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的检疫课件_第1页
动物疫病的检疫课件_第2页
动物疫病的检疫课件_第3页
动物疫病的检疫课件_第4页
动物疫病的检疫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动物食品的安全日益重视。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为提高动物产品的检疫质量,农业部提出“四个到位”,人员到位是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检疫工作和专业技术技能鉴定的需要,我们收集了有关文字和图像资料,编制了这套以主要动物疫病防疫、检疫为内容的电子教材,探索直观教学新模式。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错漏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类动物疫病一、口蹄疫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在口、舌、唇、鼻、蹄部和乳房等部位发生水泡,破溃形成溃烂。

[病原]病原为口蹄疫病毒,有7个主型、60多个亚型。病毒在外界的生存能力很强,耐寒,对高温、酸碱敏感。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传染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水疱液、水疱皮、唾液、精液、乳、粪、尿、发热期的血液中。通过直接或间接与病猪接触传染,病毒胶原颗粒也可经空气传播。[流行特点]主要是偶蹄兽最易感,差别依次为牛、猪、羊,人对口蹄疫易感性低,仅见个别病例报告。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尤其是潜伏期和正在发病的动物。传播方式为接触性和气源性。口蹄疫传染性强,传播猛烈,季节性不强,秋末、冬春多发并流行。

[症状]典型的是发热,口腔黏膜、蹄部皮肤和乳房上出现特征性水泡,表现程度不一。幼畜常不见症状因急性心肌炎而死亡。牛:体温高、心跳快、唾液多。1—2天后,口腔内出现蚕豆至核桃大的水泡。一昼夜左右水泡破裂形成烂斑,愈合后成斑痕。同时,蹄冠、蹄叉的柔软皮肤上发生水泡并很快破溃成痂。

羊:潜伏期一周左右,症状轻微,绵羊以蹄部出现黄豆粒大小的水泡为主。山羊的典型症状是蹄部少有损害,口腔黏膜出现蚕豆大的水泡很快破裂形成鲜红色烂斑。

猪:病猪以蹄部水泡为主要特征,严重时造成蹄壳脱落,不能站立。

[病理变化]主要是口腔、蹄部的水泡和烂斑,心脏松软,似煮过的肉。在幼畜形成虎斑心。

[确诊和处理]确诊和毒型鉴别要通过实验室检验。

当有疑似口蹄疫发生时诊断报告的基本程序是:发现者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由上级指定的专家通过现场诊断若确定为疑似的,由当地政府采取必要的封锁、隔离、消毒等措施;采取病料在24小时之内送省有关部门进行确诊,确定为口蹄疫时,要对疫点(区)的病畜和同群畜进行捕杀;疫区解除封锁的时间,是在最后一头病畜急宰后14天,并经过全面消毒。捕杀的肉尸按有关规定进行彻底的无害化处理。未经允许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便报告传播有关疫情的报导。本病目前主要靠防、检、消、堵、处等综合措施控制。二、猪水泡病

猪水泡病是由一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上以蹄部、口部、鼻端和腹部乳头周围发生水泡为特征。其临床症状与口蹄疫极为相似,牛、羊等家畜不发病。

[流行特点]在自然流行中,本病仅发于猪,密度越高发病越多,分散饲养的很少流行。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症状]典型的病猪常见主趾和跗趾的蹄冠上有特征性水泡,破溃后形成溃疡,病变严重时蹄壳脱落,行走困难,卧地不起。有时在鼻端、舌面上也形成水泡或烂斑。

[确诊和处理]猪水泡病的确诊要在实验室进行。检疫时,若发现可疑病例,应严格隔离消毒,经诊断确定为本病时,立即封锁,并上报有关部门,就地对全群猪作捕杀销毁处理。捕杀后对尸体、被污染的场地和猪场喷洒1%的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对尸体及组织块进行销毁处理。

三、猪瘟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疫病。其特征为急性经过、高热稽留、死亡率高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的出血、梗塞和坏死等变化。

