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思想要在先秦中和之道
许多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是这样的。他不应该与世界竞争。老父权应该为世界上的人们感到孤独和独立。这实际上是对老子思想的一种误解。仔细通读老子全篇,就会发现老子其实是要超越那些对道的浑朴性作了价值分割的观念,这实际上是中国先民固有的重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他要求体道者保持一种不为外物所役的中和心态,这与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在根本意蕴上是一致的,都是继承商周文化的精神实质而演变的同源异流。一、从相对到绝对的关系来看待自己的纳入辩证法是西方哲学的概念。从亚里斯多德开始,对辩证法的基本理解就是:世界万物都是由互相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构成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可以分解为二的。这个“二”,不是互不相干的因素,恰是正相对立的双方。展现这种分合的学问,叫做辩证法;用以处理事物的辩证法,叫做辩证方法。在中国习惯简称辩证法及其辩证方法为“一分为二”,或者叫“两点论”。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对立统一时,只是说同一性具有两个方面,一个叫相互联系,一个叫相互转化,而对于黑格尔所说的直接的同一性则被悄悄地隐藏了起来。而中国先秦的中和思维方式则具有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说的辨证思维特征。庞朴从逻辑上分析了中国中道的精神。他认为中和之道最典型的定义就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简称是“执两用中”。由于有“两”,故有“中”,捉住两端,中就显露出来了。有两有中是为三,但是传统的中道,中并不是抛头露面的,出场的反而是偏而不中有待扬弃的两端;执住这两端,便能现出一个中来,便有中可用了。如何求中,就显示出先民的高度智慧了,如果用A和B来代表两端,那么用AB两端来组合中道,就有四种形态。(P25-35)一是A而B,立足于A而兼及于B,以对立的B来补A之不足。如《论语·述而》上有“子温而厉”,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九章》),看到事物是由对立面组成的观念,并非中国的特例,它反映的是世界的本质,世界各国都有此类似的观念,都是以一个存在以肯定的形式来吸纳否定者,把否定者组合到自己的相对之躯里面来,以使自己从偏颇成为中道,从相对成为绝对。黑格尔说:“假如一个存在物不能够在其肯定的规定中同时袭取其否定的规定,并把这一规定保存在另一规定之中,假如它不能够在自身中具有矛盾,那末,它就不是一个生动的统一体,不是根据,而会以矛盾而消失。”(P67)二是A而不A。在先哲看来,单个的范畴或独立德目,不仅需要对立面来予以补足,因为即使是最美的存在者,亦有本质上的欠缺或不足,而且这些最美的存在者,竟然同时还有一种过头的趋势,发挥至极必将走向反面,必须加以节制,所以有了A而不A的中和状态,后一个范畴是前一个范畴的极端化或膨胀化。比如“乐而不淫”、“和而不同”,《道德经》中的“胜而不美”(《老子·三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五十八章》)就是这个意思。三是不A不B。一般情况下,此方之所不及,正是彼方之所过;此方之所过,正是彼方之所不及,若能不立足于任何一端,把毋过毋不及的主张一次表现出来,最能显示出执两用中的特色。荀子说:“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荀子·解蔽》)《道德经》中最典型的一句话就是“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三十九章》)。四是亦A亦B。如果不A不B利于表现“中”,着重指明对对立双方的超越,那么亦A亦B的形式,则重在使对立双方互相补充,最足以表现“和”或者包容的特色。同时它又有别于以A为主体的A而B的形式,便于处理需要对AB两端等量齐观的事事物物。比如荀子认为只要适时合义,柔从并不是摄怯,刚强并不是骄暴;左并不是过激,右也绝非保守。比如“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易·系辞上》)。《道德经》里面也有“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老子·二十九章》),圣人有见于此,凡事都循人情,依物势,合于中道而行事。在《道德经》中,先后列举了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荣辱、得失、善恶、曲直、洼盈、多少、轻重、静燥、雄雌、黑白、强弱、歙张、废举、取与、阴阳、损益、寒热、巧拙、祸福、亲疏、利害、贵贱、大小、牝牡、难易、主客、生死、高下等几十对相互对立的范畴。在这些范畴中,都基本上贯彻了辩证法的对立面互相依存以及物极必反的原则,比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十一章》),“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老子·二十章》),“静胜燥、寒胜热”(《老子·四十五章》)等。如果我们就此认为老子仅仅是在讲矛盾相互依存和转化,则无疑是贬低了其思想价值。在老子看来,这些事物的相互对立都是对道的完整性的破坏,庄子说:“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也是这个意思(《庄子·齐物论》)。