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道整体思维看传统整体思维的渗透_第1页
从儒、道整体思维看传统整体思维的渗透_第2页
从儒、道整体思维看传统整体思维的渗透_第3页
从儒、道整体思维看传统整体思维的渗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儒、道整体思维看传统整体思维的渗透

儒道思想自诞生以来,就以其深厚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学者。他们有不同的思想、心理结构和价值观,相互依存,相互刺激,相互吸收,促进民族精神的发展,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无论道家、儒家,他们都强调整体观点,并为整体思维方式的演进、发展,乃至到现今的系统论,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整体,古代典籍中称之为“一体”、“统体”或“大全”。所谓的整体观点就是认为世界(天地)是一个整体,人和物也都是一个整体。整体包含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各部分,必须了解整体。人们认识事物,必须把握认知对象的总体,领会其普遍联系,特别是领会其某种不可言喻的意蕴,脱离了事物所在的整体,使之与其周围的万事万物所分离,就不能认识这一事物。一、天人之道—儒家对整体思维方式的应用儒家的整体思维发端于《周易》。《周易》把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看成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成和发展的基础。阴阳交感而万物化生,气化凝聚而为万物。由此《周易》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涵盖极广的哲学命题。他们认为,世界万物莫不起始于一阴一阳的合二而一,任何事物都按照阴阳的规律发展。因此阴阳概念具有包揽一切的普遍意义。《周易》于是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以及万事万物统统纳入到阴阳两爻所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生万物,世界是一个“生生之谓易”的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的范围内,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否极泰来”,一切对立和变化都会自我调节,最后达到事物自身平衡稳定的“常道”。《周易》把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气相通,一体相承的。《系辞》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了,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说卦传》)。这表明,包含一切的《周易》,其内容不过是天地人三才而已。可见,天人之道是《周易》推崇的重要“易道”,它追求的是天与人的统一与和谐,这是《周易》整体思维的基本点。《周易》以天、地、人“三才”合一思维为代表,表明了一种最为古老,最为久长的思维方式,即自天而地而人,一个“天道——地道——人道”的连成一体的思维结构。在西周,春秋时期以“天人合一”为中心的一体思维业已奠定。孔子以“知天命”为认识的崇高境界,提出“道之将行以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完、宪问》)。信仰天命决定世道,把上天意志(天命)与人间统治(圣人)直接联系起来。统治者知天命,按天命行事,即实现了天人合一。孟子沿着这一思想继续推进,主张通过一系列的内在修养达到与天沟通,企图通过主体的力量实现天人合一。倘若说孔子将“天”赋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那么孟子则赋予以更多的道德属性。而至《中庸》时,则将命、性、道、教视为一体。认为人的本性由天命决定,顺着本性就是道,循其大道才是教,主张在“诚”的精神上,实现天人合一。汉代董仲舒以“天人一也”为核心原则,构建了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其实质上却是由人至天的天人合一。宋明时期,天人统合一体思维,已成为多重含义。理学家认为,从性与道上来说,天人一体,天人一道;从心与性上说,天地之心,一人之心;而从体与用上说,物我一体,天人一体。可见,在理学家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正如“月映万川,理一分殊”等。天人一体,原本为一,原本即是统合一体的,而不需要合二为一。传统儒学的统合一体思维,历经百代,早已根深蒂固,终成一种定势。这种统合一体思维,是建立在自身道德省察及直觉体悟基础之上,在思维整个宇宙、社会、人生之间的和谐和统一,其实质是在人道的基础上,去认识天道,进而使两者达到统一,形成“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二、整体思维与其他思维的结合对于道家而言,其最根本的概念就一个“道”字。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个道则成了世世代代人们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明确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任何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道”。而这“道”恰恰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分裂的比“一”还要原始的东西。同时老子还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都是以阴阳二气妙合而成的。“道”是老子整个哲学的活的灵魂,是一个中心。没有了道的存在,也就没有了道家学说的存在与发展。老子曾经说,知道整体的和谐就是常道。他认为认识宇宙万物并非是从分析个别事物着手的,而是自始就力图予以整体地把握的。他把宇宙、天地、万事万物都纳入到“道”这个范畴之内,一切都由“道”而出,一切又复归于“道”。同样,对于老子来说,知道天地万物的具体特征并不重要,它们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只有“道”才是最根本的,是永恒存在的。把握了根本的永恒存在,自然就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道”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分离的整体,要把握“道”就不能离开整体。老子的思维是偏重于整体思维的。道家的庄子同样也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是一个整体,而人与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局部都体现着全体,任何一个局部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比如,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甚至在“蝼蚁”,在“秭稗”等等,但又不能说在某一个别事物上就能把握“道”。这些都是庄子采用整体思维方式思考的结论。老庄这种整体观被后代的许多思想家继承下来,尤其在汉代的《黄帝内经》中表现突出。人们经常把“道”学称为黄老之学,认为黄帝才是老子言论的前身。这恰好使后代以假托黄帝之口的《黄帝内经》能更好地运用道家的思维方式,使道家的整体观深入到中医学说,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医学。