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本传考_第1页
高适《燕歌行》本传考_第2页
高适《燕歌行》本传考_第3页
高适《燕歌行》本传考_第4页
高适《燕歌行》本传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适《燕歌行》本传考

高适所著《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的一部名著。关于这首诗的本事,研究者多是根据诗前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所提供的背景,认为这首诗与当时的边将张守珪有关,诗中所写皆是实指。清代陈沆首倡此说。(P130)近人岑仲勉进一步勾勒史事,断定是讽刺张守珪。(P223)后来这一看法得到学界的普遍接受,并被写进教材,比如通行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说:“张守珪是当时镇守北边的名将,但后来恃功骄纵,不惜士卒……诗中所写的战争情况,与潢水之败有关,而军中苦乐之不平,将帅生活之腐败,也都有所指。”(P56)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又提出不同意见。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力辨其非,(P162-165)蔡义江《高适〈燕歌行〉非刺张守珪辨》认为是讽刺安禄山,(P68-69)姚大勇《高适〈燕歌行〉所刺新考》认为讽刺张说,(P5-7)而陆凌霄《高适〈燕歌行〉意蕴寻绎》认为涉及的战争不是潢水之败,而是与开元二十一年(733)发生的“都山之围”有关。(P94-98)说法甚多,难以一致。近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注意到了此诗难以指实,遂又采取折衷的说法。如游国恩所编《中国文学史》中承认此诗是讽刺张守珪后,又说:“但诗中所写的也并不完全是这次战役,而是融合他在蓟门的见闻,以更高的艺术概括,表现他对战士们的深刻同情。”(P47)林庚、冯沅君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中说:“有感于张守珪军中之事而作的,但又是泛写一般的战争。”(P377)笔者以为,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具体史实,而应该看做是泛写边塞战事。笔者通过反复阅读前人所写的《燕歌行》及其他一些边塞题材的乐府诗,发现该诗实际上是高适在模仿前人边塞乐府诗的基础上写成的。一《燕歌行》的拟写依据各家的《高适年谱》,高适开元二十二年从塞外返回内地后,到写作此诗的开元二十六年,期间一直不在东北边境,因而此诗必定不是高适亲临边塞所写。而且,其序中明言,此诗首《燕歌行》,高适读后感慨颇多,于是和了此首《燕歌行》。序中所提到的“客”,王运熙先生以为可能是高式颜,但高式颜不存《燕歌行》。也有人认为是贾至,但嫌证据不足。总之,从写作动机来看,高适此诗仅是唱和之作,并非作者亲眼所见、亲身经历。此诗的题目“燕歌行”,本是清商三调中的平调曲之一,流行于汉魏时期。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引《广题》云:“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P469)可能最初在燕地一带民间流传有《燕歌》,其辞写从军于燕地之事,然古辞今已不存。后来,《燕歌》被收入三调曲,遂在题目后加一“行”字,(1)成为“燕歌行”。据《乐府诗集》卷三十二所引《乐府解题》,晋乐所奏为魏文帝所写的“秋风”、“别日”两首歌辞。(P469)魏晋以后,文人拟写《燕歌行》的很多,比如,《周书·王褒传》云:“褒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词。”(P731)这些拟辞结集为《燕歌行》一卷,在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有所著录。(P825)还有人因拟写《燕歌行》而遭害,据《隋唐嘉话》卷上载:“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冑独不下帝,帝每衔之。