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1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2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3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4页
新疆乌鲁木齐市六十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乌市61中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西周中晚期的五祀卫鼎、散氏盘、师永孟等青铜器,均有土地交换转让的铭文,其中一些还涉及了土地赔偿案件的审理程序。这反映当时()A.土地私有制已确立 B.司法判决依据明晰C.井田制度出现松动 D.宗法分封体系崩溃2.《春秋左传》载:“桓公五年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夜,郑伯使祭足(人名)劳(慰问)王,且问左右。”这表明()A.周王与诸侯矛盾不可调和 B.周朝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D.分封制的根基逐渐瓦解3.柳宗元指出:“秦之所以革之者(指废分封行郡县),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据此可知,郡县制下的“公天下”A.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削弱了士族的特权地位C.导致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 D.消除了地方割据基础4.汉代董仲舒明确提出“屈民以申君”,要求臣民必须服从君主;同时也提出“屈君以申天”,君主必须要服从天意。只要君主的行为合乎“天道”,就可以永保太平。这()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5.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武汉盘龙城遗址均为功能较完善且分区明确的大型商代城址;三星堆出土的尊和盘龙城出土的罍器型相似;三星堆出土玉戈形制很接近盘龙城李家嘴墓葬出土的同类器;两地都重视玉器的使用,均出土“神秘”面具,均为典型的颇具代表性的商时期重要文化遗存。这可证明()A商周文明因统一而渐至趋同 B.万邦时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中华古文明区多元中有同一 D.中原文化影响长江流域文化6.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乃至宇宙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D.科举选官制度的确立7.长期以来,黄河流域的经济最为发达。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却出现了城市衰败、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租调制损害农民积极性C.动荡分裂的政治局面 D.气候变化导致天灾频仍8.唐政府规定,“(唐都长安东西两市)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据此可知唐朝的城市A政治职能趋淡 B.商业活动受限C.管理日益混乱 D.功能十分完善9.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该群体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寒门子弟 B.南方士人 C.少数民族 D.世家大族10.《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都对汉代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时间做了详细记载,据下表可知在此期间()作物名称《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禾种禾无期,因地为时,三月榆英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二、三月时雨降,可种植禾;四月蚕入簇,可种禾——谓之上时。稻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三月种秔稻,四月种秫稻。三月时降雨,可种秔稻。黍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疆土可种黍。四月蚕入簇,时雨降,可种黍。五月先后各二日,可种黍。A.自耕小农稳定发展 B.农时安排体现劳动智慧C.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D.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11.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尤以加强皇权为处理君臣关系的核心。下列属于加强皇权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12.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13.两宋时期,江北的粟、麦、黍、豆等品种推广到江南、福建、广东等地,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推广到江淮一带,并逐渐推广到北方。北方人大量南迁后,大批优秀的文化人也来到了南方,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文化和风俗。这反映了当时()A.农民生活与市场联系密切 B.农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C.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14.学者陈义彦统计∶《宋史》列传中的人物,出身高官名门的不过四分之一,而从社会底层中脱颖而出的就有二分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身于布衣的官员越来越多。这表明A.商品经济在不断发展 B.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D.各民族间交融加强15.军机处始于雍正朝,在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并建制化。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军机处A.挑选学识渊博人员入值 B.拥有全国政务的决策权C.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16.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朱棣敇谕,“四方海外诸番王及头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尔等祗顺天道,恪守朕言,……若有掳诚来朝,咸锡皆赏。故兹敕谕,悉使闻知。”这表明明政府A.固守宗藩体制 B.扩展海洋的政治愿望C.强化海禁政策 D.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17.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待百姓条例)中规定,“店铺买卖本利,皆系天王之本利,不许百姓使用,总归天王。”太平天国此举()A.