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一)我们不必讳言,高中学科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高考时考出与他的禀赋、努力相称的成绩,也就是达成高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利目的——高中从某一个角度看,是把人的教育分层(当然与他成长以后所归属的阶层、阶级本质上无关)的特殊阶段。因此,高中学科教学的效率很大程度上与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培植、积累和训练的效度相关。从学科教学的成效上看,如果一门学科没有通过教学在以上三个方面使学生有较大的提升,我们大概可以说这个学科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也毋庸讳言,一定程度上看,语文教学在这些方面任重道远。(二)高考所涉及的三大素养——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基本上都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而非由高三总复习时集中攻坚养成——高三的有效复习,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如果高中前两年所作的全部努力,与高考三大素养若即若离,甚至貌合神离,仅指望在高三时奋力一搏,得以毕其功于一役,从而面貌一新,幻想能得胜回朝,除非神灵附身,否则,委实难以做到。平时也不时听到有语文老师埋怨学校领导计较考试分数(当然,一次两次的小规模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不足过虑,因为这类考试测评牵涉的影响评估客观性、公正性的主客观因素太多),认为他们不懂语文素质教育——作为情绪的宣泄可以理解,但是作为不敢直面现实、及时反省自己并坚持一己之见的理由,显得有点苍白。(三)这两篇文章的体裁属于随笔。随笔相对与虚构性作品,它是真实的,以事实为依据的;相对于古代的说、论之类,它又有不完全诉诸理性,杂入思想和情感的体验,但又不是以抒情作为主要的目的的诸方面的特征;相对于讲话(稿)、演说(稿),它是一种书面发表的方式,措辞及其风格是书面化的。这样看来,随笔之“随”,就往往体现在以真实体验、感悟为基础的议论和叙事,表达自由随性,以议论、记叙为主,兼杂描写、抒情和说明,篇幅相对短小,无演说、报告之类口语化、现场感之要求。这类文章的教学要特别关注文章所表达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本身,由此积淀阅读和写作的思想资源;也要非常关注观点、见解与体验、材料是如何统一的。(四)这两篇文章所谈的都是读书问题,是本单元学习任务“学习之道”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开展同一具体话题比较研读的理想材料。就高考文本阅读命题导向看,已经进行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文本比较的分析考测,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要求将《支队政委》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进行比较并简要分析,也在进行类似文本中同一话题(主题或主题词)的比较辨析。如2023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5题主观阐述题:“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两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其实,2019年来,全国高考语文题(包括上海题)中这样的考测已经不少,老师们或可翻检梳理之。二、教学目的(一)依据随笔体式,梳理文章观点及明了材料(阅读经历)与观点的关系,进行比较阅读;(二)对文中有关读书的精辟观点予以提点,思考其深刻内涵,汲取其思想精华。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

同学们:我们大都有很好的读书习惯。据我了解,我班冯同学喜欢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了不下10遍,许同学喜欢残雪的小说,读得很多,也很深,我相信,我们班这样的同学很多的,而且读的也不仅仅以小说为限。其实说得远一点,中国文学对歌德、对罗曼•罗兰的影响,像马尔克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尤其是对莫言、余华等,还有卡夫卡对残雪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深远的;通过读书,世界被打通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黑塞的随笔,也会发现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对一个德国作家的影响。可以说,读书互联世界,交流哺育成长,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对创造新文化的伟大力量。(二)环节一:从段落内提炼观点、揣摩语言《读书:目的和前提》第一段: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既是完成同时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1)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概要说明你这样概括的理由。真正的修养:①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②找到生活的意义。深化探究之一:“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几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为什么不可以作为概括的要点?(这是用否定的句式,从反面来说的,可以作为概括的参考,但是不能作为概括出的定义。)

深化探究之二:“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说引起的句子直到本句末,为什么不作为概括的重点内容(区域)?(“一如所有努力”涵盖面太广,没有针对性,只能作为备选或参考意见;“一如真正的体育”则是由上面的道理延续而来的概括性例证而已,而且这种例证主要作用也不是证明,而是打一个生活中实例的比方,让道理更加明白显豁。)

深化探究之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为什么不作为概括的重要依据?(这些都是表达了“真正的修养”的作用、结果和意义,强调真正的修养的重要性、必要性而已。)(2)比较杨能武先生翻译的黑塞原文(入选教材前的文本):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❶就说对体力、灵敏和美的追求吧,终极目的也并非使我们变得富有、出名和强壮什么的,而是要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和自信,让我们更加快乐、幸福,对自己的安全和健康更加胸有成竹,因而本身便包含着价值。]同样地,对于“教养”也即精神和心灵的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我们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享受更多更大的幸福。因此,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❷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❶处入选教材时全部删去,想一想,为什么要删除?❷处与教材的句子相比,后一句的词语顺序有所调整,请推测其理由。[这是理清观点与材料关系,突出论证的针对性,及训练全国新高考卷第三大部分所列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上好材料](二)环节二:梳理全文脉络