[流行特点]该病仅发于猪,猪群感染后首先发病的个别猪常呈最急性经过,随发的主要呈急性经过,1—3周内达到流行高峰,以后渐为亚急性。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常发区的猪有一定的免疫性,其发病和死亡率较低。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带毒猪及其产品,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感染门户是扁桃体或呼吸道,也可通过皮肤或伤口感染。[症状及病理变化]一般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最急性型:突然发病,症状急剧。主要表现高热稽留皮肤和黏膜发绀和出血,1天至数天死亡。一般仅在某些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量出血斑点。急性型:多见。典型症状猪不分大小迅速感染,表现为发热、结膜炎、厌食、呕吐、腹泻、呆滞和步态蹒跚。病初有结膜炎,鼻黏液。先便秘后拉稀。几天后皮肤见出血点。后期弓背、颤抖,摇摆不稳,精神沉郁,嗜眠,怕冷。体温41ºC以上稽留不退。病变在黏膜、浆膜、淋巴结、心、肺、喉头、肾盂、膀胱、胆囊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腹腔内淋巴结呈典型的大理石状,肿大、暗红色;扁桃体常有炎症。

亚急性型:症状似急性型,但较缓和,有时好转病程稍长。

慢性型:特征是病期长,断续厌食,体温升高,毒血症和腹泻。有脱毛和皮肤紫斑。病程月余,有的康复或成僵猪。主要病变为肠炎,典型见于回盲结合部的黏膜上形成纽扣状的黑褐色溃疡。

[确诊和处理]1、确诊在化验室进行。在进行血液学检查时,白细胞显著减少,可降至每立方毫米8000以下。2、检疫时,若发现猪瘟或疑似病猪,应立即隔离或捕杀,有可能感染的就地隔离观察;污染场所污物、用具等应充分消毒;捕杀的病猪深埋,如必须利用,应在隔离条件下屠宰加工;高温处理的猪肉和内脏,应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3、防制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有靠切实有效的预防注射建立免疫。

体温高达41℃以上,稽留热,高度沉郁,伏卧嗜睡,挤在一起典型猪瘟临床症状:眼结膜潮红,眼角有多量粘性或脓性分泌物,耳下、四肢、腹下、会阴处皮肤有许多出血点、出血斑典型猪瘟临床症状:典型猪瘟临床症状:颈部、耳背皮肤出血典型猪瘟病理变化:繁殖障碍型母猪所产新生仔猪小肠系膜淋巴结串珠样肿大

四、牛海绵状脑病

牛海绵状脑病又叫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一种非炎性、变性型的牛致死性中枢神经性疾病。

[流行特点]病牛发病年龄多为3—5岁,6岁以上的牛发病率明显减少。含有被痒病病源因子污染的反刍动物蛋白的肉骨粉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传播媒介。

[症状]一般表现为全身和神经症状。绝大多数病例表现有焦虑不安、感觉过敏和共济失调。

五、痒病

痒病又称摇摆病、震颤病。是侵害羊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潜隐性、退行性疾病。其特征为潜伏期长,剧痒、精神委顿,肌肉震颤,运动失调,衰弱,瘫痪,最终死亡。

[流行特点]所有羊均可发病,一般发生于2—4岁的羊,以三岁半的羊发病率最高。患羊不仅可以通过接触挤痒传播也可以直传后代。

[症状]一般表现为神经症状,皮肤剧痒摩擦。

[处理]在检疫中发现有痒病或疑似痒病的动物,应作全群捕杀销毁处理。六、羊痘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羊的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在病羊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性的痘疹。

[流行特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肌体,羔羊较敏感,死亡率高。

[症状]特征是在羊的皮肤少毛区先后出现有红斑、丘疹、水泡、脓疱和痂皮五个病变阶段。

[处理]检疫时,对检出患羊痘的病羊均作捕杀处理,病羊尸体应作深埋或销毁无害化处理。

七、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亦称真性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呼吸道、头颈水肿、发绀和腹泻为特征。

[流行特点]禽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家禽和野禽,家禽以鸡和火鸡最易感,多在冬春季流行。病禽及尸体、环境污物是主要的传染源。潜伏期从数小时到数天,最长可达21天。禽流感的传播有病禽与健康禽直接接触和与病毒污染物间接接触两种,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发病。发病和死亡率高低与毒株及禽的状态有关。[症状]急性感染的禽流感无特定临床症状,在短时间内可见食欲废绝、体温骤升、精神高度沉郁,母鸡的就巢性增强,产蛋量下降,头部和脸部水肿,口腔有粘液,倒提时流出酸臭的液体,挤压鼻腔有粘液流出。鸡冠发绀,脚鳞出血和神经紊乱,短时间内大批死亡。

