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_第1页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_第2页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寒阴湿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他是从事农业的研究人员,但他比农民更像农民。他整天在红薯测试区工作了28年。他相继选育出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8个,累计推广面积3500余万亩,新增产值50多亿元。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他为“王科学”、“洋芋王”。他,就是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著名马铃薯育种专家王一航。马铃薯研究工作的贡献王一航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在中学读书时是班里的学习尖子,但快毕业时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大学停止招生,他被迫回到老家——苦瘠甲天下的定西地区渭源县农村,当了9年农民。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当时29岁并已娶妻生子的他,凭着扎实的学习功底与对科学知识的渴望,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1982年1月毕业后,被分配到甘肃省农科院,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为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从事科学研究,他主动申请来到省农科院设在渭源县会川镇的马铃薯育种站,由此开始了他长达28年的“洋芋人生”。由于祖祖辈辈是农民,自己又当过农民,他最了解农民的疾苦,也最清楚科学技术对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深远意义。这,就是他二十八年如一日,扎根高寒阴湿贫困山区开展马铃薯研究,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奉献给马铃薯事业的原动力。选育新品种,他总会把农民的喜好纳入育种目标。每选育出有苗头的新品系,只要一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入选,都会先拿给农民试种,农民喜欢种了,他才提供参加全省区域试验。当研究开发一项新技术时,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外,还要考虑这项技术农民是否用得起。在研究开发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技术时,他总是千方百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繁育成本。为此,他在国内首先研发成功试管苗全日光培养技术体系,改传统的试管苗电灯光培养为日光培养,培养容器由三角瓶改为罐头瓶,培养水由蒸馏水改用自来水等,使繁育成本降低40%,促进脱毒种薯走进了千家万户。科研工作之余,他积极为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及先进的繁种、栽培技术而奔忙。每年要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班,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他几乎走遍了全省马铃薯主产县区,先后组织举办农民培训班300余期,培训农民3万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0万余份。还主动义务担任农民协会组织技术顾问,坚持不懈地进行科普宣传和技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种薯外调时节,他常常是凌晨出门,半夜才能回到基地休息。每年经他介绍调出的马铃薯良种都在数百万公斤以上,为农民增收发挥了显著作用。合作研发陇薯品种,实现了马铃薯生产技术应用和推广的新突破28年来,他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马铃薯科技项目近20项,选育出陇薯系列新品种8个,在甘肃全省以及宁夏、新疆、青海、陕西、四川等省区的部分地区累计推广3500余万亩,取得巨大的效益,为促进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主持育成的高淀粉马铃薯新品种陇薯3号,是国内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达到国外高淀粉育种的先进水平,现已成为甘肃省马铃薯主栽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成为马铃薯生产的知名品牌。该品种在西北地区年推广面积达320余万亩,是目前西北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001-2008年累计推广2040万亩,总增产鲜薯660万吨,总增产值26.4亿元。该品种于2002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4月入选“甘肃省‘十五’重大科技成果”,2007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他主持育成的陇薯5号2008年推广面积达120余万亩,2003~2008年累计推广580万亩,新增产值6.9亿元,2006年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育成的陇薯6号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马铃薯新品种,2008年省内外推广面积达310余万亩,2005~2008年累计推广970万亩,新增产值19.3亿元,2008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还主持育成2个薯条及全粉加工专用新品种一陇薯7号和LK99,填补了国内油炸食品及全粉加工品种缺乏的空白;最近选育成功超高淀粉型新品系L0206-6,薯块淀粉含量达到22.91-27.34%,实现了高淀粉育种的新突破。2008年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省内外年推广700余万亩,分别占全省和西北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2以上和1/4以上。他主持完成的“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了我省马铃薯种薯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和脱毒种薯推广网络,开创了全省马铃薯脱毒繁种产业新局面,200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牵头完成的“甘肃省马铃薯产业重点项目规划研究”成果,200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负责的省农科院会川马铃薯育种站,已成为全省马铃薯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2005年被农业部命名为“农业部马铃薯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他带头的省农科院马铃薯科研团队,2006年入选甘肃省“省属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他本人于2008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也正是由于陇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及其高效低成本脱毒繁种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使定西市成为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商品薯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加工基地。农民、家庭和第四家、江阴人为了马铃薯育种事业,他在农村第一线一扎就是28年,常常不分节假日,成天在试验田里,和农民一样干着农活,还要不断进行观察记载。对于每一份育种材料,他都反复仔细观察其特征、特性及变化,熟记于心。播种时节,为保证试验的播种质量,他亲手扶犁,一整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第二天还得接着干。收获时节,为了不使试验工作出现差错,他带领大家一面考种、测产,一面装卸、搬运。半个多月的收获期后,他整个人累得爬不起来,饭都吃不下去。也许在外人看来农业科研的确辛苦,但他觉得是一种乐趣,尤其当辛苦选育的新品种受到广大农民欢迎时,心里那种无法言表的满足,就是莫大的享受。他深深迷恋上了在试验地里育种,只有把双脚走在土地里,他心里才感觉到踏实;听到农民对他选育的种子满意时,他感到莫大的欢喜;他把农民看成了自家人,把他们种好洋芋、靠洋芋增收致富看成自己的天职。而别人认为“升迁”并回省城的好机会,却被他婉言谢绝。家庭和亲情,在王一航的心底分量很重。然而,为了育种事业,他给予家庭和亲人的实在太少。陇薯3号选育成功,整整用了12年。王一航对陇薯3号叶子如何、株距多宽、花型如何、薯型怎样等,如数家珍,但他却不清楚自家两个女儿成长的历程。妻子说:“他的眼里都是洋芋,洋芋变成了他的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没操过多少心”。大女儿王立记得,她和妹妹都是在会川试验站长大,但“洋芋爸爸”很少与她们一起玩,记忆中的童年是与农民孩子一起玩泥巴。王一航说:“我这辈子最对不住的人有两个,一个是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妻子。”说到这儿时,他禁不住哽咽起来。回忆起母亲含辛茹苦哺育他长大成才,回忆起母亲久卧病床,而他因忙于育种科研没有太多的时间孝敬母亲,他深感愧疚:“今年春节,我83岁的老母亲过世了……”他清楚地记得,妻子也像他一样对马铃薯“无微不至”。他做地膜栽培,地膜被人偷了,三更半夜,妻子帮他在地里看护重铺的地膜,一看就是半月,直到出苗;老乡到试验地里偷种子,又是妻子夜里穿着大衣,坐在地头守护;他从地里回来,妻子端来热腾腾的洗脚水,亲手给他洗脚解乏……他虽然主持着很多科研项目,经费有几百万元,但花钱却从来精打细算。他下点、出差,经常与同志们一起挤长途班车,住旅店也挑比较便宜的。他的“抠门”,常常受到同志们的埋怨,但最终还是赢得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他多次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表彰奖励。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授予“科技扶贫先进个人”,并获“振华科技扶贫奖”。200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甘肃省‘十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