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_第1页
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_第2页
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_第3页
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_第4页
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量化与质化研究的对立

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化和量化研究一直强调相互结合。因为它们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相互促进的。比如,在物理学中,物理学家就十分重视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继而通过高度精确、量化的公式计算出各种物理现象变化规律,假若观察到的现象与规律不一致,则要做更进一步地研究进行验证。在生物学中,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例,他在非量化的自然条件下观察物种间的差别,搜集到了丰富的生物材料,继而在实验室进行高度数量化的物种基因学研究,著成巨作《物种起源》。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就目前情况而言,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并不像自然科学领域一样和谐相处,而是争论不休、相互攻击,掀起了轩然大波(Sechrest&Sidani,1995)77。质化与量化的对立涉及到研究内容、研究的问题、研究设计与手段,研究的情境、研究的信效度等诸多方面,本文试图从研究目标、对象及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两种研究方式的对立。一、研究方法的创新:从“可验证性”到“价值中立”社会科学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对研究假设进行证实,目标是解释研究对象的普遍性特征,阐明社会现象之间客观的、必然的联系,总结出不受时空限制的社会规律,并作出判断和预测。质化研究的范式来源于反实证主义的解释学、现象学等思想,研究具有独特性和整体性,因此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探察到普遍性规律,而是对个体做出解释性理解,这一点是区别于自然科学的重要特征。相应的,量化研究的目标是证实普遍性,对行为进行控制和预测,寻求共识;而质化研究的目标是描述和解释特定研究情境中人们的经验(Denzin&lincon,2000),理解社会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意义,研究结果的表述方式是日常生活语言,并结合研究对象的语言来描述一个事件、经验或现象(Schurink&Strydom,1998)。它反对寻求普遍性规律并预测,因为任何一个预测都会影响到被预测的人,这样就改变了研究情境。在研究目标方面,质化与量化研究还表现出特殊与一般的对立。质化研究把人看作特殊的个体,研究结论反映了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质化研究的目的不是预测和控制行为,而是理解行为,描述个体的特殊性;量化研究着眼于代表一般性的群体,而不是特殊性的个体,其目标是探求心理与行为的普遍模式和一般规律。在质化研究中,常常采用个案研究法,如探讨某贫困地区的儿童为何失学,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典型性的个案进行研究;而量化研究一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用大样本研究探查出该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普遍性原因。为了保证研究目标的实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都十分注重研究的客观性指标,但两者的涵义却不同。量化研究指出,客观事实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独立于研究者。如果研究过程和结果没有偏见,研究者没有被特定的研究立场和情境所干扰,且研究结果具有可验证性,那么就可以认定研究是客观的。质化研究的客观性主要取决于研究者本身:研究者关于世界的态度和知识、价值和兴趣将决定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换言之,量化研究中事实不受信念的控制,事实和价值分开,体现出“价值中立”的特点;质化研究中,信念决定什么应该成为事实,事实和价值不可分,社会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只可能是“价值关涉”,即价值存在于持不同兴趣、不同价值观和不同目的的研究者中。二、哲学方法的应用,使研究对象从客观和客观的角度认识现实世界量化研究以实证主义作为其哲学基础。以孔德、涂尔干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者沿袭了牛顿、洛克等人建立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是“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客观事物与我们是截然分开的两个实体。客观现象是可以被认识的,人们可以通过经验的方法感知客观世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其认识的正确性必须通过经验来验证。受此影响,量化的研究对象是一些事实、变量和固定不变的客观事物,研究者通过经验的、数量化的方法发现研究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是主客二元关系,两者相互分离,研究者绝不能把个人的情感、态度带入研究,否则便不能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也就不能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质化研究者反对上述观点,认为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客观化、理性化,它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上体现出现象学、释义学和建构论的思想意识,以胡塞尔、狄尔泰、格根为代表,继承了康德哲学的传统。其中狄尔泰解释学或释义学的方法作为文化或社会研究的方法,对实证主义提出了直接挑战。该理论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自然科学研究无生命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及人类的主观意识,带有主观性,事件伴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因此,“自然需要说明,历史需要理解”。质化研究的对象是具体而变化的故事、事件及其过程和意义等方面,人们不能独立地认识现实,现实也不能被完全地被了解,都要受到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研究者必须构建一个关于现实世界的相关图式,研究者进入研究对象的视野看世界,两者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彼此影响,研究过程是主体与主体间的相互建构,而不是主体探求客体的特征及规律。此外,两者在研究对象上的差别也体现在研究仪器的使用上。对于量化研究,仪器是精确地反映、测量独立存在客体的手段,两者相互分离;对于质化研究,仪器与研究对象相互联系,仪器可以看作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作为共同建构实在的一个元素(有时甚至研究者本身就是研究工具)。例如在录音录像设备的使用上,量化研究在设计好的规范化实验情境下,客观地记录被试所有的行为反应,而不管研究者是否希望看到;在质化研究的记录中,研究者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较为重要的行为反应,而忽略那些不感兴趣的或不重要的行为反应。质化研究者可以决定哪些事实成为研究对象,哪些事实将被排除于研究视野之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建构的关系。三、研究方法的空间化量化研究预先假定一个独立的实在,然后探查我们如何成为实在的一部分,以及我们如何知道那个实在。