[病理变化]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皮下水肿,纤维素性肺炎、心包炎和体腔积液,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腹部脂肪和心脏均有散在的出血点。[确诊和处理]确诊该病须在实验室由专业人员进行。禽流感传播快、损害大,疫情不是随便确认的,一般分为四个步骤:一是监测员报告后省定专家现场诊断、流行病学分析定疑似;二是送病料由省级化验室定阳性;三是国家级实验室定毒型;四是农业部确认结果。疫情确定后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必要的处置。包括隔离、捕杀、消毒、紧急免疫带,最后一只鸡扑杀21天无新发病例后,按规定解除封锁。八、鸡新城疫本病是由鸡新城疫病毒侵害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下痢、神经障碍、黏膜和浆膜出血以及消化道黏膜坏死。本病传播快,死亡率高。

[流行特点]春秋多发,病鸡、死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后的鸡在出现症状前24小时,口、鼻分泌物和粪便中已排出病毒。呼吸道和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鸡蛋也可带毒传播本病。[症状]潜伏期一般3—5天,按病程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最急性型:突然发病,不见症状迅速死亡,多见于流行初期和雏鸡。急性型:常见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离群呆立,缩颈闭眼,鸡冠肉髯呈紫色。咳嗽,呼吸困难,张口呼吸,伸头甩鼻,尖叫,排黄白或绿色粪便,有时带血。后期粪便呈蛋清样。慢性型:常见于成鸡和流行后期。病初症状同急性但轻微,有神经症状,如偏头、转圈、翅膀麻痹等。

[病理变化]主要是全身黏膜和浆膜出血,淋巴系统肿胀、出血和坏死。消化道和呼吸道出血最为明显。腺胃黏膜水肿、出血、溃疡或坏死。

[确诊和处理]确诊在实验室进行。检出阳性时,全群捕杀,深埋或高温处理,污物彻底消毒无害化处理。控制主要靠防疫、消毒、处置。

[同禽流感的鉴别]禽流感发病急死亡快,禽类都发病,本病鸡为主。禽流感头部肿胀,本病少见。新城疫呼噜甩鼻,闭目呆立,禽流感无。新城疫素囊膨胀有酸臭物,禽流感少见。一、多种动物共患病

1、伪狂犬病该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及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障碍及奇痒为特征。但成猪常为隐性感染,可有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症状;新生仔猪除神经症状外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本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似狂犬病,所以被称为伪狂犬病。二类动物疫病的检疫[流行特点]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易感,除成猪外,其他动物均是高度致死性的。自然情况下,动物一旦发病致死,病毒也就消失了。患病动物为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本病除经口、鼻、皮肤、及伤口等途径传染外,还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症状]牛:特征症状是奇痒,病牛能舔到的患病部位,像发疯般舔擦不止,引起皮肤脱毛、充血。体温可达40ºC以上,吼叫,一般在2日内痉挛而死。

猪:没有奇痒症状。大小猪都易感,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偶有发热,精神沉郁、呕吐、咳嗽等轻微症状。一般4—8日完全恢复,不死亡。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木乃伊胎儿、死胎。晡乳仔猪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大量流涎,厌食,神经症状,最后昏迷倒地死亡。仔猪感染后一旦出现症状可在36小时内死亡。羊:多表现为急性病程,体温升高,肌肉震颤,奇痒而啃。病羊常卧地,咽喉麻痹不食、唾液流出,发病后多于1—2天内死亡。[病理变化]病牛患部变化明显,皮肤撕裂,皮下严重水肿,肺和肝常见充血,肺泡有水肿,肝的实质和皮质可见坏死灶,肾乳头处有出血,心外膜出血,心包积水。猪除怀孕的外一般缺乏特征性眼观病变。

[确诊和处理]确诊须在实验室进行。检疫时一旦检出伪狂犬病病畜,阳性的捕杀销毁,同群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放行。控制靠灭鼠、注苗、捕杀。2、狂犬病又称疯狗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和动物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最后麻痹致死。

[流行特点]人和各种家畜都易感。犬科动物常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和病毒的贮存宿主,无症状但可通过唾液长期排毒。本病由患病动物咬伤后而感染。

[症状]患病动物的临床症状相似,一般可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

犬:分为前驱、兴奋和麻痹三期。前驱(沉郁)期:约半天至两天。病犬精神沉郁,躲在暗处,不听召唤,强迫牵引时咬畜主。吃异物,吞咽伸颈,唾液增多,后躯软弱。兴奋(狂暴)期:2—4天,病犬极兴奋,狂暴并攻击人畜。有时沉郁狂暴交替。麻痹期:1—2天,麻痹急剧发展,垂颌、脱舌、流涎,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牛:初沉郁,反刍食欲下降,不久见起卧不安,阵发性兴奋和冲击,最后衰竭而死。猪:流涎,兴奋不安,声哑,攻击人畜,易惊,最后麻痹,经2—4天死亡。[病理变化]无特异性。病尸消瘦,有咬、裂伤,口咽黏膜充血或糜烂,脑膜肿胀、充血和出血。

