现实世界由分别性依他性贯穿,真实世界则拥有绝对真实性。阿摩罗识拒绝名义二相,境智无别,构成对分别性和依他性的消解,具备绝对真实性,因此是真实世界的真实圣谛。现实世界乃似尘乱识颠倒变异,众生身处于这个被染污的虚幻世界里无慧无觉。阿摩罗识无颠倒无变异,它对治且能够对治此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进行消解,去除染污回归清净。真谛已将世界划分为两极,染污世界混沌迷妄,清净世界真实朗照。他的学说中无处不寄托着对染污世界的批判与超越,对清净世界的向往和膜拜。阿摩罗识即自性清净心,人们将对这样一颗心皈依和信仰。与之相应,阿黎耶识及阿陀那识则为现实世界的本体。首先,阿黎耶识是现实世界因果的依止。现实世界由分别性和依他性贯穿,由阿黎耶识变现。阿黎耶识即现实世界之自性。所以,阿黎耶识“造就”了现实世界。此染污世界乃阿黎耶识变现,一切三界六道四生皆由阿黎耶识所摄取。其次,阿陀那识是对现实世界能所的执持。由始至终,阿陀那识执着于对阿黎耶识的把持。阿陀那识即七识,相当于玄奘系统中末那识。阿陀那识的职能是执持阿黎耶识,看似与末那识相同,实则不同。阿陀那识并非末那识,而仅仅相当于奘系中阿赖耶识的执藏。因此阿陀那识才会与阿黎耶识共同成为现实世界的本体,染污的根源所在。阿赖耶识是玄奘学说之根基。阿赖耶识即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在奘系中,不存在严格的本体论思路,不承认本体与现象的划界,更不接受此岸与彼岸的区别。所以阿赖耶识是世界本源,却绝非世界本体。在玄奘看来,这个世界既是清净世界又是染污世界。染污必须被涤荡,染污世界必须再度提升为清净世界。去除染污不仅仅如“息见”之简捷,玄奘严承瑜伽行派思维逻辑,并不预设一个自性清净心去对治身在的染污世界,而选择无穷消解——用消解行为本身去消解,非利用一种已然实体化的概念去替代和遣除,此乃他与真谛的根本区别。所以,玄奘将内心的企划诉诸于“转识成智”,转有漏为无漏,转染污为清净。转是无穷转依,阿赖耶识正是转依“核心”。因此阿赖耶识便成为玄奘学说的根基。阿赖耶识是含藏整个世界的本源。阿赖耶识是一涵摄多义的概念。首先,阿赖耶识是整个世界的能藏、所藏和执藏。阿赖耶识意译即“藏”。能藏与所藏对立:一方面,阿赖耶识含藏一切种子,故又称为种子识,种子是所藏,阿赖耶识是能藏;另一方面,一切有漏又在阿赖耶识中熏习种子,阿赖耶识是有漏事物的“所熏”、“所依”,有漏事物为能藏,阿赖耶识是所藏。不仅如此,阿赖耶识又是执藏。七识将阿赖耶识执为自我,是为执藏。阿赖耶识是世界的能藏、所藏和执藏,所以是一切事物得以保持的自性和本源。其次,阿赖耶识不仅含藏有漏种子,亦含藏无漏种子。有漏种子与无漏种子同在阿赖耶识中。有漏事物熏习有漏种子,听闻正法熏习无漏种子。而且,熏习无漏又可细分为熏习本有无漏种子和有漏善性种子,本有无漏种子实质上即相当于阿摩罗识,但仅仅是相当,并不相同。这样一来,阿赖耶识概念也就同时涵摄了阿摩罗识的含义。真谛将阿赖耶识原初的丰富性拆解,分出另一概念:阿摩罗识,并将之实体化,使八识变为九识,在唯识立论处预设一新的“增长点”。而玄奘则对此作出修正,恢复阿赖耶识本身所应具有的复杂性,多重含义被重新统摄。阿赖耶识自然再度成为该派学说的根基。漏无漏同摄,转依成智从八识到九识,一场根本性的革命正悄然酝酿,这究竟会出现什么后果玄奘又为什么对此感到不满而要竭力修正我们认为,阿摩罗识的实体化瓦解了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首先,阿摩罗识拆分了八识系统的整一性。阿赖耶识与前七识,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之间存在良性的有机循环。在此循环中,无需设立一起点和终点,非断非常非一非异,无始无终而永世无歇,但阿摩罗识的实体化打破了此循环。如前所述,阿摩罗识是阿赖耶识中无漏的转依,阿摩罗识在阿赖耶识机体内将自身分化出来而成为终极。世界原本是一整体,含藏于阿赖耶识,但由于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的两立,世界分为有漏世界和无漏世界。有漏世界与无漏世界究竟为何关系在有漏识与无垢识之间,确存一怎样的关联显然,真谛并没有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他的改造只是初步变革,吸纳了如来藏一系的思路,而唯识学仍是他的立基。承认唯识学就必须承认本有与新熏的双向互动。无漏种子分为无为无漏种子和有为无漏种子,无为无漏种子本有,而有为无漏种子却需有漏了闻熏习,但有漏未尽净时,有为无漏种子如何熏习在奘系中,有漏无漏同摄一识,转依成为可能,有漏无为可依止有漏有为,一旦有漏无漏分离,各有存在依据。即在染净之间,玄奘用识来统摄,转识成智浑然一体;真谛用实体之心来超越,“一心开二门”,八识系统的整一性也随即被拆解。其次,阿摩罗识瓦解了八识系统的紧凑性。奘系中八识与前七识之间存在一种紧张,彼此相互见相;在九识系统中,此紧张被瓦解。九识系统中,阿摩罗识处于核心地位,其余各识含义皆因之而有所偏离。