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概论课件_第1页
动物营养学概论课件_第2页
动物营养学概论课件_第3页
动物营养学概论课件_第4页
动物营养学概论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动物对饲料的消化与养分吸收内容第一节饲料的消化性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第一节饲料消化性

一.消化方式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为什么要消化?1.消化的概念

饲料中的养分变成为能被动物吸收的形式的过程。

消化的实质:

将大分子切割为可吸收的小分子;

破坏饲料细胞结构,释放其中可消化内容物。一、消化方式靠什么消化?靠什么消化?消化系统

----消化道:食物流通的管道。由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消化腺:酶和其它消化辅助物的分泌场所。有唾液腺、胃腺、胰脏、肝脏和肠腺;动物的共生伙伴---消化道微生物2.消化道结构鱼类消化道特点口腔浅,起不到吮吸作用,无腺体,舌不能活动;胃肠分化不明显,和畜禽比胃肠道较短,鱼类肠的各部分分界大多不明显;鱼类主要的消化腺为肝脏、胰脏及胃腺。多数鱼类缺乏真正的肠腺。禽类消化道特点唇退化为喙,舌退化,牙齿退化为齿板;味蕾退化;口腔腺体仅能分泌黏液;食管末端膨大,形成嗉囊;胃分为腺胃和肌胃两部分;消化道短大肠短,容积小尿道和直肠在泄殖腔会合单胃杂食动物消化道特点切齿呈铲状,臼齿连续排列,顶端扁平,下颌左右移动范围大,咀嚼肌发达;嗅觉和味觉发达,唾液腺分泌淀粉酶和脂肪酶;胃分泌大量盐酸和酶,体积适中;小肠≈13-15倍体长,容积相对较大,吸收能力强;后肠具有一定的发酵能力;胃肠发育较均衡,整体消化吸收能力强。单胃草食动物消化道特点切齿发达;胃壁薄,胃容积相对较小;小肠相对较短;盲肠和结肠发达,体积大,微生物活跃。猫科动物(单胃肉食动物)

消化道特点牙齿发达;口腔无淀粉酶;胃体积大;小肠短,但吸收能力强;盲肠退化,肠道所占比重降低;蛋白酶和脂肪酶分泌量大。复胃各部分的功能瘤胃(Rumen)

---饲料储存、降解,微生物发酵;

---合成菌体蛋白、水溶性维生素等;

---吸收挥发性脂肪酸(VFA)、镁和过量氨等;网胃(Reticulum)

---控制食糜流动,实现反刍功能;瓣胃(Omasum)

---吸收水分和VFA;皱胃(Abomasum)

---分泌胃蛋白酶、盐酸和内因子,消化能力与单胃动物类似。反刍动物的消化特点唇和舌灵活,切齿发达;反刍行为;胃分化为四部分;肠道长;大肠中微生物发酵能力较强。各类动物消化系统比较口腔:猪分泌唾液淀粉酶和麦芽糖酶,牛分泌少量淀粉酶,马、单胃肉食动物和禽类无;胃:pH禽类腺胃和反刍动物前三个胃均不分泌消化酶;肠道

草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依次缩短;分泌寡糖和寡肽酶,为吸收而消化;马属动物后肠类似瘤胃,是发酵场所。消化腺

鱼类等大多数水产动物的肝脏和胰脏无明显区别,合成肝胰脏;马属动物无胆囊唾液腺几种动物消化道长度比较动物部位绝对长度(m)占肠道比例(%)肠道总长(m)(与体长之比)猫小肠1.72832.07大肠0.3517(3~4:1)猪小肠18.297823.51盲肠0.231(14:1)结肠4.9921马小肠22.4475盲肠1.0429.91小结肠3.3911(12:1)大结肠3.0610牛小肠46.08157.06盲肠0.882(20:1)结肠10.1817几种动物消化道容积比较动物胃小肠盲肠结肠+直肠总容积(L)猫0.3410.1140.1240.57969.514.615.9100.0猪8.09.21.558.727.4529.2

33.55.631.7100.0马17.9663.8233.5496.02211.348.530.215.945.4100.0牛252.566.09.928.0356.470.818.52.87.9100.0怎样消化?3.消化方式

方式部位工具作用物理性口腔牙齿磨碎、增加表面积消化道肌肉收缩和消化液混合化学性消化道酶大分子变为小分子微生物瘤胃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大肠酶结构降解,新物质合成表2-1动物消化方式一、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

种类部位作用程度牛、羊口腔(反刍)大禽肌胃(石头)大猪口腔小马口腔较大一、消化方式表2-2动物种类特异性物理性消化:粉碎混合与推进浸润与溶解乳化酸变性(2)化学消化动物部位养分作用程度猪口腔淀粉弱胃蛋白质中小肠CP、NFE、EE强牛羊口腔淀粉极弱胃蛋白质中小肠CP、NFE、EE、MCP强禽腺胃蛋白质弱小肠CP、NFE、EE强一、消化方式化学性消化在肠道中的部位1)消化道腔内——大分子的降解,如:2)肠粘膜细胞内——进一步降解,如:一、消化方式蛋白质氨基酸、小肽脂肪甘油、脂肪酸淀粉双糖、单糖小肽氨基酸双糖单糖(3)微生物消化动物部位养分作用程度猪大肠粗纤维中蛋白质大牛、羊瘤胃NFE、CP、CF大大肠大禽嗉囔CF小大肠粗纤维小蛋白质大马大肠粗纤维、CP大一、消化方式瘤胃内环境1)内环境特点—通过发酵产热使温度维持在38.5-40℃。—通过与血液间的离子交换使渗透压接近血浆水平;—唾液NaHCO3不断进入,维持pH在6-7;—食物稳定地进入,提供微生物作用底物;一、消化方式2)瘤胃微生物一、消化方式