[确诊和处理]确诊在实验室进行。动物被患病畜咬伤,可将伤口挤出血,用消毒药浸擦,并迅速用狂犬病疫苗进行紧急接种。被狂犬病或疑似患畜咬伤的家畜,在咬伤后未超过8天且未发现狂犬病症状者,准宰,其肉尸、内脏应经高温处理。超过8天不准宰,应采取不放血的方法捕杀后作工业用或销毁。3、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各种家畜、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患病动物特征是突然高热,可视黏膜发绀,骤然死亡和天然孔煤焦油样出血。病变特点是败血性变化,脾脏显著肿大,血液凝固不良。[流行特点]草食动物最易感,猪较有抵抗力。患病动物及尸体是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各种液体及尸体都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尸体处理不当会形成大量有抵抗力的芽孢污染土壤、水源、牧地成为长久的疫源地。传播途径是消化道、皮肤黏膜和呼吸道。蚊虫叮咬夏季多发。

[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一般1—3天。牛:最急性的发病急剧,出现昏迷、倒卧、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蓝紫、全身颤栗、心悸亢进,濒死期天然孔出血。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急性型最常见,体温急升到42℃,精神不振,食欲、反刍减弱或停止,呼吸困难,可视黏膜蓝紫或小出血点。初便秘,后腹泻,尿暗红。泌乳停止,孕牛流产。死前体温下降,呼吸极度困难,见痉挛,发抖,一般1—2天死亡。亚急性症似急性,病程长,病情缓。体表皮肤,直肠、口腔黏膜见炭疽痈。

羊:常见最急性型,突然眩晕、摇摆、磨牙、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很快倒地死亡。猪:抵抗力强,呈散发慢性经过,常见咽喉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体温升高,食欲不振。严重时黏膜发绀,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死。

[病理变化]急性呈败血性变化,尸僵不全,迅速腐败膨胀,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内脏常见出血,实质器官变性。典型可见脾肿大几倍成黑色。猪淋巴结炭疽见淋巴结切面有蜂窝状红色小出血点,呈砖红或樱红色。

[确诊和处理]确诊在实验室涂片和沉淀反应。检疫时若发现该病应当:(1)确诊疫点立即封锁,采取补救措施。(2)病尸不能解剖,就地2米深埋或焚烧,尸体底部及表面撒厚层漂白粉,接触尸体的运输及其他用具用后彻底消毒。(3)屠宰场宰前检出炭疽病畜和可疑的严禁急宰。病畜以不放血方式捕杀、销毁。可疑的隔离,作进一步确诊。宰后检出,停止生产,封锁现场会诊。确诊后,病畜全身物品均以不漏水工具运定点销毁。工具彻底消毒,污染物高温处理。同群畜测温,不正常者特定观察,无异常者方可屠宰。

牛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曲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常发生在夏秋两季,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病原]炭疽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的大杆菌。濒死病畜的血液中常有大量细菌存在,成单个或成对,两端平截呈竹节状,能形成荚膜。培养物中的菌休粗大,多呈长链排列,不形成荚膜。本菌在未解剖的尸体内不形成芽胞,抵抗力较弱,但在空气中形成芽胞。芽胞的抵抗力很强,干燥环境下能存活多年,在高压蒸汽下(120Ċ),要10分钟才能杀死。

炭疽分布甚广,凡地势低洼或常有河水泛滥的地方,如土壤被炭疽杆菌芽胞污染,可能发生本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在自然条件下,土壤、饲料、饮水等被污染,常因采食而得病。吸血昆虫(厩蝇、虻类)可作为机械传播媒介。人的感染多为皮肤局部感染,也可能成为败血症而死亡。[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5天。根据病的经过,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3型。最急性型:生前不易发觉症状,突然哞叫倒地,呼吸困难,粘膜呈紫色,全身发抖,口鼻流出混有血液的泡沫,肛门和尿道口流出不易凝固的黑色血液,约1小时内死亡。

