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_第1页
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_第2页
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_第3页
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_第4页
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2第9单元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讲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经济体制改革(一)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时间:1978年12月。(2)内容: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措施(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特征包产到户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发展乡镇企业:1984年后,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期,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存在的问题(1)中国国情导致改革后实行的仍是小农经济,生产技术和经营方式仍十分落后,不利于机械化大生产,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要实现农民富裕的目标还有很大难度。(2)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要求。(3)土地所有权不清晰。(二)国有企业改革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过程(1)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2)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2)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过程(1)提出目标: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立法保障: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进我国宪法。(3)发展创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一)对外开放过程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为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4)进一步对外开放①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②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6)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性质: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标志: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3)意义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②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3)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4)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2)进程: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进程加快;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3)特点: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等。(4)作用:城市群可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条件:政府的大力支持;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2)表现:1995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截至2007年9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达1.72亿。(3)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4.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2)生活方式: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变化。(3)语言时尚:新生语言、外来词汇、港台语言、地方语言等逐渐融合,丰富多彩。“三步走”发展战略(1)制定:中共十三大(1987年)。(2)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内容①第一步:到20世纪80年代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②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③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1.中国经济的转型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厉以宁《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思维激活]“双重转型”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维度给我们提供了观察中国社会转型的不同视角。2.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中国今天的对外开放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的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它涵盖了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等等。多年来我国在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实现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断上升,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对外贸易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范海龙《开放通商与对外开放的比较》[思维激活]对外开放对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了重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究1新时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史料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史料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1)史料一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根本区别在于资源配置的方式不同。(2)史料二说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新阶段改革的主要使命是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1)史料一论述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实践探索。根据史料一,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前后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是什么?(2)史料二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和特点。根据史料二,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的特点。[提示](1)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区别: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前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后者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2)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突破旧体制,探索新体制。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2)以改革旧制度最薄弱或者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3)允许旧体制外出现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4)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5)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探究2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史料一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摘编自《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史料二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摘编自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1)史料一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特征。(2)史料二反映了新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额逐年增加,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1)依据史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2)分析史料二所示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1)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原因、具体形式及发展阶段(1)开放原因①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②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③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2)具体形式①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②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③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3)发展阶段①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以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②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运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中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消费状况。图一说明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历长期战争后经济残破,人民生活水平低,“没有钱无法买东西”。图二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国由于轻工业、农业发展不足,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粮食、轻工业产品缺乏,因而实行“票证经济”,人们购物必须要有相应的票,因而“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图三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动乱,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物资匮乏,因而出现无货,买不着商品的局面。图四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有所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传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人们不敢大量消费,有钱后多进行储蓄。图五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物资、商品种类不断增多,人们在消费时面临多种选择,因而出现“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的情况。图六反映出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购物可以不用现金,多种电子支付方式的兴起,使人们“不拿钱也能买东西”。