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祁连山地区汉族移民农区的形成_第1页
清代祁连山地区汉族移民农区的形成_第2页
清代祁连山地区汉族移民农区的形成_第3页
清代祁连山地区汉族移民农区的形成_第4页
清代祁连山地区汉族移民农区的形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祁连山地区汉族移民农区的形成

祁连山位于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和英石谷之间。这是一个由许多平行山脉组成的巨大山脉系统。这里气候凉爽,水草丰美,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就其北麓而言,明代以来长期是藏、蒙古、裕固等族住牧的地方,属于纯牧业景观(1)。从清代乾隆朝初期开始,河西走廊的汉族人口不断向祁连山区迁移,并在民国时期掀起移民高潮。汉族移民的定居和大片农耕区的出现,是清代以来祁连山北麓多民族历史演进的新内容。民国时期的边疆民族调查已注意到这一变化(2)。解放后,祁连山地区的汉族历史长期受到忽略,20世纪80年代后各自治县出版的新县志,对于当地汉族的情况也多粗粗带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推出的一批乡镇志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使人们得以了解当地汉族来源的一些情况(3)。2004年到2007年,笔者先后4次赴地处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进行社会历史调查搜集到解放前该县汉族移民的一些细部资料。本文在多方查阅档案文献和地方史志的基础上,结合这批实地调查资料,对清代及民国时期汉族向祁连山区的迁移历程、展开基础及族别改易等问题进行考察,以期凸显汉族视角关照对于祁连山这一民族走廊区研究的重要意义。一、成效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罗布藏丹津之乱后,祁连山南北两麓的民族格局逐步固定下来。就北麓而言,藏族是占有草原面积最广、部落人口最多的民族,其次是裕固族和蒙古族。从河西走廊最东端的松山起,经乌鞘岭直至张掖黑河的漫长北麓地带,是最大的一个藏族分布区。自东而西,包括“天祝三十六族”、武威车轮沟藏族(今称铧尖藏族)、永昌沙沟寺藏族(今称泱翔藏族)和民乐、张掖南山的“马蹄寺东南十四族”四个部分(1)。另一个藏族区位于东起马营河,西至青头山的酒泉南山,民国时期叫“三山口藏族”(又称“东乐克”藏族)。介于这两个藏族区之间的,即为裕固族聚居区。民国时期,裕固族共分10个部落(2),分布区向南一直延伸到黑河上源的八字墩和黄藏寺地方,向北包括了东西海子地方(今肃南县明花乡)。青头山以西的玉门、安西、敦煌三县南山地区,即走廊北麓西段,在1936年新疆哈萨克族入甘以前,是青海蒙古族的游牧地,解放前迁居这里的汉族人口非常少。清代及民国时期祁连山北麓的汉族移民,实际上只展开于藏族、裕固族地区,不涉及西段的蒙古族地区。河西走廊是祁连山北麓汉族移民的主要来源地,农业移民是其最主要形态。按时间序列,农业移民可分成清代局部移垦和民国全面移垦两个阶段。1.兵权力量对汉民、汉民的压迫受祁连山冰雪灌溉水源的影响,河西走廊各大农区基本上是顺着源自祁连山的大小河流展布的,全部位于各河中游或下游。