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0—42Ċ,减食或废食,有时臌气。病畜先兴奋哞叫,后则极度沉郁。呼吸困难,粘膜发绀,并有出血斑点,口鼻流出带血的泡沫。颈、胸、腹部及外生殖器可能发生水肿。有的病畜粪便带血,有腹痛症状,约1—3天死亡:亚急性型;与急性型相似,但病程较长,症状亦较缓和。在体表各部,如喉、颈、口腔粘膜等处发生局限性炎性水肿。肿胀部位先坚硬而有热痛,然后变冷而无痛感,最后发生坏死或形成溃疡,称为痈性炭疽或炭疽痈。[病变]尸体尸僵不全,瘤胃臌气,肛门突出,天然孔有血样泡沫流出,粘膜发紫并有出血点。皮下、肌肉及浆膜有红色或黄色胶样浸润。血液黑红色,不易凝固,粘稠如煤焦油状。脾脏显著肿大,有时可达正常的3-4倍,暗红色松软如果酱状。淋巴结出血肿胀。

[诊断]炭疽尸体一般不得剖检,必需剖检时应在严格隔离消毒的场所和安全措施下进行。对疑似炭疽的病死牛、羊,应用取末梢(耳、肢、尾)血液必要时可局部解剖采取脾一小块涂片.用姬姆萨氏染液、瑞氏染液或骆氏美蓝染色镜检,若见到菌体呈红色,荚膜呈紫色(后一种染色法,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两端平截像竹节状的粗大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即可诊断为炭疽。如镜检仍不能确定,可进行细菌培养或做血清学检查。临床诊断要注意与恶性水肿、气肿疽和牛巴氏杆菌病等区别。

[预防](])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牛、羊每年应进行一次无毒炭疽芽胞苗预防注射。

(2)确诊为炭疽后,用棉花或破布塞住死畜的口、鼻、肛门、阴门等天然孔,然后于偏僻地方深埋。

(3)畜舍、场地、用具等,用10%热烧碱溶液或20%漂白粉,或0.2%升汞消毒。畜舍以1小时间隔消毒3次。病畜吃剩的草料和排泄物,要深埋或焚烧,

(4)严格隔离和治疗病畜或接触过此畜的家畜。

[治疗](1)病初期用抗炭疽血清150--200毫升静注,或静脉与皮下各注射一半。(2)青霉素每次400万—500万单位肌注,每日2—3次;土霉素、四环素,每次2克,静脉或肌注。(3)10%--20%磺胺嘧啶钠100—150毫升肌注,或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溶液静注。4、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猪常发且可传染给人和其他家畜。特征是母畜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公畜睾丸炎和副性腺炎。

[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牛、羊、猪,三种菌对人均能感染,以羊种菌最严重。主要经消化道和公母交配感染。本病的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者。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着胎水和胎衣排出。流产后阴道分泌物及乳汁都含菌。感染的公畜睾丸、精囊中也有病菌。

[症状]

牛:潜伏期2周至6个月。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在妊娠6—8个月流产,胎衣滞留,失去生育能力。公牛睾丸、附睾炎。羊:母羊主要是在妊娠3—4个月流产或乳房炎。公羊生殖道感染则发生睾丸炎。猪:最明显在妊娠后4—12周流产。流产前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公猪常见睾丸炎和附睾炎。

人一般不互传,多受动物感染。主要表现体温呈波浪热、寒战、盗汗、全身不适、关节炎、神经痛、肝脾肿大以及睾丸、附睾炎,孕妇可能流产。

[病理变化]胎儿、流产的胎衣及子宫有明显的变化。早死胎儿见干尸化。胎衣绒毛膜充血或贫血,有时水肿夹出血点。胎牛第四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粘稠的絮壮物,肠胃和膀胱的浆膜下可见点状或线状出血。公畜睾丸和附睾有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有时精囊、关节发炎。

[确诊和处理]本病的确诊在实验室进行。检疫时,若发现可疑动物,应及时进行隔离。宰前和宰后检出的的患病动物按国标处理。

5、弓形虫病弓形虫病是由弓形虫属的弓浆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多为隐性感染,显性感染临床症状复杂,有发热、呼吸困难、流产死胎、胎儿畸形、淋巴结炎或脑脊髓炎等。

[流行特点]各种家畜以及人类都能感染。弓浆虫可通过消化、呼吸道,眼、皮肤及胎盘等途径侵入。病畜和带虫的肉、内脏、血液、渗出液和排泄物是主要的传染源,乳、流产胎儿体内均能分离出大量弓浆虫。[症状]