厌氧细菌,1011个/ml,二类:一类可利用纤维素、淀粉、葡萄糖等二类可发酵第一类细菌的代谢产物

原生动物,106个/ml,吞噬食物和细胞颗粒,并可利用纤维素细菌作用>原生动物3)反刍动物微生物消化的重要性:消化饲料中70-85%DM和50%以上的CF一、消化方式(4)化学性消化与微生物消化的异同

相同不同化学性消化酶酶来源于动物微生物消化酶酶来源于微生物一、消化方式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1、非反刍动物

2、反刍动物主要是酶的消化,前胃(瘤胃、网胃、瓣胃)以微生物消化较弱。微生物消化为主,主要在瘤胃内进行。皱胃和小肠的消化与非反刍动物类似,主要是酶的消化。3、禽类对饲料中养分的消化类似于非反刍动物猪的消化。二、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

食物在腺胃停留时间很短,消化作用不强,主要在肌胃内进行,肌胃内的砂粒有助于饲料的磨碎和消化。禽类的肠道较短,饲料在肠道中停留时间不长,所以酶的消化和微生物的发酵消化都比猪的弱。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1、主要吸收部位:小肠、瘤胃(1)被动吸收——被动转运,由高浓度梯度低浓度,主要养分如短链脂肪酸、水溶性维生素、各种离子等;2、主要吸收方式:(2)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进行、耗能,主要养分单糖、AA等;(3)胞饮吸收——细胞直接吞噬某些大分子物质和离子,特别对幼龄动物(免疫球蛋白的吸收)。三、消化后养分的吸收吸收过程总结小肠是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反刍动物瘤胃能吸收VFA、氨基氮和镁;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矿物质;新生动物能通过胞饮作用吸收大分子养分;极性强的养分以主动吸收为主;分子量小、极性小的养分容易被动吸收;吸收是有选择性的,可调节;微量养分大多数兼有两种吸收方式。第二节动物的消化力与饲料的可消化性

一.消化力与消化性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一、消化力与消化性消化性:饲料能被动物消化的性质或程度。消化率:衡量指标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消化力:动物消化饲料的能力;饲料某养分的真消=化率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100%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1)动物种类1.动物动物消化道长度(%)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牛>羊>猪>家禽精饲料差异小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粗饲料差异大动物对干草的消化率比较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动物对玉米籽实的消化率比较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

年龄: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个体:以猪为例:瘦肉型与脂肪型对干物质和粗蛋白的消化率差异为一般混合料6%

谷物籽实4%

粗饲料12-14%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2)年龄与个体猪年龄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2.饲料(2)化学成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影响大反刍动物养分消化率随粗蛋白水平提高而提高猪、禽趋势与反刍动物相同,但不明显(1)种类(3)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反刍动物饲粮粗蛋白水平对养分消化率的影响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粗纤维水平对有机物消化率的影响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1)饲料的加工调制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3.饲养管理技术猪对不同粉碎粒度大麦的消化率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2)饲喂水平猪影响小草食动物影响大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饲喂水平对消化率的影响二、影响消化率的因素相关词汇单胃动物(monogasticanimal)反刍动物(ruminant)消化道(digestive/alimentarytract)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tract)消化率(digestibility)复习思考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方式有哪几种?比较各类动物的消化特点。动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有哪几种?简述微生物消化在反刍动物和非反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中的作用。什么是消化率?怎样计算?简述影响消化率的因素?水的营养学习并牢记水作为一种养分在动物营养中的极端重要性。目的要求内容第一节水的性质和作用第二节水的代谢第三节各种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第一节水的性质和作用

一.水的性质二.水的作用一、水的性质1.较高的表面张力2.比热大:维持体温恒定3.蒸发热高:动物有蒸发散热4.水结冰后体积增大,比重变小二、水的作用1.构成体组织(表1)新生犊牛绵羊(瘦)绵羊(肥)仔猪(8kg)肥猪(100kg)母鸡雏鸡动物体含水量74744073495685表1动物体中水的百分含量(%)机体水的分布27%7%67%Intracellularfluid(28litres)Intercellularfluid(11.2litres)Plasma(2.8litres)AdaptedfromPocock&RichardsFig2.12.参与养分代谢水是一种理想的溶剂水是化学反应的介质二、水的作用3.调节体温4.其他功能:(1)润滑作用(2)稀释毒物(3)产品的组成部分二、水的作用5.缺水的影响(1)失水1-2%干渴,食欲减退,生产下降;(2)失水8%严重干渴,食欲丧失,抗病力下降;(3)失水10%生理失常,代谢紊乱;(4)失水20%死亡;二、水的作用(7)不饮水,摄取其它养分,可存活七天。(5)动物可以失去全部体内的脂肪,蛋白质的一半,体重的一半,动物都能生存;(6)只饮水,可存活三个月;二、水的作用第二节水的代谢一.水的来源二.水的排泄三.水平衡的调节一、水的来源1、饮水