河西汉族最早向祁连山移垦,就是沿这些河流上溯,开垦其上中游地区。但由于各河谷地形气候条件的差异,最早的移垦区只出现在哈溪滩、五沟湾和马蹄寺藏区东部等少数几个地方。哈溪滩垦区是清代祁连山北麓最大的一片移垦区。哈溪滩位于武威黄羊河上游,北与张义堡盆地相连。哈溪滩本指黄羊河源东支,这里所说的哈溪滩垦区泛指包括大红沟、人头坝滩、古城等多处山间盆地在内的整个黄羊河上游移垦区,原属天祝三十六族之扎提、插冈、纳述三族牧地。乾隆八年(1743年)以前,张义堡一带的汉民就来这里伐木开垦,影响水源,引起下游黄渠河民众的反对。乾隆八年,经朝廷派员会同地方官入山查勘,在大红沟斜路立石定界,南藏北汉,严禁汉民开垦哈溪滩水源地。但这一禁令并未得到遵守,藏族为收租取利,继续招引张义堡民人前来,并由租佃土地发展到典卖山荒,致使毁林开垦面积越来越大。道光、咸丰年间,垦区已从大红沟延伸到古城滩、人头坝滩、坡心沟脑和哈溪滩各地,最终发生与黄渠民众的严重冲突,酿成命案。同治西北回民起义期间,哈溪滩遭战火破坏,人逃地荒,移民活动无形中止。战乱甫停,武威汉民即结伙前来。南冲寺(在今天祝县朵什乡,哈溪滩原属南冲寺管辖)僧人赵佛僧也趁该地空旷之机,从西宁、大通等地招徕垦民。这一时期,清廷在西北采取鼓励垦荒、恢复粮额的战后政策,哈溪滩等藏区也在劝垦之列,助长了汉族移垦势头光绪二十八年年哈溪滩垦民与黄渠民众再次发生严重冲突。为协调双方利益,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陕甘总督升允派员定立章程六条,对林木“不许砍伐一木”,但对于无碍水源的已垦禁地采取了承认主义态度。由于藏民主要依靠汉族租户(当地称`牛户’)耕种,实际上也等于承认了汉族移民存在的事实。五沟湾垦区地处武威西营河上游,属车轮沟藏族牧地。西营河从土塔河口到西把截营山口,为一平坦的河谷回廊地形,其中五沟湾一带阶地较多,在雍正朝已开辟出农田。乾隆初共报垦熟地6顷9亩7分,每年承纳衣单粮19石1斗9升1合,草137束7分。这是当时武威南山六个藏族部落中唯一交纳粮草的一个。垦种五沟湾土地的主要是武威汉民,直到民国时期,该县西营农民高中玉、唐国胜、叶仓国、郭成业等仍在这里租耕而食。马蹄寺藏区东部地处洪水河、大小都麻河等河上源,前山地势平缓,与民乐县农区接壤处无明显高山过渡,加上河口众多,汉族移垦者很易进入。乾隆八年(1743年)官府定界前,马蹄藏区的小都麻口一带即有民乐南古城等地的移垦者错居。乾隆八年勘定汉藏地界后,双方并未严格遵守。道光十四年(1743年),马蹄寺东五族头目铁令多尔吉私招汉民入山伐木开垦,遭到洪水河下游民众指控。甘州府县断决以下横路为界,以南为藏族游牧区,以北只许藏民自耕自种,不许招佃开垦,但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铁令多尔吉之子又违禁招垦,将下横路以北地区连同下横路以南游牧之地皆租与汉民张应时开挖耕种。同治元年(1862年)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有汉民进入洪水河山内耕种和山丹县属南滩十庄汉民潜入西水关偷伐水源大木的报告。这表明,清代民乐汉民在马蹄寺藏区的移垦活动一直在时断时续地进行着。2.民国时期的哈溪滩移民概况民国时期的河西走廊,1927年以前,政局平稳,社会安定。这之后天灾兵燹接踵而至,百姓四散逃离。1931-1942年,青海马步芳、马步青军阀盘踞河西走廊达10年之久,无休止的抓兵要款使人无处藏身,一再外逃。