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义利观_第1页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_第2页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_第3页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_第4页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在春秋王朝的社会改革时期,儒家先秦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争议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他们所确立的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成为后来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义利”问题是他们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义利”关系的分析和论述奠定了儒家伦理财富观的基础。伦理型的财富观在承认个体物质需求和感性要求的前提下,用理性思辨的道德标准塑造个人的价值观念,用“义”来约束和规范财富获取过程中人与人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高扬人作为道德主体的理性特征,用“礼制”来推行和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仁”的观念,其实质则是强调个体修养的内向式超越以达全社会人伦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从个人和统治阶级的角度对财富的获取和支配进行论述。一、“义而取,人不宜其取”义,“义者,宜也”(《中庸》),是“适宜”的意思,后来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义与利是我国古代一对重要的道德范畴。在孔子、孟子和荀子观点里,“义”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和理性要求,制约和规范着个体价值的取向和财富的获取。首先,从个人修养的角度要人们重义轻利,因为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在《论语》中,孔子对义与利做了区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具有至上的性质,是人们行为的内在根据,从而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在义利发生冲突的时候,孔子主张以义制利,“富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孟子更进一步强化了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者,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认为为了维护义,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可见义对于彰显个体价值的重要性。“体有贵贱,有大小,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体者为小人,养其大体者为大人。”(《孟子·告子上》)孟子将理性规定为“大体”,将感性规定为“小体”,将“大体与小体”的区别看成是大人与小人的区别,这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脉相承。“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荀子·天论》)在荀子这里,义与利仍然是区别小人与君子的标准。在对待财富的态度上,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是在承认物质利益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孔子虽说过“贫而乐”(《论语·学而》),“贫而无怨”(《论语·宪问》,“宝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但这并不说明孔子财富观念淡薄,甚至鄙视财富。孔子强调的是乐道安贫,即使出于贫困中也能乐道,并从伦理道德的原则出发,极度鄙视用不正当手段窃取财富。孔子还承认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愿望,自己也不例外。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表达了自己发财致富的愿望。“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朱熹的注解;“执鞭,贱者之事。设言富若可求,则虽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这也体现了孔子赞赏的“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如果财富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得到,即使当一名手上拿着鞭子以维护秩序的市场守门卒,他也愿意干。从而更体现了孔子对“取之有义”的财富获取手段和方法的肯定和重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孟子也强调物质生产对个人和社会存在的重要性,“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滕文公》),并进一步提出“制民之产”的思想,“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也轻。”(《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恒产”和“制民之产”的提出,表明了他对“终身饱”的人类的物质欲望的肯定。但孟子也把“取之有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曾在《孟子·滕文公下》说:“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荀子也认为利欲之心是人之常情,“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荀子·礼论》)礼仪等道德原则并不是先验预设的,制定礼制的基础是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礼仪等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是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稳定的有序的状态。儒家强调从个人的角度要重义轻利,取之有义,要求人们在获取财富时要接受社会规范的约束,不能仅顾自己的财富追求而去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是因为人人都有好利的本性,而且这种好利的欲望是无穷的,对财富的无休止的争夺,必然导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人们也就无法安身立命。“义”是为了协调人们的不同利益而产生的道德规范,只有遵守这些道德规范,人类才能结合成相互合作的群体,人类社会的活动才能得以存在和发展。二、“义”“则知所利也”“义以生利”是孔子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富民”的观点提出来的(《国语·晋语》)。但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规定。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卫国派孙良夫等人攻打齐国失败,得到新筑大夫仲叔于奚的援助,孙良夫才幸免于难。为此,卫候打算赠给仲叔于奚一些城邑。仲叔于奚辞谢,转而请求得到诸侯才能使用的三面悬挂的乐器,并希望能够象诸侯那样用繁装饰马匹以朝见。卫候答应了。孔子听后,发表议论说:“真可惜呀,还不如多给他一些城池呢!”并进一步论述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致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义平民,政之大节也。”孔子在这里强调“唯器与名,不可假人,君子所司也”是与孔子的“正名”思想相吻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就其位。名正了,就可以用名号来赋予威信,威信用来保持器物,器物用来体现礼制,礼制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治理百姓,整个社会才能安定和发展。孟子说:“苟为后义而失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如果先讲利而后讲义,人们的贪欲就无法满足,如果统治者能够带头讲义,就可以取得先义后利的效果,人人得到满足,统治者也能得到最终的利益。因为讲仁义的人从来不会遗弃他的父母,也不会怠慢他的君主。荀子更把义利问题上升到个人荣辱和国家强弱的高度。