——水的主要来源⑴饮水的温度幼小动物冬季饲喂温度过低的水,会导致严重的应激。注意的问题:⑵水的卫生水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消化道,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一、水的来源⑶水的硬度⑷水的pH值一般在6.5-8.5。⑸硫酸盐过量的硫酸盐,会引起腹泻。一、水的来源⑹硝酸盐含量高,会引起很多问题。⑺重金属含量超标,引起动物不同程度的中毒。⑻食盐盐分高,动物饮水增加,引起离子不平衡,而导致腹泻。一、水的来源2、饲料水饲喂青绿饲料,可保证其来源。一、水的来源水的摄入(L/kg.DM)饲草含水(%)3.73.63.33.12.92.32.01.50.9102030405060657075表2饲草水分含量与绵羊饮水之间的关系

——三大有机物在动物体内氧化分解或合成过程中所产生的水。

能满足动物需水量的5%-10%,具有重要的生命意义。3.代谢水一、水的来源表3三大有机养分的代谢水养分氧化后代谢水(g)每100克含热量(kJ)代谢水(g/100kJ)100克淀粉601673.63.6100克蛋白质421673.62.5100克脂肪1003765.62.7一、水的来源脂肪的代谢水最多,其次是糖,第三是蛋白质。种类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糖代谢水谷类13.01036949薯芋73.630.12215豆类12.525114449叶菜类93.020.333表4不同饲料的代谢水(%)1.粪和尿的排泄2.肺脏和皮肤的蒸发3.经动物产品排出如:蛋、奶等二、水的排泄三、水平衡的调节1、水的平衡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不断地进行交换,保持体液的动态平衡。总水量经常保持相对恒定的。不同动物体内水的周转代谢的速度不同。

2、水的调节

失水多

饮水后血浆渗透压上升下降加压素分泌增多减少肾小管的重吸收增强减弱尿量减少增加此外,醛固酮激素在增加对Na+重吸收的同时,也增加对水的重吸收。三、体水平衡的调节第三节各种动物的需水量及饮水品质一.水的需要量二.影响需要量的因素三.水的品质一、水的需要量不易准确测得,数据是大致的范围,在畜牧生产中累积的经验而得。采食量1kgDM,需水:成年反刍3-5kg水犊牛6-7kg水猪与禽2-3kg水表5动物每日的饮水量种类

L/天肉牛 26-66奶牛 38-110马 30-45猪 11-19绵羊/山羊4-15鸡 0.2-0.4火鸡 0.4-0.6一、水的需要量二、影响需要量的因素

大量排粪需水多反刍>哺乳>鸟类2.生产性能

产奶阶段需水量最高,产蛋,产肉需水相对较低。3.气温

气温高于30℃,动物需水量明显增加,低于10℃,则相反。1.动物种类

含N物质越高,需水量越高;粗纤维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盐,特别是Na+、cl-、K+

:含量越高,需水量越高。5.饲料的调制类型粉料>干颗粒>膨化料4.饲料或日粮组成二、影响需要量的因素三、水的品质1.水质的污染3)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原生质。2)污染物: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化学物质,排出的污染物。1)天然盐类阴离子:co32-、so42、-cl-、No3-

阳离子:Mg2+、Ca2+、Na+

、重金属离子2.水质对动物的影响表6畜禽对水中不同浓度盐分的反应三、水的品质

可溶性总盐分(/L)高级评价反应

<1000安全适合任何畜禽

1000-2999满意一时不能适应的动物可能出现轻度腹泻

3000-4999满意家畜开始不适应,出现短暂的腹泻,不适合家禽,产生粪湿,在上限时可能提高死亡率

可溶性总盐分(/L)高级评价反应

5000-6999可接受不适于种畜、家禽,对奶牛、肉牛、绵羊、马、猪还比较安全

7000-10000不适不适于家禽,猪也不适应,对妊娠牛、马、绵羊和它们的幼畜都不适应,成年反刍动物可适应

>10000危险任何情况都不适宜

(续表6)A哺乳仔猪(suckingpig):刚开始不饮水,但因乳中蛋白质含量高,应迫使其饮水。奶是高蛋白、高矿物质饲料,吃奶易造成尿量增加,体内水分损失增多,所以应给哺乳仔猪补水。为防止脱水,降低死亡率,要刺激仔猪喝水,可在水中或饲料中加诱食剂(如乳香型的甜味剂、香味剂),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哺乳向断奶的平稳过渡,提高生长速度。0-4日龄,需水46ml/d。补充:有关动物水营养的研究B断奶仔猪(weanlingpig)阶段划分:国外:0-5kg,5-10kg,10-20kg,20-50kg,50-100kg

国内:0-10kg(乳猪),10-30kg(仔猪),30-60kg(中猪),60-100kg(大猪)断奶后三周每天饮水量分别为:0.49、0.89、1.46L断奶后第一天,仔猪液体摄入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仔猪对固体饲料的消化及生长,水中加调味剂可使仔猪平稳度过断奶这一应激阶段,保证存活。

C生长肥育猪(growingorgrowing-fishingpig):