特别是抓兵,直接造成了大量人口外流据笔者调查解放前红湾寺谷地(在裕固族地区)90%以上的汉民都是因“避兵”而来的。高台籍老移民王伏泰说,“上头(指裕固族地方)的好处就是不抓兵。如果底下(指河西农区)不抓兵,估计来不了这么多高台人”。1942年国民党中央军进驻河西后,对于“抓兵”也丝毫未予放松。民国时期祁连山北麓汉族移民的大量增加和全线展开,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河西走廊长时间持续的战乱和军事重压。从这一时期移民区的分布来看,哈溪滩等老垦区仍是最大的移民吸纳地。1927年后,因河西大地震及一连串战祸的发生,武威等地的难民不断涌向哈溪滩。“民十六年河西大地动,张义堡最重,家破人亡,多开耕于番区”。到1942年,人头坝滩已全部开种,大红沟“开垦约数千亩而林棵所存者独山腰一带耳”,哈溪滩“开垦约二万余亩,佃户凡一百余家”,足见开垦规模之大。此时,黄羊河、金塔河上游的汉族移民总共已达五六百户之多,反映出哈溪滩已变成典型的移民区。五沟湾本地垦区拓展不大,但在西营河上源的钱串子滩、铧尖滩、车轴沟滩和康路沟滩等地出现了新垦区。据1947年调查,开垦亩数达2400余亩。这些土地也主要由武威等地汉民耕种。马蹄寺垦区明显扩大,移民数量也显著增加。据1943年调查,马蹄寺十四族除黑罗汉族无耕地外,其余各部落都有,开垦亩数共计1831.5石。其中以东五族开垦数量最大,共计1036.5石,占总亩数的56%以上,拥有租户400家。在汉族移民的作用和影响下,到民国末,马蹄寺藏族逐渐弃牧从农。“其收入以小麦、豌豆、青科等地租为主,畜牧约占十份之一,余均以农田为业,故常年收入多属农产品”。南城子250石耕地,全部由藏民自耕。“三山口”藏区在民国时期也有汉族移民迁入,但为数不多。1942年,该区只有汉民15户40人。民国时期,祁连山北麓最大的一片新垦区是裕固族地区的红湾寺谷地(分属八个家、五个家和罗儿家三个部落)。这里地处梨园河及其支流东柳沟、西柳沟、海牙沟的交汇地带,地形开阔,有成片河谷阶地发育。由于与河西农区有重山相隔,移民开始较迟。清代光绪末年,只有一两户高台人在此开垦。民国时期,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红湾寺谷地出现移民高潮。根据笔者的调查走访并参证文献记载,到1949年,红湾寺谷地的汉族移民达到80户左右,其中主要来自高台县的新坝、红崖子两地,共计占到移民总数的80%以上,来自张掖、临泽的不到10%,反映出高台县移民是主体。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高台新坝、红崖子是距离红湾寺最近的一块农区,交通便捷,故促成就近移民之发达。到民国末,红湾寺谷地的牧业景观已被改变。“由罗儿家至红湾寺,沿梨园河行,两岸农田相望,麦逗已登场。询之多汉人代耕,而回民淘金者亦至伙,鸡犬相闻,不类深山畜牧状况”。在裕固族地区,汉族移民比较集中的还有亚拉格家的大河、野马坪和贺朗格家的西岔河。1947年,分别有汉族租户30家和10家。在走廊南山以南的宝瓶河(属东八个家)和黄藏寺(属曼台部落)也有河西汉族前往垦种,解放前共计10余户,主要来自民乐南古城、左卫和张掖龙首堡等地。3.矿主移民与少数民族移民除农业移民外,祁连山北麓的汉族移民还有矿业移民、商业移民和牧业移民三种形式。祁连山北麓产煤的地方很多,清代已有汉、回等族入山采挖,但多为季节性流动。民国时期,随着煤炭市场走旺,一些矿工迁眷定居下来,成为“窑户”。如位于榆木山西麓的窑沟煤矿(在五个家境内),1942年就有窑户30户180人。