如阿陀那识。七识在八识系统中为末那识,末那与阿赖耶互为所依。七八识又共同成为前五识与第六识所依,八识系统单元间关联紧密。更何况七识被称为转识,还是从有漏转向无漏的中介。一方面,末那识认取阿赖耶识见分,执为实我,恒审思量,故有烦恼随烦恼与之相伴;另一方面,末那识又可成就平等性智,当染污被伏断,净识自然凸现。末那识不仅可以支撑阿赖耶识与前六识的桥梁,更可以是由识向智转依的有效中介。这就给八识系统带来一种内在紧张。然阿陀那识为本染污根,无法承担转依责任;执本识为我境,却未与本识建立互动关联。说到底,真谛系统正是因为要维护阿摩罗识之无上,余识成为附属,转依色彩均被彻底抹煞。八识系统由紧张而松弛,也便是此举必须付出的代价。从八识向九识转变,只能使唯识学走向真常唯心的如来藏系统。阿摩罗识即萌芽状态之如来藏。九识系统已为如来藏系统的成熟奠定了丰厚基础。唯识学的最终目标为清净。清净本身是一个复杂概念,或性或心,遂求舍染趣净。摄论树立阿摩罗识,亦追求自性清净。但两种清净却有别:一为性,世界本具净性;一为心,世界存在净心。清净本为性,圆成实乃本有之性而不离心。圆成实,染,净,三性皆为性,心之性也。真谛以阿摩罗识为心,为自性清净心,有心必有界,有无上清净法界。真谛清净由性而实体化为心,继而为界,实乃重大理论转捩和思路革命,使唯识学走向唯心论。唯识学和唯心论同是般若学之后建立的佛学理论。清净为性为心,出现于不同语境。事实上,清净即般若学“真谛”——性空的真实存在。般若与唯识,空有性相分为大乘两轮,貌似抵触,实则内贯。般若学关注有无。世有二谛,真谛有而俗谛无。性空的中道观:缘起性空,我空法空,非空非不空,空空如也。性空破除常我,破除此执障世界。真谛不可说,一旦被名言表述,有即为无有,不可说乃真谛存在之必要条件。然般若学究竟非“恶取空”,实以批判姿态又维护了真谛实有。唯识学关注净染。真幻净染乃其特别意指。在唯识学看来,不需要再怀疑真俗孰有孰无问题,真有已是立论基点。问题是真谛有,但真谛被染污,成为幻有。唯识无境,一切皆虚妄分别。与般若学直接唤醒众生说此世界不存在不同,唯识学推演出一套复杂的法相系统,来告白梦中众生,此世界究竟是如何变现。继而舍染趣净,无穷消解。真常唯心论则更有不同,尤重能否。唯心论对世界的把握全赖心,自信心能为一切。心在神人有无真幻净染之间自由摆渡。“一念迷,佛即众生;一念觉,众生即佛。”不再孜孜以求是真或净,而关注自身是否有一至真至净心,甚至扩大到是否于天地间能有一至有至在的我。真谛所为正是在从唯识论向唯心论漂移,虽其尚未全入唯心论“陷阱”。真谛消解八识系统的整一性和紧凑性,特拈出一阿摩罗识,看似已将完整世界打破,实则破中有立,是要用心来承托世界。当清净被实体化为九识中一识,为自性清净心,此心也便暗脱印度佛学源流,明变为中国化的足以摄真幻染净的心能。故阿摩罗识虽隶属法相唯识一系,但几乎无异于如来藏。与玄奘迥异,无论真谛初衷怎样,业已造成了一次唯识学中国化的革命。一阿赖童性对中国的意义唯识学历经坎坷,却有始无终。唯识学传入并非始于真谛。唯识学思想谱系在传播过程中所历真实学术背景如何印度佛学思想何以在中国被改变得面目全非可借助于对阿摩罗识与阿赖耶识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之不同的勘察,蠡测个中些许线索。从阿摩罗识到阿赖耶识,真谛自觉进行的中国化改造被玄奘制止,从此与中国化思维方式格格不入,稍纵即逝。文化交融难离悖论——妥协即放弃,坚持又是自灭,即如真谛者,迈出一步却又未完全迈出,仍旧是衰竭。我们认为,中国的与印度佛学的思维方式存在根本不同。阿摩罗识体现的中国化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和合,阿赖耶识坚持的印度佛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圆形批判。阿摩罗识体现的中国化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线性和合。天人合一是中国化思维方式不解的情结。天人合一不仅是人生理想境界,也是中国学者一贯的逻辑定式。此中不斥此岸与彼岸分别,但道器一元,体用如一,本末不二。道无他,器也;而器足以贯道、显道和体道。天人之间并不划定决然界限。心可统摄天地神人,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四方世界。故中国人选择人的内在超越,用心内在地把握此岸与彼岸世界,上下通贯,一如既往。阿摩罗识作为自性清净心,完全能够做到对现实世界和真实世界加以把握,恰似一种线性思维方式。它不需要借助逻辑的或消解本身的力量,而一味地追求内在自我本心的超越。印度的佛学思想则有不同。阿赖耶识坚持的印度佛学思维方式是一种圆形批判。这圆形并非圆之物理形状,而是一种全和绝对,一种无尽彻底的否定和消解。这种否定和消解不承认有与无,此岸与彼岸,经验、先验与超验的区分,以致于发动了一场对于整个世界的摇撼。现实世界不存在,不仅如此,可能世界也不存在,三界六道三千大千世界无非虚妄,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