自由饮水情况下,10-22周龄猪,自由采食时,最佳水料比为2.56:1;农村水拌料的水料比为1.5-3:1,在此范围内随着水增加,饲料转化率增高;水料比超过3:1时,成为“水泡料”时,对营养成分破坏较大,且水过多,饲料利用率下降。d妊娠猪(gestatingsow)生产中最易出现妊娠母猪便秘(加20—30%麦麸或青草可以预防),造成互相咬尾的情况。一般每天需水15kg左右。研究发现,母猪死亡60—80%是由肾脏疾病引起,饮水对保证肾脏及尿道清洁和猪只健康有重要作用。

e哺乳母猪(lactatingsow):需水18kg/d,用于补充产奶。

复习思考题水的基本营养生理功能为什么说动物缺水比缺乏其他营养素更危险?试述影响动物需水量的因素及其对生产的指导意义。92蛋白质的营养931.比较学习并掌握反刍与非反刍动物的蛋白质营养原理及其异同;2.掌握蛋白质品质的有关概念和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的理论知识;3.了解蛋白质周转代谢。目的要求94内容第一节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第二节单胃动物的蛋白质营养第三节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第四节蛋白质周转代谢第一节蛋白质的组成和作用二.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一.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

蛋白质的平均元素含量:

C53%H7%O23%N16%S+P<1%96氨基酸20多种一.蛋白质的组成及结构1、元素组成2、化合物组成单位973、蛋白质的分类糖蛋白脂蛋白蛋白质纤维蛋白球状蛋白结合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角蛋白组蛋白鱼精蛋白{{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醇溶蛋白{{核蛋白磷蛋白金属蛋白色素蛋白二、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是除水外,含量最多的养分,占干物质的50%,占无脂固形物的80%。982.机体更新的必需养分

动物体蛋白质每天约0.25-0.3%更新,约6-12月全部更新。1.机体和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猪各组织中蛋白质的含量

(g/100g新鲜组织)组织蛋白质脂肪组织蛋白质脂肪肌肉15.026.5肺14.12.7血液8.50.5胃16.910.1大脑10.39.2肠7.616.6心17.34.4蹄23.212.6肝21.42.5毛42.08.2肾16.53.3骨骼27.03.099常见畜产品的蛋白质含量

(g/100g可食部分)种类蛋白质总脂肪种类蛋白质总脂肪猪肉15.026.5鲤鱼肉17.85.6鸡肉(去皮)19.65.9鳕鱼肉17.90.6牛肉(中等)18.615.0牛奶3.13.5羊肉15.023.5山羊奶3.64.1野兔肉21.82.3鸡蛋12.69.9鹿肉23.02.4鸭蛋12.813.8100二、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3.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参与新陈代谢101(2)肌肉蛋白质:肌肉收缩(1)血红蛋白、肌红蛋:运输氧(3)酶、激素:代谢调节二、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102

(6)核蛋白: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5)运输蛋白(载体):脂蛋白、钙结合蛋白等(4)免疫球蛋白:抵抗疾病4.提供能量、转化为糖和脂肪第二节单胃动物蛋白质营养

一.消化吸收二.氨基酸营养

四.蛋白质质量的评定方法

三.氨基酸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

主要在胃和小肠上部,20%在胃,60-70%在小肠,其余在大肠。104一、消化吸收2.消化酶(表4-1)1.消化部位105表4-1消化道内主要蛋白酶类种类来源分解底物最终产物胃蛋白酶胃液蛋白质胨凝乳酶胃液(幼龄动物)酪蛋白酪蛋白钙、胨胰蛋白酶胰液蛋白质、胨、肽糜蛋白酶胰液蛋白质、胨、肽羧基肽酶小肠液肽氨基酸氨基肽酶胰液二肽氨基酸小肠液胨、肽氨基酸二肽酶小肠液胨、肽氨基酸一、消化吸收1063.消化过程(图)一、消化吸收HCL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胃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羧肽酶原壁细胞主细胞胰AA&二/三肽刷状缘(肠细胞)LargeProteinUnfoldedProteinSmallerProteinSmallerProteinSmallerProteinSmallerProteinAA,di&tripeptides吸收肠激酶胃小肠刷状缘分泌的肽酶Intestinalpeptidasesecretedbybrushborder108AAAA-AAAA-AA-AA主动和被动吸收AbsorptionActive&PassiveAA刷状缘肽酶Brushborderpeptidase小肠壁Intestinalwall(3)顺序:L-AA>D-AACys>Met>Try>Leu>Phe>Lys≈Ala>Ser>Asp>Glu1094.吸收(1)部位:小肠上部(2)方式:主动吸收/胞饮一、消化吸收110胃盐酸胃蛋白酶小肠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肠肽酶蛋白质肽AA,二肽,

三肽吸收蛋白质或AANH4++C架MCOMCPVFA吸收后肠马的蛋白质消化ProteinDigestionintheHorse1115.影响蛋白质消化吸收的因素(1)动物年龄(消化酶发育的时间效应)(2)日粮蛋白质种类与水平(底物诱导效应)(3)日粮矿物元素水平(酶激活剂)(4)日粮粗纤维水平(缩短消化时间)一、消化吸收(5)抗营养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剂)(6)饲料加工(热损害)二、氨基酸营养(5)Gln在仔猪肠道发育和供能中具有重要作用1121.氨基酸的营养生理作用(1)合成蛋白质(2)分解供能(3)参与免疫调节过程(4)Thr与生糖、维持和采食量调节二、氨基酸营养1132.必需氨基酸(EAA,essentialaminoacid

)(1)概念:动物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与速度不能满足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2)种类生长猪:10种----lysMetTrpThrLeuIleArgpheHisVal成年猪:8种---不包含ArgHis;禽:13种----包含GlyCys-CysTyr;二、氨基酸营养1144.条件性必需氨基酸:

特定条件下必需由饲料供给的AA.