矿主移居是矿业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怀志(临泽南台子人)、阮进益(张掖海家寨子人)是民国时期裕固族地区两个赫赫有名的大矿主。张怀志拥有梨园河口以北的磨沟、红沟、羊肠沟等处煤矿,阮进益拥有以南的大肋巴沟、川沟及骆驼脖子沟等煤矿。开矿起家后,两人都在四个马家的赛鼎草原上经营大群牲畜,同时还兼营土地和高利贷,掌握了当地的经济命脉。张怀志和阮进益都在牧区娶有裕固族妻子,在农区和牧区各有家室,是一种特殊的“两头户”移民。民国时期,在藏族、裕固族的中心地点常年做买卖的汉族商人,有的在当地娶了妻子,置办牛羊,成为商业移民。临泽南台子商人赵积善,长期住在红湾寺,有500多只羊,在八个家、罗儿家等多处草场放牧。他娶了裕固族妻子,在当地建立家室。与矿主移民一样,商业移民属于汉族移民中的富有者。河西农区草地少,在夏秋季节,这里的养畜户通常向藏族、裕固族交纳草头税,租牧祁连山草原。清代光绪年间,高台红崖子一带的牲畜就在贺朗格家的草原上借牧。“红崖百姓畜牧者夏秋时放牲入索口达坂,至冬山径拥雪不能出,即留在山间隙地”。民国时期,租牧亚拉格家、贺朗格家和五个家草原的高台人达数百户之多,每年交作草头费的小麦不下600老石。这类牧户和牧工仅限于在山内草原上从事放牧活动,不迁眷定居,属季节迁移性质。经过民国时期的移民增长祁连山北麓总体上变成了一个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地区。据1950年的报告,整个裕固族南山地区(不包括东西海子)共计有548户,2600口,其中裕固族(当时叫藏族)266户,1085人,汉族248户,1343人,汉族人口超出裕固族258人。1952年,天祝藏族自治区藏族16465人,汉族36350人,汉族比藏族多19885人。二、少数民族地方的开辟了新的民族环境解放前,汉族大量移居祁连山北麓,主要原因在于河西走廊方面的推力。但这些人口得以顺利移入,还与两地民族平时的接触交往和移民时期的利益互补有密切关系。在移民前的消息传递和路径开辟方面,汉族与藏族、裕固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联结点。一是“熟人交易”下的彼此熟识。游牧经济对农耕经济的依赖在农牧边界区具有普遍性,祁连山区也不例外。藏族、裕固族所需的粮食、茶叶、食盐及锅碗等日用品,都要从周边农区换取。裕固族“食料以乳酪青稞为大宗,牛羊虽有,多不忍食,乳酪系畜牧自产,青稞与麦,除少数为自产外,大半系向张掖、临泽、高台、酒泉等县购来”51。因此,每到秋末冬初,赶上驮牛(指牦牛)出山换粮是牧民的经常性活动。牧民出山后,除铜壶、铜锅等手工品要到城里购买外,粮食、盐巴、茶叶等大多数用品都在村落换取,因此与沿途汉民非常熟悉,来回都在熟人家里吃住,交易也全靠汉族朋友代理。由此可见,河西祁连间的农牧交换完全是一个熟人交易圈,与内蒙古蒙汉交易的“主道“和“打相与”习惯相同107-109。通过日常交易,汉族借以了解到山中的情况,获取移民信息。二是代牧结下的“伙伴情谊”。河西农区农闲时节,牲畜除了借牧外,更多的是支给工资,交由藏族、裕固族牧民代为放牧,即代牧。解放前,藏族、裕固族自己的牲畜很少,前山一带牧民大都给农区汉族代牧。在哈溪滩,“各番民之地,多佃租与武威人民,且常年有为武威人民牧放牲畜牛羊者”。在裕固族地区,有的牧民甚至仰赖代牧过活,“代牧收入在部分牧民中,甚至占经济收入的主要部分”。通过代牧,汉族与裕固族、藏族建立起非常亲密的伙伴关系。