冑竟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P2-3)今存的《燕歌行》有魏文帝辞两首、魏明帝、陆机、谢惠连、谢灵运、梁元帝、萧子显、王褒、庾信、高适、贾至、屈同仙、陶翰等人的拟辞。产生了这么多的拟辞便透露出一个事实:《燕歌行》有反复唱和的传统。如果再仔细阅读和比较这些拟辞,会发现该题目在长期的拟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程式。高适的《燕歌行》正是在前人拟辞程式的影响下而写成的。何焯曾评说:“常侍有《燕歌行》一首,亦是梁陈格调。”(P98)换个角度,可以理解为是模仿梁陈同题乐府诗。何况高适所写的旧题乐府诗多能遵循旧题传统,如《秋胡行》一题就是敷衍秋胡本事而成,因而《燕歌行》完全有可能是遵循该题传统写成的。二《燕歌行》的高适辞,又作了理想的拟辞形式下面我们来分析高适是怎样通过模仿而写成《燕歌行》的。其辞为: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日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首先,篇章体制因袭了前人拟辞的程式。晋乐所奏魏文帝的两首歌辞中,“秋风”辞共七解,前六解每解各七言两句,最后一解以七言三句结尾,且句句押韵,全辞同押一韵;另一首“别日”辞总句数与“秋风”相同,然而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标为六解,原因是郭氏误把第五解中的四句看成一解,如果把这四句分成两解,则亦为七解,体式上与“秋风”辞完全相同。在同一调下产生的两首歌辞,具有重要的模仿意义──它为《燕歌行》奠定了体制上的基本特征:七言长篇,且句句入韵。魏明帝的拟辞共有五句,当为两解,七言,句句入韵,应是有意模仿魏文帝辞而成。后来陆机、谢灵运、谢惠连的拟辞都是七言长篇,句句入韵,但不再以三句结尾,这表明:《燕歌行》脱离音乐后经过文人改造,使全诗的句数变成偶数,进一步工整化。而梁元帝、萧子显、王褒的拟辞,仍为七言长篇,却打破了句句入韵的体制,变为偶句入韵,数韵后即转,但转韵不规则。到了庾信的拟辞中,大半篇幅已做到了两韵即转(只有两处不合此制)。据上文所引《隋唐嘉话》中的材料,隋代隋炀帝等人拟写过《燕歌行》,这些诗歌虽然已经散佚,但按照文学发展的惯性,我们猜想在这批作品中,已经形成了整齐的两韵即转形式。这就说明,《燕歌行》发展至唐代的时候,已形成了篇制方面的程式:七言长篇,两韵即转。唐代高适的拟辞正是按照这个程式写成的。同时,魏文帝辞两句一解,换解处便转换意思,如“秋风”辞,第一解写景,第二解写思归之女子以弹琴驱遣思念,第六解写唱歌,第七解以牵牛织女遥相望寄思念之情。后人拟辞也多在换韵的地方变换意思。发展到唐代,同一韵有四句,表示一层意思。高适此辞,正是四句一个层次,十分清晰,方东树《昭昩詹言》卷十二谓:“‘汉家’四句起,‘摐金’句接,‘山川’句换,‘大漠’句换,‘铁衣’句转,收指李牧以讽。”(P247)其次,时空背景的设置来自拟辞传统。排比所有《燕歌行》的拟辞,发现所写时间除梁元帝辞为“春天”外,其它都定格在“秋天”,如魏文帝辞“秋风萧瑟天气凉”,魏明帝辞“秋草卷叶摧枝茎”,谢灵运辞“秋蝉噪柳燕栖楹”,谢惠连辞“三秋萧瑟叶解轻”,萧子显辞“至今八月避暑归”。即使没有明言“秋”的,也在诗中出现了秋景描写,如陆机辞“寒风习习落叶飞”,王褒辞“桐生井底寒叶疏”。《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引《乐府解题》谓《燕歌行》“言时序迁换”,(P469)此处的“时序迁换”当是指秋天到来,说明该题目在时间设置上是以秋天为程式。唐代高适辞中的时间设置遵照该题程式,也是在秋天,诗中明言:“大漠穷秋塞草腓”。而且,用来写秋景的“塞草腓”一词也不是高适首创,本出自虞世基《出塞》中的“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高适仅是承袭而已。有意思的是,在《资治通鉴·唐纪》卷三十中,“潢水之败”正好被编排在开元二十六年六月至八月间,(P6833)在时间上亦属秋天,所以有些学者便以此为据试图证明高适的《燕歌行》与“潢水之败”有关。事实上,“潢水之败”虽然发生在开元二十六年,但“事发被揭露,因而(张守珪被———笔者加)贬谪为括州刺史,是在开元二十七年,高适是否就在开元二十六年从‘客’处得悉其情况,还是一个尚待证明的问题。”(P164)在空间设置上,高适辞中出现了“东北”、“蓟北”、“榆关”、“碣石”、“翰海”、“狼山”等地名。其实,这些地名非为实写,都是从前人拟辞中袭用而来的。