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_第1页
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_第2页
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_第3页
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_第4页
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2023~2024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3.3.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教学设计)【课程标准及解读】课程标准: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解读: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辩证法的核心,它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习辩证法就是要运用矛盾学说去具体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的根本方法,其关键在于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课的第三框题。本框题包括三目,分别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问题的精髓”“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主要讲述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等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包括“一分为二”“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等。【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培养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立场,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科学精神:深刻理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明确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取得成功的信心,把握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提高哲学思辨力,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法治意识:提高哲学思辨力,学会理性地对待各种事物。【教学重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教学难点】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本身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的关系。新课讲授:二、矛盾问题的精髓【阅读与思考1】人的一生,并非是一条平坦的路。有起有落,有沉有浮,有得意,有失意。我们渴望平平顺顺地过下去,但生活总有波澜和坎坷。有时,渴望拥有的东西,跟自己实际有的,常常背道而驰。有时,渴望过的生活,跟自己正在过的,或许截然不同。其实,人生就是如此,不可能事事尽如人意。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每一事物都存在着矛盾。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类的思维领域;从生活工作学习到政治经济文化,没有什么是不包含矛盾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事事有矛盾。它还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之中,即时时都有矛盾。具体地来说,我们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正视人生道路上的问题和困难,不能回避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个世界充满着矛盾。事物发展前进的过程,就是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1.矛盾的普遍性(1)含义①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空间.横向)②时时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间.纵向)(2)地位: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3)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几点:①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各种事物之间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构成矛盾关系。)②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其矛盾作出科学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③人们不易觉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相关链接:张载提出“一物两体”的命题,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朱熹把“一物两体”概括为“一分为二”,他说:“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一生两尔。”方以智在“一分为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合二而一”的命题。王夫之则把“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两个命题结合起来,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兼有阴阳的统一体,阴阳对立不是“破作两片”,而是可以相互转化。教师点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的普遍性。【阅读与思考2】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孩有小孩的矛盾,大人有大人的矛盾;你有你的烦恼,他有他的烦恼;人生不同时段也有不同矛盾……以上说法包含什么哲学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小孩有小孩的矛盾,大人有大人的矛盾;你有你的烦恼,他有他的烦恼。即使是同一个事物,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人生不同时段也有不同矛盾,它们在各个阶段上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就比如说一个家庭,没有小孩的时候,存在着夫妻矛盾、婆媳矛盾;有小孩以后,除了存在着夫妻矛盾、婆媳矛盾,还会增加父子矛盾、母女矛盾。这些矛盾之间总有一个占主要的。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不是均衡的,总有一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一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比如在父母和子女关系中,小时候主要是父母教育子女为主,孩子应该多听大人的话;孩子长大后要以孝顺父母为主,父母要多听孩子的话。2.矛盾的特殊性(1)含义: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相关链接: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后人可以从各不相同的描述中,区分出特定的自然环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讴歌的是辽阔雄浑的北国草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描绘的是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水浒传》把一百零八将描写得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他们区别开来。教师点拨: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特点,文学创作要把握好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阅读与思考3】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国王不信,派卫士和宫女到御花园中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总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不同的地方。莱布尼茨又说: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国王又派卫士和宫女去找,结果找来的树叶总是具有共同性。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在这个世界,你永远不可能找出两个完全一模一样的东西来,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特殊性,也就是事物的个性。同样,你也不可能找出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来,因为他们总有相同的地方,也就是事物的普遍性与共性。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阅读与思考4】一个病人在病床上嚷嚷着医生让他吃水果。给他苹果、梨、香蕉,他都说这不是水果,他就要吃一个叫水果的东西。香蕉、苹果和水果是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教师总结:病人的要求我们是没有办法的做到的,因为抽象的水果是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找出来一个叫水果的东西来,只能拿出一个个具体的苹果或者梨来。水果这个词,就是从苹果、梨、香蕉、西瓜、草莓、普通这些具体的个性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这就是他们相同的一个小方面,这是这些水果之间的普遍性与共性。而那些具体的水果,他们之间的不同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与个性。在这里我们就发现,像水果这些共性的、普遍性的东西是藏在个性的、特殊性的东西里面的。没有一个个特殊的具体的东西,哪有那些共性的东西呢?这些共性的东西都是要通过个性的东西来表现自己。但是反过来讲,无论一样东西再怎么特殊,它总是和其他事物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个性的东西,离不开共性的东西。病人的错误之处在于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割裂开来,不懂得矛盾的普遍性不能离开特殊性而存在。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过渡:苹果对红苹果、青苹果、黄苹果等来说,具体品种的苹果是个性,苹果则是共性;苹果属于水果,苹果对水果来讲,水果就是共性,而苹果则属于个性。由此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方法论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努力探索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课小结:课堂巩固这题我会1.回望党的奋斗历程,一个彪炳千秋的伟大成就是,党领导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国式现代化寓于各国现代化的共性之中②各国现代化中包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③现代化共性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④现代化共性和中国式现代化是相互联结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详解】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所以应是各国现代化共性寓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个性之中,①不选。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中包含着各国现代化的共同因素,②不选。③④:材料中指出在党的带领下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表明现代化共性和中国式现代化是相互联结的,现代化共性要通过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出来,故③④正确。2.近年来,算法的广泛运用让用户需求和产品、服务得以快速精确匹配,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成本。同时,也有一些平台滥用算法,造成“信息茧房”“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问题。这告诉我们要善于(

)①分析事物各侧面的特殊性②把握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③抓住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④研究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A【详解】①②:根据材料,算法的广泛运用在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告诉我们矛盾具有特殊性,我们善于要分析事物各侧面的特殊性;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我们要善于把握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抓住主流,又不忽视支流,①②正确。③:材料反映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没有体现抓住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③与题意不符。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问题,是研究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但材料没有涉及二者关系,④排除。3.漫画《别害怕读书吃的苦,这是你通向世界最好的路》(选自:小林漫画)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把握共性,在个性中找到共同本质特征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