如:对仔猪,Arg、Glu是条件性EAA5.非EAA3.半必需氨基酸——能代替或部分节约EAA的AA。丝氨酸甘氨酸(部分)胱氨酸蛋氨酸(50%)酪氨酸苯丙氨酸(30-50%)动物体内的合成完全可以满足需要的氨基酸,无需由饲料提供的氨基酸

(2)与EAA比较相同:LAA一定是EAA

不同:LAA是针对特定的饲料而言

EAA是针对特定的动物而言1156.限制性氨基酸(LAA)(1)概念:与动物需要量相比,饲料(粮)中含量不足的EAA。由于他们的不足,限制了动物对其他氨基酸的利用,导致蛋白质利用率下降。满足需要程度最低的为第一LAA,依次为第二、三、四……等LAA。二、氨基酸营养

氨基酸化学评分法:

饲料中某种氨基酸的含量

畜禽对某氨基酸的需要量

评分值,小于100的为限制性氨基酸,最小值者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次小值者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116×100限制性氨基酸117(3)确定AA限制顺序的方法(表4-2)表4-2仔猪玉米——豆粕型日粮(粗蛋白18%)的氨基酸化学评分二、氨基酸营养118表4-3饲料AA的限制顺序

禽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玉米LysTrpThrLysArgIle小麦LysThrValLysThrArg大麦LysThrSAALysArgSAA玉米蛋白粉LysTrPThrLysTrpArg米糠LysSAAThrLysSAAIle麦麸LysThrSAALysSAAThr二、氨基酸营养119

禽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豆粕SAAThrLysSAAThrVal棉饼LysSAAThrSAALysIle菜饼SAALysTrpSAAArgIle鱼粉TrpThrSAASAAArgThr血粉IleSAAThrIleSAAThr肉粉TrpSAAThrSAATrpThr表4-4饲料AA的限制顺序二、氨基酸营养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1)AA平衡的概念体内蛋白质合成时,要求所有的必需氨基酸都存在,并保持一定的相互比例。该比例是根据动物的需要来确定。若某种饲粮(料)的EAA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要相比最接近,说明,该饲粮(料)的氨基酸是平衡的,反之,则为不平衡。1201.AA平衡理论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121LysineThreonineValineMethionineTryptophanIsoleucine(2)水桶理论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122LysineThreonineValineMethionineTryptophanIsoleucine(2)水桶理论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2)缺乏症:氨基酸的缺乏引起其他氨基酸脱氨、氧化分解供能,使蛋白质利用率下降,产生蛋白质缺乏症,个别氨基酸产生特异性症状,如赖氨酸使禽类的有色羽毛白化等。123(3)氨基酸的缺乏1)概念:某种或几种氨基酸含量不足,不能满足动物需要,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1243)特点:缺乏的氨基酸常常是EAA;常发生在低蛋白饲粮和生长快、高产的动物;缺乏症可过补充所缺乏的氨基酸而缓解或纠正。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125

由于饲粮中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添加其他氨基酸可部分缓解中毒症,但不能完全消除。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最容易发生。(4)氨基酸中毒1261)概念:由于某种氨基酸含量过高而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氨基酸需要量提高,这就称为氨基酸拮抗作用。(5)氨基酸拮抗作用2)常见类型:赖氨酸与精氨酸亮氨酸与异亮氨酸、缬氨酸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例如:Lys与Arg拮抗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WeightgaininchicksTimeBasalDiet+Lys+ArgBasaldietBasaldiet+excessLys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1)概念:饲料氨基酸的相互比例与动物的需求比例不一致1282)氨基酸失衡的结果:

蛋白质利用率下降

能量利用率下降

有机物利用率下降

生产水平和效益降低(6)氨基酸不平衡129(7)特异AA对1)

Met与Cys:2)

Phe与Tyr3)

Gly→Ser互相替代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

(1)概念

AA间平衡最佳、利用效率最高的蛋白质。理想蛋白中各种氨基酸(包括NEAA)具有等限制性,不可能通过添加或替代任何剂量的任何氨基酸使蛋白质的品质得到改善。1302.理想蛋白(idealprotein,IP)

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131(2)理想蛋白的表达方式1)用各种EAA占饲粮蛋白质的比例表示2)以Lys为100的EAA相对比例132(3)AA平衡模式(表5-6)EAA与NEAA的比例猪:ARC(1981):45:55Fuller(1989):50:50Colin(1993):43.5:56.5Wang(1989):45:55

肉鸡:55:45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

133表4-5生长猪AA平衡模式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134表4-6家禽AA平衡模式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

——

可消化理想蛋白;

——

不同基因型、不同生产目的或体重阶段的最佳模式可能不同;

——

寡肽营养与理想蛋白;135(4)理想蛋白的发展(表4-7~4-10)136表4-7生长猪可消化AA平衡模式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表4-8猪的维持和体蛋白沉积所需的最佳AA平衡模式表4-9生长猪不同阶段可消化AA平衡模式表4-10肉鸡不同阶段可消化AA平衡模式三、AA平衡理论及理想蛋白——