汉族农民春天送牲口时,裕固牧民给他们赠送羊毛、肉干子、酥油、蘑菇等。汉民夏天往回赶牲口时,又回馈以杏子、梨、西瓜、黄瓜、菠菜、茄子、芫荽等新鲜瓜果蔬菜。代牧是连接汉族与藏族、裕固族的另一条重要纽带,一些汉民正是沿着这条路线移入祁连山的。三是工匠的媒介作用。解放前,祁连山藏族、裕固族地区多缺乏工匠每逢修建寺庙房屋都得请外地匠人。因此,河西走廊的汉族工匠在祁连山区非常活跃。光绪年间裕固族地区修建长沟寺、转轮寺、青龙寺、红湾寺时,都有高台汉族木匠、工匠的参与。高台红崖子古城村名木匠王伟哲就是其中的一位。临泽梨园人辛永福、高台新坝人张登厚都是红湾寺一带有名的靴匠,做的皮靴底子不起层,受到裕固牧民欢迎。这些汉族工匠长期在牧区生活,得到当地民族的认可,后来大都租种土地,落了户。他们即便自己没有迁居,也为下一代和亲族的移入铺就了道路。如王伏国、王伏泰兄弟正是通过大伯父王伟哲这条线索移居到西柳沟的。汉族迁入祁连山后,面对的是一个新的民族环境。他们之所以能为藏族、裕固族所接纳,并生存下来,主要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耦合点。一是藏族、裕固族地区地旷人稀,有吸纳外来人口的充分空间。清代同治西北回民起义和光绪河湟起义期间,祁连山地区曾是回民起义军转战及与清军决战的地区,藏族、裕固族人口损失较大。民国时期,祁连山地区多次遭伤寒、牛瘟的袭击,人畜数量仍在下降。1942年,哈溪滩扎提族只有四五户,茶冈族、纳述族在清代光绪年间已绝嗣。金塔河上游的沙马族为6户,旦马族为7户。西营河上游的西沙马族(即清代的车轮沟藏族)只剩8户,因此被称为“西八家”。1943年,马蹄寺藏族14个部落中,除白头目家和黑罗汉家外,其余12个都在10户以下,其中东城子、鹿儿族和马蹄族都只有1户。裕固族地区除西部亚拉格家和贺朗格家(包括东西海子)人口相对稳定外,东部8个部落的人口都在减少。1939年,这8个部落共有293户,到1942年减为157户,下降46%。1942年,五个家有23户,罗儿家17户,四个马家只有4户49。在这种宽松的人地关系背景下,有逃荒的来,只要老实本分,都会被接受下来,迁移是比较顺利的。有些地方尽管有租期最多不超过5年的不成文规定,但常常可以续租,也就等于永佃制了。二是农牧互补效应与招垦获利动机。汉族租地开垦,藏族、裕固族可就近获得粮食,因而是乐于接受的。“其开垦之田地虽为汉民苦力经营,则番民按地征租,享其利。汉民亦顺从其统治而毫无怨言”。围绕“种地吃租”,双方结成一个十分紧密的交换群体109。在红湾寺,裕固族把土地租给汉族,自己仍旧放牧,颇收农牧兼顾、相得益彰之效。“红湾寺上下田地尽属藏民(指裕固族),引梨园河水灌溉而由汉人佃种。藏民则夏季入山牧畜,入冬回家享用农产,是以牧畜而操纵农业者也对一些藏族、裕固族上层来说,每每为获利而主动招引汉民。从哈溪滩、马蹄寺历次开垦涉讼来看,真正反对开垦的是中下游的坝民,因为“地已犁熟,雨尽渗入土中,不能聚而成流也”,致使下游灌溉无法保证。因此讼争的实质是“汉与汉争”而不是“汉藏之争”。就哈溪滩来说,实际上存在一层藏民与中游的张义堡汉民携手对抗下游黄渠汉民的关系。三是经济困厄和差徭加重下的开垦自救行为。在清末同治战乱中,哈溪藏民人散财损,陷于贫困。在一没牲畜,二没其他出路的情况下,不得不靠出租土地来自救。后至光绪年间,哈溪滩藏民又“多为差徭所困,致有租田佃地与汉人,逐渐更有卖与者。即今仍有红契可考”。民国时期,马家军阀和国民党加重了对藏族、裕固族的剥削。马匹、羊只经常被贱价收购或强行拉走。为了生存,连牧民自己都不得不改牧从农。“天祝区从前就是畜牧区,藏民的生活完全靠着畜牧,大部地区都只纳畜税。