从材料中任选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提取一个角度,如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科技发展影响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等等;进而结合史实进行阐述即可。[答案]示例: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阐述:图二、图五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二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消费者的选择性多了,但却更加无法选择了,于是出现了图五中“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的情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要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成效(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10)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记者报道,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该报道说明()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B.中国品牌享誉世界各地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改革开放释放经济活力[尝试解题]________D[我国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福建石狮的小商品贸易和广东南海民间的小五金、小化工、小塑料、小纺织、小冶炼、小加工,‘像野草一般满世界疯长’”说明计划外经济成分得到了蓬勃发展,即改革开放释放了经济活力,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民间经济的发展,不是国企改革,排除A项;当时中国还没有形成享誉世界的品牌,排除B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排除C项。]2.命题点:新时期的对外开放(2021·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10)1991年末,中国人发现,在他们的西边突然多了几个邻国,而这时新版的世界地图还没来得及印刷。对中国边境上行色匆匆的人们来说,这一变化并没有那么可怕,生活更忙了,有更多的生意在等他们去做。这反映出()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国策C.苏联解体并未影响到中国社会D.改革开放的国内阻力大为减少[尝试解题]________B[题中的时间是1991年末,背景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所以中国“多了几个邻国”,但是“这一变化又没那么可怕……更多的生意”体现出中国并没有因为苏联解体而放弃对外开放的步伐,而是继续坚持这一国策,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共识的问题,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有更多的生意去做”说明苏联解体对中国还是有影响的,C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的视角是中国邻国的变动,而非是国内方面,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3.命题点:经济腾飞与社会生活的变化(2021·重庆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10)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B.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尝试解题]________C[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老三件升级为新三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反映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题干并不能说明人们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素养对接唯物史观: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改革开放决策属于上层建筑;计划经济外经济成分的发展属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变化)第2题价值取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第3题情境创设情境属类:生活情境情境呈现:不同时期消费品的不同追求[经典题·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经济体制改革(2020·全国Ⅰ卷·31)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知情境:本题运用1983年8个年轻人承包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的生活情境,深化认知经济体制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明立意:以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经营方式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1983年”“经济责任制”“承包经营”是解答本题的主要路径。理思路:解答本题时可以这样去思考:1983年,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了几年,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也马上开始,它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题干中的制药厂实行经济责任制,就说明是企业自己负责,这肯定就是在扩大自主权,安徽省委、省政府后来实行小型国营企业的承包经营也是如此。到这里答案(D项)就非常明确了。【真题体验】1.新时期对外开放(2020·全国Ⅱ卷·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 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B[根据材料“1978年底”“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讨论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为了借鉴他国经验,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故B项正确。]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20·全国Ⅲ卷·31)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反映出()A.企业活力逐步得到增强 B.国企改革全面展开C.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D.现代企业制度建立A[材料反映的是1983年企业(百货商场)与人民政府签订承包合同,该合同的规定一改过去的分配制度,鼓励企业创收,因而激起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热情,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故A项正确;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排除B项;C、D两项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2019·全国Ⅱ卷·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A[减少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还林还牧,举办社队企业,这使得农村比较单一的农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A项正确;社队企业属于集体企业,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开始实施和推广,C项“完善了”的说法错误,故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错误。]4.改革开放后的乡镇企业发展(2018·全国Ⅲ卷·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A[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等行业,而农业领域的数量反而降低,这说明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了转移,故A项正确;城乡一体化在20世纪80年代并未实现,且现在仍在建设当中,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初步确立的,故C项错误;题干只是呈现了1982年到1988年我国工业领域中乡镇企业的数量变化,无法体现工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5.经济体制改革(2017·全国Ⅰ卷·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C[本题的关键信息:一是时间“1990年”,二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这份报告通过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也有计划,主张摆脱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6.经济特区的设立(2016·海南单科·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开始的,与材料中“广东和福建两省”不符,故A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确定以广东和福建两省为基础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故B项正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与材料时间“1979年”不符,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与材料时间“1979年”不符,故D项错误。][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0·德州模拟)“最初,我们的许多干部都想不通。我们为什么要放弃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原则而去走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不是我们曾经反对的资本主义道路吗?然而,群众却非常热心。”文中“干部想不通”的历史事件是()A.三大改造 B.“大跃进”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干部想不通”的却是“群众所非常热心”的历史事件,而“群众非常热心”的事件是“放弃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原则而去走发家致富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事件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所推广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D项;在三大改造中实行的政策是“集体化”,这与题干中“放弃集体生产”不一致,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大跃进”,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走的是共同富裕道路,这与题干中“放弃集体生产共同富裕的原则”不一致,排除C项。]2.(2021·广东适应性测试)改革开放之初,陈云强调,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且能在“笼”中充分飞翔。“鸟笼经济”的提出意在()A.在计划指导下扩大市场调节B.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阐释计划与市场的互动关系A[从材料“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且能在‘笼’中充分飞翔”,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改变计划经济的弊端,解放发展生产力,可知“鸟”是指市场经济,“笼”是指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鸟笼经济”是指在计划指导下逐步扩大市场调节,故选A项;从材料中“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并没有完全废除计划经济,不能体现出摆脱计划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排除B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是在1992年,与材料“改革开放之初”时间不符,排除C项;从材料中“要根据‘鸟’的需要,设计‘笼’的大小,并不断调整‘笼’的尺寸,使‘鸟’不被‘笼’困死,而且能在‘笼’中充分飞翔”,可知材料体现的是计划经济指导下允许市场经济发展,不是在阐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排除D项。]3.(2021·茂名联考)从1979年至1986年,市场在中国农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日益明显。1985年国家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3947亿元,比1979年增长了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B.市场经济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