高适辞开篇谓“汉家烟尘在东北”,之所以把发生战争的地方设置在东北,是因为该题目古辞所写的是“从军于燕地之事”。(前有证明)燕地,在今天北京以北、辽宁西南部一带,属东北,故称。高适辞中出现的“蓟北”、“榆关”、“碣石”,都是前人边塞乐府诗中常用的地名,如孔稚珪《白马篇》中有“征兵离蓟北”;张正见《战城南》中有“蓟北驰胡骑,城南接短兵”;张正见《从军行》中有“高柳横长塞,榆关接连判官》中也有“碣石辽西地”等,高适在这里是套用。更能说明这些地名非为实指的是“翰海”、“狼山”,“翰海”与“狼山”本相隔千里,高适却在诗中对举使用,原因是这两地名也是边塞乐府诗中的常用地名,如顾野王《陇头水》中有“瀚海波难息,交河冰未坚”,杨素《出塞》中有“冠军临瀚海”,虞世基《出塞》中有“瀚海波澜静”,王褒《从军行》中有“勋封瀚海石”,唐太宗《饮马长城窟行》中有“瀚海百重波”,萧纲《度关山》中有“狼居一封难再见,阙氏永去无颜色”等。高适把这两个地名写入乐府诗时,只是依照边塞乐府诗的传统,未加深究。第三,对军中苦乐不均的描写也袭自前人的边塞乐府诗。批判军中的苦乐不均是高适这首诗赢得赞誉的重要因素,其实这一立意是在前人边塞乐府诗中慢慢积累形成的。齐梁时期的萧子显在《从军行》中有“春风春月将进酒,妖姬舞女乱君前”,还仅仅是描写军营中的歌舞,未寓褒贬之意;北周王褒《饮马长城窟》中有“羽林犹角抵,将军尚雅歌”,则是把将军和士兵进行对举,但重点是写军中的乐舞之盛;初唐人王宏的《从军行》中有“从来战斗不求勋,杀身为君君不闻”,把战士的舍身为国、不求功勋的高尚品质表现出来了,同时,也揭露了君主的麻木不仁、冷漠无情。高适在以上这些诗句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军前半死生”一句,对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予以暴露。第四,对少妇形象的描写来自于前人的乐府诗。魏文帝的《燕歌行》“秋风”、“别日”两首歌辞,都用大量篇幅写思妇,正如《乐府诗集》卷三十二所引《乐府解题》所云:“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P469)后来的拟辞基本上遵循这一传统,都写到了思妇。梁陈时期随着宫体诗的风行,萧子显、梁元帝、庾信辞中都用大量篇幅写征妇的怨恨。高适的《燕歌行》继承这一程式,在描写战士们在前线战斗的同时,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一样,也花笔墨描写了另一个画面:“城南”少妇别离后的“断肠”之思。值得注意的是,“城南”少妇,是汉魏以来乐府诗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如《日出东南隅行》中的“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言名罗敷。罗敷善采桑,采桑城南隅”;曹植《美女篇》中的“借问安所居?乃在城南端”;沈佺期《独不见》中的“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城南特定的某家少妇,她是没有姓名的,仅仅是概念化了的女性的代名词,当乐府诗中需要一名女性形象时,她便出现在作者的笔下。高适《燕歌行》中的“城南”少妇正是这样走进了读者的视野。三从拟写的程式看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高适的《燕歌行》大体上是在继承该题程式、模仿前人边塞题材乐府诗的基础上写成的。为了加强这一结论,我们还可以举出与高适同时的屈同仙所拟的《燕歌行》来说明。屈同仙辞为:君不见渔阳八月塞草腓,征人相对并思归。云和朔气连天黑,蓬杂惊沙散野飞。是时天地阴埃遍,瀚海龙城皆习战。两军鼓角暗相闻,四面旌旗看不见。昭君远嫁已年多,戎狄无厌不复和。汉兵候月秋防塞,胡骑乘冰夜渡河。河塞东西万余里,地与京华不相似。燕支山下少春晖,黄沙碛里无流水。金戈玉剑十年征,红粉青楼多怨情。厌向殊乡久离别,秋来愁听捣衣声。在篇章制上,也是七言长篇,两韵即转,完全是按照该题目程式而写的;在时间设置上,也是“秋天”,而且还出现了与高适《燕歌行》相同的语词“塞草腓”,空间设置上也出现了与高适《燕歌行》相同的地名“瀚海”;诗歌中也写到了思妇──“红粉青楼多怨情”。这就说明:《燕歌行》一题发展到唐代,完全形成了固定的程式,高适、屈同仙在拟写的过程中只不过是遵循程式而已。既然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