猪:仔猪最易感,急性,体温40--42°C稽留,精神委顿,食欲初减后绝。腹式呼吸共济失调。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体表淤血斑,孕畜流产、死胎。羊:转圈,昏迷,呼吸困难,孕羊流产。牛:犊牛呼吸困难,咳嗽、发热,精神沉郁,2—6天死亡。成年牛病初兴奋,其他同犊牛。

[病理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出血;肝点状出血灰色坏死灶,其他内脏出血点。

[确诊和处理]确诊在实验室。宰后检出的肉尸和内脏工业用或销毁。阳性肉尸不消瘦的高温处理。

二、牛结核病本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瘦性传染病。病理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淋巴结、肺、肠、肝、脾、胸、腹膜常见损伤。

[流行特点]奶牛最易感,牛型可感染人畜。病牛、带菌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呼吸道感染,小牛吃奶、成牛交配也可感染。饲养条件也影响传播。

[症状]常见肺结核。病初易疲劳,短干咳,逐渐加重,表现痛苦,气喘。贫血,渐瘦,体表淋巴结肿大。减乳,流产。

[病理变化]病灶常见于肺、肺门淋巴结、纵隔淋巴结,其次为肠系膜淋巴结和头颈部淋巴结。在肺和其他器官有钙化点,切时有沙砾感。胸腔或腹腔浆膜可发生密集的结核结节,豌豆大小,有的坚硬,形似珍珠,即所谓的“珍珠病”。

[确诊和处理]确诊本病在实验室,最有意义的是变态反应诊断。检出开放性病牛后立即淘汰。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牛及时处理,根绝传染源。小牛出生后按时检疫,呈阳性的淘汰处理。

三、猪病

1、猪乙型脑炎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流行特点]本病毒可感染多种家畜和人,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也可经胎盘直传胎儿,有明显季节性。

[症状]突发,体温40--41ºC,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或废绝,有渴感,喘咳。孕猪突发流产或早产死胎。公猪睾丸肿大。

[病理变化]脑、脑脊膜充血。睾丸肿大充血坏死。子宫内膜分泌物粘稠充血。

[确诊与处理]在实验室进行。检疫时发现,进行无害化处理。2、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特征是孕猪发生流产木乃伊死胎。

[流行特点]本病毒可感染各种猪。病猪是主要传染源。消化、呼吸道,胎盘和交配是感染途径。

[症状]主要是母猪繁殖障碍、屡配不孕。

[病理变化]主要是孕期70天以前感染的胎儿流产见死胎和木乃伊。

[确诊和处理]主要是抗原抗体检查。检疫时检出本病,阳性的捕杀销毁,同群动物隔离观察。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该病又叫蓝耳病,是由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及弱胎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特征的传染病。

[流行特点]仅见于各种猪,育肥猪轻,母猪和仔猪较重。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途径是猪的移动和空气传播。猪群一旦感染,可速传全群。

[症状]母猪: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妊娠母猪发生早产,后期流产、弱仔、木乃伊死胎。初产仔猪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个别母猪耳蓝发凉。

育肥猪:轻度类似流感,减食或喘气,少数咳嗽,耳背面及尾部皮肤见紫斑块。仔猪:1月龄内最易感。体温40ºC以上,腹式呼吸,食减或废绝,腹泻,肌肉震颤,共济失调,渐瘦,眼睑水肿。

[病理变化]常见间质性性肺炎。肺水肿、肾盂、膀胱炎。流产死胎、弱仔、猪头部水肿。断奶仔猪耳发绀,淋巴结肿。

[确诊和处理]确诊在实验室。检疫时一旦检出本病,阳性动物应作捕杀、销毁处理,同群动物隔离观察。4、猪丹毒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亚急性有特征皮疹,慢性见多发性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

[流行特点]本病多见架子猪,人和其他家畜也可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传染源。病菌主要寄存于带菌猪的扁桃体、胆囊、回盲瓣的腺体和骨髓内。病菌污染物经消化道传染,也可经损伤皮肤及吸血昆虫传播。该病以7—9月的夏秋多发。

[症状]急性败血型最常见,以突发、急性经过和高病死率为特征。体温升高达42--43ºC,稽留不退,不食,呕吐。

严重的呼吸增快,黏膜发绀。哺乳和刚断奶的小猪突然发病,见神经症状,抽搐,倒地而死。亚急性型皮肤表面出现疹快,初期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压之不褪。慢性型常表现为慢性关节炎、慢性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病理变化]败血型猪丹毒主要以急性败血型的全身变化和皮肤出现红斑为特征。脾樱桃红色,质地松软显著充血、肿大,边缘钝,切面外翻,典型败血。