建立动物AA需要量——

指导饲粮配制及合成氨基酸的应用,充分合理利用饲料资源。——

实现日粮低N化,降低日粮成本,降低N排泄量,减少环境污染。140(5)理想蛋白的应用141四、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1.粗蛋白质(crudeprotein,CP)CP是最早用的指标,只反映饲料中含N物质的多少2.可消化粗蛋白(digestiblecrudeprotein,DCP

)=饲料粗蛋白含量×粗蛋白消化率

(一)蛋白质142

四、蛋白质、氨基酸营养价值评定3.生物学效价(biologicalvalue,BV)沉积蛋白BV=食入N-(FN+UN)×100%=×100%消化蛋白食入N-FNBV值越高,说明其质量越好。BV一般在50%~80%范围内4.净蛋白利用率(netproteinutilization,NPU)沉积Pr与食入Pr的比(食入蛋白转化为体组织蛋白的效率)NPU=沉积N(CP)食入N(CP)×100%=BV×N(CP)的消化率蛋白质效率比(proteinefficiencyration,PER)143PER=体增重蛋白质或N的摄入量(二)氨基酸可消化氨基酸可利用氨基酸有效氨基酸144第三节反刍动物蛋白质营养四.小肠消化三.瘤胃降解蛋白与非降解蛋白及其调控一.瘤胃微生物对氮的消化与利用二.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五.大肠消化六.氨基酸营养七.NPN的利用146一、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摄入蛋白质的70%(40-80%)被瘤胃微生物消化,其余部分(30%)进入真胃和小肠消化。1.消化过程(图4-1)147皱胃唾液尿素尿素肝脏NH3真蛋白日粮NPN蛋白质MCPAANPN瘤胃尿液C架VFA过瘤胃蛋白VFANH3肽吸收148皱胃蛋白质肽、AA蛋白胨小肠AA胰液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小肠液肽酶胃液(胃蛋白酶)唾液尿素AA肝脏组织AA图4-1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149(1)饲料蛋白质(2)蛋白质降解率(%)=RDP/食入CP一、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瘤胃降解蛋白(RDP)瘤胃未降解蛋白(过瘤胃蛋白,UDP)1502.利用瘤胃NH3浓度达到5mM(9mg/100ml),微生物蛋白合成达到最大水平,超过此浓度的NH3被吸收入血。通过合成尿素而解毒。最大解毒能力:80mg/100ml。一、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NH3+α-酮戊二酸Glu其他AA微生物蛋白

唾液腺

口腔

瘤胃

血液

肝脏尿素尿

NH3

151图4-2瘤胃的氮素循环意义:节约蛋白质一、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20%80%(3)蛋白质种类:NPN与真蛋白

CP<13%,加NPN有效;高于13%,效果差(4)其他养分:碳水化合物、P、S152(2)日粮CP水平:13%NH3浓度5mM3.影响消化利用的因素(1)瘤胃内环境的稳定一、瘤胃微生物对N的消化与利用

一般:瘤胃1kg干物质-----90-230gMCP,可满足100kg动物的正常生长需要或日产10kg奶的奶牛需要。153二、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1.数量2.组成154微生物蛋白平均含

AA79%,DNA4.1%,RNA11.3%

细菌含CP58-77%,原生动物24-49%3.品质MCP含所有的必需氨基酸品质次于动物性蛋白质,与豆粕蛋白质相当,优于谷物蛋白质。二、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155(1)MCP生物学价值平均为70-80%

原生动物(真消化率88-91%)优于细菌(真消化率66-74)(2)绵羊的MCP:表观消化率77.5%

小肠真消化率84.7%BV66-87%

总氮利用率54%二、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1)优质饲料蛋白的AA组成比微生物蛋白好;2)饲料蛋白转化为微生物蛋白时,有20-30%的N损失;3)微生物N中有10-20%是核酸N,对动物无营养价值;156(3)微生物蛋白品质次于优质饲料蛋白,原因:因此,保护优质饲料蛋白,防止瘤胃降解可提高蛋白的生物学价值。二、微生物蛋白质的品质157

酪蛋白90豆粕39-60花生饼63-78

棉仁饼60-80秘鲁鱼粉30菜籽饼75

大麦72-90玉米40白三叶47

黑麦草59-70苜蓿干草40-60玉米青贮40三、瘤胃降解蛋白与非降解蛋白及其调控1.饲料蛋白的降解率平均约60%(表4-13)表4-13饲料蛋白的降解率158影响降解率的因素(1)溶解度(2)蛋白质结构(3)采食量(4)食糜通过速度(5)碳水化合物水平与种类三、瘤胃降解蛋白与非降解蛋白及其调控(1)加热(2)甲醛处理(3)血粉包被(4)丹宁处理(5)膨化处理(6)金属离子:Zn、Cu等(7)抗生素:瘤胃素、氯霉素1592.调控三、瘤胃降解蛋白与非降解蛋白及其调控160四、小肠消化1.方式与产物:与单胃动物相同2.底物:与单胃动物不同MCP占50-90%UDP占10-50%底物161与单胃动物相同。进入盲肠的N占摄入N的20%。

五、大肠的消化2.对维持需要和中等生产水平的动物,不需补充EAA。3.高产动物,需添加EAA

日产奶>15kg,Met、Leu是LAA30kg,Met、Leu、Lys等是LAA162六、AA营养1.EAA:40%来自微生物蛋白、60%来自饲料。尿素NH3+CO2CHOVFA+酮酸酮酸+NH3