在道的境界,万物融通为一,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万物自然而然产生、发展、消灭,遵循着复归其根的原则,与道的整体性没有任何伤害。道是自然,是一个圆融的非对象性的存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老子·十四章》)。道本身是没有善恶区分和价值判断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二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老子·十章》),有和无,善和恶等人为的价值区分和判断是对道的原始浑朴状态的破坏,“仁义之端,是非之途,纷然淆乱”(《庄子·齐物论》),人们开始用人道来干预天道的自然秩序。在上古之世,人们非常纯朴,按照本性自然生活,安居乐业,无所谓善恶、美丑。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形成社会分工,出现了领导阶层(圣人),用他们所理解的天道观念来治理人民,就形成各种各样价值判断,而使得纯朴的道开始分裂,老子认为这种人为治理是越来越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三十八章》),礼已经成为“忠信之薄”和“乱之首”的罪魁祸首,他认为这就是春秋时期战乱的根源。当然,老子并不是要混淆善和恶等已成的价值观念,使人觉得为恶与为善是同一回事。老子看到社会演进后,对事物进行有差别的分类,是非对立,厚此薄彼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他希望通过对对立两极的认识与超越,重新认识到道的纯朴本真状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通过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方式,阴阳相互激荡,达于中和。在他看来,执著于价值判断的任何一端,都是分于道的表现,要人“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老子·三十九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五章》)。即使是在春风得意的时候,也要保持平和心态,保持守弱的心态,而不能得意忘形,“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二十六章》)。这样才可以修养身心,治理好国家,“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老子·五十五章》),“冲”字,或释作虚,谓不盈满,不处极端。河上本释为“中”,这正是中和之道的思维方式。《中庸》上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是同样的意思。二、“知其雄,故几几于道”贯穿老子思想就是中和之道,也就是庄子说的“得其环中”。为此,老子在对待具体问题上有时是对立的双方都超越,有时都吸收,但是更多的时候却是谆谆教导要守弱、贵柔、守静,守下、守辱,这其实是在提醒人要保持一种超然物外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心态。如“功成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老子·二十八章》)等。这里似乎出现了矛盾,究竟为道者如何对待这些对立的两极?按照物极必反的道理,强弱可以转化,到底应该守强还是守弱呢?如果老是守弱守辱,岂不是要夹着尾巴做人?夹着尾巴做人,又岂能了解道的微妙含义。自从道的浑朴性被破坏后,就出现了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划分。在理想世界,“道”是一个浑朴的整体,没有参杂个人的知识和欲望观念,事物直接呈现其本来的面目和发展态势,人们“虚其心、实其腹”,过着简单快乐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欲望难填,制造了各种对立的价值观念,用以维护某些人的私利,产生了很多灾害祸患。“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国家滋昏,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朝甚除,田甚芜;服纹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老子·五十三章》),“六亲不和,国家昏乱”(《老子·十八章》),“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老子·三十章》)等种种“不道”的表现。这些强作妄为,在老子看来,这并不能改变事物本身固有的发展规律,“不道早已”,“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四十二章》),很多时候“几丧吾宝”(《老子·六十九章》),连老命都可能玩掉。这正是历史上老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真实写照,人民生活得不到安定,个人生命难以保证。在这种情况下,各种贤德志士提出了各种安身治世的主张。孔子是希望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而老子则希望用更为古老的无为方式去治理国家,使社会回归到安定纯朴、安居乐俗的小国寡民状态。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说,即使不明白道的真正含义,可以通过守弱、贵柔等人们都不注意的弱小事物,在乱世之中苟全性命,全真保身,而对于那些仍有争强好胜之心的人,也更容易韬光养晦,积累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与强大、荣耀、美丽等相对的东西,相比较而言,更符合道的纯朴、利而不害的特性。