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C.强调了国家的政治责任 D.顺应了晚清社会发展的要求18.鸦片战争前,中国外语学校多是欧美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学校,对此,晚清社会十分抗拒;1862年,奕䜣上奏朝廷请求开设京师同文馆培养专业外语人才,开启了我国正规英语教学的历程。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洋务运动的开展 B.民族危机的加剧C.社会风气的开化 D.西方思想的传入19.1866年,中国首度受邀参加巴黎博览会,总理衙门置诸未理。1870年,奥地利公使一再邀请中国参加维也纳博览会,清政府以"两国交谊,不可漠视"为出发点,勉强同意民间工商人等“如有愿持精奇之物,送往奥国比较者,悉听尊便”。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晚清()A.坚持闭关自守政策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顺应西学东渐潮流 D.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缓慢20.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绕地一周皆观英吉利本国之图,则筹夷必悉世界全图。故观图但观英吉利本国之图。”这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A.意在实现“师夷长技” B.利于国人了解世界形势C.服务于对英战争需要 D.最早介绍了西方的文化21.1898年3月,俄国《小丑》杂志发表了一幅漫画:一个年轻的保姆,象征着欧洲,摇晃摇篮。一个婴儿——中国人被紧紧包裹着,襁褓上写着“贷款”“工业”“海关”“铁路”“军队”等。该漫画旨在()欧洲与中国A.抨击八国联军侵华的严重后果 B.反映欧洲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局C.说明清政府已失去统治的根基 D.揭示俄国与欧洲存在巨大矛盾22.有学者认为,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是从鸦片战争后开始的,然而却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人们才真正在多元的文化观念下来认识中西或东西文化的,即认为东西文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A.推动了人们思想进步 B.有助于民族的觉醒C.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D.开启西学东渐进程23.孙中山尤为重视“民权”。他指出,“我现在讲民权主义,便要大家明白民权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不明白这个意思,想做皇帝的心理永远不会消灭”,孙中山意在()A.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 B.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为C.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D.促使民众摆脱封建思想束缚24.1940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二十年内典当地收回法令》规定:“典当地出典后未出二十年者,典物均得回赎,如典权人强将典物取得者,出典人均得以原典价回赎;如出典人缺乏现金无力回赎者,应将典物从典权人手中收回,照原典价与典权人订立借贷典约,按年利率一分行息。”这一规定意在()A.健全根据地财政体系 B.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C.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D.推动政治民主化建设25.1918年,全国至少有四百种白话报面世,著名的有《建设》《解放与改造》等,《晨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的副刊也开始刊载白话文。当时国内最大的几家杂志,如《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也都尝试用白话写作。这说明当时()A.文学改良得到政府支持 B.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C.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D.白话文已为民众所接受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材料二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掌文武大权。又设盐铁、户部、度支三司,主管财政大权,号称计省。宋朝还在御史台之外增设谏院和置谏官,这些都是监察机构,负责弹劾等事宜。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北宋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制度变化体现了什么趋势。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八一三事变前夕,上海机器厂颜耀秋等人发起倡议,“自愿将工厂机器迁移内地,以应军事制造之需”。8月1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工厂迁移案”,拨款56万元作为迁移补助费用。进行内迁总动员。工厂搬迁在战火纷飞中进行,往往是“敌机来了,伏在地上躲一躲,然后爬起来弄折,拆究马上扛走”,仅民生公司被敌机炸仿轮船16艘,职工牺牡116人。到1940年夏,在后方形成8个新工业区,有力地支援了中华民族神圣的抗战事业。摘编自曾长秋《抗战时期中国沿海工厂的内迁及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材料二从1965年到21世纪初,三线建设前后长达40年,袁括13个省市自治区,重点是川、黔、甘、陕等地。当年出于战备需要,未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万建设者,旁赴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隐姓理名,与天斗,与地斗,与各种用难斗。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远程导弹、第一艘核潜艇等都是在三线地区研制和认验的。三线地区建成了钢铁、有色金属、化学、机械制造、电子、航空及轻纺医药等工业基地,以及成昆、湘黔、青藏等铁路干线,形成了“钒钛之都”攀枝花、“科学城”绵阳、“航天城”西昌等60多个新兴工业城市。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和新中国三线建设的共同作用。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鉬(锄)、断(斧)....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材料二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材料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耕作技术上出现的新现象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材料二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