氨基酸微生物蛋白(MCP)微生物蛋白游离氨基酸反刍动物蛋白质到达小肠的蛋白质约有60-80%是MCP163瘤胃微生物尿素酶(脲酶)瘤胃微生物

酶瘤胃微生物

酶瘤胃微生物

酶真胃小肠吸收合成七、非蛋白氮的利用1.NPN的利用原理1642.利用NPN的目的1)补充日粮CP不足,提高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2)在一定范围内代替高价格蛋白质饲料。3)用于平衡日粮中RDP与UDP的比例。1653.NPN中毒-----氨中毒(1)原因:

NPN释放氨的速度大大超过微生物利用氨的速度,使血液氨浓度大大增加。

100g瘤胃内容物能在1小时内把100mg尿素转化为NH3。七、非蛋白氮的利用166

血氨浓度:

>8ppm:出现中毒,表现神经症状,肌肉震颤;

>20ppm:呼吸困难、强直性痉挛,运动失调;

>50ppm:死亡。七、非蛋白氮的利用(2)中毒水平5影响NPN利用率的因素167

(1)日粮能量及其有效性1)能量的含量2)能量的有效性(同步性)1681)日粮CP浓度(2)日粮蛋白质的含量组成及降解度

2)日粮CP的降解度3)日粮中NPN浓度169(3)其他因素1)瘤胃pH值2)脂肪酸3)矿物元素4)增加饲喂次数(2)增加微生物的合成能力提供充足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提供足够的矿物元素

N:S=15:1,即100g尿素加3gS1706.合理利用NPN的途径(1)延缓NPN的分解速度选用分解速度慢的NPN,如双缩脲等采用包被技术,减缓尿素等分解使用脲酶抑制剂等抑制脲酶活性。七、非蛋白氮的利用1)用量:不超过总氮的20-30%

不超过饲粮干物质的1%

不超过精料补充料的2-3%

每100kg体重20-30g2)适应期:2-4周

3)不能加入水中饲喂

4)制成舔砖

5)不与含脲酶活性高的饲料混合

6)尿素青贮171(3)正确的使用技术七、非蛋白氮的利用172相关词汇EAANEAALAAIPRDPDCPBVNPUPERUDP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阐述单胃动物、反刍动物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过程及其特点。评定单胃动物蛋白质及氨基酸生物学效价的方法名称及计算方法?论述反刍动物利用NPN的原理及合理利用NPN的措施。173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第一节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第三节反刍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内容第二节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第四节非淀粉多糖营养第一节碳水化合物及其营养生理作用二、碳水化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一、碳水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C·H2O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所产生这类结构的物质,含C、H、O,有些含N、P、S,通式(CH2O)n。1、结构按C原子数分类:三碳糖

Triose(C3H6O3)

–3Carbonatoms四碳糖

Tetrose(C4H8O4)

–4Carbonatoms五碳糖

Pentose(C5H10O5)–5Carbonatoms六碳糖

Hexose(C6H12O6)

–6Carbonatoms2、分类按糖的摩尔数分类::单糖

Monosaccharides–1moleculeofsugar二糖

Disaccharides–2moleculeslinkedtogether寡糖

Oligosaccharides–3-10moleculeslinked多糖

Polysaccharide->10moleculeslinked单糖

Monosaccharides三碳糖Triose–3carbons甘油醛

Glyceraldehyde二羟丙酮

Dihydroxyacetone(DHA)四碳糖Tetrose

–monosaccharidecontaining4carbonatomsH–C-OHHOCCH2OHC=OCH2OHCH2OH五碳糖Pentose例如核糖Ribose存在于活细胞中是构成ATP、ADP、AMP、RNA的成分

2-脱氧核糖2-deoxyD-ribose是构成DNA的成分

D-木糖D-xylose是半纤维素的组成成分

阿拉伯糖Arabinose是半纤维素的组成成分

六碳糖Hexoses在自然界最丰富

–D–葡萄糖是大多数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

淀粉是其多聚物,能被动物很好地消化

–D–葡萄糖

纤维素的其多聚物

-D-半乳糖

-D-galactose是乳糖的构成成分

-D-果糖

-D-fructose

是蔗糖的构成成分

是在所有CHO中最甜的

二糖

Disaccharides蔗糖Sucrose.由1分子

-D-葡萄糖和1分子

-D-果糖构成

容易消化,并且消化速度很快主要存在于甜菜、甘蔗、糖蜜中

乳糖Lactose.由1分子

-D-半乳糖和1分子

-D-葡萄糖构成

除了家禽以外,其他动物都能很好的消化存在于乳汁中,如牛奶中约含5%的乳糖-1,4-linkage麦芽糖

Maltose.由2分子葡萄糖构成在消化道中由淀粉分解产生-1,4

linkage纤维二糖

Cellobiose由2分子

-D-葡萄糖构成

哺乳动物的消化酶不能消化而微生物酶可将其断裂在纤维素分子中的基本连接方式-1,4linkage多糖

Polysaccharides分子量相对较高是由数千个单糖构成的大分子日粮中的CHO主要是多糖•I.特性淀粉

Starch植物中贮存能量的主要物质存在于谷物、块茎作物的子实中是葡萄糖很好的来源自然界存在2种形式的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注意