中医与西医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西医把人体看作是由一个个器官,一个个部位构成的,所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中医恰恰相反,它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各个部分是不可割裂的。《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理论突出地反映了这一思想。《黄帝内经》不仅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也把人和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整体。世界这个大宇宙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阴、阳二气的不停运动是世界存在的原因,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因。为了使身体健康,就要注意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中医的人体小宇宙可以说把整体思维扩展到一个新的深度,中医治病的成功使整体的观点得到一个新的深度,也使整体的观点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论证。三、儒道思想的传承与差异1.“参于瞳,合于妇人,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知晓,儒、道两家都非常注重整体思维。他们都承认天地人万物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开,不能脱离整体来思考事物的本根。就如儒家所提到的“三才之道”,其实就是对于黄老道家天地人整体思考方式的概括。如《管子》云:“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这就是《易传》中的“三才之道”的本根。“春秋冬夏,天之时也;山陵川谷,地之枝也,喜怒取予,人之谋也”,“天出其精,地也其形,合此以为人”。此种种论述,对于《易传》中的“三才之道”都有启发之意。《黄帝内经》中也多处表现出黄老道家这一思想特色。如“参于天地,合于民心”,“有天焉,有地焉,有人焉,三者参用之”,及“上知天时,下知地利,中知人事”等论述,不仅深深影响了《易传》,后来还为《荀子》所接受。这些都可以证明《易传》中的重要命题“三才之道”、“三极之道”都是源于黄老道家。道家与儒家的整体思维都有其继承性与统一性。直至宋明理学,他们也可以说是在儒学的基础上,借鉴道家的思考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言论。他们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整体包摄部分,部分体现整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犹如“月映万川”。这种整体观认为宇宙间事物是普遍联系,互相“会通”的,因而它强调从统一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观其会通”。这些都体现了儒学对道学的继承与发展。2.儒道的人性观和人生观但是两者的整体思维方式并非是完全一致的,他们也有其差异的存在,主要表现在对“天”的不同反映上,即天命观不同。儒家的整体思维是以天为中心的。而道家整体思维的核心在于“道”。“道”是惟兮,恍兮,不可捉摸的。儒家尊重天道的安排,但是并不完全顺从天意。他们企图以自身的绵薄之力来实现自己的主张、理想,从而奠定了他们积极进取,入世的生活态度。孔子认为,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成为志士仁人,就必须具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美德。他曾提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意就是不甘心完全顺从“天”的摆布,尽个人之力来扭转时势,创造奇迹,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孟子坚信人能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能尽心、知性、知天。他用自己的学说积极影响君主,使其仁政学说泽被天下。“天才少年”王勃也曾在《滕王阁序》中写下了“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其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宋代理学家更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标榜,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而范仲淹则写下了千古绝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都反映了儒家积极向上、尊天入世的人生态度。而道家则与之相反,他们睥睨万物,唯尊“道”字。同样,他们对于儒家所遵循的“仁、义、礼、智”的认识也是畸型的、病态的,是道德沦丧、社会衰退的产物,因而必须否定。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纯真的、自然的“大道”被废驰,被抛弃,才不得已而提倡义作为补救,也就是说,由于纯朴自然的道德日益地衰减,人际关系日益地疏远和冷漠,各种行为规范也日益地外在化,强制化,于是仁义礼智等就成了一个比一个更加强制而冷酷的枷锁,成了约束人、拘执人的刑具。也正因为如此,才引发了种种祸端。因此要想恢复符合人的本性的真正的本来意义上的道德,达到起码的、符合自然本性的、发自人们内心的道德境界,确立应有的社会秩序,就必须“绝仁弃义”,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老子消极的出世态度在这里表露得一清二楚。庄子也认为,要像圣人、神人、真人,就必须超脱人世。俗世中的一切都是对人的压抑和桎梏,它只能使人陷于烦恼之中,只有用心去超脱,才能最后得道。因此,可以说道家在现实生活中虽然受到种种压抑,但是他们不敢也无力去改变这种消极退守的人生观。从上可以看出,道家的天命观是消极的,是顺天的一种表现。儒道两家在天命观上的区别,主要是由于两家虽然都是把世界看作一个整体,但是并非是从相同的角度来看待而引起的。世界这个整体在儒看来可能完全是一个充满“仁、义、礼、智”的天人合一之境,但在道家看来,“天地人”只统一于道,但只有脱离世俗世界,才可能看清楚道,使自己合乎道。因此,有人说虽然儒、道两家都主张天人合一,但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3.“两个人”的存在和人性自然的维护不同儒道两家除了在天命观上有所差别之外,他们对待整体与个体关系之时,也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儒家重视人际关系,努力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就是使个体融进整体,以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维护群体的利益。所谓的“匹夫不可夺志”,所谓的“理一分殊”,说到底就是为了维护整体利益,而不惜抑制个人欲望,乃至牺牲个人生命的不同表述而已。而道家则与之相反,他们看重的是个人生命的存在和人性自然的维护。他们抨击君主,鄙弃物欲,诋毁文明,为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独立人格的保持。他们不仅没有国家、宗法家族的观念,反而以之为累,希望摆脱其对人性自然的束缚。老子认为,只有把自身看得比天下还重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只有珍爱自身,超过珍爱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老子纯粹是以个体的精神自由为追求,而不以天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