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变化,明显肿大淤血,俗称大红肾。亚急性以皮肤疹块为特异变化。慢性型主要表现在心内膜上,有菜花状赘生物。

[确诊和处理]本病确诊在实验室进行。检疫时,对检出的可疑丹毒病猪,应立即隔离治疗,污染场地彻底消毒。肉尸内脏有显著病变者,全部化制或销毁。有轻微病变的肉尸及内脏高温处理后出厂。

5、猪肺疫本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和炎性出血,慢性型为皮下组织、关节、各脏器的局灶性化脓性炎症。

[流行特点]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动物和人均有致病性。猪牛发病较多,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是消化和呼吸道。

[症状]潜伏期1—5天,病程可分三型。最急性:发病急,咽喉部水肿,不见症状迅速死亡。稍缓的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咽肿硬,呈犬座喘气,1—2天死亡。

急性型最常见。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病初体温高,短干咳,呼吸困难。后期湿痛咳,触胸剧痛。病情严重时喘气犬座,可视黏膜发绀,多窒息而死。慢性型表现为慢性肺炎、胃肠炎症状。

[病理变化]最急性型以咽喉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出血性浸润为特征。急性型是纤维素性肺炎。慢性的肺肝区扩大,内含干酪样物质。

[确诊和处理]确诊靠病原学检查。检疫时,发现可疑猪,立即隔离治疗,环境消毒。检出的病尸、内脏按规定处理。6、猪链球菌病

该病是由多种不同群的链球菌引起的不同临床类型传染病的总称。常见的有败血性和淋巴脓肿两种类型。其特征为:急性常为败血症和猪脑膜脑炎,发病率、病死率高;慢性病例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及组织化脓性炎,此型最常见。

[流行特点]各种猪中以架子猪和怀孕猪最易感。病猪及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症状]败血性链球菌病可分为:急性败血型:突发,体温高,食欲不振,便秘,有的见多发性关节炎和神经症状。

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哺乳和断奶后小猪。初体温升高,不食,便秘。很快出现神经症状,四肢作游泳状,转圈、昏迷。淋巴结脓肿多见于颌下淋巴结脓肿炎,造成呼吸吞咽困难。病程长,一般不死。

[病理变化]急性败血型,喉头、气管、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充血肿大。脑膜脑炎型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严重的溢血,全身淋巴结肿,关节炎。

[确诊和处理]确诊在实验室。检出的病猪,立即隔离,及时治疗,污染场所彻底消毒。

7、猪支原体肺炎

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喘气病、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地方猪种较外来猪种易感。多为慢性经过。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秋季次之,夏季较少。病猪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和喘气。[病原]病原是猪肺炎支原体,存在于肺脏和肺门淋巴结中。当病猪咳嗽和打喷嚏时,把病原散布到空气中,被健康猪吸入而受感染,几窝仔猪并群饲养时易暴发本病。感染猪开始不一定发病,当气候剧变,饲养管理不好,使猪的抵抗力降低时,就会发病。病猪好了以后,在一定时期内仍继续排出病原,成为传播本病的祸根。病原对外界环境和一般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在空气中生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6小时,用15%新鲜石灰水15分钟即可杀死。

[症状]急性型:新发病猪群的仔猪、妊娠母猪较多见。病猪体温正常,精神不振,很少走动。呼吸增数、张口喘气,呈腹式呼吸或犬坐姿势。一般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慢性型:老疫区的架子猪较多见。早晚吃食后或运动时发生咳嗽,严重的连续痉挛性咳嗽。咳嗽时站立不动,背拱起,颈伸直,头下垂,直至咳出分泌物咽下为止。常流少量鼻汁。体温正常,体态消瘦,发育迟缓。隐性型:偶见咳嗽和气喘,生长发育几乎正常,但X线检查或剖检时,可见肺炎病灶。

[病变]在尖叶、心叶、中间叶、膈叶的前下部,形成左右对称的淡红色肺炎区,其硬度增加,外观似“肉样”,病变与健康部界限明显。肺门淋巴结显著肿大,质硬,断面呈黄白色。[诊断]一般用x线诊断,在肺野的内侧区及心膈角区呈现不规则云絮状渗出性阴影,密度中等,边缘模糊。对阴性猪应隔2-3个月后再复检1次。诊断时,注意与猪流行性感冒、猪肺疫、猪肺丝虫病、猪蛔虫病相区别。