生的淀粉颗粒(如:土豆)由于H键的作用不易消化烹饪或糊化能很好地断裂化学键而提高淀粉的消化率约有25-30%的淀粉是以直链淀粉的形势存在的可溶解于热水中由-D-葡萄糖经

-1,4-糖苷键连接

可被淀粉酶水解直链淀粉

Amylose

支链淀粉Amylopectin约有70-75%的淀粉以支链的形式存在在水中不溶解葡萄糖以

–1,4–糖苷键连接支链以

–1,6–糖苷键连接这两种化学键均可被动物的消化酶作用

-1,6linkage

-1,4

linkage支链淀粉Amylopectin直链淀粉Amylose糖原

Glycogen俗称动物淀粉,存在于肌肉和肝脏中

多个D-葡萄糖以a-1,4&a-1,6糖苷键连接

类似于支链淀粉,但其侧链较短

纤维素

Cellulose植物中CHO的主要形式约占植物干物质的50%是在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是构成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性物质构成植物的骨架根、茎、叶中的纤维β-D-葡萄糖以β-1,4-糖苷键连接哺乳动物的消化酶不能消化只有微生物酶(纤维素酶)能消化β-1,4linkage在植物中与CHO相结合不能被动物和大多数微生物消化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随木质素的增加,植物的消化率不断下降木质素Lignin二、CHO的营养生理功能1.供能和贮能:直接氧化供能。转化为糖元(肝脏、肌肉)-短期存在形式。转化为脂肪-长期贮备能源。2.构成体组织:

戊糖构成核酸。

粘多糖,结缔组织的重要成分。二、CHO的营养生理功能糖蛋白,细胞膜的组成成分。糖脂、几丁质、硫酸软骨素。3.作为前体物质:为反刍动物瘤胃利用NPN合成菌体蛋白或重组合成菌体蛋白和动物体内合成NEAA提供C架。4.形成产品:奶、肉、蛋第二节单胃动物碳水化合物营养一、消化吸收二、代谢咀嚼作用唾液湿润和软化饲料唾液淀粉酶人的含量较高猪含量较少(但猪的含量是所有家畜中含量最高的)A.口腔Mouth一、消化吸收为胃中的酸性环境使唾液淀粉酶变性胃酸进一步湿润CHO并破坏氢键在胃中没有消化CHO的酶B.胃C.肠十二指肠胰脏胰液含有NaHCO3可缓冲肠内的pH值肠腔中的CHO具有刺激淀粉酶分泌的作用淀粉酶的作用水解

-1,4糖苷键直链淀粉

麦芽糖支链淀粉 麦芽糖+异麦芽糖十二指肠粘膜细胞

CHO的彻底分解有赖于十二指肠粘膜细胞有多种消化酶存在于十二指肠刷状缘这些酶包括乳糖酶、蔗糖酶、异麦芽糖酶、a-葡糖苷酶(包括:麦芽糖酶、糊精酶)乳糖葡萄糖+半乳糖蔗糖 葡萄糖+果糖异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麦芽三糖30%麦芽糖40%限制性糊精30%a-glucosidase(maltase,dextrinase)葡萄糖淀粉LactaseSucraseIsomaltase注意:对于幼龄动物

:在断奶以前,乳糖酶活性逐渐上升在断奶以前,麦芽糖酶活性逐渐下降a-葡糖苷酶空肠和回肠水解减少主要是吸收盲肠和结肠CecumandColon对在小肠中未消化的物质进行消化粗纤维未消化的无氮浸出物微生物的发酵吸收水和挥发性脂肪酸CHO的吸收只有单糖被小肠吸收一些二糖被肠上皮细胞吸收后被进一步水解

葡萄糖是单胃动物的主要能量来源,是其他生物合成过程的起始物质,血液葡萄糖维持在狭小范围内。

单胃动物与人:70-100mg/100ml

反刍动物:40-70mg/100ml

禽:130-260mg/100ml一、消化吸收单胃动物消化利用(CH2O)n小结营养性(CH2O)n主要在消化道前段消化、吸收,而结构性(CH2O)n主要在消化道后段消化吸收;猪禽对(CH2O)n的消化吸收特点,是以淀粉形成葡萄糖为主,以粗纤维形成VFA为辅,主要部位在小肠。二、代谢(1)从食物消化的葡糖吸收入血;(2)体内合成,主要在肝,前体物有AA、乳酸、丙酸、甘油、合成量大,但低于第(1)途径;

血糖来源:二、代谢(1)合成糖原;(2)合成脂肪;(3)合成乳糖;(4)作为能源:葡糖是红细胞的唯一能源,大脑、N组织、肌肉的主要能源。

血糖去路:第三节反刍物碳水化合物营养一、消化吸收二、VFA的代谢三、葡萄糖的代谢C·H2O降解为VFA有二个阶段:(1)复合C·H2O(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水解为寡聚糖,主要是双糖(纤维二糖、麦芽糖和木二糖)和单糖;1.消化过程一、消化吸收(2)双糖与单糖对瘤胃微生物不稳定,被其吸收后迅速地被细胞内酶降解为VFA,首先将单糖转化为丙酮酸,以后的代谢途径可有差异,同时产生CH4和热量。

饲料中未降解的和细菌的C·H2O占采食C·H2O总量的10-20%,这部分在小肠由酶消化,其过程同单胃动物,未消化部分进入大肠发酵。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