研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两篇文章行文的基本脉络,特别关注材料(阅读经历)与观点的关系。1.《读书:目的和前提》(1)先阐述前提和目的。第一段,概述目的——读书的目的是获得真正的修养,其一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其二是寻找生活的意义。第二段,借阅读世界文学这一重要途径,紧扣上述目的的两方面,深化阐述: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第三段,阐述读书的前提之一,“认识自己”;第四段,阐述读书的前提之二,明了“个性与性格”。第五段,叙述两段读书经历,其一是读配有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启迪是,“这两本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灰色大海及珍珠,喻指什么?值得学生思考]由此,引发可读书的兴趣,情景描述令人莞尔。其二是读巴尔扎克,起初对其不理解、不喜欢而大失所望,很久之后,才有重新发现。第六段,叙述第三段读书经历。经过父亲的指点,阅读中国古代经典,“亲身体验到了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洲的意义”,领会“古代中国在精神修养方面创造的奇迹”。(3)研究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读书:目的和前提》材料部分主要举了作者关于自己读书的三个实例,到底是如何与前面的观点(即读书的目的和前提)勾连的?例子一,说明读书要遵重和顺从自己的阅读兴趣,“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阅读;这里强调的是正确“认识自己”这一前提条件。例子二,通过写对经典作品的由厌而爱,由陌生隔膜、敬而远之,到惊喜发现,爱不释手;意在表明,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领略了“一切生活的意义”,也更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愈加深刻,不会仅仅停留在开始阅读时的兴趣上。例子三,知子莫若父。通过父亲指点,并经由自己摸索和真切体验,终于遇到符合自己期待的最高贵的人类文化精华。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读书须有的“个性或人格”与经典的吻合。2.

《上图书馆》(1)速读全文,找出文章中表达主旨的重要句子,然后提炼关键词。

开头部分的“于是我想起来了上图书馆之乐”,文末的“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可概括为“乐趣”或“奇乐”。(2)梳理全文,各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乐趣”或“奇乐”的?公书林:环境宽敞幽静,英文书刊,满足好奇心;

清华:环境典雅,书刊精美,进入新世界;

包德林:建筑华美,古风犹存,一心苦读和自由阅读,心境变开朗;

圆形图书馆:建筑华美,气象万千,换气庄严神圣的体验。

作者把在图书馆的读书生活写得千姿百态,摇曳多姿,有情有景,有趣有味,有苦有乐,有谐有庄,但始终紧扣住“乐趣”或“奇乐”。(三)环节三:设定目标,比较阅读这两篇随笔都以读书为主要话题来写,请围绕“读书”思考,它们在具体的内容上有什么异同?举例如下:相同:1.从读书的生涯看,都喜欢读书,并且从少年时代就开始阅读;2.从所读的内容看,大都是世界文学及其他文化经典;3.从阅读的收获看,都有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从也阅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发现并激发了自己的阅读兴趣,拓展、开阔的文化视野,促进了自身成长)。相异:1.读书环境:黑塞祖父藏书室及父亲指点,家学渊源的支撑;王佐良学校及博物馆的图书馆,时代的起伏变迁;2.读书内容:黑塞世界文学典籍及东方学术文化经典,王佐良起步于报刊杂志的阅读,渐入西方文学和学术经典阅读之佳境;3.读书取向:黑塞更着意读书人兴趣、个性及人格的追求,王佐良更注重知识和情感上的好奇心、获得感和庄严感。小结:比较阅读时,概括相同之点,往往比较简练抽象,分析不同之处,相对需要一定的具体化;第二,非常关键的地方是,一定要给问题所指向的点初步拟出答题的模型。比如,谈读书,抓住读书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文本来看,大致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诸如读书内容、读书姿态、读书方式、读书所得乃至阅读大小环境,等等,都要预先做出考虑。正像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9题,要求将《支队政委》与《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进行比较并简要分析,需要首先对这两种文体的本质属性定性,及虚构性和非虚构性,然后考虑写法(包括任务塑造或刻画的方法)、语言和风格等等。这些能力应该在我们在日常的教学重病练就,而不是等到高三复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