到1930以后,各地才开始先后纳粮,因为反动派统治时期,牧民把马稍微长大了,即为马匪拉去,两三个羯羊或牦牛,只给一包茶,甚至不给,牧民迫于无奈,只得养黄牛开山地,经营一部分农业,以维生活”。但由于藏族不善耕种,又将土地租给了汉民。另外,1928年后,马家军阀和国民党曾有在天祝哈溪滩等开荒移民的打算,藏族招收移民开垦又有先发制人的考虑。四是气候转暖释放了开垦空间。祁连山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许多地区只能种青稞、燕麦而不能种小麦,主要原因是气温底,生长期短。因此,当地有“不怕没雨,只怕没日”之谚。这种气候条件当然也限制着汉族移垦区的分布与范围。1928年河西大地震后,祁连山局部气候有转暖的趋势,气温升高。“由气候转热,每年所种粮食十足成熟”。这一变化使扩大移垦范围成为可能。三、藏族、裕固族的入籍汉族移民进入藏族、裕固族地区,属于族际移民,必然会遇到族别保持或改变的问题。一开始,到藏族、裕固族地区都是男子单人前来,他们春来耕种,秋天分下粮食后转运回家,属于“雁行人”。租佃关系渐渐稳定后再将家眷搬来,实现团聚,这时移居过程才算完成。当然也有单身男子先行移来,再从原籍娶妻成家的情形。这两种类型的移民家庭组建,都是在汉族内部发生的,不涉及族际通婚的问题。他们在藏族、裕固族地区定居后,一般仍然保持原来的汉族身份。不仅在语言、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当地的藏族、裕固族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地位和权利上有区别所有的土地、草场都归藏族、裕固族所有,汉族只有租佃权。地方事务也归藏族、裕固族部落管理,汉族无参与权。在藏族、裕固族和汉族移民之间存在着明确的“权力—依附”关系。这是移民保持汉族身份时的基本表现形态。但在移民群体中,有的却由汉族加入藏族或裕固族,发生了民族归属的改变。天祝藏区把这种改易过来的藏族叫“入族藏”,原来的藏族则被称为“老占根”或“山主”。这里姑且将汉族加入裕固族者称为“随裕固”。在祁连山北麓,汉族移民加入藏族和裕固族不是个别几例,而是在许多藏族、裕固族部落中都有的现象。在天祝藏区,“入族藏”的数量还相当大。据1952年天祝藏族自治区建政工作中统计,全区藏族人口为16465人,其中藏民和入族藏大约各占1/2,入族藏民绝大部分是汉族。汉族加入藏族、裕固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加入。汉族移民在与藏族、裕固族不发生婚姻、认养等亲缘关系的情况下,经部落同意,直接获得藏族、裕固族身份。这种形式的族别改易,其实质在于通过取得藏族、裕固族身份而拥有藏族、裕固族的相应权利,文化认同上的意义并不显著。汉族加入藏族、裕固族,绝大多数都采取了这一形式。在移民初期,对于汉族入籍并没有多少特别的要求。在天祝藏区,“入族较早者,因人数不多,土地草山较广。入族时一般只要经过藏族的亲朋和信任他的喇嘛和族分头目介绍即可用一条哈达或一块砖茶,再不需更多的代价,便可取得族分划拨一定土地和写出约契”。在裕固族地区,直接入籍的以八个家为最多(这个部落迁入的汉族移民也是最多的)。最早入籍的车老四(真名车天才,高台新坝暖泉人,落户天桥湾)、王德明(新坝曙光人,落户松木滩)都是穷人。车老四一开始给裕固族人家放羊,后经头目同意入了裕固族,娶了裕固族妻子。汉族加入裕固族的手续也很简单。