[防治](1)用盐酸土霉素按体重30-40毫克/千克肌肉注射,每天1次,5-7天为1疗程。(2)卡那霉素,按每千克体重4万-5万单位肌肉注射,每天1次,5天为1疗程。也可使用泰乐菌素、北里霉索、支原净等拌料或饮水。(3)无病猪场,坚持自繁白养,不从有病猪场引进猪。(4)发病猪场,经常临床观察,听咳嗽,查呼吸,进行x线检查,早期检出病猪,隔离治疗。患病母猪应淘汰。(5)弱毒疫苗预防。8、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2-4个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的猪比较少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阴雨潮湿的季节多发。[病原]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的杆菌,有鞭毛,能运动,革兰氏染色阴性。沙门氏苗对干燥、腐败、日光、盐腌等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可经数周或数月而不死。但对湿热和消毒药抵抗力不强。一般浓度的日常用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菌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经消化道传染。猪只在健康情况下不发病,但由于各种不良因素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就迅速繁殖而引起发病。由于细菌连续通过若干易感猪体后毒力增强,引起本病的流行。

[症状]病猪体温微升高或者正常,持续下痢。下痢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状物。病程2-3周或更长,最后衰竭而死,致死率为25%-50%,耐过猪发育不良。

[病变]主要在盲肠、结肠和回肠形成溃疡。溃疡周边降起,中央稍凹陷,表面被附有灰黄色或淡绿色糠麸样物质。以后许多小病灶逐渐扩大融合在一起,形成弥漫性坏死性肠炎。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成索状肿,切面常可见到针尖大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肝脏有干酪样坏死区,伴发肺炎时,肺部有炎症、坏死现象。

[诊断]主要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一般为散发,只在饲养管理不良、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才出现地方性流行。临床上多为慢性经过,表现周期性下痢。大肠有典型的溃疡或弥漫性坏死,肝及淋巴结有干酪样坏死。症状及病变易与猪瘟相混淆,诊断时注意区别。

[预防](1)用冻干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对1月龄以上的仔猪接种免疫。

(2)发生本病后,病猪隔离治疗,同群猪紧急预防接种,并做好尸体处理和消毒工作。

[治疗]应用抗生素、呋喃类或磺胺类药物早期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但沙门氏菌常常出现抗药性,如使用某种药物治疗无效时,应换另—种药物治疗。9、猪水肿病

猪水肿病又叫小猪摇摆症、麻痹性中毒、猪胃水肿,是断乳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疫病。特征是突然发病,表现头部水肿,共济失调,惊蹶或麻痹,病程短促,死亡率高。剖检见胃壁和肠系膜水肿。在缺硒地区易发生本病。[病原]猪水肿病由多种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传染源是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病菌由粪便排出,污染饲料、水源和环境,经消化道传染。

[症状]突然发病,体温正常,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流白沫。心跳、呼吸加快,静卧一隅,肌肉震颤,摸体表敏感,频频呻吟、声音嘶哑,站立拱腰,全身发抖,常见眼睑、结膜、齿龈、颊部、耳朵、腹下水肿。前肢麻痹,站立不稳;后躯麻痹,不能站立,行走无力。共济失调,摇晃不稳,盲目前进,转圈运动。病程短促,有时数小时死亡,一般经过l—2天死亡,个别的长达7天。致死率达90%。

[病变]其特点是胃大弯部粘膜高度水肿,眼睑、耳朵等部亦呈水肿,全身淋巴结水肿。病猪头部甚至全身呈现水肿,切开皮下及肌肉,尤其是头颈部、胸部及前肢,常有大量透明或带微黄色液体流出。肺脏高度水肿,心包、胸腔和腹腔均有不同量的积液,液体暴露于空气后很快凝固,或成胶冻洋。脑膜充血,脑实质水肿或有出血。

[诊断]主要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作出。流行特点是断乳仔猪发病,病程短,常突然死亡,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临床症状主要是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摇摆或转圈,惊厥或麻痹,眼睑和头部水肿。剖检病变主要是胃壁、肠系膜和淋巴结水肿。必要时,可从肠内容物和肠系膜淋巴结分离溶血性大肠杆菌。

[治疗]用磺胺类药物、抗生素、呋喃唑酮等进行治疗可增强治疗效果。

[预防](1)加强断乳仔猪的饲养管理,断乳前做好补饲工作,增加含钙和维生素饲料。断乳不宜太突然,应使其逐渐改变。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