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现代职业教育_第1页
陶行知与现代职业教育_第2页
陶行知与现代职业教育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陶行知与现代职业教育

一、“生利之事”与“技能之人”—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陶行知从美国归来后,在研究和研究中国古代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积极为我国古代教育的“文盲”教育,“文盲”不能用手教育,“不能用脑”的发病。以及“教别人、教别人、教别人”的困惑。逐渐形成了教育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兴趣平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1918年11月,陶行知发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较为完整地表达了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及主张。文中说:生活“范围之广,实与教育等。有关于职业之生活,即有关于职业之教育”(P78)。他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应济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是生活的基础。任何人都必须接受职业教育以作为职业之准备,任何轻视或鄙薄职业教育的观点都是轻率的和错误的。提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以生利为目的。而“生利有两种:一曰生有利之物,如农产谷,工制器;二曰生利之事,如商通有无,医生治病”(P80)。强调“教育要与农业携手”,与银行、科学机关、卫生机关、道路工程机关等各行各业联系起来,“要教农民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要教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P77)。1919年,陶行知在《新教育》一文中说:做人做国民要有“自主”、“自立”、“自动”的精神。指出“自立”就是“能够自衣自食,不求靠别人”(P595)。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人一种技能,具有独立的职业,能过独立的生活。1922年7月,陶行知在安庆暑期讲演会上曾精辟地阐明:“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譬如社会上的农夫裁缝、商人、工人、教员……他们都有贡献社会的技能,他们各人贡献他们所做的事。可以使社会得到许多便利。倘若一个人没有能力,则此人必分大家的利,而造成社会的恐慌了!所以教育的成绩,就是‘技能’;教育就是‘技能教育’。”(P260)任何人有了独立的职业,掌握了技能,成了“生利的人”,“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便能自立、自强。陶行知认识到“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师是改造社会的领导者”,教育自身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须有适当之教员”。所以,“必须出代价去培养教师”(P664)。为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他非常重视职业教师的培养。他根据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对职业教师的要求,指出职业师范与一般师范不同,职业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有生利的经验;第二,具有生利的学识;第三,要有生利的教学方法(P81-82)。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强调“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他认为:“中国教育的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于是,提出“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有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主张“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在做上教,在做上学”(P45)。单单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单劳心,只是空想,不能算做。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为使学生学习工农劳动的本领,陶行知还主张“教师也须率领儿童,时常到工厂、农场和其他相当的地方”,率领青少年到农村、工厂为工农群众服务,教导学生“拜人民为老师”,向农人学种田,向农妇学养蚕,由木匠师傅教做桌凳,裁缝师傅教做衣服,让师徒双方做到“共教、共学、共做”(P234)。二、创办职业大学,推动职业教育的开展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他对当时中国社会考察研究的结果,更是他长期职业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职业教育活动贯穿始终。1917年,陶行知受聘为黄炎培等人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特别社员,积极倡导职业教育。1918年,陶行知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著名论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提出“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主张。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受聘为该社主任干事后,特设“职业教育组”和“职业教育委员会”,推动职业教育的开展。1924年,编辑平民职业小丛书。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区创办晓庄师范学校,不仅在校内设有农艺馆、工场、畜牧场、合作社等,还与中华职业教育社合办“晓庄茶园和木匠店”。他与吕镜楼任指导,根据生利主义精神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培养技术人才。“晓庄师范有些学生爱好木工,他们经常到木匠店学习木工技术,为学校制作课桌、板凳、椅子”(P146)。1932年,在日本侵华、国家面临危亡之际,陶行知在上海宝山创办“山海工学团”,实施军事、生产、科学、识字等六大普遍训练。主张职业学校“宜改称工学团;工为生产,学是学习,团是集体生活;先生宜称工师,意即教人做工之师也”(P43)。1938年,陶行知在香港九龙山创办中华业余学校,对四百多名业余青年实施职业教育,为岭南地区的抗日救亡队伍培养和输送了不少的人才。1939年,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该校不仅在教书育人方面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和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而且为民族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不少人才。1946年初,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实施人格、知识、技术和组织四种教育,这是一所业余性的职业大学。同年4月,陶行知准备在上海大办职业教育事业时,因过度劳累辞世。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新趋势陶行知先生去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他“以生利为主义”、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思想,“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方法及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首先,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旧的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制度基本上仍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这种与生活实际脱离的教育体制。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多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多数要进行职前培训和再学习。不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荒废了宝贵的时间。所以,我们应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把“办学为了升学”的观念切实转到为本地区培养实用人才为主、为本地区经济起飞和发展的轨道上来,使回乡的高、初中毕业生等人力资源转化为地方工农业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等方面,依据地方的经济特色合理规划,“使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联系,使所设置专业同当地农民脱贫致富联系起来”,“与专业户、专业村、家庭工业、乡镇企业联系起来。务使职业教育学校不只成为人才培训中心,而且成为推广科技、繁育良种、资料信息的中心”(P111),使学校办出特色,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其次,“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今天的学校教育仍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做”,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填鸭式”的灌输性教学,使学生对教材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考试过关,学生只好死记硬背。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智能难以开发,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更无从培养。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陶行知的教学方法,开设一些劳动课、手工课,边教、边学、边做,或深入田间、工厂进行见习、实习。这样既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学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学的效果是否良好,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牢固坚实的知识技能。尤其是职业教育,更有必要坚持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一”。作为新时代的职业教师,不只应具有一般生产技能,而且应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以传授给学生;不只具有改良工具、提高生产的学识,而且应掌握传授技术和经验的教学方法。第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思想及现实生活的影响,长期以来,高薪“白领”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相对来说,收入较低的“蓝领”技术工作往往不被人们重视,致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缓慢,职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这种局面,极大地阻碍了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因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1993年党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与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尚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对不能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应实行职业技术培训;各地要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教育,对未升入高等学校的普通高中生进行职业技术培训。普通中学也要分别不同情况,适当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依法治教的新时期。近几年,针对高级职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现象,我国将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扩大“高职”招生,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培养50万高职本科生。总的来说,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