量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对象已经被抽象提取出来、且该领域研究者对此已达成共识,先提出研究假设,再用实验、测量等方法进行验证,是一个演绎推理的过程。而质化研究关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构建外部的实在。相应地,质化研究的前提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热情、已有知识、主观价值判断来选择研究问题,无需得到该领域研究者的共识,研究的意义存在于关系之中。实证主义认为,客观真理来源于现实,命题的真实性依赖于客观事实的验证,不能验证的命题视为虚假。命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要通过经验检验。鉴于研究对象的客观性,研究关系的对象性,量化研究方法强调选用大量样本,严格地数量化观察,谨慎地控制实验变量,用统计方法分析样本平均数和变量间关系(Ponterotto&Grieger,1999)。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保持价值中立和理性,抛开对研究对象的情感和态度,建立和发展相应的价值中立的科学语言,以便消除研究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Boring(1929)91指出,科学研究中的理性逻辑模型是指排除科学家的任何期望或热情,来证明其观点的真实性。与之不同,现象学、解释学认为,真理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认同,即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认同一个事实。研究方法的关键之处在于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这种方法被称为“移情”,一般包含两个水平:其一,直接理解,即理解“行为的内容”;其二,复杂的解释性理解,理解行为的实质和意义,即“为什么会产生该行为”。面对量化对其非理性的质疑,质化研究者认为,虽然热情为研究提供了强大动力,有可能导致盲目地使用概念和方法,但这种盲目性更多与研究者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并不是由研究态度造成的。总的来说,量化研究是一个“由外看内”的过程,研究者倾向于使用“硬”的、可靠的数据,从外部观察者的立场来观察社会生活事件;质化研究更像是“由外入内”的过程,研究者进入被研究者的立场,描述、分析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和行为,研究者认为自身就是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强调观察到的世界也是由研究者建构出来的,承认自己在知识建构中的核心地位。此外,在具体方法的操作层面上,也体现出两种研究的对立。在取样方面,质化研究是目的性取样,抽取出典型样本,大致有以下的取样方式:(1)极端或偏差型个案抽样;(2)典型样本;(3)最大变异样本:对同一现象持不同的观点;(4)分层目的样本,代表重要的次级小群体样本;(5)雪球样本,通过人际间的链条关系寻找下一个知情者;(6)机遇样本;(7)方便样本,等等;而量化研究是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随机取样,抽取出代表一般性的普通样本。在数据收集方面,质化研究者对被试进行访谈和调查时,会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直觉判断问哪些问题、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访谈,并从文献、实物中寻找出研究问题的相关材料;量化研究一般用观察法、量表法、问卷法和实验法来搜集数据,这些方法在实施之前都已经设计好方案,不允许随意改动,在实施过程中也有相对严格的控制。数据分析和解释方面,质化研究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认知建构,包括直觉和推想,一般会用日常语言进行描述,不受任何外在标准的束缚;量化研究的数据分析有专门的分析手段,如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软件等,研究者可以利用它们解释数据并预测因果或相关关系。四、注重研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本文从研究目标、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三个角度阐释了两种研究范式的对立。但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声音,认为两者的对立被人为地夸大了。首先,Kaplan(1964)78认为两者哲学基础的对立并不必然导致两种方法的对立,提出了重构逻辑(reconstructedlogic)和实用逻辑(logicinuse)这两个概念。重构逻辑是科学研究中方法论的理性解释,它或多或少地存在于人们的理想中;实用逻辑是科学研究中实际使用的逻辑。例如,科学家们遵从波普尔的哲学思想仅仅在重构逻辑层面上——假设只能够被证伪不能被证实,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却恰恰相反。在量化研究中,实证主义作为重构逻辑仅仅是抽象性的指导思想,从未僵化地使用过;质化研究者在实际研究中,也不会像其哲学背景那样轻视客观事实,同样建立了研究评价的标准。Kaplan最后总结道,两个阵营之间争辩的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重构逻辑和实用逻辑的区分。其次,质化研究的目标是提供丰富的描述以便达到“深入地”理解,量化研究者的目标则是预测行为。在科学研究中,理解和预测的关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具体运用是为了预测,但科学往往要借助理论来阐述,理论阐述就要求理解,因此量化研究既包含预测,又包含理解。人类学家Brink(1992)认为质化研究者必须能够从获得的信息中预测该情境下将要发生什么。也就是说,当质化研究者已经理解某个问题(包括某个体)时,应该能够准确地预测将要发生什么,或个体将会做出什么反应。可见,理解和预测并不矛盾,无论在质化还是量化研究中都包括这两个方面。再次,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的差别还经常被归结为研究方式的不同,一个是无操纵,自然观察;另一个是对被试进行操纵,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从而获得研究者所期望的反应。但是,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完全如此。其一,质化研究的自然观察法也会获得很多量化的数据,得出的结果也包含数量化的说明;量化研究在操纵控制下进行实验,其研究假设一般也是质化性质的,最后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质化分析,形成研究结论。其二,在质化研究中,实际上也存在操纵和控制。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兴趣询问研究对象一些问题,回避另外一些问题,尽量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这也可以看作干预操纵,如同实验研究一样,给予刺激,产生期待的反应。最后,虽然两者研究效度的内涵存在差别,但也有相通之处。质化研究中的效度指研究报告与实际研究的相符程度;量化研究认为效度是对研究方法本身的评估。Maxwell(1992)提出了质化研究中五种类型效度,其中描述型效度指对外在可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进行准确描述的程度,它既适用于质化研究也适用于量化研究。描述型效度还受到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关系的影响,即由于研究者的参与被研究者改变了自己的自然状态(袁方,1997),这一现象类似于量化研究中的“实验者效应”。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两种研究方式彼此对立,相互攻击。前者批评后者是实证主义的、决定论者和客观主义的,后者攻击前者的研究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Todd&Nerlich,2004)。这些对立,一方面体现出社会科学高度关注自身的研究方法,为社会科学在方法论问题上提供了一种前进的张力。另一方面,它们也使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法支离破碎、获得的知识在彼此之间不可通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