他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国者,巨用之则大,小用之则小”,“巨用之”就是立足于大处,也就是“先义后利”;“小用之”就是立足于小处,也就是“先利而后义”。“以义制利”是荀子提出来的。荀子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荀子·大略》)在这里,“利”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物质需要,“义”是人们的道德追求,两者都有客观存在的必要性,但只有“以义制事,则知所利矣,”也就是只有“以义制利”,才能使人们向善的方向发展,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个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孔子指出:“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而不忘乎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在孔子看来“见利思义”是一个人为“成人”,也就是道德完善的人的最起码的标准。“见利思义”又叫“见得思义”,是孔子要求统治者必须考虑的“九思”之一。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统治者从劳动人民那里获取利益时,要想一下是否取之有道、得之有义,这种利益是否符合全社会公众的道德标准,能否保持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三、“礼”“仁”的内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易·贲卦·象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反映的是宇宙万物变易交错的天象特点,人文则是以人为价值支点,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核心内容,表征着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理性特征和对其生活的世界的理性审视和现实关怀,从而以“观乎人文,化成天下”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伦理的“人文”传统。这一点,在先秦儒家的义利观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无论是针对个人的重义轻利,取之有义,还是针对统治阶级来讲的义以生利,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先秦儒家都不否认个人获取物质财富和满足感性要求的欲望,因为这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但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要受到“义”,也就是最高的社会价值标准的规范和制约,这种伦理性财富观,正确认识到物质财富的手段作用,高扬了人的理性特征和道德主体意识,使人的尊严和终极价值在“义”中得到体现。儒家主张士人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在财富观上即主张对私利的追求,更主张将财富的追求有所升华,上升整个社会的更高境界。而孔子所说的“义”,包涵着“礼”和“仁”的内容。孔子常常把“富与骄”,“富与礼”联系起来。如《论语·学而》中孔子强调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但这还不够,要更上一层“富而好礼”。而孔子的“义以生利”的思想也包涵着用来约束“人文”(人与人之间结成的各种花样,如父子,夫妻,朋友,君臣等)也即人伦关系的“礼”的内容。从孔子的“吾从周”的言论和他经常“梦见周公”的情形看,孔子所讲的虽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决定政治上的贵贱和财产上的贫富的“周礼”,但对于孔子所处的“礼崩乐坏”,诸侯征战,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来说,用“礼”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达到社会和谐是非常必要的。荀子“导欲论”也主张用“礼”来解决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争夺的矛盾,“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荀子·正名》)“仁”是“义”反映的一个重要内容,孔子的仁是一个“仁者也,人也”到“仁者,爱人”的人学思想体系。在孔子的思想里,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有德性,也就是应以“仁”为道德生活的主要内容。《论语·微子》中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为证》中亦说:“今之效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有类似释意。《孟子·尽心上》:“仁者也,人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关注“人”,首先必须肯定“人”,《孝经》引用孔子的话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孔子的这种现实的人文主义必然将“仁”引进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关注和阐述。他提出“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并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并把它作为推进“仁”的一个具体内容。对于统治阶级来讲,要获取财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要记住义以生利,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对人民施行仁政,使民以时,“敛从其薄”。在《论语·里仁》里,孔子讲到了“放于利而行,多怨。”如果统治者不采取“义以生利”和“以义制利”的“保民,惠民”的仁爱思想,而是随心所欲地追求个人利益,处处以私利为中心,就会造成“君忘其民而草芥之,民忘其君而寇仇之”的局面(《论语·里仁》)。在惠民和利民方面,孔子主张必须给百姓温饱,“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他强调“王者以民为天,民义食为天(《汉书·俪食其传》),有食才能养民,有民才能养王”;“君子为国,必有三年之积”(《春秋繁露·王道》)。孔子还盛赞使齐国国富民强的管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孟子的“恒产”和“制民之产”的思想也表明了他深知没有义也不会有利。荀子也反对无限制地掠夺人民:“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荀子·宥坐》)孔子“泛爱众”(《论语·学而》)的人学观点,不是仅指专制贵族,而泛指社会各阶层的人,从而使“仁”具有了人类之爱的广泛的涵义。所以,孔子希望统治者能够先义后利,见利思义,对人民行仁政,要“富之”,“教之”。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谈及富与教的关系。孔子周游列国到达卫国,弟子冉有为之驾御车马。师生们看到卫国人口稠密。冉有问孔子,一个国家人口兴旺后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富之。”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教之。”可见孔子主张在富裕的基础上对人民进行教育,并根据“性相近,习相远也”的特点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方法。此“教”是对广大庶民普及教育,内容为“文、行、忠、信”(《论语·述而》),目的是为了达到孔子所提倡的“德治”。人民接受了礼乐教化,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以后,就会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从而实现国泰民安。四、“义”的至上性先秦儒家以义利关系为核心,阐述了他们对于财富的基本观点。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统治阶级来说,高尚的伦理道德是获取财富的最高标准,也是个人价值的最终体现。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来源于他们对于人类自身生存意义与价值文化的观照和伦理关切,对自身生存格局与最终归宿的理性沉思和终极关怀。“重义轻利”,“取之有义”的价值规范和伦理准则,使人能在理性的指导下实现个体修养的内向式超越,实现自身的最终价值。义以生利,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的准则,使得统治者能够反省时政,实行仁政,从而使广大受压迫的劳动人民能够有休养生息的机会,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安生立命的场所,从而获得更多的发挥个人才干和凸显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