但是守弱、贵柔不是终极目的,否则道的目的只是要人夹着尾巴做人,那也就丧失了道的崇高性和超越性。在老子看来,是因为这些弱小的东西更能得到道的眷顾,更能“即于道”。那些纸醉金迷、强壮富足的人,如果没有达到道的境界而沉沦在生活中,就象是掉进蜜里面的苍蝇,受欲望的因果律的支配,如醉梦中,盛衰循环不已。而处在逆境中的人,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受更为深刻,更能旁观者清,看到“物壮则老”,“不道早已”的结局,从这些微弱的东西中体会道的精神,拥有超越的心态,成就人生的价值。所以老子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老子的意思显然是要通过守弱、贵柔等途径控制自己的身心,跳出欲望的束缚,回到人天性的纯朴的快乐状态。《老子·二十三章》是这种思想的典型概括:“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人们对于具体事物的态度和后果不外此三种状况。一是体道的圣人,善利万物,超越两极,物我两忘,快乐自在,无为而无不为。二是体德的人,通过守弱、贵柔和不争等道的某些近似特性,明哲保身,运用物的因果规律,全真保身。领悟力高的可以进而进入圣人的境界。三是完全受欲望支配的人,完全受物的因果规律支配,没有明心见性,妄作,凶。造成国家、社会和他人的灾难和祸害,最终也毁了自己。三、第三,这也是要保持一种既在其道也在孤峰顶徐复观认为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可以说是“心的文化”。人生的价值就主要表现在道德、宗教、艺术、认知等活动之中。价值的根源就在于本性,在于人心。(P34-35)在儒家那里,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在道家那里,庄子认为虚、静、明之心就是道。要使心的虚、静、明的本性显现出来,就要心斋、坐忘,要“克己”,要“无知无欲”,要“寡欲”,要“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通过这种工夫,把主观性的束缚克除,心的本性才能显现,才能与通达于宇宙万物的道合而为一,才能“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庄子·天下》),做好了“内圣”的功夫,才能做好“外王”的事业,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概念也可以说是老子的真正意蕴所在。老子五千言,如果落实到政治上面无疑就是要统治者先内圣后外王,少做些自以为聪明却害人不浅的事情,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落实到个人和实践就是要保持一种既在红尘浪里又在孤峰顶上的超越心态。这也就是第八十一章最后的结语:“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归结到天人关系,通过天之道来体会出人之则。通过一番澄汰物欲的工夫,让心的本性自然显现,“明白四达”,达到中和的状态,再来处理人生社会的事情,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这种无为而无不为,决不是不为或者说要刻意守弱,也不是强作妄为。真正高明的人生态度就是以道观物,为而不争。用一种超越的心态,积极去做,不因为得失而悲喜,不因为荣辱而累心,一切顺应自然,这就是人生的价值。任何功名利禄,如果不滞碍于我心,外物岂能伤害于我,又何必固执于守弱或是守强呢?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一味逞强,可能就会灾及其身。老子用“少私寡欲”、“为而不争”来概括这种为人治世之德,这也正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道德经》里面有很多章专门论述具体处世的“德”的条目,如“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七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十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老子·二十六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八章》),“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老子·三十三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儿科学练习卷附答案
- 客服员工辞职报告(6篇)
- xx市老旧厂区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护理工作个人年终总结5篇
- 城市更新项目规划方案
- 外出听课学习总结
- 2024年双方股权调整协议3篇
- 城中村改造项目选址与环境评估
- 硫酸转化课程设计
- 现代光谱学 课程设计
- 论WTO法律规则下的新贸易壁垒
- 军卫一号数据结构手册
- PICC+CVC+输液港使用与维护
- 梨山老母玄妙真经
- 知识产权三星苹果专利战课件
- 压力容器安全技术规程
- 药品上量实用
- 白疕(银屑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 GB/T 17129-1997无色光学玻璃化学稳定性试验方法粉末法
- GB 3452.1-1992液压气动用O形橡胶密封圈尺寸系列及公差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药物化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