年已九旬的八个家老人柯正福说:“关键是人要老实,入族手续很简单,提一瓶酒,拿一尺哈达,族分的人要通过”。如果见不上头目,就将酒和哈达交给认识的裕固族朋友,请代为转交和转达意愿。后来随着要求入族者的增多和草场、土地的日益减少,再加上马家军阀和国民党加给的差事日渐繁重,藏族、裕固族对“入族”的门槛也抬高了。“族分为了有收入,以抵差款,就要入族者出钱来买土地(一般还是便宜的),然后才能取得地权和放牧权”;“个别地区还有入族者先买了土地很长时期后,才准予入族”。在裕固族地区,这时候入族的也都是家庭情况好些的,如入了八个家族份的屈学儒就属于这种情形。屈学儒是高台红崖子古城村人,初中文化程度,这在来红湾寺的汉族移民中是独一无二的,堪称移民中之翘楚。加上家底本来就好,迁到西柳沟不久就入了族。八个家头目亲手给他划了很大一片土地。不算草原,仅农地就有400多亩。整个西柳沟、老虎台子、喇嘛台子的土地都属于他。第二是因领养关系入族。领养认亲是汉族自然入籍的一种形式。汉族孩子被藏族、裕固族领养为子女后,便自然地获取了民族身份。被领养的汉族小孩,多是些孤儿和流浪无助者。西海子马庄子安家的驼户从临泽(一说从张掖)带回一个人称“杨五六”的汉族孤儿,后被湖边子村妥福贵家收养,遂入了裕固族,长大后取名妥有信。蔓台部落的任国泰,也是因领养而加入裕固族的。他原是张掖花寨子人,小时候因家贫在民乐景会寺一带乞讨,被曼台部落赵生银的父亲驮粮时碰上了,就把他领回来抚养,起了裕固族名字叫赵玛什加。第三种形式是因婚姻关系入族。解放前藏族、裕固族地区流行招赘婚。招赘的家庭一般没儿子,招女婿来干活,招赘后可不改姓。民乐南古城周家岗子人周丰贤赘入马蹄藏族李世荣家后,便入了藏族。蔺积德是山丹老君乡人,一个人到黄藏寺贩茶叶、剪羊毛。当时贺朗格家西岔河的一个裕固族妇女也到这里逃荒。蔺积德和她结婚后,也入了裕固族。族别改易是发生在族际移民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民族现象,对于研究民族边缘区的民族过程有重要意义。汉族移民在迁居塞北蒙古族地区时,也出现过入蒙籍,即“随蒙古”现象。但由于具体发生场景的差异,各自的表现形态又不尽相同。概括起来,祁连山北麓的汉族族别改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族别改易与民族同化相分离,族别改易的身份意义远远大于文化意义。汉族移民加入藏族、裕固族,除领养一途外,绝大多数都没有经历内蒙古那样“至则依蒙旗、习蒙语、行蒙俗”等明显的蒙古化过程105。祁连山北麓的“入族藏”和“随裕固”除了服从藏族、裕固族的制度安排并习得他们的一些日常语言外,没有发生更多民族习性上的变化。汉族移民“入族”后,仍延续着以前的亲缘地缘关系。在天祝藏区,曾发生过所谓“三随三不随”的问题。“三随”指“报户领照”、“随番当差”和“起藏名”;“三不随”是指“头面服饰不随、宗教信仰不随、婚丧葬礼不随”。很明显,前者是制度上、身份上和义务上的,而后者才是文化上的出现这一区别,主要原因在于两地地缘形势和民族朝向的差异。在内蒙古,蒙古族连片聚居分布,有完整的盟旗制度和统一的政治权威,对于移入汉族有很强的整合要求和整合力量。祁连山北麓藏族、裕固族实行的则是松散的部落制度,并长期受河西军事机关分割管理,在体内形不成整合汉族移民的足够力量和权威。祁连山牧区本身对河西农区有很大的依赖性,来往密切,军事分区管辖的便利更加增强了河西农区的向心力。在文化流向上,出现的是汉风汉俗向祁连山内的渗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